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观察者网 李琪 方周) 发表涉台错误言论后已遭到中方密集反击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仍然执迷不悟。 11月18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仍在记者会上宣称,“(高市早苗)不会撤回此前言论”。与此同时,又有日媒爆料称,高市早苗可能于12月26日参拜靖国神社。 据日本知名周刊《Newspostseven》18日报道,有自民党高层人士透露,在面对内政与外交挑战重重,以及执政党在国会中仅占少数席位的现实情况下,高市早苗及其党内支持者正暗中筹划一项被形容为“孤注一掷”的绝密计划,以巩固其政权稳定性。 “临时国会闭会后,首相(高市早苗)打算在12月26日‘闪电式’参拜靖国神社。” 据了解,周刊《Newspostseven》由日本小学馆运营,是一个以政治八卦、社会话题和皇室相关报道为主的网络媒体平台,在日本当代网络媒体中拥有较高流量。需要强调的是,截至发稿,共同社、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日本主流媒体尚未跟进这一消息,其真实性尚未得到核实。 周刊《Newspostseven》报道称,高市早苗过去几乎每年都会在关键时间节点前往靖国神社参拜。然而,自今年10月底就任自民党总裁以来,她并未出席今年秋季的例行大祭。有知情人士透露,此举主要是出于对美国总统特朗普访日以及同期在韩国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外交日程的综合考量。 然而,随着与中、韩会谈的结束以及国会闭会,从外交与政治日程上看,高市早苗参拜靖国神社所受的时间约束已大为缓解。此外,若她此时进行参拜,其巩固保守派支持的政治回报,恐远超此前她在国会就“台湾有事”或外国人管理制度等议题的答辩所能带来的影响。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0日,日本东京,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出席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 IC Photo 为什么会是12月26日?2013年12月26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重返首相之位刚满一年时参拜了靖国神社。当时,高市早苗被任命为自民党史上首位女性政调会长,处于协助党务和政策制定的重要位置。 高市能走到今天的位置,很大程度上是靠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提携,有日本媒体把高市称为安倍的“政治门生”。 安倍去世之后,安倍参拜的“纪念日”早已被保守派视为“日本应恢复荣光”的象征。因此,高市若在当天参拜,就是对国内右翼最强烈的政治宣誓。 日本前自卫队军官、国际关系学者藤井严喜是“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主张的首倡者,前首相安倍晋三正是在吸纳其观点后提出了相关论述。据日媒此前报道,针对高市早苗可能在12月底参拜靖国神社一事,藤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高市迟早会前往靖国神社参拜,但未必非要选在特定日期。正如靖国神社宫司所言,许多人会选择在终战纪念日进行参拜,但这与靖国神社本身的祭祀活动并无直接关联。”…
中欧经贸关系出现了反常一幕,欧洲企业为何会如此着急地给中国打申请?又为什么说我们在和欧盟打交道时,特别高明呢? 最近,欧洲的汽车制造商们日子很不好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稀土供应遇上了大麻烦,没了稀土,欧洲的新能源汽车电机、以及精密仪器的生产线都要陷入停摆。面对这个局面,欧盟27国显然坐不住了,根据欧委会官员的说法,欧洲企业已经向中国提交了约2000份稀土供应申请,光是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有多紧迫了。 仔细想想,这还真是有点历史轮回的味道。十几年前,在国际经贸舞台上,往往是我们中国的企业,千方百计地向欧洲递交各种申请。那时候,我们的新能源产品想要进入欧洲市场,光产品认证就得准备厚厚一叠文件,眼巴巴地盼着能拿到欧盟的准入许可;参与重大项目投标时,也常常因为所谓的“标准差异”,或者“品牌认知度不够”,最后遗憾落选,那个时候,我们更多是规则的接受者。但是时过境迁,如今中欧双方的角色正在悄然转变。现在轮到欧洲企业带着申请书,来敲中国的大门了,这两极反转,说明的是中欧实力和相互依存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不过,咱们中国并没有因为手握重要资源,就故意为难对方,反而展现了极大的诚意,愿意和欧洲保持对话。最近备受关注的“安世半导体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荷兰方面此前采取了不当行动,干扰了中资企业的正常运营,但在中方依法采取必要措施后,荷兰方面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转而主动寻求与中方谈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荷兰官员来华谈判前,中方就已经把供货条件划在了明面上,大致意思就是,既然欧盟表示会做荷兰方面的工作,那么我们希望你能把这个事做好,荷兰必须纠正错误做法,停止不当干预中企经营。这个态度既坚持了原则,又为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留出了空间,充分体现了中方一贯的务实作风。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为什么愿意以如此开放的态度与欧洲接触呢?根本原因在于,欧洲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各国对华态度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就给中国外交提供了灵活运作的空间。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欧洲国家对华政策大致有一个明显的两极分化的意思,一端是荷兰、比利时这些国家,它们有时会受到外部压力影响,在对华经贸问题上采取比较激进的限制措施;另一端则是西班牙、匈牙利这些国家,它们更看重务实合作,更注重经济利益。特别是西班牙,最近它的国王亲率代表团访华,还明确表示不支持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态度非常理性务实。而处在中间地带的法国、德国这些“欧洲引擎”,心态就比较复杂了——既强调要“去风险”,又特别看重中国庞大的市场,一直在“战略自主”和“经济依赖”之间找平衡。 基于这个背景,中方对欧策略的设计就非常清晰了,和西班牙这样的国家深化合作,一旦达成一批示范性的大项目,就等于在欧洲内部树起了一个成功样板。这步棋妙在哪呢?如果西班牙这些欧盟国家通过跟中国合作,拿到了稳定的稀土供应和市场机会,其他那些还在对华关系上犹豫,或者有设置障碍想法的欧洲国家,就会产生更强烈的“稀土焦虑”和“落后焦虑”。这种基于实际利益的驱动,会形成有效的“示范效应”——是像西班牙那样选择合作共赢,还是重蹈荷兰初期的覆辙?现在,选择权交到了欧洲各国自己手里。说白了,中国这就是在拉拢一批,带动一片,本质上并不是要分裂欧洲,而是一种基于相互尊重与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最终目的是要推动整个中欧关系朝着更健康、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中美釜山会晤才谈完,特朗普政府为何着急要求中国立刻落实约定?为什么说美国越是这样,越是暴露了它自身的问题? 最近这段时间,中美之间的贸易博弈再起波澜。在釜山会晤后,尽管双方迟迟没有发表联合声明或公开签字协议,但也达成了一些共识,两国紧张经贸气氛因此有所缓和。可谁都没想到,美财长贝森特突然放话,如果中国敢“违约”,美国就要对中国使用"最大杠杆"。什么是“最大杠杆”?无非是加征对华关税,或是加强科技封锁之类的老套路,但这话一出,等于是在告诉中国,特朗普政府已经做好了"掀桌子"的准备了。 那么,美方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强硬呢?说到底,还是出于对稀土资源的焦虑。中国掌握着全球70%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而美国80%的稀土都要依赖进口,特别是12种重稀土完全依赖外部输入,在这个背景下,虽然中方同意将新推出的稀土管制措施暂停一年,但美方仍然担心我们会通过调整出口配额来影响美国的军工和高科技产业。这种危机感,让美方选择了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 面对美方的咄咄逼人,中方的回应是非常有章法的,展现出了巨大的定力。就在5号,官方宣布暂停24%的对美加征关税,这是对釜山协议的具体落实,这个举动很有讲究,既展现了中方履行承诺的诚意,也为我们后续的谈判留出了空间。毕竟,我们还保留了10%的关税作为必要的反制措施。其实,中美协议迟迟签不下来,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一方面,双方在具体细节上还存在分歧,比如美方要求我们对稀土出口配额设立“可核查机制”,而中方坚持要保持自主调节权。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面临2026年中期选举的压力,需要在対华政策上展现强硬姿态来巩固基本盘,这种国内政治考量,让美方不得不着急,通过这种对华强硬喊话的方式,要求中方尽快履约。 在这场博弈中,中方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时间在我,中国通过扩大对东盟、中东的稀土出口,正在逐步削弱美方的战略杠杆,同时,我们也在通过持续优化出口管理政策,保障国内发展需求和国际市场必要供给,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让我们在谈判中能够保持从容。 其实,特朗普政府这套威胁把戏,说到底藏不住美国的焦虑,他们就是怕自己的优势地位保不住了,想靠极限施压多搞点谈判筹码,可这做法本质上就是在搞单边、耍霸权,根本不符合国际交往的规矩。回头看历史就知道,一门心思坑其他国家、只想着自己占便宜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光解决不了美国自身的深层问题,最后还得坑到自己,给世界带来不稳定因素。国际社会对此早有公论,在近期的联合国会议上,80多个国家明确表态支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霸凌。 现在中美贸易摩擦,早已进入“一边打、一边谈”的新阶段了。美方越急着“掀桌子”,反而越说明咱们的应对策略没走错,下一步的关键在于,美国能不能放下单边主义那套想法,以平等态度进行谈判。还是以稀土领域为例,虽然中美在这方面有竞争,但合作空间更为广阔。2024年中美稀土贸易额实现了增长,这就说明双方存在合作的基础,乃至巨大潜力。如果中美两国能一起建立稀土贸易的监测机制,构建合理、让双方都满意的技术合作框架,完全能够找到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
【导读】最近,一则新闻引发美国政治震荡:34岁的民主党候选人、民主社会主义者佐兰·马姆达尼(Zohran Mamdani)赢得了纽约市长选举。他不是民主党建制派和自由派,而是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者的核心组织、新左翼力量民主社会主义者阵线(DSA)成员。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多次表示不希望马姆达尼当选纽约市长,而马姆达尼也在竞选中称自己是特朗普“最坏的噩梦”。这位纽约新市长的“社会主义“主张对于美国政治会有什么影响? 作者认为,马姆达尼的崛起映射出民主党基层观念的剧变。民主党“远离餐桌议题,沉迷抽象文化议题”,正是近年来失去部分基层选民支持的一大原因。马姆达尼和他背后的民主党左翼把政治话语重新拉回“经济公平”与“阶级正义”轨道上来,正是他获胜的关键。这场胜利表明民主党基层对传统建制派的不满正达到新高点,相反对激进进步路线的支持在扩大。因此,作者判断,民主党整体左倾化似已成为大势所趋,而且这一趋势很可能在未来数年加速。因为民主党已经意识到,只有更鲜明、更激进的进步纲领,才有望击败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右派民粹主义。 这一变化将如何影响中美关系?作者指出,美国政治的极化(无论极右还是极左上台)都可能使美国政府更加内顾内耗,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对华压力。中国要警惕这种局面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一个内部分裂、政策朝令夕改的美国,可能时而释放善意、时而又因国内政治需要采取敌视行动。中国必须做好应对美国政策极端化和反复性的准备。 本文转自“IPP评论”,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马姆达尼当选纽约市长, 他会让美国走向“社会主义”吗? 今年纽约市的市长选举出现了历史性一幕:来自民主党左翼阵营的佐兰·马姆达尼(Zohran Mamdani)在初选中击败了前州长安德鲁·库默等建制派大佬,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成功当选纽约市市长。 这场胜利表明民主党基层对传统建制派的不满正达到新高点,相反对激进进步路线的支持在扩大。盖洛普调查显示,2024年超过一半(55%)的民主党人自认持自由派/进步立场,创下历史新高。有分析机构甚至预测,到2028年之前民主党选民对左翼路线的认同将超过对中间温和路线的支持。民主党内部“向左转”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 纽约这座美国金融中心如今将由一位“民主社会主义者”执掌,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正如评论所指出,马姆达尼对社会主义的坦率拥抱并未吓跑选民,反而成为他的吸引力之一。一位年轻的布鲁克林选民感叹纽约对工薪阶层已变得难以居住,认为“民主社会主义者能以其他政治人物没有的方式替工人阶级发声”。 马姆达尼的崛起映射出民主党基层观念的剧变:几十年前美国人谈“社会主义”色变,而如今越来越多选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将其视为可以认真考虑的选项。 近年来多项民调也印证了这一点——比如一项YouGov民调发现,全体美国人中有43%对“社会主义”持正面看法,而在18-29岁的年轻人中这一比例高达62%。民主党正经历思想路线上的一场代际更迭,建制温和派的号召力式微,主张激进改革的左翼声音日益壮大。 ▍激进左翼VS身份议题:马姆达尼式“阶级斗争”路线 马姆达尼所代表的民主党左翼和传统建制派在关注重点上形成鲜明反差。马姆达尼式的左翼更强调阶级不平等和经济正义,带有一种斗争性和“革命性”色彩。他的竞选纲领集中在降低工薪族生活成本、冻结房租、开设公营食品杂货店等议题,突出阶级利益对立。 这种以“阶级斗争”为底色的激进进步路线,给予在高房租、低工资压力下挣扎的普通民众以希望,正是马姆达尼迅速走红的原因之一。 反观民主党建制派,近年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一些象征性或文化议题上,而忽视了选民更关切的民生经济问题。例如,前众议长南希·佩洛西等建制派领导人近年来投入大量政治资本推动跨性别权利立法,包括支持在全国范围内保障未成年人的变性医护和手术权益。 不可否认,维护少数群体权利固然重要,但在许多选民眼中,这类议题相较就业、医疗、住房等切身问题显得“不接地气”。不少评论指出,民主党“远离餐桌议题,沉迷抽象文化议题”,正是近年来失去部分基层选民支持的一大原因。 相形之下,马姆达尼和他背后的民主党左翼把政治话语重新拉回“经济公平”与“阶级正义”轨道上来。他们批评建制派在对抗特朗普主义时策略失当:既没有真正改善工薪阶层福祉,也未能有效应对贫富悬殊和资本贪婪。这股左翼力量主张以更大胆的政府干预矫正不平等,哪怕意味着向富人和大公司开刀。 相反,民主党建制派所热衷的许多议题只是“隔靴搔痒”,无法触及权力和财富分配的根本。马姆达尼等民主党左翼身上带有某种“革命精神”,这股精神激励他们号召人民“撕毁旧游戏规则”、通过选举斗争和群众运动实现对政府权力的重新分配。…
最近国际军事圈可真是好戏连台。美国突然开始从欧洲抽身撤退,这操作简直像极了渣男分手时的经典台词:"你是个好盟友,但我得先顾自己。"先是驻扎在罗马尼亚的一个旅级部队接到打包回家的通知,接着连在地中海晃悠的"福特号"航母也收到调令,要跑去加勒比海搞什么"禁毒行动"。 这一连串动作下来,欧洲大陆周边居然连一艘美国航母都不剩了,这可是冷战结束以来头一遭!最精彩的莫过于看欧洲政客们的反应。 罗马尼亚国防部长一边强装镇定说"千名美军留守足够",一边又悄悄透露已经收到了美国送的防空系统当"分手费"。这种故作淡定的姿态,活像被分手后还在朋友圈晒"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的场面话。倒是意大利国防部长说了句大实话:"美国关注与中国的竞争,欧洲必须保障自身防务。" 说起来真是讽刺,欧洲这些国家跟着美国混了这么多年,结果特朗普总统一上台,说撤就撤。波兰人可能还在偷着乐。毕竟他们军费支出占到GDP的4.7%,深得特朗普欢心,暂时没收到撤军通知。但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待遇,反而更凸显出欧洲战略自主性的缺失。 美军这次调整部署堪称"教科书式的打脸"。要知道,就在去年北约还在东翼大搞"坚定飞镖"军演,上万部队秀肌肉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结果现在说撤就撤,连美国国会里的共和党大佬们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发声明谴责五角大楼"与总统战略背道而驰"。这种内部打架的戏码,简直比《纸牌屋》还精彩。 最惨的可能要数乌克兰了。泽连斯基现在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当初可是把全部家当都押在美国身上,结果特朗普一边说着要调停俄乌冲突,一边把欧洲的防御力量抽走。这就好比你在战场上正和对手打得难解难分,回头发现给你递弹药的队友正在收拾行李准备撤了。难怪欧洲外交官们私下抱怨:"美军要走可以,但好歹留点像样的防空系统再走啊!"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这波操作倒也符合特朗普的"生意人逻辑"。在他眼里,欧洲盟国就像租客。住着我的军事基地,却不肯多交"物业费"。现在房东要把资源调到更值钱的"太平洋商圈",自然就要从"欧洲片区"抽人手。你看他把航母派到委内瑞拉附近"禁毒",表面上是打击毒品,实则是给西半球竞争对手下马威。 值得玩味的是,北约官方对此事的回应异常淡定,说什么"部队调整实属寻常"。但这种官方辞令根本掩盖不了东欧国家的焦虑。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些前线国家,可是真金白银扩建军事基地来迎接美军,现在说撤就撤,简直像极了爱情里的单向付出。倒是法国人可能暗爽:早就说过要搞"欧洲军",现在机会不是来了嘛! 从战略层面看,这场撤军风波暴露了欧洲安全体系的脆弱性。那些曾经指望美国保护伞的国家突然发现,这把伞不仅会漏雨,还可能随时被收走。更魔幻的是,就在美军撤离的同时,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攻势正猛。欧洲政客们一边喊着"要加强自主防御",一边又眼巴巴望着大西洋对岸,期待特朗普能回心转意。而现实是,美国连航母都调走了。 欧洲国家抱美国大腿这么多年,现在突然要被"放养",这种不适应感完全可以理解。但往好了想,这或许是个契机。就像被迫断奶的幼崽,终究要学会自己食。只是不知道在欧洲真正学会"独立行走"之前,东翼的防线还能不能撑得住就是了。
【文/观察者网 柳白】当地时间10月29日,伴随着美国政府“停摆”将满月,臭名昭著的反华媒体“自由亚洲电台”(RFA)宣布因联邦资金枯竭而暂停运作。 据美国“政客新闻网”报道,根据这家运营近30年的电台发布的声明,在特朗普政府实施削减预算政策、且政府“停摆”导致新资金迟迟未到账的情况下,为保留剩余预算,将于31日起暂停工作。 该机构计划关闭海外分社,并解雇那些自3月以来被迫无薪休假的员工。 RFA同时称,这次暂停是暂时性的,如果资金恢复,将重新运作。 对于眼前局面,电台执行主编罗莎·黄(Rosa Hwang)“极为痛苦”。她在一份声明中称,对于那些“付出巨大牺牲的RFA记者来说,这是一个极为痛苦的时刻”。 今年3月,特朗普就下令削减美国全球媒体署(USAGM)的预算。作为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对外新闻机构的监管者,USAGM负责管理美国多家“外宣喉舌”——“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自由欧洲电台”“中东广播网”“古巴广播办公室”,以及所谓支持“网络自由”项目的“开放技术基金”。 6月25日,美国华盛顿,负责整顿美国国际媒体署(USAGM)政府特别顾问卡莉·莱克出席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 IC Photo 名义上,它们宣称其宗旨是向世界讲述“美国故事”,推广“民主自由”,实际上很多时候是针对美国的对手国家开展舆论战,除了在世界各地煽风点火、干涉别国内政,有时甚至鼓吹“颜色革命”。 “自由亚洲电台”,正是美国对华“和平演变”战略中的老牌“舆论打手”。其最早于1951年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创办,于1955年停播。 1996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作出“中国有朝一日也会步苏联和东欧的后尘”的判断,“自由亚洲电台”顺势复播。 其公开宣称的目标是“向亚洲国家提供准确新闻”,但使命就是以“新闻自由”之名,通过传媒手段煽动“颜色革命”。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主要针对中国,系统性编造涉华谣言,在涉疆、涉藏等议题上散布不实信息,煽动民族仇恨与分裂,勾结分裂势力与煽动暴恐,发展境内秘密网络,利用西方平台扩大影响。 早在1998年10月,美国国会在境外“东突”分裂分子推动下,通过在“自由亚洲电台”开播维语广播的决定,该机构沦为“东突”组织的“传声筒”。 2021年初缅甸政局突变,“自由亚洲电台”援引一家名为“为缅甸公义”(Justice for Myanmar)的“公民团体”发布的报告称,有五家中国国企向缅甸军方“提供军火”,并企图营造“中国在背后支持缅甸军方发动政变”的假象。 中方对此郑重声明,网络上的那些完全是谣言,目的是要破坏、挑拨中缅友好关系。…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很长一段时间没被教训的菲律宾,又开始出来吹牛了。前几天菲军总参谋长布劳纳接受了媒体采访,并谈到中国问题,炫耀菲律宾的导弹可以打到中国。 这段讲话在中国没引起多大动静,反而把菲律宾人吓坏了。杜特尔特的长子、达沃市参议员保罗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痛斥布劳纳,并称菲律宾最大的威胁并不是中国。 布劳纳在这次采访中,提到三个与中国相关的内容: 1、2024年4月,美国以演习为名,向菲律宾北部的吕宋岛部署了“堤丰”中程导弹系统。这是美军退出中导条约后研制的首款陆基中程导弹系统,可以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和标准6导弹。该系统部署在吕宋岛,射程可以覆盖我国西南地区。在演习结束后,美军并未撤走该导弹。 布劳纳在接受采访时也炫耀了一把,称这些中程导弹如果发射,能够打到中国大陆及其人工岛屿。所以,中国才不断要求菲律宾撤走导弹。目前美军部署这些导弹只是让菲律宾训练,以便菲军在掌握相应能力后,可以随时向美国购买。 2、美军还在菲律宾设有9个军事基地,其中3个位于吕宋岛北部,靠近台湾,其余则面向我国南海。菲律宾舆论认为,部署这些军事基地,会使菲律宾在台海发生冲突后遭到中国打击。 而布劳纳认为,不论美军是否在菲律宾有军事基地,中国都会打菲律宾,因为菲律宾的战略意义太重要了。其巴丹群岛控制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吕宋海峡,对区域安全有关键作用。 3、马科斯政府上台后,不断在南海进行挑衅,但菲律宾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促使中国更坚决地捍卫自己的领海,加强了相关海域的管控。目前菲军根本难以靠近。记者问该如何应对这一事态? 布劳纳表示,永远都不会放弃这个地方,菲军飞机几乎每天都会在那里巡逻。目前菲军正在采取三种策略来遏制中国的这些非法活动:实体存在、建立可靠的威慑能力以及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建立联盟。 布劳纳是菲律宾的死硬派,此前他还发表过一些让人惊掉下巴的言论。比如,台湾有事,菲律宾必然会卷入其中。如果中国敢登上菲军的座滩军舰,将采取武力手段还击。只要有一个菲律宾人死亡,就会触发美菲共同防御协议等等。 布劳纳的这番言论让人哭笑不得,既透露着一种狂妄的自大,却又像患有受害妄想症。 布劳纳吹嘘导弹能打到中国,公然将中国列为其导弹打击目标,是一种严重的挑衅行为。中国要求菲律宾撤走“堤丰”导弹系统并不是害怕菲律宾敢动手,只是一种维护国家安全的预防性措施,谁会喜欢邻居天天拿刀对着自己家呢? 更何况,按照相关国际准则,中国有权对关乎自身安全的事情进行关切。就像冷战时期,苏联向古巴部署导弹,结果美国强势进行了拦截。 至于说无论如何中国都会打菲律宾,则是一种受害妄想症。即便将来台海发生冲突,如果菲律宾不介入冲突,也不将自己的领土当成他国介入冲突的的跳板,中国有什么道理多得罪一个敌人?更何况台海冲突与巴拉望群岛并没有必然的关联。 事实是,美军在与菲军进行了联合军演时,在巴拉望群岛上部署了反舰导弹,刚好可以封锁整个海峡。这无疑会威胁中国舰队的安全,若真到了关键时刻,不排除中国会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 至于南海问题,只不过是菲律宾当局转移内部矛盾和向美国交投名状的工具。事实已经表明,菲军的挑衅只会让自己吃更多的苦头。 对于布劳纳这番找存在感的言论,中国并没有搭理,但在菲律宾内部却炸开了锅。不少菲律宾人吃惊,竟然把中国当成目标,那不是自寻死路吗? 杜特尔特的长子保罗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痛斥布劳纳,一旦惹怒中国,菲律宾将首当其冲地遭到报复,我们现在居然还在帮美国炫耀导弹。 他还质问布劳纳:你在吹嘘导弹能打到中国之前,想过自己能抵御中国的报复吗?你竟然拿1亿菲律宾人的生命做赌注,去讨好你的上司。你到底是在为菲律宾服务,还是在为美国中情局服务? 保罗还指出,菲律宾现在最大的威胁并不是中国,而是来自内部的严重贪腐。别国的将军贪腐会被枪决,而菲律宾的将军却得到了晋升和新闻发布会作为奖励。…
特朗普一声令下,美航母集结完毕,连夜全速向委内瑞拉前进,这是否意味着战争打响信号?各方又是什么反应呢? 据新华社10月25日报道,当地时间24日,特朗普签署总统令,美国最先进的“福特”号航母打击群从地中海调往拉丁美洲周边海域部署,此举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肖恩·帕内尔表示,本次军事行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美军打击毒贩、削弱跨国犯罪组织的能力,确保美国本土安全和“西半球地区局势稳定”。但外界都清楚,这不过是特朗普政府为了针对委内瑞拉找的借口罢了。 据路透社报道,“福特”号本月初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如果这个时候从地中海回调,那么在全速前进的情况下,需要11天左右才能抵达加勒比海。 作为美国现役最先进的航母之一,“福特”号的配置堪称豪华,满员情况下的舰载士兵超过5000人,甲板和航母机库能够容纳75架军机,包括F-35C“闪电”隐形战斗机、F/A-18“大黄蜂”战斗机、E-2D预警机,以及电子战系统和导弹库。此外还有2艘“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6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2艘“佛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等等,是全球海军力量的巅峰之作。 而在“福特”号航母赶赴之前,美军已经在加勒比海域部署了8艘军舰、一艘核潜艇、数十架F-35五代隐身战斗机、MQ-9“死神”无人机等。根据美媒最新报道,两架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在24日当天也逼近委内瑞拉附近海域,这都是局势升级的重要信号。 从今年8月下旬至今,特朗普政府以“打击跨国毒品犯罪”为由,累计在南加勒比海域对所谓的“毒品走私船只”发起十余起空袭,造成至少40人死亡。 鉴于美国不断激进的军事威胁,委内瑞拉政府也做出了相应妥协,就在上周,卡塔尔消息人士透露称,委内瑞拉先后向特朗普递交了两份“投降”方案,希望通过体面的谈判解决争端。 据知情人士爆料,委内瑞拉4月份拿出了第一份方案,内容包括马杜罗主动辞职、美国撤销对他的指控和悬赏,作为交换,委内瑞拉将和美国在能源领域进行合作。 如此干脆利落的“投降”,主要是因为特朗普气势太盛,马杜罗扛不住压力。重返白宫仅3个月,特朗普几乎“打遍全球”,例如:收购格陵兰岛、将加拿大变成美国“第51州”、将墨西哥湾变成“美国湾”、和中国在巴拿马运河港口博弈、介入俄乌冲突、对全球发起“对等关税”并打响中美关税战。 尽管马杜罗是坚定的“反美斗士”,但委内瑞拉毕竟是个小国家,为了国家不被颠覆,他只能选择妥协。 然而特朗普并未接受这份“投降”方案,反而变本加厉,不仅将马杜罗的悬赏金额从2500万美元提到了5000万美元,还展开更加激进的军事行动。 第二份方案是9月份,委内瑞拉政府修改了部分条件:马杜罗依旧会下台,并流亡中东国家,允许流亡西班牙的退役将领托雷斯回国担任新总统,以及允许反对派参政,并暗示可以在能源合作上进一步退让。 然而特朗普政府依旧拒绝了这份提议,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为首的鹰派政客要的不是委内瑞拉“大出血”,而是要彻底颠覆委内瑞拉政权,扶持亲美派上台,一如当年的阿富汗。 在这种情况下,马杜罗显然不会再给出第三份“投降”方案,特朗普则顺理成章的将委内瑞拉打上“毒品犯罪温床”的标签,并选择用强势的军事入侵手段来获得“美国利益”。此外,美国还切断和委内瑞拉所有外交沟通的渠道,为接下来的行动做铺垫。 10天之后,“福特”号航母打击群就要抵达委内瑞拉周边海域,在彻底打响入侵战争之前,特朗普或许会撕破伪装,对委内瑞拉公布美国真正的条件。如果委内瑞拉选择拒绝,就看外部力量介入的可能性有多大了,毕竟特朗普太需要一场“伟大”的政绩来填补自己执政近一年毫无建树的“履历”空白,让我们静待局势发展。
美方想不到,就算它们掀桌子,也完全吓不倒中国。就在日前,美方更是虚张声势,对此中方有必要害怕吗? 日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指责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控,污蔑中国这么做是想把“所有人拖下水”,更称中国是在“对抗全世界”。能说出这样的话,表明贝森特多少有点失去理智,以至于语无伦次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按照贝森特的说法,中国是在与全球其他192个国家为敌,可第一,对全球大量国家和地区加征关税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贝森特想指责中国“对抗全世界”,但从具体表现来看,他更像是在批评特朗普;第二,中国加强了稀土出口管控不假,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中方的有关公告,事实上,中方加强稀土出口管控的同时,还制定了一个过渡期。这说明中国并不希望相关管控措施给全球稀土市场供应带来负面影响,这一点可以说是尽显了中国的责任心,绝对谈不上什么想把“所有人拖下水”。 基于以上理由,所以我们说贝森特有点失去理智,以至于语无伦次。问题是他为什么失去理智呢?因为美国拿中国没办法了,美方很清楚,中国的稀土出口管控措施未必会对全球稀土供应链造成影响,但很可能会对美国一边享受着中国稀土,一边针对中国的阴谋构成阻碍,偏偏不久前特朗普叫嚣要从11月1号起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这都没办法吓到中国,所以现在美国很担忧。 此外,中国5月至今,始终没有采购美国大豆一事同样令特朗普政府焦躁不安。早在8月,特朗普就曾喊话中国,要求中方将对美国的大豆订单总量提高到4倍!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满足了他的要求,毕竟0份订单的4倍,其实还是0。但是苦等了两个月的白宫,看到中方继续断购美国大豆,大家说他们能不急吗?恐怕不太可能。 更有意思的是,参考9月的有关报道,对于中国停购美国大豆一事,美国的豆农群体相比于责怪中国,似乎更厌恶特朗普,因为他们意识到,如果不是特朗普的所作所为,往年出手就买走美国6成出口大豆的中国不会今年突然停止向美国购买大豆。因此围绕美国大豆出口滞销这件事,特朗普政府近期没少受到国内大豆从业群体的埋怨。大家要知道,农民群体是共和党的基本票仓之一,这样的局面继续发展下去,针对明年年底的美国中期选举,说不定共和党马上就可以举白旗了。 也正是因此,眼看着中国一边加大稀土出口管控,让美国的阴谋无法得逞,另一边又停购美国大豆,美国豆农为此怨声载道,现在特朗普政府上下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这就是为什么近期美国政府不断语无伦次,不是喊着要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就是指责中国与192国为敌!可这一切到最后,不仅吓不倒中国,反倒暴露了特朗普政府当下已经没有底牌可以对中国构成立竿见影威胁这一事实。
最近几年,美国老是对外放话,说我国正在加班加点生产一款重要武器,还说这是在为一场大战做准备。 美国的媒体和政府官员三天两头提这事儿,搞得国际社会都开始关注和议论纷纷。 美国情报机构的报告更是直接点名,说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军事和网络威胁。 中国武器的实力 中国这些年军事实力确实涨得挺快,正在大批量生产的武器种类不少,涵盖了空中、海上、陆地甚至太空领域。 歼-10C战机是中国自己研发的第三代战斗机,装备了先进的航电系统和武器系统,能干的活儿可不少,比如空战、对地攻击啥的。 前段时间印巴冲突,巴基斯坦据说用了歼-10C,把印度好几架战机给干掉了,包括法国造的“飙风”战斗机。 这事儿一出,全球军事圈都炸了锅,很多人开始正眼瞧中国的武器实力,歼-10C的实战表现证明了它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东风系列导弹是我国自己搞出来的弹道导弹,特点就是准、机动性强、生存能力高。东风导弹的射程从近到远都有,基本能覆盖各种作战需求,想打哪儿就打哪儿,精准得很。 除了传统导弹,中国还在搞高超音速武器,比如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这东西速度快得离谱,还能变轨,敌方的防空系统根本拦不住,属于一出手就能让对手头疼的狠角色。 海军方面,中国还有新型潜艇,比如093B攻击核潜艇和096战略核潜艇,正在研发中。这些装备让中国海军的实力蹭蹭上涨,从近海防御到远洋作战,能力提升不是一点半点。 无人机这块,中国有“翼龙”系列,已经卖到了好几个国家,能侦察也能打击,性价比高得很。 反舰导弹方面,“鹰击-18”是明星产品,能精准打敌方的舰船,威力不小。这些东西都说明中国在无人化和精确打击上花了大心思。 防空这块,“红旗”系列防空导弹已经装备部队,能拦住敌方的导弹和飞机,保家卫国没问题。雷达系统里,“JY-26”是个亮点,能探测隐形飞机,让对手的隐身优势没那么好使。 这些装备让中国的防空网越来越密实。 电子战设备方面,中国的东西能干扰敌方的通信和雷达系统,打乱对手的节奏。网络战工具也不含糊,能攻能守,这些新兴领域的武器,显示了中国军事科技的全方位发展。 中国的太空武器能增强太空作战能力,激光武器则是另一大看点,能精准打击敌方的导弹和飞机。这些高科技武器的研发,说明中国不光在传统领域厉害,新兴领域也没落下。 总的来说,中国这些武器的研发和生产,靠的是实打实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它们在国际上亮相后,也确实让不少人刮目相看。 美国的反应 美国对中国军事实力的崛起可不是坐着看热闹,而是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