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特朗普罕見承認讓步,他想請中方出手幫忙,給美國解決一個麻煩

前言 几天前,特朗普还在“空军一号”上强硬喊话北京;几天后,同样在这架专机上,他却对媒体语气缓和。 这位自诩“谈判天才”的总统,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一度焦头烂额的美国似乎找到了新出路。 从极限施压到愿意让步,背后是战术调整还是认输?新的交易模式会就此开启吗? 编辑:倏禹 空军一号上的180度转弯 10月24日,夜色渐浓。特朗普登上他的总统专机“空军一号”,准备开启亚洲之行。但这一次,气氛有些不一样。没有了前几次出访时的睥睨一切,反而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面对随行记者,他一反常态,语气缓和地介绍起对中美关系的期待。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就在几天前,他还在同一个地点,对北京隔空喊话,希望中国在俄乌问题上“帮忙”。 那时的姿态,更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而现在,他却坦言,美国对华关税“不可持续”,甚至罕见地表示:“我想为了达成协议,我们也会的。” 这简短的一句话,信息量巨大。这不仅仅是口风的变化,更是美国对华策略可能出现根本性转向的强烈信号。几乎与此同时,中美两国经贸团队在吉隆坡举行了第五轮磋商。 美国会后只说了一句话:“非常具有建设性。”这五个字,在外界听来,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它标志着持续已久的贸易战,终于有望从针锋相对,走向坐下来谈。 特朗普在专机上的表态,恰好呼应了两国谈判的节奏,像是在为艰难的磋商注入一剂强心针。那么,是什么让最强硬的商人总统,突然松口了? “黔驴技穷”的结构性困境 答案,藏在特朗普无法回避的结构性困境里。他就像一个牌技高超的赌徒,却发现自己的筹码越来越少。他引以为傲的“极限施压”组合拳,几乎用了个遍。从科技战的断供,到贸易战的关税,再到舆论战的抹黑。 但结果呢?中国非但没有屈服,反而在核心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稀土,就是那张让特朗普“头破血流”的底牌。中国在全球稀土加工领域几乎拥有垄断性的控制权,美国70%的稀土依赖从中国进口。 无论是造芯片还是做军工,都离不开这种“工业维生素”。特朗普想找替代?可以,但需要10到20年的时间!更让他头疼的是,他的“小动作”正在反噬自身。 就在他宣称对俄罗斯实施“非常严厉的制裁”后,国际油价先扛不住了,10月23日WTI原油直接涨超5%。这完美印证了普京的警告:“俄罗斯石油供应要是少了,全球油价就得涨,到时候难受的可就是美国了。” 除了外部压力,内部的炮火同样猛烈。前段时间的美股“黑色星期五”,冲击力过于巨大。再加上一个稀土、一个大豆,就已经让特朗普的农业州和华尔街盟友怨声载道。 他精心构建的“单打独斗”的幻想,在多极化的世界里,显得那么不合时宜。欧盟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印度有自己的能源需求,谁都不想为了美国的野心牺牲自己。 这位自诩“谈判天才”的总统,终于发现,自己那套“极限施压+利益交换”的老套路,根本玩不转了。美国,没招了!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6 days ago

對華提出三條無理要求,訪華前夕,這位“洋教師爺”被拒之門外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本来计划上周末开启首次访华行程。但临出发前,德国外交部突然宣布:行程推迟。理由是“暂时没法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路透社在报道中提到,德国方面对这次访问推迟“感到遗憾”。发言人强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太重要了,所以德方很希望访问能如期进行。而德媒更是透露,瓦德富尔之所以未能来华,主要是中国这边没人肯见他。这下,德国国内的舆论也炸开了。 之所以中国这边不愿意接见这位德国新外长,据获悉,因为瓦德富尔这趟出访,原本打算对中国提出三条要求:第一,放宽稀土出口管制。第二,承诺台海不动武。第三,施压中国促俄停战。什么叫做明明有求于你,却偏偏要摆出一副“洋教师爷”式的派头。 更讽刺的是,瓦德富尔这次访华,本来还计划带上德国的商界代表团。里面包括汽车工业协会、稀土进口商代表,还有几位制造业巨头的负责人。对这些企业来说,他们是真心想来中国谈合作的。因为德国现在的制造业,已经被稀土管制和能源危机搞得焦头烂额。然而,这位外长在出发前,就在妄议台海、指责中国“影响全球秩序”,结果访问计划直接泡汤,整个德企团队,全被他一个人给拖下水了。 德国《焦点》周刊就直接批评说,瓦德富尔在对华问题上延续了前任贝尔伯克的“说教外交”,但完全不懂策略。文章甚至直言,德国现在应该向中国学习,而不是惩罚中国。 评论还指出,中国在经济、科技、供应链这些领域的能力,正在远远超越欧洲。与其居高临下地批评,不如放下架子,找机会合作。这不仅符合德国的国家利益,也有助于他们自己的出口行业。可以看出,德国国内对瓦德富尔,也有很大的怨气。 这次访问推迟,其实反映出三个很清晰的信号。 第一,中方通过“不安排会谈”的方式,表达了明确的不满。德国外长想把稀土当筹码,想谈条件,但态度又充满傲慢。中方当然不可能配合这种姿态。中国不拒绝谈判,但拒绝被“训话”。 第二,这种“被拒之门外”的情况,在近年的中欧外交中非常少见。它说明,中国对欧洲的耐心已经到头。过去几年,中国一直把欧洲当成中美博弈的“第三种力量”,希望通过合作维持平衡。可现在,欧洲越来越多地跟着美国起哄,炒作“贸易武器化”“价值观外交”,完全站到了对抗阵营。中国当然要调整态度,不再继续迁就。 第三,德国国内的经济压力已经到了临界点。德国企业依赖中国稀土、依赖中国供应链,但政府却不断对中国施压。尤其最近,荷兰“猪队友”突然出手,强制接管中企安芯半导体,让整个欧洲的供应链都陷入混乱。德国不少制造业巨头都在担心断供。 这次外长访华,本来是想趁机修复关系,却因为政治立场太强硬,反而丧失了最后的沟通机会。 从更大的角度看,德国过去十多年能在全球制造业中领跑,有两个支柱: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和中国的高效供应链。现在俄乌冲突让德国能源成本飙升,而中国这边又被他们自己“政治化”。德国失去了两个支撑点,只能被迫向美国靠拢。 可问题是,美国并不会真帮德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优先的逻辑非常明确,欧洲利益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

6 days ago

震驚!美鐵桿盟友稱:美國是帝國主義,禍害全球,我們和中國相同

美国的霸道就连自己的盟友都无法忍受了,最新消息爱尔兰新任总统刚上台就将美国定性为帝国主义强国,更是对美国支持以色列发动加沙战争进行抨击,当美国的盟友都开始背弃美国时,美国在二战后苦心构建的世界体系还能够维持多久?这是否是美国走向没落的钟声? 爱尔兰总统称:美是帝国主义 爱尔兰当地时间10月25日,独立候选人凯瑟琳·康诺利以63.36%的得票率获胜,当选爱尔兰第十任总统。 遥遥领先她的竞争对手希瑟·汉弗莱斯高票数当选为爱尔兰总统,更让人注意的是这位总统的立场。 她在未当选总统前就多次批评美国的霸权主义,并称:美国是帝国主义强国,是全球不稳定因素的一部分。 这样一位在竞选总统前就公开表达立场的人选,却在爱尔兰大选中以遥遥领先的优势获得选民的支持,这背后表露的意味就很微妙了! 爱尔兰民众选择支持她,是否意味着爱尔兰民众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已经心生不满了,同时这也是美国传统盟友里面第一位公开表达对美国不满的总统。 这位爱尔兰新任总统凯瑟琳·康诺利现年68岁,1999年进入出生的戈尔韦郡市议会,此前曾担任爱尔兰众议院副院长,并从事过临床心理学家和律师等职业。 其生涯经历虽然极其丰富,但在爱尔兰的知名度并不高,更关键的是在爱尔兰亲欧亲美情绪高涨时,康诺利长期批评欧盟。 参选前不管是媒体还是国外政客都一致不看好她的立场,认为她批评美国、支持巴勒斯坦的主张并不会得到选民的喜欢。 但最终参选时她获得了左翼政党的大规模支持,包括爱尔兰最大的反对党新芬党。 并成功获得了年轻选民认可,直接登上总统位置,而在竞选中她更是对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的评论引起了热议。 在竞选中被问起长期以来批评美国和欧盟的情况下,如果与特朗普会面的可能性时,康诺利回应称:如果只是见面和问候,那我就会见面和问候,但如果讨论的是加沙的种族灭绝问题,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从上述对话中完全能够看出这位新任总统对美国和欧盟持有的看法,持完全的评判态度。 康诺利还表示自己是一位:社会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 每一位总统的上台持有的立场完全可以代表大部分国民的立场,随着特朗普上台对全球实施的关税政策和越发强硬的作风已经引起全球的不满。康诺利只是第一位发声的总统,但绝不会受最后一位。 美国传统体系的瓦解 爱尔兰总统的的发声只是将各国对美国的不满摆到了明面上。 康诺利认为爱尔兰不能够完全信任美国、英国、法国,在她看来这些国家全部深陷军工产业,在全球各地引发流血冲突。 她表示每个爱尔兰人都“对美国存在信任问题。而她的上台就是爱尔兰人对这一言论最好的注脚。…

6 days ago

莫迪剛得罪美俄,絕不能再失去中國,忍痛割愛給中方送來兩份大禮

刚得罪了美俄的印度,知道绝不能再失去中国,莫迪忍痛割爱,给中方送来两份大礼。 日前,印度总理莫迪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宣布以线上方式参加东盟峰会,从而避开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直接会面。   莫迪和特朗普 印媒分析,莫迪此举主要是为了不被特朗普“逼入绝境”。最近几个月,美印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50%的高额关税,但印度却坚持购买俄油,这使得两国关系跌入冰点。 近期特朗普突然声称,莫迪在通话中已经向他保证,印度将停止购买俄油,但印方却矢口否认,气得特朗普又掏出了“关税大棒”,声称如果印度不承认那就等着高关税吧。在这种情况下,莫迪自然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与特朗普见面,以免真的被特朗普“逼到墙角”。 雪上加霜的是,莫迪最近也得罪了俄罗斯。自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成为了俄罗斯折扣原油的最大买家,俄油一度占到了印度进口总量的近4成,甚至被特朗普威胁后,印方依然坚持购买俄油。   莫迪和普京   但日前美国制裁了俄罗斯的两大石油公司,即卢克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后,莫迪政府的态度突然变了。据路透社称,印度最大炼油企业信实工业已计划“完全停止进口俄油”,甚至要终止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的长期协议。 要知道,这家企业每天从俄罗斯买50万桶原油,占俄罗斯对印出口的近三分之一。更要命的是,印度的一些国有炼油厂也在紧急审查贸易文件,生怕采购的原油“间接来自被制裁俄企”,有高管甚至直言“进口量可能降到接近零”。 印方这波操作一定会让俄罗斯寒心,此前俄副总理诺瓦克还力挺印度,说“各国应自主选择能源伙伴,没人能指使印度”,可印度转头就因美国制裁减少进口俄油。对于莫迪来说,这等于亲手斩断了与俄罗斯的“能源互信”。   莫迪   接连得罪了美俄两个大国,莫迪知道绝不能再失去中国这个合作伙伴,于是他忍痛割爱,给中方送上了两份“大礼”。 第一份就是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对于印度来说,此次东盟峰会十分重要,东盟是印度 “东向行动”战略的核心,可如今莫迪因为特朗普的原因“忍痛割爱”放弃出席东盟峰会,相当于间接给中国拱手送来了一份“大礼”。 印媒《今日印度》就表示,莫迪此次放弃出席东盟峰会“代价极大”。当前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已突破9000亿美元,还在推进自贸区3.0协议;反观印度,与东盟年贸易额仅 1000多亿美元。莫迪这次不出席峰会,东盟国家难免会觉得“印度对东南亚的重视程度不如中国”。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印度想再争取东盟的信任,只会难上加难。…

7 days ago

不許統一?德國外長妄言台灣問題,還宣布取消既定的訪華計劃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定于10月26日开启的首次访华行程在启程前一刻突然宣布推迟,此举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德方对外解释称,行程延期的原因是“目前未能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并表示对此感到遗憾。这一看似程序性的外交安排变动,其背后实则折射出中德两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对相互尊重与平等对话原则的深刻认知差异。 瓦德富尔动身前那两句表态,把路先堵住了,嘴上说德国坚持一个中国,说法怎么落地由德方自己定,还加一句不支持用武力改台海现状,这种把原则拆开来摆的说法,踩到中方关切,中方回应很快,24日郭嘉昆把话摆清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中原则只有这一条,没有什么自定义的余地,还把关键点抠出来,只谈维持现状不明说反对台独,等于给分裂活动留空间,关于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儿,不能拿来做条件,不往后退,不绕圈子,不搞模糊表述,这个基调就立住了。 往前翻,八月他去了日本,也提过一套说辞,说台海东海南海的所谓强硬动作已经外溢到欧洲,还鼓动搞一个对着中国的新“八国合作框架”,他在亚洲行程里反复释放这种信号,跟外界期望的那种坐下来做事的路子不对味,零和那套摆在桌面上,德方在启程前制造议题,想多拿谈判空间,话题多了,互信就稀了,想把建设性对话往前推,手上可用的抓手就变少了。 取消这次访问,表面是日程的变动,落到德国国内是实打实的事,随行里本来有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人,也有做稀土进口的企业,说明他们原本就打算把关键矿产供应讲开,稀土这一块中国是主要供应方,对德国高端制造的链条是关键环节,这么一来,政治层面的选择,代价落在经济界,沟通的口子关了一段时间,《焦点》周刊早前的评论提过,他在对华议题上沿用前任那种说教的方式,更稳当的做法是多学、多看,比起动不动抬出惩戒的姿态更能办成事,这话现在看着更贴近实际。 这事还把后面的安排带上了阴影,他这趟原本有为默茨年底访华探路的意思,行程停了,后续更高层的互动预案就多了几道不确定,中方的态度一贯摆在那儿,国家对国家打交道,尊重彼此,讲平等,讲互利,门是开着的,坐下来说要有基本盘,国际交往的规矩要守,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要放在心上,德国要把双边关系拉回到正向的轨道,拿出更足的诚意,把务实的步骤走稳,外界才能看得到效果。 外长访华临时取消这件事,成了观察当下大国关系的一面镜子,给出一个很直白的提醒,稳定的双边关系靠堆压力堆不出来,靠姿态也立不起来,把相互尊重放在前面,具体问题一条条摊开,才可能出现有效的沟通,做成的事才会落到民众和产业的实际利益上,对更大的区域安全和发展也是加分的路径。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

7 days ago

荷蘭人語出驚人,中國不會因安世就把事情鬧大,因為中國不想丟臉

«——【·前言·】——» 前段时间,荷兰强占中企安世半导体的事儿闹得满城风雨,中国也针对性地做了应对,而中方这一出手,直接让欧洲汽车行业亏了不少钱。 可就算到这地步,欧洲人还是挺自信,甚至有欧洲人这么说这事:“我觉得中国不会为了安世的事跟我们闹大,毕竟中国人丢不起这脸。” 荷兰强制接管半导体公司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荷兰政府在今年9月底突然决定对本国的半导体企业安世进行强制接管,理由是“防止技术外流”和“保护经济安全”,接管后,中方的管理层包括CEO,都被强行替换。 这一决定迅速引发了后续连锁反应,危机最先蔓延到德国,中国方面的反制措施迅速而精准,安世在东莞的工厂开始限制对欧洲的芯片供应。 这些芯片看着小,却是德国大众集团生产汽车的核心零件,少了根本不行,之前在欧洲市场很畅销的大众高尔夫车型,如今正面临随时停产的巨大危机。 这一系列事件看似一场商业摩擦,但背后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此,问题的核心在于,欧洲内部的战略误判正日益加剧,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或商业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战略裂痕。 最讽刺的是,荷兰的行为实际上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他们做出决定时的逻辑完全基于一种恐惧:如果有一天,安世中国主动停止向欧洲供应芯片怎么办? 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典型的恐惧投射,他们害怕未来可能的风险,于是选择采取“预防性干预”,而这种做法无异于把一个假设性问题变成了现实,他们的粗暴行动给了中方完美的反击理由和时机。 结果荷兰的强制接管让他们担心的“万一”变成了眼前的“现在”,德国大众集团的生产线开始面临严重的供应链问题,数千名德国工人不得不面对工时减少、甚至失业的威胁。 荷兰当初想要预防的供应链风险,正是他们的行为引发的,这一战略上的短视与非理性,暴露了决策者的盲目和急功近利,原本的“预防性措施”,最终成了产业工人需要为其承担代价的失败干预。 荷兰网民的观点 这场危机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是认知上的误区,就在事件发酵期间,一位荷兰网民在红迪网上发表了一个看似无害的观点:“中国不会把事情闹大,因为他们‘怕丢脸’。” 这个观点虽然看似只是一句随口之言,却揭示了当代欧洲对中国认知的严重偏差,它反映了基于陈旧文化滤镜的误读。 在不少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反制措施常被他们简单归为源于 “东方面子文化” 的情绪反应,根本没看到背后的深层考量。 他们习惯把中国的“面子”理解为一种非理性、个人化的虚荣心,仿佛中国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保住所谓的“面子”,而非有更深的战略目的。 这种想法可大错特错了,中国说的…

7 days ago

特朗普贏了?首個“投降”的國家出現,美財長:對華征收500%關稅

印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导致印度卢比跌至新低,据悉,面对咄咄逼人的空头攻势,印度央行昨日猛然出击,将美元兑印度卢比的汇率从近三周的1:89的历史高位,一举反推至88附近,创下了近4个月来最大单日涨幅,不过对于美元储备有限的印度来说,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美印关系,10月15日,特朗普抛出一则重磅消息,莫迪已经向他保证,会停止购买俄石油,这意味着,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此前强硬的印度最终选择“投降”了。 面对这种情况,美财长贝森特直接不装了,他表示美参议院已经准备授予特朗普,以对华征收最高500%的关税。 毋庸置疑的是,中美贸易战再次来到高潮。 印度“跪了”? 美印关系在过去一段时间,濒临破裂,巴基斯坦更是趁机与美国走近,对于莫迪而言,滋味不好受却又无可奈何。 特朗普以进口俄石油威胁,对印度额外加征了25%关税,值得美国对印度的关税来到了50%高点,此外,特朗普还试图联合欧盟以及G7国家对印度加税。 根据数据显示,受特朗普关税的影响,印度对美国的出口在9月环比下降了20.7%, 不过尽管印度与最大的出口目的美国存在贸易紧张,但是纵观印度整个9月的出口情况,仍然环比增长了3.64%。 言外之意,美国以外的市场需求,抵消了因关税导致的美国市场需求的下滑。 然而在金融市场上,空头正猛烈做空卢比,使得美元兑卢比的汇率来到了1:89的历史高位。 这种货币贬值与经济增长呈现相反态势的画面,或意味着此轮贬值,并不是经济基本面引发的,而是投机性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央行打响了货币保卫战,于印度央行而言,如果卢比跌破89关口,很有可能滑入90区间,后果或将不可收拾。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卢比贬值的背后,罪魁祸首就是美国,印度的外汇储备本来就不是很多,加上在贸易上,美国关税影响还不是很大,对其施压的效果很有限,美国就开始利用自己的长项,对印度发起货币狙击。 值得关注的是,在美东时间10月15日,特朗普在白宫的一场活动中告诉记者,莫迪已经向他保证不再购买俄石油。 此外,特朗普还强调了莫迪与他关系很好。 目前印度对此还未有所回应,而这到底是特朗普搞定了莫迪,还是莫迪在忽悠特朗普还无从可知。 但特朗普的意思很明确,莫迪已经向他保证,不会再购买俄石油,而且两人关系很好,但莫迪还需要一些时间。 如果特朗普说的是事实的话,那么此前强硬的莫迪,最终还是屈服了,而这意味着了,美欧接下来的棘手只有中国一个了。 美财长不装了 当地时间10月15日,美国财长贝森特透露,美参议院大约有85名参议员,准备支持授权特朗普对中国征收最高500%的关税,以此来惩罚俄罗斯石油的行为。…

7 days ago

會談5小時終於結束,美方暴露4大反常,李成鋼微笑走出會場

当地时间10月25日-26日,中美第五轮经贸谈判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这次中美交锋,持续五个半小时终于结束,中方李成钢走出会场,被拍到自信从容,充满微笑地接受采访。 但另一边的美方就不太好了,这次美方依然由美财长贝森特带队,他不仅眉头紧锁而且神情严肃。从目前的报道来看,中方战果颇丰。 先看美方四大反常 国际谈判从来都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比起公开声明,代表团的组成、成员的神态、议题的侧重,更能反映真实的谈判格局。这次吉隆坡会谈,美方的四个反常举动,堪称其内部混乱与战略被动的直接写照。 反常一:关键人物"缺席" 最引人注目的反常,当属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消失"。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披露,就在会谈前三天,特朗普在高层闭门会议上对着卢特尼克拍桌怒骂,直言其"擅自搞的管制措施,把我们缓和对华关系的计划全毁了"。这番怒火绝非空穴来风,话音落地不到24小时,贝森特就公开确认卢特尼克将缺席吉隆坡谈判。 卢特尼克到底捅了什么篓子?答案就在他不久前强行推出的"50%规则"里。这个被外界称为"极致脱钩"的政策规定,只要产品中50%以上的零部件或技术源自中国,就将被纳入美国的出口管制范围。在卢特尼克看来,这是遏制中国产业链优势的"杀手锏",却没想成了扎在美国自己脚上的"钉子"。 反常二:骂完"战狼"又坐下来谈,务实终究压过意气 一周前的公开场合,贝森特还在媒体面前将李成钢称为"战狼",言语间满是不屑。当时不少分析都猜测,中方或许会考虑更换谈判代表以避免激化矛盾,毕竟美方此前多次对谈判对手的风格表达不满。 但事实却是,中方不仅坚持派出李成钢带队,美方还全程没有提出任何异议,甚至在谈判中主动寻求议题对接。这种"骂归骂、谈归谈"的反差,看似矛盾实则必然。这恰恰说明,在经贸问题上,美国的"意气用事"终究要让位于"务实需求"。 毕竟中国手里的稀土牌、大豆采购单、芬太尼管控等筹码,每一个都戳中美国的痛点。骂声再响,也不能让美国军工企业获得稀土供应,更不能让美国农民的大豆找到销路。 贝森特手握水杯,神情紧张 反常三:财长全程紧绷 谈判现场的细节最能反映真实心态。有记者拍到,贝森特在整个磋商过程中几乎全程紧绷着脸,双手始终没有离开过桌上的水杯,时不时就会低头抿一口。这种下意识的动作,恰恰暴露了他内心的焦虑。 作为前四轮谈判的全程参与者,贝森特比谁都清楚中方的谈判风格,从5月日内瓦会谈的被动防御,到10月主动出台稀土、石墨等关键资源的出口管制措施,中方的博弈姿态已然逆转。贝森特很清楚,现在的谈判桌前,美方早已没有了此前的底气。 反常四:绕开分歧谈稀土,美方急着"解燃眉之急" 按照美方此前的谈判逻辑,每次都会先拿科技制裁、产业政策等议题向中方施压,再逐步过渡到实际利益议题。但这次吉隆坡会谈,美方却罕见地主动"换了套路",一开场就将稀土管制问题摆在了核心位置,甚至主动提及放宽高端芯片出口限制的可能性。 这种议题优先级的调整,藏着美方的迫切需求。中国控制着全球70%的稀土产能,而美国90%以上的稀土供应依赖中国进口。这种"无可替代"的依赖,让美方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动在谈判中寻求突破。 哪些议题有望破冰? 尽管美方姿态尽显慌乱,但五个半小时的磋商终究达成了"初步共识"。结合双方披露的信息和国际舆论分析,有三大议题的突破可能性最大,这也正是中方此次谈判的核心成果所在。…

7 days ago

數十年的布局,一夜坍塌!美國親密盟友,不顧一切轉向中國

加拿大总理卡尼当地时间22日在渥太华大学向学生发表讲话。图为加媒发布的视频截图 加拿大,这个北美大陆上最忠实的美国“跟班”,一夜之间做出了过去半个世纪都不敢想的选择:宣布终结与美国数十年紧密经济关系,全面押注非美市场,重新接触中国和印度。 昔日“铁杆盟友”,如今主动脱钩 当地时间10月22日,加拿大总理卡尼在国会讲话中脱稿直言:“加美两国长达数十年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进程已终结。”这句话,震动了整个北美。 过去几十年里,加拿大无论是出口贸易、产业配套还是金融体系,几乎都深度绑定美国市场。数据摆在那儿——加拿大超过75%的出口流向美国,每天美加跨境商品、服务流通额高达36亿加元。 但现在,卡尼政府公开承认,“对美合作的优势,如今成了软肋。”美国的保护主义,让加拿大过去赖以生存的“贴身依附”变成巨大风险。什么“北美一体化”、什么“经济共同体”,在现实的关税重拳下,瞬间土崩瓦解。 更直接的是,卡尼政府的首份预算案就写得明明白白:未来十年要将非美国市场的出口额翻一番,预计增加3000亿加元收入。用实际行动把资源、人力、资金从对美出口转向新兴市场和战略新领域。 美国变脸:关税威胁,逼出加拿大 说白了,加拿大这次“叛逆”,既有被动的无奈,更有主动的破局。近几年,美国对加拿大的“铁腕”比对不少对手还狠。 特朗普直接把加拿大钢铁、铝、汽车、木材等核心产业的关税从25%提高到35%。这一刀下去,2025年8月刚生效,加拿大钢铁业出口额同比暴跌22%,铝业大规模裁员,汽车出口额下滑18%,木材出口减少22%。 连能源大省艾伯塔的石油出口也因10%关税蒸发了12%收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木材加工业30%工厂裁员,整个加拿大的失业率爬升到7.1%,GDP二季度直接萎缩0.4%。 政治威胁更狠,特朗普多次公开称“加拿大其实是美国的经济对手”,甚至叫嚣“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州”。 2025年10月,特朗普更是以“加拿大滥用里根广告”为由,干脆终止与加拿大的所有贸易谈判,断绝任何缓解关税压力的可能性。 美国还搞“双标”,美墨加协定里,对墨西哥某些商品豁免关税,却对加拿大全面征重税。甚至“芬太尼流入”这种牵强理由都能用来加税。谁还敢说什么“盟友信任”? 加起来就是一句话:加拿大人发现,越靠美国,越危险。单一依赖美国市场,本质是战略风险。 押注中国、印度,全面去美化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加拿大不敢再走“独木桥”。 卡尼这次是真下了决心:对美依赖要砍到骨头里,新增长点要在别处找。十年内非美出口翻番,3000亿加元增量。 重点对象谁?中国和印度,直接点名。这也是近年加拿大首次官方将中国列为“战略替代市场”。 对中国、印度两大新兴经济体“重新接触”,重点押注产业互补。中国市场体量巨大,加拿大有丰富的锂、钴、镍等新能源矿产资源,正好与中国新能源产业形成互补。…

1 week ago

高市早苗出手挺狠、一箭雙雕:中國不買美國大豆,日本要買?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 10月21日,日本政坛风向突变,高市早苗走马上任,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她一上台就打出“早苗经济学”的旗号,声势浩大,动作频频。 但在一连串看似为“振兴日本经济”的操作背后,却藏着一场精心布局的对华、对美双重博弈。 其中最惹人关注的,就是她对美国大豆的态度,在中国暂停采购美国大豆、导致美国农民焦头烂额的背景下,日本突然表示愿意“帮忙消化”。 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高市早苗出手到底是单纯地讨好特朗普,还是另有所图? 高市早苗讲话画面 2018年,美国贸然掀起关税战,钢铝之后,大豆成为中国反制的焦点。 美国大豆税率直冲34%,昔日最大买家中国果断转向南美,巴西大豆价格便宜、运输更省钱,迅速成为中国新的主要供应国。 美国大豆出口中国的数量一口气暴跌了75%,不仅价格崩了,库存也积压成山,美国豆农日子难过到什么程度? 连贷款违约率都明显上升,有人改种玉米,但市场早被巴西抢占了。 图为收获的大豆 时间来到2025年,美国大豆又迎来一次“灾年”。 这一年美国的大豆产量预计能达到43亿蒲式耳,但中国已经几乎完全停购,美国豆农苦不堪言,新粮无处堆,只能自己建仓或贱卖给国内压榨厂。 问题是,压榨厂的产能一年只涨了14%,根本吃不下这么多豆子,更糟糕的是,同年9月,阿根廷突然取消了大豆出口税,趁机对华出口至少10船货。 美国豆农看着船一艘艘开往中国,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份额继续被吞。 特朗普急了,要求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出招,拉上盟友日本“接盘”。 美国总统特朗普 日本一直是美国大豆的第二大买家,消费量的七成都来自美国,剩下的来自南美。 高市早苗新政府上台后,第一时间就释放了一个信号,日本愿意增加购买美国大豆,不排除减少从巴西的采购。…

1 week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