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用時是「牛夫人」,有用時就變成了「小甜甜」,這就是美國對委內瑞拉的真實寫照。 據參考消息報道,近日, 美國財政部發放了許可,允許雪佛龍恢復在委內瑞拉的「有限」能源生產。 英國媒體分析稱, 這表明美國正在放鬆對委內瑞拉的石油制裁,也預示着美國人對馬杜羅政府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 此前,美國人支持的是以瓜伊多為首的委內瑞拉反對派,為此甚至拒絕承認馬杜羅政府的合法性。 (佩洛西與瓜伊多會面) 雖然美國人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說這是為了 支持委內瑞拉「恢復民主的具體步驟」而「有針對性地放鬆制裁」 , 但是這種挽尊的說法,恐怕沒人會信。 而且, 美國人還把這件事與中國扯上了關係 ,因為美國批准雪佛龍公司恢復生產的一個條件,就是「要將委內瑞拉石油銷售從目前的狀態轉移到合法和透明的渠道,不能再讓委內瑞拉的石油流向中國」。顯然,所謂「合法和透明」,其實就是「美國可以監管的渠道」,美國這就是想通過威逼利誘的方式,不僅可以找到俄羅斯能源的替代品,也可以 以此截胡中國的石油訂單,達成一箭雙鵰的目的。 但這仍然是美國人一廂情願的想法 。 雖然委內瑞拉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已探明石油儲量,據悉高達3000億桶,高峰期每天開採量可以達到300多萬桶。但是由於美國多年來的制裁,目前,委內瑞拉的石油產業正因為投資不足、配備缺乏維護、技術人員嚴重流失等因素陷入嚴重的困境,石油產量已經低於了每天100萬桶。即使有美國的積極支持, 想要恢復產量,恐怕也需要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的時間。 ,想靠委內瑞拉填補俄羅斯石油的空白,短期內根本不現實。…
據環球網報道,拜登和全美鐵路工人之間的矛盾又爆發了,由於之前達成的協議沒有被接受,鐵路工人和貨運公司的糾紛沒能解決,美國的鐵路工人繼續威脅要發起全美大罷工,現在時間已經進入倒計時, 如果問題繼續得不到解決,從12月9日開始罷工浪潮就會席捲美國,屆時或將有7000列火車受罷工衝擊影響而停運。 這個消息直接讓拜登慌了,要知道美國經濟已經被疫情、通脹和能源危機折騰得疲憊不堪,如果鐵路大罷工發生,美國每天的損失就會達到20億美元,而且因為貨運中斷,美國經濟會出現嚴重的停擺現象。目前,一些公司企業已經尋求卡車等其他替代方案,但顯然這只是杯水車薪。為了穩定局面, 拜登已經哀求國會介入,阻止大罷工發生。拜登警告稱,如果不阻止的話,美國經濟要完。 這一次拜登可不是在危言聳聽了,美國經濟的確有衰退的風險,而且風險還不小。 標普在展望明年美國經濟的發展時,就警告美國可能會重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衰退。 現在美國經濟衰退的幾率在不斷增大,預計明年美國經濟增長率會變成-0.1%,而美國GDP也會縮水0.8%。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那麼美國當前的經濟問題也會被放大,美國經濟將更加雪上加霜。 (美國國會) 美國銀行經濟學家哈里斯也明確指出,通過分析美國的各項經濟指標,都可以看到衰退跡象的存在,所以,美國的經濟衰退,是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事情。IMF前首席經濟學家也認為,美國經濟在明年極可能衰退,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在50%以上。 事實上,就連一些美聯儲官員,也暗示了美國經濟衰退可能性的存在。雖然美聯儲嘗試加息,但是似乎改變不了當前美國市場瀰漫的低迷悲哀情緒。 本身美國經濟就不被看好,這時候要是鐵路工人還大罷工,那麼將導致連鎖反應的出現。而且美國的經濟問題很容易演變成政治鬧劇,國會中期選舉的事情本就讓拜登壓力山大,如果美國經濟真的在明年出現倒退,那麼可以預計,2024年美國大選,拜登絕對會面臨一個相當艱難的局面。 (美國的鐵路列車) 所以也難怪拜登急着去抱國會的大腿,拜登就是希望國會的民主黨隊友能夠給力一點。然而,國會也有共和黨議員的存在,他們隨時都可能狙擊拜登的計劃。所以拜登現在的處境也已經十分艱難,一旦工人罷工、經濟倒退的話,美國的問題就更加激化了。
歐洲主要國家都在尋求加強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包括歐盟層面的領導人。他們都知道接下來的全球格局發展,中國將會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有一個國家是例外,其領導人正在刻意損害與中國的外交關係,那就是英國。 首相蘇納克日前在倫敦金融區的一場演講中,首次公開闡述了自己的外交政策,其中當然提到中國。蘇納克表示,「中國對英國的價值觀和利益構成了系統性挑戰,而且隨着中國的發展,這個情況將會越來越嚴重」;他還宣稱「所謂的『黃金時代』過去了,認為貿易將會帶來社會變革的幼稚想法不復存在」。 他所提到的「黃金時代」,是2010年時任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開創的,他大力支持英國對中國的投資、積極推動中國與英國的貿易關係。2010年到2016年,被認為是中英關係的「黃金時代」。 蘇納克宣布這個「黃金時代」結束了,仿佛這是什麼不得了的大事件,但對於大多數網友來說,反應可能就是「哦,知道了」。 在蘇納克的言語中,我們仿佛聽到了一種期期艾艾的幽怨。在他的話里,這種「黃金時代」似乎是英國對中國的恩賜,認為中英貿易可以推動中國的「社會變革」,這不就是當初美國的「接觸」政策嗎?蘇納克說,這種想法很幼稚;這句話我們也贊成,認為通過接觸就可以讓中國改變旗幟的顏色,就跟認為「中國對英國構成系統性挑戰」的想法一樣幼稚——所以蘇納克的話,只是換一個方式幼稚罷了。 蘇納克為何選擇這個時候跳出來宣布「黃金時代」終結?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他的首相位置一直無法穩定,民眾和工黨要求提前大選,保守黨內部也反對他的組閣方案。正如他的兩個前任一樣,最終還是選擇走上了對華強硬路線。 專家指出,對於倫敦當局來說,「對外強硬」是一本萬利的政治遊戲,任何政客需要積累廉價的政治資本時,都會選擇這樣的遊戲。英國社會對恐俄情緒已經感到厭煩,中國自然而然就成為頭號目標。 除此之外,可能還有華盛頓的指示。結合最近一些事件,以及五眼聯盟中的加拿大最近也跳得很高,不得不讓人懷疑,蘇納克渲染「中英黃金時代」的結束,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動機。 我們應當對這幾個盎撒國家接下來的行為提高警惕。蘇納克的言辭,似乎透露出一種接下來要跟中國「認真起來」的味道,在涉港、涉台等諸多中國內政問題上,英國有太多不良記錄;蘇納克在對外政策上,依舊想繼承約翰遜的「全球英國」戰略,在對華政策上將會繼續跟緊美國的步伐:前段時間,英國政府試圖強迫中國公司出售英國芯片企業的股權、威脅鎖閉全國所有「孔子學院」,都是蘇納克政府並沒有正確意識到「全球英國」戰略對英國主權、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危害。 對於我們來說,英國怎麼做已經無關緊要了。經過約翰遜、特拉斯等政客的折騰後,中英關係的基礎已經薄弱了很多;脫歐後的英國,戰略地位也已經下降了不少,一群跳樑小丑的手舞足蹈,怎麼可能擋住歷史的車輪? 蘇納克在重蹈前任的覆轍,操弄「反華」議題也無助於他保住首相地位;眼下的倫敦當局在我們眼裡比馬戲團高級不到哪去,蘇納克能打破「生菜娘子」的記錄嗎?「聯合王國」還能存續多久?這些話題,比他嚎着「中英黃金時代結束」要有意思得多!
近日,俄羅斯工業家和企業家聯合會主席曼克維奇對媒體表示,通過增加對華能源出口,深化中俄兩國口岸合作與支付系統對接,擴大中俄貿易商品類別,可以預計到2024年中俄兩國貿易額將達到2800億美元到3000億美元。這聽起來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畢竟2021年俄羅斯GDP總量1.78萬億美元,可見兩國貿易量占俄羅斯GDP比重越高,這也意味着兩國關係對俄羅斯經貿的重要性,這將有效提升我國對俄外交的主動性。 然而,仔細分析曼克維奇所提到的3點原因,不難發現,俄羅斯與西方的聯繫仍舊十分密切。據俄油總經理謝欽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俄對華供應電力增長33%,對華供應天然氣增長60%,對華石油供應增長9.5%,對華煤炭供應達到5300萬噸,約占中國進口的23%,而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從原本向歐洲輸出的能源中轉過來的。 2021年俄歐貿易量達到1585億歐元,俄歐貿易轉移到中俄貿易,哪怕僅有1/3,中俄貿易增量也會超過500億美元,而且因俄總統普京宣布俄羅斯不再向那些實行價格上限的國家供應任何能源和資源。在可預見的未來,俄羅斯的黃金、木材、肥料、糧食出口也將向中國轉移,顯然,俄羅斯從能源、糧食到黃金,幾乎所有大宗商品都想讓中國接盤。 在對中俄貿易額增長持樂觀態度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俄歐仍然存在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從18世紀初,俄羅斯彼得一世推行學習西方的改革以後,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俄羅斯西化派在幾個世紀當中都保持着親歐的這種態度。當年拿破崙推行以軍事手段為基礎的大陸封鎖政策,都沒能打破俄羅斯與英國之間的貿易;十月革命以後,作為政治體制上的異類,俄歐關係一度直線下降,但歸根結底,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本就來自西方,另一方面,在俄羅斯內部一直有一種聲音認為,十月革命是一個偶然事件,此前的二月革命才代表俄羅斯的歷史潮流,而二月革命正是親西方的資產階級所領導的。 回到現在,俄總統普京原本是聖彼得堡幫的重要成員,承襲彼得大帝建立城市時的歷史傳統,聖彼得堡幫的政治家也抱有很強的親西方態度,無論是普京,還是普京的師弟梅德韋傑夫、之前的大內總管伊萬諾夫、能源操盤手謝欣都是聖彼得堡邦的重要組成成員。在今天的俄羅斯政壇上仍然有很強大的影響力。但是,俄羅斯的資源和大宗商品想讓中國接盤,最大的阻力卻是來自內部。 (聖彼得堡幫重要成員圖爾恰克) 作為其中的代表,普京原本也有很強的親西方立場,普京剛工作時曾長期在東德工作,不僅結識了大量的歐洲朋友,對歐洲語言和文化也有很深的了解。在2001年911事件之後,他甚至同意美國布什政府可以利用俄羅斯邊境直接運送武器。無論是歷史傳統還是文化影響,俄羅斯內部的政治精英和商業精英都有很強的親西方慣性,只不過西方始終沒有將俄羅斯接納為自己的一員。 (俄總統普京) 北約五次東擴,歐盟從15個成員國變成28個,西方從政治和經濟上毫不猶豫地全面打壓俄羅斯,當他們拓展到烏克蘭時,已經完全突破俄羅斯所能承受的底線,以普京為核心的政治精英對西方徹底失望,所以才發動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後又將國家發展戰略全面向東轉,儘管出於歷史慣性,俄羅斯向東轉戰略在執行過程中仍會存在反覆,但對俄羅斯而言,向東轉是大勢所趨,未來這些內部阻力也會逐漸消失。
加拿大,作為一個在國際上存在感非常弱的國家,這個國家上一次成為全球焦點,還是2021年5月份在其國內原住民寄宿學校發現的200多具兒童遺骸。 作為西方國家中的一員,加拿大雖然本事不大,但在干涉別國內政方面卻也是一個積極分子,日前其醞釀多時的所謂「印太戰略」正式出爐。 「印太戰略」這個詞,是美國最先提出來的,作為美國的忠實小弟,加拿大也搞了一個自己的印太戰略,而且在措辭方面更為露骨。 該戰略對涉台、涉港、涉疆等中國內政問題上說三道四,將中國稱為「越來越有破壞性的全球力量」,宣稱加拿大應該加強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同時還表示要防止中國企業搶購加拿大礦產資源。 而在這份「戰略」發布之前,加拿大政府已經有所行動,11月初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由,強行要求三家中國公司剝離在加拿大鋰礦資源上的投資,可以說加拿大的所謂「印太戰略」,與美國如出一轍。 中國與加拿大歷史上沒有任何矛盾,地理上兩個國家之間隔着整個太平洋,從任何一個角度看,兩國都不是「對手」,因此加拿大炮製這麼一份針對中國的「戰略」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中國駐加大使館 也因此,中國駐加拿大使館針對加拿大的印太戰略發布聲明,強調對此強烈不滿,並用四個「完全錯誤」對該「戰略」的內容進行逐條駁斥。 中方表示, 加拿大的亞太戰略對中國的內外政策進行了完全錯誤的解讀,加拿大對中國現行體制的認知完全錯誤,加拿大幹涉中國內政,侵害中國核心利益的行徑完全錯誤,加拿大大搞地緣對抗的行徑完全錯誤。 中方最後奉勸加拿大不要自不量力,否則中國必將進行反制。 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理解,不對別國內政指手畫腳,是一種基本的道德要求,因此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我們就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賞,成為現今國際外交領域公認的基本原則之一。 但西方國家是沒有這種傳統的,他們歷史上靠殖民掠奪起家,跨洲越洋去干涉其它地區的內部事務,這是利益驅使,也是西方的外交基因之一。 現在殖民時代雖然在名義上結束,但殖民思維卻深入西方國家的骨髓,加拿大雖然是個沒什麼影響力的國家,但也深受殖民主義思維毒害,所謂「印太戰略」,最主要的核心就是干涉中國內政。 特魯多和教皇方濟各 其實加拿大出台這樣的戰略並不令人奇怪,這個國家不久前剛剛鬧過一個國際性的笑話,那就是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要求教皇方濟各為原住民寄宿學校的悲劇道歉。 加拿大殖民者犯下的錯誤,卻要求別人為其道歉以及口頭上贖罪,這就說明加拿大這樣的西方國家打壓、污衊他國是一種祖傳的臭毛病,與事實本身並沒有什麼關係。 正如中國駐加拿大使館發言人所說,加拿大對中國現行的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經濟制度、國防戰略等並不熟悉,只是一味地人云亦云,把反華當成了一種政治正確。 毫不客氣地說,在與中國有關的問題上,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完全是一種有罪推定。…
加拿大,一個在國際上存在感很低的國家,只有跟在美國後面吠兩聲的時候,大家才會注意到有這麼一個國家;最近,可能覺得自己沉寂太久了,加拿大當局又「狂吠」,這次依舊是朝着中國。 據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網站消息,特魯多政府日前發布了所謂的「印太戰略」,在文件中對中國大肆抹黑造謠、惡意渲染所謂「中國威脅論」,妄圖在中國內部製造對立,在涉港、涉疆、涉藏和涉台問題上說三道四。 對於加拿大政府的狂妄行為,中國大使館發文予以了嚴厲駁斥,並且提醒加方:其對中國的國內政策解讀完全錯誤、對中國歷史和執政黨地位的認知完全錯誤、損害中方利益的行為完全錯誤、認為自己能在亞太地區搞地緣對抗更是完全錯誤。 翻譯一下就是「加拿大政府啥都不懂、還胡說八道,也不想想惹的是誰、更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可以說,幾乎就是指着加拿大的鼻子訓斥,而且這也是特魯多政府「活該」。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中國內政不容外部勢力指手畫腳,加拿大對中國無端指責攻擊,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已經向加方提出嚴正交涉。 看得出來,特魯多政府真的相當天真。他以為自己是西方陣營的一員,就有資格對其他國家進行「說教」;其他國家必須俯首帖耳、聆聽它宣布戒律——拜託,天底下誰人不知加拿大不過是美國的一塊殖民地,特魯多不過是美國駐加拿大的總督。這份所謂的《印太戰略》,不過就是將美國的那些話術抄一遍,完完全全就是華盛頓的應聲蟲、馬屁精。 加拿大政府選擇這個時候對中國發難,一方面大概是因為G20峰會上,特魯多遭遇多方冷落,幾乎沒啥表現的機會;另一方面擔心美國有朝一日會向自己下手。歐洲因為拜登的《通脹削減法案》而暴跳如雷,儘管加拿大和美國有自貿協議提供豁免,但是誰能保證華盛頓不會出爾反爾?當初「拱心石」天然氣管道4期工程,被美國刁難成啥樣,特魯多不會忘記;所以他現在要納投名狀! 對於加拿大政府的本質,早就在孟晚舟女士被綁架一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作為一個國家的政府首腦,居然公開發表與本國法律不相符合的言論,這是滑天下之大稽,「走狗」二字就是對特魯多政府最恰當的評價! 早在本月初,加拿大要求三家中國企業從加拿大金屬動力公司撤資,理由是「國家安全」,這三家企業都與鋰礦有關;這才過了沒幾天,美國五角大樓就和加拿大政府頻繁接觸,準備在一些關鍵礦產上進行投資。看得出來,加拿大政府要求中國撤資,其實不是為了國家安全,而是為了更好地向美國賣身。 加拿大,一個忠誠於華盛頓還自帶乾糧的走狗,在五眼聯盟中,主要負責亞太方向的情報和間諜活動。對於這樣的一個國家,中方的回擊也無需留下什麼情面,大使館在回應聲明中寫道:如果加方自不量力,肆意妄為,必將遭到可恥失敗,也必將遭到中方有力回擊;這個警告相當嚴厲,也證明我們對加拿大沒有多少耐心了;如果中方最終下定決定,對加拿大展開反擊,在印太地區,這個國家將會進一步地被邊緣化——屆時特魯多會有後悔藥吃嗎?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真沒說錯。俄烏衝突爆發後,認為德國應該與俄羅斯深化經濟合作、力挺「北溪2號」、反對與俄羅斯能源脫鈎、主張和普京保持對話的德國前總理默克爾,遭到了部分德國媒體和政客的針對。 不少德國政客認為,如果不是因為默克爾對普京「過於軟弱」,俄軍攻入烏克蘭領土這件事就不會發生,是默克爾對普京的一再忍讓,使得俄羅斯越發有恃無恐,最終導致悲劇發生。 被針對的還有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因為施羅德多次替普京發聲、在俄羅斯石油公司保留職務等原因,德國聯邦議院還制裁了施羅德。當時,德國聯邦議院決定,剝奪施羅德的部分待遇,只為施羅德保留安保人員和養老金。 不難看出,在反俄已成為政治正確的德國,替俄羅斯發聲的結果,往往就是引火燒身,但是默克爾沒有妥協。過去幾個月,默克爾曾多次發聲, 比如呼籲美歐不要把普京的警告當成虛張聲勢,強調「沒有俄羅斯的參與,歐洲就無法獲得穩定」。 按理來說,在德國同時面臨通脹和能源危機、大量德國企業被迫關門、德國中下層民眾無力承擔高價天然氣、美國對歐盟趁火打劫的情況下,德國民眾應該期待默克爾重出江湖才對。 問題在於,根據德國民調,實際情況似乎與此相反。 德國民調機構Civey公布的數據顯示,雖然有43%的德國民眾認為,默克爾比朔爾茨做得更好,但也有41%的受訪者持相反觀點。此外, 高達71%的德國民眾認為,默克爾不應該重新出任德國總理, 支持默克爾捲土重來、再次執掌德國的德國民眾,只占比23%。 需要注意的是,這次民調是在11月24日發起的,受訪者超過5000人。這段時間,因為對美國敲德國竹槓而倍感不滿的德國民眾,還在美國駐德國大使館門前舉行了抗議遊行,認為德國能源價格過於高昂的抗議者,也沒少齊聚在德國街頭。 然而,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支持默克爾出任德國總理的德國民眾,仍然占比不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至少有3個原因。 第一,默克爾曾接收大量中東難民,當時,默克爾之所以會做出這個決定,一是出於人道主義角度考慮,默克爾不忍心看到難民無家可歸忍飢挨餓。二是默克爾想藉機增加德國勞動力的數量。 但對部分德國民眾而言,默克爾此舉頗有些「自找麻煩」的意味。導致中東難民危機的罪魁禍首是美國,最後為此買單的卻變成了德國,默克爾的選擇,讓部分德國民眾感到不可思議。 第二,突然爆發的俄烏衝突,改變了部分德國民眾對於默克爾的看法。不可否認,默克爾的對外戰略非常務實,當時,默克爾不顧美國警告、堅持完工「北溪2號」的決定,也得到了德國民眾的支持。 但在當下,隨着俄羅斯頻繁用天然氣威懾歐盟、德國因為能源價格上漲付出沉重代價,不少德國民眾選擇了將問題歸咎於默克爾。這些德國民眾認為,…
美國很亂,社會治理極為糟糕,可有許多人壓根兒就不相信——美國是天堂,月亮比其他國家都要圓,連空氣都是香甜的,怎麼會很亂,莫非是「輿論戰」的需要吧?不解釋,先看美國自己的網站披露的消息。 近日,美國「槍支暴力檔案」網站統計一項數據,顯示自今年初截止11月26日,全美已有40057人死於各類槍擊事件,美國已是連續第三年因槍擊而死wang人數超過4萬;同期,全美造成至少4人喪生的大規模槍擊事件,已發生613起,這一數據同樣也是連續第三年超過600起。網站還披露,在26日這一天之內,分別在密蘇里州、北卡羅來納州、田納西州、亞利桑那州都爆發槍擊案,也都導致平民死傷,是「血腥周末」再現。對此,美國加州總檢察長羅布·邦塔嘆道:這是「美國病」,在全世界絕無僅有。 「槍支暴力檔案」網站既然聲稱「血腥周末」再現,那麼這種可怕的周末,在美國肯定早已不是出現一回兩回的了。事實應當也是如此,就拿以上數據為例,美國連續三年每年槍殺超過4萬人,那麼三年下來已有12萬多人成為槍下冤魂。死這麼多人,美國又是自由之邦,周末清閒,該除外放鬆放鬆,發生血腥事件也不足為怪。 在「皿煮滋油」的美國,擁槍和打槍都是日常,最可怕的是,連校園也不時成為「槍戰」場所。美國校園槍擊案,隨便就可以舉出三例。5月24日,美國德州尤瓦爾迪市羅布小學,遭一名槍手闖入,槍殺18名兒童,3名成人,令人髮指,警察卻稱「無可奈何」。10月24日,美國聖路易斯州,一所高中發生槍擊案,造成3死6傷。本月13日,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傳出槍聲,3人殞命。 美國槍擊案頻頻發生,難道是美國人的性命不值錢嗎?抑或是美國當政者耳目不靈,聽不到看不到?都不是。原因簡單,就是一個詞——「資本」,是資本的力量在作祟。此前,美國學者賴特·米爾斯著書,名為《權力精英》,裡面直白地點出:美國的性質,就是個「由五角大樓精英和大公司企業精英組成的軍工複合體」。說白了,美國就是偽裝成為國家的公司而已。 軍工複合體成分複雜,牽涉到軍工寡頭、國會議員、法院大法官等,政商勾結得極緊。具體到擁槍,美國最具權勢的團體是「全國步槍協會」。該協會權力有多大?被美國人稱之為「美國權力第四極」,能深度左右到美國的總統選舉、議會選舉以及法律法規的制定等。顯然,哪個總統若異想天開提出禁槍,豈不是痴人說夢。 問題是,軍工複合體是美國社會早就固有的勢力團體,可為什麼最近這三年,槍擊案要比往年都嚴重?世人皆知,這三年,全球疫情泛濫,美國最嚴重,累計病例現已超過1億,如今每天幾萬到十幾萬不等。疫情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對個人收入等,都是顯而易見的,由此必然會造成一種莫名的不安全感。要彌補安全感,當然得要有槍在手。疫情爆發後,美國經濟下滑,唯有槍支生意興隆,就是明證。 這三年來,疫情也加深美國的通貨膨脹,而白宮的多種「拯救經濟」的金融政策,對民眾的實惠很有限,卻極大膨脹了富人的口袋,導致貧富差距更大。窮者愈窮,只好「零元購」,各種持槍搶劫案驟然增多。有對生活絕望者,只好用槍來宣洩自己的不滿情緒。很明顯,美國槍擊案暴增,絕不只是社會治安問題,而是有深層次的原因,跟防疫緊密相關。 常常有人在網上胡言亂語,稱「新冠不過是『大號流感』,美國放開疫情管控,徹底躺平,還不是好好的?」並以此來帶節奏,進而詆毀我們國家的防疫政策。好好看看吧,美國「躺平」政策的危害究竟有多大!新冠還可能變異得更為可怕,美國的身姿躺得很平、很優雅,但相信更多的暴力事件還在路上。
菲律賓是美國在東盟唯一的軍事盟友,也是美國軍事攪局南海最理想的落腳點。因此,美軍重返菲律賓,一直是華盛頓政客夢寐以求的願望。在美國將中國視為「最主要戰略競爭對手」之後,出於削弱中國在東盟影響力的需要,美國的這種企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 菲律賓蘇比克灣的海軍基地,是美國垂涎三尺的主要目標。儘管馬尼拉並沒有就此做出表態,但美國卻已經放出 「美軍將重返蘇比克灣」 的風聲。據環球網報道,日本共同社日前援引一名菲律賓官員的話說:由於擔憂中國日益增強的海上自信,美軍正在尋求重返蘇比克灣。 共同社在報道中說,美國和菲律賓近期一直在根據美菲《加強防務合作協議》的相關條款,就美國在菲律賓再建設5個新的軍事設施問題展開磋商。有菲律賓官員告訴共同社,如果美國沒有將蘇比克包括在內,他將會「感到驚訝」。這名官員還表示,台海局勢和中美之間日益增長的敵意,讓馬尼拉感到擔憂。 眾所周知,地處蘇比克灣的美海軍蘇比克基地,一度是美國海軍除本土外最大的基地。不過,在1992年,由於菲律賓拒絕延長該基地的使用期限,並宣布關閉該基地,迫使美國在當年的11月撤走全部美軍。因此,在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的當下,美國看上菲律賓的蘇比克海軍基地,也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近期,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在訪問菲律賓期間,特意登上瀕臨南海的巴拉望島刷存在感。與此同時,美國駐菲律賓大使卡爾森則前往蘇比克灣「參觀」。對此,共同社說:「卡爾森的到訪,凸顯蘇比克灣對美國的重要性」。美國想要在軍事攪局南海時有個落腳點 ,蘇比克灣海軍基地就是最理想的選擇。 當然,美軍想要重返蘇比克灣,那是他們的權利,問題在於馬尼拉會不會同意?馬尼拉對此沒有做出回應,但他們剛剛做出的一個決定,似乎在對美國說「不」。據界面快訊26日報道,近日,中國企業與菲律賓簽署了一項重要協議,即在菲律賓蘇比克灣濱海開發項目合作框架協議。 根據媒體的披露,該項目位於蘇比克灣經濟特區,占地面積約15公頃。根據規劃,該地區將被建成集高端酒店、商業辦公、會議中心以及旅遊配套等於一體的綜合園區。這就意味着,在美國尋求重返蘇比克灣之際,菲律賓卻與中方簽署協議,建設集商務、旅遊和度假的勝地。 中國在蘇比克灣投資建設綜合園區,按照美國人的一貫思維方式,這將是一個很難以接受的現實。如果美軍真的重返蘇比克灣,而中國卻在其海軍基地的附近投資開發旅遊資源,這可能會讓美國人睡不着覺。 菲律賓政府對於美軍重返蘇比克灣的企圖是何態度,外界尚不得而知。但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曾表達,不能讓南海問題影響中非關係大局。從中菲簽署在蘇比克灣的合作開發項目來看,馬尼拉顯然不想因為美菲同盟關係而損害中菲合作關係。對馬科斯政府而言,美菲同盟能給菲律賓帶來什麼?而中菲合作又會給該國帶來什麼?他應該比誰都清楚。 中菲兩國雖說在南海主權歸屬問題上存在一些分歧,域外國家的攪局行為,也沒少給中菲合作的主旋律製造不和諧噪音。但中方有關「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倡議,卻是確保中菲關係長期穩定的基礎。相比於中菲合作給菲律賓所帶來的巨大利益,南海問題在馬尼拉的對華政策中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美軍企圖重返蘇比克灣,這是美國給馬尼拉挖的一個坑,目的就是想要拉菲律賓進入其反華陣營。只要馬科斯政府一不留神掉下去,將有可能讓菲律賓重新回到2016年之前當美國炮灰的那個時代。受美菲同盟關係的制約,菲律賓可能不好意思對美軍重返蘇比克灣的企圖說不。不過,馬尼拉與中國合作開發蘇比克灣,卻有可能會是讓美國知難而退的一個好辦法。
隨着霸權地位衰弱的趨勢難以改變,美國變得愈發孤立和自私,總統拜登制定的兩個重要經濟政策:「芯片法案」和《削減通脹法案》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不但中國發出了嚴厲警告,就連歐洲也無法容忍美國的行為。 據新華社報道,日前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世貿組織貨物貿易理事會正式會議上,中國代表團用了將近40分鐘的時間,對美國近期在國際貿易規則方面的倒行逆施行為,進行了嚴厲指責,包括《削減通脹法案》中的歧視性和扭曲性補貼、強行擾亂全球半導體市場和供應鏈等;中方代表逐項指出了美方各種不符合世貿規則、違背國際法的各種行為,並且敦促美國迷途知返、遵守規則、取消相關違規內容,並且採取切實行動落實巴厘島「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聯合宣言。 這是拜登發布一系列經濟政策後,中方在國際場合發出最為嚴厲的一次指責,可謂一針見血、將美國政府的自私自利說得淋漓盡致;不僅是中國,就連同為西方陣營的歐洲,也對美國是一肚子意見。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都決定找總統拜登好好談一談這個事,不少西方專家和媒體也對美國的行為進行抨擊和警告——可是面對如此多的意見,華盛頓聽得進去嗎? 德國主流經濟媒體《商報》日前刊登了一篇文章,提醒歐洲「美國在經濟上非常自私、歐洲必須接受這個現實」;文章稱,因為與中國競爭的壓力,美國出台了一系列貿易保護措施。為了實現孤立中國的目的,華盛頓下定決心,即便與自己最重要的盟友發生衝突也在所不惜。 文章還指出:這種事情不會只發生一次,而且很可能是以後的常態;歐洲越早承認這一點、越能更好地與美國的貿易衝突做好準備。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皮內洛皮·哥德堡(Pinelopi Goldberg)日前也在奧地利媒體上刊文稱,美國正在動用一切手段來遏制中國,這也清晰展示了美國自身的弱點,而且這些措施也得不到盟友的贊同。 他還指出,美國這些政策的目的並不是所謂的「國家安全」,而是為了爭奪經濟主導權,但是西方忘記了過去30年裡從中國收益頗豐,從經濟上「掐死」中國並不能解決美國目前面臨的困境。 說實話,這位教授得保護好自己,現在的美國不是沒有明白人,而是這些明白人的話不頂用。正如德國媒體看穿美國一樣,不管朔爾茨、馬克龍有什麼想法、陳述怎樣的利害、提出怎樣的條件、發出怎樣的抗議、展示怎樣的友誼,華盛頓的態度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歐洲要麼將自己作為祭品獻給美國,作為華盛頓維護霸權體系的墊腳石;要麼揭竿而起,被華盛頓揍一頓然後做成大餐吃下去補血。 總而言之,歐洲的用途已經被預定了,不管歐洲如何掙扎,結果都只有一個。長期以來,歐洲將自己的安全和主權交給美國,等於是將自己當做了被圈養的肥羊;但是華盛頓不是慈善家,「養羊千日、用羊一時」,為了「燈塔」的千秋霸業,肥羊也到了該宰的時刻。 或許現在歐洲應該明白兩個道理:一是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二是「獨立自主」是一種極度稀缺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