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当全球都在为6G技术研发竞速时,德国喊着“数字主权”的口号推行“双重脱钩”。 据彭博社报道,当地时间11月13日,德国总理默茨在柏林的一场商业会议上声称,既将华为等中国供应商彻底排除在该国6G网络建设之外,又要与法国商讨摆脱对中美两国及大型科技公司的依赖。 他透露,德国政府内部已作出决定,只要有可能,就会更换组件,比如5G网络中的组件换成德国自主生产的产品,更声称“不会允许6G网络中出现任何来自中国的组件”。 这一表述延续了德国2024年的对华政策基调。当时德国以莫须有的所谓潜在安全风险为由,宣布将逐步移除5G网络华为、中兴等中国通信企业组件,并与多家运营商达成协议,计划分两阶段执行:2026年前清除核心网络中国技术,2029年底前全面剔除来自中国厂商的通信塔、传输线路与天线设备等。 但政策落地的“滞后性”引发欧盟不满,导致德国遭到欧盟委员会内对华强硬派人士的点名批评。由于德国运营商在替换中国设备上“进展缓慢”,目前仍有近六成电信设备来自中国,华为凭借更高的性价比成为德国运营商青睐的合作伙伴。 而欧盟层面的施压还在升级。据知情人士透露,欧盟委员会负责技术主权等事务的执行副主席汉娜·维尔库宁希望把2020年关于在移动网络中停止使用“高风险供应商”的建议,升级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强制规定。 虽然电信基础设施的决策权归各成员国政府所有,但维尔库宁的提案,将强迫成员国遵循委员会的安全指引。若该建议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不遵守规定的成员国可能会面临侵权诉讼和经济处罚。 德国总理默茨 IC photo 为加速“去中国化”进程,德国正考虑动用公共资金为运营商“买单”。彭博社上月披露,德国政府正考虑动用公共资金,向德国电信及其他电信运营商提供“补偿”,推动他们换下华为的设备。 相关金额仍在讨论之中,柏林尚未决定是采取一次性更换还是分阶段推进。单在德国替换华为设备的成本就超过2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65亿元)。部分方案设想中,政府可能动用国防或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向电信公司支付补贴。 而默茨今年早些时候高喊“不惜一切代价”提高德国竞争力,推动设立的一项5000亿欧元的基础设施特别基金,已被市场称作“财政火箭炮”。如今若再添大额支出,难免引发国内对公共资金使用效率的质疑。 在对华技术“筑墙”的同时,默茨将合作的橄榄枝抛向法国。他表示,下周将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数字主权峰会上探讨“摆脱依赖”。 “我们将与行业界探讨可行举措,不仅要实现对华自主,也要摆脱对美国、对大型科技公司等的依赖。”默茨说。 不过他排除了与中国完全脱钩的可能,坦言“中国是德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我们做不到”。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德国社民党联合主席克林拜尔(Lars Klingbeil)将于下周访华。德媒此前报道称,届时,克林拜尔将参加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等活动。 对于欧盟及德国的“安全指控”,中方早已严正回应:欧盟委员会口口声声说华为、中兴等中国通信企业存在安全风险,却拿不出任何证据,这是典型的有罪推定,中方对此坚决反对。事实是,华为、中兴等中国通信企业在欧洲运营多年,不仅从未危害欧洲国家安全,而且有力促进了欧洲电信领域发展,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应。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只会破坏正常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印度广播行业正面临一场突如其来的运营危机,起因是其太空监管机构,国家太空促进和授权中心,近期拒绝了多家中国卫星公司的服务许可申请,仅有个别企业获准运营至明年三月。 这一决定迫使依赖中国卫星信号的当地电视台和广播公司,必须在短短数月内完成设备更换,否则节目传输将面临直接中断的风险。 此次大规模拒绝中国卫星运营商许可的决定引人关注,被拒名单上的中国卫星通信公司、亚太卫星等企业,已在印度市场持续服务超过三十年,所有历史运营均获得过印度内政部等部门的正式批准,然而西方卫星企业如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和马斯克旗下的星链,却相继获得了在印运营的绿灯。 市场格局的突然转变带来了实质性的经营压力,对广播公司而言,更换卫星信号源远非简单切换那么轻松。 整个流程涉及地面站设备升级、传输频率重新调整、以及确保播出服务不间断等一系列复杂技术环节,印度知名媒体Zee等公司已启动迁移工作,但业内普遍反映这一过程既昂贵又充满技术挑战。 作为当地合作方的Inorbit Space公司透露了一个细节:尽管监管机构在沟通中承认中国企业对印度广播发展的历史贡献,却始终未对拒绝批准的具体原因作出明确说明。 印度官方对此的解释聚焦于“国家安全”考量,政府希望通过此举降低对外国卫星,特别是与中国关联的太空设施的依赖程度,推进其倡导的“数字主权”战略,政策导向十分明确:鼓励用户转向印度自营的GSAT系列通信卫星,或选择西方供应商的服务。 然而印度本国通信卫星的可用容量本就有限,且优先保障军事与重大航天任务,对民用商业服务的支持能力相对薄弱,这种供需矛盾在广播行业尤为突出。 太空产业的一系列数据进一步凸显了其中的结构性矛盾,尽管有预测显示印度太空经济到2033年可能增长至440亿美元,但目前其全球市场份额仅约2%,通信与广播本是该领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本土供应链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以2025年为例,印度航天计划进行10次发射,但截至11月仅完成4次,其中还包括一次失败任务,虽然海军专用通信卫星CMS-03成功部署,民用通信卫星的发展进度却明显滞后。 这种针对特定国家的限制措施在印度并非没有先例,自2020年以来,印度已累计禁止超过200款中国背景的应用程序,近期还对中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提起了法律诉讼。 然而后续评估表明,这些限制措施的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本土制造业成本未见下降反而上升,印度应用程序未能完全填补市场空缺,且有至少36款中国应用通过合资、重组等渠道以新形式重返印度市场。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单纯依靠行政手段重塑市场生态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印度真正关注国家安全,更为有效的途径应是建立透明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数据监管框架,要求所有企业,无论其来源共同遵守,而非针对特定国家实施差异化限制。 面对当前局面,印度广播公司不得不在有限的选择中做出决定:承担显著上升的成本接入西方卫星服务,或是冒险依赖尚不成熟的国内替代方案。 了解了事情之后,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这不就是典型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吗?为了所谓的面子,最后买单的还是印度自己的企业和用户。” “说白了,就是本土技术还没跟上。想把市场让给自家孩子,可惜孩子还接不住这么重的担子。” “这哪是‘去中国化’,分明是‘再西方化’,折腾一圈,还是得看别人脸色。” “当年封了那么多App,说好的印度替代品呢?最后好多中国App换个马甲又回来了,反而让印度IT公司多了个‘套壳’的生意。”…
«——【·前言·】——» 台湾歌手黄安曾吐槽,以前在台湾驾驶全靠谷歌,可导航的错误让人意外又无奈,“重庆” 被念成 “众庆”,读音偏差明显,听着格外别扭,好好的导航因为发音错变得让人心里不舒服。 现在打开高德,“左右转” 的播报标准又清晰,和大陆用着没差别,这看似简单的一声指令背后是长达二十余年的技术攻坚,更是关乎国家信息命脉的无声博弈。 要让这清晰的声音传遍宝岛,到底要跨越多少不为人知的难关? 俄罗斯的关键支持,保住北斗发言权 在200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挑战,那就是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争夺一个“说话的资格”频率,卫星的运行需要占用一定的频率,而这频率就是卫星能够“发声”的通道。 没有频率,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运作,而当时全球卫星导航的频率几乎都被美国的GPS系统占据,北斗作为后来者,几乎连“发言”的机会都没了。 二零零零年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出现了一个关键冲突:中国北斗系统规划的导航频率,和欧洲当时正在全力建设的伽利略导航系统所规划的频率撞在了一起。 一些国家更是提出离谱建议,要把北斗的频率申请直接取消,一旦这个提案落地,北斗系统还没来得及投入运作,就会被彻底打压,整个项目将直接夭折。 面对如此强大的压力,中国代表团没有和各方争吵,而是通过科学的计算数据和技术解释来为北斗争取支持。 他们反复与各国专家交流,阐述北斗所申请的频率与其他系统是可以共享的,只要合理规划,就不会互相干扰。 北斗争夺核心频率的过程满是艰难与坚持,双方几度僵持不下,关键时刻俄果断站出来,坚定力挺中国的立场,这份支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最终帮助北斗成功保住了那个关乎全局的至关重要的频率。 若是没有这个“频道”,北斗的技术研发将毫无意义,整个系统也无法建立,北斗最终成功获得了发言权,这是其发展的第一步。 如果失去了这个频率,北斗的后续技术和系统将无法实施,这个争夺的胜利意味着北斗系统能够继续向前推进,确保后续卫星的建设和技术的开发。 王飞雪三个月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获得频率使用权之后,并没有轻松发展,反而遇到了更加复杂的挑战。 北斗二号的首颗卫星发射后,出现了严重的技术问题:卫星接收到地面指令的成功率非常低,只有不到50%,大多数时候,卫星与地面之间完全“失联”,导致这颗卫星几乎无法正常工作,成了“废品”。…
11月3日下午5点26分,印度南部安得拉邦的斯里哈里科塔航天中心,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划破天际。 LVM3-M5运载火箭托举着CMS-03通信卫星直冲云霄,在蔚蓝天空中划出一道清晰的弧线。 这波航天操作确实让不少人重新审视印度的航天实力,毕竟这颗卫星4410公斤的重量,直接创下了印度通信卫星发射的新纪录。 印度总理莫迪在社交媒体上第一时间发声,说“我们的航天事业不断创造新辉煌”。 这句话听着熟悉,其实和他之前提的2040年载人登月目标能对上。 本来想单纯把这当成一次普通的卫星发射,后来发现背后藏着的,是印度攒了多年的航天底气。 执行这次发射的LVM3-M5火箭可不是“新手”,它高达43.5米,是印度目前最先进的火箭型号之一。 2023年8月,正是它的前身把“月船3号”探测器精准送到月球表面,让印度在月球探测领域站稳了脚跟。 这颗CMS-03卫星能成功入轨,意味着印度在重型卫星发射技术上又迈了一大步,也能看出其航天工业体系的全面进步。 低成本高产出,印度航天的独特路径 印度航天这十年的发展速度确实让人意外。 2008年的“月船1号”月球探测器、2013年的“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再到2017年创纪录的一箭104星,现在又加上这颗重型通信卫星。 一步一个脚印下来,印度慢慢朝着太空强国的目标靠近。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构建了完整的航天产业链,从卫星设计、火箭制造到测控回收,每个环节都能自主推进。 他们的人才队伍已经超过1.6万人,这些人撑起了印度航天的发展骨架。 更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航天模式,不追求华丽的技术堆砌,而是主打“低成本、高效益”。 就拿2013年的“曼加里安”号来说,总成本远低于欧美同类火星探测项目,却成功完成了探测任务。 这种模式让印度在全球航天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用和传统航天大国拼烧钱,反而靠性价比赢得了不少话语权。 如此看来,印度航天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长期技术积累和精准路线选择的结果。 这颗CMS-03卫星的价值不止于技术突破,对印度军方来说更是“及时雨”。…
都说天高地远,事不关己?可如今,大国较量早飞到了天上去! 导弹没响、火箭没炸,两国却在万米高空上动起了“真格”。 美国盯着中国卫星偷偷拍,拍完还发图炫耀;中国冷不丁反手就是一拍,还连拍四小时。 你以为这只是技术秀?错!这是赤裸裸的试探,是针尖对麦芒的硬碰硬! 到底谁先挑事?谁更能打?这场“太空互拍”背后藏着什么玄机?今儿咱就一锤锤地说明白! 美国玩偷拍?“天眼”盯上中国卫星,秀肌肉还装无辜 说起这事儿,还得从2025年6月3日那天下午说起。 美国的麦克萨科技公司(Maxar Technologies),一家专门干卫星遥感的企业,突然在网上炸了锅。 炸啥?发照片!还不是地球的,是咱中国在轨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 这颗卫星,2014年12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用的是长征四号乙火箭。任务呢?国土普查、农业估产、防灾减灾。民用的,光明正大。可美国这家伙偏偏不信邪,扭头就用自己的卫星,对准了天上咱的卫星——来了一出“太空偷拍”。 拍的是谁?他们的“世景军团2号”(WorldView Legion 2)拍的。 拍多近?29.2公里! 拍多清?自己吹,分辨率1.9厘米! 这概念是啥?500公里外能看清你卫星身上几颗铆钉、几根天线!这哪是拍照?这分明是扒皮! 更骚的是,4点57分又补拍一张,距离拉到74.6公里。两张一对比,还特地标了“近距拍摄”“远距拍摄”,还配比例尺、写时间、秀分辨率。那意思特别明白:“你的一举一动,我全看得清清楚楚!” 这不是炫技,这是挑衅! 而且Maxar早就惯坏了——中国空间站“天宫”也被他们拍过,连机械臂、对接口都看得明明白白。…
说起重型运输,全球最顶尖的装备就数SPMT模块运输车了。它能扛起万吨级货物,轮子多得像蚂蚁窝,过去全靠德国一家独大,我们国家用的时候还得排长队,花大价钱租。现在情况大变样,我们自个儿造出来了,还学着人家只租不卖,每年稳稳赚进300亿外汇。 德国垄断时代,我们难堪 过去几十年,SPMT运输车这块儿,德国Scheuerle公司一家独大,从1983年他们推出第一台起,就牢牢卡住了全球重载运输的脖子。 那时,世界各国想运超大件设备,比如石油平台模块或桥梁梁段,全得求着德国租车。他们的策略简单粗暴,只租不卖,技术封得死死的,产能还跟不上,全球订单排得老长。 我们经济起飞后,大型工程项目多起来,像造船、桥梁、航天这些,都离不开这种重器。可德国人产能不足,车辆就那么几台,优先给欧美大单子,我们的项目常常得等几个月,甚至半年。 租金贵得离谱,每月上百万欧元不说,还得签一大堆保密协议,限制我们学技术。 日子过得憋屈,工程延误,成本直线上升,国家发展受拖累。航母部件或火箭箭体搁那等,时间就是钱,耽搁不起。德国这么干,无非想保住垄断地位,赚黑心钱。我们也不是没试过买,他们谈判时总摆架子,条件苛刻到离谱,动不动就翻脸走人。结果全球就他们一家供货,法国意大利那些公司也沾不上边,市场全被德国吃死。 2007年之前,我们基本没辙,只能继续排队租借,项目进度被卡得死死的。局面不改,国家重工业就永远抬不起头。 自研SPMT载重五万吨 从2007年起,国家组织万山特种车辆公司等企业,集结全国专家力量,咬牙攻关SPMT技术。 刚开始,国外笑话我们底子薄,技术储备差,觉得造不出来。可科研团队不服输,从基础模块设计入手,逐步啃下液压系统、轮组转向这些硬骨头。 2009年,第一代国产SPMT下线,载重达到5200吨,虽然起步不高,但已能解决国内部分重载需求。这下鼓舞了大家,迭代速度飞快。几年后,第二代问世,载重跳到1万吨,基本覆盖了桥梁、船舶这些常见大件运输。 进入2010年代,国家基础设施加速,航天火箭、风电设备需求爆棚,第三代研发紧锣密鼓。2022年左右,第三代SPMT正式亮相,最大载重直奔5万吨,轮胎多达1152个,模块化设计灵活,能根据货物大小随意拼装。 这技术牛在哪?轮组支持360度转向,车身能升降调整,适应各种路况。加上北斗导航和智能控制,运输过程稳如老狗,不易侧翻。应用上,已在石油化工、海洋工程、桥梁建设等领域大显身手。比如,运送3000吨浆态床反应器,平稳过关;3562吨FPSO模块装置,也顺利到位。 甚至航母部件、火箭箭体这些国家重器,都靠它陆路转移。 全球看,这5万吨级SPMT就我们5辆,其他国家羡慕得眼红。德国老款还停在1.5万吨,明显落后。我们不光造出来了,还成了全球唯二供应商之一,中德并列,但我们的性价比更高,适应性更强。 只租不卖保障国家利 第三代SPMT一出,西方国家傻眼了,美国欧洲企业蜂拥上门,想买技术或成品。 可我们立场坚定,只租不卖,核心技术绝不外流。这模式学德国,但更接地气,保障国家安全,又赚外汇。全球就5辆5万吨级,全在我们手里,预约不断,每年租金收入超300亿。这还拉动产业链,橡胶、电子、机械企业订单满满。 租赁出去,用在挪威油田、巴基斯坦港口这些项目,创下多项纪录,无一事故。…
说起中国人高铁,总有老外坐完后直呼内行,尤其是日本人,新干线玩得溜的他们,偶尔来一趟京沪线啥的,就爱挑刺。之前网上刷屏的那个帖子,日本哥们坐完中国高铁,气呼呼列出三大毛病:没地方抽烟、票抢得头疼、盒饭吃着别扭。乍一看挺扎心,可细看,就会发现这些“缺点”搁这其实是实打实的硬道理。 先说第一个,日本乘客上车就找不着抽烟的地,憋得慌。新干线以前每节车厢尾巴上有个小间,封闭着抽,烟雾不飘。但中国高铁从头到尾一刀切,全车禁烟,厕所门口、连接处到处贴着中英双语牌子,罚起来五百到两千块不等。 为什么这么铁腕?说白了,安全红线碰不得。高铁车厢里电气线路密得像蛛网,精密设备一堆,时速300公里以上,一点火星子蹦出来,就能短路酿大祸。想想看,密闭空间,二手烟散不掉,老人小孩怎么受得了?更别提全车警报拉响,停车查人,那场面多乱套。 其实日本也没好到哪儿去。2024年春季,东海道、山阳、九州新干线全线吸烟室都关了,JR东海、西日本、九州三家铁路公司统一行动,空间改成存应急水了。为什么改?民众健康呼声高,奥运后禁烟区扩到67%,吸烟室数量砍了40%。 以前新干线抽烟室虽有新风系统,可设备故障没少出,烟灰掉进线路,维修成本高企。中国高铁从一开始就没这步子,车厢气密性全球顶尖,CR400复兴号350公里时速下,内外压差控制得死死的,焦点全搁安全上。 数据摆这儿:中国铁路每年运客超40亿人次,禁烟后火灾隐患降了九成多。搁日本人抱怨时,咱中国人听着也服气,这不是技术不行,是把乘客生命放在第一位。 这禁烟还牵扯到大环境。中国控烟15年,从需求管到供给管,公共场所禁烟率超80%。日本呢?还搁那儿纠结“烟草难民”,吸烟率降得慢。 咱们高铁不设吸烟区,省下空间多加座椅,票价压得低,二等座一公里才四五毛钱,日本新干线一公里一两块日元,折人民币贵三倍。旅客多,安全稳,这“缺点”反倒成了高铁火爆的底气。谁坐谁知道,车里空气清新,空调凉飕飕的,远比烟味呛人强。 第二个毛病,票抢得费劲。日本乘客吐槽,在他们黄金周,提前两三天去新干线售票机点几下就行,基本不愁。可中国这边,尤其是上海到北京那趟,App一开,座位图绿点秒变灰,候补排队得等俩星期。为什么这么卷?根上还是人多。 高铁这几年太受欢迎了,14亿人口,节假日全家出动,京沪线日均客流超20万,国庆五一高峰期更破纪录。2024年10月上旬,日售票量超两百万张,12306并发查询从一千次每秒飙到两万次,响应时间压到零点几秒,可需求还是爆棚。 国家铁路集团说,春运期间热门线路开售即秒光,不是线路不够,是出行集中。想想日本,新干线客流一年才三亿人次,中国高铁一年四十亿,规模差十几倍。票难抢这事,第三方平台还爱搅和,灰色抢票软件下载量超12306,个人信息泄露隐患大。 铁路部门严打,候补功能优化后,成功率达75%以上,你设置日期区间,系统自动匹配余票,捡漏率高。比起日本那套,前几年丢票都没电子存档,中国App一键退改,方便多了。 这“缺点”听着堵心,其实证明高铁牛。价格亲民,二等座五百多块四小时到北京,日本同距离得一千多日元,还得转乘。线路网密,覆盖全国,日本新干线主要东海道一条龙,中国从东南到西北,村村通。 客流爆棚,带动经济,沿线GDP拉动一倍多。搁日本人抱怨时,咱听着也乐,这不是问题,是高铁融入生活的证据。抢票难也逼着技术升级,AI算法上新,2024年底候补智能匹配率升三成。以后坐车,更从容了不是? 第三个槽点,高铁盒饭贵还难下咽。日本乘客算账,35块一盒,折730日元,里面米饭一坨,瘦肉片一块,素菜一碟,咸菜点缀。东京站同价位,能买热汤定食,精致鲜美。为什么中国高铁盒饭这么朴实?环境使然。 高铁上严禁明火,餐食全从基地预制,十二道工序:采购、清洗、切配、蒸煮、冷却、包装,冷链车运到站台,乘务员加热上车。保鲜安检层层过,成本本就高,口感比街边现炒差一截。加之配送效率低,售货车推来推去,热量散了,肉片就韧了。 价格呢?15元素菜套餐以前不断供,现在市场化了,售完不补,品质优先。2024年铁路部门调研旅客口味,新上平价餐,多地特色菜,汤品加持,冷链升级。 济铁旅服基地春运时,15元盒饭占比50%到70%,零利润供应。比起日本新干线便当,木盒纸盒热乎乎的,咱们高铁盒饭虽简,但覆盖广,疫情后还推无接触配送。旅客反馈多,铁路听进去了,中央厨房扩建,食材新鲜度提,口味多样化,低敏选项都有。 这“缺点”搁高铁特殊性上,挺无奈。无明火规定是为安全,预制工艺保卫生,时速几百公里吃上热饭,已是进步。日本新干线餐车现做,可线路短,客流小,中国高铁长途多,基地模式高效。成本算下来,一盒饭运检加价,35块不算离谱。改进空间大,未来竞争上岗,品质准升。说到底,高铁盒饭不是饭局,是移动民生,接地气,实惠本。 日本乘客的“愤怒”听着解气,可细品,全是高铁的底蕴。无烟是为命,抢票显火,盒饭讲严。比起新干线,中国高铁不光快,还稳,还便宜,全球学着呢。出口印尼、泰国,技术输出,里程全球第一。缺点?那叫成长空间。坐过高铁的,谁不服帖?
说起中国的火箭技术,最近几年真是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2023年,中国制造出了全球最大的整体式固体燃料火箭,单体推力直接飙到500吨,可以让火箭从准备到发射只要半小时,相比之下,美国的航天飞机助推器都得甘拜下风。 美国高层直呼感受到了“斯普特尼克时刻”那样的压力。中国火箭技术到底强在哪?为啥能让美国觉得落后了? 从钱学森开始,中国火箭技术的根基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大神级”人物。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1934年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来跑去美国留学,跟着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混,还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有了回国的念头,但美国政府不允许,把他软禁起来。知道1955年,中国政府才把他接回了家。 回国后,钱学森二话不说就投身航天事业,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领导“东风一号”导弹的研制。 1960年,这枚导弹试射成功,算是中国火箭技术迈出了第一步。到了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钱学森功不可没。 此外,钱学森还带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等于给中国火箭技术打下了扎实的地基。 后来,他当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一直到晚年都还在关心航天的事。2009年,钱学森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他的贡献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 中国火箭技术有多厉害 中国火箭的代表就是长征系列。 从1970年长征一号把“东方红一号”送上天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第四代,总共有17种型号。长征五号是目前中国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近地轨道能扛25吨,地月转移轨道能带8吨。 2016年首飞成功后,它干了不少大事,比如在2020年,把嫦娥五号送去月球挖土回来。 这能力,美国也得甘拜下风,毕竟美国的“德尔塔IV重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也就28吨,跟长征五号差不多,但人家发射成本可没中国这么低。 2023年,中国搞出了全球最大的整体式固体燃料火箭,单体推力500吨,直接把美国航天飞机助推器的300吨甩在后面。 固体火箭的好处是啥?简单说就是“快”——从准备到发射只要半小时,而液体火箭还需要花几天灌燃料。 这技术一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公开说,这让他想起了1957年苏联“斯普特尼克一号”带来的震撼。 美国人意识到,中国在固体火箭这块已经甩开他们好几条街了。…
随着我国人民的不断努力,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基建大国,尤其是修建高铁的技术,取得了世界第一的地位,不但在国内修建了很多高铁,而且还帮助很多其他国家修建高铁,但即使是这样,在很多印度人的心目中,中国仍然是要落后很多的。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印度的火车是有挂票的,主要是因为人口数量过多,火车线路少而导致的,为了能够在高铁技术上超过中国,印度也加紧修建自己的高铁,而且在高铁通车当天,举国高呼终于打败中国了,没想到三天之后却被打脸,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印度新修建的高铁也确实比较先进,里面有很多现代化的设备,可以打游戏,看电影,很多座位上都有超大的液晶显示屏,很多民众都赶到贴别新鲜,都纷纷亲自来体验合影等等,不过这种美好的状况仅维持了三天,就彻底被印度人给打乱了。 高铁车厢内变得脏乱不堪,很多高科技设备也被偷走了,能拆卸的全都拆卸了,这件事在国际上也被报道了出来,一时间印度的高铁成了一个国际笑柄。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
日前,美国核聚变公司CEO的一句发言引发全球瞩目。他说,中国的核聚变设施,规模超级大,即便是从太空,都能一眼发现这些存在。此言一出,引发了各国焦虑情绪。西方专家担心,一旦中国抢先实现商用聚变,不光是能撼动国际能源领域的格局,还能掌握全球产业链。西方发现,关于核聚变发电,美国还在构想阶段,中国已经快接近实现了! 目前来看,美国这边,核聚变更多还是停在构想和实验室层面。初创公司不少,各类点子也天马行空:有人搞磁约束、有人玩激光、有人研究场反转配置,甚至有人想着直接小型化、模块化卖给军方。但问题是,钱少、力量散,还得靠资本市场和科研拨款续命。说白了,美国现在在搞的核聚变产业更像“科研试验田”。说白了就是讲故事阶段。中国这边则是另一套打法,直接把核聚变当成国家战略工程来搞:首先是钱。上百亿级别的真金白银,科研经费、基建投资一股脑砸下去。其次是人,顶尖高校、科研所全员上阵,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设备研发都不掉链子。最后是设备,EAST,也就是人造太阳已经能烧上亿度、持续千秒级,位列全球第一梯队。 另外还有产业链层面。磁体、超导材料、电力电子这些配套产业,中国在几个关键环节已经形成主导,直接把“实验成果”往“工程落地”拽。所以差别就在这儿:美国还在想“能不能发电”,中国已经想“发出来的电怎么并网、怎么算钱”。美国还在讲故事,中国已经开始做施工准备了。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现在紧张了,因为核聚变一旦真突破,谁先落地,谁就可能在未来几十年的能源和产业秩序里说了算。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说,核聚变是一场工业革命。且这场工业革命的威力,将超过前三次的总和。 我们看一下前三次工业革命都做了什么。第一次,蒸汽机,生产力摆脱人和畜力;第二次,电力让人类工业化加速、通信交通飞跃;第三次,信息化革命,实现了计算机、互联网、智能化的巨大飞跃。这三波革命,核心都是解放生产力、提高效率。那么,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聚变能要是跑通了,会带来什么?首先,会有无限接近“无限”的清洁能源,到时氘和锂随处可得,燃料相当于“取之不尽”。这样一来,能源成本将断崖式下探。毕竟如果真能做到每兆瓦时几十美元,那石油、煤炭、天然气必然统统失宠。这种情况下,能源安全这门课题将彻底翻篇,各国不必再为石油、天然气地缘政治操心,国家间的博弈格局重塑。另外,从冶金、制造,到航天、计算,再到人工智能、氢能经济来看,能源一旦无限,很多今天的瓶颈都不复存在。 前三次革命,说到底还是在有限能源的盘子里玩花样。而核聚变如果真的落地,那就是直接换了盘子。生产力的“天花板”会被掀掉,比如超算、量子、太空开发,全都得靠巨量电力喂养,一旦电力不再是问题,发展速度就可能爆炸式提升。这波中国是真的值得夸,别人还在讨论“要不要投钱”,中国已经拉起“国家队”,摆明就是要干成。这波操作,至少证明中国不是“跟跑”,而是想在这场全球科技竞赛里直接变成领跑者。所以我们可以骄傲地说,这是人类能源史上的硬核冲锋,中国冲在了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