歷史

2011年震驚中外的湄公河大案,讓中國改變了東南亞

2016年9月30日,一部名为《湄公河行动》的电影正式上映,电影上映后立即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因为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正是以2011年的“10.5”湄公河惨案为原型拍摄的。 尽管电影里毒贩的凶残程度已经令人发指,然而,真实的湄公河惨案远比电影里的情节更加凶险、丑恶、复杂。 案件发生后,我国政府为了替受害船员讨回公道,不仅抓到了大毒枭糯康,还揭露了泰国军方的丑恶嘴脸,更以实际行动改变了东南亚。 那么,湄公河惨案的真相究竟如何?我国如何改变了东南亚? 要想弄清楚这一切,我们需要先回顾下当年的事发经过... 泰国军方泼来的脏水 2011年10月5日上午,泰国军方发布公开消息,称有人举报湄公河上面有两艘来自中国的货船,上面载满了大量毒品。 这两艘船的确是中国的华平号和玉兴8号,泰国军方称这两艘船驶入时拒绝接受泰国军方的检查,并火速逃离。 泰国军方警告无效后,随即向两艘船猛烈开火,在船上人员失去反抗能力后,军方派人上去检查。 检查人员发现,船上的五名冲锋人员,一人被击毙,其余人等全部逃窜,同时在船上搜出了九十多万粒毒品。 随后,泰国军方又立即发布声明,称已经破坏了这起贩毒大案,并在报道了明确称毒贩为“中国毒贩”,并配上了中国船只的图片。 这一消息传到国内时,我国政府立即回应表示不接受这个调查结果,并说明这两艘船已经在湄公河上行驶多年。 两条船的船长和船员也都没有犯罪前科,并且玉兴8号的船长还曾在事发前通过广播发出过求救信号。 因此,中方要求泰方公正调查案件真相,公布案件细节,给中国人民一个交代,并停止对中国的栽赃。 然而,泰方并没有改变对外声明的内容,他们似乎百分之百确定,这些毒贩和毒品就是来自中国。 为了调查出事情的真相,中国只能成立专案组紧急前往泰国调查。 事情的转机发生10月7日,这一天泰国清盛码头先后出现了两具浮尸,死法相当残忍: 两具遗体都被手铐铐住,一人死于头部和腹部中枪;另一人死于颈部的致命刀伤。此外死者眼睛和嘴巴还被胶带死死封住。 经过多方查证,确认死者为“华平号”船长黄勇,“玉兴8号”船长杨毅德之子。…

2 years ago

他曾舍命救過25萬中國人,83年後孫子因疫情求救,中國咋報恩的?

2020年,约翰·拉贝的孙子向我国求助,德国当时疫情状况严峻,防疫物资以及应对新冠的药物十分紧缺,因此向我国求助。事情是这样的,当时中国大使馆接到了一个电话,是约翰·拉贝的孙子打来的,他告知中国的工作人员,他的亲人或许感染的疫情,但药物已经没有了,希望中国能够伸出援手。 此前他的祖父在南京大屠杀时期,曾对南京人民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得知这一消息的同时,南京政府以及当地人民,非常积极地向其提供帮助。 约翰·拉贝曾舍命救过25 万中国人 在1908年,拉贝第一次来到中国。在此之前他就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兴趣。怀着非常强烈的探索之情来到了中国。在中国的时候受到了南京人民的热情款待,似乎比在德国地时候更加幸福。他在南京购置了一套别墅,并且按照房主的要求装修,变成了一个集办公与居住于一体的房子。在这个房子里,成就了拉贝的事业还有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在南京,拉贝看到了中国悠长的历史,在这个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城市,他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还有中国从古至今醇厚的历史气息。也满足了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好奇以及对中国的向往。而且在中国,生活条件非常不错,南京的气候非常宜人适合居住。于是拉贝就选择在中国常住。 在中国安定下来的这几年,他过上了一段非常舒适的生活,并且自己创办了一所德语学校,在当时也是非常受尊重的。说到他的德语学校,在当时也遭遇了一些困难。因为自己经费并不充分,在创办学校的时候受到了一些阻碍。但是拉贝创建这所德语学校的心情非常迫切,因为创办德语学校不仅可以帮助中国人了解德国文化,也可以促进中德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所以他就向德国驻华大使馆寻求帮助,想要获取一些财政经费。但是大使馆要求如果想要获得这笔经费,就一定要加入纳粹。在当时拉贝对于纳粹并不了解,但是为了能够成功创办学校,他答应了大使馆的要求,加入了。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决定,变成了他的一个护身符。 南京大屠杀 拉贝的这段安逸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很久,在1937年很普通的一天,日军的战机飘向了南京这座安逸的城市上空。开始肆意地丢放炸弹,彻底打乱了南京的正常生活,从此以后南京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安逸的小城,处处都是生灵涂炭,大街上都是日本兵。 在日寇进入南京之后,德国大使馆曾要求撤离。并且保护那些在南京的外国人离开南京,但拉贝对南京产生了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在这里带了已经很久,这里已经变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这里还有他的事业,很多的牵挂,所以他选择留在南京。 在南京,他将自己家的院子改造成了一个防空洞。在外面插上纳粹党的旗帜,告诉日本兵这里是外国人,是不可以侵犯的领域。而且他在防空洞里囤积了绷带、食物、药品等等生活必须的物品。随着日军的屠杀越来越恶毒,越来越没有人性,吸引了很多居民来此避难。 我国怎么报恩的? 拉贝曾亲眼目睹日寇的残忍行径,当时一个日本军抓斗了一家37口人,拉贝将这一家人救了下来移送到了自己的避难所。但是这并不能应对日军的惨无人性,他们甚至会在大街上直接枪毙民众,甚至以此为乐趣来比赛。有无数人开始流离失所,还有很多人在这次大屠杀中失去了生命。 之后拉贝向国际寻求帮助,收留了很多当时的高级将领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安静的养伤地。而且当时难所的难民都非常尊重拉贝,认为是拉贝给了他们一次重生的机会。在这次南京大屠杀途中拉贝写了一本《拉贝日记》记录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所有暴行,并且在1938年离开南京之后举行了很多次演讲来揭露日本的暴行。 但是因为他这样的行为受到了纳粹的抵制,将他抓进了监狱没收了他的《拉贝日记》,受到中国政府的担保保释之后发现自己的日记少了好几页。出狱之后拉贝的生活状况非常差,为了能够回报他,中国人民自发向他筹集捐款并寄了很多生活必需品和物资。在南京人民心里,拉贝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结语 在如今疫情横行的时代,拉贝的孙子作为一名医生肩负着很大的使命。并且家人出现了新冠的症状,德国医疗物资紧缺,药品断供。于是他就想到了自己祖父和中国的渊源,于是就主动向中国求救。南京政府立刻组织筹备物资和药品,共向他们提供了620瓶抗疫药品、200个防护服以及3万只口罩。这是南京政府和南京人民对拉贝最深沉的敬意。

2 years ago

痛心的技術泄密:英國騙子從中國偷走兩種樹苗,中國損失百億紋銀

1843年的一天,浙江杭州的农村里出现了一个黄头发、蓝眼睛的英国商人。 这个人看上去鬼鬼祟祟的,但是却能说一口不太标准的中文。这在那个年代还是非常罕见的。 而这个外国商人来到中国也只有一个目的:弄到足够的茶树种子带回国内。 这个外国人名叫罗伯特.福钧,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雇员。 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个浙江本地的吴姓书生,两人一唱一和的样子像极了一出“滑稽戏”。 福钧告诉同行的书生,茶在西方世界尤其是英国是一种高端的“消费品”。 如果他们能够将茶种带回英国,就能够获得一大笔钱。 但福钧没有告诉吴姓书生的是,他正在执行的是一场由英国官方主导的“盗窃行动”。 那些被他们盗走的树苗日后不仅会对英国的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些损失加起来,足足有上百亿两纹银。 那么,英国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于“中国的茶叶”呢? 福钧为了将这些树苗偷回英国又做了哪些不可告人的事情? 这些被盗走的中国茶又会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传播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下面,且让我们细细道来。 (清末时期的外国军队) 一 英国商人与“茶叶贸易” 现在一提到东印度公司,很多人就会下意识地想到英国的世界殖民体系。 不可否认的是,东印度公司英国称霸全球的时代确实在客观上充当了“殖民帮凶”的角色。 但从表面上来看,东印度公司依旧与亚洲各国维系着一些贸易往来。…

2 years ago

為何說世界上只有中國和外國?西方學者:中國人的信仰我們做不到

风浪滔滔,大江东去,滚滚长江,道不尽的天下兴亡事。上启三皇,下达五帝,中华文明又岂止五千年呢? 这数千年的光阴流逝里,曾经也不乏一些,同中华文明并驾齐驱的古文明。 但他们无一例外,都倒在了岁月的尘埃中。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也仅仅只有一个中国,也唯有中国。 任凭你是再伟大的传承,再盛极一时的民族,都逃不过走向衰败的道路。 整个世界,也唯有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在一次次地濒临消逝的绝境中再次崛起。 而有一位西方学者,就曾这么说过:“全世界只有中国和外国的分别,只因为中国人的信仰,我们根本不可能做得到。” 那他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呢?让我们静心下来,去分析一下他话中的意味。 文化观念论述 提出这个观点的学者,可不是一位无名之辈。他就是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 众所周知,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哪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欧美列强对于我们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国家是十分轻视的。 清朝末年时的两次鸦片战争,以及那诸多的不平等条约。欧美列强曾经在这个古老的病人身上,抽取到了太多的油脂。 在他们的眼里,所谓的中国东方古国,不过就只是一个自诩文明古老的弱国而已。 朝鲜战争中,先烈们悍不畏死,献身革命的热诚也仅仅是被冠以“疯子”等词汇。 可以说,原先以思想先进,文明发达著称于世界的泱泱中华。在清末时,可谓是将整个民族的脸都给丢完丢尽了。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理念,深深地改变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 从原先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最后渐渐发展成了“洋大人”,其中的变化不得不引人深思。 在学习先进思想的同时,国人对于自身的传统文化也越发的不自信起来。传承了数千年的道德体系观念,在一夜之间崩塌。 正所谓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旦有了缺口,那么就算再坚固的大堤,也免不了坍塌的结果。 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却又像是百足之虫一般,死而不僵。 所先进的西方思想文华观念。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入侵进来,但想要站稳脚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 years ago

為什麽日本天皇可以千年不倒?一位日本人道出其中實情

学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朝代从夏商西周到最近的明清时期,每一个朝代的寿命都很少能够超过300年的。   比如汉朝从建立到灭亡一共有405年,但却分为西汉和东汉。唐朝一共有289年,宋朝的情况和汉朝类似,一共有319年,但却分为北宋和南宋。元朝时间更短,只有区区的97年。到了最近的明清两朝,他们都是存在的276年。 但日本天皇一脉却能流传至今,做到千年不倒,日本皇室真的这么牛吗? 中国的朝代为什么很少有超过300年的? 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一个朝代的灭亡不外乎是两个原因,简单来讲就是内忧外患。 就拿我们熟悉的明清两朝来讲。明朝末年,自然灾害不断,陕西,山东和河南等地,干旱和蝗灾频发,农民根本无地可种,无粮可吃,这种情况下导致国内的农民起义不断。这就是明朝崇祯皇帝当时所面临的内忧。 外患就是当时在东北地区的后金努尔哈赤起义,他骁勇善战,不断攻伐附近部落,逐渐统一各部,势力不断扩大,渐成气候,袭扰边境,严重威胁当时的明朝统治。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明朝疲于应付,国力衰退,导致最终亡国。 清朝的情况和明朝类似,只不过外患换成了日本和俄罗斯以及英国等西方列强。其实纵观各朝历代,内忧无非就是因为统治阶层腐败的原因,导致国内人民民不聊生,从而爆发的农民起义。外患就是被周边的各种外族势力袭扰攻击,主要是指鲜卑,匈奴和大金等游牧民族,在两种因素的叠加作用下,最终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 从古至今不管任何时候,一个国家想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和和谐的国际环境。 日本天皇为什么可以千年不倒呢? 1、日本天皇已被神化 统一日本的第一代天皇叫做神武天皇,据日本史料记载,神武天皇是日本天照大神的后人,天照大神就相当于我们这里的女娲娘娘,是日本的创世之神。 而天皇一脉是日本人崇拜的神仙后人,使得日本天皇有了神秘的色彩,这无形中就将天皇一脉的地位推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使得日本人更加对天皇尊敬有加。     那么既然日本天皇是神仙的后人,那么日本人就更加尊敬崇拜,根本不会去怀疑什么。所以也就日本天皇在日本国民中的威信还是很高的。 2、日本天皇没有实权 日本天皇的性格真的很好,他们在没有权力的时候不争不抢,静静地做一个傀儡,在掌握权利时候他们才会发号施令。 在这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日本天皇绝大多数时候是没有实权的,特别是在日本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天皇对于任何人都没有威胁。…

2 years ago

這是一組100多年前的老照片,近代的老百姓生活真是太苦了

这是民国时期中国人千奇百怪的生活状态,普通老百姓大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民国时期(年月不详),一名盲人乞丐蜷缩在街边正在向过往的路人乞讨,盲人面前的铁罐看上去几乎没有路人施舍的钱物,也难怪,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可怜的人比比皆是,大家都自身难保又怎么会管别人的死活呢? 民国时期(年月不详),一个年纪不大的孩子因为饿的太久昏睡在路边,虽然倒在地上,但是手中还紧紧的的捏着饭碗,一旁的路人看着眼前的一幕,也只是远远的望着,没有人愿意多管闲事,因为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惨状随处可见,大家见的多了也就麻木了。 民国时期(年月不详),一名衣衫褴褛的的小乞丐正狼吞虎咽的吃着路人施舍的食物,后面稍小一点的乞丐由于年纪小抢不过哥哥,饿的哇哇大叫。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都死于战乱或饥荒,可怜的孩子只好以乞讨为生。 民国时期(年月不详),一位街头修鞋匠,老师傅看上去满头白发已经上了年纪,但是看上去身体倒还是挺硬朗,从他衣衫褴褛的穿着可以看出,他的生活过的也许并不好,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月,普通人能有口饭吃也已经很不错了。 民国时期(1936年),一位以打鱼为生的中年男子,可能是由于常年在外“日晒雨淋”的缘故,男子显得皮肤黝黑,只见他身上还穿着几十年前晚清时期的长衫大卦,就连发型都是前朝的款式,看起来很是复古,这种渔民一般都是以船为生,生活起居都在穿上,可想而知生活有多艰苦。 民国时期(1939年),山西临汾一户普通人家父子二人正在吃午饭,他们端着满满一碗面条正边吃边面带笑容地看着对方,在那个年代,能吃上一碗饱饭已经算是很幸福的了,但是从他们家里的环境来看,当时的百姓是真穷啊! 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感触颇深,相比于我们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我们的先辈真是吃了太多的苦,请大家珍惜眼下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2 years ago

1984年,一個日本人發明了一種食物,2021年它的銷量高達1181.8億

我不是在销售方便拉面,我其实是在为别人节省时间。”——安藤百福 1910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哈雷彗星时隔76年,再次回归到世人的眼前。 那一年也发生了一件在当时还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个叫安藤百福的人出生在了我国的台湾省。 安藤百福出生于一个日本商人家庭,他之所以会出生在我国台湾省,是因为家里人到台湾做贩卖丝绸的生意。 本来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之中,应该算是不错的,但是由于安藤百福的父母早早过世,所以安藤百福的早年算不上过的幸福。 在安藤百福早期的记忆里,他印象最深的是家里一直忙忙碌碌的人群,和清脆的拨打算盘珠子的响声。因为家里的生意需要帮忙,所以安藤百福学习的时间,远不如帮家里做生意的时间长。 因此后来有人采访他的成功经验时,他总是笑着说,自己没什么文化,都是实践出真知。 安藤百福长大以后,就开始自己创业,他最初做的生意,和家里的生意相关性很高,又有父亲遗留的资产打底,所以他一开始就做的不错,如果他是个小富即安的人,他可能会想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在日本的历史上籍籍无名,但是他并非是一个“安分”的人。 他先后从事了纺织品贸易,纤维制造,机械制造等等工作,因为当时日本是战时国家,所以这些紧俏的物资很快就帮安藤百福赚了不少的钱。 但是中国有句老话,叫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安藤百福后来也总说,危机总是在你一帆风顺时不期而至。 公司在战时的快速发展,也让安藤百福栽了一个大跟头。有一次他发现军用物资被偷窃,就去主动向军方汇报,结果军方不光没有给他这个老熟人什么优待,还让他在囹圄中呆了一段时间,安藤百福后来形容自己的这段时光为“我一度变成了一只猪”。 不过这种极端的环境,却为安藤百福的未来埋下一个伏笔。 当安藤百福在里面的时候,最渴望的就是出去,其次就是能好好地吃一顿饭,因此当时他除了意识到自由的可贵之外,还深深感觉到食物的重要性。 安藤百福从里面出来时,日本作为战败国,在各方面都无法和战前相比,尤其是饮食上。 日本早期一直以大米作为主食,但是当时的条件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大米供给普通的日本人,日本人当时主要的主食,主要是美国“援助”的面粉。   当时面粉主要被用来做两种东西,一种是西方人才吃得习惯的面包,另一种则是相对更亲民的拉面,因此当时的拉面馆要比面包店更受日本人的欢迎。 有一次安藤百福发现,即使在很冷的天气之下,拉面馆外面也会排满人去吃面,但是因为做拉面的利润并不高,所以没法改变就餐环境。 这时安藤百福又想到了多年那种“像猪一样的日子”,于是他决定做一款可以很方便食用的拉面,要想方便食用就必须减少烹饪的过程,且拉面的保存也会是一个问题。 不过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安藤百福,反而让他更加兴奋,因为多年的商业经验告诉他,有需求就代表着有利润,而有门槛则意味着自己的利润会有护城河,所以安藤百福很快的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方便拉面的研发当中。…

2 years ago

清朝末代格格,改名換姓到2014年,臨終前說出一件皇室醜聞

在人们印象中,格格作为皇亲贵胄,必定吃穿用度极其讲究。然而作为清朝末年的格格,不仅无福消受荣华富贵,还极有可能成为皇权下的傀儡,背负没落皇室的悲惨命运。 在清末民初,就有这样一位格格。她与皇室格格不入,出身王府却厌倦繁文缛节;她为了躲避没落皇室的命运,改名换姓做中国最早一批职业女性。 她就是满清末代最后的格格——金默玉,原名爱新觉罗·显琦。 没落的格格金默玉 1918年,爱新觉罗·显琦出生在辽宁旅顺,那个时候清朝已经灭亡四年了,不过溥仪皇帝依旧还可以在紫禁城生活,这也使得诸多的清朝遗老自以为高人一等,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也是这样一个人。 爱新觉罗·显琦是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与第四侧妃所生的幼女,因其父一直忘不掉家族曾经的辉煌,所以即使没落了依旧保持着皇家作风,要求女儿学习各种贵族礼仪。 不过,她性格豪爽,不拘小节,也不要仆人们向她请安。 长大后,显琦被送到了日本留学,接受现代教育。 这时候,为了自己的新生,显琦改名为“金默玉”。 1937年二战爆发,已经改名成金默玉的显琦返回北京,她不顾家人的劝阻,坚持要出去工作,最终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留学经验,成功在一家日本公司找到了工作,开启了职业女性生涯。 为了低调度日,显琦与其他哥哥姐姐一样,将自己改姓为“金”,名为金默玉。她紧跟当时的时尚潮流,剪短头发、烫出一头时髦的卷发,穿着碎花旗袍,俨然一位都市丽人。 除此之外,她还喜欢跑步和打网球,做一些在清朝皇室中人看来十分“出格”的运动。就连她的工作,哥哥和姐姐们也都并不看好,认为她作为一个格格,怎么能随便出去抛头露面呢?金默玉面对这些死板的哥哥和姐姐们,总是忍不住翻白眼。 然而,向来大手大脚、十分豪爽的金默玉经常入不敷出,即便是有丰厚的俸禄也不够自己花销。 特别是随着时局的变化,她的工作没了,手里面的积蓄也不多,不得不缩衣减食度过了一段极为艰难的时光。 后来,金默玉在一些亲戚的接济下,开了一家餐馆,生意逐渐好起来,家里的情况才有所改善。此时,金默玉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女性,她对自己的新生活十分满意,而且在打拼事业的过程中,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马万里。俩人在1954年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夫妻关系非常和睦。 之后,金默玉利用自己日语的特长,在一家公司里找了一个日语翻译的工作,虽然薪水不高,但是也足以自己开销。 1958年2月,离春节还有4天,金默玉突然从家中被带走,开始了长达15年的牢狱生活。唯一的罪名就是她的出身:肃亲王的女儿,特务川岛芳子的妹妹。 为了不连累丈夫,金默玉在狱中和丈夫提出了离婚。 1973年,55岁的金默玉刑满释放,来到天津一处农场当了工人,一干就是6年。 没有人能看得出来,她曾是一位出身高贵的格格,是肃亲王最小的女儿,是溥仪皇帝的亲侄女。…

2 years ago

八國聯軍企圖瓜分中國,為何當時美國堅決不同意?原因其實很簡單

八国联军谈判时,当英国人试图按照各国实力将中国划分为八大板块的时候,美国人竟然站出来投了反对票。 作为既得利益的获得者,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其实在列强商议如何瓜分利益之前,清政府也是做过一些挣扎的,比如光绪皇帝就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求助信。 只不过,猎枪下的羔羊试图向猎人求救,这本身就是荒谬的事情,所以美国人该得到的利益一分没少。 至于它极力反对将中国分而治之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它当时不够强大。按照英国人的分法,它得到的势力范围将会是最小的。 而且,清政府本就势孤力薄,一旦土地被瓜分,它连名存实亡都做不到,那之前的不平等条约,不就作废了吗? 但美国在八国当中,人微言轻,为了能够顺利保住自己的长期利益,它毫不介意地在中国本就空虚的国库上再割了一刀。 美国建议,让清政府开放各个通商口岸,各口岸的关税就用来支付赔款,这比瓜分中国的麻烦要少,各国完全是坐收渔翁之利。 其他七国考虑到,划分土地,势必也要争执一番;与其吵闹不休,不如直接拿钱更方便,于是也就半推半就同意了美国的提议。 因此,从一开始,美国反对瓜分中国,就没有一头发丝儿是为中国考虑,根本点还是在于他自身的利益。 事实上,在美国人的眼中,当时的中国人和印度、非洲等地的人并没有区别,都只是任劳任怨的廉价劳工而已。 接下来,才是美国秀高级操作的时间,并且从后续发展来看,它的一系列战略是完全取得了成功的。 根据清政府和八国签订的条约内容,美国将获得3400万两白银,这是一笔巨款,但和总赔款比起来,只占其中微小的7.3%。 清政府无力付清,只能极力争取到39年的偿还时限,不过每一年,要以国内的盐税、内地税、海关税等做抵押,综合折算下来,清政府每年要向各国支付3000万两白银。 因为议定最终赔款的条款是在1900年定下来的,是中国历法中的庚子年,所以我国习惯称它为庚子赔款。 国库中本来就没有钱,如今列强还拿走了原本属于国库的税收,清政府苦百姓不苦自己,更是变本加厉地向老百姓征收苛捐杂税。 这其中,美国所获得的的赔款虽然在总赔款中所占不多,但实际上也是大大超过了他的实际损失的。 因此美国驻华大使柔克义,第一个意识到,这笔赔款如果持续征收下去,一定会出大乱子。 因为他身处中国,所以更能直观地体会到中国人民对国外列强的态度,各国一时的贪心,一定会激起中国人的反抗和厌恶。 本身辛丑条约的签订,起因就是义和团反抗外国列强;如果义和团胜利了,那各国都得退出中国。…

2 years ago

100年前,日本人秘密拍攝中國雲南大理,真實面貌令人驚嘆

上个世纪初,日本为达到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的野心,向中国派出了很多探险家和学者,在中国各地收集天文、地理、历史变迁等方面的资料,对中国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严密调查。《亚东印画辑》就是他们在中国探险取得的“成果”之一。 亚东印画辑 下面这组照片,是日本派出的探险家进入我国云南,拍摄的大量照片中的一部分,反映的都是云南大理的风土人情。通过这些照片,我们看到了近百年前的大理城的真实面貌。 五华楼 这座巍峨壮观的古建筑,就是大理城中的五华楼。它始建于唐朝,是南诏国宴请贵宾的地方。史料记载,当时的五华楼周长2.5公里,高30多米,可容纳上万人。 在历史上,五华楼经历了数次焚毁和重修,图中这座建筑是明代初年的五华楼。然而不幸的是,在60年代,它被再次拆除。如今的五华楼,重建于1998年。 大理俯瞰 这是当时大理城的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一眼望去街道绵延数里长。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清一色的瓦房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之中,处处透露着云南民居的独特意境。云南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动直观地呈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木材交易市场 这是位于大理城墙根下的一个木材市场。商贩们把上好的木料靠在城墙上展示,有的直接摆在了地上,一些顾客在和商贩讨价还价。 城墙的上部,因为年久失修,很多墙体和垛口已经坍塌,城墙两侧长满了绿色植物,像一条绿色的长龙。 崇圣寺三塔 在大理苍山脚下,有一座崇圣寺,始建于唐朝时期的南诏国年间,是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寺内矗立着三座宝塔,一大两小。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 三座宝塔鼎足而立,千寻塔位置居中,二座小塔南北拱卫,雄伟壮观,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 洱海岸边 远处,青山如黛,洱海烟波浩渺,一艘帆船正行驶在水面上。近处,洱海岸边,一名男子牵着马赶路,马背上驮着两大包茶叶。 在当时,马匹是主要的运输工具。著名的茶马古道,运输茶叶的马匹一眼望不到头。 路边的店铺 在一条石板路旁边,有一棵参天大树,树下有两家店铺,路过的商旅可以在这里歇脚休息。店家还搭了马棚,方便饮马喂草。大树之下好乘凉,又挨着马路,这两家小店选的位置太好了。…

2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