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覺不對勁!俄烏打600多天,各國才發現中國一年前的選擇沒錯!

察覺不對勁!俄烏打600多天,各國才發現中國一年前的選擇沒錯!
前言

 

当俄乌冲突初爆发时,欧洲各国都表现得坚定地支持乌克兰,呼吁团结对抗俄罗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逐渐出现了变化,不少欧洲国家开始改变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

他们发现支持乌克兰并不是一件简单或有利的事情,而是一场既危险又昂贵的赌博。他们开始意识到,在这场冲突中,他们可能付出了太多,而收获了太少。

与此同时,有一个国家在这场冲突中表现得非常低调,那就是中国。中国在一年多前就选择了保持中立,不卷入俄乌冲突。

在事后回顾时,我们可能会发现中国的选择可能并没有错。事实上,在这场冲突中,中国可能是唯一一个真正赢得双赢的国家。

那么,中国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欧洲国家又为什么改变了立场呢?

 

欧洲国家为何改变立场

 

欧洲国家在俄乌冲突中的利益和风险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一方面,他们希望支持乌克兰,维护欧洲的价值观和秩序,阻止俄罗斯的扩张和威胁。

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想与俄罗斯断绝经济和能源合作,损害自身的发展和福祉。

然而,在俄乌冲突初爆发时,欧洲国家似乎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利益和风险,而是盲目地跟随美国的步伐,对俄罗斯实施了全面的制裁和施压。

他们认为这样做既是对俄罗斯的惩罚和震慑,也是对乌克兰的支持和鼓励。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发现这样做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们开始意识到,在这场冲突中,他们可能付出了太多,而收获了太少。

例如,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在9月公开表示,俄罗斯和西方应该相互容忍,持谨慎态度。他说:“我们不能让这种紧张局势升级成为一场战争。我们必须尊重彼此的利益和安全感。”

芬兰之所以采取这种态度,是因为它与俄罗斯有着密切的经济和能源联系。芬兰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木材和金属等商品。同时,芬兰也是俄罗斯向欧洲出口能源的重要中转站。如果与俄罗斯发生冲突,芬兰将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另一个例子是德国。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与俄罗斯合作最深入的国家之一。德国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的天然气和石油,满足了其工业生产和民生消费的需求。

同时,德国也向俄罗斯出口了高端的机械、汽车、化工等产品,赚取了巨额的利润。

然而,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竟然紧随美国的步伐,直接中断了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并参与了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制裁。

这导致德国企业只能从美国或其他第三方国家购买昂贵的能源,从而直接提高了德国的工业生产成本,出现了“去工业化”的趋势。

可以说,在整个俄乌冲突期间,德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德国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从支持乌克兰中得到任何好处,只是在意识形态上赢得了“政治正确”的名声和选民的拥护。

其他欧洲国家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虽然它们基本上不再是纯粹的工业国家,但它们支持乌克兰的行动导致本国民众的生活成本上升,导致能源供应紧张,价格飙升。

这使得欧洲民众的日常开支增加,不仅电力、供暖、交通等基本需求受到影响,就连食品价格也上涨了。这种通货膨胀问题严重降低了欧洲民众的生活质量,也激起了他们对政府支持乌克兰的不满和反对。

可以说,欧洲过去对乌克兰的支持是一场意识形态上的狂欢,压倒了实际国家利益,最终导致欧洲失去了实际的经济利益。

这就像一个醉酒的人,在一时的兴奋和冲动下,抛弃了自己的财富和健康,只为了追求一种虚幻和空洞的快感。当他醒来时,才发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只剩下后悔和痛苦。

 

中国如何从中受益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选择保持中立,是出于一种理性和长远的考虑。中国没有必要为了一场与自己无关的冲突,而与俄罗斯或欧洲发生对抗。

中国也没有必要为了一种虚幻和空洞的意识形态,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和安全。中国只是按照自己的国家战略,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发展自己的经济和社会。

这种选择在整个冲突期间给了中国最大的利益。首先,中国扩大了对俄罗斯市场的渗透。

俄罗斯是一个拥有约1.4亿人口的大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欧洲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中断经济贸易往来的情况下,中国得以填补这一市场空缺。

如今,俄罗斯从中国购买了无法从欧洲获得的汽车、机床和电子产品等工业产品。作为“世界工厂”,中国为俄罗斯提供了各种工业产品,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同时,中国也保障了自己的能源安全,降低了能源成本。作为工业大国,中国需要大量的能源,能源价格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

当欧洲停止购买俄罗斯能源后,俄罗斯自然会加大对中国的能源出口,填补财政亏空。这使中国获得了大量平价甚至低价能源。

这些能源不仅满足了中国的内需,还支持了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中国利用这些廉价能源生产出各种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外汇收入。

这也使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可以说,在这场冲突中,中国是唯一一个真正赢得双赢的国家。不仅如此,中国还在这一危机中脱颖而出,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中国不仅保住了自己原有的资本和资源,还扩大了自己的市场和客户。他不仅保持了自己原有的声誉和地位,还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因此,中国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并非是一种软弱或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明智或高明。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中国的理性和长远,也体现了中国的实力和信心。

 

欧洲政治家为何做出错误选择

 

欧洲政治家在俄乌冲突中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愚蠢或无知的,而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欧洲政治生态和美国影响的制约。

这些制约使他们难以抵制选民和美国的压力,也难以看到国家长远的利益。

首先,欧洲的政治生态在这一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目前的民主政体下,政治家几乎不可能违背选民的意愿。然而,选民通常更情绪化和短视,难以看到国家长远的利益。

当俄乌冲突初爆发时,欧洲民众强烈支持政府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因此欧洲各国政府采取了这一行动。

然而,现在制裁的不利影响开始显现,导致民众生活成本上升,欧洲内部舆论开始反对继续支持乌克兰,政治家们自然又开始考虑止对乌克兰的支持。

这就像一个跟风者,在一时的热情和潮流下,做出了一些冲动和盲目的选择,只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和情绪。

其次,美国在欧洲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欧洲国家的国防和经济基础几乎都受到美国的控制时,这些国家难以独立决策。当美国决定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时,这些国家只能顺应美国的步调。

然而,美国并不是无私或无条件地支持欧洲。美国有着自己的战略利益和目标,在俄乌冲突中,美国既想遏制俄罗斯的崛起和影响力,又想削弱欧洲的竞争力和团结力。

美国通过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不仅打击了俄罗斯的经济和能源安全,还抢占了欧洲原本属于俄罗斯的市场和资源。

美国通过支持乌克兰,不仅拉拢了乌克兰这个潜在的盟友和市场,还挑拨了欧洲内部的分歧和矛盾。

这就像一个狡猾的商人,在一场混乱和动荡的市场中,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影响力,操纵其他人做出对自己有利但对其他人不利的选择。当其他人都陷入困境和损失时,美国却收获了最大的利润和优势。

因此,欧洲政治家在俄乌冲突中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并非是一种偶然或无奈,而是一种必然或无能。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欧洲政治家的情绪和短视,也体现了欧洲政治家的软弱和依赖。

欧洲政治家其实早就察觉到了这些风险,但他们却没有勇气或能力去改变自己的选择。

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和欧洲陷入困境和危机,而无法挽回或改善。他们只能后悔和痛苦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无法弥补或纠正。

 

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选择是明智的。中国保持中立,不卷入俄乌冲突,既避免了与俄罗斯或欧洲发生对抗,又获得了在俄罗斯市场和能源安全方面的巨大收益。中国不仅在理论上正确,而且在实践上有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ranslate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