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歐洲經濟衰退,美國經濟或“大廈將傾”,G7限制成一場笑話

国际能源市场暗潮汹涌,能源价格飙升不止,各方势力齐上阵,来了一场一方唱罢我登场的大戏。这不,在九月份的时候美国就曾号召G7各国对俄罗斯的石油价格进行限制,给每桶石油价格设了上线,但发现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近期西方七国又协调了限制石油的价格,但这样真的能控制的了俄罗斯石油价格吗? 先不说它们真的能“齐心协力”一致对外,贯彻好各国协商后对俄石油价格的限制行动,首先欧盟国家在对俄能源制裁的过程中就遭受了反噬,欧元区通货膨胀创历史新高、欧元影响力持续减弱、人民对即将到来的冬天天然气库存水平的担心、欧盟经济严重衰退,这些问题都非常大地影响着欧盟国家。而这样的一个欧盟能限制得了出口油气的大国俄罗斯吗? 再来就是美国,从表面看来美国经济还是不错的。经济同比增长,失业率控制在4%,工资待遇也有所上升,美国从业人员的就业信心也很足。像欧盟制裁俄罗斯经济反而遭受到重创,欧元影响力下降的同时美国却从中获益,美元影响力进一步加深。而这5次的美联储加息更是将美国存在的经济问题转嫁给了其它国家。 但背后的真相或许远不止于此,就单说美国最近的5次加息,采用持续加息的激进外溢效应以及收缩政策,这种不负责任且盲目的行为将造成的是世界范围的流动性危机以及全球方面的系统性金融危机,甚至有可能进一步产生主权债权危机和经济危机。而就美国自身而言,薪资远高于正常水平、市场供需关系紧张,物价过高,美国经济通货膨胀过高、范围也更加广泛。而这样的持续加息来遏制通货膨胀无疑是“饮鸩止渴”,加息脚步不止,美国金融市场波动也将进一步加大。 而这样的情况下G7各国还企图通过联合行动来限制俄罗斯的石油价格无疑是个不明智的选择。 首先,俄罗斯石油出口量非常大,想限制石油价格不让俄罗斯获利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G7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限制也阻挡不了其它国家的需求,且俄罗斯在亚洲地区的石油销量还是很可观的;再来就是从理论上G7国家可以限制俄罗斯石油,但这个缺口是巨大的,一旦真的出现势必会导致石油价格飙升,而这对于出口石油的国家来说反倒有利,开采更少的石油获得更大的利润,这还保存了本国石油资源呢。 欧洲经济衰退,美国按这样下去未来的经济也恐“大厦将倾”,想要保存经济实力,美国还需找寻更有效的出路呀!(五一)

3 years ago

762家德企破產、意大利氣價翻了近8倍!歐洲2大經濟體“倒塌”?

受困于能源危机,当下欧洲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能源“痛苦”。 据了解,意大利将近40%的能源都来自俄罗斯,自与俄罗斯“打起能源战”后,意大利要承受的能源成本开始快速飙升,甚至比欧洲其他国家还要高。 据意大利商业协会总裁表示,今年仅餐馆、酒吧和酒店行业的能源账单就比德国同行高出了40-60%。10月11日消息的报道,意大利的能源价格与2019年相比暴涨大约776%,汽油价格上涨了20%。 (来源:子图网) 另外,意大利央行在10月10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当前不利因素颇多,其预计该国未来一年的通胀将继续在6%以上,在3-5年内则将维持在5%左右。受此影响,企业的生产受到了限制,对经济的发展前景也充满了悲观情绪。 虽然此前为了帮助企业度过能源危机,意大利已经花费了将近600亿欧元,但是依旧没有起色,高昂的成本还是令不少企业缩减甚至关闭生产规模。按照这个趋势发展,意大利或许会有将近8.2%,也就是35.5万家企业陷入经营亏损的“泥潭”中。 (来源:子图网) 无独有偶,破产企业数量大增的还有德国。据了解,德国今年8月的工业产出环比下降了0.8%,此前也有机构预计德国明年将会出现0.3%的衰退。如果企业破产数量继续增加,并不利于德国复苏和发展经济。 但是数据显示,今年9月,德国申请破产的合伙企业和公司数量同比上升34%达到762家,而且机构还预计,10月申请破产的企业数量将同比增加大约三分之一,到11月更是同比增加超过40%。 (来源:子图网) 作为欧洲四大经济体中的两大“支撑力量”,意大利和德国的破产企业数量增加,这对欧洲恢复经济而言绝不是一个好兆头,而欧洲经济能否好转,还得看“造化”了。 文|韦艳松 题|黄梓昕 审|曾艺

3 years ago

美財長為美元上漲“開綠燈”!策略師:目前沒有理由做空美元

今年美元几乎势不可挡,美国财长耶伦周二在CNBC节目中表示,“由市场决定的美元价值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元的强势是全球央行不同货币政策立场的“合乎逻辑的结果”。策略师表示,耶伦对强势美元的认可将有助于推动该货币进一步上涨,这让投资者目前没有理由做空美元。 从日本到智利的央行已经介入,试图保护本国货币免受美元冲击,但这些努力收效甚微。“当局肯定为美元走强开了绿灯,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个大问题”,盛宝资本市场策略师Jessica Amir表示。 在回应有关美元飙升威胁新兴经济体的批评时,耶伦表示,美元的强势反映了“适当的”政策。 在英国宣布减税措施后,耶伦还被问及近期的市场波动。“在货币政策收紧之际,财政政策应该采取与之相辅相成的立场”,她说。 一些策略师认为,由于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和地缘政治风险刺激了对终极避风港的需求,美元的涨势尚未结束。“现在很难不同意她的观点”,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策略师在谈到耶伦的评论时说。 “美元有很多有效的论据来重新测试之前的高点。”

3 years ago

美國或只能失敗離場?德國“清醒發言”:反對與華經濟脫鉤

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正在市场激起重重波浪。10月10日韩媒报道称,由于在华韩企有没有提前获取许可,韩国已向美发起协商,希望限令能够针对性放宽。 不过,也有韩媒直言,对中国实施技术“围堵”并不会成功。而这一观点就与日本人士的看法类似。事实上,市场并不希望美方单方面的行为,让半导体行业陷入寒冬。 11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则在一场会议中明确表示,他认为全球化是“很多繁荣”的基础,他坚定支持全球化进程,并反对“脱钩”这个错误策略。 韩国不看好美国对华新法案,美媒更直言不要低估中国能力 在美国针对中国半导体行业,推出新出口管制的同时,韩国产业界的情绪一下就“紧绷”起来。数据显示,在本月前10天时间里,韩国半导体出口继续下滑,同比减少20.6%。此外,三星Q3季度的盈利收入同比下降超30%。 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半导体销售本就遭遇困境。此番美国出口限制,让在华韩企不仅面临设备进口难题,甚至有丢失中国市场的风险。而作为美国半导体领域的投资伙伴,韩国还是急切希望美国能够拿出“建设性”方案。 而此外,韩国有媒体也认为,即便美国想要通过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限制,来达成对华科技发展的“围堵”,但美国想要的目标最终还是会失败,因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将自此加速独立进程,而美半导体行业则将付出损失。 事实上,有类似意见的也不仅仅只是韩媒。早前包括瑞士、日本等国的分析人士,也均认为美国“围堵”中国半导体的种种企图,最终都将会以失败收场。而此外,美国媒体也撰文表示,提醒美国官方不要低估中国的发展能力。 美媒认为,如果以西方惯有的思维看待美国对华措施,那么经历过多轮限制困境的中国,事实上早就陷入“失败”了。但如果真的是如此,美国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专门出台新半导体法案呢? 安联和法媒双重警告脱钩伤害,德国总理称坚定维护对华经济关系 事实上,美国对华半导体限制法案,也如同加速与中国局部产业的“脱钩”。环球网早前就指出,美国官方推动对华关税限制后,去年的贸易逆差就水涨船高,创下历史纪录水平,美国此番行为,将继续损伤本土企业。 10月6日,德国安联集团在分析报告中指出,美国主导推动的对华“脱钩”,将会产生“两败俱伤”的情况。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而部分行业中也处于关键地位,并且对全球供给有着最大的贡献。 同日,法国媒体刊文表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产值高达近3.4万亿美元,远高于美国和德国。这意味着在许多领域,与中国的合作都难以绕开。而如果欧美国家强行推动“脱钩”,那么他们承受的伤害将比中国更大。 10月11日,德国总理朔尔茨也表示,全球化推动并让繁荣成为可能,他将坚定支持全球化进程。而此外,他也坚定认为,与中国经济“脱钩”,不仅是完全错误的策略,而且还违背了当前时代的趋势。 在会议活动上,朔尔茨也指责,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种种措施,也将让世界陷入一场“巨大的关税战”中。而当日时间,欧盟贸易专员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并也支持了朔尔茨对华关系的观点。 文|郑鸿杰 题|黄梓昕 审|曾艺

3 years ago

美媒:美國對華加征關稅滿盤皆輸,對美國經濟造成了嚴重損害

美国《国会山报》10月10日文章,原题:对华关税在经济、政治和法律上都失败了 “对华关税”正在审查中。特朗普执政时期对华加征的301关税由拜登政府延续至今。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正在审查该关税措施是否“有效”。没有必要等待审查结果,答案一直很明了:没效。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关税都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美国的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付出了关税的全部代价。特朗普曾宣扬关税将“零传递”:美国的价格会上升,中国的价格会下降,但幅度都不会达到关税的全部金额。而这并未发生。为什么? 有证据表明,中国将出口转向第三方市场,因此不必改变价格。事实上,中国对世界的出口并未下降,被加征关税后的价格和以前一样。受影响商品的美国零售价格也没变。美国批发商和零售商承担了关税的全部成本。由于进口成本上升,美国出口竞争力也受到打击。 最大的谣言是关税促进了美国制造业就业。其实并没有。证据表明,在受关税和中国报复影响最大的行业,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2%以上。最后,还有一种迷思认为关税产生的收入超过成本。纯属无稽之谈。就其本身而言,2018年的关税牺牲了约0.05%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加上2019年的关税,经济损失飙升到GDP的0.2%左右。 面对所有这些证据,支持对华加征关税的人喜欢打出最后一张牌,即301条款将北京拉到了谈判桌前。这也是荒谬的。在特朗普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后,纳入特朗普美中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采购协议令人尴尬,而且并未使美国农业出口商“毫发未损”。美中没有第二阶段经贸协议,与TPP所承诺的相比,甚至对前者的期望都相形见绌。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被迫在世界贸易组织为这些关税辩护。这是一个没有胜算的局面。美国贸易代表最后很有创意但令人难以置信地搬出“公共道德”来积极抗辩。其论点是,美国人认为中国人的不妥协在道德上是令人厌恶的。但这个观点是无用的。 对华征收关税在经济、政治和法律上都失败了。证据显而易见。令人不解的是,所有人的预期都是相反的。我们知道,对“经济杠杆”的看法因人而异,但对华关税不可能推翻经济理论。我们将在课堂上加倍努力查漏补缺。国会则应收回加征关税的权力,以防滥用301条款。(作者马克·布施和丹尼尔·特雷弗勒分别为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陈欣译)

3 years ago

3500億歐元!波蘭提議“瓜分”俄羅斯凍結資產,歐洲2國卻退縮了

9月29日,德国宣布投入2000亿欧元补贴,以帮助企业和家庭应对能源价格飙升。而早在月初,高盛就曾发出警告,如果欧洲市场得不到及时干预,该地区家庭能源账单或将激增,并在明年年初达到2万亿欧元的峰值。 对于部分欧洲国家来说,这种损失将是“不可承受之痛”。当前,他们四处奔波,只为寻得“各路援助”,但有些国家却也想“不劳而获”。10月7日,波兰官员就公开提议,希望启用俄罗斯在欧盟地区被冻结的资产。 而据波兰官员认为,这笔资产的总额或达3500亿欧元,除了能帮助乌克兰重建外,还能满足波兰民众乃至于欧盟民众的需求。他建议,届时可以成立一个特别基金会,以专门处理这些资产的分配问题。 早前,比利时也曾表示,随着对俄制裁越走越远,欧洲本土经济的“过度损伤”也将获得跟多关注。比利时官员认为,当前制裁的经济代价正变得越来越高。消息显示,在欧盟通过的第8轮制裁中,有措施将对比利时的珠宝贸易产生冲击。 此前,欧盟内部还担心比利时会投出“反对票”,不过现实却相反,比利时为了“团结欧洲”,在不支持的基础上选择了“弃权”。这意味着,欧盟制裁方案最终取胜。比官员指出,事实上他们与俄罗斯的珠宝贸易,早前已开始大幅降温。 相较之下,保加利亚显得“慎重”不少。10月5日俄媒报道,由于国内能源供应紧缺,保加利亚将暂停执行欧盟对俄燃料的制裁。消息显示,相关俄企在2024年底前不会受到禁运限制,而10月10日后,双方相关企业可以展开新的合作。 保加利亚官员强调,如果不采用这样的措施,公民乃至于国家机构的需求或将难以得到满足。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份,保加利亚的通胀率就已高达17.7%,打破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纪录,并且已连续上升了18个月份。

3 years ago

莫迪推出百萬億盧比計劃,印高官樂觀預計 將吸引外資從中國撤離

援引環球時報消息,據印度媒體近日披露的一則報道稱,莫迪政府正在推動一項基礎設施的大型經濟刺激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100萬億盧比,也就是1.2萬億美元的資金,加快落實印度現有的1568個基建項目。而具體內容包括打造一個數字平台,將政府、投資者、企業串聯起來,加快項目費用的核算以及項目審批,讓印度的基建項目保持高透明度,在控制預算的同時確保項目進度不受影響,塑造一個可以比肩中國的營商環境。印度工商部高級官員向媒體透露,莫迪政府將持續鼓勵外商投資,以及在供應鏈建立更多的「中國+1」模式,結合印度自身的人力成本優勢,提升印度的全球競爭力,吸引更多想要離開中國尋求政治避險的西方企業。 很明顯,莫迪政府推出的這項經濟刺激計劃,表面上是為了和中國一爭高下,實際上是為了從歐洲資本和製造業外流的浪潮中分一杯羹。 現如今俄烏衝突對歐洲經濟造成的傷害已經不可逆轉,能源價格高企極大損害了歐洲的工業環境,歐洲企業為了求生存,不得不在國外安家落戶。其中,金融資本大多選擇前往美國,產業資本有相當一部分在中國落地,如果說美國作為東歐地緣危機的主要推手,成功實現割歐洲韭菜的目的,那麼中國則是依靠戰略定力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躺贏」。但是,美國在全力算計歐洲的同時,也加大了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圍堵。 在美國近日公布的限制出口清單上,新增了30多家中國企業,美媒甚至公開叫囂,拜登政府要將中國的芯片產業打回「石器時代」。受此影響,有部分不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的跨國公司,正在思考下一個落腳點,而莫迪政府就是看到這一機會,所以才要加大國內的基建投資,通過營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來吸引國際資本。 但是過去幾年印度為了取悅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同時也為了從中企身上薅羊毛,曾多次對中企實施無理搜查和巨額罰款,造成了極壞的國際影響。而帶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汽車巨頭福特公司不久前關閉在印度的工廠,寧可支付大筆的遣散費也要離開印度,然後轉身就在中國成立了新公司,加快在華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布局。 大量事實證明,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靠的絕不僅僅是低廉的人工成本,否則遠比中國工資更低的東南亞國家,會比現在更加繁忙。由於中國的全產業鏈優勢,再加上數十年如一日的推進大基建建設,可以讓真正具有實力的國際大廠,即便面對着工資日益上漲的中國勞動力,也可以確保自家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 因此,莫迪政府此次公布1.2萬億美元的所謂經濟刺激計劃,與其說是在歐洲資本外逃的節點「喝湯」,不如說是彌補過去幾十年印度國內建設的歷史欠賬。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中國在產業升級和綜合國力提升的過程中,勢必會出現部分資本流出的現象,這符合資本逐利的本質,也順應了市場經濟的規律。但這並不意味着印度或者其他東南亞國家,有資格與中國爭奪「世界工廠」的地位。

3 years ago

人民幣崛起時機已成熟,哈佛教授發出警告,美元霸權走向了盡頭

按照乌克兰官方的说法,乌军以数万人对抗数千人的方式,将红利曼攻破了,打得数千名俄军不得不撤离这个小镇,并在后方建立了防御工事。在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后,乌克兰方面立马大肆宣扬自身的胜利,美国和欧洲也开始跟着炒作,想要将当前的局势包装成一个“转折点”。但显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经历失败后,俄罗斯方面的报复手段异常凶猛,直接宣布大动员,按照计划,俄军将会再次征召三十万人,在征召的同时,首批动员兵已经抵达顿涅茨克地区。 除了军事层面的行动之外,俄罗斯在经济层面也不忘回击美国,普京一脚油门,就将人民币加速推向全球化。据俄媒的消息称,近日,人民币首次超过美元,成为莫斯科交易所交易量最大的外币,事发当天,美元兑卢布的交易额为594亿卢布,而人民币兑卢布的交易额为639亿卢布。虽说中俄每年几千亿的贸易,在全球贸易中,只占到了很小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对美国不友好的国家必然也会有样学样,慢慢地,第二个,第三个用人民币超过美元的国家也将出现。 不夸张地说,人民币崛起的时机已经成熟,而美元霸权则是走向了尽头,正如哈佛经济学教授肯尼斯·罗格夫此前警告的那般:美元的主导地位可能会在未来20年内结束。 不过,美国这完全是自作自受,之前美国把俄罗斯从国际结算系统中驱逐出去,甚至冻结俄罗斯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这间接促进了全球金融系统与美元的竞争。美国单方面的经济制裁,让大家意识到了,如果任由他国掌握国际贸易结算这一经济武器,那其他国家就是砧板上的肉。 如此一来,各国自然要提前准备好退路。如今,人民币不仅仅是在俄罗斯的交易中心取代了美元,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的贸易,也引入了一个统一的结算货币系统,甚至就连沙特等国与中国的原油交易,也将以人民币进行交易,这一切无一不在说明,确实有不少国家想要跟美元分道扬镳了。 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当人民币彻底取代美元后,这对中国,或者说对我们又有何好处呢。对此,我们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其一就是个人,对于个人来说,人民币取代美元后,出国留学,出国旅游就方便了,干什么都可以用人民币来支付,而不是用美元和欧元。要知道,目前我们个人使用外汇可是有额度的,每个公民最多可以兑换五万。所以,当人民币取代美元后,第一个惠及的就是我们个人。其二,就是企业。对于那些做外贸生意的公司而言,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后,就再也不用担心外汇额度的问题了。(三土)

3 years ago

全球為英國買單?不!英國股債匯大跌,面臨2大難題

面对着股票、债券、汇率的大幅度下跌,英国政府不得不收回了此前放出的大杀器,对刚刚公布的大规模减税计划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其实金融市场的反应已经充分说明了全球各国的态度,没有哪个国家愿意为英国的债务买单。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得不想办法解决现在经济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 01 9月23号英国政府突然间宣布了一项5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减税计划,随后全球金融市场给予了剧烈的反应,那就是毫不留情的抛售英国资产。 投资人大量的卖出英镑买入美元,导致英镑兑美元的汇率跌至前所未有的新低。与此同时,原来持有英国国债的机构,为了回避风险进行大规模的抛售,也导致了英国国债的崩盘式下跌。另外,英国的股票市场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 原因非常简单,英国政府推出的大规模减税计划,会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的减少,为了弥补这一个缺口,必然会导致英国政府的再一次大规模发债。 没有人看好英国发债的前景,甚至全球三大评级机构都有可能会在这个月下旬调低英国的主权评级。 因为认为英国政府的这一行为,将导致英国的资产出现大幅度贬值,所以持有人干脆提前卖出,这造成了短时间之内股市,汇市,债市三杀的局面。 02 为了弥补这一过错,英国不得不取消了对富人的减税。与此同时,英国央行还推出了购债计划与稳定市场。 在英国不得不接二连三的推出救市措施之后,金融市场相对稳定了下来。 其实英国政府推出大规模的减税计划动机非常明确,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刺激经济,只是没有想到投资者对此的反应这么大,想不到市场已经不愿意为英国的债务买单了。 目前英国面临着经济上的两难困境,通货膨胀越来越高,英国央行不得不加息以抑制通胀。 另一方面,美联储不断加息,导致美元指数不断上涨,英镑的汇率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所以英国央行也应该加息,以避免英镑的进一步下跌。 但是,此前英国已经6次加息,甚至在最后一次加息里,不得不把加息幅度调高到了50个基点。而加息必然会导致经济失去活力,英国的经济有可能在今年末进入衰退。 不加息,通胀下不来,英镑会贬值。加息,经济受到打击,失业率会提升。 这就是目前英国面临的两大难题。 03 英国政府拍拍脑袋,想出了一个大规模的减税计划,希望一方面加息,另一方面又通过减税来刺激生产、投资和消费。…

3 years ago

僅5個月就突破10億美元!外媒:“去中國化”釋放失敗信號?

对于苹果想要“去中国化”的计划,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其实不算是一个秘密了,早在2016年的时候,苹果就被要求将组装厂转移到美本土去。只不过因为种种因素苹果供应链转移并没有进一步的成功。但尽管如此,苹果并没有放弃将产业链转移。 其中印度是苹果比较看好的一个转移重心,在2017年的时候,苹果就曾要求供应厂商跟随着苹果一起赴印建立工厂,此后在印度苹果的供应商就处于一个迅速增加的状态。不过,一开始苹果将重心转移到印度市场上并不被看好,因为印度制造的iPhone产品在时间上比较延迟,同时印度制造的iPhone在市场上的反响也很不乐观。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似乎这个局势有些变动。近日,根据知情人士称,从今年的4月以来的5个月当中,苹果从印度出口的iPhone产品就突破了10亿美元的大关。很显然,印度制造的iPhone产品正在不断的被市场接纳。 但这并不代表着库克的“去中国化”计划成功了。甚至连外媒都表示:这组数据出炉,是否在释放一个库克“去中国化”失败的信号。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虽然从数据上来说,印度出口的iPhone产品数量正在逐步的增加,但实际上从这个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市场上也饱受诟病,甚至不少的用户直言他们不愿意采用印制造的iPhone产品。说白了,还是现在该市场上制造的iPhone产品并没有真正的被市场接纳。相当于说从这个市场上出口的产品越多,苹果在市场上的口碑影响越来越强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更加释放了一个“失败”的信号。当然了,凭借这一组数据我们并不能全然定论这个理念,还是要用其他的方面来佐证。比如说,在近段时间苹果公布的供应链名单当中,就有7家中企在里面。不出意外的话,在未来长江存储可能也会加入到苹果的供应链中。这意味着我们中企在苹果供应链中的核心价值越来越重。而在印制造的iPhone产品只是为工厂组装,那么很显然,迁移的苹果还是没有在核心的东西上真正的“去中国化”。这也相当于说新出炉的数据其实是在释放一个失败的信号。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点。苹果对中国代工的依赖程度依旧很高,看上去印度制造的数据并不小,但是有超过90%的iPhone产品仍然在中国制造。与此同时,iPhone的供应链在中国相当的完善,想要移除10%的生产线都需要经过8年的时间。可想而知,这组数据对比下有多么的微不足道。由此可见,其实这也释放了一个同样的信号。 其实就个人觉得,可能现在的库克已经放弃了“去中国化”了。只是,提前的计划已经走上了一半,库克不想轻易的放弃才会继续选择在该地区进行iPhone产品的制造。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点赞和分享!

3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