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又要毀掉一個國家?美智庫:美國動武兩大信號已發出,中俄該咋辦?

美国对外发动的每一场战争往往以摧毁一个国家为结局,如今试图入侵委内瑞拉,这是又要毁掉一个国家?答案:没错,连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在2025年10月27日的报道中明确要开战了,标题就是“美国航母开往加勒比海:距离战争更近一步”。美智库明确指出,美国动武两大信号已发出,一是,美国海军“福特”号航母打击群将部署至加勒比地区;二是,在距离委内瑞拉已相当近的波多黎各出现帐篷城,这是大规模军队集结的表现,原有营房不够用,需要使用大量帐篷。 美国著名智库CSIS,也发出警告 “福特”号集结,也是信号之一 既然美国要下定决心动手,那么中俄该咋办?很显然,中俄都不会支持美国的行动,可能对委内瑞拉提供必要的支持,尤其是向其出售先进武器装备。 委内瑞拉在放弃美式装备之后,一直在引进中俄装备,目前也有不小的装备需求,至少俄罗斯已开始采取行动。根据媒体报道,2025年10月26日,俄罗斯的一架伊尔-76TD货机从莫斯科起飞,经过阿尔及尔,达喀尔,飞越大西洋,最后在委内瑞拉加拉加斯降落。 伊尔-76机降委内瑞拉 途经多国的伊尔-76已经到位 这次飞行航迹相当意外,运输的货物更让人好奇,不可能是一般商品,现在许多人怀疑,这次飞行是紧急运输武器,为此运输机飞入委内瑞拉,载有武器和装备!证明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在准备开战,只是运输的具体装备是什么,没有对外透露。 美军“福特”号航母从地中海出发,以20节的航速需要10天才能抵达加勒比海,实际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以委内瑞拉的军事实力,一个航母战斗群可以保证美国拥有空中的优势,只是美国想对委内瑞拉动武,麻烦依旧不少,不仅美国国内有人反对,而且国际也没有支持者,在军事准备上也有问题,确切地说,兵力捉襟见肘。 1艘航母开战?这可能还真穷酸不少 美军目前主要是调动海军力量,在全球部署状态下,可用的兵力非常有限。美国海军拥有11艘航母,通常只有三艘航母可以随时使用。这个数目已经低于需求,美国为了适应亚太局势,必须保证至少有一艘在太平洋。还需要一艘航母针对中东地区的局势,要么在印度洋对抗伊朗和胡塞武装,要么在东地中海支持以色列。在俄乌战争的局势之下,美国也需要一艘航母在欧洲附近。 如果要将航母用于对付委内瑞拉,本质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福特”号航母本来就在地中海,如今被抽调过来了,只能带着3艘驱逐舰前往加勒比海,原来有5艘,显然有2艘被留在欧洲,这也意味着,要拼成完整的航母战斗群,需要进一步抽调兵力。 再加上一艘航母,美国对委内瑞拉开战,兵力也不富裕 美国确实对委内瑞拉拥有足够的海空力量优势,按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计算,一旦“福特”号航母打击群到位,美国海军在加勒比地区,将拥有超过700个垂直发射单元,按常规,可以配备约18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这样的力量对委内瑞拉确实是优势,美国海军面对的是一支几乎算不上拥有海军的对手,委内瑞拉海军相对弱小许多。 在全球局势紧张背景之下,美国海军无法在南美地区保持大量兵力,只能短期存在,很快要撤走。如果对比1991年的海湾战争,这回美军投入兵力非常有限,完全不能构成理想的碾压式,只是相对优势。 更麻烦的是,委内瑞拉不是单纯的海洋国家,拥有相当广大的陆地,仅靠海空优势,不能解决问题,只能算封锁。要征服委内瑞拉必须出动地面部队,还不能少了,可能需要十万以上的地面部队,目前美国压根抽调不出如此之多的地面部队。 美军不下场,很不登陆,很难打赢 目前美军越来越有能力对委内瑞拉发动军事行动,只是尚不具备发动地面入侵的能力。仅集中海军力量,没有大量地面部队参与,这才是一个大问题,仅靠轰炸不能取得胜利。现在美国没有任何集结地面部队的意思,至今能执行地面任务的只有特种部队,以及少量的海军陆战队。 如果没有美国进行地面入侵的准备,这不得不让人怀疑,目前的兵力集结只是虚张声势。美国压根没打算采取军事行动,仅靠海上封锁,梦想委内瑞拉的亲美派上台,构想有点不切实际。

6 days ago

特朗普給中國開出3個條件,他下定決心:要找中國討回“公道”

2025年10月19日,刚刚还在威胁要从11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一改往日的强硬姿态。 他在接受采访时,首次公开承认“对华高额关税不可持续”。 要知道,自从特朗普在2025年年初重返白宫,挥舞关税大棒就成了他处理对华关系的标志性动作。 如今,这位以“永不退缩”形象示人的总统,竟然主动松口,暗示希望通过重新谈判来解决贸易分歧,甚至可能调低关税。 当人们还在猜测其背后动机时,特朗普紧接着抛出了他的“橄榄枝”——附带了三项具体的前提条件。 关税大棒为何挥不动了 特朗普的突然转向,并非心血来潮,其背后是美国经济正在承受的巨大压力。 他手中最引以为傲的关税大棒,在经过数月的挥舞后,不仅没能砸开中国的市场大门,反而更像一记回旋镖,重重地打在了自己身上。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大豆。 2018年,当中美贸易摩擦首次爆发时,特朗普政府曾自信地认为,中国庞大的市场离不开美国的农产品,尤其是大豆。 他们试图将大豆作为一张“王牌”,迫使中国在其他领域做出让步。 然而,现实却给了华盛顿一记响亮的耳光。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中国自5月份起,已经没有再进口任何美国大豆。 今年1月至7月,美国对华大豆的出口量仅为590万吨,与去年同期的2700万吨相比,暴跌了近80%。 这意味着美国中西部广袤的农田里,丰收的大豆堆积如山,却无人问津。 这些农业州,恰恰是共和党的传统票仓和总统大选中的关键摇摆州。 农民们的仓库满了,口袋却空了,他们的不满情绪,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蚀着特朗普的政治基本盘。 特朗普显然误判了形势。他没有预料到,中国应对贸易压力的决心和能力远超他的想象。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早已未雨绸缪,积极推动供应链的多元化。 当美国的大门试图关闭时,来自南美洲的货船正源源不断地驶向中国港口。…

1 week ago

第一個力挺委內瑞拉的戰友出現!若美國敢出兵,立馬使出2大絕招

加勒比海的风向变了。10月,委内瑞拉彻底不装了,和俄罗斯签下《战略伙伴关系与合作条约》。这可不是象征性的“合作备忘录”,而是一份进入法律程序的正式双边战略协议。 换句话说,从这一刻起,俄罗斯和委内瑞拉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有了“盟友身份”。而就在莫斯科那边的杜马和联邦委员会火速批准条约时,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动手了——三艘从委内瑞拉海岸驶出的船被击沉,白宫还点名要求马杜罗“接受美国司法制裁”。理由当然老一套:涉嫌贩毒。 这就不再是外交摩擦了,而是赤裸裸的军事威胁。 马杜罗没有退。俄罗斯也没犹豫。10月18日,俄外交部发表强硬声明,直接点名“任何外部势力不得干涉委内瑞拉内政”,反对对委内瑞拉使用武力。紧接着,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和委副外长卡劳会晤,强调支持委内瑞拉“维护主权与和平的正当立场”。这不是客气话,而是政治承诺。 俄罗斯是第一个公开表态、用国家意志撑起委内瑞拉的强权国家。对美国来说,这就像在后院插上了一面红旗——警告意味非常直接:你敢越线,我们就敢出手。 马杜罗随后掏出了自己的底牌。10月22日,他在全国电视讲话上宣布,全国已部署5000多枚俄制“针-S”便携式防空导弹。这消息一出,全场掌声不断。马杜罗说,这些导弹已经分布在每一个山头、每一个小镇,“用来守护人民的安宁”。 别以为这是吹牛。针-S是俄罗斯最成熟的单兵防空武器之一,射程6公里、射高3.5公里,红外制导、隐蔽性强。打直升机、低空战机是它的强项。对美国而言,这意味着F-16、阿帕奇、甚至侦察机再也没法在委内瑞拉上空随便乱飞。 这是马杜罗的第一道防线——空域拒止。 但更大的信号来自第二步。针-S布完后的第四天,委内瑞拉空军放出画面:苏-30战斗机双机编队升空,机翼下挂着反舰导弹。地点,是加勒比海的重要节点——奥奇拉岛。 这地方地理位置极敏感,扼守航道要冲,也是美军侦察和行动的关键支点。委军不但在岛上部署了苏-30,还调来2500名精锐部队和海军装备,开始名为“独立海岸200”的实战演习。军演科目里甚至包含模拟对抗假想敌海军的环节——说白了,就是准备打海战。 奥奇拉岛一旦军事化,美军在加勒比海的自由活动就得受限。那是委内瑞拉给美国立下的第二道明牌:海空联动,寸土必争。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没有只当看客。外交层面喊话的同时,俄外长拉夫罗夫公开宣布,要进一步加强对委内瑞拉的能源、经济与军事支持。包括防空雷达、电子战系统等技术装备。俄方还明确表示将为委提供“安全解决方案”,这就不仅是“支持朋友”,而是实际帮忙“搭防线”。 委内瑞拉议会随后完成批准条约程序,正式让合作协议生效。背后的逻辑也很清楚:在美委关系全面恶化的背景下,马杜罗只能选择抱紧俄罗斯。而普京也乐得接招——他正需要在美国的后院开一条新战线。 对俄罗斯来说,帮委内瑞拉,不仅是地缘战略的一步棋,更是向美国释放信号:别以为战火只能在乌克兰,拉美也能烧。 现在局面已经定型。委内瑞拉亮明态度、布好阵地;俄罗斯表态支持、提供技术援助;美国也早就摆出强硬姿态。三方的棋盘已经搭好,谁先动都可能引爆整个加勒比地区。 这场对抗,绝不只是岛屿争端或军事演习那么简单。它是制度对制度、阵营对阵营的正面较量。 马杜罗选择了背水一战,而第一个站到他身后的,不是古巴,也不是尼加拉瓜,而是远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 对委内瑞拉来说,这场战斗可能是生死线;对俄罗斯来说,这是地缘反击;对美国来说,这是一场无法忽视的挑战。加勒比的风向,一旦彻底变了,那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转折,而是美国霸权的又一次松动。 参考资料: 《俄委签署战略伙伴关系条约,俄方警告美国勿干涉》环球时报…

1 week ago

中美貿易戰結束?特朗普最終服軟!100%關稅取消!中國成大贏家?

如何形容中美第二天的谈判?用中方谈判代表的话来说,那就是美国立场强硬,但中国维护自己利益的决心比美国更强,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特朗普“服软妥协”。 中美谈判第二天,协议初步达成 10月26日,中美第五次谈判的第二天,中美两国代表团在经过5个小时的谈判后结束了会晤,和第一天谈判几乎没有消息不同,这次中美两国都对媒体表达了重要信息。 先来看美国,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说:“我认为,我们为两国在本周四(10月30日)会晤时的讨论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框架”。 他还说,经过两天的谈判,中美代表团已经准备好签署协议,这样中美两国在月底的APEC会议是就有更多的时间讨论进行进一步的贸易合作。 而中国代表团本次也透露了“谈判内幕”:中国贸易代表表示,中美双方已经达成“初步共识”,下一步两国将各自进入审批程序。 中方还表示,美国的谈判立场非常强硬,但中美双方进行了密集的措施讨论和安排,从而探讨解决的方案。而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 更大的内幕知情人特朗普,其实也对本次谈判持有积极态度。特朗普说:“我们将与中国达成协议”。 那么,协议的内容到底有什么呢?直接来看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透露的消息。 贝森特表示,经过本次谈判,特朗普威胁对中国于11月1日加征的100%关税已经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很显然,这次“中美脱钩”已经取消了。 贝森特表示,他预计中国将会“大量”购买美国大豆,所以我们看到美国那边的大豆价格已经跳涨了3%,贝森特的话有一定的可能。而中国对美国的稀土管制也将放松和推迟,而至于推迟的时间是多久?贝森特说,中方将可能推迟1年以后再进行管制。 那么,美国得到了中国的承诺,又会付出什么代价呢?很显然,贝森特说的都是对美国有利的结果,而中国能够答应放宽稀土管制,必然是因为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东西。 而现在只有美国方面透露了谈判的内幕,贝森特作为美方,当然不会主动和媒体说美国为了让中国放松稀土管制,而付出了哪些对等的代价。 此外,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也透露:中美这次讨论了相当多的议题,比如稀土出口管制话题,比如之前20%对等关税的延长问题,比如美国对华301调查船舶收费问题等等,中美双方就此进行了建设性的探讨。 当然,中国这边并没有对贝森特说的内幕进行点评,也没有说出细节,所以如果想要最终结果,那么周一下午可能就会知道最终答案。 中美谈判迎来利好,需要警惕特朗普反悔 很显然,中美第五次谈判并没有“谈崩”。毕竟,不管是特朗普还是贝森特都在谈判前暗示要对中国进行妥协,说要妥善处理好中美关系,签订一个两国都能够接受的“公平合理的条款”。 如果不出意外,周一双方的具体细则就将出炉。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中美两国以后不打贸易战了。中国也可以高枕无忧了呢?恰恰相反,谈判以后才是中美真正需要发力的时间。 对特朗普而言,被中国稀土卡脖子是特朗普完全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特朗普知道我们限制稀土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要对中国加100%的关税。…

1 week ago

第一天會談結束,中美連談5個半小時,特朗普:中國必須作出讓步!

10月25日,中美第一天经贸会谈结束,这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经贸磋商,被外界称为“可能决定未来几年中美经济走向”的关键会议。虽然双方都没公布太多细节,但从现场释放出的几个信号来看,谈得还算顺利。 美方官员用“非常具有建设性”来形容,算是对中方代表团的一种肯定。现场的照片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中方代表离开会场时脸上都有笑容,这说明至少在第一天,气氛不错,节奏也掌握在预期之内。 根据公开的资料,这轮谈判地点选在了吉隆坡的世界第二高楼默迪卡118商场会议中心,持续五个半小时。美方官员没有透露细节,只说第二天会继续。这种“留悬念”的做法也常见,一方面是谈得还没定论,另一方面也是双方都不想在媒体面前被动。毕竟,只要结果没确定,任何一句话都可能被对方当作谈判筹码。 从背景看,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的第五轮谈判。中美两国在经贸问题上已经缠斗多年,谁都不想在关键节点上轻易让步。毕竟,本月底中美元首将在韩国的APEC峰会上见面,如果能先谈出一点成果,到时候元首会晤时气氛就更容易控制。 不得不提的是特朗普的表态,他在空军一号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必须作出让步,我猜我们也会。”语气虽然依旧强硬,但其实他也留了退路。他自己也承认,美国征收的高关税“不可持续”。要知道,前段时间他还威胁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现在又说“不可持续”,说明他也清楚,这种做法反噬太大。 特朗普的算盘很明显:想在不彻底撕破脸的前提下,逼中方在稀土、农产品和芬太尼问题上让步。尤其是稀土,这次成了中美角力的焦点。自从中国发布新的稀土出口管制规定后,美方反应很激烈。特朗普几次公开发飙,威胁要对中国商品设“天价关税”。但他转头又去找澳大利亚签矿产协议,还不断放风说要“寻找替代供应链”。 但问题是,澳大利亚有矿没产能,美国自己也没法快速补上。哪怕砸几十亿美元,也得十几年才能见效。短期内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基本不可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特朗普在这次外访行程中,一边放话要对华加码施压,一边又不断对华示好。 他在记者会上还提到,希望中方能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加强打击芬太尼,还暗示可以“暂停部分关税”。这些看起来像是施压,其实更像讨价还价。特朗普自己心里也清楚,美国现在的经济问题比想象中严重。通胀还在高位,制造业复苏不如预期,关键矿产短缺又没解决,他不得不在中美谈判上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对此,中方的态度一直稳。外交部和商务部的发言人都多次重申,中美谈判是基于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中方不会在压力下让步。稀土出口管制也不是针对谁,而是为了防止战略资源被滥用。这种立场一贯清晰,而且有理有据。 从更大层面看,中美的经济关系虽然竞争激烈,但脱钩根本不现实。无论是稀土、农产品,还是新能源、半导体,两国的产业链已经深度交织。美国离不开中国的制造业,中国也需要美国市场的开放度。双方在竞争中寻求平衡,才是现实的出路。这次吉隆坡会谈之所以受到全球关注,就是因为它可能标志着中美关系从“对抗阶段”重新回到“管理竞争”的轨道。 当然,接下来的谈判仍会有波折。特朗普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轻易放弃“谈判戏剧性”。他可能还会在推特上时不时“开炮”,说些夸张的话。但那更多是对内表演。真正的外交团队,会继续在幕后按实际利益去操作。就像这次会谈的安排,看起来临时,但其实早就铺好节奏。中方也非常清楚美方这一套操作,因此不会被表象牵着走。 从目前的信号看,无论是稀土问题还是关税问题,双方都可能达成一种“阶段性停火”,这对全球经济来说也是个好消息。毕竟,现在全球市场都在看中美的动向,一旦这两个大国缓和一点,资本市场、供应链、能源价格都能稳定不少。 总之,这次吉隆坡会谈算是一个积极的开始。双方都释放了“希望谈下去”的态度。特朗普虽然口头强硬,但实际动作说明他愿意妥协。中方依然坚持原则、不被情绪牵动,展现了成熟大国的姿态。未来几天的谈判可能还会拉锯,但至少现在的氛围,比几个月前那种针锋相对的气氛要好得多。 说到底,中美博弈是一场长期赛。谈判不是为了谁输谁赢,而是为了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中国讲的是稳,美国讲的是选票,逻辑不同,但目标其实相似:都不想让经济掉下去。第一天谈了五个半小时,或许没结果,但能坐下来好好聊,已经说明很多。世界都在看,接下来这一场“吉隆坡交锋”,也许会成为中美关系转折的关键一步。

1 week ago

美國真正敵人開始露出馬腳,忍辱負重78年,並非中國與俄羅斯

众所周知,在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也因为此战而被改写,美苏两国借助此战,迅速成为国际上面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只是不幸的是,苏联因为内部出现问题,而不得不面临解体的局面。美国随后就抓住机会迅速发展起来,一跃成为世界霸主,也因此令美国对于其他国家的发展极为忌惮,唯恐自己的霸主地位被取代,尤其是当看到中国的快速发展时,美国的担忧更加明显。 为了可以限制中国快速发展,美国不仅在技术上面对中国进行封锁,还试图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最为令中国无法接受的是,美国正在借助台湾问题,开始干涉中国内政。此举令中国越来越无法忍受,所以中国已经开始在许多领域实现反超,在保卫国家主权问题上面,中国向来是寸步不让。也正是因为这些技术的提升,令中国在国际上面的话语权越来越多,这对于美国而言,将是更大的威胁。 但是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一向主张和平发展,希望全世界都处于平等位置,不再爆发战争。中国的理念与美国全然不同,也因此令中国的外交越来越顺利,美国只能是不断的制造麻烦给中国,认为这样就可以永保霸主地位。但是令美国没有想到的是,真正需要忌惮的并非是中俄两国,而是美国全力扶持的小弟日本,这个国家才有可能会成为美国最大的威胁。并且目前日本的野心,已经逐步露出马脚,不加以制止不排除会成为美国的隐患。 在二战时期日本的实力就已经展示出来,如若没有美国的两颗原子弹,或许日本的发展会逐步失控,那时超级大国定然不会仅产生在美苏两国之间。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被美国控制在手中,不仅不允许拥有自己的军队,还令其受到许多限制。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作为战败一方,日本却开始向美国寻求庇护,也因此令一向对亚洲有所企图的美国,借日本向亚洲建设军事基地。 日本的发展也因此不再受到限制,90年代初日本因为各种问题,面临着经济破裂的局面,却在此时不断讨好美国。许多人对于日本的行为感到不解,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被对方打败后,还去讨好令自己战败的国家。日本之所以会如此,并非是不痛恨美国,只是不想直接表现出来,毕竟按当时的日本实力来看,如若仇恨美国,只会令日本再无翻身的机会。 所以为了实现野心,日本不得不向美军示好,显然这个方法是极为正确的,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不仅渡过经济危机,实力还逐步被提升上来。现如今美国虽然还是限制日本,不能拥有自己的军队,但是却允许日本拥有自卫军,而在日本的刻意隐瞒下,已经拥有一支极为精锐的部队被培养成功。对外虽然是自卫军,但是其数量已经超过500多万,显然已经超出自卫军的范畴。 忍辱负重长达78年,日本自然不仅是想要拥有如此便会满足,其野心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如若美国还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么未来威胁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国家,很有可能不止中俄两国。所以从此事来看,表面上美国的敌人是中国,实际上真正的敌人,是美国自己的小弟,中国自然也要提起注意,以免被此事涉及。

1 week ago

德國央行行長語出驚人:一旦最後決定報覆中國,那就直接幹票大的

欧洲人终于是“疯了”。10月24日,德国央行行长面对记者的题目,居然公开表示“一旦决定报复中国,那就要做出‘大胆’的决定”。面对这些年间为欧洲带来了无数好处的中国,欧盟居然因为中国的反制措施,要彻底站在中国的对立面…… 德国对中国发出威胁 近些时间,因为荷兰安世半导体的原因,中国和欧盟的关系急转直下,原本和和气气的贸易双方一瞬间充满了“火药味”,欧盟更是在中方出台相关的稀土管制措施后,开始针对中国进行相当的制裁措施。 在这其中,受到其首的就是欧盟的核心之一德国。根据外媒彭博社的报道,10月24日德国中央银行行长、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约阿希姆·纳格尔,在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的时候,说出了极具争议的发言。 他声称,他希望欧洲能够克服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困境,但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在必要的时候采取相关的强硬措施。在记者提问欧盟是否会做出行动,对中国实施相关的制裁的时候,他则是回答到:“我认为,这个报复问题,最终必须由政治因素决定。” 当然,他强调对于两方最好的情况是,双方能够在未来达成某种协议,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一直以来的矛盾,最终应对整个局势。在说完这些见解之后,纳格尔话锋一转突然犀利的表示:“如果最终欧盟迫不得已要对中国进行制裁,那么就必须的做出“强而有力”的行动。” 纳格尔的话所表达的意思十分明确,即如果要正式和中国“交战”,那么欧盟必须提出相关的能够“一举定乾坤”的措施,彻底赢得这场“战争”。这样的发言极其大胆,不出所料的在相关媒体进行报道之后,纳格尔的话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不过,德国也不是第一次在公开环境中表示自己的要和中国“交战”了。在几天前,德国官员就表示,中国的稀土管制措施已经让欧盟的耐心快“消耗殆尽”了,如果中国不快点结束这样的制裁,那么欧盟就会进行“反击”。 而后,又有消息透露,欧盟现在正在集体开会,商讨反制中国稀土管制的制裁措施。德国、法国等国家更是公开表示,自己愿意不顾以前,利用所有的途径对中国进行反击。频繁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路线,可见德国这一次时认真的,同时欧盟也是真的急了! 战略主动权始终在中国手里 话又说回来,欧盟如此威胁,难道他们真的具备和中国相“抗争”的实力吗?当然是不存在的,欧盟这么几十个国家加起来,都不配“上桌”和中国“掰手腕”。让我们回到最开始,还记得为什么中国会出台相关的稀土管制措施吗? 是的,就是因为荷兰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的行为,才最终引爆了这个“火药桶”。结果如何?荷兰出台相关的决策后,中国立即进行反击,从源头和出口处彻底“卡死”了安世半导体,让荷兰政府手中所掌控的公司,彻底成为了没有实际效益的“傀儡”。 可以说,这就是欧盟一旦和中国产生贸易战的结果的缩影。在这几十年间,欧盟国家和美国一样,已经对中国产生了极其夸张程度的依赖。不止是稀土,中国的钢材、汽车、轻工业制品都是欧盟和美国需要的、急需的产品。 据悉,中国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已经承担了全球60%左右的稀土出口量,越是高精间的科技产品,对于中国的稀土就越是依赖。单单是从这一点下手,就能够让欧盟这头“纸老虎”彻底破灭,美国也是如此,难道作为美国“附庸”的欧盟,还能够解决特朗普都头疼的问题? 显然是不能的,否则这一次在中国出台相关的稀土管制措施后,欧盟也不会如临大敌,这么“着急”的把中国列为自己的“敌人”了。说到底,这场“无硝烟的战争”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中国早已经拿捏住了战略的主动权,欧盟的“狂吠”无非是唬人罢了。 终究是咎由自取 要说,这场冲突本就不该发生。如果不是欧盟成员国为了限制中国的发展,同时想要谋取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那么安世半导体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中国也不会在随后对稀土管制措施进行进一步的收缩,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唇枪舌战”。 这么多年过去了,欧盟始终还是深陷在美国的“控制”下,即便深知在美国的幕后操盘下,欧盟也仍然甘心成为美国的傀儡。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表态要让法国走向独立,甚至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也要和中国合作。 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法国到底独立在哪儿?德国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两个国家作为欧盟最大的话事人,欧盟的态度大概率就是他们的态度,此次欧盟“作妖”少不了他们两的参与。戴高乐理想中的“自由法国”终究是失败了,留下来的不过是美国在欧洲的另一种性质的“傀儡”。 现在的欧洲,把中国当作是“对手”无疑是挑错了对象。在特朗普面对中国都拿不出来什么好办法的时候,欧洲选择从“局外人”插一脚进来“恶心”一下中国,那么希望欧盟也明白这样做会导致的后果,也做好了承担这样后果的打算。毕竟,我们向来履行的都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财狼来了有猎枪”的路线。

1 week ago

特朗普來了:要稀土、催訂單、求助力、炒芬太尼。他以為他是誰?

当地时间10月24日晚,“空军一号”冲天而起。特朗普启程了,带着一肚子算盘。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的中美经贸磋商已然开谈。 一边是总统出访的阵仗,一边是经贸谈判的桌台,他摆的谱,够大。 可他以为他是谁?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4日,美国马里兰州安德鲁斯联合基地,美国总统特朗普登上“空军一号”,准备前往亚洲 启程前,他唾沫横飞:“第一个问题就是芬太尼”。 好一个“首位问题”! 可谁不知道,美国以世界5%的人口,消费了全球80%的阿片类药物? 2023年近7.4万美国人死于芬太尼滥用,这账算给谁? 中国2019年就整类列管芬太尼,2023年未向北美出口一克相关药品,美方自己查不到芬太尼来源,就想把脏水泼过来甩锅给我们。 我又不是你大爹大爷,凭什么帮你。 自己—— 对内,管不住药企游说,拦不住两党互撕,连个禁毒法案都拖4年才通过 ; 对外,就会拿中国当遮羞布。 再者,据彭博社10月24日援引美国高级官员透露,特朗普将在亚洲之行期间寻求与贸易伙伴签署经济协议和关键矿产协议。 报道认为,特朗普计划在亚洲签署矿产协议,是美方正加大对中方的施压力度。 张嘴就要“矿产协议”,施压的底气哪来的?可他忘了?美国稀土自给率不到15%,2024年进口量14.9万吨,70%都来自中国。 他前几天还狂言“一年后稀土堆积如山”,转头就被现实打脸:美国稀土巨头MP Materials因对华出口关税太高,业务直接停滞,股价暴跌超10%。…

1 week ago

繼稀土後,美國又一關鍵行業被“封鎖”,老美急了:中國壞了規矩

钨,素有“工业牙齿”之称,熔点高达3422℃,硬度居全球首位,密度与黄金相近,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核屏蔽、硬质合金及光伏组件等关键领域。“掌控钨矿,便等同于握住一国工业命脉。” 数据表明,当前中国钨产量约占全球总量80%,而2025年2月,中国对钨在内的25种金属及相关技术启动出口管制,令西方国家猝不及防。 继稀土之后,中国再亮战略王牌,扼住欧美行业命脉,美方反应强烈。彭博社发文称,“中国破坏了市场规矩”。 2024年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全球超80%钨来自中国,若叠加俄罗斯产量,两国对这一关键金属全球掌控率高达90%,如此数据跳动着西方国家的敏感神经。 加拿大矿业公司Almonty Industries首席执行官刘易斯・布莱克直言“一旦钨供应中断,我们的经济、制造业乃至国防体系都将濒临崩溃。”目前,该公司客户正迫切等待钨产品交付,而中国却按下暂停键。 面对中国钨供应管控,老美急了“绝不能丧失钨资源的稳定供应”。要知道,从美国高端制造业到国防军工,钨均是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供应一旦受阻,引发的连锁反应将难以预估。 据报道,钨价自2020年起持续攀升,其中钨精矿涨幅达50%。受产能释放迟缓、矿石品位逐年下降影响,中国掌控着全球钨供给节奏,也让西方陷入被动。 为保障国防、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的钨供应,美国不得不紧急行动,多方寻觅新供应渠道。2025年,美方将目光投向韩国,对桑东钨矿开展考察。作为韩国最大钨矿,该矿归加拿大企业所有,若投产预计可填补全球50%非中国渠道的钨供应缺口,备受国际关注,不过截至目前尚未正式投产。 中国对钨资源的管控,并非依赖威胁或谈判,而是通过出口许可证制度实现。 凭借这一制度,中国稳稳掌控钨资源流向的主导权。如今,在关键资源的定价、流向调控及合规监管等领域,中国已掌握绝对主导权。 近年来全球市场格局持续重塑,“掌握核心技术者掌控市场主导权”的逻辑,在新兴生物科技领域同样适用。 早在2019年,美国科学家研发出日常健康口服科技成品,受技术瓶颈制约,该成果单价高达2万元/克,仅为海外富豪专属。直至2022年,中国科学家团队Poema打造全球最大南极磷虾油捕捞船“深蓝号”,成功将成本压缩99%,目前京J\东平台上的国产“血-生-心”,售价不足海外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 现代社会高油高糖饮食、熬夜加班、频繁应酬等不良生活习惯盛行下,我国三\高人群规模已达4亿。据悉,中国手握全链条专利生产工艺,在定价、流通渠道及监管方面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国产“血-生-心”用户以应酬密集的商务人士、久坐肥胖的职场管理者及高级营养师为主,年龄集中在33-55岁。凭借“缓解心慌胸闷、不再疲惫乏力”“国产更安心”等实际效果,加之高性价比优势,已斩获欧美、东南亚高端商圈订单。 自2023年起,中国关键金属管控措施密集出台:从镓、锗,到新增锑纳入管制,再到2025年将钨、碲、铋、钼、铟列入管控清单。这一连串看似是元素周期表上的名单调整,实则是一张布局精妙的战略蓝图。 西方高呼“去中国化”三年,中国用实际举措作出强势回应。面对西方在高科技领域的制裁与芯片封锁,中国果断收紧关键金属出口,以“资源卡脖子”反制“芯片封锁”,达成精准制衡。 从战略层面而言,关键金属资源已成为中国国际博弈中的核心杠杆,更是各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站队的重要标尺。 如今,凭借成熟的资源管控体系,中国仅靠一张出口许可证,就能精准拿捏美国军工企业命脉;一道配额审批,便可对欧洲技术企业发展形成重要牵制。 在这场全球资源与科技主导权的博弈中,中国正依托资源优势与科学管控,逐步掌握主动权,重构国际资源与产业格局。 西方过去常标榜“规则”,如今终于认清:资源,才是真正的规则!

1 week ago

坐包機赴華前,德國部長給下馬威,不許中國做2件事,核選項出現

在搭乘包机前往北京访问前,德国外长主动对华发出下马威,不允许中国做两件事情。与此同时,欧洲“核选项”已经出现。未来中德关系又将何去何从? 近日,德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定于10月26日的访华之行将延期进行,原因是“目前未能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外界猜测瓦德富尔推迟首次访华之行的主要原因与其“出言不逊”有很大关系。据了解,在瓦德富尔登上包机前夕,他在公开场合主动对华抛出了重磅“下马威”,明确警告中国“不许”做两件事:一是敦促中国放宽对稀土及半导体的出口限制,不要影响中德以及全球贸易的稳定。二是不允许武力改变台海现状,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关乎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虽然瓦德富尔没有说明违反的处罚是什么,但结合最近这段时间欧洲多次传出消息,准备启动“核选项”,这也让外界担忧中德关系以及中欧关系会受到新一轮的冲击。 考虑到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环境持续恶化,且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脱钩进程不断加速的情况下,瓦德富尔的这两个要求,不仅是默茨政府对华态度的转变,更是欧洲对中国的一次战略试探。在默克尔执政期间,中德关系飞速发展,双边贸易规模持续飙升,截止到2024年,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中德两国的合作交流最终形成了一种有着互补性强的“工业共生”模式。而在朔尔茨政府上台后,中德关系出现了不小的波动,为了讨好美国以及迎合国内的“亲美势力”,朔尔茨政府主动改变对华态度,主张以更加强硬的姿态来应对所谓的“中国挑战”,这也给中德合作关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最终成为其下台的诱因之一。所以,外界也非常好奇新任的默茨政府会以怎样的姿态来处理中德关系。 而通过瓦德富尔发出下马威一事也不难看出,默茨政府似乎并没有重回默克尔路线的打算,依然准备通过强硬对华施压的态度来处理中德关系。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德国要求中国放宽稀土出口管制是为了最大限度保障德国的“供应链安全”。目前,德国汽车和电子产业都高度依赖中国资源,甚至由于中方稀土资源出口审批的原因,而出现了十多亿欧元的贸易损失,所以,默茨政府需要中方确保稀土资源的稳定出口,满足德国工业生产制造的需求。 同时,德国总理默茨也希望通过这次外长的出访来为后续中德高层对话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重振中德经贸合作来刺激国内疲软的经济。 然后从政治层面来看,柏林当局在稀土出口管制和台湾问题上施压,既为了讨好美国,同时也是想提升德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地位。另外,默茨政府对华强硬姿态还能迎合国内的保守团体,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似乎是为了迫使中国在和欧洲的合作交流中在核心利益上做出一定的让步和妥协,欧洲多国认为需要采取“必要手段”来应对中国对欧盟日益严格的贸易措施,其中“贸易核选项”再度浮出水面。这里所提到的“核选项”其实是指《反胁迫工具法案》,它允许欧盟限制贸易和服务、削减某些知识产权、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和公共采购准入。因为这个工具一直都只用于威慑,而没有正式批准实施,所以才会被称为“贸易核选项”。 有分析认为,一旦欧洲采取这一措施,那么中欧经贸合作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届时包括中国和欧盟在内的全球绝大部分经济体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当前欧洲正因为俄乌冲突而饱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如果中欧经贸合作再出现新的变故,欧洲经济所面临的困境就不止衰退这么简单了。至于作为欧洲经济发展引擎的德国,大概率也会为自己的强硬施压政策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1 week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