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美国国防部再次抛出对华核力量”威胁论”。在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中,美方声称中国核弹头数量相比2023年增加了整整100枚,总数达到600枚规模 。 美方还特别强调,中国拥有400发可随时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 。这份充满偏见的报告,再次暴露了美国对华军事遏制的战略意图。 “中国的核力量发展完全是为了自卫,我们已经郑重承诺绝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对美方报告予以严正驳斥。这一表态再次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核政策立场。 国际军控专家普遍认为,美方报告存在严重的战略误判。著名军事问题专家、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主任德米特里·特列宁指出:“美国此举意在为其扩充核力量寻找借口,这对全球战略稳定极为不利。” 纵观全球核力量格局,美国的指责显得尤为荒谬。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最新数据,仅美国一国的核武库就拥有超过3000枚核弹头 。 美国海基核力量规模惊人。1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每艘可搭载24枚洲际弹道导弹,仅海基核力量就部署了288枚核弹 。 而陆基核力量方面,美国部署了数百枚民兵3型洲际弹道导弹。空基核力量上,美国拥有世界唯一的隐身核轰炸机编队。 俄罗斯的核力量同样不容小觑。根据俄国防部媒体《星》2022年1月披露的数据,俄罗斯战略火箭军拥有306套载具,1185枚核弹头 。 俄罗斯战略火箭军下辖3个导弹集团军、12个导弹师,总兵力超过6万人 。这支部队的规模和实力在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 美俄两国的核武器总量占据全球核武器总量的85% 。相比之下,英法等国的核武器数量都仅有数百枚规模。 从技术层面看,中国在某些核技术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以战略核潜艇为例,英法等国的核潜艇已经取消了会增加噪音的”龟背”设计,而中国的战略核潜艇仍保留这一特征。 这一技术细节表明,在核弹头小型化等关键技术领域,中国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一定距离。因此,美方对中国核力量的夸大性评估,既不符合事实,也缺乏专业性。 国际战略问题专家、英国皇家三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尼尔指出:“美国此次报告显然具有战略误导性质,其目的是为了维持其全球核优势地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认为:“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坚持核力量最小化原则,这与美国不断扩充核力量形成鲜明对比。” 深入分析美国此次发布报告的战略意图,可以发现其背后隐藏的多重目的。首先是为其庞大的军费预算寻找合理化依据。 美国2024财年国防预算高达8860亿美元 ,其中500亿美元 专门用于核力量现代化。为证明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合理性”,炒作所谓”中国核威胁”成为最佳借口。 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军事专家马克·坎西安指出:“美国对中国核力量的评估往往带有预设立场,这种做法不利于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近期获得的外交圈独家消息显示,美国国防部正在加速推进”三位一体”核力量现代化计划。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五角大楼高级官员透露:“未来十年,美国将投入超过6000亿美元用于核力量升级。”…
时至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三艘航母,舰艇编队也随之填补,放眼全世界都是相当强悍的战力。 但难免会有人疑惑:“航母舰队如何阻拦敌人的进攻?中国面对来犯之敌又有哪几道防线?” 而说到这,就不得不提被誉为“海军最后一道防线”的“1130近防炮”了。 它只能维持十秒钟的发射时间,但射速却快到惊人,每秒钟能射出将近177发炮弹。 但也是因此,让它饱受质疑:这么短的射击时间,即便射速快,可它真能保护舰队吗? “1130近防炮” 提起中国海军,大家总能想起天上翱翔的军机,以及航行在大海上的航母及舰队,而他们配载的装备也是各式各样。 但如果说起防空系统,就不得不提到“1130近防炮”了。 1130就是一种近距离防空系统,且以它的实力,在全世界近距离防空领域都是能排得上号的。 1130近防炮,全名是H/PJ-11型11管30毫米转管式舰炮,目前在我国的海军配备上,近距离防空都是用的它。 它只能维持十秒钟的发射时间,但射速却快到惊人,每秒钟能射出将近177发炮弹。 但即便它作用如此之大,也难免会让人生出质疑,因为它的射速太快了,再加上备弹量的设定并不高,所以它的真实打击能力,到底有那么强吗? 值得一提的是1130发射一万发炮弹的时间,只需要一分钟,那些“火力不足恐惧症患者”,如果有幸亲眼看一次,绝对此生无憾了。 而且它上面装有两个弹鼓,弹量分别为1280发,共计为2560发。 虽然它只有十秒钟的射击时间,未免也太快了,但其实要论证它到底能否起到应有的效果,或者说十秒钟的打击够不够,我们得从整个舰队的防空能力说起。 “防空战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1130的存在,被视为“中国海军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就表示它被使用的机会不多,甚至有可能永远不会被使用,而且一旦祭出这个武器,它就必须得起到类似于“起死回生”的大作用。 比如航母遇袭,它能将敌人的火力彻底拦截,让航母得以保全。 而在近防炮发展威力之前,中国海军还有多道防空防线。…
在现如今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当中,中国的军事实力增长一直受到美国方面的高度关注。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核力量一直维持在一个“够用”的状态。尽管中国官方从未公布过具体数字,但300枚左右的核弹头总数,却也已经成为了包括西方媒体在内的所有人的共识。 美国五角大楼 但随着国际局势的迅速变化,以及中美关系在2010年之后所产生的剧烈波动,使得在中国国内互联网上,关于“扩核”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 01.美国的报告 12月18日,根据多家海外媒体媒体的报道称,美国国防部中国事务副助理蔡斯,出席了美国智库国际战略与研究中心的一场讨论会,罕见地提及了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军力报告》。 美国国防部官员蔡斯 报告的内容当中显示,从2023年到2024年这一年时间内,中国的核弹头数量增加了整整100枚,总数达到了600枚的规模,并且新增的100枚核弹头,均配备了投射的洲际导弹载体,型号疑似为东风-31甲改。 美国人估计,如果中国按照这一速度稳步增产核弹头,那么到2030年左右,中国整体的核武器保有数量将突破1000枚大关。 这也意味着,届时中国的核力量,将一举摆脱“凑合”的窘境,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核大国。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还认为,在这600枚核弹头的基础上,还保有400发洲际弹道导弹,这些导弹“随时可以射向美国本土”。 DF-31AG是一种单弹头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 另一方面,一年100枚核弹头的速度也已超出了美国的预料,先前美方认定的“2035年中美形成核均势”依旧过于保守,故而在报告当中,美国人也大大方方地承认了自身的“预测错误”,中国扩核的速度已经“大幅提前”。 而对于中国的扩核,蔡斯则认为,这意味着中国能够使用的“选项”增加了,已经完全构建起了一套涉及陆基、海基、空基的三位一体打击力量。并且在2023年进行了实战条件下的核反击能力测试,中国已经在事实上具备核反击当中的“早期预警反击”。 02.五角大楼的目标 单纯从这份报告的内容上来看,美国人的惊讶似乎是溢于言表的。但作为一个拥有3000多枚核武器的核大国,这种惊讶又显得不是那么的真实,反而更像是为了向国会的老爷们讨要军费所编制的另一套“中国威胁论”。 从现实的角度上来说,较之于中国的大国体量而言,中国的核弹头数量长期以来显著不足,特别是在最为凶险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可用于海基核反击力量的先进弹道导弹核潜艇,更是只有一艘“独苗”。如今进行高强度的补课,自然而然地也在情理之中。 核弹头大都是分导式多弹头结构 而从工业学的角度上来说,核弹头的生产,实际上也涉及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在制造核弹头的问题上,光有足够数量的铀矿石只是个开始,能否稳定持续,且保密地运作大量的离心机,并且大量的生产高浓缩的武器级铀元素,才算得上是重中之重。 美国人预测的一年补充100枚洲际导弹,其背后体现出的,恰恰是中国核工业的蓬勃发展。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国的国会议员都并非军事专家,在通过每年的军费财政预算之时,往往,凭借他们的主观臆断来进行拨款。…
继特种部队和170mm巨炮援俄后,超大号主体导弹现身俄境内引起西方关注,美专家:问题很严重,俄军导弹这下用不完了。 01.170mm巨炮援俄后,朝新型超大导弹亮相俄罗斯 继朝鲜向俄罗斯提供大规模谷山170毫米自行火炮后,近期又有影像显示,朝鲜的“超大号”北极星-2中程弹道导弹系统发射装置疑似现身俄境内。这是朝鲜在中程导弹领域首度向俄罗斯提供“成体系”的武器援助,标志着两国军事合作进一步深化。 援俄的北极星2导弹引起了美方的强烈关注,美媒《军事观察》表示,北极星-2(Pukkuksong-2)是朝鲜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中程弹道导弹,拥有约2500公里的射程。 此前,朝鲜已向伊朗和巴基斯坦转移过与之相仿或射程更远的导弹技术,但若此次确认将“成套”的中程导弹直接转移给俄罗斯,则开创了朝鲜二十年来向外国输出先进中程弹道导弹的先例。 根据美媒与相关军事分析人士的推测,2500公里的射程足以覆盖乌克兰全境,也可以威慑部分欧洲国家的战略纵深目标。 北极星-2导弹的技术关键在于其采用了固体燃料推进系统,与传统液体燃料导弹相比,固体燃料导弹在发射准备时间、维护便利性和作战生存力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尤其是在机动性能方面,固体燃料让导弹可以长时间处于随时发射状态,更难被侦察、监测和精准打击。对俄罗斯而言,若能与朝鲜合作成功,将其纳入本国的战略或战役打击序列,意味着可在面对乌克兰及其西方盟友时更灵活地选择低成本导弹打击方案。 今年11月以来,朝鲜大批谷山170毫米自行火炮通过铁路等方式抵达俄罗斯境内,引发舆论关注。谷山自行火炮因口径大、射程远、威力强而享有盛名,其部署被视为朝俄在炮兵领域合作的重大进展。 如今北极星-2导弹的身影再度出现,显示出朝鲜对俄罗斯的军事援助并非停留在常规火炮层面,而是开始向更高技术含量和更高战役价值的弹道导弹领域延伸。 从轻武器到重炮,再到弹道导弹,朝鲜所能提供的装备类型覆盖面相当广泛,尤其是弹道导弹领域积累了数十年的研发和试验经验。 俄乌冲突期间,俄罗斯自身的弹药和导弹库存消耗甚巨,能在此时得到朝鲜的导弹援助,无疑对前线作战与整体战略部署都是极大利好。 此外,这也意味着朝鲜通过实质性地为俄罗斯战争努力“输血”,获得了更多谈判筹码,尤其是在获得俄罗斯军援方面,俄罗斯有朝鲜急需的海量廉价粮食与石油资源,以及朝鲜需要的先进坦克、战机等其他武器装备。 02.美专家:问题很严重,这下俄军不缺导弹了 美专家艾布拉姆斯表示,朝鲜早在2024年1月就已将射程约800公里的KN-23B短程导弹移交给俄军,再加上这次出现的北极星-2导弹,形成了从800公里到2500公里外援导弹打击手段体系。 俄军战时可以根据不同目标、战术及战略需求,自主选择最适合的导弹进行打击,避免“大炮打蚊子”或“短程不够、长程又太贵”的尴尬。若再考虑到朝鲜尚有射程更远、技术更先进的火星8和火星16B等导弹型号,尤其是搭载高超音速滑翔弹头(HGV)的火星8,一旦进入俄军序列,将极大提升俄方在突防能力和打击速度上的综合实力。 美专家认为朝鲜对于俄军援助大量先进导弹对俄军意义重大,对于西方和乌克兰而言,问题很严重,因为这又补足了俄军最关键短板,俄乌冲突爆发后,俄方对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的使用频率明显上升,包括“口径”巡航导弹、“伊斯坎德尔”系列导弹大量使用,库存消耗速度超出预期。 从2022年开战到现在,据统计,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消耗的精确打击导弹保守估计超过5000发,尽管俄罗斯在开战后全面启动军工生产动员,但如此巨量消耗导弹的军事行动已经创下了历史记录,而唯一能够超过俄军导弹消耗数字的军事行动,也就是只有二战时期德军对英等国使用V1、V2巡航导弹(德国发射了超过1.2万发导弹进行打击)打击的战例。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朝鲜大批援助的短中程导弹,俄军能迅速在库存上补位满足前线作战要求,补足数量短板,同时保持对乌克兰持续高强度的远程打击能力。 03.朝鲜导弹技术不可忽视…
近日,印度媒体又对中国航母发起了新一轮的"抹黑"行动。 他们唯恐天下不乱般声称,中国航母的动力系统存在严重缺陷,每次开动都冒出滚滚黑烟。 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韩国媒体也跟着"煽风点火"。 这些媒体像是找到了"宝藏"一般,对着航母启动时的照片反复做文章,言语中充满对中国航母技术的质疑。 难道中国航母真的存在他们所说的问题吗?为什么偏偏对"冒黑烟"如此津津乐道?而喋喋不休的印度,自家的航母又是否真的"清洁无烟"呢? 印媒的莫须有指控 说起对中国航母的挑刺,印度媒体可谓是“专业户”了。 这些媒体仿佛装了一副“显微镜”,总能从中国航母的一举一动中发现所谓的问题。 特别是在航母启动时冒出的那股黑烟,更是被他们反复提及,好似抓到了什么惊天大事似的。 印度媒体振振有词地表示:“中国航母 的整体设计虽然不错,但其低劣的发动机性能却成为了最大短板,每次启动时冒出的滚滚黑烟就是最好的证据!” 不仅如此,韩国媒体也跟着“雪上加霜”,纷纷转载这些言论,俨然一副"专家"姿态对中国航母指指点点。 每当中国航母进行例行训练或海上演习时,这些媒体就会像“嗅到腥味的猫”一样兴奋。他们不厌其烦地对着航母照片放大、剪辑,试图从那缕升起的烟雾中找出中国航母的致命缺陷。 这种对中国军事装备的抹黑,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今年8月的南通明斯克号航母起火事件,让这些媒体兴奋得像是过年一样。 印度欧亚时报甚至嘲讽道:"你可以把苏联航空母舰从俄罗斯带走,但你无法避免苏联系航母起火的诅咒。" 这些媒体还煞有介事地分析说,这次火灾暴露了中国在航母技术上的重大缺陷。 但这些媒体是否真的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明斯克号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明斯克号根本不是中国海军的现役军舰,而是一艘已经退役46年的老舰,正在进行主题公园改造。 这艘舰艇与中国现役的辽宁号、山东号和福建号航母没有任何关系,对中国海军的实力更是毫无影响。…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这是多年前网上流传的一句热梗,寄托了无数国人对火箭军的期望,同时为祖国强大感到深深的自豪。 当下国际局势复杂多变,面对越发强大的中国,美西方部分国家尤为忌惮,不仅推出一系列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进行施压,还在南海、台湾等问题上疯狂挑衅,严重破坏了地区稳定与国际安全。 不过他们忘了,我国早已不是百年前,已经具备足够的底气和实力,不容许任何列强侵袭,也不会惧怕任何国家。 9月25号早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海域,成功发射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准确落入预定海域,取得圆满成功,此举无疑会对某些国家形成“威慑”,也对他们敲响了警钟! 你知道其中意义有多重大吗?为了判断军事武器的威力,多年来,我国解放军测试过很多遍验洲际弹道导弹,基本是在本土试验。 细究的话,不难发现我国上次向太平洋试射洲际导弹,要追溯到44年前,现如今解放军再次向太平洋海域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可谓意义非凡,主要目的并不是想挑起战事,而是展现我国捍卫领土的决心,维护国际安全与稳定。 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拥有极其夸张的军事实力,在很多人心中,认为最厉害的导弹是原子弹,实则不然,在它之上的还有利用核聚变释放能量的高级武器——氢弹。 如果按理论数据推算,氢弹威力是原子弹8倍,可到了实际应用,其威力更是远远超出原子弹,可谓毁天灭地。 但在大多数军迷心中,洲际导弹才是公认的最远、最快、最厉害的核武器,它的威胁更大,毕竟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非常远。 就比如我国自主研发的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其最大射程可达1.4万公里,震慑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威力更是毋庸置疑的,不愧是“国之重器”。 现如今,除了中美俄三大军事强国拥有洲际弹道导弹以外,还有另外两个五常国家,也就是英国和法国,只不过这两个国家军事实力相对薄弱,只拥有海基洲际弹道导弹,而中美俄则同时拥有陆基和海基洲际弹道导弹。 还有一些国家在非法研制,但这并非一朝一夕便能成功的,由此就能看出,研制洲际导弹是件极其不易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象征,也代表国家核战略威慑。 9月25号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成功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目前尚不清楚是我国东风5B、东风31G、东风41其中哪一种,毕竟官方透露出来的消息实在太少,这些也都是极其宝贵的数据,需要保密。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是火箭军年度军事训练例行性安排,主要目的是检验部队武器性能与训练水平的。 当然了,洲际导弹装载的是模拟弹头,并不是实战弹头,对于我们来说,发射消息是突然的,但解放军行动已经提前向有关国家作出了通报,此举也能消除一些误会,也体现了大国担当。 针对“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海域发射洲际弹道导弹”一事,国防部也作出回应,表示导弹发射是年度军事训练例行性安排,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 虽然官方透露出来的消息很少,但不容忽视的是,时隔40多年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弹道导弹,注定意义非凡,不单单向世界展现了我国强大又精准的战略核打击能力,还能提醒、警告某些国家:不要在战略问题上触及中国的底线。 44年前,我国打破霸权国家的核垄断,向太平洋海域发射了一枚“东风-5”型洲际导弹,也正是那次行动,奠定了我国全球战略核威慑地位,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洲际弹道导弹毕竟是高度保密的技术,就算是实验弹头,也要急忙将其收回,这也是为了避免信息外泄。 那一年,我国海军义无反顾承担起打捞、回收弹头的任务,为此专门组成一支由18艘舰艇组成的远洋编队,奔赴南太平洋海域。…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太平洋地区的局势尤为引人注目。 美国为维护其霸权地位,持续在太平洋推进军事力量,主要目标指向中俄。美日印澳四国的安全会议频繁召开,试图通过合作围堵中国,形成对其的战略压力。这种霸权行为不仅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也引发了周边国家的警觉与反制。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反应显示出其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区域稳定方面的决心。2024年9月25日,解放军向太平洋公海海域发射了洲际弹道导弹,此举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这不仅是中国展示其强大军事能力的体现,也是在对美日集团在印太地区的频繁军事动作做出回应,向国际社会传达出中国有能力保卫国家与人民安全的信息。同时,中俄海警联合巡航进一步增强了两国在北太平洋的合作,这一行动不仅展现了中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也对美日等国形成了一定的震慑力。 俄罗斯的情况却并不乐观。其“萨尔马特”洲际导弹试射的失败,直接影响了其战略威慑力,给了美国及其盟友可乘之机。这一事件让日本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的动向愈发活跃,可能对俄罗斯的太平洋安全构成新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战略行动显得愈加重要,既要回应外部压力,又要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 中国在面对这种复杂局势时,依然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尽管在洲际导弹与战略力量方面保持相对低调,但随着美国的围堵愈加明显,中国不得不增强其战略力量。通过劝和促谈的方式,中国力求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地区合作与共同发展。这一立场不仅反映了中国对和平的追求,也显示出其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对于美国,中国呼吁其认识到霸权主义的危害,停止对其他国家的打压与围堵,构建一个公平、合理且稳定的国际秩序。而对日本等国,中国希望其能够认清形势,不被美国的霸权所裹挟,倡导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北方四岛问题,尊重历史,与俄罗斯等国保持良好关系,为地区和平发展贡献力量。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各种挑战,各国应共同呼吁,保持克制,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争端,携手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展望未来,太平洋地区的局势仍然充满变数。中国将继续致力于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随着各国在复杂局势中的调整与合作,未来的太平洋局势值得我们拭目以待。在这场大国博弈中,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仍将是推动地区合作与稳定的重要基础。
福建舰 2024年5月1日开始,我国福建舰开始了第一次海试,到12月13日在这仅仅半年的时间我们的福建舰就海试了五次并且顺利返回。 福建舰第五次海试 图片中可以看到咱们的福建舰的甲板之上有大量的磨损印记,这也说明了咱们的福建舰在这次海试之中进行了舰载机起飞和返回的实验,因为这种甲板磨损只有在舰载机着舰时才会出现。 事后相关人员预计在25年就可正式服役,这也意味着我国很快就能步入三航母时代。 伴随着福建舰第五次海试完美结束,各位网友就谈及到我们的辽宁舰了。 48小时启动时间 并且据美国的一名军迷所说,咱们的辽宁舰启动都要将近48个小时,战争都结束了还没启动呢,看到这样的话,我国很多军迷都普遍认为这是美国在污蔑我们,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辽宁舰是我们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辽宁舰 我们先来说一下辽宁舰的前身,97年乌克兰要提出想把他们的搁置两年的“瓦良格”号航母进行出售,经过我国爱华人士徐增平长达两年的谈判,最终以两千万美金买下并赠与我国的航母研究。 “瓦良格”号在到达大连后不久就被收归我国,于2005年被批准进行改造,因是在“中船重工大连造船厂”制造,所以中央批准给他命名为“中国解放军海军辽宁舰”。2012年的9月份随着它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在航母领域迈出了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辽宁号采用的是常规动力,设计时采用的就是老式蒸汽动力,所以在改造的时候就保留了老式的动力装置,以四台蒸汽轮机和四台蒸汽式锅炉为动力,四轴四桨的推动方式。 由于时间长久并且采用的是老式蒸汽推动方式,所以被说是想启动“先烧48小时开水”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确实能看出来启动时间是有点慢的。 山东舰 同样的是,我们的山东舰也采用了这种老式蒸汽推动方式,在将来有可能也会有着启动慢的风险。 采用老式推动方式原因 为什么我国要坚持采用这种蒸汽机的推动方式呢?不像美国一样用核动力来推进呢? 因为我们的目的不同,美国建造航母主要作用还是战斗形式的,因为他们要不停地在海上监视着各个国家,要让他们的国家在海上有一定的震慑作用,这也就是说他们的航母必然有着很快的机动性,所以他们采用了核动力这种加一次燃料就可以用很久的推进方式。 美国林肯号航母…
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先进武器出口国之一,美国出口的武器包括能够使用在军舰上的垂直发射系统、先进的第五代战斗机、各种步兵武器等等,几乎就没有什么是美国不出口的。 但是客观来讲,长期的军火出口会导致一些安全性风险,就比如说出口过程中,如果对自己不友好的国家拿到了一些本国的武器,就可以通过逆向化工程的方式,掌握这些武器的各种技术,甚至进行仿制。 可美国似乎并不怎么怕这一点,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在很多专家拆开美国的武器以后就发现了问题。 一、出口武器和原版武器会有很大不同 首先就是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出口的武器和本国军队所使用的武器,就会有一些不同。 比如说在出口战斗机的时候,虽然使用的壳子还是原装壳子,但是飞机上所装备的雷达航电系统,还有使用的各种战术导弹,其整体性能大概率不会有本国的武器那么先进。 这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避免某些国家在购买到武器出口国的武器以后,反过来利用这些先进武器,再去面对这款武器的出口国。 早在十几年前的时候,就曾经有印度媒体发布过报道,他们认为俄罗斯在出口武器时有着非常明显的偏向性。 就比如说在2013年的时候,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签署了苏-35战斗机的供货订单。 但是印度也一直是俄罗斯先进战斗机的购买者之一,可印度买到的战斗机不管是雷达技术、还是航电技术,都不如俄罗斯出口给中国的同类型战斗机。 所以印度媒体认为,俄罗斯更愿意向中国出口更加先进的武器,这就已经很能证明问题了。 那么连俄罗斯都考虑到的问题,美国大概率也会考虑到,他们出口的很多武器可能也进行了技术性阉割,降低这些武器的性能。 而且实际上美国出口出去的很多武器,后勤保障本身也是由美国提供的团队来负责的,这也就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技术泄密。 就算这些出口版本的武器技术真的泄露了也没有关系,因为某些国家就算吃透了这些技术,生产出来的武器和美国军队自己使用的武器仍然有很大的性能差距。 如果购买武器的国家想利用这些美式武器来威胁美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中国也从来不是走仿制路线 然后再来说为什么美国不怕中国仿制他们的武器,因为中国比谁都清楚,单纯仿制是没有结果的。 我国确实购买了不少苏联和俄罗斯的武器来进行仿制,就比如说现在解放军的歼16战斗机,不也是在俄制的苏霍伊系列战斗机的基础之上升级制造出来的吗? 但是歼16战斗机和俄罗斯的原版战斗机,已经有了很多的不同之处。 歼16战斗机基本上就是只使用了一个俄制战斗机的壳子,但其中的航电系统、雷达系统、搭配的先进导弹全部都是中国的国产品。…
面对中国军事装备“井喷”式的发展,印度似乎又开启了“买买买”模式。近日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访问了莫斯科,开始和俄罗斯方面讨论一份价值40亿美元的军购合同,这次印度想买的装备可不一般,是战略级的装备。 据印度多个主流媒体确认,这次印度打算采购俄罗斯目前最先进的战略预警雷达:沃罗涅日雷达系统。 (沃罗涅日雷达系统的天线阵列) 根据俄罗斯方面说法,沃罗涅日雷达系统的水平最大探测距离远达6000公里,最大探测高度达到8000公里,最多可以同时监测500多个目标。 这款雷达如果被请进南亚,将大大增强印度对中国、巴基斯坦和印度洋等关键地区的态势感知能力,能够“为印度提供战略优势”。 印度媒体更是直言不讳地声称,这款雷达将让印度在“数千公里之外发现中国的隐形飞机、战斗机和弹道导弹等目标”,并跟踪太空中的目标。 苏联/俄罗斯的战略预警雷达都是以苏联境内的河流的名字来命名,沃罗涅日雷达也不例外。 沃罗涅日雷达是由俄罗斯安泰-金刚石设计局研制的,2011年首座雷达在圣彼得堡附近建成,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了10座,遍及俄罗斯领土的南部和西北部地区。 雷达采用相控阵体制,但并不像战斗机雷达那样采用半导体射频功放元件,而是采用了行波管等大功率功放元件,才能满足探测数千公里外目标的发射功率要求。 (俄罗斯已经建成了10座罗涅日雷达系统) 沃罗涅日雷达主要分为三个型号:沃罗涅日-M(77Ya6-M)工作在米波范围(VHF);沃罗涅日DM(77Ya6-DM)工作在分米波范围(UHF);沃罗涅日VP(77Ya6 VP)也工作在米波范围(VHF)。 和苏联时代的战略预警雷达不同,沃罗涅日雷达系统采用了模块设计,能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安装完毕,需要的操作人员比较少。 根据俄罗斯媒体披露的信息,俄罗斯军队自己采购该雷达不同型号的价格在28.5亿卢布到43亿卢布之间,比苏联以往的战略预警雷达都便宜得多,这样看起来沃罗涅日雷达才合三四千万美元一座,相当便宜了。 当然这价格可能不包括配套的发电厂和维护测试设施等,而且俄罗斯卖给印度的价格肯定要比自用的高得多。 目前并不清楚印度打算采购多少座沃罗涅日雷达系统。该雷达的水平扫描角度大约是120度,印度如果想要覆盖巴基斯坦方向、中国方向和孟加拉湾方向,至少需要采购四到五座。 不过即使采购七八座,总价格40亿美元也属于痛宰了。但是世界上别无第二家肯卖这样的雷达给印度,因此即使俄罗斯卖得再贵,印度人也只能乖乖地挨宰。 印度媒体宣称印度可以依靠这样的雷达来防备中国的隐形飞机、战斗机,那就是想多了。由于地球曲率的影响,战略预警雷达能够探测到的数百公里外的目标,高度都至少在数千米以上的中高空,而探测到数千公里外的目标,高度至少在数十公里以上。 飞行器只要在超低空飞行,就能抵近到战略预警雷达十几公里内不被发现。因此这类战略预警雷达被用在一般的防空任务上,意义并不大。事实上,战略预警雷达自身的防空能力并不强。 (中国的战略预警雷达更加先进,已经建成至少十余座,而且能够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