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首個阻擾93閱兵的國家出現,拒絕向中國道歉,還威脅各國不要參加

简直太过分了。 拒绝承认历史也就罢了,还处处洗白自己。 最让人生气的是,中国九三大阅兵逐渐临近,这个国家竟然公然站出来阻挠中国的阅兵行为。 不仅对中国阅兵说三道四,还直接明确表示呼吁欧洲以及亚洲等国家不要参与中国的大阅兵,不希望中国的将真实的历史讲出去。 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一边在讲述美国是如何投掷原子弹,给日本造成了多大的伤害,而另外一边,却在积极的拜鬼。 一个二战战败国,为何如此惧怕一场纪念活动? 日本强硬反对,中国强势回应 据多家媒体报道,8月24日,有消息人士透露: 对于 9 月 3 日将在北京举行的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纪念活动及阅兵仪式,日本政府已通过外交渠道呼吁欧洲及亚洲各国不要参加,称此次中国的活动 “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呼吁各国谨慎考虑。 消息并非空穴来风,隔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确认此事。 他表示中方注意到这个消息后,中方已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方立即澄清相关言论。 外交部强调,这场阅兵活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的一部分。…

2 months ago

敲詐中國的後續來了?遼寧艦10億過路費不要了,土耳其看上別的

2000年,土耳其以中国购自乌克兰的瓦良格号船体过大,威胁航道安全为由拒绝放行,并提出包括十亿美元风险保证金在内的严苛条件,幸好有希腊以国家名义担保才运回。 但是土耳其趁火打劫的小人形象已经深刻烙印到中国人心中。 如今中国持续带动周边国家发展,土耳其希望我们对其加大投资力度,真是够现实的。 黑海造船厂的工人们目送着锈迹斑斑的瓦良格号缓缓驶离港口。 这艘尚未完工的航母承载着中国海军的强国梦,却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遭遇土耳其刁难。 他们以船体过大存在安全风险为由拒绝通行,并提出高达十亿美元的风险保证金要求。 这一金额相当于当时中国全年国防预算的五分之一,而所谓的安全条款更是包括要求中国开放旅游市场、提供武器技术支持等二十项苛刻条件。 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经济讹诈,中国一旦答应就会步步受阻,无奈中国没有强大的远洋舰队,综合国力无法震慑这些小人。只能暂时搁置船体。 在长达两年多的对峙中,瓦良格号被困黑海,每年产生高昂的拖船费用和停泊费,总损失超过三千万美元。 土耳其的真实意图并非经济利益,而是配合美国遏制中国航母发展的战略。 美国时任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公开表示,不能让中国获得完整航母技术。 在其压力下,乌克兰被迫拆除了瓦良格号上95%的舰载设备,仅留下空壳。 土耳其通过控制海峡要道,用卑鄙的手段限制中国购买的航母回国。 而中国最终突破封锁的关键,在于希腊的全力支持,希腊不仅用国家名义提供担保免除十亿美元保证金,还出动护卫舰全程护航,甚至有 一名希腊船员在拖行中殉职。 今年四月,土耳其突然宣布归还十亿美元过路费,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是其严峻的经济形势。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土耳其外债总额达四千多亿美元,占GDP的一半以上,而外汇储备仅六百多亿美元,面临严重的偿债压力。 更雪上加霜的是,它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食品价格迅猛上涨,社会不满情绪蔓延。 在此背景下,土耳其急需外部资金注入。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上一年对土直接投资达…

2 months ago

美司令已有預感,中美一旦開戰,擺在美軍面前只有兩個選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则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两个国家这两年在经济上你追我赶,关系也越发微妙。 有句俗语说,这世界上只有永远的利益。 随着中美博弈的愈演愈烈,不少人推测中美开战带来的影响,输赢则影响站队。 而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史密斯对中美战争的胜利十分自信,但中国近年来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如果中美开战,美军会面临什么样的选择? 一、中美真的会开战? 中美关系何去何从一直备受瞩目,一直在破冰、合作、紧张之间游走。 美国试图全面封锁来限制中国发展,在科技和国际关系上设置障碍。 中国在不公面前选择硬刚到底,在该缓和时也采取合作态度,将刚柔并济发挥得淋漓尽致。 所以中美战争也是美国在各方面营造舆论,渲染中美之间的紧张氛围,引起民众和国际的关注,也释放出不和的信号。 中美战争的推测和“中国威胁论”分不开,2002年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认为中国全方面的崛起将带来中美冲突。 这一预测为中美关系埋下了伏笔,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追赶,科技上的突破,以及国际关系的布局,美国对中国的态度逐渐变化。 除了美司令史密斯之外,美国上将米尼汉在2023年也认为中美会开战,2024年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也站出来制造中美战争的舆论。 可见,美国对自身的军事实力十分自信,中美战争的舆论也让美国的军师支出不断增长,2025年的国防预算已经增长到8950亿美元。 在美国政界和高级军官眼中,中美势必一战,只是对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结果有所争议。 作为中美战争的另一个主角,中国对此虽有猜测,却不占主流,毕竟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 2025年《全球火力》的军力排行榜中,中国排名第二,与俄罗斯的军事实力相当,这样的军事实力足以让人畏惧。 合作共赢一直是中国对待国际关系的理念,因为过去的经验说明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到迫不得已中国不会选择用战争来解决问题。 基于此,中美战争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二、中美开战的两个选择…

2 months ago

中國修了一條鐵路,為啥西方人就急得跳腳?專家:不急都不行

中国修了一条铁路,为啥西方人就急得跳脚?专家直言:不急都不行。 一条铁路怎么就让西方这么坐不住? 这条铁路究竟有何魔力? 最近国际上有个挺热闹的事:中老铁路通车才几年,现在每天都有几十列火车来回跑,货运量比刚通车时翻了好几倍。老挝那边正忙着给沿线货场扩容,可西方媒体却像被踩了痛处,天天说“这铁路是负担”。 老挝这地方,地理位置有点特殊,没有出海口,是个实打实的“内陆国”。以前交通特别差,全国铁路加起来就4公里。 货物想运出去,要么靠卡车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晃悠,要么靠湄公河上的小船慢慢漂,不仅慢,成本还高。 中老铁路一通车,这局面彻底变了。1035公里的铁路,把昆明到万象的时间从两三天压到10小时,货物当天就能到中国。运费降了近一半,路上损耗从三成降到5%都不到。 对老挝来说,这哪是铁路?简直是“致富路”。以前老挝的GDP还不如中国一个地级市,现在仅铁路带起来的旅游、贸易,就把经济增速拉高了1.5个百分点。 而且中国给的贷款条件很宽松,这条铁路给老挝带来的好处,早就超过了投入。世界银行算过账,中老铁路对老挝经济的拉动作用,每年能带来几十亿美元的收益,远不是那点贷款能比的。 中国带去的不仅是铁路:铁路项目雇用老挝员工比例达61.3%,培养技术工人超过5000名;铁路沿线新建12所学校、8所医疗站;老挝国家铁路公司30%股权归属老方,运营收益共享;云南大学设立专项奖学金,已经资助127名老挝留学生。 西方真正急的,是这条铁路戳破了他们的一个“老算盘”。 这些年,西方一直觉得自己手里握着个“王牌”——马六甲海峡。中国八成的进口石油、六成的贸易货物,都得从这过。他们琢磨着:万一有事,只要把海峡一封,中国的物资就进不来了。 当中老铁路在2021年底通车,这个困局被撕开了口子。以后中国的货不用都挤着走马六甲了。从东南亚的港口卸下来,直接通过铁路运到昆明。等中泰铁路通车,中国货轮可以直接停靠泰国湾,避开马六甲直通印度洋。 最让西方坐立不安的是铁路的“连锁反应”,泰国加速推进中泰铁路建设,马来西亚重启铁路计划,越南批准新线路。整张泛亚铁路网正在成型。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今年前三个月就涨了22%,铁路运货量翻了近两倍。 铁路改变的不只是老挝。泰国榴莲坐冷链专列两天就到昆明超市,价格便宜三成;老挝橡胶早上装车,晚上就在中国工厂变成轮胎;欧洲光伏板经铁路转运东南亚,运费省一半。当钢轨在群山中延伸,连起的是整个区域的未来。 对东南亚国家来说,谁能帮他们把东西卖得更远、让日子更红火,他们就愿意跟谁走。这大概就是西方最头疼的。当一条铁路能载着希望往前跑时,没人会愿意停下脚步,看别人空喊口号。

2 months ago

2天後,特朗普等來了北京的回复,中方給出的6個字,讓他死心了 ?

8月25日,特朗普在美俄会谈后突然“曝光”了一则消息——美国和俄罗斯正在进行削减核武器的讨论,还特别提到希望中国也能加入谈判进程。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两天后,北京用一句话作出了回应:“既不合理,也不现实。” 这句话不长,却掷地有声。特朗普等来的,不是一个合作的承诺,而是中国明确的拒绝。他可能没想到,自己布下的“核裁军陷阱”,在中方眼中一眼就被识破了。 美国看似在拉拢俄罗斯,实则是在试图围堵中国。这种表面联合、实则分化的策略,曾在冷战时期屡试不爽,但这一次,北京不吃这一套。 那么,中方为何如此明确回绝?特朗普又为何在这个节骨眼上把中国“拉下水”? 8月27日,北京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了特朗普的表态,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只用了六个字,便直接否定了所谓的三边核裁军谈判提议。这六个字背后,是对中美核力量不对等的清晰认知,也是对国际局势的精准判断。 美国目前拥有超过5000枚核弹头,俄罗斯则紧随其后,而中国仅有600余枚。这在核力量上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特朗普提出“共同裁军”,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就是让中国在不对等的基础上削减本就有限的战略威慑力,这怎么可能答应? 更何况,中方早就意识到美国从来不是为了和平而谈判,而是为了在“和平”名义下保持自己的绝对优势。特朗普提出要把中国拉进核裁军谈判,并不是想共同维护全球安全,而是想借此机会刺探中国的军事底牌,同时通过拉拢俄罗斯稳住一边,集中火力对付中国。 美俄之间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早在2023年就停止履行,虽然名义上到2026年才到期,但双方心照不宣,早已各自为政。 特朗普选择这个时候重新炒作核裁军问题,显然是冲着选票和节省军费去的。他知道续签条约可以给自己带来政治加分,同时还能省下大笔维护核武库的开支。 根据测算,美国每年用于核武器系统的维护和升级费用高达60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疫情后财政吃紧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扎眼。特朗普想要把这笔钱用到更“有用”的地方,比如推动经济、提升军力、甚至用于选举宣传。 但要达成这一目标,他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于是,他打起了“中国牌”。把中国拉进谈判桌,不仅可以制造“全球合作”的假象,还能借机把削减核武器的压力转嫁出去,让自己在国内外都占据道义制高点。 可惜,中国不是三十年前的中国。这一次,北京没有客气,态度异常坚决。中方明确指出三点原因:一是中美核力量悬殊,谈判基础不对等;二是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复杂,不具备参与裁军的现实条件;三是中美核政策路线不同,缺乏共识基础。 中方更是看穿了特朗普的“小算盘”。所谓谈判,不过是美国借裁军之名行遏制之实。一旦中国被拉入谈判,必然会在不对等的框架内被要求“等比例削减”,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自废武功。更严重的是,一旦中国核力量被限制,美国对华战略打压就将更加肆无忌惮。 特朗普当然清楚这一点,他不是不知道中国只有600余枚核弹头,而是正因为知道中国的核武库较小,才想趁现在“搞掉”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提前锁死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空间。 而俄罗斯在这一局中的角色也耐人寻味。普京早在阿拉斯加与特朗普会面时就表示,愿意将新条约列入议题。这释放出了一个信号——俄罗斯在核裁军问题上比美国更主动。 这很可能是因为俄罗斯明白,维持庞大的核武库不仅耗费巨大,而且在当前的俄乌战局下,其战略作用并没有被真正发挥出来。 特朗普在记者会上首次公开“中美俄三边裁军”的想法,很可能是提前“剧透”了他与普京的一些私下谈判内容。这也意味着,美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成了共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逼中国“入局”。可惜这一步棋被中国看得太透了。 眼下的国际局势,已经不是冷战那种“二元对抗”的格局。中国不是苏联,中国不会轻易答应美国设下的战略陷阱。而且中方的反应,也向全球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核裁军不是谁喊一喊就能实现的,必须建立在平等和互信的基础上。 中方指出,美俄是冷战时期核武扩张的直接推动者,他们的核武库多到足以毁灭地球好几次,自然应该承担更大责任。若真想推动全球裁军进程,就该先从自己做起。…

2 months ago

美國最怕中國的不是經濟和軍事實力,而是這三個方面,令美忌憚

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作为唯一幸存的超级大国,自此开始主导全球事务。 彼时,作为世界上“唯一的霸主”,美国不仅在军事、经济上占据绝对优势,还通过好莱坞、迪斯尼等文化产业向全球输出意识形态。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外交政策开始体现出更多的强势和傲慢。 无论是1993年强行扣押我国商船“银河”号,还是1999年蓄意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美国一次次通过武力证明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 受制于国力,当时的我们没有能力对等反制,只能进行外交抗议,可谓是“牙齿打碎了往肚里咽”,以至于有不少人给外交部寄钙片,希望外交部能硬起来。 然而时过境迁,中国历经三十年的蛰伏,自身实力早已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 面对眼前这个新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再也不敢轻启战端。 但事实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美国忌惮的并非中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 那么如今的老美,究竟在怕什么呢? 第一,来自中国的顶级阳谋——“爱好和平” 自建国起,我国就坚持奉行“和平共处5项基本原则”,此后更是旗帜鲜明强调“爱好和平”。 相比于美国动辄以军事联盟和经济制裁为主要手段的外交策略,我们所宣扬的“合作共赢”模式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关注,不能不称之为“顶级阳谋”。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项合作计划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往来,将亚洲、非洲、欧洲乃至全球联系起来。 12年来,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与我国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如今,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累计进出口总额已达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在双向投资方面,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沿线国家对中国的投资也超过了1400亿美元。 这些有来有往的数字不仅展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成效,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与我国不同,美国在全球政策中仍然还在采用军事施压、国际禁运、贸易制裁的“三板斧”,在世界各地煽风点火,冒充“世界警察”。 但我国采取的方式则截然不同。通过以经济为纽带的合作,中国不仅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更是一步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朋友圈”。 尤其是在2023年,中国促成沙特与伊朗这对中东千年宿敌握手言和,可谓给足了“面子”。而在巴以冲突爆发时,中国也多次呼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形成了与美国“火上浇油”行事风格的鲜明对比。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样的对比也让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中国似乎和其他传统大国不太一样,而美国则逐渐显得孤立无援。…

2 months ago

美智庫:留給中國兩條路,要麽成第二個韓國,要麽像俄伊那樣毀滅

美国智库专家梅茨尔在2024年6月15日推特上的发文引发热议。他公开宣称,中国未来只有两条路可选: 要么像韩国那样乖乖融入美国主导的体系,要么像俄罗斯和伊朗那样被“孤立和毁灭”。这话听着嚣张,但背后却透露出某些人的焦虑: 面对咱中国越发强大的崛起,他们既无奈又不甘心。这个所谓的“二选一”,真有他们说的那么绝对吗? 梅茨尔口中的“韩国模式”,乍一听还挺诱人。既能保留文化传统,又能融入“全球化体系”,还不用担心被孤立。可问题是,韩国真过得好到让人羡慕吗? 韩国表面上看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但仔细分析就知道,它的繁荣离不开美国的庇护,甚至可以说,美国是韩国背后的掌控者。 军事上被动挨打:韩国虽有自己的军队,但主权却被美国牢牢攥着。驻韩美军不仅数量庞大,还直接影响着韩国的国防决策。 比如“萨德”系统的部署,韩国民众反对声一片,但最终还是得听美国的。经济上高度依赖:韩国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极高,甚至可以说,美国的贸易政策一变,韩国经济就得跟着晃。 这可不是一个独立国家该有的状态。所以,所谓的“韩国模式”,本质上是繁荣的外衣下绑着无形的枷锁。 梅茨尔强调的“保留文化传统”,听着像是给韩国点赞,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被美国文化侵蚀:从饮食到娱乐,韩国的年轻一代越来越美式化,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反而在减弱。 软实力被工具化:比如“韩流”文化,看似风靡全球,但背后是政府将其当作经济工具和外交筹码,真正的文化价值被商业利益绑架。 所以,如果咱中国真走所谓的“韩国模式”,那就是丢失独立、被迫依附,这显然不是咱的路。再来看梅茨尔描述的另一条路: 俄伊模式。他把俄罗斯和伊朗形容成“被孤立、被毁灭”的典型,试图用这种话术恐吓咱中国。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尽管俄罗斯因为乌克兰危机受到西方制裁,但它的全球影响力并没有因此消失。能源大国的强势地位: 俄罗斯是全球天然气和石油的重要供应国,欧洲的能源危机就足以说明,想孤立俄罗斯并不容易。 军事强国的震慑力:作为核大国,俄罗斯的战略威慑力依然存在,西方国家在对俄问题上依然有所忌惮。 伊朗长期受到美国的经济封锁,但它的生存能力却一次次超出外界预期。区域影响力不断扩大: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影响地区局势的关键角色。 科技发展有亮点:尽管面临技术封锁,伊朗在核技术、导弹研发等领域依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梅茨尔口中的“毁灭”,更多是他的主观臆测。 俄伊两国的生存能力,已经说明了一个道理:西方的制裁和孤立,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威胁。 针对梅茨尔这波“二选一”的威胁,咱中国的态度很明确:我们不会照搬任何国家的模式,更不会被外界的威胁所左右。 咱中国的发展路径,从来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决定的。无论是经济模式还是外交策略,咱中国都坚持独立自主,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2 months ago

美國能熬死蘇聯,同樣也可以打敗中國?李顯龍一語道破背後真相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这句话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似乎格外应验。 当年,美国凭借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手段,成功"熬死"了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如今,面对冉冉升起的东方巨龙,美国又开始施展其老把戏。 然而,历史真的会重演吗?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一番话,却道出了这场新冷战背后的惊人真相。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突然崛起,让美国这个老大哥坐不住了。这两个大块头在军事和科技领域较上劲了,就像两只斗得你死我活的公鸡,谁也不肯认输。 美国可不是省油的灯,它使出浑身解数来对付苏联,像核武器竞赛。太空竞赛,又祭出了经济封锁这张王牌…… 但美国的花招远不止于此,还玩起了"文化渗透"的把戏。 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和德意志之声电台,美国日复一日地向苏联民众灌输西方自由民主的"美好"。这种软实力的较量,虽然看不见硝烟,却暗流涌动。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国还支持了一些代理人战争。比如,阿富汗那场持续了整整十年的战争,就是美国暗中支持的。 这场战争不仅消耗了苏联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严重打击了苏联的军事威望。 到了80年代,美国更是使出了杀手锏。里根政府推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这个听起来像科幻电影的计划,却让苏联陷入了一个无底洞。 为了跟上美国的步伐,苏联不得不日以继夜地投入巨额资金,最终把自己拖垮了。 最后,美国干脆来了个狠的,直接对苏联实施经济制裁,不让苏联接触西方的高科技和资源。 这一招,可以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果就是1991年末,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 苏联正式宣告解体,戈尔巴乔夫也只能乖乖交出最高军事指挥权。就这样,冷战落下帷幕,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停止转动。就在美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一个新的挑战者悄然崛起——中国。 21世纪初,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迅速成为"世界工厂",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外资和技术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推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转眼间,中国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 months ago

莫迪還沒訪華,印度已和日本談妥,不許做2件事,中方先發制人

莫迪访华之行还没启程,印度那边已经先和日本搞定了一份联合声明,里面专门强调了两件事:一是不能改变东海现状,二是不能改变南海现状。这话一听就知道是冲着中国来的。 根据日媒披露,莫迪将在8月29日至30日访日,和日本首相石破茂谈一揽子合作,除了经济投资、人才交流外,还会涉及到所谓的“印太安全”。日印双方计划发表一份《共同愿景》,重点放在防务合作、海洋秩序、区域安全这些话题。文件里明确写上“反对以武力改变东海和南海的现状”,要求相关国家保持克制。换句话说,就是暗批中国搞所谓的“海洋扩张”。 东海这部分不用多说,日本一直在钓鱼岛问题上和中国僵持不下。日本此次明显是希望借印度站队,把矛头指向中国。而印度参与进来,其实没有直接利益,但它要借机表现自己是“印太秩序”的一份子,顺便讨好日本。由此来说,这一点对中国的实质影响有限,因为东海局势的核心还是中日博弈,印度能做的只是政治姿态。 至于南海议题就复杂得多。南海涉及中国和多个东盟国家的纠纷,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外部力量早就介入。印度的加入,会增加南海问题的外部化趋势。尤其是印度和菲律宾联合演习、出售布拉莫斯导弹,都被渲染成是在支持菲律宾对抗中国。这类举动虽然在军事上不算决定性,但在舆论上会加大南海问题的炒作力度,对中国来说,保持警惕是必要的。 更重要的是,日印的声明如果只是口头说说倒也没什么,但问题是印度同时在实际行动上也有跟进。此前马科斯刚访印,印度马上派三艘军舰到马尼拉,还和菲律宾海军跑去中国黄岩岛附近演习。这就不是嘴上功夫了,而是想用实际操作来显示态度。印媒甚至吹嘘说,这是对中国的一种“威慑”,可要真细看,这种演习更多是形式大于内容,菲律宾需要给国内交代,印度则是给莫迪访日访华造势。真正的实质性军事意义很有限。 中国对此并没有坐视,准确来说,中方这次是先发制人,直接在8月25日至26日进行军事演训,地点就在南海部分海域,并且发布航行警告,禁止驶入。这一操作时机很耐人寻味,显然是提前预判到印度、日本的动作。换句话说,中方是先亮了一张底牌,告诉外界,中方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不会因为你们的联合声明或者几艘军舰的“作秀”就改变。 而且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印度并没有能力在南海和中国硬碰硬,它更多是把南海当作一个外交筹码,用来强化和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同时给自己增加和西方对话的筹码。换句话说,印度在南海问题上扮演的只是“搅局者”,真正能决定局势走向的,还是中美博弈和中国与东盟的互动。 从这个角度看,中方的反应非常稳。没有急于对印度指名道姓批评,而是通过军事演习释放信号。同时,在外交层面继续推动莫迪访华,展现出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这种先发制人的布局,其实是在把主动权握在手里。等莫迪真正来访,中方会有更多议题可以主导,比如恢复直航、促进贸易、边境磋商,这些都是双方可以谈的实实在在的事。 回顾中印关系,2017年洞朗对峙、2020年加勒万冲突,把双边关系推到低谷。但过去一年,中印高层多次在多边场合见面,边境问题对话逐步恢复,甚至达成了一些共识。现在莫迪要访华,这对中印关系来说是一个重要节点,如果顺利,不仅能稳定双边关系,还能为未来合作定下基调。 最后还要说一句,印度外交一贯讲究“多边平衡”。既要靠美国制衡中国,又要靠俄罗斯保证能源安全,同时还要和日本合作搞经济项目,再加上和中国保持必要接触。这种平衡术短期内能让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很活跃,但长远看也存在内在矛盾。如果哪一边关系失衡,都会影响整体战略,中国对此心里是清楚的,所以选择用主动和稳健来应对。 总的来看,这次莫迪还没踏上访华的飞机,已经先和日本先发表强硬表态,但中方并没有被动,而是早早亮出态度。东海、南海的问题,中国不会退让,而中印关系的回暖窗口,也不会因为这些小动作就被关上,这就是先发制人的意义。印度再怎么折腾,真正的主导权,还是在中国手里。

2 months ago

法國打得贏英國嗎?法國:現在全世界我打不贏的國家只有兩個半

说起法国和英国这两国,很多人脑子里先蹦出的是历史上的那些恩怨情仇,从中世纪的百年战争到近代的殖民争夺,俩国家没少掐架。 现在呢,法国人挺自信地说,全世界他们打不赢的国家就俩半,这俩半一般指中美两个大国,加上半个俄罗斯。那英国呢?法国人好像没把英国放眼里。 法国在军事上确实有底气,尤其在欧洲这块地盘上,排除俄罗斯的话,它就是老大。英国呢,二战后就有点走下坡路,越来越靠着美国过日子。 英法军事对比的根源 法国和英国的军事实力差距,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得从历史说起。一战前,英国是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全球,靠着海军称霸海面,经济上吸取殖民地的资源,军力自然强悍。法国那时也搞殖民,但规模小点,重点在非洲和东南亚。 到了二战,情况变了。二战中英国本土挨炸,伦敦等地成废墟,海外殖民地也开始闹独立。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马来西亚、非洲国家一个个走人,英国从全球帝国缩成欧洲岛国。军费开支大减,海军规模缩水,现在的皇家海军虽有两艘航母,但舰载机基本靠美国F-35撑场子。 法国二战时投降快,但战后戴高乐上台,强调独立自主。他推动核武器研发,1960年第一次核试验成功,法国成了第四个有核国家。这点让法国在北约里挺直腰杆,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不想完全听美国的。 相比英国,法国军工更独立,达索公司造的阵风战机出口到印度、埃及等地,全球军火出口第二,仅次美国。英国的军工呢,BAE系统虽牛,但很多项目和美国合作紧密,像台风战机是多国联合,独立性弱点。 经济上,法国GDP和英国差不多,都在2.8万亿美元左右,但法国农业强,能源自主。核电占比70%以上,靠非洲铀矿供应,这让法国工业成本低。英国有北海油气,但产量下降,能源进口多。 军费上,2023年法国军费约530亿美元,英国约680亿美元,但法国装备国产化高,花钱效率好。法国陆军有200多辆勒克莱尔坦克,空军200多架阵风,海军一艘核航母。 英国陆军坦克不到150辆,空军F-35和台风混用。常规战力上,法国士兵训练更注重独立作战,英国部队多参与美军联合行动。 再看全球投送能力,法国有海外基地,在非洲和太平洋,快速部署部队。英国虽有福克兰群岛,但整体海外影响力弱。 法国还搞欧盟防务一体化,推动欧洲军队联合,英国脱欧后在这块边缘化。总的来说,法国没把英国当主要对手,不是吹牛,而是基于这些硬指标。 法国自信的军事底牌有哪些 法国人说打不赢的国家只有两个半,这话出自一些军事分析,意思是中美在综合实力上压一头,俄罗斯常规战不确定。为什么法国这么想? 法国是全球第二大军火出口国,2022年出口额超100亿美元。阵风战机卖到希腊、克罗地亚,勒克莱尔坦克出口阿联酋。军工链完整,从设计到生产不靠外人。这点英国比不了,英国的挑战者坦克升级慢,出口少。 核力量是法国大杀器,有4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携带M51导弹,射程上万公里。英国也有核潜艇,但核弹头靠美国三叉戟导弹,独立性差。法国核政策是独立威慑,不参与北约核共享。 常规部队上,法国有20万现役军人,装备现代化。空军阵风能挂载巡航导弹,执行远程打击。海军有戴高乐号航母,舰队能在地中海和印度洋活动。 能源自主是关键,法国核电发达,靠尼日尔和马里的铀矿。Orano公司控制这些矿,铀储量世界级,确保核燃料供应。 农业上,法国是欧盟最大农产品出口国,低能源成本帮了大忙。英国能源依赖进口,天然气价格波动大,影响工业。法国还主导空客公司,和波音分庭抗礼,航空工业强。…

2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