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空军司令访华期间对歼10C多用途战斗机表现出的兴趣,引发了国际军事领域的广泛关注与诸多猜测。孟加拉国采购歼10C究竟有多大可能性?这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从孟加拉国自身需求角度来看,其空军装备现状迫切需要更新换代。目前孟加拉国空军的主力战机歼7MB早已老旧且性能有限,难以适应现代空战的要求。其现有的战机阵容,如米格29数量有限且整体空军力量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与邻国印度相比都存在巨大差距。为了打造一支现代化的空中力量,摆脱在地区军事格局中的劣势地位,孟加拉国寻求先进战斗机的需求极为迫切,而歼10C以其出色的性能成为了颇具吸引力的选项。 歼10C自身的性能优势显著。它配备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与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够精准探测与锁定目标,在空战中抢占先机。并且其与各种现代化武器兼容性良好,可挂载如“霹雳”15空空导弹等先进武器,空战与对地攻击能力兼备,是一款优秀的多用途战斗机,在全球军贸市场上已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在供应能力方面,中国相较于其他军事装备出口大国具有明显优势。以巴基斯坦采购J-10C的实例为证,在交易确定后能够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交付第一批飞机,这种高效的生产与交付能力,极大地增强了歼10C在外销市场上的吸引力。相比之下,孟加拉国由于政治和经济限制难以获得西方战斗机,而俄罗斯因深陷乌克兰战争导致交货延误常态化,这使得中国歼10C成为其合理的替代方案。 地缘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视。孟加拉国独立前与巴基斯坦关系紧密,巴基斯坦在使用歼10C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孟加拉国,从而降低其培训成本与适应难度。同时,孟加拉国位于印度洋要冲的关键地理位置,若其采购歼10C,对于中国而言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印度“阵风”战机带来的优势,维持印度洋地区军事平衡,对印度形成“东西包围”之势,遏制其“扩张野心”。这在战略层面上为孟加拉国采购歼10C提供了一定的外部助力与潜在机遇。 然而,孟加拉国采购歼10C也并非毫无阻碍。其财政状况吃紧是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有可能通过贷款方式解决,但这也会给孟加拉国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与债务风险。此外,印度必然会对孟加拉国这一采购意向表示强烈反对,可能会通过政治、外交等多种手段进行施压与干扰,试图阻止孟加拉国提升空军实力,这无疑会给整个采购进程增添诸多变数与不确定性。 综合来看,孟加拉国采购歼10C具有一定的现实需求基础、性能与供应优势以及地缘政治利好因素,但同时也面临着财政与外部压力等挑战。其最终能否成功采购,还需孟加拉国在权衡自身利益、应对外部压力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而国际政治、军事与经济格局的动态变化也将持续影响这一采购意向的走向。其实,我认为最大的挑战还是钱,孟加拉能否持续发展经济,并且有足够的国防预算支持空军现代化,才是能否引进歼-10C的关键所在。
近期法国航母戴高乐号的一系列行动,以及围绕其衍生出的诸多言论。 从它在印度洋与印度海军的联合军演,到计划向太平洋海域进发、迫近中国的行程安排,再到法国舰队指挥官对先进战机的评头论足,无不吸引着世人目光。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法国军事力量又是否真如他们所宣扬的那般强大? 一、法国航母戴高乐号的行动 航母行程 戴高乐号航母打击群开启了一场备受瞩目的远航之旅。 它先是大张旗鼓地访问印度,在印度洋的波涛之上,与印度海军举行联合军演。一时间战舰列阵,战机翱翔,这场军演似乎是向世界展示两国海军协同作战的 “肌肉”,也意在彰显法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 然而,其后续计划引发了更多关注与猜测,戴高乐号航母在访印结束后,竟将矛头指向新太平洋海域,妄图逼近中国执行战斗巡航任务。 这般行径,无疑是在敏感海域搅起波澜,给原本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增添了新的变数。 二、法国舰队指挥官对六代机的看法 外媒提问 在航母访问印度期间,印度媒体敏锐地捕捉到战机技术发展这一热点话题,向法国舰队指挥官抛出了关于中国六代战斗机的尖锐问题。 这一问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既反映出印度自身对周边空中力量对比的关注,也试图从法国口中探知对这一新兴空战力量的见解,背后或许还有着与自身军备采购、战略布局相关的考量。 法国海军的回应 面对提问法国舰队指挥官先是不遗余力地强调阵风 M 战斗机的所谓 “数字战斗机” 特性,言辞间满是自豪,声称这款战机凭借先进的数字化系统,已然具备对抗五代战斗机的卓越能力。可当话题转到中国六代战斗机时,指挥官态度骤变,语气中充斥着贬低之意。他断言中国六代战斗机仍停留在纸面阶段,轻蔑地称其仅仅是 “一个壳子”,还大放厥词地表示需要大量完善工作,仿佛中国在六代机研发之路上才刚刚起步,远远落后于法国。…
由于人口众多,制造业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制造如今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都随处可见,而且随着我国的技术进步,这些中国制造早已不限于过去的一些轻工业,例如我国生产的龙门吊就频繁亮相世界各大船厂,所谓的龙门吊,就是门式起重机,它是能够适应很多环境,完成多种工作的一种起重机器,此前有相关统计显示,目前世界范围内90%的重型龙门吊,都是中国制造,美英这些西方国家也在此列,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俄罗斯自然也是如此。 俄罗斯人在很多方面都继承了苏联的衣钵,但是在海军上却是个例外,他们一直都想去做新的尝试,但是资金不允许再加上他们一直都没有可以承担大型舰艇建造的船坞,这些年他们的舰艇上发展的并不是很好。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现在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船坞,他就是俄罗斯在远东红星造船厂内建造的。 作为俄罗斯最强的造船厂,红星造船厂当前主要负责民用船只的生产,但该船厂也是俄罗斯海军重要的维修基地,此前,该造船厂迎来一个新设备,来自中远重工1200吨级的龙门吊。 据了解,抵达红星造船厂的龙门吊,将在一座超级干船坞的建造中使用,该船坞全长484米,一旦该项目完工,可负责承建15万吨级的特大型船只,即便是10万吨级的核航母,也可轻松完工。 在未来几年,俄罗斯将会着手添置护卫舰和战斗潜艇,将对原来老旧的军舰进行换血,斩获408亿美元的订单更是为长期被忽视的舰队带来了新生的活力,在之后远东地区贸易以及海洋工程的开发设备方面,中国也将起到更多的技术支持作用。 前些年英国海军的女王号造船厂也曾经得到中国民用技术的支持,现如今,西方国家也已对中国的龙门吊等民用造船业刮目相看,愈发蓬勃发展的海军事业让中国得以在世界上扬眉吐气。
据《印度防务新闻》网站报道,比较印度和中国航空母舰的发展是诱人的,但也是危险的。不过,二者还是有一些值得比较的地方。 新冠疫情减缓了印度航母的发展,但没有冻结。。假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12月就将进行首次海上试验。尽管如此,关于印度航母计划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因为疫情变得复杂起来。 “维克兰特”号于2013年下水,排水量约45000吨,预计将搭载26架米格-29K战斗机和10架直升机。“维克兰特”号的性能和吨位将与印度海军已经服役的“维克拉玛蒂亚”号相似,“维克拉玛蒂亚”号原本是从俄罗斯引进的“戈尔什科夫”号,经过漫长而艰难的翻新和现代化改造后于2013年服役。 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服役后,印度海军将能够同时使用两艘现代化航空母舰,而且可能随时都有至少一艘处于战备值班状态。但是“维克兰特”服役的时间仍不明朗,目前的报告显示该舰将于2023年初服役。这与印度海军原本希望在2021年前服役的计划相比,出现了重大延误。据报道,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对该航母的建造和测试过程都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意味着根据疫情的发展程度,“维克兰特”号的服役可能还会进一步推迟。 将印度的航母发展与中国的航母发展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这两个项目的起点不同,战略依据也不同。尽管如此,对印度和中国海军航母计划进行比较还是有必要的。截至2010年,中印两国从未建造过4万吨以上的军舰,也没有建造过任何规格的航空母舰。然而,自1961年印度从英国购买第一艘“维克兰特”号(原为英国海军英国尊严级航母)以来,印度海军就一直拥有航空母舰。1986年,印度又拥有了第二艘航母“维拉特”号,该航母同样也是从英国引进的(原为英国海军竞技神号)。1997年“维克兰特”号航母正式退役后,印度只剩下了“维拉特”号一艘航母,并一直服役到2017年。此后印度又从俄罗斯引进了“戈尔什科夫”号(印度将其命名为“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进行现代化改造。 而中国航母的起步要远远落后于印度,在2012年从乌克兰购买的辽宁号服役之前,中国一直都没有航母。据报道,辽宁舰花了四年时间逐步形成了作战能力。在此期间,中国又建造了第二艘航母(山东号,2019年服役)。中国的航母拥有歼-15舰载战斗机,目前正在发展舰载隐形战斗机和舰载预警机。 如何使用航空母舰是一门极其困难的学科,印度海军凭借其多年航母的使用的经验以及与英国海军和美国海军的合作,在这方面抢占了有利的先机。然而很明显,印度目前未能利用这一有利优势,在航母方面首次落后于中国。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山东舰在下水后不到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海试并正式服役,这是“维克兰特”用了7年都多没有实现的里程碑。此外,辽宁舰和山东舰还比印度航母的排水量大了50%左右。 目前,对印度国产航母下一步建设的预期仍然不确定。印度国防部门的一些人士对航母的价值表示怀疑,他们对“维克兰特”的后续行动提出了65000份建议。在中印边境地区对峙的背景下,也引发了印度国内对建造昂贵航母的质疑。可以肯定的是,印度的航母计划从未被放弃,即使中国在航母竞争中已经处于领先,但印度仍可能对中国的海上交通线构成重大威胁;这就是印度拥有日本、美国等朋友的价值。不过,印度海军采购和未来战略的难题仍有待回答。
据报道,广州造船厂此前成功的下水了世界首艘大型无人机系统母舰“珠海云”号,具有自主导航和智能系统,这型舰船是世界上的第一艘,专为海洋科学研究而设计,可以远程控制并在开阔水域自主导航,船只的动力系统、智能系统全部为国产研发。 根据报道,新“珠海云”号无人机母舰长度近百米,吨位2000多吨,差不多相当于一艘轻型护卫舰,搭载的无人设备也是相当的多。据称“珠海云”号可以搭载三种探测设备完全涵盖海空,如无人机潜艇、无人舰艇、无人机。其中无人机是重中之重,而且“珠海云”号还有相应的回收设备,完全可以将这些派出去的无人设备全部回收回来。据称“珠海云”号一次性可以搭载53架无人机,可以说“珠海云”号堪比“无人航母”。 珠海云号船长88.5米,大小等同于一艘超大型游艇,宽14米,标准排水量2000吨,最大航速18节,经济航速13节。该船采用综合全电力推进系统,缩短了传动主轴,节约了五分之二以上的船体空间,并且维护费用更低。 “全电推进”系统是当今舰船动力系统发展的前沿方向,优点很多,但涉及到发电功率、电力管理、推进电机功率等很多技术难点。珠海云号实现了全电推进化,说明其动力系统的技术含量很高! 此外,珠海云号还装备了一套非常先进的全回转式吊舱推进器,由此具备了在海上原地掉头的能力,具有很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很方便地收放其携带的无人机、无人舰艇! 那么这艘无人机母舰有什么用呢?首先该船能够提供扮演蓝军,帮助模拟无人机群打击、大规模电子战攻击以及其他威胁,其次,在解放军的规划里,未来会有一种076无人机母舰,这艘船可以为076探索无人机作战的各种模式,完善076的设计。 中美两国目前正在各个领域进行各种军备竞赛,包括开发各种无人系统、自主作战技术和电子战能力等。美军也在研发各种拥有高度自主作战能力的网络化无人机群,在未来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可能发生的“高端”冲突中,这些技术都可能改变游戏规则。
12月26日,美国媒体“The War Zone”进行了报道,中国新式战机首飞的消息令美方的军事爱好者有些心神不宁,对于中美空军对比摆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揣测新战机的性能。 而美媒给出的结论是,中国最新的战机可能是歼-36,性能足够优秀,但美军未尝没有后发制人的机会,那么,美方给出的分析是基于什么条件呢?首先是机翼设计上的细节构造。 根据捕捉图像,这次的新战机具备菱形-三角型机翼平面形状,且有明显改良,也就是翼根经过了一番延长,在机翼根部下方,足够安置超音速进气口用来供油,且保证了机体形态。 而这种设计方式已经在贴近无垂直和水平尾表面,换言之,美国认定中国开始关注雷达可观测性的能力,进而避免遭遇探查,结果也确实如此,有了无尾设计,雷达特征基本看不出来。 另外,无尾机体形态特征也带来另一个好处,那就是空气阻力降低,能够提供更大的动力支撑,进而维持高速冲刺状态,还能够保证运输燃料和武器的空间,增强持续作战能力。 针对目前亚太地区的复杂形势,能够拿出适合持续作战的新型战机,对中国行动来说至关重要,但站在美国角度,这可称不上什么好消息,美媒也正因如此才会进行公开的讨论。 实际上,从2024年珠海航展过去之后,中国的新式战机消息就抢占了美方媒体的关注,因为新式设计有着显著优势,但缺点也非常明显,想要降低风阻、加大容量就要承担风险。 以新式无尾设计来说,一旦采取类似构造,那机体本身的稳定性必然降低,换言之抗风险能力难以期待,唯有通过电子技术辅助控制才可能达成目标,而中国此前测试过协助发动机。 当时的推力矢量发动机经过测试,发现只要后方没有良好视野就难以起到什么效用,而这架新式战机想必不会保留明显的弱点,换言之,中国进行了新式开发拿出了更好的设备。 这种进步的速度属实让人惊讶,美国情报部门表示,这些战机可能属于新式的区域轰炸机,在性能之外有了战术层面的新体现,因为它本身的体量不像大型的轰炸机。 如果新的设计机型属于轰炸机,那说明相应的战法变成了穿透防空网络,而对这类手段的应对美方存在一些瑕疵,无法保障自身面对远程空对空时能够抢占先机,这番话也引发了热议。 当然,美方媒体也补充道,中美双方空军战力综合比对,还是美方更胜一筹,就算拿出这类手段,同样无法起到大的效用,换言之,美军可以后发制人,在反制行动上展现优势。 而美国对中国的分析,大多集中于载人和互补类型机体,其军方对中国战机的总结是“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开发产品”,甚至为了满足需求,使用了共享技术和平台。 这样的操作让各类战机得以立足于一个较为宽泛的空中架构,其中自然就包含第六代载人战斗机,通过机型比对,美方认定中国未来会在战机隐身性方面进行一番改进操作。 像无尾设计也是努力的结果之一,但令美方更为担忧的是现在的中国不仅仅局限于设计理念,还在追求其他的东西,像是人工智能融入战机设计,或是传感器发展融入合作。 这些新的产业带动了军事领域发展,而美国的优势就略显不足,要知道,美国目前针对第六代战机进行的研究称不上好,不少民众质疑美国军方拿出的成绩,怀疑战机是否有用处。 因此,中美双方处于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美国政客感到担忧也是难免的,但说白了,这只是美方媒体的一己之见,和国际视野具备相当程度的差异,更别说和中国态度做比对。 从国际形势分析,美方之所以担忧中国战机的发展进程并且进行两军比对,关键在于亚太战略面临艰辛挑战,无法短时间内快速推进,所以心中焦急之下希望获取更大的民众支持。…
北辰的这个笑话简直太经典了:说大陆的六代机快得都刹不住,根本飞不到台湾去。 最近,台湾省的“神兵天将”于北辰又给咱们奉上了一条“世界级笑话”。 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大陆的第六代战机飞得太快了,根本没法在狭窄的台湾海峡上空停下来,直接就飞过台岛,直奔太平洋去了。所以他说,大陆的六代机对台湾根本就没啥威胁。 于北辰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受到大陆在成都和沈阳进行的六代战机试飞的强烈震撼影响,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 听说,美国国防部对此也挺紧张,五角大楼甚至为了开紧急会议,搞得周围的道路都堵得水泄不通。 美国的一些专家竟然用“史普尼克时刻”来形容这次突破对美国的威胁,这个说法可是源自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给美国带来的那种震撼。 岛内也是一片震惊。曾经当过台海基会副秘书长的石齐平说道,中国正在改变历史,这让全球都得做好心理准备。 不过,于北辰这番话显然是在给台湾某些人打气。他说,大陆的第六代战机虽然飞得快,但正因为太快,所以没法在台湾执行任务,听着就像这些高科技产品的设计师没考虑过速度控制一样。 这就好比说一辆赛车太快,反倒不能在赛道上好好跑,这说法简直太荒唐了。 他以前讲的那些笑话真是离谱,比如他居然说大陆的房子都是土房,台湾的导弹拦截率能超过100%、还有说大陆的航母锅炉要烧水得48小时,这些话听着就让人想笑。 每次都在不断地突破大家对“奇葩论调”的认知底线。 当然,不光是于北辰有这类奇葩想法,就连美方的一些人也发出了类似的荒唐见解呢。 有位美国新闻主播在聊中国第六代战机的时候,竟然怀疑它的隐形能力,理由是“白天肉眼都能看见”。这样对隐形技术的误解,让不少人都无语了。 面对这些奇奇怪怪的言论,两岸的网友们纷纷开起了调侃模式。 有人调侃道:“请问土房哥,大陆试飞了两款六代机,那能不能算是有了12代机呢?”还有人说:“我们俩架四代机加一块儿不就成了八代机,领先两个身位,玩降维打击!” 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繁琐。要是咱认真分析一下,现在的科技发展可不是单纯的速度和距离竞争,更重要的是提升综合实力。 至于北辰说的“速度快得飞过去”,这话可是完全忽视了现代战机的灵活性、武器系统和作战策略等多重因素。这样的说法更像是给台湾的某些人吃颗定心丸,结果呢,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挺尴尬的境地。 北辰这“笑话式”的评论,简直跟那些觉得隐形战机得肉眼看不见的说法一个样,只能拿来当茶余饭后的笑料。表面上可能是缓解了台湾一些人的紧张情绪,结果呢,实际上传达的却是岛内某些人对大陆实力的错误判断。 一些美国人也存在误判的嫌疑。 有个美国的视频节目专门对中国的新战机进行了分析。…
如今空军已经是可以决定战争走向军种,拥有一支强大的空军才是一个军事强国的象征。 当年抗日战争,我们陆军装备其实也不差,有重炮有冲锋枪和少辆坦克,虽然不如日本陆军装备,但是相差不是很多。 相差较大的主要空军和海军,当时日本空军比我强太多,双方相比实力悬殊。 双方交战中日陆军随时可以呼叫空军进行支援。由于我们没有制空权,我们的陆军要面对日本的陆军和空军联合作战。 那时候我们梦想有一支强大空军就好了,因为抗日战争中我们被日军飞机炸死了很多人。 这让我看到了现代战争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空军。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再一次领教空军的作用,美军飞机随时随可以地对志愿军发动大规模轰炸。 我们刚修好的桥梁,只要美国侦察机发现就会呼叫轰炸机将你的桥梁炸毁。 面对美军的飞机狂轰乱炸,我们的后勤补给变得极其困难,一个苹果的故事,就是当时我们的志愿军得不到有效的补给例子。 当时15军军长秦基伟在朝鲜买了2万斤苹果,想把这2万斤苹果送到前线阵地。 但是美军的轰炸机不断的轰炸我们的后勤人员。导致我们的苹果大部分都送不到志愿军战士手里。 拥有一支强大空军势在眉睫,1949年后半年新中国空军成立。 中国空军自成立以来,历经了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过程极其艰难。 50代我们主要以进口苏联战机为主,由于面对当时朝鲜战争的压力。 我们从苏联进口一批较为先进的米格-15、米格-17 等喷气式战斗机,这些战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与苏联的合作以及自身的努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建立了初步的空军作战体系。 但是仅仅靠进口一些苏联战机,仍然无法和一些西方国家抗衡。 进口不是长久之计,自主研发我们又没有技术和先进的工厂。 没有办法只能靠自己,60年代我们开始模仿苏联一些战机。…
前言 印度和巴基斯坦曾经都是英属印度殖民地的一部分,但是在印巴分治以后,两国的关系就一直很糟糕。 因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存在包括地缘矛盾、领土纷争、宗教矛盾在内的各种问题,两国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内,还曾经打过多轮冲突。 但是印度一直凭借着更大的体量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巴基斯坦并未认输。 一直以来,巴基斯坦也希望通过向海外采购先进武器的方式,对冲掉印度的国力优势。 据印媒消息,巴铁准备一口气采购40架来自中国的歼35战斗机。 而这些战机一旦到位,将使得巴基斯坦空军与印度拉开十年的差距,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巴铁要采购中国的歼35战斗机 印度媒体表示,巴基斯坦准备从中国这里采购歼35战斗机,并且一次性就给出了40架的订单。 这个消息目前并未得到我国官方的确认,不过并非是空穴来风。 因为在过去几年时间内,就频频传出巴基斯坦希望购买中国五代机的消息。 在2015年的时候,当时中国的歼35战斗机还叫歼31,就已经有外国的军事专家在讨论这款战斗机的出口问题了。 因为该型号战机明显是对标美国F35的中轻型多用途第五代战斗机,它和歼20的定位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就有出口的可能性。 而那时俄罗斯媒体认为,我国的歼31战斗机在出口的时候,首要对象可能就是巴基斯坦。 而且巴基斯坦方面还有可能会购买少量的苏三五战斗机。 信息来源:《环球网》 到了2016年,印度媒体又声称,巴基斯坦一度想要从美国那里购买F35战斗机,但是遭到了美方的拒绝。 所以,巴基斯坦已决定采购中国的歼31战斗机。 在今年年初,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参加了一次公开活动。 他当时就明确声称,巴基斯坦正在想办法从友好国家那里引进先进的战斗机,并且进一步强化国产化政策。…
【文/观察者网 山猫】自去年12月下旬,成都、沈阳两款新型战机原型机试飞影像出现在在互联网上以来,相关消息就引起了外国专业军事媒体的持续关注。由于短时间内多种高新装备同时亮相的冲击,一些相关或可能相关的其他消息也被这些媒体注意起来,比如美国“战区”(The WarZone)网站就在近日报道,表示在中国“主要战斗机制造商”所处的沈阳,又发现了一种“无尾战机”。 “战区”网站在这则发布于当地时间1月7日的报道中称,在最近一张沈阳飞机制造厂的卫星图像中,又出现了一种“下一代战机”模样的机身或者模型。报道中提到的这张卫星图像由商业卫星图片公司“星球实验室”(Planet Labs)在今年1月1日发布。“战区”网站表示,这一飞机状物体(以下简称“物体”)位于沈阳飞机工厂机场北侧滑行道附近的“小坡道上”,并根据该图片分析认为,该物体长约15米,翼展则稍宽一些,使用修形过、呈菱形安装的三角翼,机身较为宽阔,背部可见安装两台发动机的结构。此外,目前从图像中看不到该物体有任何尾翼,较细的机头部分则从机身前部伸出,发动机喷管后部似乎呈楔形。尽管飞机阴影中看不到起落架,但根据分辨率和光线入射角度等情况,并不意味着没有。 此外,根据目前的图像所显示,这一物体呈“黄色或棕褐色”,接近“中国军用原型机常见的黄色底漆”,不过“星球实验室”的最新图像仍没有足够的细节可供进一步分析,也没有更新的其他图像来显示其是否在近一段时间内发生了移动。 据称是在沈阳拍摄到的卫星图像,当中有一个称棕黄色或黄色的飞机状物体 “战区”网站引用“星球实验室” “战区”网站表示,这幅卫星影像中的物体可能是另一种“新一代有人战术喷气作战飞机概念”,与此前试飞的重型设计相比属于中型平台,但也有可能是无人作战飞机。这一物体究竟是什么仍然存在许多可能,可能是有人也有可能是无人,用途上可能作为一个演示原型,或仅是一个模型,也可能是其他用途的东西。此外,报道还认为,它也有可能是一个用作“战略忽悠”的“诱饵”,用来欺骗外国情报机构。报道表示,从目前已知的情况,仍然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不过无论如何,这一新发现的物体与沈阳飞机制造厂此前生产的“侧卫”系列战机、“鹘鹰”/歼-35战机都有着明显区别,也不同于去年底在沈阳试飞的无尾飞机。 报道还提到了此前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一些飞机状物体,比如2021年在成都拍摄到的另一个测试机身或模型,它与此次发现的物体也有明显区别。另外还有2022年在某空军基地拍摄到多个“有前鸭翼和细长机头”的物体,似乎是“模型或全尺寸诱饵”。 据称是2021年摄于成都的卫星影像,其中有一飞机状物体 2022年拍摄到的另一种飞机状物体,用途不明 报道表示,这一新发现的物体让他们联想到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提出的X-44“蝠鲼”概念,X-44是在F-22基础上发展的无尾飞机,但仅停留在艺术概念图阶段,从未造出任何模型或者样机,报道认为,二者之间在某些方面上存在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X-44“蝠鲼”艺术概念图 NASA 除了在沈阳的“发现”外,报道还注意到另一张拍摄于武汉某地航母电磁兼容测试平台的卫星图像,称在其模拟甲板上的歼-15和歼-35模型之外,还发现了“一个看起来像是大型黑色模型的物体”。目前并不清楚究竟是什么,不过确实曾看到过中国新型舰载飞机的模型在飞机亮相前出现在此处。 据称是在武汉某地测试平台上发现的“不明物体” 报道称,早在去年12月两款新型飞机试飞之前,在中国的相关企业和军事设施中就曾出现过“令人好奇的航空、航天相关物体”,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多年来“稳步发展的有人/无人军用航空器”,以及中国军队更广泛的现代化进程。包括沈阳、成都在内的飞机企业也正在研究“其他先进设计”,其中一些可能仍处保密状态,甚至正在研发推进一些尚未正式披露的概念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 总之在去年12月的“六代机冲击”之后,这些相关媒体的目光仍然对中国进行了相当持续的关注,企图看看是否还有其他新的发现,“战区”网站也在报道最后表示,虽然对卫星图像中最新发现的物体的确切情况仍不清楚,但该物体的出现仍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