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俄乌冲突初爆发时,欧洲各国都表现得坚定地支持乌克兰,呼吁团结对抗俄罗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逐渐出现了变化,不少欧洲国家开始改变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
他们发现支持乌克兰并不是一件简单或有利的事情,而是一场既危险又昂贵的赌博。他们开始意识到,在这场冲突中,他们可能付出了太多,而收获了太少。
与此同时,有一个国家在这场冲突中表现得非常低调,那就是中国。中国在一年多前就选择了保持中立,不卷入俄乌冲突。
在事后回顾时,我们可能会发现中国的选择可能并没有错。事实上,在这场冲突中,中国可能是唯一一个真正赢得双赢的国家。
那么,中国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欧洲国家又为什么改变了立场呢?
欧洲国家在俄乌冲突中的利益和风险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一方面,他们希望支持乌克兰,维护欧洲的价值观和秩序,阻止俄罗斯的扩张和威胁。
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想与俄罗斯断绝经济和能源合作,损害自身的发展和福祉。
然而,在俄乌冲突初爆发时,欧洲国家似乎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利益和风险,而是盲目地跟随美国的步伐,对俄罗斯实施了全面的制裁和施压。
他们认为这样做既是对俄罗斯的惩罚和震慑,也是对乌克兰的支持和鼓励。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发现这样做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们开始意识到,在这场冲突中,他们可能付出了太多,而收获了太少。
例如,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在9月公开表示,俄罗斯和西方应该相互容忍,持谨慎态度。他说:“我们不能让这种紧张局势升级成为一场战争。我们必须尊重彼此的利益和安全感。”
芬兰之所以采取这种态度,是因为它与俄罗斯有着密切的经济和能源联系。芬兰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木材和金属等商品。同时,芬兰也是俄罗斯向欧洲出口能源的重要中转站。如果与俄罗斯发生冲突,芬兰将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另一个例子是德国。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与俄罗斯合作最深入的国家之一。德国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的天然气和石油,满足了其工业生产和民生消费的需求。
同时,德国也向俄罗斯出口了高端的机械、汽车、化工等产品,赚取了巨额的利润。
然而,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竟然紧随美国的步伐,直接中断了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并参与了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制裁。
这导致德国企业只能从美国或其他第三方国家购买昂贵的能源,从而直接提高了德国的工业生产成本,出现了“去工业化”的趋势。
可以说,在整个俄乌冲突期间,德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德国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从支持乌克兰中得到任何好处,只是在意识形态上赢得了“政治正确”的名声和选民的拥护。
其他欧洲国家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虽然它们基本上不再是纯粹的工业国家,但它们支持乌克兰的行动导致本国民众的生活成本上升,导致能源供应紧张,价格飙升。
这使得欧洲民众的日常开支增加,不仅电力、供暖、交通等基本需求受到影响,就连食品价格也上涨了。这种通货膨胀问题严重降低了欧洲民众的生活质量,也激起了他们对政府支持乌克兰的不满和反对。
可以说,欧洲过去对乌克兰的支持是一场意识形态上的狂欢,压倒了实际国家利益,最终导致欧洲失去了实际的经济利益。
这就像一个醉酒的人,在一时的兴奋和冲动下,抛弃了自己的财富和健康,只为了追求一种虚幻和空洞的快感。当他醒来时,才发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只剩下后悔和痛苦。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选择保持中立,是出于一种理性和长远的考虑。中国没有必要为了一场与自己无关的冲突,而与俄罗斯或欧洲发生对抗。
中国也没有必要为了一种虚幻和空洞的意识形态,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和安全。中国只是按照自己的国家战略,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发展自己的经济和社会。
这种选择在整个冲突期间给了中国最大的利益。首先,中国扩大了对俄罗斯市场的渗透。
俄罗斯是一个拥有约1.4亿人口的大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欧洲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中断经济贸易往来的情况下,中国得以填补这一市场空缺。
如今,俄罗斯从中国购买了无法从欧洲获得的汽车、机床和电子产品等工业产品。作为“世界工厂”,中国为俄罗斯提供了各种工业产品,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同时,中国也保障了自己的能源安全,降低了能源成本。作为工业大国,中国需要大量的能源,能源价格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
当欧洲停止购买俄罗斯能源后,俄罗斯自然会加大对中国的能源出口,填补财政亏空。这使中国获得了大量平价甚至低价能源。
这些能源不仅满足了中国的内需,还支持了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中国利用这些廉价能源生产出各种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外汇收入。
这也使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可以说,在这场冲突中,中国是唯一一个真正赢得双赢的国家。不仅如此,中国还在这一危机中脱颖而出,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中国不仅保住了自己原有的资本和资源,还扩大了自己的市场和客户。他不仅保持了自己原有的声誉和地位,还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因此,中国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并非是一种软弱或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明智或高明。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中国的理性和长远,也体现了中国的实力和信心。
欧洲政治家在俄乌冲突中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愚蠢或无知的,而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欧洲政治生态和美国影响的制约。
这些制约使他们难以抵制选民和美国的压力,也难以看到国家长远的利益。
首先,欧洲的政治生态在这一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目前的民主政体下,政治家几乎不可能违背选民的意愿。然而,选民通常更情绪化和短视,难以看到国家长远的利益。
当俄乌冲突初爆发时,欧洲民众强烈支持政府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因此欧洲各国政府采取了这一行动。
然而,现在制裁的不利影响开始显现,导致民众生活成本上升,欧洲内部舆论开始反对继续支持乌克兰,政治家们自然又开始考虑中止对乌克兰的支持。
这就像一个跟风者,在一时的热情和潮流下,做出了一些冲动和盲目的选择,只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和情绪。
其次,美国在欧洲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欧洲国家的国防和经济基础几乎都受到美国的控制时,这些国家难以独立决策。当美国决定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时,这些国家只能顺应美国的步调。
然而,美国并不是无私或无条件地支持欧洲。美国有着自己的战略利益和目标,在俄乌冲突中,美国既想遏制俄罗斯的崛起和影响力,又想削弱欧洲的竞争力和团结力。
美国通过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不仅打击了俄罗斯的经济和能源安全,还抢占了欧洲原本属于俄罗斯的市场和资源。
美国通过支持乌克兰,不仅拉拢了乌克兰这个潜在的盟友和市场,还挑拨了欧洲内部的分歧和矛盾。
这就像一个狡猾的商人,在一场混乱和动荡的市场中,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影响力,操纵其他人做出对自己有利但对其他人不利的选择。当其他人都陷入困境和损失时,美国却收获了最大的利润和优势。
因此,欧洲政治家在俄乌冲突中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并非是一种偶然或无奈,而是一种必然或无能。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欧洲政治家的情绪和短视,也体现了欧洲政治家的软弱和依赖。
欧洲政治家其实早就察觉到了这些风险,但他们却没有勇气或能力去改变自己的选择。
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和欧洲陷入困境和危机,而无法挽回或改善。他们只能后悔和痛苦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无法弥补或纠正。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选择是明智的。中国保持中立,不卷入俄乌冲突,既避免了与俄罗斯或欧洲发生对抗,又获得了在俄罗斯市场和能源安全方面的巨大收益。中国不仅在理论上正确,而且在实践上有效。
刚当上日本首相没几天,高市早苗就跑到马来西亚 “捅了篓子”。10 月底东盟峰会期间,她不好好参加会议,反倒抽时间去了吉隆坡的日本人墓园,给里面的日军 “慰灵碑” 献花,还说这些战死的日军是 “我先辈们”,压根没提当年日军在马来西亚杀人放火的事儿。这波操作直接点燃了马来西亚人的怒火,网上骂声一片,连当地报纸都连着几天发文批评。 峰会期间 “跑偏”:专门去给侵略者献花 10 月 25 日,距离高市早苗当选首相才四天,她就带着外交团队抵达吉隆坡。按照日程,她要参加东亚峰会、与多国领导人会谈,可谁也没想到,她悄悄加了个 “私人行程”—— 去吉隆坡日本人墓园参拜。 现场照片显示,高市早苗站在刻有日军名字的慰灵碑前,双手捧着鲜花鞠躬,嘴里念叨着…
中国致函联合国,表态日本若介入台海就是侵略,届时中国将会自卫。这件事情引发日本媒体的强烈关注,一些日本的极端人物显然坐不住了。 11月21号,中国正式向联合国致函,目前该封信件已经成为联合国大会的正式文件,向联合国所有的成员国分发。也就是说,中国给联合国的这封信,属于讲给整个国际社会听的。 这封信的内容主要是指出日本方面的涉台言论侵害了我们的主权,尤其强调如果日本用武装力量介入台海问题的话,中国依据联合国宪章等相关法律赋予的合法权益展开自卫权。也就是说,我国等同于告诉全世界,如果日本在台海问题上轻举妄动的话,我们不惜开战。而且,我们用武力回击是依据国际法令的,这一方面是作为2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权利之一,另外一方面也属于严格遵循二战之后的国际秩序和相关的法律,属于替天行道。从这一点上来说,即便到时候我们真的和这个岛国开战的话,也是师出有名,并且提前已经通报了自己的观点和相应的法理依据。 而针对我国21号向联合国提交的这份信函,日本媒体高度关注,一直在紧盯着这件事情的整体走向。朝日新闻在11月22号提到这件事情的时候,表示“预计中国今后将会加大力度向国际社会发出信号”! 这也是日本目前比较担忧的我国的一个做法,因为我们的呼吁和立场,一旦在国际上形成普遍共识和得到大力支持的话,那么日本有可能陷入空前孤立的国际局势。这绝对不是这个岛国愿意看到的。 而与此同时,日本内部的一些激进派对于这则消息也非常的敏感。不过相比于日本的一些主流媒体,这些激进派仍然秉持着自己一些极端的思维,认为这个时候是日本做出强硬反击的时候了。 田母神俊雄是日本航空自卫队的前总参谋长,此人在11月23号通过自己的社交平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此人同样指出了21号中国向联合国致函这件事情,说中国似乎可以为所欲为。而这一切的发生,就是因为日本此前对于中国驻大阪总领事的极端言论没有立刻启动“不受欢迎的人”的程序,所导致的。现在面对中国向联合国提交的这封信函,日本方面要如何回应?如果日本不会对于这种荒谬的言论采取强硬措施的话,将会沦为国际的笑柄。 这个人的观点既极端又荒谬,而且还强行把一些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我们驻大阪的总领事当时之所以说出一些比较强硬的言论,恰恰是由于高市早苗拒不撤回涉台言论又不肯道歉,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愤慨发声的。身为我国的外交人员,坚定的维护我们的主权和尊严没有任何问题。日本政府没有任何的理由对我们的领事采取强硬措施,而即便退一步讲,就算是日本当时对我们的外交人员采取了所谓的驱逐措施,也不会影响我们向联合国致函这件事情。目前导致中日关系持续紧张的核心原因就是日本政府方面拒不撤回言论又不认错,只要这个核心原因没有变,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相应反制动作就不会停止。这种反制动作绝对不会因为日本方面驱逐我方的外交人员而发生任何的变化。 至于此人提到的日本对于这件事情如果不进行强烈反制就会沦为笑柄这个话题,我认为就是在挑动日本内部的一些极端势力。 我国已经向联合国表明了我们的态度,我们尊重国际秩序和国际法规,我们履行的也是维护二战之后国际秩序的责任和义务,行的是大道!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本身理亏在先,又能够采取怎样的所谓强制措施呢?而如果日本真的想采取强硬的反制措施的话,我认为他们早就应该行动了。因为从11月7号高市早苗涉台言论一直到现在为止,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天了,我国从外交,经贸和军事领域多管齐下,对日本进行反制!这些动作都已经让日本感受到了一些空前的压力,如果这个岛国真的想采取强硬的措施进行反击的话,他们早就应该动手了。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日本方面对于中国采取的措施不仅没有进行反制,反而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只是在硬挺而已。 日本之所以如此被动,首先是自己理亏,其次是实力不允许,就算是想反击,也只能是杀敌800自损1000,最后得不偿失。第三是中国占据着法理公道的绝对制高点,根本没有给日本留任何的余地。
11月7日高市早苗发出涉台言论后,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在10多天连续发酵期间,高市不仅不道歉,还声称立场不变。 11月17日,日本派来金井正彰,但刘劲松给没有给其好脸色,全程双手插兜,日本政界对此表示不满,指责中国方面“怠慢”“失礼”,还让中方做出解释。 这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网上一则漫画再次引起日本政府不满。 笔者注意到,这则漫画把高市早苗画成“白骨精”,在烧纸祭拜引出了鬼魂,还有高市早苗与军国主义象征的鬼魂手牵手等。这让日本政府对此不满和公开抗议,但我国的做法让日本惊呆了。 高市早苗踩中国红线,这道歉绝非“小题大做” 11月7日日本国会那场震惊东亚的答辩会,当时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扬言"台湾有事"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如果解放军武力攻台,日本可能出兵。 说白了,就是能以这个为借口军事介入台海局势。日本前首相石破茂看得很明白,她这几乎等同于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而这可是历任日本政府都不敢明确触碰的红线。 要知道,中日建交时就明确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写进《中日联合声明》的铁规矩。高市这么说,相当于直接掀翻了中日关系的桌子。 这操作连日本国内都看不下去了,前首相野田佳彦等人公开反对,11月15日还有上百名日本民众跑到首相官邸前抗议,喊着“高市下台”的口号。 在今年这个特殊年份说这种话,更是火上浇油。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高市这时候挑事,简直是在亵渎历史正义。 中国外交部说得很直白,这根本上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公愤,如果日本敢介入台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必会迎头痛击!所以说,高市早苗必须道歉! 谁是人?谁是鬼? 最近高市早苗拜鬼漫画在全网疯传,日本再次要求中国解释,有网友说,这是把她的真实面目画了出来。 高市早苗跟靖国神社的渊源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地方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说白了就是军国主义的“招魂堂”,而高市几乎把这儿当成了“打卡地”。今年8月15日日本战败纪念日那天,她就以在职大臣的身份去参拜了,到了10月靖国神社秋季大祭。 有媒体统计,光是最近几年,她公开参拜和供奉祭品的次数就不下十次,几乎每个重要祭日都少不了她的身影。更值得警惕的是,有消息说11月26日她可能还要去,这频率简直是把“缅怀战犯”当成了日常。…
11月11日,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水声盖过了会场的快门声,G7外长却在这道天然“白噪音”里完成了两场“悄悄话”: 一是把俄罗斯继续钉在制裁板上,二是把“东海—台海—南海”打包写进联合声明。 没有中国、没有俄罗斯,却硬塞进来八张新面孔——澳印巴韩南墨沙乌,媒体顺口叫“G7+8”,官方文件里却找不到这行字。 **“+8”到底是拉群还是拆台?** 用一句话概括:G7在给自己打补丁,而不是开新局。 1976年七国GDP占全球七成,今天只剩45%,人口更只占一成。数字跌得比尼亚加拉的水压还快,于是把金砖“边角料”——印度、巴西、南非——一并拉进来凑人气。 可这三位毫不客气,会前集体表态:不选边、不对抗、不脱钩。 一句话,只蹭饭,不买单。 **日本为什么成了“最吵的麦克风”?** 原因很简单:它是七国里唯一的亚洲股东,天然拥有“区域解释权”。 会前两个月,东京悄悄把防卫预算提到GDP的2%,还首次把“台湾稳定”写进外交蓝皮书。 这次联合声明里“反对以武力改变现状”的句式,几乎复刻了日本年初的国会演讲。 表面是七国合唱,其实是东京领唱,其余人跟着哼哼。 **欧洲为什么哼得有点跑调?** 德国经济部刚批完大众在中国的新厂,法国外长会后就飞成都吃兔头。…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20日谴责了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有关台海局势的严重挑衅言论,指出日本至今不反省自身错误。在当天的例行记者会上,针对高市早苗发表涉台露骨挑衅言论并在中方表达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后仍执迷不悟、拒不撤回一事,扎哈罗娃评论说,日方不仅不反省其近期言论的错误,而且在80年后的今天仍然拒不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扎哈罗娃表示,一些国家一边高调宣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边又不断加剧台海紧张局势,阻碍中国和平统一。这些国家向台湾提供武器,加强与台湾的军事和政治联系,煽动分裂主义情绪,将台湾问题作为对中国施压和进行地缘政治遏制的工具。 她强调,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始终如一,俄方强烈谴责一些国家在台湾问题上的虚伪立场。扎哈罗娃重申,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方反对以任何形式谋求“台独”。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方完全有正当理由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中方的真正朋友和可靠伙伴,俄方愿继续与中方在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 此前,扎哈罗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还表示,高市早苗等日本政界人士应深刻反省历史,警惕错误言行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
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用一场十分精心算计的“沉默戏码”,直接把中日关系拖到了更危险的漩涡之中。 14天以前,她在国会上公然将台湾有事儿与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捆绑,暗示要武力介入台海。 这可就直接撕开了中日之间关系的底线。 可是当全世界都在等她解释或者道歉的时候,她却选择了闭麦,直到取证参加G20峰会前才抛出来了一句对台的立场不变。 这句话没有歉意,没有反思,只有赤裸裸的挑衅和政治投机。 甚至有很多中国的网友表示高市早苗,难不成是在拿日本起号吗? 高市早苗的立场不变,其实本质上就是在自欺欺人。 她嘴上是说着遵循既定立场,实际上却把日本往战争的边缘推。 因为按照日本法律,存亡危机事态就意味着即便日本没有遭到攻击,也能够行使集体自卫权。 这可不是什么立场不变,反而是把台湾问题当成了突破和平宪法,实现军事扩张的跳板。 她心里比谁都清楚,这种言论会激怒中国,可是还是敢说出口。 无非就是算准了美国能给她撑腰。 不过近期美国在台海动作确实是不少。 又是对台军售,又是外交碰瓷,高市早苗凑上去那不就是去当马前卒吗? 可能她以为只要在涉台问题上能足够强硬,就能够在每日同盟里面获得更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