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默克爾預測對了!俄烏沖突最大輸家已經出現,不是俄羅斯不是美國

2022年初,当整个欧洲被战争阴云笼罩,政客们被愤怒情绪支配时,刚刚卸任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冷静地泼下一盆冷水:“这场冲突对欧洲未必是好事,我们可能会成为最大的输家。” 当时没人把这话当回事,甚至有人私下议论:这位铁娘子是不是老糊涂了?怎么尽说些“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 三年后的今天,欧洲人盯着家里疯涨的取暖费和超市价格标签,才恍然大悟:默克尔又说对了。   能源断供,欧洲自废武功   今年年初,新年的钟声还未散去,欧洲千家万户的暖气片却开始降温。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一纸声明,正式切断了通往欧洲的最后两条输气管道。 至此,俄乌冲突爆发三年时间过后,俄罗斯通向欧洲的6条主要天然气管道中,只剩下2条仍在维持运行。 欧盟的反应令人费解:就在几天前,他们刚刚通过了第18轮制裁方案,主动切断了自己的能源后路。 这份制裁不仅彻底堵死了“北溪”管道重启的可能性,还把保障欧洲能源供应的“影子船队”列入了黑名单。 德国工业部最新报告显示,今年前四月,因为用不起天然气而关停的工厂数量同比增长三倍。鲁尔工业区曾经机器轰鸣的厂房,如今安静得可怕。 “这就是把柴油机上的输油管全拔了,还要猛踩油门说能上高速。”匈牙利财长在会议上直言不讳。 让我们看看欧盟自断能源命脉后的惨痛代价。2022年9月,欧洲天然气和电力价格在半年里飙升到原来的3.5倍。2欧盟总体通胀率一度冲到11.5%的高位。 2022年第四季度,欧盟企业破产申请创下历史新高,环比增长26.8%。制造业大迁徙开始了:德国西门子的生产线搬去了美国得克萨斯州,宝马在莱比锡的电动汽车工厂也人去楼空。 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在能源消费中对天然气的依赖程度在欧盟国家中排名前两位。德国工业用气占其整体天然气用量的59%。结果呢? 德国GDP连续两年下滑,2024年又降了0.2%。拿2019年作比较,德国经济总量缩水了5%,相当于倒退了整整五年。彭博社毫不客气地给德国贴上了“欧洲病夫”的标签。谁在背后数钱? 当欧洲在寒冬中瑟瑟发抖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却赚得盆满钵满。目前美国已成为欧盟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国,以远高于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价格向欧洲销售。 克罗地亚政治分析家罗伯特·弗兰克点破实质:“美国希望长期控制欧洲天然气市场,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军火生意更是红火。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在安理会会议上直言不讳:乌克兰如今已成为美西方军工复合体的‘金矿’。 趁你病,要你命。美国还推出了《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科学法案》,用真金白银诱惑欧洲企业搬家。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美国投资建厂,大众汽车也在美国大幅增加投资。…

2 months ago

認賊作父?又一國站隊老美,野心比日本還大,曾與美打了20年!

越南这个国家,历史上跟美国纠缠了二十年,打得你死我活,结果现在却跟美国走得越来越近,这事儿听起来挺讽刺的。 越南战争从1955年一直打到1975年,那时候北越和南越分家,美国支持南越,派兵直接介入。 美军最高峰时有五十多万人在越南,扔了那么多炸弹,用了橙剂这种化学武器,造成上百万死亡,环境破坏到现在还没完全恢复。 北越靠着游击战和苏联援助,坚持下来,到1975年西贡陷落,美国狼狈撤军。这仗打完,越南统一了,但跟美国的关系彻底闹僵,美国搞了贸易禁运,持续了好多年。 战后头几年,越南日子不好过,经济凋零,还得对付柬埔寨和中国的边境冲突。越南想跟美国和好,从1977年就开始试探,但美国卡在战俘和失踪人员问题上,不肯松口。越 南得先解决这些事儿,比如帮忙找美军遗骸,从1985年起双方合作挖掘坠机现场。慢慢地,1994年美国终于解除了三十年的贸易禁运,这多亏了麦凯恩和克里这些议员推动。 1995年两国正式建交,开大使馆,越南还同意还南越欠的1.4亿美元债务,好跟美国做生意。2000年克林顿去河内访问,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去越南,标志着关系开始回暖。 从那以后,美越关系就像坐了火箭一样升温。2001年双边贸易协定生效,越南出口纺织品和电子产品到美国,经济蹭蹭上涨。 政治上,2015年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阮富仲去美国,这是第一次这种级别的访问。 2023年拜登去越南,把关系升级到全面战略伙伴。军事上更明显,本来越南防务靠俄罗斯,但现在跟美国合作越来越多。 2013年美国给越南1800万美元建海岸警卫队,2014年部分解除武器禁运,2016年奥巴马去越南时完全解除。越南买了美国的巡逻艇,还派军官去美国培训。 2016年美军驱逐舰第一次去金兰湾,自1975年以来头一回。2018年越南参加环太平洋军演,2024年美国交付五架T-6C训练机,甚至传闻越南要买F-16战斗机。 这转变背后,越南有自己的算盘。地理位置上,越南夹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南海资源丰富,但跟中国有领土争端。 越南想借美国的手平衡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站队美国。美国也乐意,因为南海是贸易要道,美国想遏制中国影响力。 越南高层不少人有南方背景,对美国亲近点,加上年轻一代对战争记忆淡了,调查显示76%的越南人对美国有好感。 越南还宣传亲美思想,学校和媒体里讲合作多过恩怨。话说回来,这野心可不小,越南不光经济上靠美国,军事上也野心勃勃。 越南军队现代化起步晚,但速度快。从俄罗斯买了T-90坦克和S-300防空系统,还建了沿海防御,买了200枚反舰导弹。 南海争端是关键,越南主张国际化,跟东盟国家谈行为准则,但同时加强岛礁建设,部署导弹系统。 比起日本,越南这野心好像更大。日本二战后被美国占领,1945年到1952年麦克阿瑟管着,宪法第九条禁止军队,靠美国保护。 1951年签了旧金山和约和安保条约,日本成了美国小弟。冷战时,美国要日本重整军备,日本搞自卫队,但预算控制在GDP1%以内。…

2 months ago

比立陶宛還猖狂!切斷與中國往來卻抱臺灣大腿,但忘記最重要一點

将“共产主义”与“纳粹主义”画等号,以法律条文约束正常“共产主义”思想交流。 捷克这个人口不过千万的欧洲小国,做起事来比立陶宛还要不留后路。 国家总统叫嚣台湾与欧洲共存共在,嘴上说着想要与中国达成友好合作,行动上却越过红线窜访台湾,就连首都布拉格的市政厅都将友好城市展示牌从“北京”换成了“台北”。 捷克高层为何选择中国台湾作为新大腿呢?他们的对台友好战略,真的能够得到高效率实现吗? 倒行逆施 面对捷克以政治手段限制人民参政议政的法令,下议院的议员们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他们甚至在为法令通过而高呼,赞扬此举捍卫了集会自由与公民权益。 此等左右互搏的思维逻辑,让人不得不钦佩捷克当前的政治环境。 而当刑法修正案公开接受民众质询时,国际社会才发现,捷克政府究竟做出了一条怎样荒唐的决定。 捷克作为欧盟的一员,作为自由的捍卫者,有权利也有立场以立法手段驳斥霸权行为。 一国总统思想为何如此偏颇? 以历史来看,捷克不可能不知道共产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将国家运行的重心交还给人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产主义在捷克斯洛伐克迅速兴起,并逐渐蜕变为政治核心。 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无比坚定地加入了红色阵营,与美国为首的北约世界分庭抗礼。 只可惜,随着红色巨人的崩解,捷克与斯洛伐克迅速割袍断义,前者借着北约东扩的西风火速转换阵营,化身国际反共力量的突袭军。 与立陶宛这种想要左右逢源的“骑墙派”不同,捷克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选择始终十分坚定,甚至坚定到有些不可思议。 中国台湾究竟有什么,值得捷克这个发达国家主动递上橄榄枝呢?一片岛屿本身或许无足轻重,矗立在宝岛身后的影子才是醉翁心中的“酒”。 选台湾? 作为一个敢立法“反共”的国家,捷克在国际政治场合上的博弈,可比立陶宛要嚣张多了。 立陶宛敢拿着民进党的钱在境内设立官方“代表处”,敢和中国断绝大使层面上的外交往来,却也不敢直接将民进党官员请进门,更遑论派出自家政府高层窜访台湾。 而捷克除了没有在境内设立代办点,无论是请人访问还是派人访问,它们都是身先士卒的一员。…

2 months ago

後續來了!日媒透露涼月號擅闖中國領海,遭兩次炮擊警告後逃離!

当地时间2025年8月10日,日本各大媒体突然翻出旧账,集中披露了一起发生在2024年7月的敏感事件:日本海上自卫队“凉月”号驱逐舰闯入中国领海后,遭到中国海军054A型护卫舰两次警告性炮击。据日方消息,炮弹在“凉月”号附近激起巨大水柱,迫使该舰紧急转向撤离。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中日两国舆论高度关注,琉球群岛媒体也同步放出报道截图,试图还原事发经过。从时间线看,这并非中日海上首次对峙——自2011年以来,双方舰机在东海、钓鱼岛周边海域频繁接触,但直接以火炮警告射击的形式回应“入侵”行为,尚属首次。     事件背后:技术失误还是战略试探? 日本自卫队事后迅速将责任归咎于“舰长操作失误”,声称其未正确开启电子海图领海分界线功能,导致误判航道。然而,这一解释存在明显漏洞。首先,“凉月”号作为日本海上自卫队主力通用驱逐舰,配备先进导航系统和多层级指挥链路,仅凭“海图未开”就解释闯入他国领海,显然难以服众。更耐人寻味的是,事发时该舰与指挥总部“断联”,返港后舰上官兵被宪兵队直接控制,前舰长更被撤职。这些细节表明,事件可能涉及更深层次的指挥链问题,甚至不排除个别军官试图通过“擦边”行动试探中方反应的意图。 从战术层面看,“凉月”号闯入中国领海的位置极具挑衅性。根据中国政府声明,中国领海基线向外延伸12海里为领海范围,而“凉月”号当时距离中国海岸线仅20余公里,几乎贴近领海边缘航行。这种“贴脸”操作,在和平时期已远超正常“航行自由”范畴,更接近于战略威慑。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军舰上一次如此靠近中国领海,还要追溯到1996年——当时一艘日舰距离上海仅80公里。30年间,中日海上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日本似乎仍未完全适应这种转变。 火炮警告:中国海军的“底线思维”与实战化演练 面对“凉月”号的挑衅,中国海军选择以火炮警告射击回应,这一决策既体现了对国家主权的坚决捍卫,也折射出实战化训练的成果。据分析,054A型护卫舰装备的76mm舰炮,在极限射速下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密集火力网,若“凉月”号继续逼近,完全有能力将其重创甚至击沉。而若换作052D型驱逐舰或现代级驱逐舰,其130mm舰炮的毁伤能力更强,5分钟内炸沉“凉月”号并非夸张。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方此次行动的“程序正义性”。在开火前,中国海军必然已通过无线电警告、舰艇逼近、战斗机抵近等多层级手段进行驱离,仅在“凉月”号无视所有警告后,才实施炮击。这种“先礼后兵”的处置方式,既符合国际法关于自卫权的规定,也向外界传递了清晰信号:中国不会主动挑起冲突,但绝不会在核心利益上退让半步。此外,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歼-16重型战斗机或“飞豹”战斗轰炸机到场,进一步表明中国已构建起海空一体化的立体防御体系,任何单舰挑衅都将面临多维打击风险。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2 months ago

戰敗80周年,石破茂做出驚天決定,中日的未來,或從這一刻註定

以正确态度认识和对待历史,是日本战后重返国际社会的重要前提,但石破茂却想打破惯例。自1995年时任首相村山富市发表“战后50年谈话”,首次以首相身份表达反省和歉意之后,每过十年都会有新的首相接力当众作出检讨,即使是解禁自卫权的安倍晋三也不例外。虽然安倍晋三曾试图破除维持惯例,明确表达“日本未来不应继续背负过去的历史包袱”的立场观点,却也最终选择了延续首相发表历史见解的惯例,但石破茂却做出惊天决定。 据媒体报道,日本首相石破茂正考虑不在8月15日“终战纪念日”或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当天发表首相个人见解。 目前多位自民党高层透露出石破茂可能已决定放弃发表个人谈话,如果石破茂最终选择不发表个人谈话,坚持打破惯例传统,那就意味着中日的未来或将从这一刻得到注定。 原因在于,首相发表个人见解并当众反思致歉的行为做法代表了日本正在正视历史,当日本不再正视历史后,那也就意味着日本的右翼势力将再度发展壮大。 届时,二战前的一幕恐将再度重演,虽然现在的日本已经没有足够能力支持自身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周边的邻国如韩国、我国等都已不可同日而语。 可日本释放出来的危险信号却是不容忽视,也许地区冲突会再次爆发,只是日本和韩国不再是对手而是盟友,但日本和我国的敌对关系却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一句话,石破茂打破首相发表战后80周年个人见解的传统实际表明日本未来可能会在危险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有媒体认为,石破茂不发表首相见解的原因可能是“反石破”势力会以发表首相个人见解为借口作出进一步“逼宫”的选择,这样一来,石破茂就将陷入更严重的执政危机。 甚至于无法排除政府就此停摆的可能性,一方面是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遭遇惨败,党内要求石破茂下台的意见数量得到喷发式暴涨; 另一方面则是石破茂没有处理好在中美关税战大背景下的美日关系,反而使得日本内政危机再度加剧,日本右翼势力有所抬头就是建立在石破茂治理内政不利的情形和基础上的。 但这并非真实情况,或者说石破茂可能考虑到了更多影响因素,最终作出了妥协和让步的选择。 石破茂在本月4日公开表态,称:“有必要发表首相个人见解”,这一表态无疑是对此前的诸多传闻表示否定,甚至让人再度有些云里雾里。 怎么日媒关于石破茂的假消息那么多?到底是石破茂放出不发表个人见解的消息后感受到了更大压力最终选择及时止损还是石破茂根本就没有打破惯例的想法? 事实上,要想得知真相还需要追溯到上月28日石破茂的公开表态,石破茂在上月28日表示:“80周年是一个分水岭,做出适当的判断非常重要”。 这其实目前石破茂关于发表首相个人见解的为数不多的公开表态之一,但很明显的一点是石破茂表现出了一定“犹豫”态度。 因为石破茂如果肯定会发表个人见解的话就不必公开放出“做出适当判断”的说辞,也许自民党诸多人士和日本媒体就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开始揣测石破茂的真实想法的。 当然了,角度自然要从石破茂面临倒台危机出发,虽然右翼势力还未明显发展壮大,可自民党遭遇有史以来的惨败却是毋庸置疑的大热点新闻,强如石破茂都没能真正缓解危机。 这就注定了石破茂需要从多个途径付出极大努力来予以挽回,两相结合之下,石破茂可能不会发表战后80周年个人谈话的消息就这样流传而出。 另一例证是日本记者求证石破茂得到了“不要相信有关报道”的回应,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看,石破茂也许一直都没有放弃就战后80周年发表评论的想法。 此前“做出适当判断非常重要”的表态只不过代表了石破茂一贯的审慎立场态度,或者说石破茂在作出对外表态时非常克制和严谨,和特朗普算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2 months ago

比美國還囂張的國家出現,禁止所有中國外交官入境,不讓統一

前言 “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立宛陶就是典型的代表,虽然只有1..5万的兵力,但却敢放出“与俄罗斯谈判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枪放到桌子上”的大话。 对于中国,立宛陶的态度更加嚣张,不仅将我国外交人员列为“不受欢迎的人”,要求限期离境,甚至还呼吁欧盟用“武力语言”与中国对话。 那么立宛陶到底从哪来的底气这样嚣张?对于立宛陶的屡次挑衅,中国又是怎样应对的? “嚣张”的立宛陶 立陶宛是一个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小国,国土面积只有6万多平方公里,还没我们一个省大,可做出来的事情,却比美国还要嚣张。 2021年,立陶宛政府允许台湾在维尔纽斯设立所谓“台湾代表处”,这无疑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挑战。 所以在事情发生之后,中国政府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将两国的外交关系降到代办级,并召回了驻立陶宛的大使,也是从那时开始,中国和立宛陶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出现严重裂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方传达了中国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可立宛陶并没有收手,反而在之后不断对中方挑衅。 2024年年底,立陶宛以所谓的“违反外交规范”为由,驱逐了三名中国外交人员,并要求他们在一周内离境。 当时立宛陶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商船切断了波罗的海电缆,但让立宛陶拿出证据时,他们又支支吾吾,拿不出实质证据。 要知道在正常的外交关系中,如此轻易地驱逐外交官是严重违反国际外交共识的行为,所以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立宛陶就是在挑衅中国。 到了2025年5月,中国驻立陶宛最后一名外交官在出境办事,但在返回途中却被立陶宛当局以“证件过期”为由拒绝入境。 也就是说,立宛陶境内再也没有一位中国外交官,而这也代表着中立关系完全断裂,中立双方从此之后再也不会进行外交交流。 立宛陶之所以敢频繁的在坟头上蹦迪,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利益,他们的政客心里非常清楚,立宛陶就是欧洲的一个小国,想要拥有话语权,背后必须有大佬撑腰。 那既然如此,立宛陶直接选择抱紧美国这条最粗的大腿,毕竟美国不仅是北约的老大,有时候还能影响欧盟的决策。 如果立宛陶紧跟美国的脚步,那它们将会在国际事务的处理当中迅速获得话语权,且影响力也会与日俱增。 另外这样做也符合立宛陶国内的政治环境,这一点在很多西方国家都有类似现象,很多政客为了获得选民手中的选票,就会炒作与中国有关的议题,煽动民众情绪。 而通过抹黑中国、煽动反华情绪,这些政客就能够在不知情的选民心中立下一个强硬派的人设,从而使得自己的政治地位更加稳固。…

2 months ago

100歲的基辛格曾預測:若爆發三戰,敢攻打美國本土的國家只有3個

基辛格这位老人活到100岁,头脑依旧相当清晰。2023年他庆祝百岁生日时,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如果真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地步,全世界大概只有三个国家敢直接攻击美国本土,其他国家估计都会三思而后行。这番话一出,网络上立刻炸开了锅,许多人纷纷猜测他究竟指的是哪几个国家,为何会这样断言。基辛格可不是随便说话的人,他从尼克松时代起就在美国国务院和国家安全顾问职位上操盘过诸多重大外交事务,他的话虽有人觉得有些陈旧,但毕竟有分量,值得认真聆听他的分析。 2023年5月27日,基辛格迎来了他的100岁生日。在接受采访时,他谈到了全球冲突的风险,尤其是大国之间如何避免全面战争。他的判断是,敢打美国本土的只有朝鲜、俄罗斯和日本这三个国家,而中国则被他排除在外。基辛格选这三国,主要依据是它们之间的历史恩怨、军事实力以及战略心态。 朝鲜和美国的矛盾已有70多年,始于1950年的朝鲜战争。那时,美国带领联合国军大规模轰炸了朝鲜北部,战争结束后又在韩国驻军,对朝鲜实施持续的经济制裁。朝鲜发展核武器主要是为了自卫,到2023年,他们已多次试射洲际导弹,理论上能够威胁到美国西海岸。基辛格认为,朝鲜长期被国际封锁和孤立,若世界陷入大战混乱,朝鲜可能会放手一搏,赌上一切,因为对他们而言,现状已十分严峻。 俄罗斯则是美国的老对手。冷战期间,美苏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古巴导弹危机差点导致直接冲突。如今,北约不断东扩,俄罗斯觉得自己的安全空间被不断压缩,2022年乌克兰冲突就是这紧张局势的导火索。俄罗斯拥有大量核武器,包括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能够直接威胁美国本土。基辛格认为,俄罗斯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与美国硬碰硬,因为它继承了苏联庞大的核武库,双方都具备相互毁灭的能力。 说到日本,可能让人感到意外——毕竟它是美国的盟友,二战后靠美国的扶持重建国家,且美军仍驻扎在日本。然而,基辛格提到了日本特有的历史文化,像战国时代的“下克上”精神,即下层阶级翻身争权的传统。他观察到日本右翼势力正在崛起,推动修宪,将自卫队改组为真正的国防军。日本科技实力强劲,能制造先进导弹。在全球局势混乱时,日本可能会借机摆脱美国的控制,甚至率先采取行动对驻日美军基地发动攻击。 那中国为何没被列入这三个国家?基辛格曾多次访华,对中国政策十分熟悉。他指出,中国军费占GDP比例相对较低,约为1.3%,且其核政策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发展航母和导弹主要是防御南海及台海地区。中国经济与全球高度融合,海外投资数万亿美元,战争只会让自己遭受巨大损失。基辛格认为,中国追求的是经济发展,而非同归于尽的军事对抗。他特别提醒,大国之间要避免陷入安全困境,防止互相猜忌升级成军事冲突,尤其是在核武时代,任何误判都可能带来灾难。 基辛格的这个预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多年目睹的大国博弈经验。比如冷战时期,美苏双方都手握核武器,互相威胁,但最终靠外交手段避免了核战争。他在书中曾提到,世界秩序需要靠力量平衡维持,而非一方压倒另一方。现如今,俄罗斯现役核弹头超过1700枚,朝鲜拥有几十枚核弹头,日本虽无核武但具备快速发展潜力。这些国家都有其与美国对立的具体理由:俄罗斯对北约东扩不满,朝鲜因制裁愤怒,日本想寻求更大独立性。中国则走的是改革开放和融入全球体系的道路,军力增长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非对外挑衅。 话说回来,基辛格去世后,他的观点依然在外交圈影响深远。2023年11月29日,他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葬礼上聚集了多位美国政要。他留下的遗产提醒美国,不能把所有国家都视为敌人,尤其是中国,双方需要学会共存共荣。 到了2024年和2025年,全球局势虽然依旧复杂,但并无根本性变化。乌克兰冲突仍在持续,台海局势紧张,但中美贸易额依然保持高位。2025年7月,日本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推动修宪,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2%,这似乎验证了基辛格对日本的担忧。朝鲜核试验持续,俄罗斯的核力量也在现代化更新。中国的军费保持稳定,继续强调和平发展。 细究这些国家为何具备这种潜力,朝鲜的导弹技术发展尤为突出。自2006年首次核试验以来,到2017年实现洲际导弹试射,射程逐步延伸,足以覆盖如洛杉矶等美国重要城市。联合国安理会多次针对朝鲜核项目通过制裁,已达九次,但这不仅未能阻止朝鲜,反而让它更加孤立并专注于军事发展。基辛格认为,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绝望的防御逻辑,而非主动挑衅。 俄罗斯的核三位一体——陆基导弹、海基核潜艇和空基核武器,都在不断升级。其最新的萨尔马特导弹能携带多个弹头,精度极高。自1999年波兰加入北约,到2004年波罗的海国家加入,俄罗斯感到被步步紧逼,安全缓冲区被逐渐侵蚀。 日本的右翼势力自安倍时代开始持续壮大,修宪势力在议会拥有优势。2022年选举后,自民党掌控参议院,积极推动将自卫队写入宪法第九条。日本在科技上具备制造精度极高的固体燃料导弹能力。一旦美日盟友关系破裂,日本很可能将这些能力转化为更具进攻性的军事手段。基辛格之所以排除中国,是因为他亲眼见证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从敌对逐渐转为合作的历程。 基辛格的预测核心思想是:世界大战并非史诗般的英雄决斗,而是多数国家都不愿意打,但某些被逼到绝境的国家可能铤而走险。美国本土安全是底线,但全球政策不能仅靠威慑,还要努力解决冲突根源。对朝鲜70年的制裁,结果是它核武更强;北约东扩,引发俄罗斯反弹;对日本的援助,促使其希望获得更大自主权。这些都是历史的循环,基辛格的提醒是:千万别重蹈覆辙。 他的分析接地气,非空洞理论,而是直言不讳地提醒大家,大国博弈像柔道,关键是用巧劲化解矛盾,而非硬碰硬。核武时代的同时,人工智能武器逐渐崛起,误判风险进一步加大。俄罗斯拥有北风之神级核潜艇,能从大西洋发射核导弹;朝鲜火星系列导弹具备地下发射能力,难以防范;若日本转轨,技术转换速度极快。中国之所以不参与进攻逻辑,是出于战略选择和平发展,军费主要投向防御体系。 基辛格的这番预测在亚洲媒体广泛流传,因中美关系敏感。2025年日本选举结果显示,修宪派势力稳固,自卫队可能走向更具攻击性的方向。俄罗斯核武库据估算超过5000枚弹头,现役战略核弹头约1700多枚。中国核弹头数量约350-500枚,政策未见改变。朝鲜核弹头可能超过50枚。这些数据表明,基辛格选中的三国确实具备对美构成威胁的能力,其他国家要么实力不足,要么缺乏意愿。 他的观点逻辑是:恩怨 能力 心态 = 潜在威胁。朝鲜恩怨最深,能力有限但针对性强;俄罗斯均衡且有底气;日本潜力隐蔽。日本从室町到战国的“下克上”文化影响深远,基辛格认为这在现代乱局中可能复苏。中国的恩怨主要是贸易和科技争端,非军事对抗,能力强但心态较为平和。…

2 months ago

日本為什麽不怕中國?俄羅斯專家一席話,令國人恍然大悟

前言 中国海军舰艇370艘,日本150艘。中国三艘航母,日本零艘。歼-20隐形战机大批量服役,日本还在等美国F-35交付。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军事实力被全面碾压的国家,却在钓鱼岛问题上频频挑衅,在台海问题上叫嚣"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日本凭什么不怕中国?这种反常现象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弱鸡为什么敢叫板老鹰 这个问题确实让人困惑。 按理说,实力决定态度,强者自然受到敬畏。 但日本这个国家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越是实力强大的对手,它反而表现得越不服气。 先看看硬实力对比。 中国海军现役舰艇超过370艘,而日本海上自卫队只有150艘左右。 更要命的是,中国已经进入了三航母时代,辽宁舰、山东舰在役,福建舰海试。 反观日本,连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都没有,只能靠两艘准航母出云级撑场面。 空军方面差距更加明显。 歼-20隐形战机已经大批量服役,数量超过200架。 运-20大型运输机让中国空军具备了远程投送能力。 而日本还在苦等美国的F-35交付,自己的心神战机项目早就黄了。 这种实力对比,简直就是大人打小孩。 可奇怪的是,这个"小孩"不但不怕,还敢主动挑衅。 钓鱼岛海域,日本海保厅的船只三天两头过来"巡逻"。 台海问题上,日本政客更是叫嚣得欢,什么"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2 months ago

飛抵美國之前,普京先給中方打電話,他想要的東西,中國痛快給了

飞抵美国之前,普京先给中方打电话,他想要的东西,中国痛快给了。 8月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主动致电中方,介绍了俄方对乌克兰危机当前形势的看法和俄美最近接触沟通的情况,表示俄方高度赞赏中方为政治解决危机发挥的建设性作用。 普京总统强调: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任何形势下都不会改变,俄方愿继续同中方保持密切沟通。 毫无疑问,在普京总统确定即将出访美国,跟特朗普进行会面,他主动给中方致电,绝对称得上意味深长。 那么普京总统主动打来电话,究竟有何目的呢? 首先,普京此举,实际上是为了给自己争取重要筹码的一种方式。 简单讲,普京跟特朗普坐上谈判桌,他们拥有的筹码,无非就是在乌克兰战场上的优势。 但问题是,这种筹码,对特朗普并不管用。 或者说,特朗普根本不在乎乌克兰的利益,俄军在战场取得了什么战绩,跟美国又有什么关系。 而美国却可以对俄罗斯进行二级制裁,由于目前已经有消息称:印度国有炼油商已经暂停进口俄罗斯石油,等待政府的指令。 这也意味着:如果特朗普动真格,那么美国确实有能力对俄罗斯的经济造成进一步的伤害,这也表明,相比起俄罗斯,美国手里有着一个重要筹码。 因此,对于俄罗斯而言,他们要想跟美国进行平等的对话,或者说,为了让特朗普的威胁,不那么管用,那么俄罗斯也需要亮出自己的筹码。 但问题是,俄罗斯在美国面前,能有什么筹码拿得出手,让美国认可呢? 很显然,其实就是坚不可摧的中俄关系。 只要中俄关系不出现任何变化,那么俄罗斯实际上就有勇气对抗美国的种种压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普京总统在飞往美国之前,特意跟中国介绍俄方对乌克兰危机当前形势的看法和俄美最近接触沟通的情况。 实际上就是表明:俄罗斯什么都不会瞒着中方,哪怕跟美国改善关系,他们也会选择先跟中方打招呼。 而这也是为了进一步取得中方的信任,希望通过进一步强调中俄关系的友好,以此为自己在跟美国的谈判中争取更多筹码。 而在通话中,中方明确指出: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中方都将坚持一贯立场,坚持劝和促谈。 这实际上就是给俄罗斯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这既是说,我们在乌克兰问题上坚持一贯立场,同时也是说,中国坚持跟俄罗斯发展关系,也不会受到美国的影响。…

2 months ago

普京智囊做出預言:下一個爆發戰爭的地方不是台海,也不是南海

2025年1月,阿拉斯加埃尔门多夫军事基地内,美军第11空降师士兵正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进行"联合太平洋多国战备中心2025"北极部署演练。 与此同时,在距离这里数千公里的俄罗斯北极地区,"北风之神"级核潜艇悄悄潜入冰层之下,准备进行新一轮的战备巡航。 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军事行动,却在向世界传递着同一个信号:北极,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 就在这种背景下,被称为"普京哲学家"的俄罗斯思想家亚历山大·杜金发出了令人深思的判断。 这位在1997年就准确预测了乌克兰冲突的地缘政治学者认为,未来的大国冲突热点不会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台海或南海,而是那片看似沉寂的北冰洋。 虽然杜金因其极端民族主义立场在国际上颇具争议,但他对地缘政治走向的判断却往往具有前瞻性。 冰雪下的"金山银山":全球都想分一杯羹 要理解北极为何会成为潜在冲突的焦点,首先得看清楚这片冰雪覆盖的土地到底藏着什么宝贝。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发布的最新评估报告显示,北极地区蕴藏着全球约13%的未探明石油储量和30%的未探明天然气储量。 具体来说,北极石油储量约900亿桶,天然气储量超过47万亿立方米,这个数字相当于俄罗斯现有天然气储量的1.2倍。 除了油气资源,北极地区的稀土矿藏价值保守估计超过1.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大国心动。 更重要的变化是,气候变暖正在让这些资源变得可以开采。 据欧洲航天局的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比1981-2010年平均水平减少了10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法国的面积。 按照目前的融化速度,科学家预测2030年可能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无冰的北极夏季。 冰层融化会带来不少气候问题,但好处也显而易见,就是航道开通。 目前,从上海到德国汉堡的传统航线需要途经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全程约2.1万公里,航行时间36天。 而通过北极东北航道,距离可以缩短至1.35万公里,航行时间减少到23天,节省近40%的运输成本。 按照国际海事组织的预测,到2050年北极航道的货运量将达到全球海运总量的25%。 这样的经济前景让各大国都坐不住了。 俄罗斯已经尝到了甜头——2024年通过北方航道运输的液化天然气达到2186万吨,创历史新高,为俄国带来了超过600亿美元的收入。…

3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