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印度高鐵通車當天,舉國高呼終於“打敗”中國了!3天後慘被打臉

随着我国人民的不断努力,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基建大国,尤其是修建高铁的技术,取得了世界第一的地位,不但在国内修建了很多高铁,而且还帮助很多其他国家修建高铁,但即使是这样,在很多印度人的心目中,中国仍然是要落后很多的。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印度的火车是有挂票的,主要是因为人口数量过多,火车线路少而导致的,为了能够在高铁技术上超过中国,印度也加紧修建自己的高铁,而且在高铁通车当天,举国高呼终于打败中国了,没想到三天之后却被打脸,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印度新修建的高铁也确实比较先进,里面有很多现代化的设备,可以打游戏,看电影,很多座位上都有超大的液晶显示屏,很多民众都赶到贴别新鲜,都纷纷亲自来体验合影等等,不过这种美好的状况仅维持了三天,就彻底被印度人给打乱了。 高铁车厢内变得脏乱不堪,很多高科技设备也被偷走了,能拆卸的全都拆卸了,这件事在国际上也被报道了出来,一时间印度的高铁成了一个国际笑柄。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

2 weeks ago

西方衛星看了一眼中國,發現一個極不尋常現象:什麽東西這麽大!

日前,美国核聚变公司CEO的一句发言引发全球瞩目。他说,中国的核聚变设施,规模超级大,即便是从太空,都能一眼发现这些存在。此言一出,引发了各国焦虑情绪。西方专家担心,一旦中国抢先实现商用聚变,不光是能撼动国际能源领域的格局,还能掌握全球产业链。西方发现,关于核聚变发电,美国还在构想阶段,中国已经快接近实现了! 目前来看,美国这边,核聚变更多还是停在构想和实验室层面。初创公司不少,各类点子也天马行空:有人搞磁约束、有人玩激光、有人研究场反转配置,甚至有人想着直接小型化、模块化卖给军方。但问题是,钱少、力量散,还得靠资本市场和科研拨款续命。说白了,美国现在在搞的核聚变产业更像“科研试验田”。说白了就是讲故事阶段。中国这边则是另一套打法,直接把核聚变当成国家战略工程来搞:首先是钱。上百亿级别的真金白银,科研经费、基建投资一股脑砸下去。其次是人,顶尖高校、科研所全员上阵,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设备研发都不掉链子。最后是设备,EAST,也就是人造太阳已经能烧上亿度、持续千秒级,位列全球第一梯队。 另外还有产业链层面。磁体、超导材料、电力电子这些配套产业,中国在几个关键环节已经形成主导,直接把“实验成果”往“工程落地”拽。所以差别就在这儿:美国还在想“能不能发电”,中国已经想“发出来的电怎么并网、怎么算钱”。美国还在讲故事,中国已经开始做施工准备了。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现在紧张了,因为核聚变一旦真突破,谁先落地,谁就可能在未来几十年的能源和产业秩序里说了算。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说,核聚变是一场工业革命。且这场工业革命的威力,将超过前三次的总和。 我们看一下前三次工业革命都做了什么。第一次,蒸汽机,生产力摆脱人和畜力;第二次,电力让人类工业化加速、通信交通飞跃;第三次,信息化革命,实现了计算机、互联网、智能化的巨大飞跃。这三波革命,核心都是解放生产力、提高效率。那么,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聚变能要是跑通了,会带来什么?首先,会有无限接近“无限”的清洁能源,到时氘和锂随处可得,燃料相当于“取之不尽”。这样一来,能源成本将断崖式下探。毕竟如果真能做到每兆瓦时几十美元,那石油、煤炭、天然气必然统统失宠。这种情况下,能源安全这门课题将彻底翻篇,各国不必再为石油、天然气地缘政治操心,国家间的博弈格局重塑。另外,从冶金、制造,到航天、计算,再到人工智能、氢能经济来看,能源一旦无限,很多今天的瓶颈都不复存在。 前三次革命,说到底还是在有限能源的盘子里玩花样。而核聚变如果真的落地,那就是直接换了盘子。生产力的“天花板”会被掀掉,比如超算、量子、太空开发,全都得靠巨量电力喂养,一旦电力不再是问题,发展速度就可能爆炸式提升。这波中国是真的值得夸,别人还在讨论“要不要投钱”,中国已经拉起“国家队”,摆明就是要干成。这波操作,至少证明中国不是“跟跑”,而是想在这场全球科技竞赛里直接变成领跑者。所以我们可以骄傲地说,这是人类能源史上的硬核冲锋,中国冲在了最前面!

2 weeks ago

給錢也不賣!這項被國外壟斷多年的技術,被中國一企業打破、超越

乘坐高铁时,人们往往被飞驰的速度与平稳的体验所吸引,却极少留意支撑这一切的核心部件——高铁车轮。它虽沉默无言,却承载着整列列车的安全命脉,其技术含量丝毫不逊于车身设计或动力系统。     在中国高铁起步阶段,轨道系统、牵引设备乃至整车制造大多依赖海外引进,而其中最为关键的高铁车轮技术,则遭遇了更为严苛的封锁。日本与德国企业联手构筑起严密的技术壁垒,几乎切断了所有学习与获取路径。     这些国际巨头不仅掌握着最前沿的材料科学与制造工艺,更以“不转让、不合作、不展示”的“三不”铁律杜绝任何技术外泄的可能。即便是已经报废的车轮,也会被原厂强制回收,绝不允许流入中国市场。     正是这种近乎傲慢的技术垄断,激发了中国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的决心。历经十余年的攻坚克难,我国不仅成功突破高铁车轮核心技术瓶颈,还主导制定了多项国际行业标准,将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车轮出口至全球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     “铁疙瘩”背后的技术密度远超想象! 当人们谈论高铁,“复兴号”流线型的外观和每小时350公里的疾速常成为焦点。然而真正决定列车在复杂气候与高负荷条件下能否安全运行的,并非这些显性的设计元素,而是那一对对直径约一米、单重达300公斤的车轮。     它们看似普通,实则是集冶金、热处理、结构力学于一体的高科技结晶。一列满载乘客的高速动车组总重量可达数百吨,全部由数对车轮承担,每一对需承受十几吨甚至更高的动态载荷。 同时,它们必须适应从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到夏季轨道表面高达60摄氏度的极端温差,在持续高速运转中保持极高的韧性与耐磨性。历史上曾有惨痛教训:1998年德国埃舍德高铁事故,正是因车轮出现微小裂纹未被及时检出,最终引发脱轨,造成101人遇难。    …

3 weeks ago

“給錢也不賣中國”!日德聯合斷供高鐵車輪,被中國規則徹底打臉

日本和德国联手对中国断供高铁车轮,放话“给钱也不卖”,结果不到半年,中国不仅自研出更先进的国产产品,还反手用技术标准把对方卡在了市场门外。 今年3月,日本住友金属和德国BVV集团突然宣布,停止向中国中车集团供应高铁车轮核心部件,理由是“技术保护”和“供应链安全”。 消息一出,西方媒体纷纷炒作这是“卡住中国高铁的脖子”,甚至暗示中国高铁建设可能因此放缓。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高铁车轮进口依赖度曾一度达35%,日德两家企业合计占据全球高端车轮市场的60%份额。这一刀,看似捅得又准又狠。 但剧情反转得快得像高铁提速。 9月初,中国中车宣布完全自主的“复兴号”超高速车轮量产下线,性能参数比欧标还苛刻:抗疲劳强度提升20%,重量减轻15%,成本反而降低30%。 更绝的是,中国趁机更新了《高速铁路车轮技术国家标准》,新增了6项材料工艺和检测指标,直接对标全球最高门槛。 日德企业想再返场?行,先符合中国标准再说!结果轮到对方傻眼,因为他们的现有产品竟被新规卡在门外。 日德这出断供戏码,表面是商业选择,底层逻辑还是老套路:用技术霸权逼你低头。但他们忘了,中国早不是那个“给块糖就哄得住”的玩家。 过去十年,从盾构机到航天轴承,从芯片到高铁铰链,西方每一次“断供”几乎都成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神助攻”。这次车轮事件,不过是历史重播罢了。 说句实在话,日德企业未必真想彻底丢掉中国市场。 2024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4.5万公里,占全球七成,每年车轮更换和新增需求规模超百亿。他们大概率想玩“压力谈判”,抬价或逼让利。 但算盘打错了,中国早摸透了这类博弈的套路:你断供,我反而加速跑通产业链。 比如车轮用的特种钢,中国宝武鞍钢去年就已试验国产化,今年直接量产;而济南二机床的精密锻造线,半年就把良品率从80%拉到95%。这些布局,外人看不见,却成了反制的底牌。 更打脸的是,中国标准反超了。 新国标里有一条“连续高温制动稳定性测试”,要求车轮在400℃极端环境下保持结构不变形。这指标原本是欧洲为下一代高铁准备的,中国直接提前落地。 日德现有产品还没通过测试,只能干瞪眼。 说白了,技术霸权时代,规则谁定谁才是爷。中国用标准说话,比扯什么“自由贸易”管用多了。 而某些外媒总爱渲染“中国被孤立”,但现实是,。中国产业链深度融入全球,你想硬撕一块肉,自己先得流血。 日德断供后,BVV集团第二季度营收暴跌18%,住友金属股价一周跌了7%。…

3 weeks ago

美論壇:沒有經過韓國的允許,中國怎麽敢擅自發射那麽多衛星?

起步虽晚 发展迅猛 中国航天的起步不算早,可后来那速度,简直像坐上了火箭一样。回想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刚开始搞导弹研究,那时候条件有限,科研人员就靠着基本设备一步步摸索。 到了1960年,东风一号导弹试射成功,这算是个起点,给了后续工作不少信心。十年后,1970年4月,长征一号把东方红一号卫星送上天,中国成了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从那以后,卫星技术慢慢积累,通信、遥感啥的都跟上来了。 进入八十年代,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上天,帮着广播信号覆盖更广。九十年代,载人航天项目启动,神舟系列从无人测试开始,1999年神舟一号飞了。转眼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成功,杨利伟上太空,这事让全国上下都振奋。 后面神舟六号、七号接连上,航天员出舱啥的都实现了。探月方面,2007年嫦娥一号绕月,2013年嫦娥三号带着玉兔车着陆月球正面,2019年嫦娥四号去了月背,成了世界首例。 深空探测也没落下,2020年天问一号去火星,祝融车着陆巡视。北斗系统那年也组网完成,现在全球定位服务稳稳的。空间站建设从2021年天和核心舱起步,问天、梦天实验舱陆续对接,神舟飞船半年一趟,确保有人常驻。 到2024年,发射次数接近百次,嫦娥六号从月背取样回来,1935克土壤带回地球研究。2025年开头,捷龙三号一箭十星,商业航天场也首飞,长征十二号啥的新火箭上线。 这些年,中国卫星在轨超900颗,覆盖导航、遥感、通信多个领域。发射中心有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四个,基础设施齐全。商业航天起来后,民营企业参与,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在推进。说白了,这发展靠的是自主创新,一代代人埋头干,几十年来从跟跑到并跑,现在有些领域领跑了。 差距明显 嫉妒心生 韩国航天起步也晚,1992年第一颗卫星韩星1号上天,不过那是借法国火箭。后面他们建了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1999年整合企业资源,2003年罗老航天中心开工。 罗老号火箭试了几次,2009年和2010年失败,2013年才成功把卫星送轨。2022年世界号首飞,一箭多星,算是个里程碑。韩国在轨卫星现在约20颗,主要通信和观测用。 技术上,韩国在大型液体发动机和深空探测有短板,发射次数少,2024年上半年零记录,而中国同期30多次。 2025年,韩国KASA成立后,预算涨到9650亿韩元,计划搞可重复火箭,和NASA合作SPHEREx望远镜2月发射。政府批了新战略,目标成世界前五航天国。 可就是这样,网上有个韩国网友在美国论坛发帖,问中国发射那么多卫星怎么不经韩国允许?这问题一出,暴露了认知差距。 中国经济总量远超韩国,军事、科技啥的也领先,卫星发射是主权事儿,国际条约允许和平利用太空,不用求谁同意。俄罗斯网友回怼,说这是赤裸裸嫉妒,没错,中国成就摆那儿,卫星组网、空间站常驻、月球取样,韩国还没这些。 差距大,用天壤之别形容不为过。韩国虽有进步,但整体落后,中国从1970年首卫星到现在,积累厚实。网友这问,反映出不服气心态,看不得别人强。两国相比,经济军事中国领先,航天更是,中国全年发射百次,韩国一年几回。嫉妒归嫉妒,事实摆着,中国没必要求允许,独立发展而已。 未来可期 实干为本…

1 month ago

中美俄衛星定位精度差距太大!美0.1米,俄1.5米,中國北鬥是多少

定位、导航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离开的一环,然而,无论是定位还导航其实都离开导航系统的支持,例如,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中国的北斗。 不过,因为国家的技术发展不同,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其实也并不相同,美国的GPS能达到0.1米的精确度,俄罗斯的格洛纳斯能达到1.5米,中国北斗能达到多少米的精度? 美国的GPS 1957年,苏林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当时,美国和苏联作为齐头并进的两个大国,美国也十分关注苏联的进展。 随着这一卫星的发射,美国数学家比尔·盖伊和物理学家乔治·威芬巴赫发现了这颗人造卫星的频率正在不断出现了偏移,这是卫星和地球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效应,并且根据这一现象,用接收到的信号不同频差来计算卫星的具体位置。 他们将这一现象告诉实验室主任时,实验室主任也非常高兴,他正在研究如何在大海中定位军舰的位置,现在他们可以利用卫星的位置反推军舰的位置。 就这样在他们的努力中,美国的第一代导航系统子午仪系统于1964年投入使用,但是由于计算方式的问题,无法获取实时定位,这个系统只能供给核潜艇和水面舰艇的导航。 而且精度误差能达到上百米,所以只能用于简单导航,无法满足动态使用的要求,这样根本就无法满足美军核潜艇快速进行反击,而且也无法满足空军的三维需求。 再加上,当时美国和苏联双方正处于竞争关系,美国开始对卫星导航系统进行研究升级,研发出了第二代GPS卫星导航系统,采用时间测距体制,提升精度到米级,而且只用24颗卫星就能够实现全球实时覆盖。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GPS全球组网虽然还未彻底完成,但是凭借这个半成品,美军还是轻松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且这场科技信息战也让很多国家为此感到十分惊讶,也开启了一种新的战争方式。 这些年来,美国都会耗费巨资对GPS进行维护升级,GPS也升级到了第三代,定位精度也在不断的升级,目前,军用级别的精度已经达到0.1米。 民用级别的精度也能提升到6米,不仅如此,民用级别的GPS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可以免费使用的。 俄罗斯的格洛纳斯 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和美国的GPS发展历程上是比较类似的,在苏联时期,当时的导航系统和美国的子午仪系统有着比较类似的困境,定位速度慢,精度也比较差,因此,苏联组织了国防部、科学院和海军联合推动新系统研发。 在多方努力下,格洛纳斯问世,不过,这个项目虽然成功问世,却因为卫星寿命的问题,并没有实现全球组网,在除去因为各种原因损失的,在苏联解体前夕,也仅仅只有10颗卫星在轨工作。 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了来自苏联大部分财产,其中就包括格洛纳斯系统,在俄罗斯完成初期修整后,便投入巨资完成了格洛纳斯的全球24颗卫星组网。 然而,虽然完成了组网,但是从美国每年的昂贵费用就能看出维护也是一大笔钱,这对于俄罗斯的经济其实也是一笔负担,2001年前后,格洛纳斯仅仅剩下7颗在轨,本土覆盖都变得十分艰难,定位精度只能够达到1.5米。 后来,俄罗斯的经济缓过来后,再加上卫星技术在现代科技发展中也是重要的一环,俄罗斯又一次对格洛纳斯进行了升级,新一代卫星延迟不仅降低了延迟,就连寿命也增强了,但是由于西方的制裁,格洛纳斯新一代卫星发射计划一直在延迟。 不过,就新一代的格洛纳斯而言,俄罗斯通过多方面的优化,已经进一步提升了定位精度,但是由于西方一直在制裁俄罗斯,目前,格洛纳斯在轨卫星仅剩下25颗,还得算上超出服役年限的卫星。 未来格洛纳斯想要继续发展,可能还需要俄罗斯做出新的突破,或者从其他地方购入所需的芯片,否则的话,格洛纳斯想要彻底更新换代恐怕并不容易。

1 month ago

印度拒絕用中國北斗,成功自產出衛星,性能超美國GPS和北斗?

卫星导航系统就像是我们的“隐形导航员”,手机地图、无人驾驶、甚至飞机起降都得靠它。美国有GPS,中国有北斗,这俩大哥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但印度不服气啊,不光拒绝用中国的北斗,连美国的GPS也不想完全依赖,硬是自己搞出了NavIC系统。2023年,印度还放话,说NavIC性能已经超过了GPS和北斗。真的假的? 要说NavIC的成功,离不开一个人——K. 西万博士。这位老哥1957年4月14日出生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一个叫Sarakkalvilai的小村庄。家里穷得不行,父亲靠种芒果糊口,西万小时候连鞋都没穿过。他是家里第一个上大学的,靠着天赋和努力考进了马德拉斯理工学院,学的是航空工程。后来又去班加罗尔印度科学研究所读了硕士,2006年在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拿下博士学位。真是个学霸! 1982年,西万加入了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一开始就参与了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项目。他特别擅长任务规划和设计,搞出了一套叫SITARA的轨迹模拟软件,成了ISRO所有火箭的“标配大脑”。他还建了个世界级的仿真设施,专门用来测试航空电子系统和任务设计,帮PSLV、GSLV这些火箭稳稳上天。 西万一步步往上爬,干过维克拉姆·萨拉巴伊空间中心(VSSC)和液体推进系统中心(LPSC)的主任。他在低温发动机上花了不少心思,这玩意儿让印度能发射更重的卫星,比如2019年的“月船二号”。2018年1月,他当上了ISRO的主席,还兼任空间部部长,整整干了四年。这四年里,NavIC系统突飞猛进,尤其是2023年发射了第二代卫星NVS-01,装上了印度自己造的原子钟,摆脱了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听说西万在ISRO的时候,办公桌上永远堆满了轨道参数图和数据表。他经常跟工程师熬夜讨论信号优化方案,每颗卫星发射前都要亲自检查一遍。他的认真劲儿带动了整个团队,把NavIC从纸上谈兵变成了现实。2022年1月,他从ISRO退休,但没闲着。2024年,他被任命为印度理工学院印多尔分校董事会主席,继续为印度的太空事业培养人才。从乡下穷小子到太空大佬,西万的故事简直就是印度版的“逆袭传奇”。 NavIC这套系统是怎么来的?得从1999年的卡吉尔战争说起。那时候,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边境打得不可开交。印度军队急需定位巴基斯坦的阵地,结果美国直接说:“GPS数据?不给!”印度傻眼了,只能靠老式地图和无线电硬撑,最后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这事儿让印度高层炸了锅,意识到国家安全不能指望别人,得自己搞一套导航系统。 1999年战争刚结束,印度就开始琢磨这件事。到了2006年,政府正式批准了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项目,交给ISRO去干。2013年7月,第一颗卫星IRNSS-1A发射成功,印度终于迈出了第一步。2016年,印度总理莫迪给这系统改了个响亮的名字——NavIC,意思是“印度星座导航”,听着就很有气势。 NavIC的阵容是7颗卫星,3颗在地球同步轨道(GEO,高度35,800公里),4颗在倾斜同步轨道(IGSO)。这种布局有个好处:卫星一直在印度上空“挂着”,信号覆盖印度全境和周边1,500公里,特别适合本地用。到了2025年,系统有8颗卫星,其中7颗在工作,1颗是2023年5月29日发射的第二代卫星NVS-01。这颗新卫星不简单,重2,232公斤,是NavIC里最重的,还装了印度自研的铷原子钟。 以前NavIC的原子钟是从瑞士进口的,但2017年IRNSS-1A上的三台原子钟全挂了,系统差点瘫痪。这次教训让印度下定决心搞自己的原子钟。NVS-01的国产原子钟是个大突破,证明了印度在核心技术上也能玩得转。新卫星还加了L1频段,跟GPS的信号更兼容,民用定位精度在20米以内,授时精度50纳秒,覆盖范围包括印度和周边地区。 NavIC的“主场”是ISRO在班加罗尔的深空网络中心,配了全国21个测距站,专门盯着卫星的轨道和信号。系统能干啥?陆地导航、航空调度、海洋作业,还有灾害预警、车辆追踪这些活儿都能干。比如,印度南部沿海的渔民就靠NavIC收 cyclone 预警,挺实用的。 印度说NavIC性能超GPS和北斗,咱们得客观比一比。先看GPS,美国佬有31颗卫星,覆盖全球,民用精度5到10米,军用还能更准。北斗更猛,中国有44颗卫星,也是全球覆盖,精度5到10米,有些地方能到2到3米。北斗还有个杀手锏——短报文通信,像2008年汶川地震时,救援队用它跟指挥部联系,特别给力。 再看NavIC,7颗卫星,只能管印度和周边1,500公里,精度20米,跟GPS、北斗的全球覆盖比不了。而且北斗的短报文功能NavIC还没搞出来,功能上也差点意思。不过,NavIC在印度本地有优势。它的卫星轨道高,从地面看过去,能看到的卫星多,信号在城市高楼或者山区里不容易丢。ISRO在孟买测过,NavIC在高楼密集区比GPS稳,后者有时候会“飘”。加上双频段(L5和S)设计,能扛住大气干扰,在特定场景下确实有点小优势。 但要说全面超越GPS和北斗,那就有点吹过头了。NavIC的卫星数量少,覆盖范围小,技术成熟度也比不上那俩老大哥。印度这话,估计是想给自己壮壮胆,实际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NavIC现在还不算“大成”,ISRO正在加码升级。2023年,他们宣布要把覆盖范围从1,500公里扩到3,000公里,把南亚和东南亚也罩进来。怎么干?计划把卫星数量从7颗加到11颗,未来几年还会发射更多第二代卫星,像NVS-03、NVS-04、NVS-05,全都用国产原子钟,彻底摆脱外国掣肘。 民用推广也在加速。2023年底,高通答应在部分芯片组里支持NavIC,印度本地手机品牌也开始跟进。2024年,ISRO说要通过L1频段让普通智能手机也能用NavIC,目标是2025年所有在印度卖的5G手机都支持这系统。车载导航、航空、渔业这些领域也在用,像印度海洋信息中心就拿NavIC给渔民发海啸预警,效果不错。 但问题也不少。2024年,NVS-02卫星因为引擎故障没发射成功,说明技术稳定性还得磨。加上NavIC只覆盖区域,跟GPS、北斗的全球服务比不了,用户接受度也不高。ISRO想跟日本、法国合作建地面站,提升定位精度,看能不能扳回一局。 至于K.…

2 months ago

22年前,美國關鍵技術在世界占比94%、中國僅占5%,如今讓我意外

2003年,美國以94%的驚人占比主宰全球關鍵技術,中國僅占5%。 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僅僅二十年中國實現絕地反擊,中國與美國在很多關鍵技術上不斷拉近,中國更是再64項核心技術中57項獨占鰲頭,而美國僅剩7項領先! 圖片來源網絡 那麼,在面對如此高的技術門檻,中國是如何突破外界因素,不斷突破技術限制呢? 2003 年中美關鍵技術占比懸殊 2003 年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公布的關於世界 64 項關鍵技術各個國家占比數量情況,著實令人咋舌。 美國,這個在當時就被公認的超級強國,在關鍵技術占比上竟高達 94%,幾乎可以說是在全球科技版圖中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 反觀中國,僅僅只有 5%的占比,和美國相比,差距仿若鴻溝,一個如在雲端,一個似在谷底。為何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距呢? 美國自二戰前後,就憑藉強大的工業產能,構築起了工業霸權,其國內的工業體系宛如一台不知疲倦的巨型引擎,源源不斷地為科技研發輸送著動力。 那時,美國每年投入超過 GDP2%的資金用於支持科學研究,在巨額資金的加持下,科研項目得以蓬勃開展。 而且,美國還以豐厚的待遇、良好的科研環境等優勢,吸引了全球各個領域的高精尖人才匯聚。 這些人才就如同新鮮血液,不斷注入美國的科技機體,使其創新能力得以持續強化,進而在…

2 months ago

若中美開戰,美摧毀北斗衛星,中國將如何應對?4大殺手鐧已就位

前言 美国的GPS固然强大了,几乎全世界任何地方也都能够看到GPS的身影。 但是中国的北斗卫星可也不是吃素的,其拥有着与GPS不相上下的实力。 而中美如果一旦开战,那么双方肯定会不计一切手段,去摧毁对方的卫星系统,毕竟这是关乎战场局势的重要武器。 如果未来中美之间真的爆发战争,美国摧毁了我国的北斗卫星,我国将会面临怎样的局势? 你有这样的想法,就是大错特错,因为如果真的到那个时候,我国的4大杀手锏早已就位,为北斗卫星保驾护航。 这4大杀手锏是什么?难道真有如此威力,能为我国卫星保驾护航?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网】【环球网】【中广播网】【新浪军事】。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卫星系统的发展 GPS那肯定是享誉全球,但国际上可不只是有GPS这一个卫星系统,除了GPS外,还有其他3个卫星导航系统。 只不过,这四个当中,GPS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无疑是成立时间最早的,也是发展最为成熟的。 甚至有很多国家的武器,进行定位和锁定目标时,都要用到GPS,也就是说,如果美国一旦关闭他国对GPS的使用。 那么就相当于是,直接断掉了他国使用类似导弹的武器的使用权,美国一家独大的情况,自然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 再加上美国会刻意去针对,那些有可能影响自己霸权的国家,导致我国当初在使用GPS的时候,处处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我国武器的使用。 想要消除这样的情况,有且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自己研发一款比肩GPS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随着中国科技不断的发展,中国卫星数量越来越多,北斗卫星与美国GPS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美国对此自然倍感压力,现在北斗与GPS几乎不相上下,中国已经不再依赖美国的GPS。 如果中美在未来真的爆发战争,那么打击对方的卫星系统一定是最有效的手段,面对美国对北斗卫星出手,我国能否拿出应对办法?…

2 months ago

打破美國56年壟斷,覆蓋137國的北斗星通,因一失誤至今無法翻身

"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导航系统!" 32年前,我们从银河号事件中得出血泪教训,立志研发属于我们自己的导航系统。 32年后的今天,北斗导航已经覆盖全球,服务137个国家,彻底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垄断。 谁料到,北斗星通作为001号运营商,本该是最大赢家。 却因为一个失误,导致连年亏损,至今都翻不了身!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GPS一家独大的隐患 1964年,美国开始研发卫星导航项目,前后花了30年、投资300亿,才终于研发成功。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全世界基本都是使用美国的GPS,但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挺危险的。 想想看,如果哪天美国不高兴了,把某个地区的GPS信号一关,那里的飞机、轮船、汽车导航全都失灵,会造成多大的混乱? 这不是假设,而是真实发生在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 当时美国指控中国货轮"银河号"运送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然后就把这艘船的GPS信号给切断了。 结果这艘货轮在印度洋上漂了整整33天,不知道自己的准确位置,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船员们的日子可想而知,每天都担心会不会撞上礁石或者进入危险水域。 最后美国人上船检查,什么违禁品都没找到,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故意来挑事的。 这件事结束后,中国明白了一个道理:关键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开始酝酿——中国要建设自己的"北斗"。 中国导航梦成真 早在1986年,陈芳允院士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只用两颗卫星就实现定位? 要知道,美国的GPS用了24颗卫星,苏联的格洛纳斯也是类似的规模。…

2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