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讓美國戰機飛不起來!中國的絕地反擊,外媒:這比芯片更嚴重

2025年8月,一份来自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报告在全球政经圈引发震动:今年上半年,中国稀土出口同比减少42%,其中对美出口大幅下滑。美国国防部发布内部风险预警,美军高端武器装备的生产线面临“不可逆中断”。与此同时,《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彭博社等权威媒体接连发文,称“中国的稀土反击远超芯片禁运”,美国高层会议更是罕见地用“兵器级打击”形容当前挑战。稀土,正成为全球大国博弈的枢纽。 “工业维生素”卡脖子,美军装备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全球顶尖战机、核潜艇、隐形轰炸机的核心部件,几乎都离不开稀土材料。F-35战斗机里,用量高达408公斤。美国海军核潜艇单艘用稀土超9200磅。B-2“幽灵”轰炸机的涡轮发动机必须用钇涂层防高温失效,无人机、电磁武器、精确制导导弹的动力系统、传感器、导航设备都少不了稀土磁铁。 美国军方原本以为,采购链已实现多元化,能规避地缘风险。但实际情况是,美国本土虽有稀土矿,却难以完成高纯度分离和复杂磁体制造。2025年4月中国宣布对6种重稀土金属及稀土磁铁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国防部立即召开紧急评估会,发现F-35、F-22、B-2等现役主力战机的备件生产线直接“断粮”,库存消耗只够维持数月。 更棘手的是,即使是已经服役的战机和装备,一旦关键零部件损坏,缺乏稀土磁铁和功能性材料,维护和升级都会陷入瘫痪。美国媒体用“停飞危机”来形容现状,外媒评论称,这一局面对全球军事平衡的冲击比芯片禁运要严重得多。 供应链博弈升级,中国稀土优势无可替代 回顾历史,稀土并非真正稀有,全球分布广泛。问题的根本在于提炼与高端应用环节。中国自1978年启动稀土产业升级,依托包头等资源基地,通过自主创新与成本控制,实现对重稀土分离和精炼的彻底突破。到2025年,中国稀土精炼能力全球占比高达92%,相关磁铁和新材料出口约占全球90%。 西方国家早年也曾是技术引领者,但高昂的环保标准和劳动力成本,让欧美稀土产业逐步退出主流市场。中国企业以塑料+盐酸等低成本工艺替代传统不锈钢+硝酸路线,生产效率提升数倍,成本直降50%以上。环保压力虽然带来争议,但中国通过集中治理和政策支持,稳步巩固了全球龙头地位。 美国试图自建产业链,2022年起多次出台“稀土去中国化”政策,联邦政府限制军工企业采购中国稀土材料。但实际执行中,洛克希德·马丁等公司依然离不开中国磁体配件。短暂停产带来的生产压力,迫使美国防部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继续采购中国稀土合金。 今年4月,中国稀土出口管制一经落地,西方高科技制造链震荡。美国能源部、国防部多次开会,增加战略储备。数据显示,2016-2018年美国仅储备了18吨铕和25吨氧化钇,仅够短期应急。产业链“卡脖子”效应全面凸显,不仅军工受限,新能源汽车、风电、消费电子行业也大面积受波及。 技术突围难度大,西方“去中国化”成效有限 美国、日本、欧盟都在积极推动稀土回收与替代材料研发。艾姆斯实验室、罗格斯大学、三菱化学等机构持续攻关,开发有机酸提取、镁合金熔体回收、低稀土催化剂等新工艺。2025年上半年,美国新投产的稀土回收企业仅满足本土消费的7%。高性能磁体、合金材料等关键领域,距离大规模产业化仍有很长的路。 乌克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的稀土矿藏也成了美日欧争夺的对象。今年5月,美国以提供军事援助为条件,与乌克兰签署新协议,获得大面积稀土开采权,但后续提炼加工环节依然需依赖中国企业。 国际能源署分析,稀土供应链的真正壁垒在于中游深加工和高端材料制造。即便美国能在全球范围“扫矿”,也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独立自足。专家预计,完全摆脱中国稀土供应至少需要20年时间,而且需在技术、环保、资本等多方面取得突破。 贸易冲突“新战线”,全球产业链大洗牌 2025年中美贸易摩擦进入新阶段。特朗普今年4月掀起新一轮关税攻势,不仅针对中国,还波及欧盟、日韩等盟友。中国的反击选择了稀土这一“产业维生素”,外媒普遍认为中国稀土管制是“精准施策”,比2019年芯片禁运更具实质杀伤力。 全球稀土产业链分工格局加速演变。中国不但掌握原料和精炼话语权,在下游高端应用领域也迅速崛起。新能源、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行业,对稀土新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加大政策扶持,试图重启本土稀土产业,但短期内难以形成国际竞争力。 近期国际市场稀土价格快速攀升,钕铁硼磁体、氧化钇等品类涨幅超60%。全球电子、汽车巨头纷纷调整采购策略,转向中国以外的供应商,但可选范围极为有限。印度、越南、巴西等新兴市场成为关注焦点,但产能、技术水平与中国差距明显,无法迅速填补缺口。 战略资源博弈下的未来变量 稀土已成为影响全球高科技产业与安全格局的核心变量。美国国会近期专门举行闭门听证会,讨论稀土供应安全。多家国际权威智库预测,未来十年,稀土供应链竞争将成为全球科技与军事博弈的主战场之一。…

2 months ago

中方拒絕後,第一個願意向烏克蘭派兵的國家出現,俄外長反應強烈

在中方拒绝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之后,第一个愿意向乌克兰派兵的国家出现,为什么加拿大主动当“出头鸟”?俄外长拉夫罗夫痛斥西方国家和乌克兰,释放了哪些信号? 有关“中国愿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一事,早在特朗普上任后不久,便有一些外媒进行了捕风捉影式的报道;在俄方要求以安理会为平台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之后,相关传言更是甚嚣尘上。而8月25日这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对这些消息给予明确答复,强调有关报道不属实,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 这相当于否认了中国在乌克兰驻军的可能性,有助于外界正确认识乌克兰危机的本质。毕竟俄乌冲突之所以爆发,其深层原因是北约的不断扩张挤压到了俄罗斯的势力范围。若不解决这个问题,本次俄乌冲突就算实现了停火并签署相关协议,那恐怕也是暂时的休战而已,中方没必要卷入这场随时有可能死灰复燃的冲突。 和中方秉持同样看法的国家还有不少,比如意大利副总理日前就对马克龙有关“欧洲或应向乌克兰派遣军队”的表态予以抨击,坚称意大利不会向乌克兰派出任何士兵,这一发言甚至引发了意法两国间的外交摩擦。但同样地,也有一些国家对插手乌克兰危机跃跃欲试,加拿大就愿意当这只“出头鸟”。 据新华网8月25日报道,访问基辅的加拿大总理卡尼与泽连斯基举行会晤,除了讨论防务、能源等方面的合作外,卡尼还表示不排除向乌克兰派遣加拿大部队的可能性。综合公开信息来看,这是中方拒绝向乌克兰驻军之后,第一个公开表态愿意向乌克兰派兵的国家。 大部分欧洲国家都还没有就这一问题表态,而远在北美的加拿大却开启这一先河,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卡尼的承诺恐怕不是无的放矢。一方面,不管俄乌冲突最终发展到哪个阶段,都不太可能直接波及到千里之外的加拿大,这是卡尼政府插手俄乌冲突的底气;另一方面,美国希望其他国家能够扛起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的大旗,此时卡尼政府的表态有机会讨好到特朗普,或许美加贸易问题会因此出现一些转机。 但不管加拿大究竟打着什么算盘,此事都涉及俄罗斯的核心利益,克里姆林宫无路可退。俄外长拉夫罗夫公开发话,称西方国家和乌克兰企图破坏俄美两国总统制定的乌克兰问题谈判进程,而俄方希望这一企图被挫败。 就目前情况来看,美俄领导人会晤的确在事实意义上促进了俄乌和谈进程,但随后局势发展有些过于快了,没几天时间欧洲和乌克兰便开始讨论起了领土问题和安全保障,这可是和谈的核心、俄乌最主要的两个矛盾点,要知道普京与特朗普的会晤其实连共同声明都没有发。两者放在一起对比,便可见欧洲和乌克兰实在是有些操之过急了。泽连斯基甚至要求“无论发生什么都要立即与普京会面”,这无疑是不现实的,任何接触都应该循序渐进,“快刀斩乱麻”行不通。 现如今拉夫罗夫这番话除了亮明俄方态度,还能起到给当下局势“踩刹车”的作用。毕竟现在美俄双方的具体规划都还八字没一撇,可乌克兰居然开始联络起加拿大寻求安全保障了,这种情况下怎么开启谈判呢?更何况欧洲内部的态度也不统一,意法之间的分歧就是例子,欧洲也需要时间来统一内部观点。 总而言之,延宕了整整三年半的俄乌冲突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成果,操之过急只会破坏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欧洲与乌克兰最好还是先权衡一下利弊再作决定。

2 months ago

真兇被抓後,“北溪一號”大案真相浮出水面,矛頭直指一個大國

最近,德国联邦最高法院签署了逮捕令,随后意大利警方在米尼省逮捕了一个叫谢尔吉·K的乌克兰男子,这个男子将被引渡到德国审问。 谢尔吉·K被抓捕现场 这个谢尔吉身份不一般,他就是三年前爆破“北溪一号”管道的真凶之一,且被怀疑是主要负责人。德国方面早就锁定了这个嫌疑人并对他进行了追踪,最终在意大利成功将他逮捕。还有一个嫌疑人目前已经在波兰被发现,由于跟踪信息中断,尚未被逮捕归案。 “北溪一号”管道被炸现场图 谢尔吉被逮捕后,德国官方媒体《南德意志报》《明镜周刊》披露了已经掌握的谢尔吉作案过程: 三年前的秋天(2022年9月),谢尔吉和6名作案人员潜入德国,租用了一艘名为“仙女座”的游艇,趁着夜色六个人悄悄靠近了“北溪一号”管道所在的位置,这六个人分工有序,作案手段高超。从潜入德国开始,他们就故意隐匿行踪,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六个作案人员潜入水下80米深处,用特制的高爆炸药安放在“北溪一号”的管道上。随着爆破声响起,“北溪一号”管道被炸药崩破,巨量的天然气泄露而出,在海面翻起了巨大的浪花。 六名真凶已经被捕其一,有一个已经在波兰现身,其余四个人下落不明。德国方面已经掌握了作案的部分物证,接下来将会通过审讯来验证这些物证。这名乌克兰籍凶手的落网,将作案的矛头直指乌克兰。当初“北溪一号”被炸后,俄乌双方相互指责,都声称是对方炸毁了管道。如今证据指明,乌克兰才是炸毁管道的罪魁祸首。 德国媒体公布了部分证据,但在指证幕后凶手时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就以含糊不清的话语进行表达。比如,没有直接说明是乌克兰实施了爆炸,没有直接将罪责归咎到泽连斯基身上,没有对乌克兰提出赔偿要求等等。德国媒体的这个态度,意味着这件事情并不简单,幕后的真相连德国也不敢随便公开。 实际上,这件事情并不复杂。俄罗斯“北溪一号”管道被炸的背后,少不了美国的影子。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和乌克兰共同策划和实施了这一场袭击。谢尔吉的乌克兰籍身份,就足以证明乌克兰参与了其中,而从技术和受益者反向推测来分析,也将矛盾指向了美国。 从技术分析上来看:炸毁“北溪一号”需要在水下80米深处作案,还要使用特制的炸药才能炸破有厚厚的混凝土包裹的管道,而且管道的管壁是相当厚实的。深潜、特制炸药、特种爆破技术,乌克兰的特工达不到这种水平,美国特工参与策划和训练的可能性极大。 从受益情况上来看:炸毁“北溪一号”管道对美国有利,美国一直想把页岩油卖给欧洲,以化解背负的30多万亿美元债务。欧洲的油气供应是俄罗斯承担,且俄罗斯的油气价格便宜。俄乌危机让美国看到了希望,于是联合乌克兰策划了这场袭击。 乌克兰需要欧洲帮助,炸毁管道再嫁祸给俄罗斯,能让欧洲对俄罗斯施压。美乌为了实现这种“双赢”,才策划了这场袭击。“北溪一号”被炸三年后,美国和乌克兰都如愿以偿了。欧洲加强了对乌克兰的援助,美国通过关税协议和欧洲达成了能源贸易,欧盟还要花将近1.3万亿美元对美进行投资,美国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谢尔吉的被捕,将矛头指向了美国。美国策划并给予了乌克兰技术支持,乌克兰派出特工实施了爆破。德国媒体不敢直接点名美国参与了这场袭击,主要是顾忌特朗普的态度,担心引起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和制裁。但是通过技术推测和结果回望,美国才是这起大案的幕后凶手。

2 months ago

韓國竟把中國放最後!半島果然槍響,這是一條毀滅之路啊!

战友同行,人生快事,请点赞关注 韩国把中国放最后!半岛果然枪响,这是一条灭国之路啊! 韩国这个国家已经完了,不可逆了! 占豪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就从最近的三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 一是过去半年多时间里,韩国持续爆发反华示威游行,宣称中国干涉其大选,简直是岂有此理。 二是韩国新任总统李在明第一个访问的国家竟然是日本,第二个访问的国家是美国,而访华的时间现在还没有明确时间,但派了特使访华。 三是朝韩边界再次爆发枪击事件,再次暴露半岛局势的危险性。 这三件事表明,虽然反华总统尹锡悦下台了,并且即将遭到法办,但新上台的李在明,作为尹锡悦所在政党的反对派政党,却依然倒向美国和日本,这对韩国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韩国的政治选择经常是魔幻的,战友们要理解今天韩国的选择,就必须对韩国政治的历史有一些简要的了解才行,占豪这里和战友们一起理一理,大家就明白韩国为啥会走到今天了。 我们都知道,二战后的韩国成立是得国不正的。真正抗日的是金正日,但美国却为了冷战对付苏联扶植了李承晚,但韩国政府则是以日伪政权留下的班底基础上建立的。由于得国不正,由于被日本殖民的历史,再加上依然是美国殖民地的身份,以及强烈的民族主义等综合因素作用,韩国就形成了非此即彼反复走极端的政治逻辑。在这种逻辑下,韩国总统基本没有好结果,不是流亡就是被推翻,不是被推翻就是被刺杀,不是被刺杀就是下大狱,不是下大狱就是自杀,总之韩国总统善终的不多。而且,所有韩国善终的总统中都有如下5个特点:一是都在中韩建交以后;二是政治上都以自己为主;三是在中美之间保持好战略平;四是保持好朝鲜半岛南北的关系;五是努力发展好经济。这五点当中,做好后面四点,就能最终平安落地。金泳三、金大中和文在寅,都是努力做到这四点的韩国总统。 其实,在1992年中韩建交后,由于中美关系总体稳定,韩国政局也是稳定的,所以金泳三、金大中都是平安落地。但是,到了卢武铉时期就比较倒霉了。1991年苏联解体,1992年中韩建交,这让朝鲜觉得自己非常不安全,于是从解体的苏联招募了一些核专家,加大力度研究核武器。如果这个时候美国不阻挠六方会谈形成成果,朝鲜核武器研究可能停下来,但是美国不断施压朝鲜,不断阻挠六方会谈形成成果,最终加速朝鲜研发核武器,并在2006年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来卢武铉一切都做得挺好,就是因为美国不断施压以及朝鲜的核试验,最终卢武铉在下台一年后被逼跳崖自杀了。卢武铉之所以跳崖自杀,是不愿意受辱。 卢武铉之后,李明博上台。由于朝鲜核试验导致韩国陷入战略焦虑,李明博上台后就开始走亲美、亲日路线了。为啥走亲美亲日路线?因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就开始将战略遏制的目标转向了中国。2009年奥巴马上台前就暗示要从阿富汗撤军,上台后第一年就访华,想让中国当美国控制下的老二,要和中国搞两国集团的G2,结果被中国拒绝后,就在2010年接受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建议,全面遏制中国,也就有了针对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加速朝韩对立,2010年3月发生了“天安号”事件,这件事到现在没有结论,但现在回头看,大家都明白这事只能是美国干的,只有美国有动机又有能力干这件事。但是,就当时而言,李明博政府自此更是彻底走向了亲美路线。 由于韩国在经济上越来越依赖中国,再加上在李明博任上亲美路线遭到了朝鲜的强烈反应,朝鲜在李明博任期内进行了两次核试验和两次卫星发射,这客观上证明了李明博政府亲美路线的危险性。 所以李明博亲美并不讨好。2013年朴槿惠上台后,她首先想走的路线是想借助中国的力量抑制朝鲜的核试验。但是,朴槿惠对朝鲜有错误认知,她哪里知道,自从1992年中韩建交后,朝鲜对中国的信任就产生了动摇,所以中国是根本拦不住朝鲜。结果,在2015年朴槿惠出席了9·3阅兵后,2015年12月,金正恩声称朝鲜已是拥有两弹的核强国,2016年1月6日朝鲜宣称第一枚氢弹试验成功(即第四次核试验);氢弹试爆后,朝鲜于同年进行了多次进行发射活动。 朴槿惠为了抑制朝鲜进行核试验走亲华路线,结果朝鲜频频进行核试验与导弹发射,这让其政治上陷入了危机。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军火商向朴槿惠的政治幕僚崔顺实行贿两千多万美元,最终引导朴槿惠在2016年7月和8月决定部署美国“萨德”反导系统。由于美国“萨德”反导系统的雷达探测距离超过2000公里,对当时的中国构成了严重的军事威胁,这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弹,中美大国较量在韩国政治上形成了严重的撕裂,并引发半岛局势高度紧张。2016年9月9日,朝鲜宣布进行第五次核试验。朝鲜的核试验就像是朴槿惠的催命符。很快,朴槿惠“闺蜜门”被曝光,其闺蜜幕僚崔顺实腐败丑闻被曝光,2017年3月朴槿惠被成功弹劾下台。 在朴槿惠被弹劾下台前的2月份,在马来西亚发生了另外一件事,金正男在机场被暗杀。虽然这件事的凶手成谜,但金正男的死亡客观上让朝鲜方面不再有疑虑,所以2018年宣布停止核试验,中朝关系改善,朝韩关系改善,文在寅在吸取前任朴槿惠的教训后,借助特朗普政治上的好大喜功改善了南北关系,从而让半岛局势进入了较为稳定的一个时期。 但是,美国是不甘心失败的,是不甘心朝鲜半岛稳定的,所以他支持尹锡悦把李明博和朴槿惠全部送进监狱,然后包装出来一个完全亲美的尹锡悦。尹锡悦完全倒向美国就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原因很简单,他的对面还有中国,还有朝鲜,失去了平衡,不但自己要亡,考虑到当下是数百年一遇的大变局,韩国可能也要因此亡国。关于这一点,占豪此前已经分析过,朝鲜就是看到了东升西降的趋势,于是用立法的形式封死了朝韩关系改善的通道,这就是为将来决一死战做准备的。换句话说,等到未来美国衰落到从西太平洋退出的时候,那就是朝鲜灭韩国的时候了。 在这种背景下,韩国的活路其实就只有一条了,那就是在中美之间保持战略平衡的同时,一定要抱紧中国的大腿。因为,韩国如果未来还有一条唯一的活路,那就是中国认为韩国还有存在的价值,并且中韩战略上是互信的。 但是,就在这种背景下,新上任的总统李在明对中国非常冷淡,这一次不但没有出席9·3阅兵,甚至在9·3阅兵前访问了日本。很显然,李在明政府这是把美日联盟作为了自己的外交优先选项。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听到了半岛三八线的枪声。其实,枪声在这个时候响起,其实是在警告李在明,朝鲜半岛已经非常非常危险了! 坦率说,在当下这个时代,韩国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了,韩国并没有太多选择,他必须在中美之间找平衡,而韩国在中美之间找平衡唯一可以借力的工具就是日本。理论上,只要韩国反日,美日韩联盟推进速度就慢,韩国在中美之间找平衡就容易很多。反过来,如果韩国拉近与日本的关系,与朝鲜尖锐对立,那就意味着韩国是站在美国一边的,中韩关系、半岛局势就会很危险,韩国总统也就很危险。以现在的世界格局来看,现在的韩国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一样非常危险。…

2 months ago

難怪美國對我們下死手,德國媒體曝光:中國都幹了什麽事情?

难怪美国对我们下死手,德国媒体曝光:中国都干了什么事情? 没人会想到,原来那些美国的打压手段,其实不是因为中国有什么“坏心眼”,而是中国真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德国的媒体明明白白说出来了,让大家都看到中国走得这条路跟以前其他国家都不一样,美国着急倒是可以理解。美国动手,其实害怕自己不再说了算。 说到人工智能,谁不关心?中国原本名声还只是制造业大国,现在也冲到AI赛道上了。以前大家以为美国AI天下无敌,美国人就喜欢说“我们才配掌控未来”。可德国人看得明白,现在可不是美国一家说了算。中国在人工智能上的投入和技术积累,已经让美国坐不住。 很多人纳闷,美国为啥动不动卡咱芯片,不让咱用高科技东西?其实原因很直接。中国不仅能造东西,还能发明自己的东西。这不是简单换马甲,而是真正成了游戏里的另一个大玩家。美国想独揽AI霸主的地位,中国偏偏打破了这个格局。德国专家开会时连说,美国和中国已经到了正面对决的阶段,谁 控制住AI,谁就管得了未来。 现在再回头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是靠抢,也不是靠抄,技术、数据、算法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跟美国那种资本运作和外部采购的套路完全不是一回事。德国媒体说得透:美国那边,资本大佬和科技巨头经常变来变去,政策摇摆;而中国这边,政策稳定,投入持久,不怕风浪。 让人奇怪的地方可不只有AI 有一点,大家其实最关心:贸易。美国总喜欢挑事,动不动就说别人不公平,自己倒常常用关税做武器。特朗普那几年,更是把关税当成了大锤,见中国就砸。可德国人一针见血,说这个“打地鼠”策略,看上去凶,实则让自己人吃亏。 特朗普再上台后,对华关税一加再加。可德国的问题专家还真不怕得罪人,说了一句大实话——中国准备得够早。这些年里中国不是只想着出口和赚快钱,而是下了大力气搞自己的供应链,搞自己的芯片,搞技术攻关。美国刚举起锤子,咱这边就早布好了防护网。说句常见话,美国刚想打,中国已经有了十套应对办法。 尴尬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农民。关税一上,农产品失去了最大市场受伤的首先是美国农民自己。那些靠农业补贴度日的人,第一个不答应的还不是中国。 奇怪的轮回,合作的门开着 好多人会问,中国应对这么多挑战,有没有喊口号?其实没有。中国买东西就付钱,不想买就不买。谁想合作欢迎,谁耍花样那便自己玩。德国的评论指出,这种有理有据不慌张的态度,反而让很多原本在美国一边的盟友开始观望了。比如欧洲韩国、日本等等,他们发现中国更像真正讲自由贸易的伙伴。 习惯了吵吵闹闹的美国反而显得不耐烦。这时,德国经济学家冒出来说句实话:中国没要当谁的英雄,却成了维护正常规则的人。美国一边说自由一边做封锁,中国什么也没喊,反倒成了榜样。简单、实在、管用,这种办法其实很有吸引力。 谁才是真正的“强者”? 一些外国专家站出来说话,不用修饰。比如张维为讲,中国是唯一没靠殖民扩张实现经济大踏步的。不扩张,不打人,只靠一代代人拼出来的产业工人和创新,靠市场和规则,大家看得见。 中国的崛起走的是一条自力更生的路。改革、城市化、互联网、制造业、AI这几波叠加起来,让中国成了唯一掌控全套产业链的大国。别国还在争抢什么核心环,咱讲的是完整性。现在连世界银行都说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经超过整个美国人口,这是具体数字,不是唬人的。 让人想不通的是,有的老话完全不靠谱。比如说强国一定得靠扩张,结果中国就靠市场规则、合同、货币、专业服务赢了。别国拿大炮做影响力,中国用货架和合同做影响力。中国从没去抢别人的资源,只靠自己的规则和发展吸引了一大批新兴国家。 美国人心里到底怕什么? 美国那些靠金融和军事为主导的国家,眼睁睁看着中国变成了新型参赛者,自己招数用不了。以前的限制、封锁,中国都应对好了。德国专家讲,美国说自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才真的成了解决办法。 还有一层意思更直接。美国的老一套——贸易战、技术战、小圈子——中国步步为营,对应全部上新招。只要美国开始“设局”,中国总会有自己破局新思路。打着打着,美国人发现,怎么最后压力全跑到自己这边了?…

2 months ago

特朗普表示“對華關稅或提高到200%”,除非中國答應美國一個條件

华盛顿当地时间8月25日,特朗普在白宫当众表示:“中国必须向美国提供稀土磁铁,如若不然,那么美国可能会对中国征收类似200%的关税。” 特朗普的这番话,告诉全世界两个赤裸裸的现实: 第一个现实,特朗普的话,彻底地打脸了一大批西方媒体。近两三个月以来,大量西方媒体都在报道称:“中国已经完全放开了对美国的稀土供应,正因如此,美国才会对中国降调,把对关税降下来。”如今,特朗普的这番最新表态,告诉这些媒体:中国绝对没有放开对稀土的全面供应,这些媒体完全是在臆想。 第二个现实,美国没有中国稀土就是不行。在过去数月里,整个美西方想过很多办法获得稀土,很多美国盟友也提出要帮他们一把,比如日本就提出深海稀土提取计划,结果被认为没有可行性。 正是因为被逼得没办法了,特朗普现在提出对中国征收200%关税的事。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提出该问题当天,特朗普刚刚跟韩国总统李在明会面。 对于两人的会面,韩国媒体表现得非常嗨,这些韩媒认为:“韩国能帮美国解决很多问题,一旦中美发生冲突,韩国能帮上美国很多。”当天,特朗普本人也明确表示:“五角大楼正在考虑从韩国订购更多船只,以保证美军的实力。”现在看来,李在明本身可能并不想介入中美之间的博弈,但特朗普以及韩国媒体都在推动此事。而特朗普在与李在明见面当天,就扬言对中国出重拳,本身也是有意在展示自己的实力。 与此同时,就在特朗普威胁对中国征200%关税当天,美国对印度的决定已经下了。8月25日当天,美国国土安全部发了通知:从8月27日零时起,对印度加征50%的关税。 很明显,对待中印,特朗普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态度:他知道印度没有任何反制美国的手段,所以给印度多少关税,特朗普完全没有任何顾忌,也不想再跟印度谈太多,直接50%就砸下来了。而在对待中国时,他更多的是威胁,他的叙述方式是“如果中国不,那美国就”。这说明,他对中国的反制很是心虚。 中美印的贸易谈判局势,眼看就要大变,这两天俄罗斯那边也很着急。8月25日当天,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也已经赶到了中国,与王毅外长在北京进行了会面。沃洛金这次来,就是要跟中国谈中俄如何应对美国的制裁一事。此前,俄罗斯曾明确表示:“中国需要多少能源,俄罗斯就能提供多少。”如果中美之间因为关税出现直接脱钩,至少能源方面中国完全不用担心。当然,这是最糟糕的情况。 综上,这场中美关税战,自4月初开始以来,特朗普一次次朝令夕改,从三位数降到两位数,现在又有可能再次飙升到3位数。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中国一个现实:特朗普的对华政策非常不稳定,我们不应该对其抱有幻想。更多情况,让我们持续关注。

2 months ago

幾十年來,為啥美國從不敢跟俄羅斯開戰?俄有2個盟友,無人敢惹

国际政治就像一场高风险牌局,美国这个“超级玩家”几十年来四处出手,但面对桌对面的俄罗斯时,却总是格外谨慎,从未真正掀桌子直接开战。无论是当年的冷战对峙,还是如今的俄乌冲突,美国的底线始终是“援助可以,但亲自下场不行”。这是为什么? 说到底,俄罗斯手握两位任何国家都不敢轻视的“终极盟友”——核武器和核潜艇。正是这两位“盟友”,构成了俄罗斯无人敢惹的“护国基石”。 一、 第一位“盟友”:毁灭级的核武库 美俄避免直接战争,最根本、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相互确保毁灭”(MAD)原则。这不是什么虚张声势,而是冰冷的现实。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核武库,与美国在数量上旗鼓相当,据估计拥有近5千枚核弹头。这些武器不是摆设。从陆基的“白杨-M”、“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到空射的Kh-102巡航导弹,构成了一个“核三位一体”的打击体系。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即使美国发动突然袭击,率先摧毁了俄罗斯的陆基导弹和空军基地,俄罗斯依然保有最后的、也是无法被拦截的报复力量——战略核潜艇。 只要有一艘战略核潜艇幸存下来并进入发射阵位,它就能向美国本土倾泻数十枚分导式核弹头,足以将美国数十个主要城市从地图上抹去。 这种同归于尽的恐怖前景,是美国绝对无法承受的代价。任何理性的美国总统都明白,与俄罗斯的军事冲突一旦失控,绝不会有赢家,只会导致全人类的灾难。因此,核武器这位“盟友”,为俄罗斯提供了最根本、也是最强大的安全保障。

2 months ago

印度終於等來機會,對特朗普出了一口惡氣,順手幫中國一個大忙

特朗普签署的“禁令”,取消对小额包裹免税待遇措施,8月29日即将正式生效。目的很明显,就是针对小包裹占绝对主力的中国,但特朗普没想到,禁令生效前一周,就遭到了多个美国盟友的联手反制,印度更是等来了机会,对大打关税战的特朗普,出了一口恶气。 印度通信部于8月23日突然宣布,暂停向美国寄送包裹,紧随其后,法国、意大利、瑞典等欧洲多国邮政系统同步“停邮”。 印度能够率先对美打响反制,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借机对美贸易霸权的“精准报复”,在美印谈判破裂、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的背景下,印度以“暂停包裹”反制,也是情理之中,同时另一方面,还顺手帮中国一个大忙,为中国电商争取了战略喘息期,印度的反击,堪称一石二鸟的。 据报道,多国“停邮”的直接导火索,是特朗普政府取消“小额豁免”政策后,全球邮政系统面临两大难题,其一是操作混乱,美国海关需对每日超400万件小额包裹逐件征税,但全美仅千余名海关专员,根本无法处理激增的申报需求。其二是规则模糊,欧洲邮政联盟指出,美国未明确关税代收流程、申报标准及系统对接方案,多国被迫暂停服务以避免法律风险。 而印度的“报复性停邮”,选择的时机也恰到好处,印度选择8月25日实施暂停,早于美国政策生效日,也与美印贸易冲突直接挂钩,要知道,8月底美国代表团临时取消访印行程,并宣布对印度钢铝、纺织品加征50%关税,主因是印度拒停购俄罗斯石油;印外长苏杰生公开驳斥美方“双标”,称“若因俄油制裁印度,为何欧盟免于惩罚?”。很明显,莫迪政府对特朗普的高额关税很不满意,甚至美国贸易代表取消访问,特朗普选出的驻印大使人选,都在释放一个信号,那就是对印度的高额关税,不留谈判余地。也难怪,印度选择“毫不留情”,直接下狠手,果断暂停了向美国邮寄包裹。 而印度此举,不仅仅是对美国高关税和贸易霸权主义的报复,更是在莫迪访华前,顺水推舟帮了中国一个忙。 虽然多国对特朗普的“禁令”不满,选择停邮,但占美国进口包裹绝对主力的,是中国小包,2023年就有超10亿件,而且美国已率先取消免税资格。而此次欧洲、印度停邮后,美国低收入家庭将面临更严峻的“购物荒”。加州大学研究显示,48%小额包裹流向美国最贫困地区,仅22%流向富裕区域。 但无论如何,这次印度带头打响反制,是“一箭三雕”,其一是报复关税压力,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全球单边最高税率,触及印方经济底线。以“停邮”,打击美国的中小企业和消费者,也是一种倒逼美方重回谈判桌的方式。预计美国将自食苦果,低收入家庭被迫承受物价上涨。 其二是声援“全球南方”,印度借批评美方“双标”,强化发展中国家阵营话语权,提升在新兴经济体中的影响力,而这次带头对美反制,更是强化了这一点。 其三,这也间接帮助了中国,虽未明言援华,但多国停邮,分散了美国对华贸易战的火力,为中国电商调整供应链争取时间窗口。 可以看出,美印关系,正在走向的深层裂痕,特朗普政府对印度采取“极限施压”,如要求弃购俄油、开放农业市场,已触发莫迪政府战略警觉。印度暂停包裹,是冷战后少有的对美经济反制,这也说明,印度不会轻易低头屈服,而是始终坚持“战略自主”,拒绝成为美国附庸,但不可否认的是,莫迪政府向来是在美俄中三角中,寻求利益最大化,我们对此,也要理性看待。

2 months ago

8國一號人物不來北京閱兵,其中2位是中國鄰居,出席規格已降低

九三阅兵这么大的事,为何八国一号人物都不来?是心虚历史,还是不敢不看美国脸色? 这次北京九三阅兵,是纪念抗战胜利的大事,照理说,该有不少外国领导人出席才对。可偏偏有八个主要国家的元首没来,其中包括日本、韩国这两个近邻。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国家派来的代表级别还不如以往,这背后的意味,确实值得琢磨。 回想2015年那次阅兵,韩国前总统朴槿惠直接来了。可这一次,韩国总统李在明却没有来,只派了国会议长带队。出席规格明显降低,诚意和分量,明显差了一截。李在明这么做,大概是想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既不愿得罪美国,又不想跟中国把关系搞僵。但这种“走钢丝”的做法,反而显得犹豫和不够真诚。 日本首相更是直接缺席。石破茂政府对外宣称“国内审议安保法案抽不开身”,但明眼人都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一方面,石破茂怕国内右翼势力批评他向中国“低头”;另一方面,日本一些政客至今不愿彻底承认侵略历史,嘴上说反思,却连“侵略”二字都回避。抱着这样的历史观,又怎么好意思来参加纪念抗战胜利的仪式? 再看西方阵营,美、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这6个国家的元首也集体缺席。表面上看,他们声称是担心“阅兵的军事色彩”,但实质上,还是美国在背后协调立场。这些国家选择跟随华盛顿的指挥棒转,反映出他们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和战略上的不信任。 有人也许会问:他们不来,是不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对?其实真不是。国际交往,就像邻里相处,关系好了常来常往,心里有疙瘩,就算住对门也不一定打招呼。日本因为历史问题和现实政策选择,心虚理亏;韩国则总想左右逢源,结果反而显得摇摆。西方更多是心态作祟,见不得中国强大,想用“不来”表达态度。但他们可能忘了,我们举行阅兵,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为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就像家里办大事,真心祝福的朋友会赶来,那些犹豫或带情绪的,我们尊重选择,但不会过分在意。 老百姓其实看得很清楚,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有多少外国元首来捧场,而在于老百姓过得好不好、国家有没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利益。2015年朴槿惠来,是因为那时中韩有共同的历史认知;而现在李在明政府既想靠中国吃饭,又不敢对美国说不,自然进退两难。日本若继续回避历史、强化军事,这样的邻居,我们不会欢迎也不会稀罕。 中国一向以礼待人,重情重义。但若有人想借这个拿捏姿态、甚至暗含施压,那就是打错了算盘。我们有底气按自己的节奏办事,有能力办好自己的纪念。办阅兵、铭历史、护和平——这一切,不是为了做给谁看,而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对我们很重要。 国际之间,终究要讲真心换真心。那些没来的国家,各自有各自的算计,老百姓心里都明白。但不论别人来或不来,我们要继续走自己的路、做该做的事——铭记牺牲、珍惜和平、发展自己。只有国家真正强大了,只有待人真正诚恳了,不愁没有真朋友。毕竟,实力,是最好的名片;真诚,才是最硬的底气。

2 months ago

中印談完不到48小時,印度就在台灣問題上翻臉,中方2字回應

8月19日,王毅外长应莫迪政府邀请前往印度访问。无论是会谈内容,还是莫迪政府的接待规格,都透露出印度想要与中方改善双边关系的强烈意愿。 尤其是在涉台问题上,苏杰生罕见做出了积极表态,明确表示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这一表态,也被记录在外交部官网的通稿中。 苏杰生的这个表态,也被中方记录在了外交部官网的通稿里,当时看来,这似乎是中印关系改善的一个积极信号。 然后距离会谈才过去不到48小时的时间,印度就开始在台湾问题上翻脸了。有报道称,印度官员表示苏杰生的表态遭到了中方“错误引用”,莫迪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有改变,将继续推进与台湾地区的经济、科技以及文化合作等等。 这前后的巨大反差,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也让人对印度的诚信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对于印度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中方自然不会坐视不管。8 月 21 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主持例行记者会时,针对此事做出了回应。 毛宁表示,中方对印方所谓的 “澄清” 感到十分意外。这不难理解,前脚印度外长刚明确表态,后脚印度官员就全盘否定,这种操作任谁都得感到惊讶。 很明显,印度国内有那么一些人,妄图在台湾问题上做文章,损害中国的主权,破坏中印关系刚刚出现的改善势头。中方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并且坚决反对。 毛宁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包括印度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是国际社会都认可的基本事实。印度既然也认同这一点,那就应该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妥善处理好台湾这样的敏感问题,只有这样,中印关系才有可能稳定发展。 要是印度继续在这个问题上反复横跳,那中印关系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印度在短短 48 小时内就翻脸,背后肯定有它自己的盘算。从经济层面来看,印度当前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急需外部助力。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合作上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优势。印度此前积极邀请王毅外长访问,释放出改善关系的信号,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希望能与中国在经济领域展开更多合作,拉动自身经济增长。…

2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