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特拉斯剛上台,英國就打壓中英學術合作,關閉中企資助的研究中心

随着英国首相特拉斯上任,她的对外政策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早在大选期间,特拉斯就叫嚣将中国列为“安全威胁”,如今英国也加大了对华打压力度。根据英国《卫报》报道,英国伦敦帝国学院近日宣布,将关闭两个由中国航天和国防企业赞助的研究中心。 这两个研究中心都是在2012年启用,一个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与伦敦帝国学院合作打造的中航工业结构设计制造中心,专注于尖端航天航空材料;另一个则是与中航百慕新材料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专注于电池、发动机零部件、飞机挡风玻璃等领域的研究。 英国媒体认为,这些合作有可能助力中国军事发展,甚至会“威胁”到英国安全。事实上,英国政府内部有一个出口管制联合工作组,专门负责监管英国相关机构与国际伙伴之间进行的一些敏感研究。 在前些年,英国与中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这两家研究中心就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但近几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恶化,中英关系也受到了影响,英国方面已经在过去三年里叫停了5个涉及到双重用途技术的合作项目。所谓双重用途,也就是人们常听到的“军民两用”。 从客观角度来说,航空航天领域的很多技术的确是军民两用,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的原理几乎是相同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搭载的是战斗部,另一个搭载的则是卫星。但英国政府以这个理由去限制中英之间的合作,完全是杞人忧天了。 他们可能忘了,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可是世界第一梯队,完全掌握了各种核心技术。与中国的合作,不但不会影响到所谓的国家安全,还会提升英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不是英国能够比肩的。     英国叫停与中国之间的技术合作,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害怕中国获得这些核心技术,并且用来对付英国。除此之外,英国还觉得与中国之间的技术交流会提升中国的科技水平,从而把英国甩在后边。一般情况下,感受到对手的“威胁”之后,正常的反应应该是提升自身实力,让对手无法超越。 但现在的英国已经没有这种勇气与锐意进取精神了,看到中国的进步,他们选择的是闭关锁国。事实上不单单是英国,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西方国家都对中国迅速提升的科技水平感到吃惊。这本来是中国多年来刻苦研发的成果,但西方国家却自作多情地认为是他们“帮助”了中国发展。 在他们看来,西方国家的技术实力仍然远超中国,趁现在切断与中国的交流,就能从根本上限制中国的技术进步。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美国早在2011年就出台了一个禁止NASA与中国开展航天合作的《沃尔夫条款》,目的是防止航天技术外流。 但在《沃尔夫条款》通过后的十几年里,中国进行了火星探测,从月球取回了月壤,还建设了天宫空间站,完全没有受到美国制裁的影响。类似的事情告诉我们,西方国家越来越封闭、保守,他们现在更愿意相信贸易壁垒、技术封锁的功效,身在21世纪,脑子却退化到了冷战时期。 大学是世界各国的科研主体,不少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也是通过企业与大学之间的合作项目来完成,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共同进步,但是西方国家却执意闭门造车。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应该坚持对外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自力更生,尽快掌握核心技术。至于西方国家,就让他们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折腾去吧

3 years ago

美國發射飛船,開心才過60秒,火箭成一團火球,控制中心陷入沉默

美国在冷战时期就成为了“太空争霸”的王者,美国太空探索最为辉煌的是阿波罗登月计划,如今美国已经开始了重返月球的计划。在美国推动重返月球计划的时候,已经有多个载人航天项目在进行,美国多个公司投入巨资从事了载人航天探索项目,包括太空叉公司、蓝色起源公司维珍太空以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都有宇宙飞船项目,太空叉、蓝色起源和维珍太空都有进行实际的载人航天,包括亚轨道飞行活动。其中维珍太空使用的是类似空天飞机的架构,与其余使用运载火箭的载人航天有很大的不同。 通过商业载人航天来获益,已经成为美国航天巨头的一个产业,蓝色起源就是其中的一家公司,该公司在9月12日进行了一次新谢泼德运载火箭发射宇宙飞船的活动,但是当天的发射活动开心才过60秒,随之而开的是一声巨响,新谢泼德运载火箭已经成为一团火球。在运载火箭突然爆炸之后,控制中心陷入了沉默,对于蓝色起源公司来说,这次的发生失败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实际上当天的发射活动已经有不好的征兆,因为原本的发射时间要早一个小时,因为突发故障而推迟了发射。 蓝色能源公司在9月12日的发射活动,是该公司开发的新谢泼德运载火箭执行的第九次不载人宇宙飞船发射项目,在火箭爆炸的同时,宇宙飞船的逃逸火箭瞬间启动,从而验证了逃逸系统的可靠性,从实际的结果来看,新谢泼德运载火箭的爆炸并没有影响宇宙飞船的逃逸系统。对于新谢泼德运载火箭的突发爆炸,蓝色起源公司并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说明,仅仅宣布在进行事故原因的调查。在火箭爆炸之后,所搭载的宇宙飞船完成了后续的逃逸,并且顺利溅落在海上。 蓝色起源公司有多个航天探索项目,之前已经通过亚轨道飞行展示了商业载人航天的新天地,蓝色起源公司有着雄心勃勃的航天探索计划,包括开发和太空叉猎鹰9号类似的可重复运载火箭系统,太空叉公司的航天发射优势就是建立在猎鹰9号运载火箭多达10次重复使用的基础上,如今太空叉公司的航天发射每次成本已经低于6000万美元,因此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202209178/航空视界/AZ。蓝色起源首先在亚轨道领域发力,可以吸引潜在的客户,同时还可以从市场进行融资,从而维持技术的开发。 航天探索是非常“烧钱”的行业,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还有巨大的风险,虽然美国还是航天大国,但是在航天发射上也不是一帆风顺,最近就有宇宙飞船发射的推迟和失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的运载火箭也是麻烦不断,已经两次推迟发射,从而对于美国重返月球的计划造成了影响,同时美国发射的拥有重返月球轨道验证的探测器也出现了问题,目前还在抢救中,美国是处于了“流年不利”的阶段。

3 years ago

美國正在輸掉與中國的科技競賽?美高官:現在必須下決心超越中國

最近,美国不止一个专业人员,给出如下这个结论:美国在科技领域,正在输掉与中国的竞赛。 说这些话的人,包括美国特殊竞争研究所主席,埃里克·施密特;美国空军第一任首席软件官尼古拉斯·沙朗;美国钱白宫首席信息官特蕾莎·佩顿;瑞波公司联合创始人克里斯·拉森等等等等。 为什么这些在美国技术领域能一言九鼎的执牛耳者,会得出这样一个如此统一的结论了?最近埃里克·施密特,在美国知名媒体《外交事务》杂志上发布了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了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他说美国走到今天的地步,开始于一个悖论,首先美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超级技术大国。 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全球平台,最优秀的大型公司,最聪明的芯片设计师,最丰富的创业生态系统,有硅谷这个超级创新中心,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这些加在一起造成的虹吸效应,可以确保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前往美国学习并留在美国。 但是在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追求高利润和高价值链。在外国寻找廉价供应商,并追求更多的投资。导致美国谷内制造基地萎缩,大量新技术研发工程陷入瘫痪。 此外,由于苏联解体,美国出于利润考虑,停止了国家技术优先事项,降低了对技术的政府资助,在科研中引入了商业环节,导致美国的新技术议程的推动速度也减慢了。 这也就导致目前美军使用的技术非常老旧,长期使用一成不变的技术,让美军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大幅度下滑。 本虎这里刚好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企业为了降低维护成本,把风洞都给拆了,现在美军想要研发高超音速武器,却连一个能用的高超音速风洞都没有。 不得已之下,美军现在只能要求不使用风洞,直接上实机测试,这种测试方式从上世纪50年代以后就已经没人用了。快速商业化的结果,就是美国人的技术研发水平已经倒退了将近60年了。 华盛顿当然不是瞎子,为了改善这种现状,白宫承诺建在未来五年半之内,提供数百亿美元的投资。其中大头放在芯片行业,还有一部分放在削弱5G上面,但是埃里克·施密特对美国的这项计划一点也不看好。 首先,中国的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已经启动四年了。而且在这四年里完全由国企接手,只追求研发效率和研发速度。目前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到了下一阶段,也就是军民融合阶段。 而美国人现在才刚刚起步。 在芯片方面,目前美国由98%的商业芯片,已经完全依赖东亚供货。没错,芯片是你美国人设计的,但等回到生产环节,美国仍旧躲不开中国这一环节。 最后,也就是限制5G,如果在中国的5G技术完成之前就已经开始限制,那还有点效果,可现在5G已经铺开,你再花钱限制也没用,还不如自己去发展。 而且就在美国人处心积虑搞中国上一代技术项目的时候,中国去已经开始在下一轮的新兴技术上取得了新的又是,其中包括数字领域,生物技术,智能制造业,新能源生产和存储等等,而这些都是依托于中国目前强大的人工智能算力得到的。 此外,中国甚至还投资了数十亿美元培养学生,补贴科技公司,在这上面花的钱,未来会越来越多。此消彼长之下,美国人将会被拉的越来越远。 美国的一些盟友,很有可能我因为依赖中国技术,被拉入中国的政治轨道,最终削弱美国的主导权。 可惜的是,美国现在没有资本走中国的道路。如果美国方面大力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工作中,美国的立国之本:大财团和资本家的利益或受到巨大的损害。 新技术的诞生往往意味着就技术的淘汰。美国国内的财团自然不会眼睁睁看着技术更新换代,自家产业落后于时代,然后坐吃山空从豪门变成寒门。所以他们你会利用一切工具来阻碍美国的技术发展,包括新闻,法律甚至直接影响政策。从社区和个人入手,破坏人们对政府提出的新技术的信心,引发阻碍,让创新反弹。…

3 years ago

美通信衛星崩潰解體,俄科學家發出警告,中國空間站也受威脅

文/肥佬茄子 最近这个世界可以说是充满了混乱和灾难——即使是在太空中也不例外。就在日前,俄科学家就“潜在太空威胁”发出了警告,因为一颗巨大的美国通信卫星正在发生可能威胁其他航天器的解体。 据环球网援引俄卫星社9月11日报道,日前,俄科学院凯尔迪什研究所的几名科学家通过航天望远设备追踪发现,一颗代号Galaxy 11的美国通信卫星正在发生崩溃和解体。俄科学家警告称,他们已经发现该卫星开始部分解体,并已经产生了多个小尺寸的“太空垃圾”,这有可能对该轨道上的其他航天器如卫星、载人飞行器等构成重大威胁。 据调查,该卫星是一颗隶属于美国管辖的地球静止通信卫星,是Intelsat 802卫星的备份卫星,主要负担北美和巴西地区的通信中继任务。这颗卫星发射于1999年,由休斯太空公司设计和建造,搭载了合计64个多波段中继器,因此其重量也高达4.47吨,是卫星中体型较大的一种。在其预期寿命于2014年到期后,美方一直没有对其进行处理,放任该卫星在轨道上继续活动,这才导致了解体的发生。不过,目前尚不清楚解体的具体原因,但可能与隔热材料、太阳能电池板等原件的老化有直接关系。如果该卫星继续活动,那么它可能将变成数以百计的碎片进入轨道飞行,成为众多“太空垃圾”的一部分,对其他国家乃至美国自己的航天器都有着重大威胁。 讽刺的是,就在日前,美联邦通信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命令草案,其内容恰恰就是要求新发射的卫星在寿命结束五年内重新进入大气层“自焚”,以减少太空垃圾的数量。而在这之前,美国的卫星都是按照“25年后才进入大气层”设计的,因此Galaxy 11一直在轨道上待到解体都没有进入大气层销毁,也算是美国的“遗留问题”了。 据悉,其实这个命令早在2020年就提出过一次,但却遭到了其他商业航天企业的强烈抵制,最后不了了之。不过,日前美副总统哈里斯已经为该命令公开站台表示支持,直言“它们(旧规定)是为上个世纪的航天工业所写的”。可见,美国当局也已经意识到了太空垃圾对人类太空活动的严重威胁。 目前,人类在地球轨道上有着大约2000颗运营中的卫星,但已经废弃的卫星却超过了3000颗。除此之外,体积大于10厘米、能够对航天器构成重大威胁的太空垃圾已经达到了3.4万块之多。一旦这些垃圾与航天器发生撞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就在去年,我国一颗刚刚投入运营两年的新型卫星就因为遭到一块体积超过10厘米的太空垃圾撞击导致解体,而碎裂产生的37块碎片则变成了新的太空垃圾。值得一提的是,载人空间站也可能遭到这些碎片的撞击——本世纪以来,国际空间站已经进行了数十次的“躲避机动”。而我国在进行空间站建设时,也必须万分小心这些威胁的存在,否则数百亿的投入很可能就要打了水漂。 随着人类太空活动的增加,地球轨道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而发生太空碎片撞击甚至卫星撞击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加剧。不幸的是,截至目前,我们尚且没有有效的、能够清理这些太空垃圾的手段,这意味着各国必须想尽办法减少新垃圾的产生,否则终有一日,地球轨道上将不会再有人类航天器活动的空间。

3 years ago

蘋果要用中國芯片?美國反華議員果然“氣炸”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美国共和党议员近日警告苹果,如果该公司从一家中国半导体制造商那里为新款iPhone 14采购存储芯片,它将面临国会的严格审查。 做出这番严厉表态的是“反华急先锋”、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副主席、共和党人马尔科·卢比奥和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首席共和党成员迈克尔·麦考尔。此前,据韩国媒体BusinessKorea报道,苹果公司将把中国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列入其NAND闪存芯片供应商名单。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卢比奥等人对此感到震惊。 马尔科·卢比奥资料图 迈克尔·麦考尔资料图 “苹果在玩火。”卢比奥对《金融时报》表示,“它知道长江存储带来的安全风险。如果继续向前推进此事,它将受到美国联邦政府前所未有的审查。”迈克尔·麦考尔也对该报妄称,苹果这么做将有效地向长江存储转移知识和技术,从而增强其技术能力,帮助中国实现国家目标。 对于美国国会议员的指责,苹果公司表示,它没有在任何产品中使用长江存储的芯片,但表示“正在评估从长江存储采购NAND芯片,用于在中国销售的部分iPhones”。苹果表示,不考虑在中国境外销售的手机中使用长江存储的芯片。该公司使用的NAND芯片上存储的所有用户数据都是“完全加密的”。 其实,BusinessKorea在此前的报道中说得比较明白,苹果考虑使用长江存储的芯片,更多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该媒体援引行业观察人士的话称,苹果与长江存储合作的意图在于,通过供应商的多样化来降低NAND闪存的价格。最重要的是,苹果需要向中国政府展示友好姿态,以促进其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 另外,BusinessKorea称,苹果再次选择中国的京东方作为iPhone 14的显示屏供应商之一。而苹果这么做也是出于降低对三星依赖的需要。报道称,从2019年到2021年,苹果公司每年向三星显示支付约1万亿韩元(约合50亿元人民币)的赔偿金,因为它未能购买合同规定的金额。BusinessKorea认为,苹果公司向供应商支付赔偿是不寻常的。这表明苹果高度依赖三星的显示屏。 苹果公司在中国拥有庞大的供应链体系。据《福布斯》报道,截至2021年,有51家中国公司在向苹果供应零部件。中国大陆已超过台湾成为苹果最大的供应商。第三方数据显示,十多年前,中国供应商仅贡献iPhone手机价值的3.6%;如今,中国供应商对iPhone手机价值的贡献比例大幅增加,已达到25%以上。(张旺) 责编:夏丽娟

3 years ago

產量或達1200萬,蘋果對“印度制造”寄予厚望,但對華依賴少不了

苹果新机iPhone 14发布在即,热度不断高涨。其中值得关注的一点是iPhone 14在印度的生产情况。 据美媒8月底的报道,苹果公司计划其新机iPhone14上市大约两个月后,也就是最早11月就在印度投入生产。据了解,目前苹果公司正在与印度代工厂商讨,争取尽快敲定生产流程,缩短在印度生产与在中国生产之间的时间差。 (来源:子图网) 据了解,印度生产新款iPhone手机一般会滞后6-9个月,但现在iPhone 14在印生产时间提前,相关人士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今年iPhone在印度的生产量。 根据9月7日最新消息,分析师们预测iPhone 14投产后,今年印度生产的iPhone将有望达到1200万部。 过去苹果手机的主要生产地是中国,现在苹果公司首次选择在中国以外的地区生产部分期间iPhone,不少美媒称苹果公司这一举措为“微小但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然而,不少事实证明,苹果公司想要“离开中国”的想法实践起来是多么的复杂和困难。 (来源:子图网) 相关人士表示,在制造设计、电池等方面,iPhone 14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依赖中国。而且今年苹果在中国发布的工作岗位也比2020一整年增加了50%,可见苹果对来自中国专业人员的依赖在不断增加。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经济低迷,销售情况不如意的时候,“中国制造”帮助iPhone保持热销。就2021年的数据显示,苹果该财年第一财季创下该公司季度营收记录,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iPhone12系列在大中华区的单击营收达到213.13亿美元,接近苹果整体营收的五分之一。 (来源:子图网) 不仅如此,中国供应商的价值也在大幅增加。十多年前中国供应商的贡献仅有少得可怜的3.6%,而到现在,中国供应商在iPhone的价值中占比已经超过了25%。 以上种种迹象都在表明,苹果“十分依赖中国”,而且就算印度今年有生产1200万部iPhone的可能,在整体产量中所占比重也并不会很高。因此从长远来看,苹果想要离开中国“独自高飞”估计要走一条很艰难的道路。 文|韦艳松 题|黄梓昕 审|李泽钚

3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