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岸田「問題收據」引發輿論「大地震」,他可能在劫難逃

英國前首相約翰遜和特拉斯之所以先後被迫辭職,就是因為其內閣醜聞頻傳,多名內閣成員被迫辭職,導致他最終不得不下台。現如今,英國政壇的這種「魔咒」似乎在日本的岸田內閣出現。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月,岸田內閣相繼有3名內閣大臣因醜聞辭職。這對岸田本人來說,或許災難才剛剛開始。 在3名內閣大臣先後辭職之後,岸田內閣的醜聞並沒有因為他們的辭職而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而且,最新曝出的醜聞還涉及岸田本人。據上觀新聞25日報道,日媒近日爆料稱,在岸田文雄的選舉收支報告書里,發現有大量問題收據。消息一經傳出,頓時引發日本輿論「大地震」。 日本《文春周刊》在報道中說,在這份選舉報告書里,共有約270張收據和匯款證明,沒有填寫用途的所謂收據有98張,占總體的三分之一。沒有填寫姓名的收據有141張,超過總體半數,其中沒有姓名也沒有用途的收據也有94張。根據日本《公職選舉法》的規定,有關選舉活動的所有支出,都必須明確標記金額、姓名、日期和用途。 顯然,岸田的近300張收據和匯款證明,其實就是一筆「糊塗賬」。而這筆巨款到底用在什麼地方?或者說落到誰的腰包里?是眼下日本輿論和選民最關心的問題。在岸田內閣出現因醜聞而造成的辭職潮之際,他在選舉期間留下的這筆「糊塗賬」,可能成為壓垮他首相生涯的「一根稻草」。 選舉報告書里的270張問題收據和匯款證明,到底是怎麼回事?岸田對此卻無法給出一個令選民信服的解釋。日本輿論對此反應強烈:「有了權力,出現什麼不正之風也不足為怪,這個國家是什麼」?日本立憲民主黨議員小澤一郎表示:失去信用的首相只能辭職。   日本選民對岸田當局的不滿情緒,還體現在岸田內閣的支持率上。根據最新民調顯示,岸田內閣的支持率已跌至33%。從本月3日開始,「岸田下台吧」的話題連續多次衝上熱搜榜首。《每日新聞》在日前的一份民調中顯示,超過43%的日本受訪者「希望岸田儘快辭職」。 在日本政壇劇烈動盪的敏感時刻,岸田內閣從上台開始就沒有被國內輿論看好。引發民眾對岸田內閣不滿情緒的,其內閣醜聞可能只是導火線,而真正引爆民憤「火藥桶」的,還是日本的經濟發展環境惡化,給選民的切身利益造成損害。 岸田當局因參與西方對俄制裁,雖說沒有被俄羅斯斷供石油和天然氣,但能源價格居高不下,還是給日本造成電力供應不足的困擾。不久前,岸田罕見呼籲日本國內業界和家庭「節約用電」,以應對愈發嚴重的電力供應危機,此舉很快引發日本各界的強烈不滿,從而給岸田內閣的支持率帶來更多額外的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受全球性經濟衰退、日元兌美元匯率貶值等因素的影響,日本出口貿易連續十多個月出現巨額貿易逆差,給本來就萎靡不振的經濟,帶來更多的衰退風險。如此看來,日本經濟和民生環境的持續惡化,才是越來越多選民要求岸田下台的最主要因素。   岸田文雄如果想要改變眼下的這種不利局面,唯一的辦法就是改善國內的經濟和民生環境,以重新獲得選民的信任。不過,鑑於全球經濟形勢仍在持續惡化,日本眼下糟糕的經濟形勢,估計也非岸田內閣所能改變的。更何況,岸田當局的主要心思都放在在跟隨美國惹是生非上,哪有多餘精力改善國內的經濟和民生環境? 岸田內閣醜聞頻傳已觸犯眾怒,對執政的自民黨利益構成實質性威脅。所以,換掉岸田文雄,似乎已成為了自民黨大佬的一種必然選擇。據上觀新聞25日報道,一名日本政治記者分析認為,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與自民黨幹事長茂木敏充達成秘密協議,將推舉茂木敏充為岸田的接班人。 岸田支持率屢創新低,加上本人又被爆出醜聞,看來,他這回恐怕是在劫難逃了。至少,日本自民黨內部的一些政治對手是這樣認為的。從岸田的繼任者已內定情況來看,他們似乎真的要讓岸田「挪窩」了。

3 years ago

馬克龍將告訴拜登“別想既要我們在對華問題上幫你,又對我們實施通脹法案”

(观察者网讯)美国数月前出台《通胀削减法案》,通过巨额产业补贴吸引全球企业流向美国,引发欧洲警惕。据路透社11月25日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下周访美,将就此问题直面美国总统拜登。有匿名法国外交官透露,马克龙会告诉拜登,“你不能既要求我们在中国问题上帮你,又对我们实施通胀法案”。 路透社报道截图 报道称,去年9月,莫里森政府撕掉与法国价值900亿澳元巨额国防合同,决定与美英合造核动力攻击潜艇。此举惹怒法国,也将法美关系推至崩溃边缘。一年后,法美关系转缓,但随即而来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又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房间里的的大象”。 法国的外交消息人士透露,马克龙下周访美,将就美国巨额产业补贴以及能源问题与拜登商谈。路透社称,马克龙计划在与拜登的谈判中打“中国牌”。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国外交官告诉路透社,“我们(法国)的卖点将是:现在显然存在来自中国的挑战,我们可以帮你让其他欧盟国家在此方面不再天真。但你不能既要求我们在中国问题上帮你,同时又对我们实施通胀法案”。 一名法国总统顾问表示,马克龙将尝试效仿墨西哥和加拿大已经实行的模式,为欧洲企业争取豁免。 马克龙此前提到,德国汽车制造商是美国通胀法案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因为美国是其重要的出口市场。虽然法国汽车不向美国出口,但法国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将受到影响。 这名顾问还说,马克龙还计划前往路易斯安那州,表面上是为了向该州的法国传统致敬,但同时也是为了讨论能源问题。马克龙计划在法国建造更多的核电站,希望就此与美国加强合作。 此外,马克龙一直抱怨美国天然气出口价格过高,已表示将向拜登提出这个问题。 11月8日,马克龙对法国高管表示:“美国生产廉价天然气,却以高价卖给我们。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某些部门提供大量补贴,使我们的项目缺乏竞争力。我认为这是不友好的,我将在本月底怀着友谊的精神前往华盛顿……仅仅是请求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2021年10月,马克龙和拜登在核潜艇事件后首见。图自IC Photo 今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总价值达7500亿美元的《通胀削减法案》,部分条款涉及美国政府为本土电动车产业提供高额补贴,并将进口电动汽车排除在补贴名单之外,试图大幅提高美国对新能源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吸引力。路透社称,欧洲各国领导人对拜登政府通过的大规模反通胀措施感到震惊。 英国《金融时报》此前报道称,拜登政府的补贴计划加之欧洲能源成本居高不下,给欧盟各国政府敲响了警钟。即便最近欧洲能源价格有所回落,欧洲天然气价格仍比北美高出五倍。 《通胀削减法案》出台后,欧盟指责美国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欧盟竞争事务专员韦斯塔格尔10月曾表示,“原则上,美国不应该拿这个来对抗朋友”。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也批评美国的扶持政策“过分”了,这等同于“从欧洲搜刮投资”。德国总理朔尔茨更是发出警告称,美方做法可能引发“一场巨大的关税战”。 同时,欧盟各国官员和企业呼吁对美国巨额产业补贴作出回应。 11月22日,法德两国财长召开联合发布会,表示同意欧洲应共同对华盛顿作出强硬回应,欧洲必须优先捍卫自己的利益。另据美国政治新闻网“Politico”欧洲版22日报道,两名欧盟高级官员透露,欧盟正在计划通过“欧洲主权基金”向欧洲企业提供大量补贴。

3 years ago

別再吹日本人撿垃圾了,他們根本不是這樣

日本球迷又在賽後撿看台垃圾了……. 這兩天,不少外國人拍攝了日本球迷在世界盃賽後的看台上收拾垃圾的視頻,並對此大為驚嘆。還有人特意「採訪」了日本球迷,是否因為攝像頭才開始撿垃圾,日本球迷則自豪地說「日本人絕對不會亂丟垃圾」。甚至 連國際足聯都忍不住發了好幾條動態,盛讚日本球迷收拾看台垃圾、日本球員賽後收拾更衣室 ,還特別點出日本球迷在沒有自己國家隊的比賽後,同樣收拾好了看台。 (日本男足在賽後收拾了更衣室) 平心而論,日本球迷收拾看台的行動確實值得稱讚,無論他們收拾看台的「動機」是什麼, 帶來的結果總是好的 :看台乾淨了,清潔工人的工作量減輕了,最重要的是:在國際上營造了所謂的「日本國民素質真高」的形象。 但我們也不用神話日本球迷,更不用把這種行為上升到國家素質的層面來看待 。 畢竟,熟悉的互聯網的人都知道,這幾乎已經成為了「日本文明」宣傳的「定番」,每次重要的國際賽事中都會出現「日本人主動清理看台」的情節,然後大小媒體爭相報道,吹捧日本人素質高。 可是,幾個日本人的素質高,絕對掩蓋不了還有很多日本人低素質的事實,日本人也絕對不像那名球迷說的那樣「絕對不會亂丟垃圾」。 君不見 澀谷街頭的垃圾遍地 ,尤其是大型聚集活動結束以後的街道,其骯髒程度比垃圾場也不逞多讓。而到了晚上, 繁華地帶總有流浪漢席地而睡,醉漢當街小便 ,怎麼看怎麼與高素質相去甚遠。     (日本街頭就像垃圾場)…

3 years ago

不忍了!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來了,德國支棱了起來

這些天,德國的心拔涼拔涼的。能源緊缺讓自己被別人摁在地上刮皮,大量企業轉向亞洲或美國進行投資、產業和就業機會都在流失;出台財政救助方案,被其他歐洲國家群而攻之;今天冬天還不知道怎麼過,但是德國足球隊在卡塔爾已經輸給了日本,諾伊爾應該和梅西一起躺在草坪上說「心裡慌得一米」。當然,與輸球和缺氣相比,一個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面: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就要來了,這次德國支棱了起來,不忍了! 據路透社報道,經過兩天的緊張磋商後,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勒梅爾與德國副總理、經濟部長哈貝克在巴黎召開聯合新聞發布會,同意將此前兩國之間的經濟、防務矛盾放在一邊,共同應對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兩人還表示:歐洲必須優先捍衛自身利益。哈貝克表示,如果與華盛頓的談判沒有結果,就應當優先考慮加強對歐洲工業的保護;勒梅爾也表示,歐洲工業項目需要加快步伐。 哈貝克出身德國綠黨、被認為是美國在德國的重要代理人之一,勒梅爾是歐洲正白旗的經濟大總管;這倆人出面反對美國的政策,事情一聽就很不簡單,這次歐洲顯然很不高興。 拜登提出的《通脹削減法案》其核心內容就是補貼,尤其是對高科技或新興行業的美國企業提供大量補貼,並且對其他地區企業採取了歧視性政策;這引發歐洲的強烈不滿,「違反世貿規則」的指責接二連三,歐盟、法德都表示要找美國人好好談談。不過結果估計也是顯而易見的,美國人可沒有多少好臉色給歐洲,畢竟那只是自己養的肥羊;在整個西方世界中,美國和歐洲有着說不清的恩怨情仇。早些年被懂王一通亂砸而岌岌可危的「跨大西洋聯盟」關係,因為俄烏衝突的爆發,一下子又煥發了「第二春」。   然而毫不意外的是,這種蜜月沒有持續多久。隨着衝突的延續、美國地緣政策走向極端化,這層關係很快又蒙上了陰影:種種跡象表明,歐洲正在與美國保持距離。歐盟負責外交事務的高級代表博雷利日前在歐洲議會的全體大會上,公開表示「在某些場合下,歐洲將與美國的對華政策不同」,這是歐洲遠離美國的一個標誌;除此之外,歐盟拿出了一個「對俄羅斯天然氣限價」的政策方案,不過這個政策肯定不會讓華盛頓滿意。 據媒體報道,歐盟版「俄氣限價」方案被很多批評人士形容為「一個笑話」,因為法案規定的天然氣價格上限,是每兆瓦時275歐元,而目前歐洲天然氣基準價格雖然依舊是高位,但也只有每兆瓦時120歐元,而且啟動這個上限的條件也非常苛刻——基本上只要歐洲國家不作死,這個方案幾乎不會有用武之地。 但是觀察人士注意到,歐盟這個方案與其說是「限價」、不如說是「保險絲」,防止歐洲再次出現被人扒皮的慘狀。美國主導「七國集團」提出的「限價」政策,初衷是懲罰俄羅斯、阻止俄羅斯獲得利潤;歐盟其實是給自己上保險,目的和美國的目標南轅北轍——這顯然又是歐洲與美國保持距離的一個顯著標誌。 當歐洲組建遠離「跨大西洋聯盟」、制定遠離美國政策的時候,只能證明一件事:美國的政策出現了大問題。儘管華盛頓近期儘可能展現「對外溫和」的姿態,但是骨子裡的傲慢、兇狠和殘忍是掩蓋不住的;歐洲的態度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參考,美國人遞過來的橄欖枝,後面一定隱藏着帶毒的利刃!

3 years ago

美方提出「焦土戰」構想:搶在大陸收台前,摧毀島內所有關鍵設施

據中國台灣網報道,美國匿名官員在上月初表示,美國對台海局勢進行了兵推演練,美方計劃在「緊急情況」發生時實施「焦土戰」,通過炸毀台積電所有關鍵設施,阻止大陸獲得芯片技術。這類「焦土戰」的冷血言論已並非美官員第一次發表,這顯示着美國將台灣地區當做棋子,有利則蠱惑、無利則摧毀的冷血態度,台灣地區作為中國固有領土,美方沒有任何直接干涉乃至於攻擊的資格,解放軍日益強化的區域拒止能力也決定了美方相關「計劃」註定只能是一廂情願的妄想。 也應當注意的是,儘管美國沒有以軍艦等直接武器摧毀島內關鍵基建的能力,但由於台當局的開門揖盜、以倚美自重為能,島內「台獨」勢力有可能充當在美國命令下以高爆炸藥人為炸毀台積電工廠的角色。美部分人士頻繁釋放「焦土戰」相關言論,其最大的依仗顯然不是美軍,尤其是今年8月解放軍「亮劍」之後。其「焦土戰」的主要依仗,是出賣國家、民族、作為美國代理人的島內「台獨」勢力。 「台獨」勢力出賣島內同胞利益,是民族敗類,不論是在萊食、核食的進口上還是以軍火貿易為名目向美國輸送島內財富上均是如此,而在島內經濟支柱的半導體產業上,中國台灣地區民進黨當局更主動推動島內半導體產業向美國遷移,正在葬送島內經濟未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透露,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建設成熟製程工廠後,台積電很大可能會同樣在美建設一座最尖端製程芯片工廠,這一消息引發島內一片「台當局正賣掉台積電」的哀呼。 台積電被稱為台灣地區的「護島神山」,企業市值在萬億以上,而在沒有增量市場前提下台積電將尖端製程、主流製程芯片產能均大幅向美國轉移,勢必導致島內芯片產業受損,這種損傷還會向下傳導至島內中段供應鏈和基礎工業鏈,帶來的損失將是難以預測的,台積電如在台當局推動、美國威逼利誘下一步步向美國轉移更多產能,台灣地區的經濟未來,將就此暗淡無光。   台積電 從2016年台灣地區民進黨當局上台以來,其所作所為都呈現出典型的出賣島內同胞利益、出賣民族利益特徵,這一點除體現在島內食安環境惡化、財富流失、產業流失外,也體現在島內的農業困境上。由於民進黨當局不務民生,台灣地區水果防疫防害工作嚴重不足,加之其執意惡化兩岸互信環境,致使台灣地區對大陸水果出口受損嚴重,島內人士保守估計島農損失已達30億新台幣,台當局想要開拓的日本、東南亞水果市場,同樣因島內水果質量問題而無從談起。只顧一己私利的民進黨當局,正在毀壞島內工農業兩方面的經濟根基。 蔡英文 台當局發布的島內十月經濟數據顯示,台灣地區10月實現出口554億美元,同比下降6.3%,而在9月,島內出口下降3.1%,預計島內11月出口額約550億美元,同比降幅可能達兩位數,台灣地區極可能在年內除第一季度外迎來「出口三連降」。台灣地區科技產品、光學器材十月出口出現不同程度下降,電子產品出口小幅增長。島內人士預計,台灣地區全年的經濟,可能是負增長。美方人士頻繁提出的「焦土戰」概念顯示了其將島內半導體產業「不能搬空就毀滅」的謀劃,對美迎合的台當局則將島內半導體產業「雙手奉上」,要擺脫籠罩在台灣島上空的陰霾,只有統一一條道路,島內台胞已經到了必須覺醒的時刻。

3 years ago

制造了全球3/4的鋰電池!中國搶占先機,這一領域歐美很難趕超?

目前,全球正处于从燃油汽车向电动智能汽车过渡的技术变革期,各国都希望自己可以在新能源赛道上有一席之地。 当其他国家还在努力抢占位置的时候,中国在新能源该赛道上一马当先。 新能源汽车“抢夺战”,中国拔得头筹 数据显示,今年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月度产量和销量分别同比增长87.6%和81.7%达到76.2万辆和71.4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28.5%,再创新高。 朝着这个趋势发展,预计中国全年的销量或达到600万辆。而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将提前三年完成国家规划2025年的目标,而且还有可能超过其他国家的销量总和。 (来源:子图网) 对比之下,今年9月,美国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加44%至8万辆,但是环比减少了3%。其中,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增加67%,达到6.7万辆,而环比减少2%。 再看欧洲,其10月新车注册量910753辆,同比增长14%。在经历了连续12个月的下滑后,欧洲新车销量于8月恢复增长,并在10月份实现汽车销量连续第三个月增长。 尽管10月数据良好,有媒体却表示,这主要都是建立在去年的数据比较低的基础上,增长才会比较明显。可见即便欧美老牌汽车品牌再给力,在新能源汽车当道之下,也不得不让道。 中国在锂领域处领先地位,欧美赶超困难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可以处于领先位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在锂方面,也占据着一个绝对占优势的位置。 在当前趋势下,从手机、电脑到电动汽车电池,锂已经融进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领域,也成为了新能源时代的关键资源。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约占全球锂化学品供应量的60%,还生产了全球3/4的锂离子电池。 (来源:子图网) 从锂离子电池产量来看,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232.6亿只,同比增长22.4%。2022年1-3月锂离子电池产量达到58.5亿只,同比增长14.5%。 美洲锂业表示,中国在锂方面正处于领先地位,而其他国家反应则稍显迟钝。 据了解,现在美国正计划新建5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站,再加上随着特斯拉等电动汽车品牌的崛起,美国对锂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 虽然目前美国的锂储量约占全球的4%,其产量还不到全球供应量的2%。而且直到今年9月通过了涉及锂资源的《通胀削减法案》,意味着美国“才开始意识到”锂的重要程度。 如果美国想继续成为科技竞赛的领跑者,就必须生产更多的锂,才能做到目前只有中国能做的事情。但是现在全美却只有内华达州一个正在开采的锂矿,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要如何赶上中国? 而除了美国,欧洲国家也下定决心要在锂领域做出一番天地。 10月24日,法国矿产巨头英格瓷宣布开采该国历史上首个锂矿,并设下了从2028年起每年生产3.4万吨氢氧化锂的目标,以满足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需求。…

3 years ago

美前高官警告白宮:在台海問題上必須非常小心

日前,中美在印尼巴厘島舉行雙邊領導人會談。期間,美國總統拜登承諾「美方不會與中國發生衝突」,同時還重申「支持一個中國政策」。當然,一個言而無信國家總統說出來的話,誰要是當真誰就輸了。中美近期高層接觸頻繁,這並不代表美國就會因此停止對中國的挑釁。 果不其然,拜登對中國所做出的承諾餘音未散,美國卻在與日本舉行大規模軍演,且劍指的目標就是中國台灣島。據上觀新聞報道稱,當地時間19日,日本防衛省表示,日本自衛隊與美軍代號為「利劍」的大規模聯合軍演於當天結束。 根據日媒的披露,此次美日同盟主導,並拉來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參與的「利劍」大規模陸、海、空聯合軍演,各方共出動3.6萬名軍人、30艘軍艦以及370架戰機參演,規模之大在近年來前所未有。報道還聲稱,美日兩國在本次聯合軍演中,首次設立實戰化演習指揮部,直接指揮美日聯合作戰力量。   值得警惕的是,在距離中國台灣地區僅110公里的與那國島,日本自衛隊出動多架運輸機,向該島嶼運送多輛兩棲攻擊車,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實施了實戰投放演練。日媒聲稱,美日兩國在與那國島舉行聯合軍演,這是戰後歷史上的首次。對此,有分析認為,美軍正試圖將日本海上自衛隊納入其「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概念中的「跳島」作戰行動體系。 鑑於與那國島的地理位置有利於美日軍事干預台海局勢,美日在該島舉行奪島演練,其劍指台海的意味濃厚。拜登在在G20峰會上與中方「握手言歡」,而美軍卻在同一時間點與日本搞大規模軍演劍指台海。由此可見,拜登對中方所作出的相關「承諾「很虛偽。 美國每次在與中方進行高層接觸的時候,總是重複着「不希望與中國發生衝突」、「希望與中方建立更多溝通熱線」等花言巧語,但實際上華盛頓的所作所為,卻是在將中美關係推到衝突的邊緣。美國對華政策的兩面性,非但無助於中美關係的改善,反而會導致兩國緊張關係進一步升級。 別看美國跳得歡,但它承受不起大國衝突的嚴重後果。美國政界的有識之士早就意識到。據環球網報道,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日前警告白宮:美國在台海問題上必須非常小心,如果讓中國感覺到美國正在改變傳統的一個中國政策,很可能會引發災難性的衝突。 台海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核心、也是最敏感的問題,美國利用台海問題挑釁中國,純粹就是在玩火。台海局勢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會給中美關係帶來一場「外交海嘯」,甚至戰爭危機。佩洛西竄台引發的危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所以,薩默爾還警告稱,如果美國將注意力轉向摧毀中國,結果對美國來說,就是在做出一個非常危險且非常不幸的選擇。 在今年8月初佩洛西竄台之後,被中方暫停的中美間風險管控、氣候變化和禁毒等領域的合作,至今仍未恢復。美國很希望中方恢復上述領域的合作,但在美方沒有停止利用台海問題挑釁中國之前,估計這些合作會被「無限期暫停」下去。 亞洲不是歐洲,中國也不是俄羅斯。美國可以利用烏克蘭戰爭糾集數十個國家「群毆」俄羅斯,但卻無法複製相同的模式對付中國。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包括美歐在內的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都與中國維持緊密的經貿關係。所以,美國在對付俄羅斯的時候,可以一呼百應,但在亞太對付中國時,卻很少有盟友和夥伴願意死心塌地替它賣命。   美國近期鼓動盟友與中國「脫鈎」,尚且沒有哪個國家願意跟隨。在需要一決生死的大國衝突戰場上,除了日本,哪個國家願意追隨美國跟中國玩命?如果美國在台海問題上與中國翻臉,那麼薩默斯所言的「災難性後果」,指的可能就是美國自己。

3 years ago

哈裏斯的菲律賓之行沒有提「中國」,但處處針對中國

這幾年來,美國豎起一杆「印太戰略」的破旗,在中國周邊挑撥離間。美國副總統哈里斯赴菲律賓訪問,並前往南海的巴拉望島,就是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 哈里斯的這一行程,立即引發美國輿論場的一番議論,稱哈里斯是要走向「菲律賓與中國海上主權爭端的最前線」,此舉很具有象徵意義,是在向中國傳遞「美國的意圖」。同時,許多美媒也有些擔心,稱哈里斯此行可能會「讓北京產生適度的挫敗感」,會「激怒」中國。 菲律賓是一個主權國家,有權在其國土之內,接待任何前來訪問的他國政治人物,因此哈里斯這次訪問菲律賓,原本與中國扯不上一丁點干係。可是美國媒體的鼻子特別靈敏,似乎提前嗅到了什麼,特意拿中菲「海上主權爭端」的話題進行熱炒。這些年來,美西方媒體一貫熱衷於拿有關中國的話題進行炒作,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不過從巴拉望島的地理位置上看,美國輿論的聲調聽起來好像還真是那麼回事。     巴拉望島地處菲律賓西南端,緊貼着中國南海南沙群島水域一帶。中菲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南海問題,非法的南海仲裁案全面否認了中國的南海主權,它就是在美國的操縱下出爐的。它經常成為美西方攻擊中國、離間中菲關係的「靈丹妙藥」。 由此可見,哈里斯此次訪問菲律賓,放着那麼多出行便利的好地方不去,偏偏要往菲律賓最西南端的角落裡鑽,真是擺明了不懷好意。在馬尼拉,哈里斯就向菲律賓總統馬科斯表露了心跡,稱「美國與菲律賓站在一起,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海洋秩序、不受阻礙的合法貿易以及對國際法的尊重,包括航行和飛越自由」。 哈里斯的菲律賓之行,確實是一個字都沒有提到「中國」,但處處針對中國。 啥叫「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海洋秩序」?無非是「美國秩序」,就是要讓菲律賓像阿基諾二世時期一樣,一切聽美國的擺布,跟中國鬧出「南海爭端」。至於「不受阻礙的合法貿易」,菲律賓跟哪國之間的貿易額最大?無疑是中國。顯然,哈里斯是在向馬科斯大進讒言,誣衊中菲貿易「受到阻礙」,不合某條「國際法」。然後哈里斯提到所謂的「航行和飛越自由」,這無疑更是美國多年來的陳腔濫調,這些年美國多次出動艦機,在南海的海域空域耀武揚威,基本都是打着「維護航行自由」的旗號。 最近兩年,白宮政客對東南亞的「訪問」罕見頻繁。去年,哈里斯、美國防長奧斯汀、國務卿布林肯以及副國務卿舍曼等政客,往來東南亞就如同走馬穿花一般。所談及的內容,都基本不離所謂的「中國威脅」、美國對「印太」地區的承諾、海軍港口等,話語不離挑撥東南亞各國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以及拉攏這些國家選邊站隊等。果然,哈里斯這次又提到「美國和菲律賓站在一起」。 相信馬科斯也應該明白,許多年來,美國沒少與他國,或者全球某些政治勢力「站在一起」,但這些國家或者政治勢力最終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比如阿富汗加尼政府、庫爾德工人黨,當前還有烏克蘭。不由得說,美國再說要跟誰「站在一起」,誰就必須得特別警惕,以防倒霉。     哈里斯此次菲律賓巴拉望島之行,再次彰顯出了美國的虛偽本質。這兩年來,拜登多次與中國最高層對話,前幾次都提到「四不一無意」,最近一次升格到「五不四無意」。總之,這些話都是十分中聽的。只是,拜登每次話說出口,實際行動卻完全反着來。哈里斯此次到菲律賓,又露出馬腳,鬼鬼祟祟想要挑撥中菲南海爭端,純屬美國言行不一的表現。 中美都是全球大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都很強,是世界第二、第一大經濟體,因此兩國之間的合作空間是很大的,在處理許多國際事務時,中美合作也是利大於弊。最近中美元首會晤,中美關係本已出現轉圜的跡象,在經貿、氣候甚至軍事等領域都有交流,並獲得一定進展。如美國貿易代表戴琪上任一年多,此前一貫「逢中必反」,最近卻與中國商務部長進行對話。美國防長奧斯汀也不止一次釋放出信號,稱尋求中美軍方對話,以圖共同「管控危機」。然而,正值中美關係出現一個窗口期時,哈里斯偏偏要「很及時地」放一把火。這就是美國的小心眼。     「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這回中美對話,中方領導人的諄諄告誡言猶在耳。可問題是,地球固然很大,美國的心眼卻很小,奈何?

3 years ago

美國的提議引發巨大爭議,台當局主動當「舔狗」,背後有陰謀

為了拓寬美台軍事勾結的渠道,美國可謂是煞費心機。 據台海網11月20日消息,美國眾議院退伍軍人事務委員會主席高野日前向台軍「退輔會」提出建議,未來美國居住在亞太地區的退伍軍人,可尋求使用台灣的退伍軍人醫療、照護資源,而台軍「退輔會」經過相關的評估,認為「十分的贊成跟支持」。 對於美國這一「建議」,台灣時事評論員賴岳謙諷刺稱:如果美國大兵付費較高因而享受好的醫療資源,「那我們變成二等人了」;如果他們和台灣人享受同等醫療資源,那大家繳稅繳健保費是什麼意思?賴岳謙的態度,實際上代表了絕大多數台灣民眾的看法。 台灣島本來就只有那麼大,醫療資源有限,光保障台灣民眾就醫都已經夠困難的了。島內幾次新冠疫情暴發擊穿醫療體系,就給島內的醫療資源敲響了警鐘。而且,台灣地區老齡化非常嚴重,隨着時間的推移,醫療壓力將變得更大,普通民眾看病難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這個時候美國建議居住在亞太地區的美國軍人可尋求使用台灣的退伍軍人醫療、照護資源,必將進一步加劇台灣的醫療壓力。想當年,大陸遊客湧入台灣,極大地拉動了島內的旅遊業及相關行業,結果沒討到什麼好話,反而被台灣民眾給污名化。美國退伍軍人沒給台灣帶去什麼貢獻,還要搶台灣民眾的醫療資源,必然會引起島民的極大不滿。 這是一個非常荒唐的建議。各個國家或地區有着自己的醫療保障體系,對本國或本地區的民眾提供醫療保障,現在美國想讓居住在亞太地區的退伍軍人尋求使用台灣的退伍軍人醫療、照護資源,這算什麼事?這不是變相地把台灣地區變成美國的一部分嗎? 這個荒唐的建議背後,藏着更深的陰謀。可以看到,美國眾議院退伍軍人事務委員會主席高野向台軍「退輔會」提出該建議後,經過台軍「退輔會」相關評估後,就得到了台當局的認可。亞太地區的退伍美軍去哪裡看病不好,非要去台灣?再說了,日本、韓國的美軍基地,就有美軍的醫療機構,他們去日本和韓國看病不是更方便麼,為何捨近求遠,非要占用台灣的退伍軍人醫療、照護資源?顯然,美國這是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為美軍「合法」入台、加大美台軍事勾結打掩護。   如果美台達成這一協議,美國就可以把那些退伍後重新招募的美軍士兵以「治病」的名義,「光明正大」地送入台灣島,然後利用這些「退伍士兵」指導台軍的訓練。反正,這種事情美國沒少干。對於台當局而言,這樣做既討得了美國的歡心,又可以提升台軍的訓練水平,何樂而不為?所以,在美國提出這一建議後,就立即得到了台當局的「贊成和支持」。媒體因此諷刺台當局「舔狗」,真是一針見血! 近年來,美軍入台訓練台軍士兵的消息頻頻曝光,但美國在表面上遵守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這種事情還只是偷偷摸摸地進行。現在美國要與台當局在退伍士兵尋求使用台灣退伍軍人醫療資源,看來美國已經不滿足於偷偷摸摸的訓練台軍,在美台軍事勾連上走得更遠,而這也將進一步加劇惡化兩岸局勢。

3 years ago

剛剛曝光的這則新聞,讓英國極其難堪,也令對俄制裁成一紙空文

英國不只是在政治上支持烏克蘭最賣力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僅次於美國對烏軍援數額最多的國家。英國為烏克蘭培訓戰鬥人員的規模,比整個歐盟區國家加起來還要多。由此可見,英國在美國所建立起來的反俄聯盟中,扮演着「二掌柜」的角色。 說起來也許不會有人會相信,就是這樣一個從骨子裡反俄的國家,居然時至今日還在偷偷進口俄羅斯的石油。據《環球時報》報道,當地時間20日,英國《星期誒泰晤士報》曝光了一則勢必會導致倫敦當局極為難堪的事情——英國至今仍在進口俄羅斯石油。 該報道披露稱,自俄烏衝突爆發之後,英國是首批宣布對俄羅斯石油禁運的西方國家。為了向盟友表明「不用俄羅斯石油」的決心,英國國家統計局早在今年6月份就已經公開宣布,該國已經做到了對俄羅斯石油依賴「清零」的程度。也就是說,從那時候起,英國就沒有進口過俄羅斯的一滴石油。 但事實上,這只是倫敦當局糊弄國民和國際盟友的一種「障眼法」。《星期日泰晤士報》指出,倫敦當局口口聲聲宣稱「對俄羅斯石油禁運」,但實際上其對俄石油禁運的截止日期被設定在12月5日。也就是說,在此之前,英國從俄羅斯購買石油的行為,還屬於「合法交易」。 公開數據顯示,在英國政府宣布對俄石油進口「清零」之後,該國仍然從俄羅斯進口量總額約7.78億英鎊的商品,其中就包括超過2億英鎊的石油及其相關產品。即便是最近兩個多月來,仍有價值超過8000萬英鎊的俄羅斯石油被運到英國的港口。 事實上,倫敦當局是鐵了心要與俄羅斯石油「絕緣」,可該國的很多企業卻無法承受與俄能源脫鈎的代價。於是乎,英國政府上有政策,該國相關企業則下有對策。根據英媒的披露,很多英國能源企業都是以第三國的名義,利用英國統計局的政策漏洞,將俄羅斯石油弄到英國。   由於英國統計局在核對和登記這些進口信息時,往往會把產品的發貨地視為產品來源地。英國企業就是利用這一漏洞,通過第三國購買俄石油,然後再運回英國港口,這些石油就成為了他國而非俄羅斯的石油,因而成為「合法進口」的商品。 這種採用類似於「走私」方式的對俄石油進口業務,其實就是英企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不得已做出的一種選擇。畢竟,在國際爆發能源危機、以及歐佩克不顧美國施壓堅持減產的背景下,失去俄羅斯石油供應的英國,陷於能源供應不足的困境。不久前在英國爆發的油荒,就是西方對俄石油禁運造成的嚴重後果。 在西方宣稱對俄能源實施禁運的大環境下,並不只有英國企業在偷偷進口俄羅斯石油。美國近期每月也從俄羅斯進口價值約10億美元的石油,以抑制國內不斷飆升的油價。而印度從俄羅斯購買石油後經過加工,提煉出來的汽油和柴油,成了歐洲國家的搶手貨。西方國家對俄制裁,結果卻給自己制裁出來一場能源危機,這才迫使西方油企不得不另闢蹊徑,繼續從俄羅斯購買石油。 倫敦政客只顧着自己的政治利益,對英國企業和民眾的燃料需求不管不顧,甚至,英國國家統計局給相關企業有意無意留下的這些漏洞,還有人試圖將其堵死。《星期日泰晤士報》在報道中說,英國已經有政客在國會提出這個問題,要求政府堵住這一漏洞,以免對俄羅斯的制裁因為這類問題而被鑽空子。 英國國家統計局在登記出口時存在的這些「漏洞」,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給那些企業的一條「活路」,而某些政客要求政府堵住着漏洞,無異於就是企圖斷了相關企業的活路,但這也是徒勞之舉。相關專家指出,國際上已有一套相對成熟的繞開西方制裁的方法,某些政客想要禁止俄羅斯石油進入英國,基本不可能了。

3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