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新加坡部長:中國不要與美國對著幹,要學會主動忍讓,不要美國做初一,你就做十五!

最近,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举办了一次论坛,这次论坛探讨的是当前的国际问题,论坛内容涉及到了中美关系。新加坡发展部长徐芳达在会上发表了一番讲话,他建议中国不要和美国对着干,要学会主动忍让,寻找合作的机会。 徐芳达 徐芳达在会上是这样说的:各国现在都面临着美国的关税问题,解决关税问题不应该坚持“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心态,应该“多搭桥梁、寻找合作”,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让国家减少更多的损失。 徐芳达的话主要指中美贸易,现在应对美国关税的方式上,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样硬气。其他国家要么早早投降,要么逆来顺受被迫接受,只有中国用稀土和美国一直硬刚到底,而且到现在没有输。 徐芳达言下之意是:中国应该学会向美国妥协,硬刚和对着干对国家发展是没有好处的。中美的年轻人也应该加强交流,消除双方对彼此媒体报道造成的误解。 联合早报的报道 徐芳达的话暴露了他对关税战的不了解,这种不了解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关税战是美国挑起来的,特朗普动辄挥舞关税大棒对待他国,是美国先动手打破了贸易规则和平衡。 第二,不是中国要和美国对着干,是美国非要和中国对着干。中国倡导和平贸易和公正贸易,美国却咄咄逼人,丝毫不给中美贸易缓口气。特朗普朝立夕改,完全不讲诚信与规则,贸易战摩擦肇事者在美国。 第三,举手投降中国人办不到。按照徐芳达的说法,中国就应该举手投降、坐以待毙,洗干净等待美国来任意宰割?或者关税大棒打在身上,还要满脸堆笑去求别人合作?这样的事情,中国人办不到。 中美贸易 话又说回来,我们有跟美国打贸易战的底气,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条件。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有足够多的资源和足够强劲的经济,不像欧洲和东南亚等小国必须依附美国才能活。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关系是互补关系,并非依附和从属的关系。因此,我们没有必要看别人的脸色。 中国手里还有一张王牌,这张王牌就是稀土。中国实施最严格稀土管制,美国的国防、新能源汽车等都将面临着被卡断喉咙的危险。美国越是着急上火,特朗普越是大喊大叫,证明稀土的作用就越大,美国受制的程度就越深。特朗普威胁加100%关税,谁都知道他就只有这一招可用,事实证明这一招最没用。 中国亮剑 所以,新加坡部长认为要忍让、要主动寻找与美国合作的机会,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家来说也许是适用的,小国服从于大国是常理。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中国是不合适的,中国的老百姓不答应、中国的实力也不允许答应。

4 days ago

等不到賀電,高市露出真面目,不許中方做兩件事,王毅斬釘截鐵

高市早苗上任已经已经超过一周时间,最期待的那封来自北京的贺电始终没来。于是日本媒体先坐不住了,开始在外交部记者会上“找答案”。结果我外交部发言人回答得更直接:“我们已根据外交惯例作出适当安排。”意思很清楚:事情我们已经处理完了,不需要再多说。 这背后的逻辑一点都不复杂,高市早苗是谁?是靠着“反华”标签上台的日本政客。她长期在历史问题上发表争议言论,多次否认日本二战侵略历史,甚至淡化南京大屠杀。更别说她对台湾问题的立场,从政以来就频繁窜访台湾、会见台当局官员,还公开喊出“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口号。这样一个政客,中方凭什么要发贺电? 于是,在等不到贺电之后,高市开始露出真面目。她不再遮掩自己的立场,直接在日本—东盟峰会上拿中国说事。她不许中方做两件事,即要求中方不得在南海“动武”,不得改变台海“现状”。 先说“南海动武”这事,高市口中所谓的“动武”,其实指的是中国在自己领海内维护主权、进行海警执法的行动。而她这显然是在帮菲律宾说话,过去两年,菲律宾多次在南海挑衅,不断派船冲撞中国海警船,甚至试图靠美日撑腰闯仁爱礁。高市在会上替菲律宾“撑腰”,背后的算盘也不难猜。日本希望借菲律宾牵制中国的南海布局,同时顺势拉拢东盟,恢复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要知道,这些年日本在东南亚的存在感,一再被中国的经贸合作挤压下去。无论是“一带一路”项目,还是中国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的主导地位,日本都在边缘化。高市想借“南海安全”话题找回存在感,但问题是她根本没有资格替别人评判什么“合法”“非法”。 再看她说的第二件事,“不许改变台海现状”,这句话听起来更刺耳。因为所谓的“台海现状”,根本就是她口中的“单方面定义”。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事实从来没有改变,高市所谓的“维持现状”,其实是支持“台独”的另一种说法。她在公开场合反复提到“台海和平”,但背后又推动日本加快防务扩军,把台海问题纳入日本安保战略,这不是“和平”,这是在拱火。 而这种态度也让中方没法给她任何好脸色,王毅外长的态度可以说是非常清晰。就在高市表演完之后,王毅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通了电话。王毅开门见山地说,希望日本新内阁“迈好第一步,扣好第一粒纽扣”。这话听上去温和,但实际上非常严肃。意思是:不要一上来就走错路,中日关系能不能稳定发展,就看日本新政府愿不愿意守底线。 此外王毅还特意重申了三点:历史问题、台湾问题、政治信义,这三点是中日关系的根基,日本如果在这些问题上反复横跳,那中日关系就不可能回暖。茂木的回应倒也还算“官方”,他说高市首相“高度重视日中关系”,无意与中方脱钩断链。话是这么说,但做不做是另一回事。 其实从高市上任后的表现来看,她确实在刻意保持某种“克制”。比如秋季靖国祭祀期间,她没有参拜靖国神社,也没有和台当局公开互动,这在日本政坛算是罕见的冷静。不过问题是,她的内阁结构和政策基调,依然被右翼势力牢牢控制。自民党内部“岸田派”“麻生派”之间的权力斗争依旧,她作为首相,更多是政治妥协的产物,而不是共识的象征,为了稳住政权,她很可能会继续打“中国牌”。 而王毅这次的“斩钉截铁”,正是对这种苗头的警告。中方明确表示,愿意和日方保持沟通,但要建立在原则基础上。换句话说,如果高市只是嘴上说“重视中日关系”,实际行动上却继续挑衅,那中方不会再给第二次机会。 说到底,这场“贺电风波”其实是一场外交试探。高市上台想测试中方的底线,而中方用沉默给出了答案。接下来的日本,若还要在南海和台湾问题上挑衅,最终受损的只会是自己。王毅那句“迈好第一步,扣好第一粒纽扣”,不是劝告,而是警示。 一句话,中方不是不想改善关系,而是不愿再被利用。日本若真想和中国相向而行,就得先放下那副“居高临下”的架子。高市若看不清这一点,继续抱着冷战思维和美国战略不放,日本恐怕又要在错误的路上走很久。

4 days ago

德國外長:台海有事就是德國有事,我們不能容許暴力改變台海現狀

10月23日,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突然抛出一句引发国际舆论强烈反弹的话:“台海有事就是德国有事”。紧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我们不能容许暴力改变台海现状。”因为就在几天前,中国大陆刚刚闭幕的中共四中全会明确提到要推进祖国统一,让海峡两岸关系往和平方向发展。 瓦德富尔的这番话,恰恰是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抛出,令人不得不怀疑其用意是否仅仅是“表达关切”那么简单。德国外长此行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他口中的“一个中国政策”是否只是表面文章? 瓦德富尔这次准备来中国,最初的目的其实非常现实——是为了稀土。德国工业眼下面临着严重的供应链压力,尤其是稀土材料紧缺。新能源汽车、风能、军工、半导体这些关键产业都离不开稀土,而中国正好是全球最主要的稀土出口国。 10月23日当天,瓦德富尔在采访中明确表示,计划10月26日访问中国,并希望此次访问能“说服中方放松稀土出口限制”。 这其实是德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因为德国的汽车制造企业、芯片供应商库存已经告急。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内部人士透露,有些企业的车规级芯片只能再撑一周,部分整车厂甚至准备停产。 这本应是一场“带着诚意来合作”的访问,却因为瓦德富尔嘴上那几句“台海论调”,彻底变了味。德国外长并不是第一次对台海问题指手画脚。10月14日,他在柏林“日德中心”发表演讲时就曾表示,要与日本一道建立所谓“欧亚共同圈”,联合对抗“试图改写国际规则”的国家,矛头直指中俄。 这边刚喊完要联合抗中,另一边又想跑到北京来谈合作,求放宽稀土出口,这操作确实有些让人看不懂。更让人咋舌的是,瓦德富尔嘴上说着“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却又加了一句“不能通过暴力改变现状”,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明显:不许大陆“武力收台”。 这不仅完全忽视了中国的主权原则,也极具挑衅意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如何统一、何时统一,完全属于中国自身事务,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 中国方面对此反应也极为明确。10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回应称:“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没有所谓‘自定义’的空间。” 中方强调,当前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不是大陆,而是‘台独’分裂势力和外部势力的纵容。郭嘉昆的话几乎是正面回击瓦德富尔的说法,也是对德国所谓“台海关切”的一次当头棒喝。就在中方表态后不到24小时,德国外交部突然宣布取消原定的访华行程。 官方理由是:中方未能安排足够的会谈内容,访华的“合理性”不足。这在德国外交史上相当罕见。哪怕是曾多次批评中国的前外交部长贝尔伯克,也没有遭遇如此“冷处理”。 这次“说走就不走”不仅是一次行程上的“搁浅”,更是一次外交上的“非正式拒绝”。德国媒体也注意到了中方态度的微妙变化,有德媒甚至直言:“瓦德富尔自己把访问谈崩了。” 这场外交风波背后,其实暴露的是德国当前对华政策的混乱和摇摆。一边是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的现实问题:德国连续7年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中德贸易额高达2980亿欧元,三大汽车巨头——大众、宝马、奔驰每年在中国市场都能收入上百亿。 另一边却是政治上不断向美国靠拢,在涉台、涉俄议题上频频对中方施压,甚至推动欧盟使用所谓“反胁迫工具法案”来对付中国的稀土管制。 这种战略上的“精神分裂”,让德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像一个失去方向的国家。10月22日,德国《图片报》爆出,大众汽车因为芯片短缺,准备停产部分车型。 事实上,在“中荷安世半导体之争”中,德国车企本就是“池鱼”,如今库存告急,他们更希望德国政府去荷兰、去美国施压,而不是跑来北京“教训”中国。有德国企业高管私下透露:“我们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外交官的嘴炮。”德国还在欧盟层面谋划更大动作。 据彭博社报道,欧盟国家10月23日在布鲁塞尔开会,德国、法国和波兰都支持讨论中国稀土管制问题,并考虑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作为回应。这项法案允许欧盟采取贸易限制、技术封锁、限制投资等措施,被视为欧盟的“核选项”。 但讽刺的是,这个“核选项”至今一次都没用过。面对特朗普时期的美方加税,欧盟多次扬言要动用反制手段,最终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德国这次真会动用这张牌?还是继续拿来吓唬中国?外界普遍表示怀疑。中国在稀土问题上的立场已经非常清晰。 中国商务部曾公开表示:稀土出口管制是为完善出口制度、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正常的国家行为。同时,中国还为欧盟企业开设绿色通道,该有的便利都给了,欧洲依然觉得不满足。 数据显示,仅在上月,德国就是中国稀土磁铁的第一大出口国,享受了实实在在的红利。一边拿着好处,一边扭头“背后捅刀”,这种行为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5 days ago

澳媒主持人:鑒於中澳關系緊張,考慮把新西蘭割讓給中國​

舰影初现,澳新警铃齐鸣 2025年2月21日,中国海军一支编队在悉尼外海公海搞了个实弹射击训练,055型驱逐舰带头,护卫舰和补给舰跟着,纯属常规安排。结果澳方那边立马炸锅了,军机起飞监视,航班全线绕道49班,损失不说,媒体还炒得热火朝天,说什么“中国舰队逼近家门口”。 其实,这地方明明是公海,离岸340公里,符合国际海洋法公约。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当场就澄清了,这是年度计划,早发了航行警告,没针对谁。可澳媒不买账,标题一个比一个耸人听闻,搞得好像大战在即。 这事在当下中澳关系里,也算不上新鲜。澳方这些年总爱在南海搅和,军舰“自由航行”名头下闯入中国领海,惹出不少摩擦。中国这边呢,坚持维护主权,但从来没主动挑事。铁矿石、煤炭这些大宗贸易照样来往,2024年底双边贸易刚解冻,2025年第一季度又回暖8%。 可澳部分政客和媒体,总爱跟在美国后面唱反调,五眼联盟里,新西兰却没那么上头,人家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对华经贸稳稳的,出口乳制品、葡萄酒啥的,去年就超300亿澳元。澳那边呢?战略焦虑上头,防着中国“扩张”,结果自家经济吃亏。 保罗·默里的那番话就在这节骨眼上冒出来。2月23日晚,他的节目《Tonight with Paul Murray》里头,直白点说,就是拿新西兰当下饭菜,换台湾这道主菜。主持人自己也承认,节目里边笑声零星,嘉宾都轻咳带过的。可视频一剪辑上网,立马火了。 澳网友分成两派,一派觉得这主意荒唐,一派居然点赞说“接地气”。新西兰那边呢?直接懵圈,银蕨旗图案的 meme 图满天飞,意思是“我们不是你的筹码”。这不光是玩笑,骨子里暴露了澳部分人那股殖民老毛病,总把太平洋岛国当自家后院,忘了人家早就是联合国公认的主权国家。 荒唐提议,邻国尊严遭践踏 保罗·默里的提议一出口,立马成了国际笑柄。在他节目里,本意可能是想“幽默”一把,缓解中澳紧张,可这幽默低级到家了。把新西兰当商品打包,换台湾这中国内政,性质天差地别。 台湾问题关乎14亿中国人福祉,在历史书里,黑白分明;新西兰呢?独立国家,外交政策自主,联合国会员,早不是19世纪殖民时代能随意划分的领土了。这话一说,新西兰贸易部长达米安·奥康纳2月24日在惠灵顿发布会直怼:澳媒这种想法脱离现实,我们的外交由自己决定。 奥康纳的话不是空谈,新西兰对华关系稳扎稳打。2025年上半年,对华出口增长15%,乳制品、木材啥的,船队满载回航。相比之下,澳方因反华政策吃亏不小,2020年后贸易战打得自家农民叫苦。奥康纳还建议澳方学学外交技巧,多点尊重。 中国大使肖千在澳媒访谈里头也点明:台湾纯属内政,外部干涉无效。搁这,保罗·默里的提议不光荒谬,还踩了国际法红线。联合国宪章写得清清楚楚,主权平等不容侵犯,新西兰总理卢克森公开强调独立自主,澳媒这“代邻国做主”的架势,纯属多管闲事。​ 再说新西兰的反应。贸易部长奥康纳不光怼,还列数据:中新合作互惠,新西兰强调一个中国原则,这态度成熟务实。澳方呢?歇斯底里反华,损失自家利益。保罗·默里这主持人,平日里节目爱炒热点,这回炒过头了。 澳国内舆论分化,悉尼大学国际关系学者分析,这种言论反映殖民心态,忽略现代国际规则。民间团体在线请愿,要求电视台反思。搁这儿,这提议不光践踏邻国尊严,还暴露澳媒的浅薄。 国际关系不是菜市场砍价,国家主权更不是买卖货。中国驻澳大使说得好,14亿中国人民意志不容低估。澳方该想想,跟美国在南海搞事儿时,中国铁矿石建的军舰巡航自家海岸,那滋味儿啥样?…

5 days ago

中美談判後特朗普突然提“統一” 台當局緊急發聲

综合中时新闻网等台媒13日报道,当地时间5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举行记者会,对美国与中国就贸易问题展开的谈判发表评论。讲话期间,他突然提出谈判成果将有利于“统一与和平”,外界由此猜测谈判可能涉及台湾议题,引发岛内高度关注。对此,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办公室发言人紧急表示,台当局方面目前并未掌握谈判内容涉及台湾相关议题的情况。 特朗普12日在记者会上 视频截图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等媒体报道,特朗普在谈到日内瓦会谈进展时说:“我认为,这对中国来说会很棒,对我们也很棒,也将对统一(unification)与和平很棒。”中时新闻网称,其中“unification”一词引发外界对会谈可能涉及台海和平与两岸关系的猜测。报道还称,特朗普的讲话时而看稿,时而看似是即兴发挥,难以确认这段关于“统一与和平”的发言是原本就备好的讲稿或是即兴发挥。 面对各种猜测,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办公室发言人郭雅慧13日称,按照台当局方面目前掌握的情况,中美经贸磋商过程中并未涉及台湾相关议题。她还称,赖清德当局将“持续掌握情势、稳健应对挑战”。台湾外事部门发言人则声称,美方在整个日内瓦会谈过程中并未涉及台湾议题,并称“美方对台承诺依然坚定、未曾改变”。 对于台当局的反应,台资深媒体人黄扬明讽刺,很明显有点过度,凸显高层的焦虑。 黄扬明今在政论节目《大新闻大爆卦》中表示,除非特朗普本人出面说明统一跟和平的意思,否则没有人会知道特朗普到底讲的是什么。黄扬明认为,特朗普抛这两个词汇的用意究竟是什么?可以猜测是两岸关系或中美贸易关系上可以站在同一个战线上,都说得过去。 黄扬明认为,赖清德当局有点反应过度,因为特朗普说的词汇并不清楚,并未明确指出是否是两岸统一,这番话没有主词,台当局的举动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5 days ago

中美談完,魯比奧叫囂:不會為和中國達成協議,而放棄對台灣支持

10月25日,中美第五轮经贸谈判开启,中方代表从容不迫,面带微笑走出会场;美方代表贝森特则绕开媒体、神情紧张,匆匆离场。就在谈判结束的当天,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突然对外放话,他坚称,美国绝不会因为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而放弃对台湾的支持。 紧接着,特朗普也在专机上接受采访时称,此次亚洲行的目的之一,是与亚洲盟友签署关键矿产协议,以减少对中国的稀土依赖。这番场外动作引发了广泛关注。中美谈判到底谈了什么?鲁比奥的“挺台”言论又是否意味着美方在谈判中失去了主动? 10月25日这场谈判从一开始就引人注目,中方副总理何立峰亲自率队,进场时神情自若,出场时还主动向媒体挥手致意,气场十足。而美方代表贝森特从一落地新加坡时就满脸愁容,到了吉隆坡更是全程低调,甚至在记者提问时只说了句“富有建设性”,便匆匆离开。 这场谈判之所以备受瞩目,不仅是因为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持续多年,更是因为这次谈判前,美国贸易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向。9月底,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主导出台了一个极具争议的“50%规则”,将所有中资控股超过一半的境外企业纳入出口管制清单,且立即生效,没有任何过渡期。 这一政策在美国内部也引起了轩然大波。特朗普很快撤换了卢特尼克,改派贝森特出席谈判,意图拉回谈判节奏。可惜的是,贝森特缺乏足够的谈判经验,面对中方的从容和强势,他明显准备不足。 中方早已做好准备。在谈判前几个月,中国启动了新一轮稀土出口管控措施,并推动人民币在铁矿石、稀土等关键资源领域的结算机制。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中方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影响力,也在无形中增强了谈判中的筹码。 美方其实早已意识到自己的劣势。美国国内通胀压力大,政府多次面临停摆风险,美股大幅波动,社会抗议此起彼伏,而在关键矿产方面对中国又高度依赖。特朗普在亚洲行出发前就急于与亚洲盟友签矿产协议,就是为了缓解这方面的压力。 可惜,现实并不如他所愿。美方想借绕开中国的方式建立稀土供应链,但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指出,即便现在全力推进,美国建立独立稀土产业链也至少需要10年时间,且要面对高昂成本和技术瓶颈。 面对这种局面,美方只能靠“嘴上硬”。10月25日当天,鲁比奥在前往东亚的途中对媒体表示,美方不会把台湾问题作为与中国达成协议的筹码。这番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却是对中方谈判态度的回应。 中方早已表明态度——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干涉。外交部发言人此前已明确指出,任何国家若想与中国稳定发展经贸关系,必须在台湾问题上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不能搞“台独”擦边球。 事实上,美方“挺台”的套路早被中方识破。今年3月,美国参议院通过“豪猪法”,向台湾提供5亿美元“防御性”军售。中方不仅马上做出强烈回应,而且在外交场合持续规范涉台表述,比如德国外长在错误表述后,其访华行程被直接取消,直到纠正态度才重新安排。 台湾社会对美方的“友好”行为也越来越警觉。多项民调显示,超过60%的台湾民众担心美国会在关键时刻“出卖台湾”,40%以上对美国持负面看法。台当局为了平息民怨,不得不加强与美国保守派的沟通,还寄望于MAGA阵营的支持。 鲁比奥的“嘴硬”其实更像是一种政治演出。他作为极端鹰派,言辞激进早已不是新闻。中方对此早有预期,也不会因此在谈判中让步。正因如此,鲁比奥的话也许只能安抚一下国内选民,并不能对谈判结果产生实质影响。 从细节来看,吉隆坡的谈判比以往更显得“静悄悄”,但背后的博弈却更为激烈。中方不仅在稀土、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拥有实际优势,还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美元体系形成有力突破。 美方却在矿产、技术和制度上都缺乏有效回应。特朗普虽然嘴上喊要组建新联盟,签署新协议,但现实中能真正“替代中国”的国家寥寥无几。他甚至连在加拿大征收10%报复性关税这种小动作都搬出来了,可见局势之紧迫。 中方如今的底气,来自于不再被动等美国出牌。在谈判桌上能谈,在桌下也有应对措施。面对特朗普拉拢亚洲国家搞“去中国化”,中方则稳扎稳打推进与澳大利亚等资源国的合作,推进人民币结算机制,打破美元垄断。 这场谈判的输赢,早已不在表面的声明和发言里,而是在每一个细节和动作中。中方代表从正门走出,微笑致意,说明了自信;美方代表绕道离场,避开记者,则暴露了心虚。 鲁比奥和特朗普的场外喊话,更像是美方在谈判桌上失利后的“补课”。如果美方真有信心和筹码,就不会在谈判之外大搞“话术”操作,也不会急着拿台湾问题来“做姿态”。 这次吉隆坡的谈判,是中美力量对比变化的一次真实写照。中方用实实在在的产业链和技术优势,掌握了主动权;美方则只能靠“挺台”、“拉盟友”来制造舆论压力。 这场谈判虽然没有对外公布成果,但神情和动作已经说明了一切。中方笑着走出会场,是因为心里有底;美方低调离场,是因为手中无牌。未来谁主导规则,谁主导合作,其实已经有了答案。…

6 days ago

全面對華妥協?美智庫支持兩岸和平統一,中方送出14字深意

美国一向在台海问题上玩弄“战略模糊”,如今却突然出现了不小的风向变化。最近,背景深厚的兰德公司发布了一份报告,罕见建议白宫为缓和与稳定中美关系,在台海问题上应“明确表态支持两岸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统一”。 这份建议可不是一般的民间意见,而是直接递交给华府的政策建议。紧接着,特朗普也松了口,说中美“在台海问题上会相处得很好”。这话听着有点反常,但细思极恐。 中方回应只有14个字:“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看似平静,却句句有力。台海局势,是不是要变天了?   “战略模糊”不灵了,美国智库开始“认清现实”   兰德报告的核心建议很直接:美国应该停止模糊搪塞,转而支持中国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这话搁在十年前,哪怕只是在智库层面提一句,都会被贴上“亲中”的标签。 但如今,这样的观点却能堂而皇之地写进官方报告里,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美国对台政策的底层逻辑是不是正在松动。 美国的“战略模糊”曾是他们维持台海稳定的惯用手段,说白了就是不明确表态,既不说支持“台独”,也不说支持统一,左右逢源、随时变脸。 但问题是,模糊了几十年,中国的军力、经济、国际影响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美国自己的实力边际成本却越来越高。继续模糊下去,只会让自己陷入泥潭。 兰德公司在报告里直言,美国如果硬要介入台海冲突,不仅会遭遇军事失败,还会在政治上陷入孤立。他们的兵棋推演就给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果:大陆若动武,台湾可能撑不过90天,而等到美军有反应能力之时,两岸可能已经实现统一了。 这种“赶不上火场”的现实,让美方不得不重新考虑,是否值得为台湾打一场注定输的仗。 更有意思的是,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嘴瓢”支持两岸统一。早在2004年,时任国务卿鲍威尔就说过,“台湾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我们支持和平统一”。2007年,美国国防部发布简报,也提到了“希望看到两岸统一”。 这些话当年或许是“口误”,但现在看更像是一种潜意识的表达:美国内部其实早就知道,挡不住统一。   中方回应不动声色,14字定下基调   面对兰德报告和特朗普的表态,中方没有大张旗鼓,也没有高调反击,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这句话没有新意,但放在这个时点上说出来,意味就不一样了。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以静制动”。中方没有急着回应美国的“示好”,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强调一个核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管你美国怎么说,我们该怎么走还是怎么走。 你支持统一,那很好;你不支持,那也无妨。这背后透露的是一种战略自信——我们有能力、有节奏地解决这个问题,不需要你来指手画脚。…

1 week ago

剛當選就變臉,高市早苗對華態度180度轉彎,接連對華做出承諾

高市早苗刚坐上总裁椅,就急着给北京递“秋游”申请,算盘珠子打得我隔着海都听见:先把半导体材料出口卡脖子松一松,再顺手把丰田九州工厂那口闷气吐出来。 她以为这是“战术性撒娇”,可我们心里门儿清——日本车企利润四成靠中国,她敢真断? 断的就是自家养老金。 她在国内玩的更花。 右翼老哥要她在安保文件里写“台海有事”,她转头答应公明党把这句删掉,气得安倍派连夜拉群“国家利益守护会”,名字挺中二,其实就是逼宫。 高市两头哄,哄完还得回来哄我们:11月APEC她想握手,想签谅解备忘录,可教材里“南京事件”那行小括号还热乎着——中国称大屠杀——括号里塞的是刀子,不是歉意。 最鸡贼的是技术赛道。 光刻胶继续卖,稀土加工却暗渡陈仓迁去越南,1000亿日元基金给她垫脚。 她以为把生产线搬出中国就能睡安稳,忘了越南电网还得靠广西送电。 三菱重工倒是老实,拉着中石化搞碳捕集,项目刚动工,日方工程师私下吐槽:“补贴只够买半条管线,剩下得靠中方兄弟扛。 ”听懂没? 合作是真,掏钱是假,高市把绿色故事当挡箭牌,算盘还是那颗算盘。 窗口期就剩俩月。 APEC要是谈不拢东海危机热线,她回去就得被右翼生吞;谈拢了,特朗普万一返场,张口再要80%驻日美军保护费,她还得找中国买美债续命。65岁老人占三成二,GDP增速0.3%,她敢豪赌? 赌输就是下一位“一年首相”。 我们不用掀桌子,只需把出口清单再捋一遍:她缩八项管制,我们就给丰田发动机多点通关便利;她敢让教材括号变正文,光刻胶船期就“台风延误”。 打七寸,比喊口号疼。

3 weeks ago

重磅!賴清德要急,這一歐洲國家直接表示,“我們不承認台灣”

如今,一中原则已经深入国际人心,这是赖清德之流根本无法阻拦的。即使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以林佳龙为首的民进党官员怎么在美国卖力气,怎么想要台岛加入国际组织,都是枉然,国际社会不会承认。 这不,就在民进党官员被阻拦在联合国大会之外的时候,更让赖清德急火攻心的一件事出现了。 据悉,日前有台湾游客在社交媒体发文,控诉到罗马尼亚自驾游,在边境被警察拦下,对方强调“罗马尼亚不承认台湾”,因此台湾驾照在当地为非法文件。最后虽然通过边境,但驾照被没收,被送交中国大陆大使馆。 对此,我们为罗马尼亚点赞,这个国家真正从实际行动捍卫一中,反对“台独”,这估计要让民进党当局气急败坏了。 因为在一中原则的指导下,如果有岛内民众想间接谋独,越来越多的国家会从实际行动捍卫我国的核心利益。 就在罗马尼亚坚决捍卫一中的时候,知名谋独分子改变立场了,这也让民进党当局要急,这到底怎么回事? 据悉,此前发明“古今台外”的彭文正宣布放弃弃“台独”执念,表示“政治是一时的,血浓于水才永恒,想回大陆老家看看。 这是继继钟明轩、“馆长”陈之汉之后,又一个断绝“台独”执念,从“台独”路上回头的公众人物。 此前,彭文正长期在政论节目中系统性地倡导“台独”,搞“去中国化”,被斥为“走火入魔的文化台独分子”。更甚的是,此人还将成语“古今中外”篡改为“古今台外”,试图用“台”字取代“中”字。 但是,现在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彭文正悬崖勒马,想认祖归宗,想来大陆走走,是好事,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其实,只要能与“台独”划清界限,认同一个中国原则,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愿意参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愿意来大陆交流、来大陆发展,都是值得认可的,两岸统一的民间基础会越来越广阔!

1 month ago

最希望中國“武統”台灣的兩個國家:一個大國,一個“小國”

数据显示:2025年9月,全球近60%的亚太安全研究员认为,台海局势正处于30年来最敏感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指出,若台海爆发冲突,全球供应链成本将瞬间上升18%。在这场高风险博弈中,最希望中国“武统”台湾的,恰恰不是一般人以为的美国,而是俄罗斯和日本——一个大国,一个“小国”,两种算盘,异曲同工。 “北极熊”的压力与算盘 莫斯科政圈近期的焦虑感连空气都能嗅到。俄乌战争已进入第四个年头。库尔斯克州的战线拉锯,乌克兰无人机连续突袭,西方制裁步步紧逼,使克里姆林宫内部讨论频频提及“战略转移”。 普京连任后首访北京,媒体放大了“支持中国统一”的表态,实际背后,是俄罗斯对自身困境的清醒认知。多家俄媒引用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的分析,直指:若台海爆发军事冲突,美欧必定被迫分散精力,乌克兰战场的援助资源将锐减。俄军高层甚至在内部会议中推演过“最理想的台海窗口期”:美方双线作战支持力被削弱,俄罗斯则能趁机收缩防线,甚至谋求乌东地区的主动谈判权。 能源出口成为莫斯科的另一个关键筹码。2024年,俄中贸易额达到2,4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骤降后,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扩建项目加速推进,俄盼中国成为“替代欧洲”的稳定买家。普京政府智囊团在5月的内部报告中点名,台海一旦有变,中国势必面临西方制裁压力,俄罗斯能源出口将迎来“二次红利”。 2025年8月3日,中俄联手在日本海举行大规模军演,俄军模拟“海上封锁”,演练区域与台海极为相似。俄罗斯国防部官员私下承认,这场军演“既是对北约的信号,也是对中国的投名状”。对于莫斯科而言,台海冲突不仅是战略转圜,更是喘息和重塑地区博弈格局的机会。 日本的野心与危机感 岛屿国家日本,在台海问题上表现得比任何大国都更为激进。外界常忽视日本在台海安全中的真实利益:日本75%-90%的能源和贸易都需经台湾海峡。2025年,日美联合军演的频率和规模均刷新纪录,F-35战机编队与美海军舰队多次在台海周边区域进行逼近实战的联合演练。 2023年,日本修订《国家安全战略》,将台海列为“核心安全关切”。右翼政客和智库早已将台海局势视为“日本再起”的历史机遇。2025年,日防卫预算增至8.7万亿日元,连续两年刷新纪录。日本防卫省采购新一批长程导弹,提升“第一岛链”防区作战能力,军力布局直指台海与东海关键节点。 “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句口号在东京政坛已经不再敏感。右翼团体“日本会议”在2025年6月公开集会,要求政府在台海爆发冲突时主动出兵,并以此为由推动修宪,彻底脱离“和平宪法”束缚。日本学者山下裕贵在最新出版的亚太战略专著中坦言,日本希望借台海变局彻底撕掉战败国标签,重塑亚太地区的话语权。 经济现实与战略野心的矛盾正在日本社会激烈碰撞。2024年,军费激增引发大规模抗议,日经指数一年内下跌12%,中小企业破产潮涌现。但在安全领域,民众危机感反而成为政坛鹰派扩军的助推器。日本政界已形成共识:台海冲突是窗口期,只要局势一变,日本就能借机打破战略僵局,成为亚太安全格局中的“新主角”。 台湾岛内的变化与外部推手 台湾地区的局势同样在2024-2025年间发生剧烈变化。赖清德上台后,全面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彻底否定“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空前紧张。军费开支飙升至GDP的2.5%,并接收美国提供的“海马斯”火箭系统和66架F-16V战机。2024年,台湾观光逆差高达899.2万人次,经济损失达6,922亿新台币,岛内民生压力剧增。 台当局不断强化与美日等外部势力的联系,岛内民众却出现了分化。2025年6月,马英九访陆,公开主张“和平民主统一”,强调不能武统,试图缓和岛内气氛。岛内抗议声浪此起彼伏,社会分裂加剧,军费激增加重民生负担。台湾实际上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棋盘,民众利益被当成筹码。 大陆的冷静与备战 北京方面始终保持战略定力。面对外部刺激和岛内挑衅,解放军并未轻举妄动,却持续加强区域演训。2025年军演期间,山东舰编队逼近高雄40海里,32架次歼-20战机越过所谓“海峡中线”,东风-26导弹精准命中目标,展示了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 中国政府反复强调,和平统一始终是最优先选项,但对外部势力干预保持高度警惕。外交部多次表态,台海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插手都将付出代价。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在9月发布最新声明,重申两岸统一不可阻挡,外部搅局终将失败。 俄日算盘背后的现实逻辑 俄日两国对台海局势的极度关注,背后是各自对自身困境和战略目标的清醒权衡。对于俄罗斯而言,台海冲突意味着西方资源分散、战略压力骤减,俄军有望在乌克兰前线获得“喘息窗口”,并借此在能源出口、军事技术等领域与中国达成更深层次合作。 日本则将台海视为自身国家安全和战略复兴的“命门”。能源安全直接系于台海畅通,经济结构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稳定。一旦台海被封锁,日本经济将遭重创。与此同时,日本希望以台海危机为契机,彻底摆脱“战败国”身份,重返亚太安全核心,推动国内修宪和军力正常化。…

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