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中方需要什麽,普京心裏有數,俄方運往中國的貨物,做出重大調整

西方實施的全面制裁對俄羅斯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同時也導致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量大幅縮水,普京也將貿易重心轉向東方的中國。日前,隨着中俄之間貨物運輸量激增以及鐵路運力負荷上升,普京下令對俄羅斯運往中國的貨物運力做出重大調整。 (俄羅斯總統普京)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發布消息稱,面對貨運量超過運力的情況,普京要求政府和鐵路公司一起採取措施,在今年內將運往中國的煤炭運輸量降低80萬噸,從而釋放部分運力,將在俄羅斯東部方向運行的集裝箱列車數量每天增加3列。 在西方國家因烏克蘭戰爭而降低對俄貿易後,中國一直在購買俄羅斯的煤炭。不過隨着俄方將貿易整體轉向東方,而不是局限於能源轉向後,對於中方的需求,普京的心裡也有了數,他很清楚,對於鐵路運輸的俄方貨物,中方主要的需求還不是煤炭,而且其他資源型貨物,比如豆油、木材、木筷胚料、板材以及野生藥材等。   (普京下令對俄羅斯運往中國的貨物運力做出重大調整) 也就是說,中國目前對於來自俄羅斯煤炭的需求開始下降了。這首先是因為中國正在推進清潔能源和綠色發展戰略,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對於煤炭的消費量進行了結構性調整,因此需求也在逐步減少,更需要產生的污染相對更少的替代能源,比如天然氣、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而俄羅斯的天然氣可以通過管道輸送到中國,不會占用鐵路運輸的運力。其次,中國進口煤炭還有不少其他渠道,比如印尼等國。我國的最大煤炭來源國就是印尼,而我國 一些燃煤發電企業也對印尼的低卡褐煤更加青睞,因為其價格相對低廉,今年前9月,我國進口印尼煤炭將近1.15億噸,大部分都是這種價格較低的褐煤,可以有效控制燃煤發電的成本,從而使我國的電價能夠保持在較低的水平,同時也能降低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的成本。 因此,中方對於俄羅斯煤炭的這種需求,直接通過市場機制反饋到了俄羅斯方面,即向中國運輸出口煤炭的利潤,遠不如運送中國需要的貨物的利潤,比如說,通過集裝箱運輸一噸貨物,獲得的收入要比運輸一噸煤炭多出7倍。因此,減少煤炭車皮的數量,並增加集裝箱列車的數量,能給俄羅斯帶來更高的財政收入。   (俄羅斯通往中國的鐵路大橋) 另一方面,由於歐盟對俄羅斯實施的全面制裁,導致俄羅斯通往歐洲國家的貨運量大幅下降。以俄羅斯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也是俄歐貿易主要門戶的聖彼得堡為例,集裝箱吞吐量與去年相比下降了85%,如此巨大的財政收入缺口,就必須擴大向東轉的規模和領域範圍,這樣一來,對華出口激增之後,就導致俄羅斯現有的交通基礎設施已經滿負荷運行,有俄方專家甚至感嘆,中俄貿易量增速已經超出基礎設施的運力,但是遠東地區運力短期內無法提升,而且海運也已經飽和,所以普京才會下令對俄方通過鐵路運往中國的貨物作出重大調整,減少煤炭運輸,把運力空出來運送其他中國更需要的貨物。 隨着中俄雙邊貿易的飛速增長,普京政府已經看到,中國除了對俄方天然氣需求比較旺盛之外,更需要的其他資源型貨物。所以俄方也在為此調整自己以能源出口為主的「向東轉」戰略。也就是中方需要什麼,貨物運輸就會作出相應的調整。去年,中俄貿易額超過1400億美元,而今年前11個月這一數字就達到了1724億美元,其中俄羅斯對華出口達到了1050億美元,增長了近48%,這也超出了普京政府預期。按照這個發展勢頭,雙方明年就能達到「兩年年內將貿易額提升至2000億美元以上」的目標。如此大幅度的增長不是僅靠能源出口來實現的,而是要擴大雙邊貿易的合作領域,因此中方的進口需求將會朝着多元化發展,這也是普京與中方共同推動「沒有上限」的合作關係快速推進的必然結果,想必普京自然是心裡有數。目前俄方已經出台了一系列邊境口岸的升級計劃,為擴大對華出口、滿足中方需求提前做好了準備。

3 years ago

馬克龍給中國出主意,提出三個解決台海問題的前提,中方有言在先

近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成了國際外交場合的焦點人物,其在對美、對俄、對華問題上,連連發表了令人矚目的言論,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台海問題上,馬克龍一反常態,居然給中國人出起了主意。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消息,馬克龍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表示,台海問題令人擔憂,必須以冷靜、公平和尊重的三個前提下解決。 馬克龍還宣稱「我們非常清楚當前的形勢,也非常重視維護地區穩定。」 馬克龍稱,法國的「印太戰略」,是維持與包括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印尼、泰國等合作夥伴之間的關係。 由此可以看出馬克龍的意見是比較含蓄而模糊的,他的建議顯然與美國要求各國站隊,共同圍困中國的的目標,是完全偏離的。 但同時,馬克龍在與中國主權相關的問題上發表評論,與中國一貫的主張也不符合,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譚克非早就有言在先,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   譚克非 要了解馬克龍的真實意向,那就必須先了解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 可以說馬克龍的發言,主要針對的是外部勢力近日在台海問題上搞的小動作,不管其初衷如何,但在客觀上有助於阻止域外國家對台海問題的干涉。 近日圍繞台海問題發生的、有可能引發衝突的兩件事情是,美國擬升級對台軍售,部分西方國家又開始組團訪台。 美軍愛國者導彈 美國國務院披露的文件顯示,美國計劃對台出售包括100枚愛國者防空導彈在內,總價值達8.82億美元的武器裝備,據悉,這批愛國者導彈將比以往美國出售的導彈更為先進。 從過往經驗來看,美國國會很快就會通過軍售提案。 要知道,在上個月,美國總統拜登本人親口向中方承諾,要遵守「一中」原則,隨後在中美防長會晤中,中方又向美方強調,台海問題是中美關係中不可逾越的紅線。 美國人這麼快就翻臉,無疑給本地區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與此同時,另一股值得關注的國際逆流,就是澳大利亞、英國和波蘭又開始玩弄起所謂的「訪台」伎倆。 上周英國下議院外委會主席凱恩斯,不顧中方反對率團竄台。    …

3 years ago

美指責中方「經濟脅迫」,中國外交部擺出3個事實,對美方反將一軍

今年以來,美歐已經進行了多輪「中國問題對話」了,近日,美國副國務卿舍曼和歐洲官員薩尼諾再次舉行了相關會議。 此次美歐高層交流的重心主要有四點,第一,共同維護《聯合國憲章》中心地位,具體主要是維護《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普遍性和統一性,強調該條約在全球海域範圍內均具有法律和管轄力。 而其餘3項都與中國有關,分別是污衊中方存在所謂「經濟脅迫」的問題、對中國內政事務指手畫腳、呼籲西方夥伴在中國周邊地區加強合作。 美國副國務卿舍曼 本輪會晤,舍曼強調《聯合國憲章》以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主要目的,就是藉機炒作東海和南海局勢,她特意重申了美歐對所謂「擴張性的海洋主張的共同關切」。 簡單來說,就是美方仍試圖模糊中國在南海擁有合法領土權益的事實,將繼續推動其所謂「自由航行」主張,並保持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 而所謂的「經濟脅迫」,更是莫須有的指責。針對一些西方國家單方面違背雙方尊重互信原則、干涉中國國家主權、破壞對華關係的行為,中方合理予以反制,捍衛國家安全和利益。 這一做法本就無可指摘,然而,一些西方國家卻因此借題發揮、倒打一耙。典型代表就是莫里森執政時期的澳大利亞,和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 過去一段時間,因為澳大利亞單方面破壞兩國經濟關係導致中澳關係冷淡,澳旅遊、海鮮產品、葡萄酒、國際教育、煤炭等產業遭到沉重打擊,對此,澳方不僅無視自身錯誤,反而屢屢要求中國「首先做出讓步,取消制裁」。 而立陶宛,則無視大陸嚴正警告,執意同台當局聯繫密切,還與之互設所謂「代表處」,這對中立兩國之間的經貿關係同樣產生了巨大影響,部分中資和歐盟企業撤離立陶宛,立陶宛對華貿易出口也因故下滑。     而立陶宛與澳大利亞一樣,都無端將鍋甩到中國身上,聲稱自己受到了所謂「經濟脅迫」。然而,事情的是非曲直非常清楚,歸根結底是美方在籠絡西方盟友參與對華「圍堵」中的博弈手段。 澳大利亞煤炭 最後是在關於美歐合作體系在亞太事務上的參與上,這是一個比較值得關注的點,伴隨着經濟上的全球化,以及美國「印太戰略」的持續鋪開,當前歐盟國家對亞太事務的參與度,也在美國的影響下,日益深入。 本次參與會晤的美國官員就表示,美歐在回應俄烏衝突,以及對待印太地區等問題的戰略前景上「從未如此一致」,舍曼還強調了所謂「跨大西洋國家在捍衛全世界自由、民主方面的聯合意志」。 這也正說明了美國正在高度捆綁其所主導的盟友體系,但是在這一體系中,歐洲的位置無疑仍是最重要的,而歐盟對亞太的干涉,也代表着時隔多年後,歐洲對亞洲再一次的戰略延伸。 美國的想法相當豐富,但卻忽略了相當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時代已經變了,現在的中國有足夠的實力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利益,也有意願維護地區局勢的總體穩定。  …

3 years ago

“別想著中國會崩潰”,美前官員闡述中美關系,直言共存才是現實

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一向信奉霸权主义的美国感觉地位不保,开始在亚太地区兴风作浪。数年来,美方不仅拉着一众盟友对华围追堵截,妄图孤立中国经济,还频频插手中国内政,搅动台海局势妄图“以台制华”。美国单方面的“敌视”行为,令中美关系迅速下滑,而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相互博弈,也令国际社会担忧不已。为此,有美前官员阐述中美关系,直言共存才是现实,“别想着中国会崩溃”。 据来自观察者网的消息,前美国国安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现美国智库高级研究员何瑞恩,近日在参加一场中美关系研讨会时表示,尽管美国在过去的大国博弈中赢得了胜利,但他并不认为美国在当前的美中竞争中,还能维持此前的优势。随后他指出,中国的国家性质,不允许美国建立“预期中国未来会崩溃”的竞争战略,他希望拜登政府能够理解两国关系的性质,接受双方共同存在的现实情况,以此建立明确清晰的政策和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国务院前亚太助理国务卿董云裳也参加了这场研讨会,在她看来,中美争锋相对的竞争已经产生了循环过度反应,这种危险的形势令她感到不安。她指出,两国应该避免无意义的“零和竞争”,管控双方在各领域问题上的分歧,就算美方自认为可以承受与中国“疏远”的代价,但其他大多数国家并不这样认为,不会追随走上美国与华脱钩的道路。 客观而言,很明显,这些曾专门处理对华事务的官员,其实心里也十分明白,中美关系近年来迅速恶化,责任完全在于美方。特朗普时期,美国便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打压力度,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制裁中企,尤其对于掌握了5G技术的华为公司,美方更是怂恿盟友对其联合制裁,以此扼杀中国的科技发展。此外,推行“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单方面加征对华关税,吹响了中美贸易战的号角。 在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更是变本加厉,不仅大肆炒作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亚太建立起一个个以遏华为目的的小圈子,试图孤立中国经济;还在南海大搞“自由航行”,且多次对台军售,歪曲一个中国政策,挑起中国的内外矛盾。最近,美方分别颁布了通胀法案和芯片法案,妄图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供应链之外。     然而,正如这些美国前官员所说,美方的种种遏华举动注定是失败的。美国不断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确实在西方吹起了一股“排华”妖风,但中国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和经贸利益,却是各国无法否认的事实。同时,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更是被誉为“世界工厂”,哪怕美国决心与华脱钩,大部分国家也必然不会响应,毕竟与对抗相比,合作共存才是最符合利益的选择。 而在中国的发展理念中,中方从未将美国视作对手,希望推动两国携手共进,但美方却一直在针对中国,这对两国关系不利,也对世界不利。美方或许也知道这一点,最近开始积极与华沟通,打算管控两国的分歧。然而,中美关系所面临着最大症结,就是台湾问题。这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更是绝不允许被越过的底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插手,所以,只要美方不愿放弃操弄台湾问题,继续恪守一中政策,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就难以缓和。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联系如此紧密的当下,美国妄图通过影响力遏制中国的发展进程,甚至迫使中国“崩溃”,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相反,受俄乌问题影响,美国正承受着高通胀所带来的物价上涨,而中国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却因关税问题被拒之门外。可以说,美国政府的种种遏华举动,到头来还是在伤害自己国内的民众。 除此之外,美国的政治意图显然也没能达到,美方大肆挥舞制裁大棒的霸权行径,已经引起了各国乃至美国盟友的反感。目前,东盟明确拒绝随美遏华;中东各国纷纷“向东看”,与华走上了合作共赢的道路;就连被美国视为“后花园”的拉美地区,也积极与中国合作;同时,欧洲领导人相继访华,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反对脱钩。在这种发展形势下,美国的遏华战略最终只会自取其辱,接受与华共存合作,才是有利于中美发展,有利于世界的正确选择。  

3 years ago

回應西方「俄油限價令」,普京將訪問烏東「新領土」

全球政治紛爭就如一台大戲,每天都上演曲折而扣人心弦的一幕幕。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一個圖片,是美國驚悚影片《閃靈》的一副劇照,男主人公傑克·托蘭斯在冰天雪地之中挨凍,滿頭滿臉都凝結冰霜,凍得眼睛翻白。梅德韋傑夫還特意配上一段文字:「終於,我們作出了關於對俄羅斯石油設置價格上限的決定……」顯然,梅德韋傑夫這是在嘲諷西方國家。 G7以及澳大利亞共同宣布,將對俄羅斯出口石油設置價格上限,每桶60美元,最快於本月5日生效。對設置俄石油出口價格上限一事,歐盟成員國也達成一致意見。按照一些西方官員的說法,這是西方迄今對俄羅斯最嚴厲的一次制裁。 西方這一番動作,甚是可惡。多年以來,西方世界輿論機器是這樣宣傳的:西方是自由的世界,奉行的是自由貿易。並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這樣忽悠中國等第三國家的,還試圖把所謂「自由貿易」強行移植在第三國家身上。說白了,西方就是要迫使這些國家徹底對其放開市場,便於搞經濟掠奪。可看看現在,西方是完全不顧吃相,合夥上陣,對俄羅斯設定一個框框——要對西方賣石油,不准按照市場價,而必須由西方說了算。 西方這一招,肯定會對俄羅斯造成傷害,畢竟石油產業是俄羅斯的經濟支柱之一。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在西方的一片喧嚷制裁聲中,俄羅斯對歐盟能源出口一直未斷過,僅石油出口一項,就賺取歐盟超過700億美元,比俄羅斯最近一年的軍費預算還要多,正是俄羅斯能支撐當前這場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次限價之後,俄羅斯的收入必將減少。     問題是,制裁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對俄羅斯的制裁也必將禍及西方自身。西方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性太強,而俄羅斯的能源出口正在越來越多元化。衝突爆發以來,俄羅斯能源對中國和印度等亞洲區國家出口量暴增。僅以印度為例,今年初,也就是開戰前,俄羅斯對印度原油出口每天僅約2.5萬桶,可到6月中旬,這一進口量突破每天60萬桶,翻20多倍。諷刺的是,每天卻有大批運油船從印度開往歐洲——原來,歐洲仍在採買俄羅斯石油,只不過白白讓印度中間商賺差價。 在石油出口問題上,如今西方如定要跟俄羅斯較勁,俄羅斯即便有重大損失,但相信能扛得住,至少要遠比西方更能扛得住。近日,俄羅斯常駐維也納國際組織代表烏里揚諾夫就冷峻地回應道:「從今年開始,歐洲將沒有俄羅斯石油。」 俄烏衝突,世人都知道,這是俄羅斯抗擊整個西方霸權體系的一場戰爭。仗打這麼久,西方只是縮在幕後為烏克蘭「遞刀」,不敢下場跟俄羅斯直接對抗。 另一個戰場,就是對俄羅斯的制裁。衝突以來,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方式多種多樣,聲勢浩大,可真正能落實的很少,俄歐之間的能源、糧食貿易等都在明里暗裡很熱絡。如今,西方聯合起來對俄羅斯石油出口設置價格上限,顯然是要觸動俄羅斯的逆鱗。或許,俄羅斯跟西方真正意義上的較量,迄今才開始。   俄羅斯近日發布一則消息,很是耐人尋味。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聲稱,在「適當時機」,總統普京將造訪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地區。並指出,「因為這是俄羅斯聯邦的一部分。」很明顯,普京訪問烏東「新領土」,對烏克蘭以及西方的刺激是夠大的,這表明俄羅斯決勝西方的強大戰爭意志。看來,隨着西方對俄石油出口價格設限的決策一出,俄羅斯和西方之間的博弈將越發慘烈。

3 years ago

「沖繩防衛集團」呼之欲出,日本盯上中國的台灣島

12月5日環球網報道,根據日媒消息, 日本防衛省正在考慮搞「沖繩防衛集團」,意圖是要在「西南諸島」搞一個「集團軍」,這將是日本在該方向駐紮的最大規模核心部隊。 此次防衛省的計劃,是將陸自第15旅團從「旅級」升級至「集團規模」,對應的人數也將從2000多人增加到3000人左右。相對應地,其裝備力量也將大幅增加。而日媒還聲稱, 日本此舉將導致中日關係緊張,尤其所謂「沖繩防衛集團」將把矛頭指向中國釣魚島。 尤其日本《讀賣新聞》還放出了更具挑釁性的消息,那就是 「沖繩防衛集團」呼之欲出,與所謂「台灣有事」有關。 說來說去,日本還是盯上中國台灣省了。 (日本防衛大臣浜田靖一在與那國島「遙望」中國台灣省) 事實上,日本的意圖早就擺在檯面上了。今年9月份,日本防衛大臣浜田靖一就曾登上與那國島,這座島嶼被認為是日本最西端的據點,這裡距離台灣島只有100多公里,浜田靖一當時就在島上「遙望」中國台灣省。 而不久前,就有消息顯示,美日在「利劍」年度大規模聯合軍演中,將與那國島作為關鍵地點,這不僅顯示美日軍事「一體化」,而且很明顯,美國和日本的魔爪,都已經伸到了台島外圍。 在美國的縱容下,日本正在加速其進攻武器的發展計劃。 《參考消息》報道顯示,日本希望在2035年前後新增130個彈藥庫的部署,這些彈藥庫有相當一部分是為了日本新導彈的存放工作。 之前就有消息稱,日本要在12式岸艦導彈的基礎上,打造大批1000公里射程的遠程導彈。     (12式岸艦導彈) 而在最近,《讀賣新聞》報道顯示,日本防衛省打算申請5萬億日元的專項預算,將用於超過10種各型導彈的研發生產工作。 日本的計劃是在2030年前後獲得5馬赫以上的高超音速導彈,同時還要有針對島嶼的「高速滑翔彈」。 12月份,日本內閣會議將討論《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並將繼續給「自衛權」鬆綁。未來日本會將打擊「敵人」導彈基地視為是「自衛」。 在此基礎上,日本希望獲得美國的「戰斧」巡航導彈,目前日本和美國已經就此展開談判,希望首先獲得500枚。…

3 years ago

華盛頓對這幾家中國企業下死手之後,德國表明態度將不會效仿美國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日前以「造成不可接受風險」的陳詞濫調為由,宣布禁止包括華為在內的5家中國企業產品在美銷售。為此,華盛頓方面還遊說並鼓動盟友一起打壓中國企業,與中國脫鈎。不過,美國這種做法並沒有引起盟友的普遍效仿。 據《環球時報》12月5日報道,德國經濟部發言人日前表示,德國不打算效仿美國全面禁售華為等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生產的產品,而是將繼續依照個案的不同狀況作出決定。德國的態度,符合其繼續發展與中國經貿關係的立場。 德國的態度卻引起了美國人的強烈不滿。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的共和黨首席議員麥考爾批評稱,德國做出的這一決定不僅「危及其自身國家安全」,而且「危及整個歐洲的國家安全」。由此可見,國家安全這個筐已經成了美國對付異己的「萬金油」,啥都可以往裡裝。 美國人對德國經濟部的這一決定所發出的批評,純粹就是在睜着眼睛說瞎話,而全世界最不安全、存在最大風險隱患的正是美國自己。之前「凌鏡門」的爆發,讓歐洲國家見識到美國人在獲取他國情報信息手段的卑鄙無恥。而美國政客如此抹黑中國華為產品,其實就是一種政治操弄,目的就是試圖說服盟友不要使用中企科技產品,充當美國對華惡性競爭的幫凶。 德國給華為等中企電信設備開啟市場大門,美國的反對和批評引起了不少德國人的反感。德國科技雜誌《13n》刊文稱,美方對德國立場的尖銳批評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德國經濟部雖說沒有拒絕中國電信設備,但已經提出嚴格控制使用某些國家零部件的詳細建議。 當美國政客在批評德國不願意拒絕使用華為等中國製造電信設備的時候,卻完全沒有考慮到自身給歐洲帶來什麼。美國除了希望向歐洲提供留下嚴重安全隱患的電信設備之外,近期所出台的一些極端法案,存心要摧毀歐洲的經濟和工業。 美國剛拋出的《通脹削減法案》,為美國本土電動車企業提供減免稅和巨額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這項法案卻將包括歐洲和日韓等國在內的外國企業排除在外。美國此舉,無非就是希望藉助對本國企業進行補貼等方式,讓他們贏得與歐洲等外國企業的市場競爭。 另外,美國還利用俄烏衝突向歐洲出口天價能源牟取暴利的同時,還利用歐洲工業生產環境惡劣的機會,趁火打劫吸引歐洲企業將生產鏈轉移到美國。華盛頓這一連串的捅刀行徑,在讓歐洲本來就陷於困境的經濟形勢雪上結霜的同時,還在讓歐洲陷於產業空心化的絕境。 法國總統馬克龍日前訪問美國,希望說服美國放棄這種損人自肥的舉動,但得到的回應卻是「不,謝謝」。拜登甚至當着馬克龍的面表示,「美國無須為這些法案給歐洲造成的傷害道歉」。美國的薄情寡義讓歐洲大為光火,德國和法國紛紛擼起袖子,揚言要與美國攤牌。 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經濟部突然宣布不會禁止華為等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需要來自中國性能優異、安全性能更好的電信設備,應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素。更重要的是,還是用中國這個籌碼與美國討價還價。正如一位德國議員警告美國所說,歐洲「已將所有酷刑工具都擺到檯面上」,而此舉就是針對美國的「酷刑」之一。 美國一面不留情面坑害歐洲盟友,另一方面則希望它們充當其遏制中國的馬前卒,世界上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我們也要看到,一切都是交易,只要美國開出的價碼適中,歐洲那幫扶不上牆的傢伙,隨時都有可能把我們出賣。不過,華盛頓看樣子是既要吃席,又不想買單。

3 years ago

當年“非典”是怎麽消失的?為何新冠快三年了,卻難以消除?

今年冬天新冠疫情又有所反弹,全国各地多面爆发,让人们不禁进入了惊慌的状态,毕竟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快三年的时间,除了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之外,经济活动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企业,实体店,个体工商户等等都面临破产,而且因为封控在家,很多人面临着失业,但是如今大部分的家庭都是没有太多积蓄的,又面临着高昂的车贷房贷以及一家老小的生活开支,所以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每个家庭都是非常紧张的。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对于新冠病毒依旧还没有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阻断传染源,大家是否还记得2003年的非典呢?新冠病毒刚刚爆发的时候,专家也指出新冠病毒与当年非典病毒属于同一类,那么当年的非典是怎么消失的呢? 01 再次认识非典,当年“非典”是怎么消失的? 2003年,一位广东的厨师高烧不退,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在当地的医院治疗无果之后被送到了广东的军区总医院,经过了一个月的治疗,终于康复出院。 本来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但是不幸紧接着传来,给这位患者治疗的医护人员相继被感染。非典开始爆发。 当时专家始终认为野生的蝙蝠是这次病毒的来源,它们不仅携带着非典病毒,同时还携带着埃博拉、亨德拉等病毒,当年专家认为携带非典病毒的蝙蝠先传染给了蚊子,蚊子又传染给了果子狸,最后又传染给了人。 想想当年非典爆发的时候,情况也是非常严峻的,学校也开始停课,不过当年非典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得到了有效控制,夏天来临的时候,非典就消失了。 即便如此,当时的非典也影响到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当年非典的死亡率达到了11%,好在非典消失之后再也没有卷土重来,其实非典到底是如何消失的,至今官方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原因。 02 为何新冠快三年了,却难以消除? 1、新冠病毒高度变异性 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变异性让人难以琢磨,这就让我们最初接种的新冠疫苗,可能无法抵抗新变异的毒株。 而且这些变异的毒株侵袭人体的主要部位不完全相同,并且根据相关专家预测未来新冠病毒可能仍然继续变异,这样就为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带来很大的困难。     2、国家之间的交流改变 当年非典爆发的时候,其实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还不是特别充足,虽然也有一些往来,但是交通不够便利,毕竟出国的人比较少,国外进入我国的人也是少数。 然而如今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便利,出国就好像出了一趟远门一般,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爆发了病毒,可能病毒会席卷整个世界。如今新冠疫情已经成为一个国际问题,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已经采取了躺平的态度,而且我国的专家对于未来的预测也一直是可能成为大流行。…

3 years ago

立陶宛終嘗苦果,想恢複對華貿易,辦法是「去世貿告狀」

據觀察者網援引立陶宛媒體報道,近日,立陶宛經濟部長阿爾莫奈特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承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立陶宛不可能「完全排除中國」 , 她暗示中國對立陶宛的「制裁」對立陶宛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並公開宣稱, 希望對華貿易能早日恢復 。 (阿爾莫奈特資料圖) 不過,她這可不是什麼「服軟」的表現,因為她在講話中特意搬出了立陶宛的盟友——美國和德國,說這兩個國家都與中國有着緊密的經濟關係,還在被問到要如何恢復兩國貿易的時候稱, 立陶宛打算呼籲歐盟去世貿組織「告狀」。 這樣的選擇,不就是一邊想吃中國飯,一邊又想砸中國鍋嗎? 事實上, 這位阿爾莫奈特也是立陶宛國內「對華強硬」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去年年底,在中立關係陷入危機後,她曾公開表示,「立陶宛對中國的出口僅占1%的份額,因此不能向中國出口,立陶宛的損失也不大。」今年2月,她還開始公開渲染「中國威脅」,說中國正在對立陶宛進行「史無前例的經濟脅迫」,並強調今年的立陶宛經濟有希望仍然維持「強勁增長」,因為目前並沒有公司離開立陶宛。3月底,她甚至宣稱,立陶宛已經完全準備好在台灣設立所謂「經貿辦事處」, 一副誓要和中國「死磕到底」的架勢 。 不過,經濟數據說不了謊, 錯誤的外交政策,讓立陶宛在經濟領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據公開數據顯示,今年9月, 歐洲通貨膨脹率最高的國家是摩爾多瓦(34%)、烏克蘭(24.6%)、立陶宛(24.1%)。 其中,摩爾多瓦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人均GPD只有不到4500美元;烏克蘭本來就很窮,現在又處於戰亂,這兩個國家會上榜並不令人意外。然而,立陶宛卻與兩個國家都不一樣。…

3 years ago

布林肯汙蔑中國,每一條都十分荒誕

美國政客一直在用實際行動來詮釋什麼叫「賊喊捉賊」。國務卿布林肯最近在談到中國的話題時,一番言論就很符合這一特點、每一條都十分荒誕。 上月底的北約外長峰會後,布林肯在媒體面前公開表示,「北約對中國構成的挑戰保持清醒,對於中方實施脅迫性政策、散布虛假信息、迅速且不透明發展軍力,包括同俄開展合作等行為,美方保持關切。」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予以嚴正回應,稱這種言論純屬顛倒黑白,「充斥着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並逐條進行駁斥,贏得網上一片好評。 「中國構成的挑戰」,真不知布林肯說到這句話時,腦袋裡想些什麼?新中國成立70多年,何時構成對他國的「挑戰」?外交上,中國提出並一直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倒是美國一直奉行所謂的拳頭外交,或者是脅迫外交。   當今俄烏衝突爆發,美國制裁俄羅斯,倒也罷了,可白宮是不住地廣撒「英雄帖」,脅迫無數跟俄烏局勢八竿子打不着的國家,加入對俄制裁行列。即便對中國這個獨立自主的大國,白宮政客也沒少費過口舌,這就是典型的脅迫外交。 軍事上,中國從未挑撥過任何國家捲入衝突,也從未主動對外發起過任何一場戰爭,對外的幾場戰事都是保家衛國、自衛性質的。布林肯身為美國政壇精英,應該熟知上世紀50年代初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戰事,若不是美國把霸權黑手伸向半島,甚至伸向中國東北,中國哪會出兵教訓美國為首的16國聯軍? 再看看美國自身,成立246年,沒對外打仗的年頭有多少?僅16年。去年,美國剛從阿富汗撤軍,今年就在烏克蘭點燃戰火。就拿年頭較近的說,還有前南聯盟、伊拉克、也門、敘利亞、利比亞——然而,布林肯都不提,只顧張口就向中國噴污水。     如今美國夥同其北約盟友滿世界煽風點火、製造「顏革」、激發矛盾和衝突、挑起戰爭時,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惠及全球,帶來的是無盡的經濟繁榮;布林肯所在的美國自然也有許多大動靜,然而其所做的,無非是掄起「美元」大棒,利用美聯儲操縱全球金融,對他國進行無情的財富收割。 至於「散布虛假信息」,虧布林肯說得出口。美國這些年在全球乾的壞事,引發無數流血衝突,沒有哪一件少的了白宮的搬弄是非。依然拿俄烏衝突舉例,但凡是個人都知道,所謂的「烏克蘭加入北約」,明知是一句謊言,拜登政府卻一再宣揚,說得煞有介事,甚至還炮製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時間表。布林肯這回不是又在污衊中國嗎?美國開動謊言機器,針對中國散布的虛假信息更多、更離奇,諸如病毒溯源、涉疆「人權問題」等,每一條都無比荒誕。 白宮政客謊言說得再多,被污化的絕不會是中國,反而只會是美國自身。美國的全球影響力正在下降,拜登上台後,為彰顯美國的所謂「領導力」,峰會召集過不少,諸如「民主峰會」、「美國-東盟峰會」、「美洲峰會」等,哪一場不是弄得一地雞毛、笑話百出? 美國將中國列為「最重要戰略對手」,卻遏制不了中國的發展,於是只好在嘴皮上多下功夫。可是布林肯等政客所說的話,除了一小撮熱衷於對美國霸權捧臭腳的西方國家而外,沒有多少國家會相信。布林肯如此謊言頻出,顛倒黑白,相比其前任,以「撒謊、欺騙、偷竊」著稱的那位,可謂是半斤八兩。

3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