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这趟亚洲行,把韩国当成了重头戏。 一边盼着能在这跟中国谈,另一边更急着跟金正恩重新搭上话。 为了让平壤这边动心,他最近没少释放“诚意”,甚至主动提了个看似能戳中朝鲜痛点的条件调整对朝制裁。 特朗普放话松制裁还延行程,为见金正恩有多拼? 特朗普对这次见金正恩的意愿,比以往明显积极多了。 他在专机上被问到“能给朝鲜什么帮助”时,直接提了“制裁”二字。 当然不是要加码,而是暗示美国可能松松制裁,帮平壤减轻点压力。 这制裁可不是小事。 联合国从2017年起就陆续通过好几个决议,又是资源禁运又是贸易限制,美欧日还额外加了金融制裁。 2023年联合国出的对朝制裁报告里写着,朝鲜矿产出口额比制裁前掉了80%还多,能源进口也一直卡着脖子。 这么看,特朗普提调整制裁,确实像扔了个诱饵。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还放低了姿态。 他明确说,只要金正恩愿意见面,他能延长这次亚洲行的时间。 本来想,以他以前对朝的硬气风格,未必会这么灵活,后来发现,他大概是真急着靠这场会晤刷点外交存在感,毕竟现在国际上能让他主动调整行程的事可不多。 朝鲜不急着谈?制裁绕得开,还有俄罗斯当靠山但特朗普这边热脸贴上去,朝鲜那边却没显露出多迫切。 为啥?人家早有自己的应对法子了。 先说制裁这事,朝鲜扛了这么多年,早就摸出了绕过制裁的门道。 2024年国际海事组织就监测到,至少3艘朝鲜船在日本海公海跟其他国家的船偷偷转运物资,燃油、机械零件都有。 而且你看,就算制裁这么严,朝鲜的武器研发没停,洲际导弹、无人机都搞出来了,这说明他们在关键领域没被卡住。 更重要的是,朝鲜现在有俄罗斯这个强援。…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近日在公开采访中坦言,中国拒绝购买美国大豆让他“感到痛苦”,并强调自己“其实是一名豆农”。这番言论将中美贸易摩擦中一个尖锐的矛盾点推至台前——政策制定者的个人利益如何与国家战略交织,并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格局。 中国买美国大豆,从高位一下塌到几乎没有,关税上来,技术封锁跟着压住,中方在农产品这头做了反制,数据摆在那,2025年9月从美国进来的大豆为零,上一次清零停在2018年11月,那段时间的影子又回到图表上,中国把采购口径挪去南美,巴西、阿根廷装船更密,占到需求的七成还多,这一手把供应链分散开,像在粮食安全外面垒了一道防火墙。 说到贝森特,他自己也算半个豆农,北达科他州有块地,规模不小,大概两千五百万美元的农田,租出去一年能收上百万租金,那一州的大豆七成往中国走,规则写着内阁官员上任九十天内要处理掉可能带来利益冲突的资产,他动了九成,把容易处理的先清掉,留下那部分流动性差的农田,这一边握着谈判方向,那一边还有地在那摆着,外界就会问,政策的取舍能不能彻底避开个人利益。 美国豆农挨到冲击,北达科他州这些产区,仓里货堆着下不去,价格一档一档往下走,有人把压库的大豆直接处理,用火烧掉,往年大豆顶在美国农业出口的前排,中国市场抽走以后,产业链上游下游都要补窟窿,账面按十亿美元级别去核算,美国在东南亚找替代,量起来不够看,中国那边的缺口接不满,农业州在选举里分量重,这个局面慢慢变成国内政治上的压力点。 谈判桌上抛出一个说法,叫实质性框架,像是开了一条缝,核心的扣子还没解,中方把话摆清,采购要回到正轨,关税得撤,针对中国企业的限制要停,美国政策前面翻过几次,节奏忽快忽慢,中方更谨慎去看兑现,中国这几年把进口口岸拉开,国内增产加上储备托底,抗风险的把握比过去更稳。 贝森特的表态里能看出来一层关系网,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各自盘算,个人的账本和国家的谈判放在一张桌上,背后牵着全球分工重新摆位,后面的走向,不只是一船一船大豆能不能再回到航道,更看双方能不能在同等的位置上把信任补齐。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腾讯新闻》
当地时间10月28日,英国首相斯塔默的一番表态,让拖延7年的中国驻英使馆新馆舍争议再度升级。 面对中方对审批迟迟无果的不满,斯塔默不仅不知悔改,还强硬声称“不会因外界施压批准项目”,话里话外都在针对中国。 这还没完,他紧接着就对华抛出一个毫不相干的要求,那就是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 这种“挑事”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斯塔默政府近期一以贯之的操作。 就在本月中旬,英方就毫无依据地将11家中国企业列入涉俄制裁名单,另外,斯塔默前两天还称跟特朗普通了电话,讨论了“如何向中方施压”,其险恶用心不言而喻。 关于中国驻英使馆新馆舍这件事,还要回溯到2018年,当时中国斥资2.5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3亿元),买下了伦敦塔附近的前皇家铸币厂旧址。 这块已空置三十余年的土地,被规划为欧洲规模最大的外交馆舍。 当时,英国政府也明确同意购地,中方后续提交的设计方案也完全符合英国建筑规划政策,还获得当地专业机构高度认可,从合规性到技术层面都无懈可击。 但这份本该合理推进的建设新使馆申请,却开启长达7年的“审批马拉松”。 在这7年间,英方的拖延理由那是换了一茬又一茬,从“破坏历史风貌”到炒作“间谍风险”,甚至有“反华”分子编造一些莫须有的谣言。 在这期间,中国驻英使馆也是多次澄清,提交了申请材料,完整回应了所有疑问,所谓“安全隐患”纯属无稽之谈,可英方始终“装糊涂”。 今年8月的时候,英方本来将决策迟至10月21日,如今到了10月,又再度把决策推迟至12月10日,所谓 “正常程序” 早已沦为拖延的借口,本质上就是跟中国“对着干”。 现在,还干脆把项目与俄乌冲突、涉俄制裁绑在一起,几乎把单纯的基建项目当成了“政治筹码”。 不过,斯塔默此次突然的强硬表态,背后估计还有一重原因。 前不久,英国检方因缺乏证据,撤销了对两名2023年被控“中国间谍”的英国男子的指控。 但这一结果迅速让保守党抓住了把柄,猛烈抨击斯塔默政府“对华软弱”,甚至宣称撤案是“怕激怒中国损害经济”。 尽管斯塔默否认指控,并将责任推给前任政府法律更新滞后,但国内的政治压力让他急需在对华议题上展现“强硬”,而拖延已久的中国使馆项目,恰好成了他刷“强硬”人设的工具。 另外,这场纠纷的背后,也离不开美国的影子。据悉,白宫曾警告英方不许批准中国的这个项目,甚至特朗普还曾亲自敦促斯塔默拒绝中方的申请。…
如果说之前中美博弈之间,美国最大的筹码是什么,那台岛肯定是其中之一。而此次会谈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台岛并没有成为此次会谈的核心。更为重要的就在美国智库发文表示,要美国谨慎对待赖清德的时候,美国务卿卢比奥却站出来喊话,并且暗示不会放弃打台湾牌。 而就在关键时刻,中国更是直接发文两岸关系发展和和统一的文章,中国这是要开始亮剑了吗?最后的窗口期到了吗? 中方开始亮剑 以前的中国在很多人和国家的印象中都是只说不做,甚至很多人觉得中国更多的是表态,不会动手,而此次或许不一样了。 其实从近期以来,所有人都会有一个密切的感受,那就是以前都是美国打台湾牌,而当下为何美国不打了。而相反,中国大陆这边反而各种各样的表态和文章以及动作都出来了。 首先我们看到,从近期的两次中美会谈来看,不管是关税问题,还是稀土问题都成为核心重点,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台湾成为重点之一。 除了这一点之外,此次美国的核心智库之一的国防防务更是刊登了一篇文章,直接亮明态度,认为赖清德是一个鲁莽的人,要美国小心。 可以说,这和美国的态度极为相反,因为美国以前是急需赖清德这样的人物,因为他们希望爆发台海冲突,这样一来美国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但是当下美国却显得更加克制,反而要小心赖清德独走。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美国发现台湾牌不好打了。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发现台湾反而成为了自己手里的烫手山芋。如果扔掉,那就意味着,美国的第一岛链守不住了,但是不扔掉,那美国就得不断地在亚太投入更多力量。 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除了亚太之外的其他地区,美国都开始压不住了。当下为何热朗普一直表示,自己平息了8场冲突,拯救了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人口。除了特朗普想要诺贝尔和平奖以外,美国反而发现战争成了自己的催命符。 因为在美国看来,以前自己可以买武器,并且可以让各国资本流入美国。但是发现,动乱起来了,美国却正在成为局外人,卖武器,美国缺少稀土,而且揍得更多的还是美国盟友,还得美国砸钱救助。 这种情况下,美国还能支持多久,毕竟尼米兹都还没有对抗就掉飞机了,要是在南海真的对抗起来,美国的飞机和战斗力还能撑得住吗? 而除了这一点之外,美国发现自己距离衰退确实只有一步之遥,而战争或许就是那个最大的推手。并且稀土已经卡住了美国军工的手脚,这个时候再支持,那不是葬送美国的未来吗?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智库刚发文,这边卢比奥就站出来含糊其辞地表示,要维持现状等等,其实不过是不想被戳穿罢了。 而到了我们这边我们看到,先是王外长在和各国沟通中更是表示,东盟各国要支持中国的统一,这和之前支持一个中国意思可是有很大的不同。 甚至当下新华社更是直接发布了两岸发展和和平统一利好,更是直接将和平统一利好的五大好处都写了出来。只要和平统一,可以保持制度不变,爱国者治理台湾,毕竟财政更多地用于民生改善,台岛还能享受大陆市场,并且还能享受到大国尊严等等。 可以说,这已经有了劝降的意思了。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和平统一,这就意味着,台岛要作出决策了,和平统一,我们的承诺在这里,但是如果是其他方式那可就不一样了。 而且当下或许是中国的窗口期,毕竟当下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别人不同,因为他最喜欢的是交易,亏本的买卖不干,但是赚钱的买卖什么都愿意干。 而台岛对于当下的美国来说,显然已经逐渐成为了负资产,这种情况下,特朗普会不会直接抛弃呢?这一点很难说,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但这或许是最有利的时候,此刻就需要对岸认清现实了。毕竟第一次开出的价格都是最好的,错过了可就没有了。
从10月25号出门,特朗普的这趟亚洲之行,安排了一周时间,够长的了,不过特朗普还想多待两天,只为见到一个人: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这么一看,这事在特朗普眼里,也比较有份量。 本周一,特朗普在搭乘“空军一号”前往日本的途中,向随行记者透露,如果能和金正恩见一面,他愿意延长这趟亚洲之行,在韩国等金正恩。按照特朗普的话说,他和金正恩的关系挺不错,两人都欣赏彼此。 在见金正恩这件事上,特朗普还真有执念,两个月前,韩国总统李在明访美,特朗普在白宫当着前者的面,表示十分想见金正恩,而且最好能在今年内,了了这桩心愿,整得李在明挺尴尬。 按照特朗普原先的计划,他将在今年5月或者6月,和金正恩会晤,当时朝鲜放出消息,声称已经和美国接触了,金正恩愿意和特朗普讨论朝鲜半岛无核化的议题,不知道后来出了什么岔子,计划扑街了。 迄今为止,特朗普和金正恩举行过三次会晤,第一次会晤于2018年6月在新加坡举行,这也是朝鲜战争结束65年来,美朝元首首次会晤,特朗普也算是创造了一把历史。2019年一年内,特朗普又两次和金正恩见面,一次在越南,一次在朝韩交界的板门店。 在特朗普和金正恩互动的那段时间,朝鲜半岛局势确实要比现在缓和,美朝关系也有了一些松动。当时特朗普邀功,声称要不是他在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朝鲜半岛早就爆发核战了,一旦让希拉里当选,后果不堪设想。 这次回来再提和金正恩会晤这档子事,特朗普肯定不是简单地玩情怀游戏,也不可能是单纯地赚吆喝,他急着和金正恩见一面,是有原因的。 首先,特朗普可能想拆散俄朝军事同盟,剪掉普京的一条臂膀,逼着普京在俄乌冲突的谈判中让步。去年6月,普京访问朝鲜,和金正恩签署了一份协议,在这份协议中,有一条款格外引人瞩目,就是当任何一方遭到侵略时,另一方将“立即提供军事及其他援助”。 这份协议瞬间把原本就不简单的俄朝关系又提升了一档,达到了军事同盟的级别。对普京而言,在俄乌冲突战局僵持、俄罗斯被西方国家制裁围堵的恶劣环境下,能获得朝鲜这样一个军事盟友,意义着实不简单。 在战术层面上,朝鲜能够给俄罗斯提供实打实的军事援助,例如俄军在库尔斯克与乌军的战斗中,朝鲜就派出了1万多士兵,和俄军一起战斗。另外朝鲜还能给俄军提供一些紧缺的战争物资,像弹药等。 而在战略层面,朝鲜能在远东太平洋这边,牵制住美国、日本和韩国,同时帮助俄罗斯监视美日韩在这一区域内的军事动态,免得俄罗斯从东西两面被人夹攻。因为朝鲜的存在,美国轻易不敢在远东太平洋方向对俄罗斯轻举妄动。 有朝鲜的军事援助和战略牵制,俄罗斯的战略环境改善了不少,金正恩算是帮普京分摊了一些压力,这让普京有更多的底气和美乌硬碰硬,特朗普对此看得很清楚。 对特朗普而言,如果能给朝鲜扔一些橄榄枝,把金正恩争取过来,拆散俄朝军事同盟,那绝对是一手好棋,削弱俄罗斯的势力,对美国就意味着胜利。 特朗普想和金正恩重建关系,安抚朝鲜半岛局势,然后集中精力针对中国。就朝鲜半岛眼下的局势,特朗普不可能坐视不管,他要是不管的话,韩国和日本会跟在身后一直嚷嚷。 特朗普十分清楚,朝鲜半岛局势要是摆不平,美国就得分出大量的军事资源投入其中,令美军分心。从美日韩组织反导演习,到美国海军的核潜艇造访韩国,这一两年,美军在朝鲜半岛周边,军事动作不断。 过多的军事资源投到半岛上,意味着美军用来针对中国的军事资源就少了一些,这是特朗普不想看到的。他想要的结果是,和金正恩会晤,拉近美国和朝鲜的关系,暂时稳住朝鲜半岛局势,尽可能腾出更多的军事资源,来应对中国。 话说特朗普想得确实很美,不过从目前的形势看,他和金正恩会晤这事,难度还是挺大的。在朝鲜半岛无核化这个核心问题上,金正恩的态度非常明确,不会有任何让步,而且朝鲜也不对美国抱有幻想,这直接堵死了特朗普和金正恩签下重要约定的路,因为双方缺少合作基础。
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以便随时参与讨论与分享,同时享受更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感谢您的支持与陪伴! 美国联邦政府的停摆仍在持续,但白宫与国会之间的政治博弈却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尤其围绕130万现役美军士兵的薪资发放问题,特朗普与民主党之间的较量更是愈演愈烈,手段频出,局势扑朔迷离。 讲规则的搬出法律条文,搞对抗的则四处寻求助力,而特朗普这一次,直接请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助阵! 一、军费之争 不可否认,尽管特朗普重返总统职位尚不足一年,但他再次颠覆了外界对美国政治运作的认知。 此次政府陷入停摆,不仅暴露了美国行政系统的脆弱性,更让人们震惊地发现:原来许多美军士兵的生活竟如此拮据,而他们的纪律性却依旧坚如磐石。 之所以说生活艰难,是因为自10月1日起,由于预算案未能通过,导致超过百万军人未能按时领取10月份上半月的薪酬。 这一延迟直接造成大量军属家庭被迫前往食品救济站领取援助物资,以维持基本生计。 究其原因,美军基层薪资水平本就不高——新兵月薪普遍低于2200美元,即便是服役多年的下士,收入也仅略超3000美元。 再加上美军内部复杂的信贷体系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在工资断档的情况下,许多家庭立刻陷入财务危机,只能依赖社会救助渡过难关。 令人唏嘘的是,面对这场影响深远的薪资中断事件,整整130万名受影响的美军官兵竟未发生任何集体抗议或骚乱,展现出极高的组织纪律性与职业素养。 值得庆幸的是,特朗普迅速采取行动,通过削减民主党主导的非紧急项目,并将节省的资金重新调配,终于在10月15日成功为全军补发共计80亿美元的欠薪。 此举完成后,他立即在公开场合猛烈抨击民主党,指责正是对方的顽固立场导致国家陷入困境,令军人家庭蒙受苦难。 不得不说,这波操作堪称精准的政治表演——既兑现了对军队的支持承诺,又成功将舆论矛头引向对手。 民主党方面随即反应激烈。 好家伙,特朗普你这是玩得一手好牌啊! 明明是你制造僵局,反倒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还把自己包装成拯救军队的英雄? 于是,在10月23日的国会表决中,民主党议员联合否决了共和党提出的专项军饷拨款法案,明确表示:在政府全面恢复运转前,不得单独为军队发放薪资。 从策略上看,民主党试图以此施压特朗普让步,迫使他接受包含其政策诉求的综合预算协议。…
特朗普访问日本期间,高市早苗为其送上稀土合作协议,可两国携手就能撼动中国在稀土供应链里的主导地位吗? 东京地标建筑全部点亮、日本天皇站在皇宫门口正装相迎,这些平常难得一见的场景赶在特朗普访日期间一起出现,给足了这位时隔6年再次访日的美国总统面子。而据联合早报10月28日报道,除去面子工程外,为了在贸易问题上获得美方的让步、重塑日美同盟“黄金时代”,刚当上首相不久的高市早苗另辟蹊径,对着特朗普打出一张稀土牌。 10月28日这天,日美两国签署了一项框架协议,旨在通过开采和加工确保稀土和关键矿产的供应,协助两国实现关键矿产和稀土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按照这份协议的规划,今后两国将计划通过使用经济政策工具和协调投资,加速发展多元化、具有流动性且公平的关键矿产和稀土市场。 稀土的重要性如今已毋庸置疑。动辄对中美贸易喊打喊杀的美国财长贝森特之所以愿意坐回谈判桌前,与中方代表进行第五轮中美贸易会谈,就与中方本月施行的新一轮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有着直接关联。而站在美方视角上,他们自然不希望同样的牌能被中方用上第二次,只有牢牢掌控住属于自己的稀土供应链,才有助于在下一次博弈时避免被动。 故而特朗普这次出访时十分看重稀土产业,在访问马来西亚期间就签署了稀土合作备忘录,希望从中国之外的国家打开稀土供应链的突破口。高市早苗敏锐地抓住这一机会,主动“想美国之所想”“急美国之所急”,亲手把合作协议奉上;再加上她提高了日本军费支出,从美国这里下了大量军火订单,一系列举措简直令特朗普心花怒放,忙不迭地鼓吹起鼓吹日美合作的美好前景。 在接受采访时,特朗普甚至称自己“始终对日本怀有深厚的爱意和崇高的敬意”。然而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正是他上任后以加征关税为抓手,要求日本对美国开放部分市场并加大投资,这才迫使日方思考对策。现如今日本的诸多对美示好,不过是为了获得美国的关税豁免。 也就是说,高市早苗拿出来的稀土合作协议政治意味浓厚,但可行性值得怀疑。毕竟中国控制了全球约70%的稀土开采、90%的分离与加工以及93%的磁体制造,日美两国打算怎么绕开中国另起炉灶?这份协议基本上没有提,只是一个原则性的纲领。再加上高市早苗的首相位子并不稳固、任期难以像安倍晋三那样长,这份协议的效力实则堪忧。 当然也不能否认日美两国有搞出名堂的可能,而这也是中方担心的局面。因为从加强稀土相关物项出口管制这一举措的效果来看,稀土的的确确可以以小搏大、卡住美国本土制造业的要害部位。多一张底牌总好过少一张,毕竟谁也不清楚特朗普会不会卷土重来、日后再打一场关税战。
中美经贸谈判达成初步共识,说明了什么?美财长强调,“美国不会改变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其中又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10月25日至26日,中美经贸的第五轮磋商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中方代表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带队,美方则由财政部长贝森特出席。两天的会谈在外界的密切关注中进行,议题涉及面广,从美方针对中国造船业与海事物流的301措施,到关税延长期限、芬太尼关税以及出口管制等问题,几乎囊括了当前两国经贸关系中的全部焦点。 虽然会谈过程一如既往地紧张,但从会后双方发布的通报来看,这次谈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双方在若干核心问题上,找到了一个大致的解决框架。这意味着,中美已经在努力向“共识”靠近。对两国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积极的信号。 一、从对抗到沟通:外交在取代施压 过去几年,中美贸易战一度进入白热化阶段。从关税到技术封锁,从企业制裁到供应链脱钩,两国的经贸摩擦几乎波及全球。如今双方能坐下来,在中立的第三国展开实质性对话,说明了一个关键变化——中美都意识到,仅靠相互施压并不能解决问题。 正因为如此,外交和谈判成了新的“主战场”。中方选择在吉隆坡举行会谈,这不仅是地理上的折中,也是一种姿态:合作仍是主线,分歧可以谈。这背后体现出中国的理性与自信,也表明美国开始意识到,单方面的“极限施压”已经难以奏效。 二、初步共识的意义:稳定、预期与复苏 这次磋商的成果虽然还不是最终协议,但意义重大。中美双方能在一些敏感问题上达成初步共识,本身就是一次“止跌信号”。它有助于稳定双边贸易的预期,给两国企业吃下一颗定心丸。 贸易的稳定不仅关乎两国经济,更关乎全球产业链。自贸易战以来,许多跨国企业的供应链被迫调整,投资信心也受到冲击。如果中美关系能够缓和,国际贸易秩序就有望逐步恢复平衡。换句话说,中美的一次握手,往往能带来全球市场的集体松口气。 从这个角度看,这次磋商不仅是中美两国的事,更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的一环。 三、互相依存:贸易中的现实逻辑 外界常说“脱钩”,但事实证明,中美两国在经济上早已深度绑定。美国的农产品、大豆、能源,中国的稀土、机电设备、高端制造,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会谈中提到的几个议题正好反映出这种互依关系。比如,美国希望中国能放宽稀土出口的管制,因为稀土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料;而中国在平衡自身产业安全的前提下,也不排除继续采购美国的大豆,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这种“你缺我有、我需你供”的结构,注定双方很难真正走向完全对立。 合作,仍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智的选择。 四、特朗普政府的局限:牌已不多 这次谈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美方的姿态明显软化。过去的特朗普政府一向以“强硬”著称,但如今却不得不坐下来与中方认真磋商。 这背后说明了什么?说明特朗普政府在经贸领域,手中已经没有太多可打的“牌”了。长期的关税战没有带来美国制造业的回流,反而推高了国内的通胀;出口管制虽然一度打压了中国部分企业,但也让美国自身的科技公司失去了巨大市场。 如今,美国更像是在寻找一个体面的“台阶”。而对中国而言,坚持通过谈判化解分歧,不卑不亢地捍卫自身权益,也展现出大国的稳重与自信。 说到底,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依然是“互利共赢”。合作则两利,对抗则俱伤。维护经贸关系的稳定,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 五、贝森特“变脸”:三重信号的背后…
当地时间10月25日-26日,中美第五轮经贸谈判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持续五个半小时终于结束,从双方的表态看,中方相对顺利,中方李成钢走出会场时,被拍到自信从容,充满微笑地接受采访。 但另一边就不同了,这次美方依然由美财长贝森特带队,他不仅眉头紧锁而且神情严肃。谈判结束后,美财长称,这次谈判双方都让步了,还说为接下来韩国会晤奠定了基础,言辞中只有三个字“不容易”,的确,特朗普想要的,中方都给了,美财长终于可以对特朗普交差了。 贝森特手握水杯,神情紧张 重点是稀土和大豆 第五轮中美谈判,比想象中的顺畅得多,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或许是美国拖不起了,美国目前面临两大难题,第一就是大豆,无路可销,都堆在仓库。第二就是中方的稀土管制。 没有中国大豆订单,是美国最苦恼的问题。美国大豆主产区集中在艾奥瓦、伊利诺伊等农业州,这些州向来是总统选举的"摇摆州",其选票走向直接影响选举结果。特朗普要求尽快解决大豆出口问题。特朗普政府很清楚,若不能在谈判中为豆农争取到实质利益,选举时将面临失去关键选票的风险。 可笑的是,此前美国曾试图通过寻找替代市场缓解压力,推动大豆出口至巴西、印度等国,但效果甚微。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这一市场规模无可替代。 第二就是稀土,这被誉为"工业维生素",虽然在产品中用量微小,却在尖端科技领域不可或缺,比如F-35战斗机的发动机、精确制导导弹的制导系统、高端芯片的制造过程,都离不开中国掌控的重稀土加工产能。让美国深感不安的是,中方不久前刚宣布的稀土出口管制,中国控制着全球70%的稀土产能,而美国90%以上的稀土供应依赖中国进口。这种"无可替代"的依赖,让美方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动在谈判中寻求突破。 中方的"予"始终与美方的"取"紧密绑定,贝森特口中的"双方都让步了",绝非客套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交换。 从通报内容来看,中美双方都对此次评价给出了正向反馈,中方称“达成了基本共识”,贝森特回国后接受采访表示,进一步强调,中国将大量采购大豆以及延迟全面管控稀土。 如此看,中方确实做出了让步,这也是合作互利的必然结果。那么美方做出哪些让步? 100%加税计划彻底搁置 此次谈判最直接的成果,是美方明确放弃了此前威胁的100%对华加征关税计划。贝森特在记者会上直言"不再考虑"这一选项,这对于缓解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具有标志性意义。要知道,此前美方曾多次拿关税作为谈判筹码,声称将对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这一威胁给全球市场带来了持续的不确定性。 对于美方而言,放弃关税威胁也是无奈之举。美国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实施的关税政策已让美国经济损失超过800亿美元,失业率上升至4.5%。消费者和企业成为最大受害者"。 此外,在海事领域,美方同意暂缓实施针对中国船舶的部分高额港口费。此前美国以"反补贴"为由,对中远海运等中国企业征收额外费用,导致这些企业每年多支出15亿美元成本。作为交换,中方承诺对美国来华采购或维修的船舶给予费用减免,这种"交叉让步"成为此次谈判的典型特征。 美财长三个没想到 这场持续五个半小时的磋商,让这位美国财长接连遭遇了三个"没想到",第一,没想到:"战狼"李成钢依然是谈判主将。 一周前的公开场合,贝森特还在媒体面前将李成钢贴上"战狼"的标签,言语间满是不屑与指责,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这位谈判对手的排斥。 当时不少西方媒体分析称,中方可能会为了避免激化矛盾、推动谈判进展,考虑更换风格更温和的谈判代表,毕竟美方此前多次通过舆论施压,表达对谈判对手风格的不满。但事实狠狠打了这些猜测的脸。中方不仅坚持由李成钢带队出席吉隆坡磋商,美方在整个过程中甚至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反而在议题推进受阻时主动寻求与中方团队对接。 第二个,稀土管制只是"推迟"而非"取消",谈判前,美方最迫切的诉求之一就是彻底解除中方的稀土出口管制,毕竟洛克希德・马丁等军工巨头早已发出预警,若失去中国稀土供应,F-35战斗机生产线将面临停滞风险。…
印度总理莫迪这回在东盟峰会上玩了个大转弯,本来大家以为他会亲自飞去马来西亚吉隆坡,结果他选择线上出席。这事儿发生在2025年10月26日到28日举办的第47届东盟峰会,正好是峰会开幕当天。 东盟峰会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年度大事,十个成员国领导人加上对话伙伴国的代表齐聚一堂,讨论贸易、安全和区域合作。美国总统特朗普亲自到场,还见证了泰国和柬埔寨的停火协议签署,这让峰会成了国际焦点。 莫迪的决定是10月23日左右公布的,当时峰会就快开始了。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社交媒体上确认,莫迪在电话里解释说因为印度国内的排灯节活动和地方选举准备,没法亲身前往。排灯节是印度的重要节日,2025年落在10月20日左右,但后续的查特普贾节日从10月25日持续到28日,和峰会时间重叠。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强调,这是基于国内日程的现实考虑。特朗普的行程从10月25日抵达吉隆坡开始,他受到马来西亚方面的欢迎,包括安全部署和官方接待。他在开幕式上发言,强调美国在印太地区的角色,推动贸易协议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东盟峰会这次还包括东帝汶正式加入,成为第11个成员国,这是东盟自1999年以来首次扩员。 印度作为对华伙伴,一直把东盟视为“向东行动”政策的核心,通过峰会推动经贸联系,贸易额已经超过1200亿美元。莫迪过去从2014年起,几乎每年都参加东盟相关会议,2019年他亲赴曼谷,2020年和2021年疫情期间也虚拟出席。但这次他让外交部长苏杰生代表印度到现场,自己只通过参与。 印度媒体像《印度时报》和《新印度快报》迅速跟进报道,指出这可能和美印贸易摩擦有关。反对党国大党领导人拉梅什在10月23日公开批评,说莫迪是为了避开特朗普的压力。国大党还提到,莫迪上一次完全缺席类似峰会是2022年,这次选择虚拟模式,让人觉得像在躲避尴尬。 峰会议程包括南海争端讨论、缅甸危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派出高级代表团,推动自由贸易区升级,贸易额已超9000亿美元,这让印度担心自己在东南亚的份额被挤压。特朗普在讲话中批评依赖俄罗斯能源的国家,虽然没点名,但明显针对印度这样的买家。印度代表团在现场推动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议审查,目标是把双边贸易提升到2000亿美元。 莫迪的虚拟致辞聚焦数字经济和供应链合作,但缺席实体会议意味着少了非正式交流的机会,比如走廊里的握手和私下聊天。外交分析人士萨赫德夫在访谈中说,这反映出印度在美俄之间找平衡,避免在敏感期让步。峰会期间,东盟呼吁南海和平解决方案,特朗普推动美国企业投资东南亚,减少对中国依赖。 印度通过线上模式参与这些话题,但实体缺席让东盟一些国家觉得遗憾,认为这弱化了印度在区域的影响。印度股市在莫迪决定公布后小幅波动,出口股受关税压力影响。反对党借机攻击政府外交,说莫迪畏惧特朗普的直率风格。特朗普和马来西亚总理会晤,讨论双边贸易,但没提印度。整体看,莫迪这步像是谨慎选择,优先国内稳定和谈判空间。 特朗普这家伙在公开场合总爱提他和莫迪的互动,但每次都碰钉子。2025年10月15日,特朗普说莫迪承诺印度会停止从俄罗斯买石油。第二天,印度外交部就否认,说没这回事。10月16日,特朗普又重复,说莫迪在电话中保证逐步减少采购。印度随即回应,没发生过这种对话。 10月17日,特朗普在媒体前强调,这是降低关税的条件。印度贸易部长戈亚尔10月24日表态,印度不会急于签限制贸易的协议。这些否认让特朗普的说法落空。过去类似事有2019年特朗普说愿调解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问题,印度马上澄清通话没涉及。 贸易谈判的核心是美国对印度商品的50%关税,从2025年8月开始实施,一半是针对印度买俄罗斯油的惩罚。这影响印度纺织和制药出口。印度是全球大石油进口国,俄罗斯占40%,价格低供应稳。戈亚尔强调能源多样化,不完全靠单一来源。美国提议降关税到15%-16%,但要印度限俄罗斯油。莫迪缺席峰会,被视为避免当场让步,保持谈判平等。特朗普的声明给印度压力,印度公开否认维护立场。 贸易磋商还在继续,美国考虑峰会后公布草案。印度坚持能源自主,进口俄罗斯油量2025年还在涨。特朗普10月20日说,如果印度不减,将维持高关税。印度回应,主权决定伙伴。莫迪虚拟出席峰会,突出印度东盟合作,避免直接对抗。特朗普形象因否认受损,莫迪强化印度独立。峰会后,双方可能通过其他渠道推进协议,印度获部分空间。 印度和美国的贸易纠葛不是新鲜事,但这次东盟峰会把矛盾推到台前。莫迪选择不亲临现场,其实是在给特朗普一个信号:印度有自己的底线,不会轻易被关税压着走。俄罗斯石油对印度来说是实打实的战略资源,价格实惠,供应可靠,尤其在全球能源市场波动大的时候。 特朗普政府从8月起就把关税提到50%,一半是惩罚性关税,就是冲着印度不听劝,继续买俄罗斯油来的。这事儿让印度出口企业叫苦不迭,纺织品和药品这些主力产品竞争力直线下降。印度政府一再强调,能源政策是国家利益优先,不会因为外部压力就改弦更张。谈判桌上,美国开出条件,降关税到15%-16%,但印度得逐步减俄罗斯油进口。 印度贸易部官员在10月22日说,双方接近协议,但细节还得磨。莫迪的虚拟参与,就避免了在吉隆坡被特朗普当面逼宫。特朗普这人作风强势,爱在公开场合放话,之前几次电话内容被他一说,印度就得出来澄清,搞得大家脸上都不好看。10月15日的声明后,印度外交部次日就否认,国会党借机攻击莫迪,说他被特朗普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印度在能源上多样化努力没停,和中东国家签长约,也在开发本土资源,但俄罗斯份额短期难降。 东盟峰会是多边平台,印度通过苏杰生到场,保持存在感,同时莫迪线上讲话,强调战略伙伴关系。这步棋让印度在谈判中多点筹码,不用急着妥协。特朗普在峰会见证泰国柬埔寨停火,显示美国在亚洲的调解角色,但对印度施压没松口。 未来协议如果敲定,印度出口能喘口气,但能源自主是底线。这事儿提醒大家,国际关系就是利益博弈,印度这手玩得稳当,没让特朗普占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