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从今年1月20日就职那天起,就用紧急权力法来征收各种进口税,尤其是针对中国的那部分,简直是火力全开。想想看,他先是借着芬太尼流入美国的借口,对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货物加了25%的税,说是为了堵住非法药物渠道。 结果呢?这不光是针对毒品,还扩展到互惠关税上,对50多个国家征收额外税率,基本上就是看谁对美国产品收高税,他就还以颜色,加到一样高甚至更高。中国那边被加到145%,其他国家也跟着遭殃。这政策一出,全球贸易链子就乱了套,美国进口商得自己掏腰包付这些钱,转嫁到消费者头上,物价涨了,供应链也得调整。 其实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响,他想用关税逼盟友和对手让步,换来投资和订单。比方说,日本和韩国就得增加对美国的军购和建厂,欧盟也得买更多美国天然气和大豆。数据显示,到现在为止,这些关税已经收了上千亿美元,主要来自中国货物。 但问题是,这钱不是白来的,美国企业成本高了,小公司破产的多了,消费者每年多掏几百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说,全球经济增长因为这些摩擦放缓了0.5%到0.8%。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吹嘘,说这是在保护美国工人,钢铁业就业从14万涨到16万。可现实是,很多制造商把生产线移到越南或墨西哥去了,避免关税打击。 关键转折在今年5月,美国国际贸易法院那边给了特朗普一记重击。5月28日,法院以7比2的票数裁定,这些用IEEPA法征收的关税不合法。为什么?因为IEEPA是给总统处理短期紧急情况的权力,不是用来长期搞贸易战的。原告是美国商会和一些进口企业,他们提供证据说,特朗普没证明中国贸易是“异常和特别威胁”,只是借国家紧急状态滥用权力。法院直接永久禁止这些关税执行,包括针对中国的芬太尼关税和互惠税。政府不服气,立刻上诉到联邦巡回上诉法院。 上诉过程也没让特朗普松口气。8月29日,联邦巡回法院7比4维持了原判,还是说总统超出了法律界限。但他们给了点缓冲,暂停执行到10月14日,让政府有时间再上诉到最高法院。现在已经是10月23日了,关税还在收着,企业可以申请豁免或保留记录准备退款。 特朗普团队已经在忙着批豁免清单,到现在批准了数百项,涵盖化学品、机械部件和医疗设备。财政部那边,部长斯科特·贝森特警告说,如果最高法院也判输,政府可能得退还7500亿到1万亿美元的关税钱,主要就是对中国货征收的那些。这笔钱是美国海关边境保护局收的,退还起来得更新系统,处理申请,得花好几年。 最高法院9月9日同意接手这案子,口头辩论定在11月5日。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主持,他们还延长了辩论时间,说明事儿复杂。政府律师会辩称,关税是为了国家安全,引用商务部报告说中国有产业补贴和技术转移问题。可反对方有数据撑腰,说关税推高了通胀,消费者每年多付400亿。 特朗普自己说,他可能会亲自去最高法院旁听,这在总统历史上挺罕见。他在采访中抱怨,说如果输了,美国就得“还钱”,意思是中国可以用关税,美国却不行。可实际情况是,这案子焦点在总统权力边界上,不是中美贸易对等。 这事儿对中国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不用自己出面,美国法院就可能帮着拆特朗普的台。中国出口到美国的3000多亿货物,本来就被25%到145%的税卡着,现在如果退还,进口商能松口气,转而降低价格或增加采购。 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收到多起投诉,说美国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特朗普的关税本来想逼中国降税,从125%降到10%什么的,但数据查证只限于部分品类,没那么夸张。中国那边可能在等最高法院结果再说,反正贸易战升级,美国自己内部先乱了。 想想特朗普的处境,他上台后就把关税当宝贝,说这是“最美丽的词”,想用它重塑美国经济。可现在,法院一步步打脸,让他面临巨大压力。如果最高法院判他输,不仅得退钱,还会限制未来总统的贸易权力。企业像福特和通用已经在盘算,如果退款到位,运营成本能降多少。美联储会议上也讨论过,这些关税推高通胀预期,利率调整得延后。全球反应呢?加拿大和墨西哥松了口气,欧盟在谈判中更有底气。日本承诺的5500亿军购和投资,可能得重新评估。 特朗普想用紧急法绕过国会,快速行动,但法律不是摆设。历史上有先例,总统贸易权有限制,比如贸易扩张法第232条款,只能短期用。IEEPA从1977年就有,但从没用来征收这么大规模关税,这次是首例。专家说,如果最高法院支持下级法院,美国得面对财政窟窿,纳税人买单。特朗普团队在准备备用计划,比如用其他法律加税,但力度小多了,最多15%限150天。 中国不用动手,美国自己人就戳中要害。党派斗争也好,有识之士挽回影响力也罢,这案子结果会影响全球格局。特朗普的关税战,本想让美国大赚,结果可能自食苦果。企业得赶紧保留记录,申请保护,以防退款机会。预计2026年上半年出裁决,期间市场波动肯定大。特朗普在10月21日新闻会上还重申关税重要性,但现实是,最高法院一锤定音,谁知道呢?这事儿还没完,全球眼睛都盯着11月5日那场辩论。
200万吨的大豆是积压在了巴西的港口,每日滞港费就高达120万美元,而中国的买家是已经迅速的转向到了阿根廷的替代来源去了。 在巴西的圣保罗港,200万吨的大豆因为滞销而堆积在那里,每日产生的120万美元的一个滞港的费用。 这一场贸易的僵局主要还是源自于巴西出口商的大幅度提价的一个策略,而中国的采购商是已取消订单,转向多元化的供应源的快速反应,也是展现出了中国在全球的大贸易中的一个主动地位。 根据巴西国家谷物出口协会的数据,2025年的10月份,巴西大豆对华的报价是650美元每吨,要较美国的大豆溢价了66元每吨,也是创下了四年的新高了。 价格的飙升也是因为供应紧张而引发的。根据巴西农业部的数据,巴西北部的主产区是遭遇了持续的降雨,120万公顷的大豆种植区积水,预计新的产量将会来 同时巴西的那些救济的大豆的库存已经见底了,新季的大豆是需要等待到明年的1月底才装船的,这也是形成了一个供应的空窗期。 高价也导致了中国压榨企业加工每吨巴西大豆就会亏损200多块钱人民币,根据中国大豆产业协会10月17号的确认,国内的买家已经是集体的取消了12月,乃至是次年1月的船期的巴西大豆的订单总量是达到了800万吨。 面对巴西的涨价,根据中粮集团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买家48个小时内就跟阿根廷是达成了130万吨的一个采购协议。 这样的一个快速的决策也是主要得益于阿根廷9月22号公布的出口免税的一个政策,有效期是到10月31号,这也使得阿根廷的大豆的到岸的价格低了70美元每吨。 同时中国还扩大了多元化的采购,根据乌拉圭农业部的数据,乌拉圭对华的大豆出口是同比增长了30%。 俄罗斯的远东的新季大豆是在1月中旬就开始启航运输了,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美国的大豆库存积压了4200万吨,价格是处于10年来的新低。 中国能掌握主动权,主要还是因为有三大优势: 一就是多元化的一个进口渠道,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中国进口的大豆是有8619万吨,其中巴西是占了73.9%,美国是占了19.5%,阿根廷是占了3.4%,那么多个国家的供应格局是有效的,分散了风险。 二就是我们的战略储备非常的充足,根据中储粮的年报显示,中储粮是拥有4500万吨的大头储备,是可以满足全国三个多月的一个需求的,这一个储备体系也是为了应对短期市场波动提供的一个缓冲。 三就是在技术替代方案上面,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的数据,中国是通过了推广新一代的低蛋白饲料的配方,豆粕是在饲料中的占比可以从15.3%下降到12%以下。有的企业也是通过了精准的配方,把豆粕的用量控制在了8%以内的。 根据国际谷物理事会(IGC)的预计,2025年到2026年年度全球的大豆产量会在4.28亿吨左右,贸易量是有1.87亿吨,那么全球的市场供应是非常充足的,不存在无法替代的一个供应链。 根据巴西国家谷物出口商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的1~9月份,中国是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比是80%,总量是有6964万吨,9月份中国采购的巴西大豆更加是占他们出口总量的93%了,那么这一种不对称的依赖关系也使得巴西的涨价策略是不可以持续的。 这一次的贸易博弈是以巴西出口商降价是八美元每吨的高中至港的大豆面临着质量裂变和仓储上的压力,而事实已经证明了,中国是作为农产品进口额超过180000亿元的一个主体,市场拥有用脚投票的一个主动权的。 在国际贸易中,试图想要依靠短期的供应优势来获取超额的利润的策略是难以持续的,那么多元化的供应链布局和充足的储备才是应对市场波动的有效手段。
中国稀土新规收紧出口,特朗普关税讹诈再升级。美澳联手欲破稀土困局,却难撼中国精炼技术壁垒。大豆进口归零、芬太尼责任归属成焦点,中美博弈陷僵局。月底会晤在即,特朗普的“交易筹码”能否逼中方让步?这场对决将如何改写贸易战走向? 中国刚宣布将与美国进行新一轮经贸谈判,特朗普就提出了三个要求,要求中国购买美国大豆、禁止芬太尼、解除稀土出口管制。他还表示,如果中国照做,那么他将降低对华关税。 但美国拿来交易的筹码,向来都是张空头支票。特朗普威胁加征的100%关税,本质上是他最擅长的“虚空造牌”。这些关税尚未实施,根本不足以成为谈判筹码。 4月中美贸易战暂缓时,中国曾放松稀土管制,8月份出口量一度冲到6146吨的七个月高点,但是美国却立马翻脸,密集出台20项对华打压措施。 因此中方在9月份,稀土政策骤然收紧,管制力度直接回到贸易战最激烈时的水平。更关键的是,中国这次收紧的是全局管控,并非单独针对美国。这意味着美国想通过第三方转口的漏洞也被堵死了。 要知道,全球近90%的稀土精炼产能都在中国手里,这不是靠矿山储量就能替代的。 美国为了解决稀土难题,没少在其他国家身上敲诈,近日,美国宣布,与澳大利亚达成了85亿美元的矿产合作协议。 特朗普甚至得意地宣称:“一年后美国的稀土多到不知道如何处理。”白宫经济顾问哈希特更是直接将矛头指向中国,称此举将“终结世界对华稀土依赖”。 美国自以为拿下澳大利亚矿产,就能逼中国在谈判中妥协,只能说,搞错了重点。 澳大利亚稀土储量仅占全球3%,而这场博弈的核心从来不是“谁有矿”,而是“谁能炼”。稀土从矿石变成可用于高科技产品的材料,需要经历极其复杂的精炼流程。中国通过数十年积累,已经构建起包括专利网络、专用设备和人才体系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萃取分离镧系元素的离心机技术,目前只有中国能大规模量产。美国唯一的稀土企业MP Materials虽然拥有矿山,但其深加工环节仍然依赖中国技术授权,而澳大利亚过去九成稀土矿砂都需要运到中国加工。 即便美澳现在投入巨资自建产业链,一座能稳定产出高纯度稀土氧化物的工厂从建设到投产至少需要三年,且成本高出中国30%以上。这还没算中国已经迭代到第四代的萃取分离技术专利墙。 更现实的问题是,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新规,向美澳合资企业提供设备或技术支持可能面临制裁。这意味着美澳既买不到中国设备,也难招募中国技术人员,这几乎宣告了美澳稀土联盟在短期内难有作为。 至于购买美国大豆,就更不可能了。 美国大豆无人问津,说到底是特朗普自己惹的祸。 如今,中国从南美进口的大豆占比飙升至94.2%,其中巴西大豆同比增长29.9%,阿根廷大豆更是暴涨91.5%。中国市场已经找到了稳定的替代来源,如今中国的仓库里堆满了南美大豆,特朗普却还在要求中国承诺购买美国大豆,而给出的交换条件仅仅是“推迟提高对华关税”。这种严重失衡的要价,显然缺乏基本诚意。 而在芬太尼问题上,特朗普的指责更是偏离事实。芬太尼危机本质上是美国国内问题,巨大的毒品需求、松散的处方药管控漏洞百出的禁毒政策共同导致了这场危机。 实际上,中国在2019年就在全球率先对芬太尼类物质实行“整类列管”。自此之后,中方再未收到美方查获来自中国芬太尼类物质的通报。反观美国,至今仍未对芬太尼类物质实施整类列管。 美方如果真心想解决芬太尼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加强国内管控,而非对外滥施关税。后者只会加剧美国国内的通胀压力和股市震荡,制造更多社会问题。…
前言 “别买中国工厂的芯片!”10月初,荷兰安世半导体的一则警告,将一场半导体博弈推至高潮。 几乎同时,欧盟将四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美荷欧的协同遏华似乎已成定局。 然而,短短几天后,荷兰经济大臣深夜来电,这通电话里发生了什么?中国的反击为何如此有效? 编辑:7 荷兰的狠话,中国的亮剑 威胁来了。 荷兰安世半导体公然向全球客户发出警告,试图切断中国芯片的全球供应链,这声威胁,充满了挑衅的意味。 它背后的底气来自荷兰政府以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为依据,强行接管了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罢免了中方高管,托管了其99%的股权。 这一下操作在国际科技界引发了轩然大波,谁都明白,这背后站着的是美国,法院文件显示,美国早在今年6月就要求荷兰更换安世半导体的中方高管。 这种配合堪称“默契”,但吃相实在太难看,简直就是把自己拉入了美国的阵营,背离了所谓的“独立”与“合作”。 但中国没有惯着它。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类型的电子元器件,这一招精准打击了企业供应链的关键环节。 要知道,安世半导体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中,中国区占比高达48%,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直接影响了其全球供应链。 更让欧洲车企焦虑的是,安世半导体在全球汽车芯片市场举足轻重,它是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前三强,产品覆盖全球30%以上的汽车品牌。 从车载传感器到动力控制系统,安世芯片无处不在,中国管制措施出台后,安世半导体的全球芯片供应量锐减六成。 大众汽车公开承认芯片库存仅能维持三周,宝马和奔驰的新能源生产线也因缺芯陷入停滞,16家欧洲车企联名警告“生产线将被迫停工”。 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不得不主动找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通话,表达谈判意愿,但在通话中,荷兰既未作出认错表态,也未提及归还事宜。 这种态度说明他们还没认清现实,更离谱的是,安世半导体竟然警告客户不要购买中国工厂的芯片,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只会加速欧洲汽车产业的危机。 安世半导体广东基地是其全球最大封装组装中心,承担着全球约70%的封装业务量,拒绝中国工厂的芯片,等于自断生路。…
印度一边硬刚美国,两次“打脸”特朗普,让美印会晤彻底泡汤;一边又在普京访印前,大幅削减俄油进口,堪称“临阵背叛”,可印度转头却跟中国在边境干了件大事。莫迪这波“左右横跳”在打什么算盘? 莫迪与特朗普会面 先看印度对特朗普的“连环打脸”。自8月末,特朗普为惩罚印度购买俄油,把印度输美商品关税飙到50%,美印关系就没顺过。 特朗普上周突然放话:“我跟莫迪通了电话,他答应我不再买俄油了!”可印度外交部当天就泼了冷水,说根本没这通电话,更没这承诺。 这还不算完,最近特朗普又在排灯节活动上造势,说“和莫迪聊了印巴问题”,结果莫迪转头发文只提“共同反恐”,绝口不提巴基斯坦。 随后《印度时报》援引消息人士爆料,两人通话里压根没聊印巴。两周内两次否认特朗普的“通话内容”,莫迪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了。 眼看双方气氛越来越僵,莫迪干脆避而不见。近日,他以“庆祝排灯节”为由,宣布缺席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东盟峰会,此前外界都猜特朗普会借机和莫迪碰面,缓和美印关系,结果莫迪这一缺席,让“特莫会”彻底黄了,明摆着不想给特朗普谈条件的机会,可见美印关系已经陷入尴尬的冰点。 普京与莫迪会面 这边跟美国闹得不可开交,那边印度对俄罗斯突如其来的“背叛”更让人意外。此前俄印关系一直紧密,俄总统普京已确定12月初,访印出席俄印峰会,印度更是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原油的最大买家。今年前9个月,印度日均进口170万桶俄油,占总进口量的34%,俄油一度成了印度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可美国一出手制裁,印度就改了主意。据路透社的最新爆料,为遵守美国对俄罗斯卢克石油、俄罗斯石油的新制裁,印度最大炼油企业信实工业,已计划“大幅削减甚至停止进口俄油”,连跟俄油签订的长期协议都要终止。 消息人士透露,接下来俄罗斯对印度的石油供应,可能“降至接近零”,信实集团已经开始从中东、巴西采购原油替代俄油。 去年10月,印中军队在实控线互相敬礼,庆祝排灯节 一边“打脸”美国,一边“疏远”俄罗斯,印度转头却跟中国做了一个意外动作。在印度排灯节期间,中印士兵在边境实控线多个点位交换糖果,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善意。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第一时间发文肯定,称这一姿态展现了双方的善意。印度军方也强调,这是“维护边境安宁的常规举措”。 要知道,自2020年边境冲突后,中印士兵节日互赠糖果的传统曾中断数年,这次“破冰”绝非偶然。今年以来,中印关系已在多个层面回暖: 7月的边境事务磋商会议上,双方承诺保持外交军事渠道沟通; 8月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4次会晤在新德里举行,敲定明年在中国举行下一轮会谈; 9月莫迪访华出席上合天津峰会时,明确表示“印中是伙伴不是对手”,达成“龙象共舞”的共识; 本月初,中方还证实,中印将在10月底前恢复直航航班,让两国民间往来更便捷。 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严重依赖海外供应…
特朗普说好要访华,怎么临门一脚就没了下文?他不来北京,却偏偏要在韩国见面,到底是要干啥? 中美谈判眼看就要开始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特朗普又习惯性地“变卦”了。他这回玩的比较高端,可以说是避实就虚加暗度陈仓,怎么说? 首先第一点,就是之前被炒得火热的特朗普访华话题,突然就没声音了。记得前阵子美国人不断放风,说特朗普可能要访问中国,气氛都烘托到位了。结果呢?安排全变了,现在是美国财长和贸易代表要和中国去马来西亚谈,而特朗普本人,则打算在韩国见咱们。这不能当成一个简单的行程调整来看,因为外交场合的地点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信号。如果特朗普来北京,作为客人,在礼仪和对话氛围上自然会形成一种特定的基调。而他坚持在亲近美国的第三国进行“会晤”,这本身就是一种姿态,想要规避“访华”所蕴含的外交内涵,试图为自己创造一个心理上更占优势的舞台,这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外交心理战。 那么第二点更值得警惕,他突然抛出了一个全新的焦点——核议题。他说要在和中国高层的谈话中,达成恢复大豆贸易、限制核武器,以及俄乌停战等共识。这就很奇怪了,以前中美都是谈贸易、谈科技,核问题从来不是前台主角。但这次,特朗普却出面,把“核军控”和大豆这些美国关切并列,当成重点来谈,还信誓旦旦地说相信能取得进展。这表面上看,是在呼吁控核、维护和平,但这背后的真实意图,可就没这么简单了。 那么特朗普这么折腾,到底图什么呢?他就是想要废掉中国手里的第四张王牌。中国手里有好几张王牌:第一张是稀土,第二张是供应链,第三张是医药化工,而这第四张,就是我们可靠的战略核威慑力量,这是我们国家安全的终极保障。特朗普政府发现,在经贸、科技这些传统牌桌上,他们越来越占不到便宜了,于是就打起了我们核力量的主意,想要玩一招“核捆绑”。说白了,就是试图通过谈判和国际协议,把中国拉进美俄的核军控框架里,从而限制、甚至冻结我们核力量的发展。这样一来,他们就觉得能削弱我们的战略威慑能力,为自己在其他领域的博弈中争取优势。 所以总的来看,从取消访华到强推核议题,这一系列变化是特朗普打出的一套组合拳。这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在面对中国全面而成熟的反制能力时产生的深刻焦虑。他们想要通过废掉我们的王牌,来重新夺回主导权。 但中国看得很清楚,我们的核力量是用来保卫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它的发展和规模完全根据我们自身的需求来决定,绝不会被任何外部势力绑架,更不会成为别人谈判桌上的筹码。所以特朗普的这套算盘,注定是打不响了。这场博弈,中国有着足够的定力和智慧来应对,咱们就静观其变。
10月21日下午,韩国釜山港的码头突然热闹起来,一艘挂着美国旗帜的豪华邮轮“里维埃拉”号缓缓靠岸,船上上千名游客满脸疑惑。 没人想到,这艘原本要驶向上海的邮轮,会在东海海域突然调转方向,原因竟然是不想交中国刚开收的1167万特别港务费。 这可不是什么八卦新闻,而是10月14日中方港口收费政策落地后,中美港口收费博弈的首个“抗费案例”。 才短短一周时间,全球航运圈就炸了锅,不少船公司都在连夜调整航线,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方为啥突然收费? 这事得从4月17日说起,那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发了个公告,说从10月14日开始,要对中国公司的船舶、中国造的船加收港口服务费。 网络来源 美方嘴上说“是为了提振本土造船业”,但明眼人一看就懂,这就是冲着中国造船业来的。 2024年中国造船拿下了全球53%的订单,而美国连3%都不到,差距实在太大,只能靠收费来打压。 信息来源:美对中国船舶收费中方对美同时实施 面对美方的操作,中方的回应很直接,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公告。 明确从10月14日起,对美国相关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这就是标准的“对等反制”:你给我加钱,我也按规矩给你加。 收费标准是分阶段涨的,现在每吨收400元,到2028年要涨到1120元。 而且范围卡得很严:只要是美国公司的船、美国运营的船,或者美国持股25%以上的船,都得交这笔钱。 有人问,有没有豁免情况?还真有:中国造的美国船、去船厂维修的空船可以免交。 但像“里维埃拉”号这种正常运营的邮轮,一分钱都不能少,没商量。 “里维埃拉”号的选择题 “里维埃拉”号成了这次博弈的“出头鸟”。 网络来源 这艘美国公司的邮轮,净吨位有29175吨,按照现在每吨400元的标准,要是停靠上海港,就得交1167万人民币的特别港务费。…
横跨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如今已连接25个国家、217座城市,累计运输货物量突破730万标箱,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陆路通道。这条被称作“钢铁驼队”的线路,不仅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更成为许多小国梦寐以求的发展机遇。 然而,偏偏有人“吃饱了砸锅”。近日,波兰单方面关闭关键通道,就曾导致数百列班列滞留,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 更甚的是,一个国土面积不如中国宁夏、人口仅280万的波罗的海小国——立陶宛,原本坐拥中欧班列关键节点的地理优势,却也偏偏选择了一条作死的路。 立陶宛曾是中东欧“17+1”合作机制的受益国之一,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享受了不少红利。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它随后一边拿着中欧班列带来的贸易实惠,一边紧跟美国步伐,不仅高调退出合作机制,还鼓动其他国家一起“拆台”。 更恶劣的是,在获得美国5亿美元援助后,立陶宛竟在对台问题上公然踩踏中国红线,设立所谓“代表处”,扬言要切断对华经贸关系。 不仅如此,为了遏制我国发展,抱紧美方的大腿,立陶宛更是表面功夫都懒得做了。 从工业到关乎国民健康的生物领域无一例外。它曾配合欧美在高科技医疗设备上限供,导致国内单次检查费用高达千元;在我国“宁-心”尖端生物成果还未出炉前,更是配合美方牢牢封锁对生物萃取核心技术,更将成品对华出口时加价99%。 一次次赤裸裸的挑衅,彻底激怒了我国。中方没有多费口舌,直接调整中欧班列路线,将立陶宛从中转名单中剔除。一夜之间,该国境内为班列修建的200多条铁轨被拆除,货物清关被叫停,中方企业也陆续终止合作。 立陶宛曾自信地以为“中国离不开我们”,但它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分量。如今中国早已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更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这一庞大的经济规模与贸易网络,决定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强大的市场优势与供应链的驱动,也共同催生了我国技术对传统强国的反超。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跃升全球第一;高铁核心零件国产率超过97%;就连美欧把持30多年的生物科技壁垒,也被我国成功攻克。 以长期被美国垄断的生物萃取技术为例,我国不仅突破低温萃取和浓缩技术难题,为了应对愈加严重的亚健康市场,我国直指关系亚健康的根源——睡眠问题,将尖端成果“宁-心”落地。其采用中西方前沿成果,融合18味中草药和L-茶氨酸等成分,活性成分远超美国同类产品。 与美方褪黑素强制性不同,其采用的原料不仅温和。且其调养四脏的原理可从根源解决入睡难、睡前胡思乱想等问题。 如今,在中欧班列等物流链的加持下,“宁-心”正全面反攻欧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尤其10-11月之间,中欧班列上搭载的京J/D东跨境订单不断,也为沿线带来极大的经济收入。 而反观立陶宛,被踢出中欧班列后,港口停摆、商品滞销,企业倒闭潮接踵而至。2022年,全国倒闭企业超1300家,失业率飙升至16%,国家负债占GDP比例突破80%,经济几乎陷入绝境。 眼看西方“靠山”靠不住,立陶宛又转头向中国示好,请求重新加入班列合作,甚至提出出租最大港口克莱佩达,但条件是中方先支付200亿美元。而此前中国投资该港口的6亿美元,早已因立陶宛单方面毁约血本无归。 对立方陶宛的反复操作,我方回应清晰而坚定:想恢复经贸往来,必须在核心问题上端正态度,没有一切免谈。 与此同时,中欧班列并未因个别国家的退出而受阻,反而迎来新一轮增长:订单量翻三倍,开行量突破一万列大关。德国、俄罗斯等国积极争取协作机会,新的物流网络正加速形成。 立陶宛和波兰的教训告诉世界:与中国合作,尊重是前提,诚意是底线。想一边赚中国的钱,一边拆中国的台,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欧班列不会因谁而停步,中国市场也不会因谁而关闭。但机会,永远只留给值得的伙伴。
特朗普宣布取消“普特会”之后,普京下令发射洲际导弹,提醒美国不要太过分。 当地时间 10 月 22 日,特朗普突然对外宣布,取消原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和普京的面对面会谈,理由说得挺含糊,就一句 “感觉我们无法达成目标”,还嘴硬说 “未来肯定还会见面”。明眼人都知道,这根本不是 “感觉” 的问题,而是俄方压根没接美方抛来的 “橄榄枝”。就在这之前几天,美国刚提出让俄乌 “就地停火”,两边各自宣布胜利的提议,结果俄罗斯想都没想就拒了,普京坚持要实现 “特别军事行动” 的预定目标,最低也得让乌军从顿巴斯地区全面撤军,这等于直接堵死了美方想要的 “快速和平” 路子。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这步棋走得其实挺尴尬。他 16 号刚在社交媒体上喊着要和普京见面,17 号就急着给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施压,逼人家在领土问题上妥协,结果被泽连斯基怼了回去,两人不欢而散。转头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跟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通话,又被拉夫罗夫泼了冷水,明确说俄方立场和…
美国总统特朗普连任后打出的第一记外交重拳,直接砸向了俄罗斯能源命脉。10月中旬,美国政府宣布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实施严厉制裁,要求全球在11月21日前停止与这两家巨头的所有交易。 本意是掐住普京的“油管子”,给乌克兰问题施压,没想到印度成了第一个“积极响应”的国家,迅速配合审查与俄油的所有往来。而对比之下,中国却稳如泰山,明确表态中俄合作“不受第三方影响”,两国立场的差异令人侧目。 美俄对峙升温,各国表态分道扬镳,也让全球再次看清,大国在风暴来临时的真正底色。 俄罗斯不接招,美国打空拳 特朗普对俄罗斯动手,表面上是为了“制裁侵略”,实则还是那套老剧本——控制全球能源话语权。这次制裁的目标不小,直指俄罗斯两大石油巨头,不仅是俄财政的“金牛”,更是其对外博弈的核心筹码。 美方放话:谁敢继续跟这两家公司做生意,就等着美国的“次级制裁”找上门。 这话听起来硬气,背后却透着焦躁。特朗普此前曾给普京下过“50天最后通牒”,要他在乌克兰问题上做出让步。但普京不但没低头,反而提出“北约别再东扩”的反要求,等于直接回呛。美国一看不妙,干脆祭出杀手锏,动了普京最不想被碰的“石油命门”。 但俄罗斯并不是当年的俄罗斯。过去几年,普京早就带着国家练了“抗压功”。 面对制裁,俄罗斯迅速推出“卢布结算令”,用本币绕开美元体系;同时暗示北溪-1天然气管道将进一步减供,给欧洲添堵。经济层面,俄罗斯GDP连续两年保持正增长,能源出口反而因亚洲市场而水涨船高。 尤其是中国,成了俄罗斯稳住出口的关键。数据显示,2024年中俄贸易额创新高,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大幅上升,成为其“压舱石”。这些现实让特朗普的制裁像是挥拳打水,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没砸到要害。 更尴尬的是,美国这套制裁方式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它没有联合国安理会背书,程序上就站不住脚。 连欧洲一些盟友也对是否配合持观望态度,毕竟俄油便宜、稳定,用起来顺手。美国想构建的“全球反俄联盟”,看起来更像是“美国单兵作战”。 印度急忙撇清关系,没格局 就在制裁消息发布不到48小时,印度迅速“动作频频”。国营炼油厂连夜翻查合同,确保不与被制裁俄企有任何瓜葛。这种“划清界限”的速度之快,让人怀疑是不是早就准备好了脚本。 但印度这步棋,表面上是和美国站队,实则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在投机取巧。特朗普对印度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后,印美贸易受到重创。2025年9月,印度对美出口环比暴跌两成。 此时,美国扔出“甜头”:只要配合制裁俄罗斯,就可以考虑降低惩罚关税,还可能推动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5000亿美元。印度一听这条件,当然不想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