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

美媒:中國同時建造8艘核潛艇,搭載鷹擊21高超彈,可摧毀美航母

中国核潜艇难道也要下饺子了?美国《战区》网站报道,中国 8 艘093B 攻击核潜艇在同时建造。这将是美苏大规模建造核潜艇之后,全球核潜艇产能的又一次大爆发。 核潜艇有两大类,攻击核潜艇专注于攻击敌方水面舰艇、其他潜艇(反潜战),保护己方航母战斗群,执行侦察、监视、特种部队投送,以及使用巡航导弹打击陆地和海面目标。它们装备的主要武器是鱼雷和反舰/对陆攻击巡航导弹。 而战略核潜艇主要任务是战略核威慑,战略核潜艇携带潜射弹道导弹 (SLBM),每枚导弹通常装有多个核弹头,射程可达数千甚至上万公里。其核心价值在于隐蔽性和生存性(确保二次核打击能力),而非高速或直接参与舰队作战。它们深藏大洋,长期隐秘巡逻,确保在遭受敌方首轮核打击后,仍有能力进行毁灭性的核反击。 攻击核潜艇具备航速高、隐蔽性好、机动能力强、攻击威力大等突出优点,已成为大国海军完成其海洋战略的主要作战工具之一,是现代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在大力发展导弹驱逐舰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攻击核潜艇。美国甚至认为,对于全面战争来说,潜行的全副武装的潜艇是到目前为止最强大的海军舰艇,是击沉那些更为显眼的海上力量(比如航空母舰)的最佳办法。 我国核潜艇在各类主战装备中可算是保密最严的,还没有之一。东风31和东风5隔几年还拉出来溜溜,偶尔还给你看个弹体和发射图片。核潜艇最近这些年为数不多的报道也是只说人物不说装备,但毫无疑问的是,093B是当前中国最先进的攻击核潜艇。 根据官方媒体公开的报道,093B艇体上大规模填角降噪、主动浮阀降噪等新技术,确保整个艇的噪音水平进一步降低,潜艇以隐蔽突袭为特色,由于电磁波在海水介质中的穿透性极差,且核潜艇可以在整个任务期间都不 浮出水面,声信号是迄今探测核潜艇的最主要途径,因此,潜艇的隐身并非肉眼看不见,而是仅指声呐无法探测.或是声呐难以探测。而潜艇的噪音越小,隐身性能就越强,所以各国对核潜艇的安静性极为重视。可以说,隐蔽是潜艇执行各项任务的前提,所有的核潜艇使用国都拼命改善核潜艇的巡航静音性能,发展水声探测能力,并尽可能提高水下航速。 就是不知道093B有没有用上马伟明院士的无轴泵推技术,“无轴”顾名思义就是在潜艇上没有传统上的推进轴系,把这传动轴及变速体系进行简化,没有了轴,加工的成本及维护费用会大幅降低,潜艇潜航时产生的机械噪间也随之大范围 降低,完全有利于潜伏;至于“泵喷”则是让潜艇的螺旋桨消散。也改善了行驶时产生的“电离气泡”。所以说“无轴泵喷技术”对于中国将来核潜艇是一次质的飞跃,将从降噪、电磁、尾流等多个方面增强,对潜艇作战隐身性,高航速及可维护性做达到超世界水平。 总结来说,马伟明院士的无轴泵推技术消除了潜艇两个最主要的噪声来源—— 螺旋桨噪声和机械噪声,剩下一个水动力噪声是低频噪声,主要与航速有关。可以说,用了无轴泵推技术,中国新型核潜艇将会在推进系统和静音性能上是领先的。 而可以肯定的是,得益于中国全球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和雷达技术,093B拥有全球先进的态势感知能力,更强的态势感知能力(包括声呐、雷达、电子侦察、光电系统、甚至非声探测手段)意味着能更远、更早、更准确地发现敌方水面舰艇、潜艇、反潜飞机、水雷等威胁。这为潜艇指挥官争取了宝贵的反应时间,可以提前规划航路、改变深度、降低噪音、释放诱饵或采取其他规避动作,避免被探测和攻击。 而且无论是发射弹道导弹进行战略核打击,还是发射巡航导弹/鱼雷进行战术攻击,都需要极其精确的目标信息。强大的态势感知能力能更可靠地确认目标位置、性质,为鱼雷、导弹提供更精确、更实时的目标引导数据,缩短武器反应时间,增加命中概率。 中国的093B具备垂直发射反舰、巡航导弹或者执行其他特种任务的能力,它拥有24 单元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因此可以挂载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也正因为如此,093B对航母具有毁灭性打击能力。 如果按照美媒所说,中国在同时建造8艘093B,可以同时发射192枚高超弹,足以摧毁美军航母群。

2 months ago

深海藏“諜”!漁民多次撈到“間諜魚” 專家:發現可疑設備要立即報告

海域的洋流、水文、温度、湿度等 数据资料 属于敏感的国家秘密 这些数据一旦被窃取 会对国土安全和军事安全 构成严重威胁 中国沿海渔民 多次捞到“间谍鱼” “间谍鱼”直径有碗口大 江苏连云港渔民 张小子:起网时看到前面有一个球形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捞上来一看,上面有外国字。讲座说,捡到外国可疑的装置可以上交。我们船上有卫星电话,我就打电话联系,国家还给了奖励。 渔民多次捞到“间谍鱼” 江苏连云港渔民 程利松:我是放流网时把它钩住的,直径有碗口大,圆柱体,上面载了一个浮球,下面通了一根长线,像电缆一样。 这类圆柱形物体 叫航空声呐浮标 体积小、重量轻 主要功能是对潜艇进行搜索识别和跟踪 再通过内部天线 将获取的目标潜艇信息…

2 months ago

最大射程4000公里!解放軍再次官宣東風-100,這是給美國的警告!

2025年8月,东风-100超音速巡航导弹的最新发射画面一经官宣,全球安全格局瞬间紧张。美国国防部发布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刚刚警告,解放军远程精准打击能力进入“质变”阶段,东风-100无疑成了美军印太战略的“最大变量”。 超音速突防,改变西太平洋博弈格局 东风-100的技术参数被权威数据显示得异常直接。4马赫飞行速度、最大射程4000公里、覆盖关岛和第二岛链,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在区域拒止/反介入(A2/AD)体系中的实际突破。解放军火箭军自2019年将东风-100公开亮相后,相关部队多次实弹演练,2025年8月再次官宣发射画面,标志其体系化服役已无悬念。 调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亚太军备竞赛显著加速。美国智库CSIS统计,2025年中国远程导弹部队的实战部署数量较2015年增长80%,巡航导弹技术迭代速度全球领先。专家解读称,东风-100的服役彻底打破美军“前沿部署安全假象”,关岛基地首次被置于超音速饱和打击威胁之下。 东风-100采用“固体火箭助推+亚燃冲压发动机”动力组合,全程超音速突防,末段可进行弹道机动。它可以灵活变换高低弹道,贴地超低空飞行,对敌方多层防空体系构成极大压力。导弹配备复合制导系统,中段“惯性+卫星修正”,末端“红外+雷达”复合制导,命中精度控制在10米级别。美军情报简报曾公开承认,现役“萨德”“爱国者”系统对于东风-100这类高机动超音速目标,已无有效拦截手段。 技术升级,动态威慑与反介入体系 东风-100不仅仅是参数上的提升,更在作战概念与应用场景上实现了全新跨越。新一代多效能战斗部可实现高爆、侵彻、燃烧、子母等多种毁伤方式。独立军工分析师王韧指出,东风-100具备打击陆地固定目标和海上高价值移动目标的能力,极大扩展了解放军远程打击的适用场景。 导弹采用垂直发射、抛物线弹道,可对敌方纵深目标形成“顶攻”打击。其数据链系统可实现“人在回路”控制,飞行中可根据战场态势实时更改目标。美媒《防务新闻》评论认为,这种能力对美国航母编队构成“难以应对的持续威胁”,因为航母在第二岛链活动时难以预测自身是否已暴露在饱和打击覆盖下。 战场电子对抗能力也被大幅强化。导弹自带电子干扰与诱饵弹释放装置,能有效干扰和欺骗敌方雷达及拦截系统。技术人员表示,东风-100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稳定飞行,具备极强的抗干扰和生存能力。2025年最新的实弹演练中,该型导弹成功突破多层拦截网,命中模拟“关岛基地”目标,验证了其高突防能力。 多维作战,战略纵深再扩展 现实中,东风-100的出现让美国及其盟友的“岛链防御”变成了“易碎瓷器”。解放军火箭军已形成弹道导弹和超音速巡航导弹的联合打击网络。东风-26负责远程高超音速打击,东风-100则以超音速低空突防“补刀”,配合远程侦察与数据链,实现对高价值目标的饱和火力覆盖。 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最新态势评估报告中提及,东风-100服役加剧了西太平洋区域的战略不确定性。美国“多重火力环”计划试图通过前沿部署多层防御武器,保障关岛、冲绳等基地安全。但东风-100能够灵活调整弹道、低空高速突防,使美军耗资巨大的防御体系“形同虚设”。2025年上半年,中美海空对峙频率显著增加,美国B-52轰炸机多次试图模拟突破中国A2/AD体系,但面对东风-100模拟靶标,防御演练命中率被大幅拉低。 东风-100具备打击时敏目标的能力,意味着其可对敌方快速机动部队、临时部署的雷达阵地等实施快速精确打击。多源卫星遥感与无人机侦察平台的接入,使其可对动态目标实现实时打击。权威报告指出,这类能力是传统亚音速巡航导弹难以实现的,技术门槛极高。 强势震慑,印太格局加速变化 2025年8月,东风-100发射画面在多家主流媒体高频曝光,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战略信号。中国军事科学院发布的最新评估称,东风-100服役带动火箭军巡航导弹部队作战能力大幅跃升,远程精确打击体系建设提前完成阶段性目标。 美国兰德公司最新分析认为,东风-100极大压缩美军航母编队在第二岛链的生存空间,战略空隙逐渐被中国远程打击能力填满。美军“印太再平衡”战略被迫调整,部分部署计划已悄然推迟。日本、防卫省也在8月发布风险报告,称东风-100的高机动性和超远程能力使自卫队本土及前沿基地“极易暴露”。 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中,东风-100被定义为“多用途、超远程、全域突防”的新一代远程巡航导弹。其高调亮相,被普遍认为是对美围堵策略的直接回应。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专家分析,东风-100的出现使美军不得不重新评估在西太平洋的前沿部署模式,甚至影响到未来印太安全架构的演变。 多方数据表明,中国火箭军未来将继续推进远程巡航导弹的技术升级,新一代导弹或将具备更高超音速、智能协同和隐身能力。美国国防部2025年报告预警,东风-100的持续迭代和批量服役,正推动亚太地区进入“武器系统智能化、超音速化、全域打击化”的新阶段。 东风-100的实战意义还在于其对传统防空反导系统的“降维打击”。“萨德”“爱国者”系统均为拦截弹道导弹和亚音速目标设计,面对东风-100的高速机动和复杂轨迹,拦截概率大大下降。以色列与美国联合开展的多层次反导演练结果显示,面对末端可变速、变向导弹,现有系统拦截成功率远低于预期。 系统融合,塑造新时代战略主动权…

2 months ago

中國六代機的第一個戰果,已經出來了:美國有可能隨時放棄F-35

说到中国航空技术这事儿,最近几年变化真快。2024年底,中国搞出个J-36战斗机,号称第六代,首飞那天直接刷屏了国际新闻。这玩意儿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它实打实飞起来了,对美国那边的F-35项目冲击不小。F-35本来是美国空军的主力,第五代隐身战机,卖给一大堆盟国,现在却面临供应链卡脖子、产量下滑、采购砍单等问题。简单说,中国这个J-36的出现,让美国开始认真考虑是不是该慢慢淡出F-35,转向更新的东西。 先说J-36的基本情况。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搞的这个项目,2024年12月26日首飞成功。飞机采用无尾布局,三台发动机,强调极致隐身和长航程。网上流传的照片显示,它体积大,估计作战半径能超2000公里,适合亚太地区的远距离任务。 跟之前的歼-20比,J-36在气动设计上更先进,用了变循环发动机,能根据飞行状态切换模式,提高燃油效率。首飞后,2025年上半年又有多次测试,3月和5月有新照片曝光,显示它在整合无人机协同作战系统。这不是吹牛,国际分析师都承认,中国在复合材料和数字模拟上投入巨大,实现了从五代到六代的跨越。 为什么说这是中国六代机的第一个战果?因为它直接戳中了美国F-35的痛点。F-35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拳头产品,全球卖了上千架,但现在问题一大堆。首先是股价反应。2025年1月初,J-36首飞消息一出,洛克希德·马丁股价就从高位滑落。德意志银行分析师直接把评级下调,理由是中国的战斗机现代化努力会压缩F-35的出口市场。 股价从611美元左右降到523美元附近,这不是小波动,反映了投资者对F-35前景的担忧。毕竟,F-35依赖隐身涂层和传感器融合,但在中国新机面前,这些优势变弱了。盟国像日本、韩国,本来是F-35大客户,现在开始犹豫,转而观察中国歼-35舰载型和J-36的进展。 再聊聊供应链这事儿。中国控制了全球96%的镓产量,这种材料是F-35氮化镓相控阵雷达的关键成分。2023年8月,中国开始实施镓出口管制,2024年12月进一步升级,直接导致美国雷达芯片生产中断。F-35的产量直线下降:2022年高峰期135架,2023年98架,2024年只剩36架。工厂里飞机堆着,美军拒绝接收,因为TR-3硬件升级延期。 本来计划2023年4月完成,结果推到2025年。升级涉及软件和传感器融合,没有镓,雷达探测距离和分辨率都受影响。相比之下,J-36用国产氮化镓技术,探测距离预计超400公里,还加了量子传感器,提升了多目标跟踪能力。这让F-35的Block-4版本看起来过时,作战效能据美军报告下降了30%。 美国内部对F-35的质疑越来越大。高成本是老问题,一架飞机上亿美元,维护费用更高。现在加了中国技术压力,美媒像《军事观察》杂志在2025年指出,继续大量采购F-35是资源浪费,应该优先NGAD项目。NGAD就是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斗机,2025年3月21日合同给了波音公司,命名为F-47。这直接导致F-35订单被砍。 空军原本计划2026年买更多F-35,现在减半,从原定降到一半以下。资金腾出来支持F-47开发,预计投资数十亿美元。波音拿下合同后,洛克希德股价又跌了,市场觉得F-35的垄断地位没了。 盟国的反应也加剧了F-35的困境。日本和韩国本来依赖F-35维持空中平衡,但中国歼-35作为舰载五代机,作战半径和载弹量都优于F-35C。西班牙在2025年8月直接放弃F-35,转向欧洲本土方案。加拿大和葡萄牙受关税影响,也在犹豫。欧洲国家推动自己的第六代项目,像GCAP和FCAS,间接挤压F-35市场。洛克希德试图救场,2025年4月提出F-35 Plus变体,融入无人驾驶模块和六代技术,但工程挑战大,供应链问题没解决。B-21轰炸机生产也延迟,因为类似材料短缺。 中国六代机的优势不只技术,还在研发效率上。J-36从首飞到多架原型测试,只用几个月,靠数字孪生和超级计算加速迭代。隐身涂层反射率低于0.001平方米,多频段吸收材料创新。F-35软件故障频发,升级延迟让美军头疼。中国控制8种关键材料超50%,卡脖子效应放大。美方过去单方制裁,现在尝到反制滋味,镓禁运直接崩了2024产量。 长远看,美国有可能随时放弃F-35,不是说马上全停,而是逐步减少采购,转向F-47。空军承认中国可能先实现六代初始作战能力,但强调自己产品优越。可现实是F-35升级延误,成本超支,供应链脆弱。2025年6月,美国计划2026年F-35采购减至一半以下,资金用于新机。NGAD需几年成熟,短期内五代机问题重重。中国近海优势凸显,J-36露面威慑,迫使美方资源分散。 这事儿有内涵,反映了全球军工竞争从技术垄断到多极化的转变。中国航空从跟跑到并跑,局部领跑,靠自主创新和材料掌控。F-35潜在放弃,印证了中国技术崛起的冲击力。未来,中国会深化六代研发,加自适应发动机和量子通信,确保空中平衡。这不只军事实力,还关乎国家安全和和平发展。 中国J-36的首飞不是孤立事件,它直接加速了美国F-35的衰退进程。股价跌、产量降、采购砍,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战果。国际格局在变,美国得面对现实,调整策略。中国这边,继续稳扎稳打,技术进步一步步来。谁知道呢,几年后空中力量对比会怎样,大家拭目以待。

2 months ago

買中國坦克閱兵,用完就退貨,如今又想買無人機,中國回四個大字

说到中国和秘鲁之间的军事装备交易,那可真是个让人既想笑又有点无语的故事。咱得从头说起,把这事儿捋清楚,看看秘鲁是怎么先借中国坦克撑场面,用完就退货,后来又腆着脸想买无人机,结果被中国四个大字怼回去的。这段经历不光是两国之间的小插曲,还挺能反映出国际军贸里的一些门道和现实。 事情得追溯到2009年。那时候,秘鲁正准备搞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庆祝独立日。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可是大事儿,得展示军事实力,给国民提振信心,也顺便对外秀一秀肌肉。可问题来了,秘鲁自己的坦克装备老掉牙了,大部分是苏联时期的老货,比如T-55系列,早就跟不上时代了。放出来阅兵,怕是面子上挂不住。 秘鲁军方也不是没想法,他们早就看上了中国的坦克,特别是北方工业公司(NORINCO)生产的MBT-2000主战坦克。这款坦克在当时算得上性价比超高的选择,火力强、机动性好,还能适应各种地形。秘鲁其实早在2000年代初就跟中国接触过,想买一批来升级自己的装甲部队。可惜,秘鲁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咋地,军费预算捉襟见肘,买新坦克的计划拖了又拖,始终没落实。 眼看着阅兵日期逼近,秘鲁急了。买是买不下了,但面子不能丢啊。于是,他们跟中国提出了个“骚操作”:能不能先借几辆MBT-2000坦克,阅兵用完就还回去?中国这边呢,估计也觉得这事儿挺新鲜,借出去还能展示一下自家装备的实力,算是免费打广告吧。双方一拍即合,2009年7月,中国真的运了5辆MBT-2000到秘鲁,专门给他们的阅兵式撑场子。 阅兵当天,秘鲁首都利马的街头可热闹了。那5辆MBT-2000坦克威风凛凛地开过,炮管锃亮,履带轰隆作响,秘鲁老百姓看得是热血沸腾,军方也觉得脸上有光。外媒还报道说,这坦克性能不俗,火控系统先进,装甲防护也不赖,妥妥地给中国军工长了脸。可谁都没想到,阅兵一结束,秘鲁立马把坦克打包还回去了,连个“谢谢”都没多说。 这事儿后来传出来,大家都觉得有点好笑。中国这边借出去是图个宣传,结果秘鲁用完就扔,跟借了邻居的豪车开出去显摆一圈就还回去似的。 虽说合同里写得清清楚楚是短期借用,但这操作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占便宜”的味道。秘鲁呢,也不是完全没考虑买,后来他们试着谈过几次,但每次都因为钱的问题不了了之。MBT-2000单价在400万到500万美元之间,秘鲁想买几十辆,可掏不出这笔钱,只能干瞪眼。 时间快进到几年后,秘鲁又开始眼馋中国的军工产品了。这回,他们看上的不是坦克,而是无人机。21世纪第二个十年,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热得不行,美国的“捕食者”、以色列的“苍鹭”都成了抢手货。中国也没闲着,推出了“翼龙”和“彩虹”系列无人机,不仅性能硬核,价格还比西方货色亲民得多,特别适合预算有限的国家。 秘鲁为啥想要无人机呢?主要是他们国内局势不太平。秘鲁南部的丛林地带长期有反政府武装活动,尤其是“光辉道路”残余势力,虽然规模小了,但还是个麻烦。 这些家伙躲在山里,地形复杂,传统地面部队很难清剿。无人机正好能派上用场,既能侦察又能打击,效率高还省钱。秘鲁军方算了笔账,觉得买几架中国无人机,比养一支大部队划算多了。 2010年代中期,秘鲁开始跟中国接触,表达了对“翼龙”系列无人机的兴趣。这款无人机续航时间长,能挂载精确制导武器,特别适合反恐和边境巡逻。 中国的报价也不贵,一架“翼龙-1”大概在100万美元左右,性价比完爆美国货。秘鲁派人去看了几次展,也试飞过,觉得这玩意儿真不错。可问题又来了,他们还是没钱。军费有限,政府还得顾着民生开支,买无人机的事儿只能拖着。 拖着拖着,到了2020年左右,秘鲁终于下定决心,想正式采购几架“翼龙”或者“彩虹”无人机。这时候,国际局势变了,中国对军售的态度也更谨慎了。秘鲁之前借坦克那事儿,虽说没啥大矛盾,但多少让中国觉得这国家有点“不靠谱”。用完就退货的印象还在,加上秘鲁老是谈采购却不付钱,中国这边有点腻了。 秘鲁这次信心满满地递上采购意向书,结果却碰了个大钉子。中国没多废话,直接回了四个字:“不卖给你”。这四个字听着简单,但背后意思可不浅。秘鲁傻眼了,咋回事儿啊?之前不是合作得好好的吗? 其实,中国这么硬气是有原因的。首先,秘鲁的信用记录不太好。借坦克阅兵用完就退,采购计划说了好几年也没见真金白银,谁敢保证这次买无人机不是又一场空话?国际军贸不是做慈善,卖家得看买家有没有诚意和能力付款。秘鲁的经济状况摆在那儿,2020年受疫情打击,财政更吃紧,中国自然得掂量掂量风险。 其次,中国自己的军工出口策略也在变。那几年,中国无人机在国际市场上卖得风生水起,中东、非洲、东南亚的国家排队等着买。“翼龙”和“彩虹”甚至还上过实战,在沙特、阿联酋的手里打得挺漂亮。订单多得忙不过来,中国完全没必要把货硬塞给一个付款能力存疑的国家。秘鲁想要的几架无人机,对中国来说不过是小单子,还不如留给更靠谱的客户。 再说了,国际局势那时候也挺敏感。中国跟美国的关系紧张,华盛顿老盯着中国的军售找茬。秘鲁虽然不算啥大国,但它在拉美地区的位置挺微妙,跟美国关系也不远。中国可能不想在这节骨眼上给美国递话柄,干脆对秘鲁说“不”。这四个字,既是拒绝,也是态度:咱不缺你这点生意。 秘鲁借坦克、想买无人机被拒的事儿,说白了就是一场“预算不够、信用不足”的现实剧。秘鲁想靠中国装备提升军力,这心思没错,可兜里没钱,又想占便宜,最后只能自讨没趣。中国这边呢,也不是故意摆架子,而是实打实地算了笔账,觉得不值得冒险。 从国际军贸的角度看,这故事挺有意思。军售从来不是单纯的买卖,里面掺杂了政治、经济、外交的考量。秘鲁借坦克那次,算是个小聪明,但也给自己挖了个坑,让中国对它的诚意打了折扣。后来想买无人机被拒,更像是个教训:国际市场上,没钱没信用,啥也谈不下来。 对中国来说,这事儿也挺有代表性。过去,中国军工产品主打“物美价廉”,愿意给发展中国家机会。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装备的技术含量高了,市场认可度也上来了,没必要低声下气地求着别人买。秘鲁这回吃了闭门羹,估计也得好好想想,下次再跟中国谈生意,钱包得先鼓起来。…

2 months ago

中美俄核潛艇對比:美能下潛610米,俄1250米,那中國核潛艇呢?

核潜艇是现代海军的王牌,隐蔽性强、续航力久、火力凶猛,成为大国博弈的深海利器。美国核潜艇下潜610米,俄罗斯曾达到1250米,中国的核潜艇又能潜多深?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技术指标,更折射出三国在海洋战略与工业实力上的较量。核潜艇的深潜能力直接影响其作战效能,而中美俄在这场无声的深海竞赛中各有千秋。 核潜艇作为海军战略的核心装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在深海潜伏,携带洲际导弹或鱼雷,执行侦察、威慑或突袭任务。核潜艇的出现改变了海战格局,从二战时期的常规潜艇到冷战时期的核动力潜艇,技术进步让潜艇从水面辅助角色转变为战略打击的主力。 核潜艇的隐蔽性来自其深潜能力、静音技术和长时间水下续航,而这些都依赖于材料科学、推进系统和声呐技术的综合实力。 美国核潜艇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鹦鹉螺”号核潜艇正式服役,标志着核动力潜艇时代的开启。这艘潜艇采用核反应堆驱动,摆脱了常规潜艇对空气的依赖,能在水下连续航行数月。美国的工业基础雄厚,HY-80高强度钢的广泛应用让潜艇艇体足以承受深海高压,而先进的声呐与消音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隐蔽性。 到20世纪80年代,“洛杉矶”级核潜艇成为美军主力,其下潜深度约450米,配备鱼雷和巡航导弹,适合多用途作战。进入21世纪,“海狼”级和“弗吉尼亚”级进一步提升了性能,采用HY-100钢材,下潜深度达到610米,成为全球核潜艇技术的标杆。 俄罗斯的核潜艇技术继承了苏联的辉煌。苏联在1958年推出K-3“列宁共青团”号,首次实现核动力潜艇的实战部署。冷战期间,苏联在核潜艇领域投入巨大,追求极限性能。1985年,685型(K-278“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创下1250米的下潜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这得益于钛合金艇体的使用,钛合金强度高、重量轻,能承受极高水压,但制造成本昂贵。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受限,核潜艇发展放缓,但“亚森”级和“北风之神”级仍保持强大战斗力,最大下潜深度约600米,注重火力与战略威慑。 中国核潜艇的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技术封锁和工业基础薄弱的背景下开始研发核潜艇。1966年,091型(汉级)核潜艇项目启动,科研团队克服了材料、动力和声呐系统的重重难题。 1974年,首艘091型潜艇下水,最大下潜深度约300米,虽然与美苏差距明显,但标志着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突破。进入21世纪,093型和094型核潜艇逐步服役,下潜深度提升至400-500米。近年来,095型和096型核潜艇的研发进一步缩小了与美俄的差距,096型的下潜深度突破600米,显示出中国在深潜技术和静音性能上的显著进步。 下潜深度是核潜艇性能的关键指标。深海水压随深度增加而急剧上升,每下潜10米,艇体承受的压力约增加1个大气压。核潜艇的下潜深度直接决定了其隐蔽性和生存能力。潜得越深,潜艇越难被敌方声呐探测,同时也能更好地利用海底地形规避威胁。 美国的“海狼”级核潜艇是当前技术标杆,最大下潜深度约610米。这一深度得益于HY-100高强度钢的广泛应用,这种钢材抗屈服强度达到690兆帕,能有效抵御深海高压。“海狼”级的设计初衷是应对冷战时期的苏联潜艇,艇体覆盖消音瓦,降低声呐反射信号。 核反应堆采用S6W型,输出功率高达45,000马力,保证了潜艇在深海的高速航行和长时间续航。此外,“海狼”级配备AN/BQQ-10声呐系统,能在复杂海域中捕捉微弱信号,适合执行反潜、侦察和巡航导弹发射任务。其后续型号“弗吉尼亚”级进一步优化了静音性能,下潜深度保持在610米左右,作战灵活性更强。 俄罗斯核潜艇的深潜能力曾达到巅峰。1985年,685型(K-278“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下潜至1250米,创下核潜艇的深度纪录。这一成就得益于钛合金艇体的使用,钛合金的强度重量比优于钢材,能承受极高水压,同时减轻艇体重量。然而,钛合金加工难度大、成本高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难以继续生产类似潜艇。 现役的“亚森”级攻击核潜艇和“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最大下潜深度约600米,接近美国水平。“亚森”级配备8个垂直发射管,可携带巡航导弹和反舰导弹,声呐系统采用MGK-600型,探测能力强大。俄罗斯潜艇在设计上注重火力输出,深潜能力虽不如K-278,但仍具备战略威慑力。 中国的核潜艇技术近年来取得显著突破。早期091型(汉级)核潜艇受限于材料和工艺,下潜深度仅约300米,噪音较高,隐蔽性不足。进入21世纪,093型(商级)和094型(晋级)核潜艇逐步服役,下潜深度提升至400-500米,声呐和推进系统得到改进。 最新096型(唐级)核潜艇下潜深度突破600米,接近美国“海狼”级水平。这一进步得益于“超级钢”的研发成功,其抗屈服强度达到1000兆帕,显著增强了艇体耐压能力。096型采用无轴泵喷推进技术,相比传统螺旋桨,噪音更低,隐蔽性更强。 声呐系统升级为综合孔径阵列,能在复杂海底环境中探测远距离目标。此外,096型可携带“巨浪-3”型潜射洲际导弹,射程超过1万公里,战略威慑力大幅提升。 三国核潜艇的差异还体现在战略定位上。美国潜艇强调全球部署,经常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执行任务,艇体设计兼顾速度、深度和隐蔽性。俄罗斯潜艇以北极和北海为主要活动区域,注重战略核打击能力,艇体配备重型导弹,适合远洋威慑。 中国核潜艇则以西太平洋和南海为重点,096型的突破使其能突破第一岛链,执行远海巡航任务。深潜能力的比拼不仅是技术较量,更是三国海军战略的直接体现。 核潜艇技术的未来发展聚焦于深潜能力、静音性能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随着海洋战略博弈加剧,中美俄在核潜艇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2 months ago

莫迪剛見完王毅,印度試射一枚中程核導彈,並強調可覆蓋中國全境

近日,正当王毅外长刚刚结束对印度的访问,莫迪就迫不及待地试射了烈火-5弹道导弹,且强调其覆盖中国全境的能力。这个时机的选择绝非偶然,背后似乎隐藏着更深的战略考量。试想,一个本应在合作中寻求共识的国家,却选择在外交交流之际展示自己的核威慑能力,难免让人觉得戏剧化——这堂课,是对外的也是对内的。 面对迅速变化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在美印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莫迪政府的行为可谓是巧妙又矛盾的。在特朗普时期,美国对印度加征关税,令其经济压力倍增,内外困境交织,使得莫迪不得不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尽管双方会谈时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但一旦会晤结束,印度却急于通过导弹试射来表明立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印度此时试射烈火-5,既是一种反弹,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它代表了一种对抗意识,尽管这种意识在短期内并无法改变双方的根本对立。毋庸置疑,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其中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争执,宛如悬在两国之间的一把剑,时刻可能点燃冲突之火。 然而,火力的展示并非万能。烈火-5导弹虽声称具备覆盖中国全境的能力,但从技术层面看,其整体性能依然存在不足。现代战争并不仅仅依赖于数量和射程,隐蔽性、运输能力和快速反应同样关键。遗憾的是,印度在潜射技术上的拖沓,让这个国家在核威慑的游戏中,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用民用卡车运输导弹,这样的画面显得有些“拗口”,仿佛在告诉世界:印度的核威慑能力仍处于“半成品”阶段。 考虑到当前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印度的这种试探行为显得尤为可笑。如果莫迪政府真心想通过这种做法来震慑中方,无疑是低估了中国军事科技的进步。面对中国日益增强的导弹防御体系和战斗机队伍,印度的努力恐怕只能徒劳无功。 从外交角度分析,印度这种“先安抚、后威慑”的策略实属错位。虽然在对华关系上寻求妥协与合作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对邻国的敌视心理却在不断作梗,导致两国关系难以真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即使在公开场合承诺加强合作,也难掩其内心对中国的警惕与不信任。这样的双重标准,注定了印度无法建立稳定的外交政策。 王毅外长此行后前往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更像是一记重锤,敲打得印度的“玻璃心”四分五裂。这让莫迪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美国压力日增的情况下。若不及时调整战略,印度极有可能陷入更大的国际孤立。 在国际政治如同棋局般复杂的背景下,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博弈仍将继续。靠单一的武力展示来裹挟外交关系,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安宁;相反,这种一时的强硬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紧张与冲突。 总而言之,印度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困境时,必须清晰意识到,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若继续在外交上做出愚蠢的举动,最终只会助长地区的不稳定,甚至再次酝酿新的冲突。

2 months ago

8艘巨輪在福建集結,解放軍劃下兩大禁航區,連美軍都被驚動了

近日,8艘大型滚装船在泉州外海悄然集结,与此同时,广东汕头、汕尾附近海域两大禁航区相继划定,解放军一系列实战化演练正在紧锣密鼓展开。这些动作是日常军事训练的一部分,更是向岛内“台独”势力发出的明确警示。 根据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显示,包括“中华复兴”号、“渤海宝珠”号、“渤海钻珠”号、“渤海翡珠”号、“渤海恒达”号、“长兴岛”号、“普陀岛”号及“永兴岛”号在内的八艘大型滚装船,已经从渤海湾传统作业区域南下,陆续抵达福建泉州附近海域。这些船只平时主要负责渤海湾内车辆、人员运输任务,具有较强的军民两用投送能力,尤其适合重型装备及大规模人员跨海机动。 其中,“渤海恒达”号的航迹尤为值得关注。它于8月11日自山东龙口出发,在执行完民用运输任务后,转向南下,最终于15日抵达兴化湾,继而驶向泉州外海与其他船只汇合。其余七艘也于近日分别从大连、烟台等北方港口启航,途中甚至引起了外部势力的注意。 在经黄海海域时,美军RC-135侦察机曾对船队进行跟踪监视,这一动向也从侧面印证了本次调动所具有的军事意义。尽管美台之间存在情报共享机制,但解放军此次并未完全隐匿航行信息,一定程度也显示出行动的警示和公开示警意味。 同时,中国海事部门连续发布航行警告,在粤东沿海划设两大禁航区域。汕头海事局公告称,解放军将于南澳岛西南海域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汕尾海事局也发布通知,说明将在汕尾外海展开军事演练。南澳岛因其地形与台湾岛西海岸高度相似,历来是解放军登陆作战演练的重要场地,去年就曾多次在此举行大规模联合登陆演习。而本次划定的汕尾演习区域位置更靠南方,可能意味着更加多样化的战术验证及装备测试。 从编队构成来看,此次调集的滚装船分别来自渤海轮渡和中远海运两大企业。其中,“中华复兴”号及多艘“渤海”系列船舶隶属渤海轮渡,该公司长期配合解放军完成各类军事运输及演训任务,具备丰富的军民融合操作经验。而“长兴岛”号、“普陀岛”号和“永兴岛”号则来自中远海运,该公司的滚装船近年较少参与军事任务,如今被纳入演练体系,说明解放军正进一步扩大民用运力整合范围,为未来可能的大规模跨海投送做好预案。 在现代登陆作战中,第一波抢滩攻击仅仅是一个开始。如何持续、快速将重型陆军单位及作战物资输送上岸,形成纵深突击能力,才是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072型等传统两栖舰船虽具备抢滩能力,但运力和往返效率有限,难以承担持续的大规模装备投送。而大型滚装船则凭借其巨大的装载容量——每船可容纳一至两个合成营的重型装备及其配套物资,成为后续梯队投送的绝对主力。 但滚装船本身并不具备抢滩能力,需依赖码头设施或特殊辅助船舶才能实现快速卸载。近年来,解放军大力发展“栈桥船”作为解决方案。这类专用船舶配备升降式固定装置和伸缩栈桥,可在滩头快速搭设临时码头,或与其他栈桥船并联形成海上浮式平台,滚装船靠泊后,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即可直接驶上岸滩。此举大幅提升了解放军跨海攻击中的装备流转效率。 因此,此次南下船队除了可能参与南澳岛区域的常规登陆演练外,部分船只极有可能赴汕尾外海与栈桥船展开协同训练。这种合练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验证在复杂海况及战术背景下,民用滚装船与军用特战支援船舶之间的协同作业流程,确保战时的无缝衔接。 从更深层次看,本次行动体现出解放军正系统性地推进“军民融合”战略在跨海投送领域的应用。通过征用和整合民用船舶,军方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战略投送能力,而日常的演训合作则保证了战时这些力量能够迅速纳入联合作战体系,发挥应有作用。这种“寓军于民”的思路,既降低了平时维持巨大运输编队的成本,也为应对紧急事态储备了充足的运力。 可以预见,未来解放军还将进一步扩大民用船舶动员的范围和规模,包括集装箱船、散货船等更多船型都可能被纳入动员体系,承担不同层面的后勤支援任务。而滚装船由于其在装备投送方面的独特优势,仍将是跨海作战保障的核心力量。 综上所述,此次8艘滚装船的南下集结及相关海域的军事演练,不仅是一次常规训练,更是一次面向实战的多域联动、跨海投送和联合登陆能力检验。这些动作也明确警示岛内分裂势力: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在任何时候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如果“台独”势力误判形势、铤而走险,必将遭到彻底粉碎。 正如一位军事专家所指出的,“演练的意义不在于演练本身,而在于它所传递的信号:中国统一的大势不可阻挡,一切分裂行径注定失败。”

2 months ago

美媒:一旦中美談崩,中國的核轟炸機就會飛向美國

当阿拉斯加防空雷达第一次捕捉到H-6N的反射信号时,五角大楼的值班军官下意识揉了揉眼睛。 那不是苏联红色机徽,也不是俄罗斯白蓝红,而是八一军徽在北美防空识别区里缓慢移动。 事情起因是中国几架轰-6系列轰炸机在2024年飞到了阿拉斯加附近空域,和俄罗斯搞了一次联合巡航。没进领空,没挑衅动作,就是飞了一圈。可在美国人眼里,这等于敲了警钟:原来你也能到我家门口晃悠。 过去几十年,谁能在别人家门口转悠?那是美国的特权。B-52、B-2常年在中国周边飞,侦察机、预警机轮番上阵,中国空军早年腿短,确实出不去。但现在不一样了。你飞你的,我也能飞我的。 几十年来,美国的战略轰炸机在中国周边空域往来自如,早已成为一种常态。仅2023年,美军就在南海、东海执行了26次所谓的“轰炸机特遣队”任务,全年亚太地区的飞行任务更是超过70次。相比之下,中俄自2019年以来的联合空中巡航,总共不过9次。这种极度不对等的战略态势,让美国习惯了单向凝视对手,却从未想过,有一天,深渊也会回望过来。 过去,中国空军常被评价为“腿短”,活动范围局限于近海。空基核力量,作为“核三位一体”威慑体系中最灵活的一环,也曾是相对薄弱的短板。当陆基的东风-41导弹和海基的094型核潜艇已经构成可靠威慑时,空中力量的缺席,始终让整个威慑架构不够完整。 轰-6K,特别是具备空中加油能力的轰-6N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空中加油将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从3500公里一举提升至5500公里以上。这意味着,曾经被视为美国“后方基地”的关岛,甚至更远的阿拉斯加外围,都进入了其打击范围。挂载高超音速导弹的能力,更让这种威慑变得难以防御,极具穿透力。 这次远航,不仅仅是装备性能的展示。它更是对飞行员远程飞行能力、指挥控制链路、后勤保障体系的一次全面实战化检验。当中国的轰炸机有能力抵达北美防空识别区边缘时,它所传递的信息是清晰的:中国空军已经具备了跨区域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其核威慑拼图的最后一块,正在被稳稳地安放上去。 五角大楼感到的“被冒犯”,根源在于其“战略心理舒适区”被打破了。自1945年以来,美军战略轰炸机在全球畅行无阻,在别国“后院”投射力量,被其视为理所当然的特权。当中国轰炸机以同样的方式出现在美国“前院”时,即便完全符合国际法,也足以让习惯了单向优势的美国军方感到极度不适。 这正是此次行动的核心逻辑:战略对等。它不是主动挑衅,而是用行动做出最清晰的回应。你可以在我家门口执行高强度的军事任务,那么我也具备在你家门口展示军事存在的能力。这种“镜面”式的行动,旨在建立一种新的互动规则,即任何一方的行动,都可能招致对方同等级别的回应。 这种信号的传递,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加直接有力。它迫使对手重新评估单方面施压的成本与风险。当威慑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时候,任何一方在采取行动前,都不得不更加审慎。这是一种强制性的战略沟通,告诉对方,那个只能被动应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对话与对抗并存的复杂阶段。一方面,中方高层反复强调“地球容得下中美两国”,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实现和平共处。但另一方面,美方在台海问题上的持续动作、在亚太地区推动“亚洲版北约”的企图,都在不断侵蚀双方的战略互信。 在这种背景下,单纯依靠善意和忍让,无法换来真正的尊重与和平。军事能力的展示,便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政策工具。有分析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一旦中方认为与华盛顿的对话无法取得进展,或者彻底放弃幻想,类似的远程巡航很可能恢复,甚至由中国单方面常态化执行。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谈判桌上的分量,往往取决于背后的实力。轰炸机的航迹,划定的是国家利益的边界,也是外交博弈的底线。它并非要终结对话,而是旨在为对话创造一个更平等、更现实的前提。当对方清楚地认识到你拥有“掀桌子”的能力时,才会更认真地坐下来好好谈。 归根结底,这次远航行动是在重塑和平的基石。历史反复证明,和平从来不是靠单方面的退让祈求来的,而是建立在实力均衡的基础之上。当双方都拥有能够有效摧毁对方的能力时,一种“相互确保脆弱性”的稳定状态反而更容易达成。 中国正在用行动证明,一个拥有可靠全球力量投送能力的国家,才能真正捍卫自身的尊严与安全。这并非穷兵黩武,而是对“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古老智慧的现代诠释。通过展示决心与实力来慑止战争,远比在冲突爆发后被动应对要明智得多。 当中国的轰炸机能够飞临曾经遥不可及的空域,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对手的不安,更是一种新的战略平衡。在这个由实力定义的世界上,一个国家能获得的尊重,终究取决于它能守护的边界有多远。这或许就是通往未来大国关系稳定之路的,一条必经且清醒的航线。

2 months ago

想造出五代機,必須有2把“鑰匙”,全球只有中美掌握,日韓沒戲

第五代战斗机,简称五代机,是现代空战中的“王牌”。它能隐身,能超音速巡航,还具备超机动性和高度信息化这些硬核特性。有了这些本事,五代机在战场上就像开了挂,谁都想搞一架来撑门面。可现实是残酷的,能真正独立造出五代机的国家屈指可数,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和美国做到了。 日本、韩国这些国家虽然也眼红,但就是摸不到门槛。为什么?因为造五代机得有两把“钥匙”——隐身技术和先进发动机技术。这两样东西是核心中的核心,缺哪把都不行,而目前只有中美攥着这两把“钥匙”,日韩只能干瞪眼。 要搞懂五代机为啥这么难造,先得明白它的基本要求。五代机跟四代机不是一个量级,它不光要飞得快、打得准,还得在敌人的雷达和导弹眼皮子底下“隐身”,然后还能不喘气地超音速跑长途。这就得靠隐身技术和发动机技术这两大支柱。 隐身技术简单说就是让飞机在雷达面前“消失”。通过特殊的外形设计、吸波材料和电子干扰手段,五代机能大幅降低被雷达、红外探测设备发现的概率。现代空战中,谁先被发现谁就先挨打,隐身能力几乎决定了飞机的生死。 隐身技术可不是随便画个图就能搞定的。它需要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多学科配合。飞机外形得精雕细琢,每个棱角、每条缝隙都得算计清楚,尽量让雷达波散开而不是反射回去。表面还得涂上吸波材料,把雷达波“吃掉”。另外,发动机的热量和声音也得压下去,不然红外探测器和声呐就能逮住你。 这玩意儿研发起来有多难?光测试就得烧无数钱。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搞隐身,F-117、B-2这些前辈趟了多少坑,才有了后来的F-22和F-35。中国起步晚,但21世纪初集中力量猛攻,歼-20和歼-31的项目证明咱们也玩得转了。 五代机得能不加力就超音速巡航,这对发动机要求高得离谱。超音速巡航意味着飞机能像跑车一样随时提速,既能快速杀进战场,又能甩开敌人,还能飞得更远。这靠的就是发动机的大推力和高效率。 造这种发动机有多难?得有高推重比(推力强、体积小)、低油耗(飞得远)、高可靠性(不掉链子),还得耐高温、耐高压。超音速飞行时,发动机喷出的热气和噪声还得控制好,不然隐身效果就打折扣了。 美国在这块儿是老大哥,F119和F135发动机给F-22和F-35撑起了腰。中国以前靠进口发动机,但这几年硬是憋出了WS-10、WS-15这些国产货,歼-20的动力问题也算搞定了。 为啥只有中美能造五代机?看看两国的技术实力和家底就知道了。 美国是五代机的“鼻祖”。从70年代的F-117隐身攻击机,到90年代的F-22,再到后来的F-35,美国几十年如一日地砸钱、砸技术,硬是把隐身和发动机技术玩到了极致。F-22在叙利亚上空出任务时,那隐身加超巡的组合,让对手连影子都摸不着。 中国起步晚,但追得快。歼-20从2011年首飞到2017年服役,只用了6年,这速度让不少人瞠目结舌。歼-20的隐身外形、超音速巡航能力,再加上国产WS-10C发动机,证明中国已经站稳了五代机俱乐部。歼-31的项目也在推进,野心不小。 造五代机不是光有技术就行,还得有完整的产业链。美国有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这些航空巨头,还有NASA这种科研大牛帮忙。中国有中航工业集团撑场子,高校和研究所也一起上阵。从材料到零件再到组装,中美都能自己搞定,不用看别人脸色。 五代机研发是烧钱的无底洞。美国F-35项目花了1.5万亿美元,够买好几个小国了。中国歼-20的具体投入没公开,但几百亿美元肯定少不了。两国国防预算都排世界前列,政策上也把五代机当国之重器,美国有“联合打击战斗机”计划,中国有“军民融合”战略,资源倾斜得很彻底。 日本和韩国也想造五代机,但现实给了它们当头一棒。 日本航空工业不算弱,F-15J这些飞机也组装过。90年代,日本雄心勃勃地搞了个“心神”(X-2)项目,想验证隐身和航电技术,为五代机铺路。2016年“心神”首飞,大家还挺期待,结果没多久项目就黄了。 为啥?隐身和发动机技术太难,日本底子不够。国防预算一年也就500多亿美元,跟中美比差远了。人才和设备也跟不上,想自己搞全套太吃力。日本还想跟美国合作,但美国不松口,后来找英国搭伙,进展还是慢得像乌龟爬。 韩国搞了个KF-X项目,后来叫KF-21,想造个先进战斗机替换老旧的F-4、F-5。2015年启动,2023年才首飞,进度拖得不行。 KF-21有啥问题?隐身设计半吊子,内置弹舱和DSI进气道是有了,但跟F-22、歼-20比差太远。发动机用的是美国F414,推力不够,超巡想都别想。韩国说以后要造国产发动机,但这技术哪是说突破就突破的?KF-21顶多算四代半,离五代机标准还差一截。 除了日韩,其他国家也在试水五代机,但都不好过。…

2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