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剛宣布要加入中國,並升起五星紅旗,卻在3小時後消失的國家

1975年,中国西南边边境有个很小的国家,在面临灭国危机时宣布要加入我国,不仅升起了五星红旗,还希望能够得到中国的援助。 但万万没想到,刚刚宣布了3个小时的小国就此消失,成为印度国度的一个小邦。 这个国家究竟是什么?为何选择加入中国,又为何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彻底消失呢? 01.刚宣布加入却被吞并 这个想要加入中国的小国名为锡金。1975年4月10日,锡金的皇宫内升起了属于中国的五星红旗,国王更是郑重向世人宣布:在未来,锡金将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欢乐的气氛还未弥漫满三小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就让锡金的命运急转直下。 印度军队竟然大摇大摆地闯入了锡金,毫不留情地把锡金的国王请出了家门,然后宣布锡金从此以后就是印度大家庭里的一员。 锡金的具体位置到底在哪,就在我国西藏的边缘,就有三个非常小的国度,他们名叫不丹,尼泊尔和锡金,但锡金不同的是领土面积非常小,夹在不丹和尼泊尔之间寸步难行。 锡金的地理特殊,平均海拔更低些,也导致很多人取道锡金,这也意味着将锡金收入囊中便会得到贸易往来的捷径。 那么同样是要成为别人国家的领土,为何锡金国王选择我们中国,而非答应印度呢? 这还得要从很久之前说起,锡金的民族从很久远来追溯的话,他们是我国藏族的分支。 松赞干布曾统一雪域和周边,锡金也成为吐蕃王朝的领土,但随着吐蕃王朝的覆灭,锡金便独立了出去成为单独的国家。 到了明清时期,锡金又成为我国附属小国,在明清政府的保护下安稳度日,几百年过去锡金始终和我国联系紧密。 直到17世纪战争的来临,锡金再次陷入危难。 02.锡金反抗最终无果 17世纪,工业革命发展迅速,而欧洲为了开辟更加宽阔的市场开始进行殖民,战争一触即发,各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印度迅速沦为英国之殖民地。 随后,英国又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中国,挑起了鸦片战争的烽火。 然而这并非英国人开启中国殖民的唯一一条路,他们试图从西藏入手打开我国大陆市场。 然而西藏地理位置不宜他们殖民,于是他们退而求其次先将锡金等三个小国收入囊中。 直到英国的地位被挑战,不得不开始放弃部分殖民地。…

1 month ago

絕密檔案曝光:日本侵華三重滅絕計劃,真實目的令人膽寒!

一份昭和十六年的绝密文件静静躺在解密档案中,字里行间透出刺骨寒意:计划二十年内向中国腹地移民五百万日本人,逐步稀释并最终替代当地人口。 东京某绝密资料库深处,一份标注“昭和十六年”的机密文件被悄然翻开。泛黄的纸页上,冷酷的文字勾勒出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蓝图:“二十年移民五百万计划”——不是经济殖民,而是赤裸裸的人口替换。这份文件连同上万页的《日本侵华战争军事密档》,彻底撕下了军国主义“共荣”的面具。 01 铁证破土,百年野心无处遁形 2020年末,一部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日本侵华战争军事密档·最高决策》横空出世。45册典籍,上万页泛黄的档案,每一页都浸透着历史的沉重。这些由美军缴获、战后深锁重门的日本军政核心文件,首次将太阳旗下的黑暗野心暴露在阳光之下。 翻阅这些来自日本大本营、内阁的原始指令,一个超越领土掠夺的惊天阴谋逐渐清晰。军国主义的獠牙,早已对准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根基。 从明治维新“开拓万里波涛”的狂热,到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贪婪,日本对中国的觊觎从未停止。密档中的作战地图和会议纪要揭示:占领东北只是跳板,吞并整个中国才是终极目标。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类似“田中奏折”的征服逻辑在最高决策层文件中反复出现。1931年关东军自导自演“柳条湖事件”的详细命令仍在档案中清晰可辨:“务求迅速解决满蒙问题,奠定长期经营之基。” 伪满洲国傀儡戏码的背后,是赤裸裸的殖民掠夺指令——东北的铁矿被标注为“帝国生命线”,大庆油田的位置被精确圈定,无数“资源开发令”要求“尽速输往本土”。 02 三重灭绝,军国主义的终极恐怖 当铁蹄踏入华北,灭绝计划进入更残酷的阶段。档案中一份标注“绝密”的《卢沟桥事件处理纲要》赫然写着:“抓住契机,彻底解决中国问题。”这成为全面侵华的信号弹。 南京城破后,标注“极密”的《南京城攻略要领》和《入城后处置》文件为惨剧写下注脚。“威慑”“肃清”等冰冷词汇,成为三十万冤魂的死亡宣判书。 在华北平原,“三光政策”被系统化执行。档案中上百份“扫荡作战详报”记录着村庄焚毁、平民屠戮的细节。一份1942年冀中扫荡报告冷酷总结:“彻底摧毁敌人生存基础,使其丧失抵抗意志。” 比杀戮更恐怖的,是对文明根脉的绞杀。 1937年关东军司令部密令《满洲国民同化根本纲要》要求:“学校悉用日语教材,严禁中国历史地理。”孩子们被迫改用“佐藤”“山本”等日式姓名,春节祭祖被严令禁止。伪满学校课程表显示,日语课占课时一半以上,中国历史则被“东亚共荣史”替代。 而“百万开拓团”移民计划,则是种族替代的核心手段。档案中的《满蒙移住计划书》详细规划了抢占耕地、排挤原住民的步骤。日本拓务省文件直言:“二十年内在满洲建立以日本人为主体的新秩序。”1941年一份名为《中国问题根本解决策》的文件更疯狂设想:“逐步向华北、华中移入大和民族及朝鲜人,稀释中国人口比例。” 03 死亡工厂,恶魔的“科学”暴行 在哈尔滨平房区,731部队的魔窟依据天皇统帅部“秘第1号令”建立。档案中保存着该部队的“生产”报告:用鼠疫、炭疽等病毒进行的活体实验数据详实得令人发指。…

1 month ago

1961年,英國準備48枚核彈,想要轟炸中國,為何最終不敢動手?

什么叫“人菜瘾还大”,60年代的英国便是这句话的最佳体现。 在面对其他国家的合理诉求的同时,英国依旧保持着日不落帝国的傲慢态度,甚至说到痛处就气急败坏,还想用48枚核弹来敲竹杠,结果连这区区的48枚核弹都凑不出来,还得临时找美国借货。 英军 而这个将大英帝国气的破防的国家就是中国,而让英国崩溃的就是香港的归属问题。 香港回归 破防的英国 自1842年《南京条约》起,香港这片土地便被迫脱离祖国怀抱,被英国侵占。历经百年沧桑,到了20世纪60年代,香港回归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只不过事物总是螺旋发展的,中方希望收复香港的合理诉求,却也引起了英国的强烈反应. 那一年是1961年,在5年前的1956年,因为美苏的默契,英国已经在苏伊士运河之战中失去了绝大部分的殖民地,内心早已是充满了愤懑之气。 苏伊士运河战争让英法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 再加上失去了印度和缅甸以后,英国也就失去了自己在印太地区的两个重要抓手,因此他们更不愿轻易放弃香港这块具有重要战略和经济价值的风水宝地。 他们觉得美苏作为冷战中的两级,向美苏低头仍然情有可原,但像中国这个昔日被他们视为“东亚病夫”的国家让步,简直就是“罪无可恕”。 六十年代的驻港英军 而英国如此傲慢的态度和欺软怕硬的嘴脸,激起了中国人民无限的愤慨,双方关系不出意外的意外跌入了冰点。 但与此同时,英国人也开始慌了神 ,如果和中国的关系彻底破裂的话,中英甚至有兵戎相见的可能,而如果要和彼时的中国交战,那又如何是好。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携二战后世界第一强国之威,派遣了几十万的部队,使用了近百万吨以上的弹药,都堪堪只能和志愿军斗个平手,而眼下的英国自己,又怎么能是中国的对手呢? 核弹讹诈 思来想去之下,英国人打起了原子弹的主意,既然当年美国可以核平广岛和长崎,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对中国下手呢? 打定主意以后,英国开始了自己的行动,当时新加坡还是英国马来亚殖民地的一部分,并没有正式独立,又距离中国极近。…

8 months ago

1953年英國炮艦侵入珠江口囂張挑釁,我軍一炮轟去:現在不是清朝

引言 1953年的南中国海,平静的水面突然掀起波澜。一艘悬挂英国国旗的炮舰,傲慢地驶入珠江口,拦截我国渔船,挑衅意味昭然若揭。这一次的中国,已不再是百年前清政府软弱可欺的模样。在一场激烈的海上对峙中,我军用一炮直击对手的嚣张,捍卫了新中国的主权,也宣告了中国海军崛起的开端。 英国挑衅海上生波 1953年9月9日,珠江口海域风平浪静,我国海军“勇敢号”舰艇上,一群身着崭新军装的新兵正兴奋地展开他们的首次实战训练。领队的海军老将张羽,站在甲板上,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周围海域。他知道,这片海域虽表面平静,却并不真正安全,蒋军的余孽时常来此挑衅,而国际上,一些西方列强也总在窥探中国的弱点。 张羽的担忧很快成了现实。就在舰艇行驶到内伶仃岛附近时,观察哨突然传来急报:“报告!在前方海域发现英国舰艇,正在拦截我国渔船!”张羽闻言,迅速举起望远镜。只见不远处,一艘挂着英国国旗的灰白色炮舰横在渔船前方,显得气势汹汹,而我国的一艘小渔船则停在一旁,渔民焦急地站在甲板上,用手遮着阳光,似乎在呼救。英国舰艇庞大的身影如同猛兽,咄咄逼人地堵在渔民的归路上,那炮口的冷冽金属光泽显得格外刺眼。 张羽放下望远镜,冷声说道:“这是我国领海,英国人竟敢如此嚣张?”他心中清楚,这绝非普通的航行过境。英舰的出现很可能是有预谋的挑衅。果然,根据侦察兵的后续报告,这艘英国炮舰编号为ML1323,属于皇家海军舰队,其指挥官是中尉梅里曼。 此人是一个极端傲慢的种族主义者,对中国军队素来嗤之以鼻。他们此行的目的,正是靠近中国海岸线,窃取我方海防情报。而现在,他们更是公然拦截中国渔船,肆意践踏我国主权。 张羽胸中怒火涌动,但他强压下情绪,迅速冷静下来。他知道,英舰的挑衅不仅是一次单纯的侮辱行为,更是对新中国主权的公然挑衅。自从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虽然有所提升,但西方列强仍对这个崛起中的国家抱有傲慢与偏见,尤其是英国,这个曾在百年前用炮舰叩开中国国门、掠夺财富的殖民霸权国家,他们依旧固守着昔日的骄傲,认为中国海军不过是“弱者中的弱者”。 面对前方的情况,张羽迅速做出指示:“准备升旗发信,先警告对方停船!”在他的指挥下,舰艇迅速升起国际通用的“K旗”,这是海上警告对方停止前行的信号,同时通讯系统也向英国舰艇发出了清晰的广播:“立即停船!接受检查!这里是中国领海!” 英舰却毫无反应。梅里曼站在指挥台上,用望远镜注视着远处驶来的“勇敢号”,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冷笑。他嘲讽地说道:“一艘中国老旧军舰,真是滑稽。”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艘过时的舰艇,根本不足为惧。 他不仅没有停船,反而命令舰艇向“勇敢号”方向驶去,炮口调整角度,径直对准我国舰艇,意图以武力威胁逼退对方。与此同时,英舰上的士兵们甚至开始朝渔船鸣哨、挥手,肆意嘲弄我国渔民。他们的动作和表情,写满了轻蔑和不屑。 此时,“勇敢号”上的新兵们已经按捺不住。他们看着远处的场景,纷纷咬牙切齿,握紧了手中的武器:“副司令!让我们开炮吧!教训这些英国人!”年轻的声音里充满了愤怒与冲动,张羽却依然没有下达进攻的命令。他知道,这一战不仅关乎一艘炮舰,更关乎中国的尊严。如果动手,必须以雷霆之势击溃对方,绝不能落人口实。 他命令舰艇保持航向,继续用广播向对方喊话,同时暗中指挥士兵进入战斗状态,调整火炮,对准英国炮舰。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一旦对方继续挑衅,冲突将不可避免。 嚣张的梅里曼自食苦果 “勇敢号”缓缓靠近目标海域,甲板上满是屏息以待的士兵,所有火炮已经完成装填,炮口稳稳对准前方那艘悬挂英国国旗的炮舰。前方的英舰却毫无退让之意,仍旧以嚣张的姿态横在我国渔船面前。 英舰舰长梅里曼站在指挥台上,双手交叉在胸前,神情充满轻蔑。他注视着渐渐逼近的中国军舰,忽然转头对身旁的副官说道:“看哪,真是一艘破旧的船,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海军力量’?”他摇了摇头,发出一声讥笑,“看来我们还是太久没给这些猴子上一课了。” 梅里曼的态度愈发傲慢。他命令手下加速靠近“勇敢号”,同时调整炮口,故意对准我国舰艇,试图以武力威胁迫使中方后撤。他甚至命令士兵对着远处的中国渔船吹口哨、挥手,还用摄像机记录下整个过程,作为日后炫耀的“战果”。 对于梅里曼来说,拦截中国渔船、挑衅中国军舰并非首次。 他早已习惯了依靠“皇家海军”的威名在异国他乡耀武扬威,而眼前这片海域,更让他想起了百年前英国炮舰逼迫清朝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辉煌历史。 “副司令,对方越靠越近了!他们的主炮也对准了我们!”观察哨的声音急促而紧张,但张羽脸上依旧保持着冷静。他稳稳站在指挥台中央,注视着远处的英舰,目光中没有一丝退缩。周围的新兵虽显得焦躁不安,但也都等待着他的下一步指示。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直面敌国军舰,心中的愤怒与紧张交织,让他们的手心满是汗水。张羽的从容仿佛是一块磐石,稳稳压住了船上紧张的气氛。他心中明白,虽然对方嚣张至极,但作为指挥官,他必须保持绝对的冷静,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场海战,更是一场捍卫主权的外交交锋。…

8 months ago

中國最“難打”的一座城,日本40萬精銳打了3年,只留下11萬遺骸

《——【·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座城,被称为最“难打”的城。为了攻下它,日本派出了40万精锐兵力,结果却用了整整三年时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后只留下了11万遗骸。 是什么让这座城如此难攻不可破?是地理上的天然屏障,还是城中的坚守不屈?即使面对强敌,城中的人为何能顶住如此长时间的围攻?这个令人震惊的战斗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 地形这道天然屏障有多硬 长沙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地理格局造就了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 东部湘江如一条巨龙般盘踞城边,湍急的水流冲刷着陡峭的江岸,水深浪急,敌军难以轻易渡江。北面的汨罗江水势湍急,江面宽阔,形成天然的屏障。 西部岳麓山绵延起伏,层峦叠嶂,密林深处暗藏伏兵良机。南部的捞刀河蜿蜒曲折,水网密布,沼泽遍地,极易形成绝命之地。 复杂的地形地貌给日军的进攻设置了重重阻碍。丘陵地带的泥泞道路让日军引以为傲的坦克部队寸步难行,装甲车辆频频陷入泥沼。 密集的水系阻断了日军的补给线,重炮运输困难重重。茂密的树林遮蔽了空中侦察,日军空军难以发挥优势。 起伏不平的地势为中国军队设置伏击点提供了绝佳条件,每一处山头都能成为射击阵地,每一条沟壑都是绝佳的掩体。守军充分利用这些地理优势,在各个制高点布设工事,构筑了多层立体防御体系。 他们利用湘江沿岸的陡崖设置机枪阵地,在岳麓山的制高点部署观察哨,利用捞刀河地区的沼泽地带布设雷区。这样的防御体系让日军的进攻计划频频受挫,无法形成有效的突破。 这片土地的地形特点还为守军的游击战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水网密布的地区便于小股部队的快速机动,山地丘陵为伏击战提供了天然掩护。 守军能够随时隐蔽,随时出击,让日军疲于奔命。这种地形优势,成为了长沙保卫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薛岳:这个人不简单 薛岳将军在长沙保卫战中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深知兵法要义,洞察战场局势,每一个战术决策都经过缜密思考。 作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他将个人威望与军事智慧完美结合,赢得了将士们的衷心拥戴。 他创造性地提出的"诱敌深入"战术成为制胜法宝。这一战术不是简单的诱敌,而是建立在对敌军作战特点深入分析基础上的精心布局。 他洞察到日军喜欢贪功冒进的特点,利用敌军贪功心理,设下一个个精心准备的陷阱。 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他不顾上级撤退命令,坚持死守阵地的决定,正是基于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 薛岳的用兵艺术体现在战场的每个细节中。他根据地形特点,将部队分散隐蔽于各个关键地点,形成灵活机动的包围圈。…

9 months ago

日本絕密檔案被公開,侵略中國併非錶面簡單,真實目的讓人恐懼

侵华战争的历史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刻满了侵略者的野心与罪行。这段历史不仅仅是日军武装侵略的简单叙述,更是一场经过深思熟虑、逐步展开的战略阴谋。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密档的曝光,世人对日本侵华的目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场战争的背后,隐藏着超越领土扩张和资源掠夺的更深层次动机,其核心便是“亡国灭种”的恐怖计划。 从16世纪开始,日本的侵略扩张思想便已萌芽。丰臣秀吉曾两次试图通过侵略朝鲜作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试图征服整个亚洲。 然而这些企图都被朝鲜和中国的联合抗击粉碎。尽管这些早期的侵略未能成功,但日本的扩张野心并未因此止步,反而在19世纪随着军国主义的兴起愈发强烈。 诸如佐藤信渊、本多利明等思想家提出了远大的战略构想,认为日本应当通过征服满洲、朝鲜和中国,最终实现对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控制。这一思想为后来的日本帝国主义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进入19世纪末期,日本迅速崛起为一支新兴的帝国主义力量。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不仅吞并了朝鲜,还攫取了台湾、库页岛和辽东半岛的租借权。这一系列胜利为其侵略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战后,日本的经济因战争收益而迅速膨胀,但很快也遭遇了战后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困境,日本统治者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和整个亚洲,打算通过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获取更多资源、市场和控制权。 1927年田中义一在东京主持召开了“东方会议”,为日本侵华制定了明确的战略方针,并在随后的《田中奏折》中进一步详细阐述了征服中国和世界的步骤。 表面上看,日本侵华战争的首要目的是获取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矿产和农产品,这些对资源匮乏的日本极具吸引力。在东北地区,煤炭和铁矿的丰富储量成了日本战争机器的重要补给来源。 日军通过修建铁路和矿山设施,大肆掠夺中国的资源,将一车车的煤炭、粮食和其他重要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这些资源支撑着日本的经济发展,并为其继续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 然而随着更多史料的公开,我们可以看到,资源掠夺只是日军侵华的初步目标,背后更恐怖的计划正逐渐浮现。 日军在中国所实施的“三光政策”,远远超出了普通的战争掠夺。所谓“烧光、杀光、抢光”,不仅是为了削弱中国的抵抗力量,更是为了彻底消灭中国的下一代。 在这场灭绝人性的屠杀中,青年男女成为了日军的主要屠杀对象。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是生育下一代的关键。如果将这一代彻底消灭,便可以断绝中国未来的传承。 而这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亡国灭种”计划的核心。通过杀害青年男女,日军试图从根本上摧毁中国的人口结构,彻底瓦解这个古老的文明。 在这一计划下,日军在各地频繁实施大规模的屠杀行动。1942年的“五一大扫荡”便是其中最为恶名昭著的一次。日军动用五万重兵,对八路军革命根据地展开了大规模的扫荡行动,屠杀了无数无辜的平民,留下了遍地尸横遍野的恐怖景象。 虽然八路军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进行顽强抵抗,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在这场战役中,16800多名战士英勇牺牲,最终粉碎了日军的屠杀计划。 然而战场上的挫败并未让日军停止他们的暴行,更多的屠杀和残忍行为仍在中国大地上继续上演。 除了屠杀,731部队的细菌战更是让人不寒而栗。这支部队专门研究生化武器,并以中国的平民为实验对象,进行一系列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 细菌战的手段极其恶劣,日军通过投放鼠疫菌感染的跳蚤,导致大量中国平民感染死亡。而在731部队的实验基地,日军将大量中国人作为活体实验品进行细菌注射,以研究各种致命细菌的效果。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实验过程中,日军往往以残酷的方式对待实验对象,无论实验结果如何,受害者都难逃被杀害的命运。…

9 months ago

世界上壽命最長的王朝:現已延續2684年,下任繼承者18歲開始選妃

延续了2684年的王朝,直到现在王室新闻还经常能登上新闻热点,整个王室各种花边绯闻不断,刚满18岁的王子马上就要挑选合适的太子妃,据传闻是曾经火遍全国的童星。 这个王朝在哪个国家呢?真的有从公元前就开始存在的王朝吗? 一、连续2684年的王朝是谁? 这个延续了2684年的王朝就是日本皇室,当然肯定立马就有人提出异议,明明日本的很多传统文化都是从我国学的,他们的王朝存在时间怎么可能比我们还要长? 延续将近2700年这种说法是日本官方给出的,至于这个数字信息到底准不准确,目前为止整个学术界并没有明确认证。 按照日本官方观点,日本皇室早从公元前660年就已经存在了,现在的日本天皇是第126代。 日本的第1代天皇为神武天皇,但这更多的是来源于日本的神话传说而非真正的历史,因为在资料上记载这个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第5代子孙。 不过根据神话传说来订立本国历史这样的习惯在全世界范围都有,比如印度、韩国。 在日本的史书中记载神武天皇建立了日本的大和王权,是他们的开国之祖。 从一代神武天皇开始计算,一直到第14代天皇仲哀天皇,这些都在真正的历史古迹中无法找到确切记录,所以很难被当做真正的历史,更像是纯粹的神话传说,多为虚构内容。 仲哀天皇之后是应神天皇,在这两位天皇之间,据传闻还有一个神功皇后,相传这位神功皇后存在超过70年,但也没有太多的典籍历史证据,不过第15代应神天皇可信度相比之下高了不少。 古代日本天皇还是很注重和我国交流的,据传在隋炀帝年间,日本圣德太子派遣使者来到我国给隋炀帝递交国书,这份国书中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末处天子无恙”,一下把隋炀帝给惹怒了。 普遍上认为真正第1个自称“天皇”并将其确定为一种制度的是日本天武天皇,但在日本史书的记载中,天武天皇是他们的第40代天皇。 在天武天皇之前,日本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大王”,后来经过天武天皇的改革才换了称呼,天武天皇在位时期则是我国大唐高宗时期。 唐朝时期,日本曾派出大量的遣唐使来到我国学习先进文化技术,因此在这个时期,日本王室在学习过先进文化之后作出一定的改革诞生天皇听起来也比较合理。 不过日本的教科书多以神武天皇作为第一代天皇,因此从日本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王室的的确确存在了2684年。 延续到现在,日本的天皇制度已经成为全世界存续最久的君主制度,中间一直不曾中断。 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颁布宪法把“万世一系”写入宪法当中,也就是说在当时日本是希望皇室能永久延续下去。 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其罕见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诞生过自己本国的皇室,但是这些皇室在朝代更迭中多数都被推翻,比如我国历史上就有许多皇族。 在我们国家能延续到现在的家族往上翻翻族谱基本上都有有头有脸的人物。…

9 months ago

美國網友:中國怎麽好意思說愛好和平?他們成立後打了8次戰爭了

从和平相伴到必要自卫 - 中国战争历程的另一种解读 当代网络时代,各路观点交织而生,充斥着矛盾与争论。有人批评中国"好战",有人称赞中国"维护和平"。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战争历程确实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和议论。让我们试着以客观公正的目光,梳理一下这段历史,也许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确实经历了多次战争。但相比于美国这样的大国,其战争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则有所不同。正如有网友所说,这些战争都是中国被迫卷入的,而非主动发动。 以抗美援朝为例。当时朝鲜半岛陷入南北对峙,美国试图借机控制整个朝鲜。面对这一挑衅,中国作为朝鲜的盟友,不得不挺身而出,保卫朝鲜的独立。据统计,中国志愿军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17.5万人,为兄弟国家作出了巨大牺牲。这不能说是"好战",而是出于维护自身安全和地区和平的必要行动。 再来看抗法援越的故事。当时法国企图重回越南,掠夺殖民地资源。越南求助中国,中国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协助越南抗击侵略者,最终帮助越南摆脱殖民统治,实现独立。这种互帮互助的行为,怎能算作"侵略"? 当然,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并非一直融洽。在中苏关系恶化后,越南曾多次越境骚扰中国边境,这就迫使中国不得不采取自卫反击行动。这虽然有些"咬人的兔子"的味道,但也说明了中国在面对威胁时的无奈和决心。 总的来说,中国的战争历程反映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它并非一味好战,而是遇到严峻的安全挑战时,不得不采取必要的自卫行动。当然,这么多年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待其他国家和人民都保持友好热情,这也是其独特的立场和魅力所在。 历史总是充满争议,解读也往往因人而异。但让我们以更宽容、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的战争历程。也许你会发现,这样的中国,更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支持。 从戍边卫土到正义捍卫 - 中国战争历程的内在逻辑 在当今信息快速流动的时代,各种观点和论调不断涌现。对于中国的战争历程,也出现了褒贬不一的评论。有人说中国好战,有人说中国维护和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战争历史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若以客观、公正的视角来审视,会发现中国战争历程背后所蕴含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多场战争,其中包括抗美援朝、抗法援越、对越自卫反击等重大事件。这些战争的共同特点在于,中国并非主动发动,而是被迫卷入。面对周边小国的独立受到挑战,面对超级大国的侵略行为,中国选择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安全,维护地区和平。这种自卫性质的战争,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以抗美援朝为例。当时朝鲜半岛陷入严峻局势,美国试图借此扩张势力,威胁中国安全。虽然条件艰苦,中国仍义无反顾地出兵支持朝鲜,为兄弟国家抗击侵略者。据统计,中国志愿军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17.5万人,为保卫地区和平付出了沉重代价。这绝非好战,而是不得不采取的正当防卫行动。 再看抗法援越的故事。当时越南求助中国,希望获得帮助抗击法国的殖民侵略。中国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协助越南取得最终胜利,实现独立。这种伸张正义、扶持弱小的行为,怎能说是"侵略"?相反,它体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担当。 当然,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中苏关系恶化后,越南曾多次越境骚扰中国边境。中国不得不采取自卫反击行动。这虽然略带一些"咬人的兔子"的味道,但也说明了中国在面对威胁时的决心和勇气。 总的来说,中国的战争历程反映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它并非一味好战,而是在遭遇严峻安全挑战时,不得不采取必要的自卫行动,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尊严,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同时,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待外国一直保持友好态度,这正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历史往往复杂,解读也往往存在争议。但让我们以更包容、理性的态度来审视中国的战争历程。也许你会发现,这样的中国,更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支持。

10 months ago

中越曾經爭奪了9年的老山,如今屬於哪國的領土?

曾经老山为什么被中越争夺9年?如今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尽管时光流转,但关于老山为何被中越争夺长达九年,以及如今其归属何方的问题,依然萦绕在许多人的心头。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领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一些领土在战略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特别是处于两国之间的领土,不管是哪一方控制了领土的主权,都会对另一方产生重要影响。 先来说中越争夺9年的老山,老山位于中国云南省文山麻栗坡县天保镇,一边是中国,一边是越南,可以说老山位于中越的交界处。 中越曾经争夺了9年,说明老山对中国和越南来说意义重大。 老山是中越边境的重要战略阵地,如果拿下了老山,就是拿下了这一重要战略阵地,它对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以及双方的地缘政治影响有着关键性的意义。 此外,拿下老山的控制权,能够在边境地区形成军事上的优势、态势,对周边地区产生威慑或者防御作用。 面对如此巨大的战略“诱惑”,中越双方都深知其重要性,为了各自国家的安全和战略布局,必然会全力以赴地争夺,毕竟地理位置的接近使得双方都觉得势在必得,若稍有疏忽,局势可能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老山是处于中越边境的骑线点上的,中越双方都强调对该地区的主权,在国际关系中,领土主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国家有着核心利益可言,双方都不愿意将这块“肥肉”拱手相让,所以在老山的控制权上两方的矛盾异常激烈。 当时的国际关系形势严峻,处于冷战局面,环境错综复杂,对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在博弈中都有影响。 外部势力的态度、国际关系的制衡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双方的边境争端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所以延长了争夺老山的时间。 现如今,老山的控制权在中国手中,对于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导致越南放弃老山的争夺,这就要追溯历史,来看看中越在争夺老山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些什么。 1984年4月2日凌晨时分,中方以炮兵开头,对老山地区、者阴山一线的越军阵地、指挥所以及仓库等展开了突击,过后又持续和有重点地进行炮击和反炮击轮番作战。 4月28日5时56分,中方118团在中军的炮火掩护下,打响了老山拔点作战的第一枪,战争可谓是异常激烈,然而,英勇无畏的中军最终成功收复了老山主峰等关键阵地,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作战能力。 但是越军也不会因此善罢甘休,不断地组织队伍进行反扑,6月12日再一次向老山发起进攻。 面对越军的进攻,中军立刻进行反击,打退了越军的多次进攻,巩固了已经收复的阵地,这场战斗虽然不及7月12日的松毛岭战役,但也是一场重要的战斗。 松毛岭大战于1984年7月12日展开,这场战斗是越军大规模的师团级进攻,同时也是十分惨烈的战斗。 越军在这一战中集结了313师的两个团、316师一个团、312师一个团、345师一个团和特工团等六个团的兵力与中军展开交战。 越军在这一战中寄予重大希望,要在此战中一举拿下老山。可是面对这样的兵力,中军不可能没有准备,也是事先获得情报,做出应对越军的准备,两军交锋,发生激烈的战斗。 越军在这场战斗中以损失3700多条生命的代价被中军打败,中军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胜利。而后也发生多次轮番战斗,广义的老山战役从1984年4月28日持续到1989年10月31日长达五年的鏖战。…

10 months ago

抗日戰爭期間,哪些國家援助了中國?中國最大的援助國其實在歐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枪声响起,中华大地再次笼罩在战火硝烟之中。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展开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场民族存亡的生死搏斗中,不仅有中华儿女浴血奋战,还有多个国家以各种方式援助中国。他们究竟是谁?又为何要援助中国?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一探究竟。 20世纪30年代,世界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深陷泥潭,而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崛起,战争阴云密布。 此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军阀混战,国力羸弱。日本则借机蚕食中国领土,野心勃勃地谋划着"大东亚共荣圈"。 在这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各国对中国的援助并非单纯出于道义,而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有的国家希望借助中国牵制日本,有的则试图在中国扩大影响力。无论动机如何,这些援助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面对日本的咄咄逼人,国际社会却显得异常冷漠。国联虽然派出调查团,但最终只是发表了一份毫无约束力的报告。这种绥靖态度,让日本更加肆无忌惮。 然而,随着日本侵略的步步升级,一些国家开始意识到日本的威胁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如果任由日本在亚洲横行霸道,势必会威胁到他们在远东的利益。于是,一些国家开始悄然伸出援手。 最先行动的是德国。当时的德国正处于纳粹掌权初期,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获取战略资源。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正好符合德国的需求。于是,两国开始了一段"蜜月期"。 德国对中国的援助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1936年4月,中德签订了一份价值1亿马克的借款合同。这笔钱主要用于购买德国的武器装备和工业设备。德国还派遣军事顾问团来华,帮助中国训练军队,制定作战计划。 然而,这段合作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日德关系日益密切,德国开始面临两难选择。是继续支持中国,还是倒向日本?最终,在日本的强大压力下,德国不得不于1938年7月撤回了军事顾问团,中德合作戛然而止。 就在德国援助告一段落之际,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站了出来 -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苏联对日本在远东的扩张深感忧虑。1937年8月,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 苏联的援助可谓是雪中送炭。他们不仅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还派遣了数千名军事顾问和志愿飞行员来华作战。其中,苏联空军志愿队的贡献尤为突出。 想象一下,当时的中国空军只有20多架勉强能飞的飞机,而日本却有2700多架先进战机。在这种悬殊的实力对比下,中国的天空几乎完全被日本控制。 就在这危急时刻,苏联空军志愿队如天降神兵,他们驾驶着当时最先进的战机,与日本空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空中较量。 在南京保卫战中,苏联飞行员与中国飞行员并肩作战,以寡敌众,给予日本空军沉重打击。一位苏联飞行员在日记中写道:"当我看到中国同志们不惧牺牲,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时,我感到无比钦佩。 我们虽来自不同国家,但此刻我们是战友,为同一个目标而战。" 然而,好景不长。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得苏联对华援助开始减少。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联不得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本土防御战中,对华援助几近停止。 就在中国陷入困境之际,一个新的盟友出现了…

10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