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專家:中國既不是俄的盟友,也不是朋友,中俄之間只有利益

俄羅斯專家:中國既不是俄的盟友,也不是朋友,中俄之間只有利益

中俄两国均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同时又互为面积最大的邻国,有着长达四千余公里的边界线。

中国与俄罗斯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举足轻重,因此两国关系的走向对于二者的发展,乃至地区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推进,围绕着中、美、俄等大国之间的角力也越发引人关注。

俄国内知名政治家,曾担任过伏尔加格勒市市长的康斯坦丁·卡拉切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中国人既不是我们的盟友,也不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只是恰好赶到一起的同路人。”

他甚至还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的崛起是否符合俄罗斯的利益?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卡拉切夫看来,中国在乌克兰、叙利亚、伊朗和朝核等问题上并没有与俄罗斯保持“绝对”一致,显得“很不够朋友”。

考虑到卡拉切夫此前曾在俄罗斯各大机构担任顾问一职,被誉为俄国内最出色的政治学专家之一,其所发表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部分俄罗斯精英阶层的心声。

在笔者看来,卡拉切夫所认为的“中国从来不是俄罗斯朋友,中俄之间只有利益”,看似逆耳,实则务实。

如果卡氏能换一种表达方式,把话说得再委婉一些,别那么绝对和生硬,或许更容易让国人接受一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确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友谊”,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互相利用与逢场作戏罢了。

英国前首相帕麦斯顿曾说过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我们(英国)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卡拉切夫大概是帕麦斯顿的信徒,把国家间关系的“现实”与“功利”玩得明明白白。

只是卡氏现在说这些话,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对中俄关系的健康发展没有半点好处。

那么,如今的中俄关系究竟如何,是像卡拉切夫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互相利用”,还是像一些人以为的那样“亲密无间”呢?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中俄两国此前的交往史。

从历史上看,中国与俄罗斯及其前身苏联和沙皇俄国的关系可谓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早在清朝初年的时候,中俄之间就爆发过著名的雅克萨之战。

当时,如日中天的大清苦战之后击败沙俄,取得了中俄两大帝国对抗中的第一场胜利。

然而,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中国在与沙俄的较量中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割地不断,俄国也由此成为了夺取中国土地最多的国家。

苏维埃政权成立后,中苏关系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国共两党在发展与壮大过程中也都受到了来自苏联方面的帮助。

二战爆发后,中苏两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反法西斯阵营的盟友,双方的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中国先是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之后又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现代化,综合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然而,斯大林逝世后,中苏关系逐渐出现裂痕,最终两个相邻的核大国在边境上大打出手,直到苏联解体后两国关系才有所缓和。

在苏联消亡后的数十年中,北约军事集团先后六次实施东扩,俄罗斯在重压之下,开始一边笼络自己昔日的小弟,夯实自己的基本盘,一边向东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共同对抗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世界。

近年来,随着美西方加大对中俄的围堵力度,两国所面临的外部压力也随之不断增大。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俄两国都深知,双方只有不断加强沟通,升级合作,步调一致,才能共同应对来自美西方的挑战。

总体而言,中俄关系是稳定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有太大的隐患。

但在欣慰之余,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俄都是独立自主的大国,有着各自的历史传统、发展阶段、利益诉求与国家尊严。

正因为如此,中俄两国在宏观层面肯定会持有基本相同的立场,但也会在一些小的方面有所差异,甚至产生一些分歧。

对此,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回避,也没必要大惊小怪,过度紧张。

从发展阶段来看,俄罗斯正处于“下行通道”。

这种国家往往倾向于用“过激”的手段,来掩盖自身的问题,并显示存在感。

俄乌冲突就是俄罗斯在这种纠结的心态下爆发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俄罗斯显然是在一个不合适的时间,发动了一场不太合适的战争。

而与之相比,中国不仅发展态势良好,而且还是现行国际秩序的最大受益者。

因此,中国没必要通过激烈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更不着急去改变现行的国际秩序。

从现实层面来说,俄罗斯虽然是中国最大的自然资源提供国,最大的国防工业合作国,但两国的贸易总额只有两千多亿美元,还不到中美贸易额的三分之一,中俄贸易额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在经贸领域,现阶段的俄罗斯根本无法取代欧美。

一旦欧美与中国真的全面脱钩,俄罗斯无法及时补位。

从某种意义上讲,俄罗斯并不算是一个优秀的商业合作者。

前些年,在俄罗斯外部压力不大的时候,中国产品想要进入俄罗斯市场可谓难如登天,中国商人在俄罗斯遭到排挤也是家常便饭。

此外,包括CR929干线客机、中俄天然气管道在内一系列项目也都由于俄方的小算盘,不是被拖延就是被取消。

还有就是俄罗斯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发展经贸关系也十分敏感,对中国与自己小弟们的合作总是千方百计地阻挠与破坏。

以上这些情况直到俄乌冲突爆发后才有所改观。

现在在中国国内,不少人都在无限拔高中俄关系的重要性,甚至一厢情愿地认为中俄应该早日结盟,凡事都应该共同进退。

其实,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民众对外交工作的不了解,以及对自己的国家的不自信。

俄乌冲突爆发后,中国虽然反对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但并没有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表示支持。

对于中国而言,这场冲突虽然提供了一些历史机遇,但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远大于正面受益。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肯定不会如一些人所希望的那样与俄罗斯结成同盟,更不愿意主动卷入到这场地区冲突中去。

中国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避免在外交上与俄罗斯强行“捆绑”在一起,从而陷入所谓的“盟友陷阱”。

在俄国内,像卡拉切夫这样的,表现出对中国某种“担忧”的精英人群并不算少。

在中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新欧亚主义”思想创始人杜金先生就曾放言要将中国彻底肢解,并使其成为俄罗斯未来战略版图中的一部分。

在他规划中,未来的亚欧大陆将形成莫斯科—柏林,莫斯科—东京两大轴心,俄乌冲突只是实现大斯拉夫欧亚帝国的起步而已。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俄乃至之前的中苏关系的好坏大体取决于两国的境况以及外部环境。

双方的关系始终会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时而接近一些,时而又会疏远一些。

而导致这些外交调整的动因无非都是自身利益。

笔者记得多年前普京总统在一档访谈节目中,曾被问到过中美关系对俄罗斯的影响。

他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神态轻松地表示,俄罗斯对中美之间的“两虎相争”持观望态度。

普京的意思非常明确,俄罗斯虽然和中国的关系不错,但不会主动伸出援手帮中国的忙。

著名的美国国际关系学者米尔斯海默就对外表示,中国是俄乌冲突的“最大受益者”。

理由是美国同时对中俄为敌,导致中俄关系进一步得到巩固。

虽然笔者并不完全赞同米尔斯海默的这一观点,但他所担心的美俄渐行渐远,中俄越走越近却是实实在在的发生了,而其结果就是美俄联手共同制华的企图彻底破产,骑虎难下的俄罗斯不得不主动接近中国,并让渡出大量的利益,以换取中方的支持。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中俄关系既是双方在外交战线上的基石,也是两个国家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

要想让中俄关系稳步发展,并在与俄方的交往中获得占据主动,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着眼于双方共同的利益,避免那种“奉献式”或“压榨式”的合作。

我们一定要在战略层面拉拢俄罗斯,尽可能排除来自美西方的干扰,同时也要在战术层面与俄罗斯保持适当的距离,想方设法提升俄方对我们的依赖性,最终融入到我们所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去。

要想达到此目的,除了要在外交中讲究方式方法外,我们还要尽量确保中美矛盾小于俄美矛盾,甚至要有意识地去激化美俄矛盾。

只要俄美矛盾总体大于中美矛盾,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就不会太差,我们在对俄外交中的回旋空间就会更大,手中的筹码也会更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ranslate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