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谈判时,当英国人试图按照各国实力将中国划分为八大板块的时候,美国人竟然站出来投了反对票。
作为既得利益的获得者,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其实在列强商议如何瓜分利益之前,清政府也是做过一些挣扎的,比如光绪皇帝就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求助信。
只不过,猎枪下的羔羊试图向猎人求救,这本身就是荒谬的事情,所以美国人该得到的利益一分没少。
至于它极力反对将中国分而治之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它当时不够强大。按照英国人的分法,它得到的势力范围将会是最小的。
而且,清政府本就势孤力薄,一旦土地被瓜分,它连名存实亡都做不到,那之前的不平等条约,不就作废了吗?
但美国在八国当中,人微言轻,为了能够顺利保住自己的长期利益,它毫不介意地在中国本就空虚的国库上再割了一刀。
美国建议,让清政府开放各个通商口岸,各口岸的关税就用来支付赔款,这比瓜分中国的麻烦要少,各国完全是坐收渔翁之利。
其他七国考虑到,划分土地,势必也要争执一番;与其吵闹不休,不如直接拿钱更方便,于是也就半推半就同意了美国的提议。
因此,从一开始,美国反对瓜分中国,就没有一头发丝儿是为中国考虑,根本点还是在于他自身的利益。
事实上,在美国人的眼中,当时的中国人和印度、非洲等地的人并没有区别,都只是任劳任怨的廉价劳工而已。
接下来,才是美国秀高级操作的时间,并且从后续发展来看,它的一系列战略是完全取得了成功的。
根据清政府和八国签订的条约内容,美国将获得3400万两白银,这是一笔巨款,但和总赔款比起来,只占其中微小的7.3%。
清政府无力付清,只能极力争取到39年的偿还时限,不过每一年,要以国内的盐税、内地税、海关税等做抵押,综合折算下来,清政府每年要向各国支付3000万两白银。
因为议定最终赔款的条款是在1900年定下来的,是中国历法中的庚子年,所以我国习惯称它为庚子赔款。
国库中本来就没有钱,如今列强还拿走了原本属于国库的税收,清政府苦百姓不苦自己,更是变本加厉地向老百姓征收苛捐杂税。
这其中,美国所获得的的赔款虽然在总赔款中所占不多,但实际上也是大大超过了他的实际损失的。
因此美国驻华大使柔克义,第一个意识到,这笔赔款如果持续征收下去,一定会出大乱子。
因为他身处中国,所以更能直观地体会到中国人民对国外列强的态度,各国一时的贪心,一定会激起中国人的反抗和厌恶。
本身辛丑条约的签订,起因就是义和团反抗外国列强;如果义和团胜利了,那各国都得退出中国。
如今还能继续牟取利益,只不过因为义和团失败了而已。而如今清政府把多出来的巨额赔款全部加诸平民身上,民怨必定会越积累越深。
到时候难免会有其他抵制外国的行动;如果美国人执意贪求小钱,未来肯定会损失更多。
因此柔克义在1901年的4月和5月,连续两次写信给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表明美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适当对中国政府施以小小的恩惠,以换取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
海约翰被说服,他在1902年的国会上,首次公开承认庚子赔款太多,并提出应该适当向中国政府退款。只不过这个退款可是有条件的。
柔克义在后来同美国国会议员的信中,写明了他的企图:希望美国趁机对中国施以援手,并且只限于教育文化方面。
他的提议主要是来自三方面的考虑。在庚子赔款公布之后,中国人对于列强更加深恶痛绝,因此,从学校到报刊,从知识分子到商人,都在抵制外国商品。
美国当时正处于经济扩张的发展期,中国市场的抵制,对于它的影响尤其严重,而这时如果再对中国采取紧逼或者强硬的措施,恐怕会适得其反。
在中国抵制美货的人群中,受过教育的青年人,是抵制活动的主力,并且态度也尤为坚决;而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
柔克义还看到了中国对当时的日本的态度,虽然中日海战已经爆发,两国之间早已产生了矛盾,但明显中国人对于日本人的抵触情绪就要小得多。
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更为相近的关系,中国学生到日本留学的人数仍然很多,数十倍于去美国留学的区区几十个人。
这让他认识到,通过意识影响而不是武器,更能让中国接纳美国。因此,他才产生了要用退款来影响中美关系的想法,确切地说,是改善中国人对美国的态度。
所以,如果不想让美国失去庞大的中国市场,那么就应该退回多收的庚子赔款,否则别无他法。
柔克义认为,中国人一定意识得到,如果想要彻底摆脱被压迫的命运,教育是一个民族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如果这个时候美国施以援手,提出用退款来帮助中国发展教育,中国全体上下一定会欣然同意,并且从心里生出对美国的感激。
这不光能改善美国商品在中国的地位,从长远来看,还能增加美国从意识上对中国人民产生的影响。
一个长期在中国生活的传教士明恩溥更是明确指出,美国想要影响中国,需要两个步骤,第一,大量接收中国到美国的留学生,第二,在中国创办美国学校。
美国有意愿退款的事情,很快被驻美公使梁诚所知,彼时中国积贫积弱,任何一笔钱对中国来说都是重要的,如果真的能促成这件事情,对于国家和人民而言都是有利的。
因此,梁诚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但他并不知道,他的极力争取,只不过刚好被美国政府所利用。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最终拍板,只要确认这笔退款,清政府同意只能用来培养向美国输送的留学生,那就可以商榷。
但此时中国境内正处于狂热地抵制美货时期,美国人担心如果此时退款,会被中国人认为这是抵制活动产生的效果,从而认定美国政府软弱可欺。
美国人早有了退款的意愿,只是退款的用途如何能对美国产生最大利益,这才是他们迟迟没有行动的原因。
正好这时候梁诚出现了,相当于给美国递了个台阶。
美国提出向中国退回多收的庚子赔款,是为了改善中国人民对美国的态度,但又对这笔款项的使用设有绝对的限制,他们的目的最终达到了吗?
清政府在刚得知退款喜讯的时候,的确对美国充满感激,也许一些清朝的忠臣心中,正在大呼“天佑大清”。
但在实际谈判过程中却发现,美国人看似和善,实际上却寸步不让,只是换了一个方式操控中国而已。
美国人自称当时的损失不到1200万美元,清政府已经还清,甚至已经多付了964万,所以美国决定先将这部分钱分期退还。
但是,这笔钱,美国指定只能用来兴办教育,并且每年要送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到美国学习。
他们强调,这可是帮助中国新办教育的好机会,希望清政府不要辜负了美国的好意。
清政府认为,我们当然会发展教育,但这笔钱如果先用在工业投资上,等到工业有收益之后,用利润部分发展教育就足够了。
对此美国态度坚决,尽管,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用于哪项开支,本来是国家内政,但美国就是用了善意的遮羞布,无耻地把握了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权。
清政府别无选择,在经过多次无效谈判之后,只得全盘接受美国人的计划;甚至还担心美国人放弃退款,慌不迭地严格按照要求,制定出了派遣留美学生的计划表。
名义上,钱是退给中国了,但实际上,美国人才有它们的使用权。为了监督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情况,美国还专门成立了监督机构。
1909年,清政府派出47名学员到美国,接下来的两年,分别派出70人和63人,后来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和大名鼎鼎的胡适,都是清政府派出去的留美学生。
1911年,清华学堂建立,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而它一开始,也可以称作是留美中国学生的预科。
清华学堂招收的都是全国各地十二三岁的青少年,然后模仿美国的学校设置学科和课程,学堂里的老师,一半都来自于美国。
直到改名为清华大学前的17年,清华学堂都是中国留美学生的基地,17年间共派出将近1300人去美国。
而这些学生,都在美国的监督机构中留下了非常详细的信息,除了基本的身份信息外,他们在学校里的生活起居、请假、品行、学习、消费情况等等,都事无巨细地记录在册。
当然,做戏做全套,为了不被指责为干涉内政,美国还提议中国成立教育基金董事会,由中方10人和美方5人组成。
但谁都知道,给钱的才是大爷,因此,这5个美国人拥有实际的话语权。
就这样,这笔明明就是中国人的钱,被强盗抢走之后,再退一部分回来。而强盗就要变身救世主,还要中国人感恩戴德。
最可气的是,从结果来看,他们已经达成了他们的目的。
尽管在美国人退款之初,国内的有识之士就曾对列强趁机植入他国文化大加抨击,认为这根本就是文化侵略。
但随着留学学生的增多,一部分知识分子竟然宣称,他们被美国的社会深深感动,佩服对方的民主、国家财政的透明。
而这种天堂式的夸耀,其实也只不过是对美国社会的浮光掠影,企图用美国模式来救当时的中国,是不现实的,某种程度上,反而阻碍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其他列强也效仿了美国人退款的行为。但他们边假惺惺地退一部分款,又忍不住贪念从中再谋取利益,所以退款的后续影响都不如美国人的深远。
清政府派遣的留学生中,回国投身教育和文化事业的人都大有作为,他们给中国的青少年树立了榜样,认为去了美国留学,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当后来者想要考取清华学堂,出国留学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轻视了自己的文化,忽略了自己的民族性。
而这些人的思想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被全盘西化。前面提到的胡适就是其中的例子,他兴起了白话运动,却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流传。
而美国人善于将政治隐藏在教育手段背后,平时注意留心优秀人才的心理和思想变化,为困难留学生提供奖学金等。
于是,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继续留在美国,从个人发展角度来说,外人无从置喙。
但从国家和民族来说,我国辛苦选拔出来的好苗子,长大后却为了美国的科技发展添砖加瓦,这是巨大的损失。
甚至,这个影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依然存在。只不过,那个时候很多爱国科学家都愿意回来建设祖国。
美国先是利诱,然后威逼,后来干脆是扣押,千方百计阻止他们回来。钱学森、王承书等科学家,为了回国,费尽周折,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回国之后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时至今日,我国去美国留学的人数,依然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还有人固执地认为,美国的空气都是香甜的。
总有人说,不管美国抱有什么目的,但它总归是事实上帮助了中国;这是他们没有看到这场留学热潮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总之,拿着中国人的钱,办美国人的事,坑的是中国人自己,凭什么我们还要感激?
2025年1月,阿拉斯加埃尔门多夫军事基地内,美军第11空降师士兵正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进行"联合太平洋多国战备中心2025"北极部署演练。 与此同时,在距离这里数千公里的俄罗斯北极地区,"北风之神"级核潜艇悄悄潜入冰层之下,准备进行新一轮的战备巡航。 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军事行动,却在向世界传递着同一个信号:北极,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 就在这种背景下,被称为"普京哲学家"的俄罗斯思想家亚历山大·杜金发出了令人深思的判断。 这位在1997年就准确预测了乌克兰冲突的地缘政治学者认为,未来的大国冲突热点不会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台海或南海,而是那片看似沉寂的北冰洋。 虽然杜金因其极端民族主义立场在国际上颇具争议,但他对地缘政治走向的判断却往往具有前瞻性。 冰雪下的"金山银山":全球都想分一杯羹 要理解北极为何会成为潜在冲突的焦点,首先得看清楚这片冰雪覆盖的土地到底藏着什么宝贝。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发布的最新评估报告显示,北极地区蕴藏着全球约13%的未探明石油储量和30%的未探明天然气储量。 具体来说,北极石油储量约900亿桶,天然气储量超过47万亿立方米,这个数字相当于俄罗斯现有天然气储量的1.2倍。 除了油气资源,北极地区的稀土矿藏价值保守估计超过1.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大国心动。 更重要的变化是,气候变暖正在让这些资源变得可以开采。 据欧洲航天局的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比1981-2010年平均水平减少了10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法国的面积。 按照目前的融化速度,科学家预测2030年可能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无冰的北极夏季。 冰层融化会带来不少气候问题,但好处也显而易见,就是航道开通。…
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越南和菲律宾,这两个与中国在历史上有过密切联系的国家,曾经在某些时期表现出坚定的友好态度,甚至公开宣称要捍卫中国。然而,渐渐地两国与中国的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如今在某些问题上甚至呈现出对峙态势。 千年交织与殖民痕迹 越南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岭南地区纳入版图,北越一带成为象郡的一部分。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越南正式进入中国统治的“北属时期”。 此后,越南经历了长达千年的中国治理,汉字、儒家思想和行政制度深深融入当地社会。然而,这种文化亲近并未抹去越南的民族意识。公元40年,征氏姐妹起义反抗汉朝统治,虽最终失败,却成为越南抗争精神的象征。 544年,吕弼建立前吕氏王朝,短暂实现自治。直到唐朝末年中央权威崩溃,938年吴权在白藤江战役中击败南汉舰队,此后,968 年越南丁部领建立 “大瞿越国”,越南成为独立封建国家。 这一千年的交融让越南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痕迹,比如汉字的使用和节庆习俗,又孕育出强烈的独立意识。这种矛盾的心态在后来的中越关系中反复显现:既因同源而亲近,又因历史记忆而戒备。 与越南不同,菲律宾与中国的历史联系较为间接。在西班牙殖民之前,菲律宾由分散的巴朗盖(部落单位)组成,与中国主要通过海上贸易往来。中国商船满载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黄金和珍珠,华人社区也在马尼拉等地逐渐形成。 1521年,麦哲伦抵达宿务,开启了西班牙333年的殖民统治。马尼拉成为贸易枢纽,中国货物通过大帆船运往墨西哥,但西班牙对华人持戒心,1603年甚至在马尼拉发动针对华人的暴力行动,导致数千人遇害。 1898年,美西战争后,菲律宾被美国接管。美国推行现代化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英语取代西班牙语,亲美精英阶层逐渐形成。冷战期间,菲律宾成为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桥头堡,与中国的直接联系进一步疏远。这种西方导向的历史,使菲律宾在面对中国时更多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而非历史情感。 从盟友到对峙 新中国成立后,越南和菲律宾都曾与中国的关系进入“蜜月期”,但这份友好并未持久。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和大国博弈,让两国逐渐从盟友走向对峙。 新中国成立之初,越南是中国的坚定盟友。1949年,中国百废待兴,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在抗法战争中得到中国的大力支持。1954年奠边府战役前,中国派出陈赓将军率领顾问团深入越南,协助作战,物资车队源源不断运往边境。 战役胜利后,法国撤离,越南公开宣称:“谁敢动中国,我就打谁。”此后,在抗美战争中,中国再次倾力相助,提供武器、物资和32万工程部队,保障“胡志明小道”的运输线畅通无阻。…
据日本时报、共同社等多家外媒6月23日报道,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发布的最新公告显示,中国海军“双航母”前出西太的远洋训练部署任务随着山东舰打击群的返航而暂时告一段落。 (日本海上自卫队拍到的山东舰) 据日本海上自卫队和空中自卫队观测结果显示,本月20日至22日左右,山东舰打击群在菲律宾吕宋岛东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舰载机起降等日常训练,而伴随行动的还有两艘055大驱“延安”舰(舷号106)和“遵义”舰(舷号107)。随后,日方确认山东舰打击群于22日晚些时候通过巴林塘海峡,返回中国南海海域。除此之外,同样在前段时间部署到西太的另一支由055大驱“拉萨”舰领衔的远洋编队,也在22日当天通过了宫古海峡返回东海海域。 (日方公开的中国航母行动路线) 中国双航母刚刚“回家”,英国人的航母就要来了。 CNA新闻网最新报道指出,英国海军“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CSG 25)于当地时间23日抵达新加坡,预计不日将在完成补给后重新启程前往南海和东海进行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威尔士亲王号停泊的港口不是新加坡的军用港口,而是更大、更招摇的“滨海湾游轮中心”港口。并且就在抵达后,英国人还大张旗鼓地安排了“游行队伍”举行欢迎仪式。有外媒评论称,相比其他军舰,威尔士亲王号的行动显得过于高调,这可能是旨在向中国发出所谓的“威慑信号”。 (威尔士亲王号驶入新加坡滨海湾游轮港口) 据悉,英国科学、创新和技术大臣彼得·凯尔和国防参谋部副总参谋长莎朗·内史密斯将军将随威尔士亲王号一道访问新加坡。当然,在其官方声明中,英国人宣称此次访问旨在“重申英国对印度-太平洋地区安全与繁荣的共同愿景”,但实际上,英国海军这次行动就是冲着中国来的。 威尔士亲王号打击群的行动是英国海军“高桅杆行动”的一部分,而此次行动的核心就是印太地区。英国方面公开的消息显示,威尔士亲王号打击群未来将在印太地区与美国、印度、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并将致力于“维护国际规则”——当然,是符合英国利益、由美国主导的所谓“国际规则”罢了。 (威尔士亲王号上的F-35) 近段时间以来,英国、日本等美国盟友国家持续加大对中国的挑衅力度。就在几天前,日本海上自卫队“高波”号驱逐舰不顾中方警告,穿越台湾海峡,引起中方强烈不满。 但美英日本等国当然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毕竟中国不是伊朗,中国拥有足够的海上和空中军事实力。无论是各种岸基、空基反舰导弹,还是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都是有足够力量将外敌拒止于所谓“岛链”之外的。 (中国的弹道导弹是美英等国不能碰瓷的) 除此之外,中国海军当前也已通过“双航母”前出西太的部署,证明了中国也有足够的能力在海上和英美的航母打击群“正面对垒”。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认,中国的山东舰和辽宁舰在此次前出西太部署训练,光是日本自卫队可观测的战斗机起降次数就达到了大约1000次,证明了中国海军的攻击范围和能力不断扩大和增强,甚至能够“深入太平洋”作战。而更令美日等国担心的是,等到福建号航母服役,装备了新一代电磁弹射器的福建号战机起降次数还能更进一步,甚至超过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
伊朗的防空系统接连被摧毁,导弹库存告急,国内亲美势力蠢蠢欲动。 又一个核大国明确站队,公开支持伊朗! 如今,伊以生死局,谁会成为中东新霸主?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内容有润色,请读者理智阅读 说的这个国家就是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选择公开站队救伊朗的原因也很复杂。 作为和伊朗东边接壤的国家,巴基斯坦选择支持伊朗其实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要保护自己的国家。 毕竟伊以冲突发展到现在,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就有点像咱们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了,如果伊朗沦陷,那么巴基斯坦就难以独善其身,身边就多了一个巨大的威胁。 而且,多年来伊朗和巴基斯坦之间关系良好,像2019年的时候,伊朗革命卫队就曾跨境捣毁了“正义军”3个训练营,极大程度地减轻了巴基斯坦的防务压力。 2025年,两个国家的合作再度升级,巴基斯坦提供“哈立德-2”无人机和中国制“彩虹-4”察打一体无人机。 伊朗则分享了“法尔斯”卫星实时监控数据,成功构建起了10分钟内定位跨境活动的“天眼”系统。 这种联防模式让巴基斯坦边境恐怖袭击事件大幅度减少,就连巴基斯坦的边防军司令部都坦言:“若没有伊朗的合作,巴基斯坦边境每天恐怖袭击至少要多10起”。 所以,放着这样一个合作共赢的“兄弟”不要,反而放一个“大威胁”在旁边,巴基斯坦动动脑子都应该知道选择谁。 并且,最主要的是,巴基斯坦和以色列早在多年之前就存在着一些矛盾,自1947年巴基斯坦建国以来就始终拒绝承认以色列。 甚至就连巴基斯坦的护照都明确标注了“不可前往以色列”的条文,可见对于这件事,巴基斯坦的坚决态度。 而巴基斯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因为他们始终认为,以色列的存在是建立在对巴勒斯坦领土的侵占之上的。…
兵者,诡道也。 短短12天,一场中东局部战争,在惊涛骇浪中急转直下,竟然以三方“皆大欢喜”的停火草草收场。 就在美军空袭伊朗三大核设施并将其严重破坏之际,伊朗对美国的报复也来了。 6月23日晚,伊朗向美军驻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发射了19枚导弹。 乌代德空军基地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大的军事基地之一,驻扎着超过 1 万名美军及联军人员。 拥有超长跑道和作战指挥中心,是美军中央司令部和驻阿富汗美军的后勤枢纽,也是监控波斯湾局势的关键节点,在美军中东军事布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这19枚导弹中,18枚被卡塔尔与美军联合部署的爱国者系统拦截,最后那一枚也只是击中了基地外围的空地,毫无杀伤效果。 这是怎么回事?导弹这么差劲吗?一个也打不中? 其实并不是导弹技术不行,特朗普事后亲口透露,伊朗“提前通知”了美方,美军有充足时间做好防御准备。 伊朗的“铁血报复”,从头到尾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 伊朗革命卫队还对外宣称,这是对美方14枚炸弹的“等量回应”,其实用意不难猜:这是一场面子工程,既要对国内交代,又要避免全面升级。 这套操作,伊朗不是第一次玩,去年10月,他们对以色列发射200多枚导弹,也提前打了“招呼”,结果只炸死一名误伤的巴勒斯坦工人。 表面在战,实则在演。…
随着台海局势又紧绷起来,台湾媒体曾放出狠话,说如果真打起来,台军会优先把解放军的航母给干掉。 这话一出,网上炸开了锅,国际社会也盯着这事看。 台海问题本来就敏感,现在更是让人捏把汗。 台海局势为啥这么紧张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点历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可1949年之后,国民党败退台湾省,蒋介石在那儿搞了个政权,两岸就这么分开了。 冷战那会儿,美国把台湾当棋子,用来牵制中国,还派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晃悠,摆明了护着台湾。 时间到了今天,两岸关系时好时坏。我国说要和平统一,但也不排除用武力解决问题。 赖清德上台后,坚持走“台独”路线,跟美国走得更近。美国呢,也乐得卖武器给台湾,时不时派军舰在台海附近转悠,搞得气氛越来越火药味十足。 最近几年,解放军在台海周边的军演越来越多,演练科目也越来越实战化。台湾这边不甘示弱,加强军备,还老喊着要“自卫反击”。 台湾敢这么喊话,真有击沉解放军航母的本事吗? 反舰导弹是台军的一大杀器,台湾省自研的“雄风”系列反舰导弹,特别是雄风三型,射程能到400公里,速度快得吓人,能超音速飞行,号称“航母杀手”。 这玩意儿要是打中了,航母不死也得残。另外,台湾省还有美国卖的“鱼叉”反舰导弹,射程200多公里,精度高,对付海上目标也挺靠谱。 潜艇是另一个威胁,台湾省现在有四艘潜艇,两艘是荷兰造的“旗鱼”级,1980年代服役的,虽然老了点,但还能用;另外两艘是美国给的“海龙”级,反潜能力不错。 潜艇这东西隐蔽性强,航母最怕的就是水下偷袭。如果台湾潜艇能靠近解放军航母,发射鱼雷或者导弹,确实有可能造成大麻烦。 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也能凑热闹,台湾省有从美国买的F-16战机,还有法国的幻影2000,这些飞机都能挂反舰导弹,对航母进行远程打击。台湾还有P-3C反潜机,能侦察海上目标,给导弹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