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不拖走,不用炸,不動戰火,用一招收回仁愛礁

2025年3月4日,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中国大陆允许菲律宾向仁爱礁“坐滩”的“马德雷山号”军舰补给生活物资。 可没想到,狡诈的菲律宾转头就矢口否认。对于菲律宾的言而无信,东盟国家早就看在眼中,记在心中。 中菲双方的冲突,由来已久,核心就是南海岛礁的主权归属问题。 仁爱礁作为岛礁的争端焦点,一直频频出现在国际新闻。 在仁爱礁问题上,中方既不动用武力,也不轰炸“马德雷山”号,更不动战火,而是愿意打持久战,就能彻底收回仁爱礁。 仁爱礁争端的缘起 “占领是决定性的因素,占领就是控制”。这是1971年菲律宾侵占中国南沙岛礁时,菲律宾总统老马科斯的名言。 菲律宾是最早入侵南沙群岛的国家之一,从1948年开始,菲律宾趁中国百废待兴这个契机,多次组织了狗头马面的“探险队”、“远征队”进入南沙群岛,对外宣传开展勘测活动。 在1956年,马尼拉航海学校校长托马斯·科罗玛就“探险”南沙群岛,并声称“发现了中业岛”等九个岛屿,还恬不知耻命名为“卡拉延群岛”。 此后,菲律宾又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侵占中国南沙群岛。 直到如今,菲律宾已经实际控制了中业岛、北子岛、马欢岛等九个岛礁。 俗话说:“是可忍,孰不可忍。”菲律宾侵占岛礁的时间范围主要就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中国海军力量还很薄弱,无力控制南沙的许多岛礁,只能眼看美丽的岛礁落入菲律宾的手中。 步入21世纪,中国加入了WTO组织,经济从此腾飞,国家也能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海军建设中。 于是,周边国家,比如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在2016年南海事件之后,认识到中国政府在捍卫主权的决心以及中国海军的强大,便纷纷冷处理岛屿争端。 然而,唯独菲律宾还在仁爱礁问题上不依不饶,这背后既有菲律宾右翼政治势力的诉求,也有美国的挑唆和鼓动。 仁爱礁,菲律宾称之为“阿云津礁”,是南沙群岛中的环礁之一。 仁爱礁位于美济礁东南约14海里,长约15千米,宽约5.6千米。 低潮时,仁爱礁大部分都可以露出海面,北半环较为完整,南半环则断成数节,形成若干礁门,中国渔民将这一现象俗称为“断节”。 中国之所以拥有仁爱礁的主权,主要是继承了中华民国的政治遗产。 二战结束以后,中华民国作为战胜国,从日本手中收回了南海诸岛屿的主权。…

2 months ago

又一外企刻意“辱華”,吃中國飯砸中國碗!不到48小時便損失慘重

前言 一边享用中国的红利,一边做出伤害中国的行为,究竟是谁赋予了这样的勇气? 8月15日,瑞士知名腕表品牌斯沃琪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一张宣传照片! 这一举动瞬间将其推上了种族歧视的风口浪尖。 画面中,男模特本就拥有正常的眼型,却刻意用手指将眼角拉扯成一条细缝,摆出那个令所有华人观感不适的“眯眯眼”姿态。 “眯眯眼”宣传图,刺痛国人神经 8月15日,斯沃琪在其官网发布了新款系列的宣传素材。 原本只是一次常规的营销行为,却因其中一张图片引发中国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图中,一位模特用手指将眼角拉起,刻意营造出狭长的眼型。 这一举动一经发布,便引发广泛质疑,明显带有冒犯意味。 别再说这是过度解读,“眯眯眼”早已成为西方世界歧视亚洲人的代表性符号。 自19世纪以来,欧美部分带有种族偏见的人群,便将东亚人形象固化为这种刻板印象。在漫画与影视作品中,只要出现中国人形象,往往就是眯眼、留长辫,充满讽刺意味。 美国早期电影更是变本加厉,用这种形象来刻画所谓的华人角色,诸如阴险、愚钝、狡诈等负面标签统统加诸于我们身上。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西方人见到亚洲面孔时,还会故意拉扯眼角,当作玩笑来取乐,这本身就是一种赤裸裸的侮辱。 因此,当这张宣传图曝光后,迅速在中国网友中激起强烈愤慨。 社交平台上,舆论迅速升温,公众纷纷要求品牌给出合理解释。 短短24小时,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千万,“抵制斯沃琪”的呼声持续高涨。 面对汹涌的舆论压力,斯沃琪起初选择沉默应对。 直到8月16日深夜,才通过微博发布了一份措辞简短的致歉声明,表示相关内容已在全球范围内下架,并对引发的不适表示歉意。 但这种回应怎么看都像是敷衍了事。…

2 months ago

特朗普態度變了,歐洲政要紛紛趕往華盛頓,他們可能要幹一件大事

前言 继阿拉斯加谈判落下帷幕之后,俄美这两个世界瞩目的国家已经碰头并交换了意见。 当时乌克兰和欧洲就有些忧心忡忡。而现在,泽连斯基也前往白宫与特朗普进行会面了,与此同时,欧洲的政要纷纷都赶往华盛顿。 这一举动表明了什么呢? 谈判桌上解决僵持的问题 这一切还得归根于俄乌冲突。三年以来,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虽不是参战国,却付出了大量的精力。 更别提乌克兰和俄国了,交战三年,双方都有些吃不消,局势也是在不断变化。 如今,各方势力都要求搭建一个有效沟通的平台,寻找新的平衡点,或者借机突破这种僵持的局面。 于是咱们就能看到,继特朗普与普京的阿拉斯加会谈之后,18号,泽连斯基也迫不及待的前往白宫与特朗普见面了。与此同时,欧洲也派出了很多人马,争先恐后的前往华盛顿。 出现这种谈判“盛况”,主要是因为阿拉斯加美俄首脑会晤没达成实质性停火协议。 乌克兰觉得自己被排除在谈判外,很着急,怕美国和俄罗斯私下做了对自己不利的决定。欧洲各国也担心美国会单方面和俄罗斯妥协,这样他们的安全也会受影响。 所以呢,泽连斯基想去华盛顿跟特朗普聊聊,让美国继续支持乌克兰,最好能推动美、俄、乌三方直接会谈,争取达成对乌克兰有利的和平协议。 欧洲领导人“组团”去,一方面是给泽连斯基撑场子,怕他被特朗普“欺负”,被迫接受不好的协议。 另一方面也是想联合起来向特朗普施压,让美国顾及同盟国的利益,继续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一起迫使俄罗斯实现“真正的和平”。 所谓“人多力量大”,就是欧洲和乌克兰这样了,因为阿拉斯加谈判他们两个都没参与,所以现在组团去找特朗普,争取最大的利益,也是对俄国的一个示威。 这样一来呢,各方就都能有效地解决自己困扰已久的问题了。 美国达成多项谈判,有利于巩固特朗普的位置,在接下来将要进行的中期选举中能够靠外交胜利争取到有利条件。 而乌克兰呢,自身需要他国的支持,谈判有利于巩固这些合作,不至于让乌克兰孤立无援。 欧洲最近被战事拖得有些力不从心,或许这次谈判能够借机达成一些项目合作,比如能源等,先把自己的窟窿给填上。 而俄罗斯,如今也不再是被众多国家孤立在外的那一个。普京在阿拉斯加之行中向世界证明:俄罗斯并不好惹。…

2 months ago

敲詐中國10億美元、拒絕中國飛機借道,如今這個國家又找上中國

图源网络 尽管我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但那些曾经的屈辱历史依旧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因眼前成就而遗忘曾经的艰辛历程。 要知道,在我国尚未崛起之时,几乎任何国家都敢于对我国施加阻碍。 菲律宾的破船 例如,某中东国家不仅曾试图向我国索要10亿美元“过路费”,还强硬拒绝我国运送抗疫物资的航班穿越其领空! 导致我国飞机不得不临时变更航线,被迫在莫斯科降落补给。 那么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国家如今为何又主动向我国示好? 昔日我国面临的重重阻碍 上世纪末,一艘大型舰船的动向,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 1998年4月,中国澳门一家公司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一艘原苏联海军建造未完工的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即后来广为人知的瓦良格号。 值得注意的是,瓦良格号在交付我国之前,所有武器系统、动力装置及电子设备均被拆除,几乎只剩下一个空壳,这或许也是乌克兰愿意出售的原因之一。 图源网络 在主轴被切断、方向舵也被拆除的情况下,要将这艘庞然大物从黑海运往中国,就必须经过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 1999年7月,瓦良格号按计划准备通过该海峡,然而土耳其方面却突然下令要求其返回黑海。 给出的理由是:船体过大,可能影响海峡通航安全。 瓦良格号 倘若这一理由真实可靠,我国自然不会提出异议。但事实上,土耳其的这一决定,明显受到了美国及北约国家的压力影响。 这样一来,瓦良格号不得不长期滞留黑海,给我国这家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 该公司主席曾回忆称,那段时期是他们最艰难的时刻,资金链几乎断裂,无法获得贷款,同时还要承担拖船费、停泊费和船员工资等沉重负担。 图源网络…

2 months ago

特朗普沒料到,最後24小時,54國站隊中國:要讓中國成為全球頂流

7月31日,特朗普签署《全球对等关税行政令》,自信满满连发三条推文,宣称要让193个国家重新站队。 三十天后,现实给了响亮耳光:仅有七个国家签下协议,中国、印度、巴西等主要经济体全数缺席。 就在关税生效倒计时的最后48小时,非洲大陆响起同一个声音:“非洲是时候完全转向中国了,助其成为全球顶流!”。南非研究员莱茨瓦洛毫不掩饰地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简直是“给中国送上的空门机会”。   高额关税大棒,非洲国家的艰难时刻   特朗普的关税令如同一场经济海啸。根据白宫公布的修订版关税清单,非洲大陆18国被征收15%关税,利比亚、南非、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四国更惨,面临25%至30%的重税。 南非汽车产业和柑橘种植业首当其冲,近三万个工作岗位摇摇欲坠。南非柑橘种植者协会发出紧急声明:“失业是肯定的,大部分柑橘将卖不出去”。 莱索托这个非洲小国已宣布进入为期两年的全国灾难状态,纺织业面临大批人员失业的困境。面对这场风暴,南非矿产和石油资源部长曼塔谢在接受采访时直截了当: “如果美国征收高额关税,我们必须寻找替代市场。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不是美国。美国排第二。” 就在特朗普关税生效前关键时刻,中国早在6月就宣布重磅政策: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这不是巧合,而是精准出手。 尼日利亚经济学家雷瓦内感叹道:“我们正径直投向中国。”中国的零关税政策为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出口打开大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在每周公开信中明确表示,南非将加速开拓中国市场。非洲国家的转向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看清了谁才是真正的合作伙伴。 南非贸易专家莱茨瓦洛点破关键:“美国正在丧失全球领导地位,越多国家减少对美依赖,中国成为替代选择的机会就越大。”   历史重现,54年前的共同选择   非洲国家集体转向中国的场景,恍若历史重演。54年前的1971年,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以76票赞成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其中26张赞成票来自非洲国家,占总数的34%。 提案国中11个非洲国家赫然在列。毛主席那句“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评价,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半个世纪过去,非洲再次成为国际格局重构的关键力量。这一次,非洲不再仅是“抬轿人”,更将成为共掌方向的方向盘。…

3 months ago

中國能迅速崛起,離不開這3大國家的幫助?其中一個令人意外

当下,中国已然跃居世界第二强国之位,经济、军事及科技领域,皆是如此,展现出强大的综合实力与无限的发展潜力。 仅仅75年的时间,我们就让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重新屹立于中国的东方。 这一路走来,我们自身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光强调我们的努力,也是不客观的。 我们的崛起,和其他的三个国家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到底是哪三个国家呢?我们来一一盘点。 第一个国家:苏联及俄罗斯。 苏联在1991年解体,而俄罗斯成为其遗产的重要继承国,所以两者我们放在一起说。 新中国建立之后,与苏联的关系本来比较尴尬,双方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小的分歧。 但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苏联不敢直接参战,中国不得不承担起对抗美国的任务。 志愿军的不断胜利,让苏联人对我们刮目相看。 为便于就近支援战事,苏联把众多重工业生产设施皆迁移至中国,此举措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中国工业化的开始,就在这一时刻。 苏联对我们的帮助,还不仅限于此。 斯大林逝世后,新上任的赫鲁晓夫为获取中国支持,向我们给予了极为全面的援助。 众多苏联专家来到中国,悉心培育出大批优秀人才。他们的到来,为我国人才培养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之后,我们能在火箭、原子弹等领域取得进展,也或多或少有苏联的功劳。 同时,苏联还给中国提供了贷款,解决了我国建国初期资本严重不足的窘境。 在1959年,中苏两国关系生变,诸多合作项目无奈被迫中止,这种局面给双方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双方的关系,也因此冷淡了三十多年。 但是,在戈尔巴乔夫时代,两国关系开始缓和。…

3 months ago

基辛格預測:俄烏戰爭第一個被耗亁的不是俄羅斯,而是這個國家!

说起亨利·基辛格,这位资深外交家一生经历了无数国际风云变幻。从冷战时期到中美建交,再到中东冲突,他始终以宏观视角深刻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基辛格依然积极参与,多次公开发表他的见解。 许多人记得他在2023年接受《经济学人》采访时,强调避免世界大战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冲突。他认为乌克兰应考虑加入北约以确保安全,同时也要尊重俄罗斯的核心利益,避免引发无法挽回的后果。基辛格认为,战争持续下去将对整个欧洲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因为资源消耗巨大,经济压力不断加剧。 在对俄乌问题的看法上,他从2022年达沃斯论坛开始就建议乌克兰务实一些,考虑通过部分领土让步来换取和平,比如恢复战前状态并允许俄罗斯保持对克里米亚的控制。他认为这样的妥协能够避免更大规模的冲突,同时稳定欧洲局势。基辛格警告说,俄罗斯并非易于击败的对手,其核实力摆在那里,西方若一意孤行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危机。 2022年底,他在《旁观者》杂志上撰文提出了三种可能的结局:俄罗斯保持现有占领区即算胜利;西方帮助乌克兰收复2014年失去的领土,但风险增加;或者回到战前线,冻结问题,并通过谈判解决余下争议。他认为第三种方式最为现实,既可以让乌克兰成为欧洲的强大力量,又能改善与北约的关系。 这些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有些人认为基辛格过于现实和妥协。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最初批评他的建议,称其等同于投降。然而后来,泽连斯基的态度有所软化,承认谈判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坚持要收回所有失地。 基辛格强调,战争并非无限持续的,各国必须理性考量资源限制。俄罗斯依靠能源出口支撑经济,而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援助则需从本国预算中拨款。 转向英国,这个国家在俄乌冲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一开始就积极提供军事援助和训练乌克兰士兵,同时推动对俄罗斯的制裁。前英国首相约翰逊公开支持乌克兰,呼吁持续施压俄罗斯直至其投降。 2022年,英国的援助总额超过23亿英镑,包括反坦克导弹、坦克和防空系统。随后的2023年和2024年,这一数额继续增加,累计军事援助超过100亿英镑。英国情报机构还与乌克兰分享军事情报,协助其制定反击策略。然而,这种支持也给英国本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在经济上。

3 months ago

被中方三記重拳打懵,加拿大總理當著全球對華喊話,西方目瞪口呆

被中方三记重拳打懵,加拿大总理当着全球对华喊出一句话,西方目瞪口呆 鉴于加拿大被“投喂”后反丢下碗“骂娘”的行为,中方态度强硬,使出三招“连环拳”对加拿大“小惩大诫”,西方国家看到中国的行动之后,目瞪口呆。 加拿大,一个跟随美国“耀武扬威”、“为虎作伥”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包括一些小国,都认定中国是“良善”之辈,因此做起事情来变本加厉,道德绑架中国在前,吃饭摔碗在后。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在国际社会上似乎也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中国的善良没有换来对等的“回报”,甚至被肆意指责,那么中国也绝对不会惯着! 中方打出的第一拳:自从8月14日起,对加拿大征收高额保证金。 中方打出的第二拳:加拿大的卤化丁基橡胶被中国认定存在倾销行为,因此中方做出决定,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中方打出的第三拳:对加拿大豌豆淀粉展开反倾销调查。 中方接二连三做出“针对”加拿大的行为,让一众国家感到不可置信,中方下手快、准、狠、简直是“打蛇打七寸”,对于加拿大而言,无疑是招招毙命。 中国为什么突然这么做呢?实际上还是被加拿大“逼急了”,常言道,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更何况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么加拿大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呢? 前段时间,美国将加拿大输美商品关税税率从25%上调至35%,对于特朗普“开刀”盟友的做法,一众国家纷纷选择“妥协”,加拿大也不例外,恰恰验证了那句话:别人对我伸拳头,我当别人递馒头。 加拿大自从关税大战开启之后,国内情况就相当不乐观,刚开始,加拿大也做出了一些“反制”手段,让人觉得是个“硬骨头”,不好啃,可到最后发现,一切似乎都是“假象”。 美国对加拿大“下刀子”,加拿大对中国态度强硬?柿子挑软的捏? 在关税大战开展之后,中国表示愿意与加拿大开展谈判,加拿大置之不理。 实际上,加拿大国内情况一团乱麻,农产品本就是薄利多销,全靠量累积,如果大幅度增加关税,加拿大根本“吃消”不起。 中国面对关税大战,对待加拿大态度一如既往,这也让加拿大能够高枕无忧,毕竟中国实在是一个需求大国。 后续,加拿大态度发生转变,虽然不似之前强硬,但却玩起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把戏,甚至多次在公开场合指责中国在“内政”方面处理办法“不当”,多项不实指控朝着中国铺天盖地而来。 中国划定了“红线”,加拿大却不当回事儿,还多次反复横跳,要知道,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的贸易额已经达到了50亿,几乎占据了加拿大油菜籽一半的出口份额。 单是这一点来说,中国就是加拿大的“大金主”,可加拿大怎么做呢?加拿大一边从中国“赚钱”,一边对中国“指责”。 中国对待加拿大,做法像极了:“我对兄弟掏心掏肺,兄弟对我心存怨怼”! 在此之前,加拿大对中国的态度就说不上“友好”,尤其是2025年上半年,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00%的关税,并对中国的钢铁和铝产品加征25%的关税。…

3 months ago

聽說要和中國打關稅戰,在座的歐洲各國領導人,沒一個人敢吱聲

这一周,国际社会接连遇到中美发布联合声明和美俄元首会晤两件大事,弄得各方都兴奋不已,但显然,美国仍旧想趁此时机做点什么。 很快,美财长要和中国继续打关税战的消息就传了出来,出人意料,在场的欧洲领导人没有一个人敢回应。关税战不是休战了吗,贝森特或者说美国弄这一出又想干什么?欧盟的态度背后又有怎样的深意? 1、联合声明发布,是真休战还是假和平? 事实证明,再外强中干的人如果碰见难以化解的事情,也不得不暂时低头,就好像如今关税战中的特朗普一样。 经过中美第三次谈判,想必所有人对关税战的局面都已经看得很清楚了,美国要想保住自己的颜面,势必是要做出让步的。 但特朗普似乎一直不甘心,在谈判完到8月12日关税暂停期到期之间一直对中国展开猛攻,又是二级关税又是口头威胁,最终还不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低头,在倒计时最后签下了中美联合声明。 但就在这个时候,联合声明的发布遇上了美俄元首会晤,这下可给美国了一剂兴奋剂,借着美俄会晤的时机,美财长贝森特开始对欧盟各国施压。 欧盟作为俄乌冲突中相关利益方,与这次的美俄会晤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再加上欧盟在关税战中也有一些关系,自然也就成为了美国的目标。   当地时间8月13日,美财长贝森特就喊话欧盟,声称让他们做好准备,支持对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加征更高的关税。   很明显,美财长这一举动意在让欧盟各国在美俄会晤期间就关税制裁的问题和美国达成一致,以便向俄罗斯或者是中国施压。 但让人奇怪的地方也就是在这,中国早已表明不会因此停购俄罗斯石油,况且中美已经就关税战发布联合声明,难道不是已经休战了吗?欧盟又会如何反应呢? 2、两头为难的欧盟 进购俄罗斯石油这件事算是成为美国的心头病了,从中美第三次谈判前夕到现在,美国没有一刻放过以这个理由对俄罗斯甚至是中国进行制裁的机会,真是煞费苦心了。 而在这两件事中,显然,倒霉的欧盟又是一个都没有落掉,作为一个既和俄乌冲突相关,又是关税战中的重要角色,能让美国发出胁迫也算正常。 然而,这样的受关注程度对于欧盟来说实在是消受不了。一方面,作为美国的长期盟友,欧盟一直和美国建立着紧密的经贸和政治联系,对于美国的胁迫他们并不敢肆意反抗。 再说了,他们也不是没有反抗过,最后的结果还不是收获了15%的关税制裁和开放市场并投资美国的“奖赏”,这个滋味,他们并不想尝试第二次。 但反过来,对于中国他们也是不敢轻易反驳的。在之前的关税战中,欧盟曾经帮着美国对中国发起了不少制裁行动,深深的伤害了中欧两方的情谊。 也是因为如此,在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访华的时候,我国并没有对其表示十分热烈的欢迎,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欧盟的不诚心。…

3 months ago

特朗普剛要對中國下重手,突然在大連造船廠內,發現了不尋常一幕

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准备对中国造船业下狠手,计划对所有中国制造的船舶征收高额停靠费,想通过这种经济手段压一压中国在全球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的地位。 结果呢,政策还没正式落地,一张卫星照片突然爆出,大连造船厂里正热火朝天地同时造6艘军舰,分别是4艘055型驱逐舰和2艘052D型驱逐舰。这下子,美国那边直接傻眼了,没想到中国造船业这么硬核。 美式套路:金融重拳瞄准中国龙骨 今年4月份开始,特朗普政府就下手整治中国造船业,通过一份行政命令明确要振兴本土海上产业,核心就是针对中国船舶搞收费。 美国的军事动作频频,从轰炸机飞抵日本,再到菲律宾吕宋岛的联合军演,仿佛在向中国发出“不友好的信号”。这次美国和菲律宾的“肩并肩”演习,规模创历史之最,参与国家多达20个,日本更是砸了两万亿日元准备造带“宙斯盾”系统的反导军舰。 美国的算盘很清楚:之前关税贸易战没能让中国服软,现在又想用军事压力来压制中国。 过去70年,美国造船业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产量暴跌85%,能造大船的厂子少了八成多,军舰坏了都得送国外修,这事儿说出去都丢人。 特朗普瞅准这病根,一心想让制造业“回炉重造”,可他的法子简单粗暴:先拿中国开刀,对中国船只进美港口加收“天价停靠费”,想把中国造船业的势头压下去,给美国企业腾出地儿。 中国造船业可不是软柿子,这边美国还在盘算,那边大连船厂的动静,直接让他们傻了眼。 卫星之眼:钢铁巨兽的无声宣示 照片聚焦中国大连造船厂的巨大干船坞,六艘军舰同框开建、四艘是顶尖战力的055大驱,别看055大驱现在跟下饺子似的,这本事可是从造LNG运输船、万箱集装箱船这些民用巨轮练出来的真功夫。 咱们造船厂能把航母钢板轧得比A4纸还薄,造军舰可不就跟搭积木似的?反观美国,军用造船都开始外包给韩国,自家船厂连修航母都要排队三年,这差距可不是靠加税就能追上的。 光今年前四个月中国船厂就接了全球74%的新订单,大连造船厂这会儿六艘军舰同时开建,生产线根本停不下来。 这已经不单是简单的贸易摩擦了。它更像是一场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较量——“虚拟经济”的牌桌,对上了“实体工业”的擂台,谁的底气更足,一目了然。 韧性深耕:中国工业链的深海堡垒 事实上,大连船厂的惊人景象,不过是中国庞大而坚韧的工业体系浮在水面的一角。它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深耕与积累。 如今的中国造船业,早已不是几十年前那个蹒跚学步的追随者。从冶炼特种钢材的熔炉,到舰船心脏的动力系统,再到“大脑”和“眼睛”——雷达电子设备,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已超过95%。 它意味着,外部的技术封锁和零部件断供,已经很难再卡住中国工业的脖子。这种对全产业链的自主控制力,才是中国面对外部压力时最根本的底气。 正是这种由内而外的掌控,让中国船舶工业拥有了韧性十足的“深海堡垒”。任凭风浪再大,它也能稳如磐石,自主航行。 军民融合:中国模式与美国困境…

3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