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報應!這組織坑中國20億,拒絕中國加入計劃,今衛星導航全面癱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一位英国的资深议员曾说过,如果不是中国和俄罗斯的存在,美国将统治全世界,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看似强大的欧盟,早已进入美国的管控当中,俄罗斯与中国,也被美国视为眼中钉。 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开战后,美国立刻“公正”地宣布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一瞬间,俄罗斯的通信、支付、网络等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反而中国的网络、支付宝等却帮助俄罗斯渡过了危机,由此可见自主研发的重要性,不过做到这一步,中国也曾经吃了大亏。   坑害中国20亿   在科技方面,中国也是在近两年才逐步发展起来,在这之前,中国各方面的科技领域都要依靠欧美国家,其中就包括了卫星定位系统,随着生活科技的发展,卫星定位在生活中的用处随处可见,找朋友,订外卖等等生活中的细节,都要用到卫星定位系统。 曾经在全球范围内起主导作用的卫星定位系统,就是美国的GPS,这款卫星定位不仅出现的早,功能也十分强大,可在这背后也存在很大的隐患,那就是美国随时可以关闭GPS,让我们成为瞎子,所以研发自主卫星定位系统一直是我们的目标,为此即使花费重金也在所不惜。 在2003年,欧盟集结了所有的技术人员开始了定位系统“伽利略”的研发,当时欧盟正式邀请我国一起开始研究,并主动提出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在欧盟的邀请下,我国再三犹豫还是选择了加入,为此一口气投入了20亿美元的巨款。 要知道那还是在2003年,我国经济还处于亚洲中流时期,20亿美元是我国多个龙头企业一整年的营收,不过为了拥有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中国还是爽快的支付了这笔款项,可谁知道,仅仅过去一年多的时间,欧盟就选择翻脸不认人。 2005年,欧洲航天局突然选择和美国“重归于好”,并得到了美国很大的技术支持,不过条件就是欧盟和美国一起压榨中国,也许是那时的中国不够强大,欧盟答应了美国,直接拒绝中国的技术人员进入伽利略实验室,中国的20亿美元就这样打了水漂。 对于欧盟的做法,中国多次沟通,可换来的结果令人十分伤心,从那时开始,中国便放弃了欧盟,并准备再次投入重金,研究出属于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于是在2007年,北斗卫星发射成功,宣布中国的卫星定位系统正式开始组建。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北斗系统已经基本覆盖了整个中国,所有的军用。民用定位系统全部依靠北斗系统运转,对于这样的结果,欧洲十分的羡慕嫉妒,因为在对中国做出那样的举动后,欧洲也尝到了自己的恶果。   失败的伽利略   当年美国介入伽利略系统的初衷是限制中国的发展,但美国的目的并不单一,限制中国外,阻挠欧洲的发展,让欧洲必须依赖它也是目的之一。 在美国的技术支持下,伽利略系统虽然成功建立,但从运行开始就不断地出现各种问题,此时欧洲的专家才发现,出现的那些问题他们根本无法解决,并且美国来的专家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 对此欧洲的所有专家无可奈何,但更大的问题还在后面等待着他们。…

3 years ago

83億美元全款還不夠,阿根廷希望中國轉讓“華龍一號”核燃料技術

今年年初的时候,中国宣布给阿根廷建一座核电站,采用我国最先进的“华龙一号”反应堆,一旦建成将增加阿根廷核电发电量的60%以上,并且在工作高峰期将提供超过7000个工作岗位,一旦完工,将需要700个永久性工作岗位。 根据合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CNNC)将为83亿美元贷款中的85%提供资金,该笔贷款规定了至少8年的宽限期,相当于合同期,并规定了工程完工后12年的付款期。 这部分钱分为两批,一批是价值50亿美元的人民币,剩余的全部是美元。自从美联储加息以后,阿根廷经济困难加大,又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约束,于是阿根廷寻求由我们承担全部投资。 现在阿根廷准备让我们将核燃料技术一并转让,根据阿根廷国家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的说法,提供给阿根廷这项技术对我们国家也有好处,更加有利于核电出口。 按照阿根廷的设想,我国向其提供浓缩铀,在我们的监督下,阿根廷可以将浓缩铀转化为反应堆燃料。 实际上阿根廷的核电算是拉美领头羊,早在1974就建了第一座核电站,按照使用寿命算2024年到期,目前准备改装。 目前在运行的核电站除了一些技术问题以外,更多的是没钱扩产或者增加燃料储存。 需要指出的是,之前的核电站都是在美国NASA帮助下建的,然后我们的“华龙一号”走进阿根廷的时候美国各种诋毁,说“技术不符合国际标准”等等言论。 后来捣乱不成以后,美国想了一招,在钱上下功夫,各种逼迫阿根廷,可以多从美国拿钱,但必须把美国的账处理完再还中国。于是才有了阿根廷缺钱一说。 另外,目前阿根廷掌握的核电技术以重反应堆为主,而未来的趋势以小、轻方向,因此阿根廷希望中国可以将这个技术转让。 以前美国给阿根廷建了核电站,帮是帮了,但也让阿根廷陷入了还债陷阱,由于没钱维护,多年来阿根廷的核电站开支都是从美国NASA给根廷社会保障总局(ANSES)的FGS(可持续性担保基金)中拿的。 算起来时间也有几十年了,核电站建起来了,电也发了,但就是一直往里贴钱,原因是美国虽然把技术转让过去,但不是阿根廷想买啥就能买到,而是无论是从哪个国家买必须经过美国同意,否则暂停重水供给。 所以阿根廷目前的困境是,技术有了,但其他都被美国卡脖子,进入新世纪以后想打破局面,早在10年前就开始和我们谈核电合作的事情了。 至于“核燃料”技术方面,笔者是一个门外汉,下去查资料也仅能看懂“华龙一号”最牛的当属安全性,这也是阿根廷所看重的。 在中阿双方的合同中也的确涉及到了技术转让协议,但具体的目前对外没有公布,阿根廷想要的应该是在保证安全和效率的情况下,轻水堆所用的技术,即“177堆芯”。

3 years ago

華為、蘋果相繼官宣!新款手機多了一個新功能!背後的這一產業正“加速跑”

本月,华为和苹果相继召开秋季发布会,推出了自己的新款手机,这次最引人瞩目的卖点就是 “直连卫星”。那么“智能手机卫星通信”这个新功能到底能否引爆市场呢? 手机直连卫星成热点 9月6日,在华为秋季发布会上,华为新款智能手机通过一款畅联App,可以在地面没有网络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北斗卫星将文字和位置信息向外发出。 9月8日,苹果紧随其后发布新款智能手机,并且表示新款手机同样支持卫星通信功能。 不光是这两家手机厂商把直连卫星作为卖点,其他手机相关企业同样如此。手机芯片制造商联发科宣布已经完成全球首次5G非地面网络,卫星手机网络连线测试;吉利旗下星纪时代公司将推出全球首款直连低轨卫星的消费级手机。 9月13日,我国成功将“中星1E”卫星发射升空。该卫星主要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话音、数据、广播电视传输服务。据悉,我国首颗超百GB容量的高通量卫星中星26号将于2023年初发射,该卫星是我国第一颗系统设计和运营服务整体性能匹及国际水平的高通量卫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通信学院研究员何善宝表示,未来的卫星通信会出现更多的高通量通信卫星在轨的现象,同时也面临着低轨通信卫星建设的高潮,所以将来会面临高轨和低轨同时并进的状态。 截至8月底,我国卫星通信相关企业2.5万余家;其中,2022年1-8月新增注册相关企业5540余家,月平均增速达39.1%。 卫星产业“加速跑” 多地积极打造产业集群 随着卫星商业用途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卫星技术被应用到不同领域,各大企业也纷纷抢占赛道,一些城市也在积极打造自己的天空基地。戳视频↓ 截至2021年底,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10亿台(套);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4690亿元,较2020年增长约16.3%。 如今,各地都在纷纷布局卫星产业,已建成了多个卫星产业基地,截至8月底,广东拥有卫星相关企业6100余家;陕西拥有卫星相关企业2300余家;山东拥有卫星相关企业1300余家。 卫星频频升空 轨道“抢位战”已打响 目视频 近年来,人类探索太空的热情空前高涨,研究的新成果与新进展令人振奋。但是,太空轨道资源是宝贵的非再生资源,这也使得太空轨道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 英国的通信网络卫星公司Oneweb计划2022年完成650颗低轨卫星的发射;美国互联网企业亚马逊斥资十亿美元,计划未来五年内发射3236颗低轨卫星。当地时间9月10 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将34颗互联网卫星和一颗商业通信卫星送入轨道。据悉,这是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今年的第41次发射。…

3 years ago

iPhone14用了國產芯片!“中國芯”加速崛起,蘋果也抵不住誘惑?

这段时间,iPhone14系列手机可谓是“当红明星”,热度不断。其中讨论度最高的话题,就是iPhone14使用了长江存储的芯片。 近年来,中国芯片产业发展速度极快,而拥有先进芯片技术的美国也感受到了非同一般的“中国速度”。据消息称,目前中国14nm芯片规模实现量产,90nm光刻机、国产CPU、5G芯片等技术都在不断取得突破。 (来源:子图网) 而长江存储刚建立的时候“一穷二白”,但是却可以在6年时间完成9年的技术升级。据了解,长江存储今年8月发布的新一代3D闪存几乎可以比肩三星和美光,在技术上首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因此,这件事引起了美国国会强烈的指责和警告,因为苹果此前对此回应是持否认态度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后续表态称,带有长江存储芯片的手机只会在中国市场销售,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不会采用该款芯片。 (来源:子图网) 其实之前就已经有媒体透露消息称,苹果将会使用长江存储的芯片,只不过现在是“实锤”罢了。然而苹果多次表示不会采用中国的芯片,那为什么在中国地区销售的手机中又会出现中国芯片呢? 有专家表示,苹果公司一是考虑到了经济利益问题。在苹果看来,与长江存储合作可以通过供应商的多样化来降低内存芯片的价格,这样造价成本也不会太高。与此同时,苹果还可以借此牵制和平衡三星、SK海力士以及铠侠。 (来源:子图网) 更重要的是,苹果似乎是在“讨好”中国市场的用户,以便在庞大的中国市场站稳脚跟。据了解,截至2021年,中国有51家公司在向苹果提供零部件,中国供应商如今对iPhone手机价格的贡献比例,已经由十多年前的3.6%,大幅增加至了超过25%。 无独有偶,中国市场也是苹果的核心销售市场。可想而知,如果苹果失去了中国市场,其产品将会受到多大的影响和打击。 文|韦艳松 题|黄梓昕 审|曾艺

3 years ago

富士康搬離工廠,郭台銘拿1400億赴印建廠,外媒:一地雞毛

点击关注,每天精彩不断! 导读:富士康搬离工厂,郭台铭拿1400亿赴印建厂,外媒:一地鸡毛 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巨头企业,富士康的实力无疑是非常强悍的;而富士康之所以能崛起得这么快,可以说和大陆市场的支持是有分不开的关系的;当初郭台铭在广东深圳建立了第一家富士康工厂,刚好赶上了国内人口红利的释放期,很快富士康就在代工领域崛起,再搭上苹果公司的便车,让富士康也一跃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代工巨头企业! 富士康要发展半导体产业,那么将会有什么影响呢?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领域的市场出现下滑,而郭台铭的富士康工厂也一直在积极地谋求多元化的发展,所以富士康也一直在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不仅想要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而且还想要涉猎芯片半导体业务,在将不少工厂搬到印度以后,现在郭台铭又打算拿1400亿到印度市场参与当地的芯片制造激励计划,富士康要发展半导体产业,那么将会有什么影响呢? 全球很多地区开始激励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要知道,在老美多次修改芯片规则以后,全球芯片市场就出现了芯片短缺的情况,而这时候富士康也直接看到了芯片领域发展的潜力;而老美如今还通过了超520亿美元的芯片补贴,而印度也打算拿出100亿美元来打造芯片制造激励计划,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吸引芯片生产制造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 富士康搬离工厂,郭台铭拿1400亿赴印建厂 富士康作为一家代工巨头企业,进入半导体芯片生产领域发展也并不困难;而前往印度等市场发展,也一直都是在富士康的计划之内的,从此前郭台铭的表态:富士康在大陆建厂是给大陆人“赏饭吃”,就能看出郭台铭的野心也绝不仅仅只是满足于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据悉,富士康已经确定和印度公司韦丹塔(Vedanta)进行合作,将在印度投资1400亿建立芯片工厂! 外媒:一地鸡毛 实际上,这几年来,富士康一直都在搬离自己的工厂,并加大在印度市场的投资力度;在苹果表示要去印度市场发展以后,郭台铭马上就表示富士康将在印度建立富士康工厂,并为苹果代工;如今富士康又在印度建立芯片工厂,想要进入造芯领域发展,那么也将会极大地改变现在芯片市场发展的格局,并将影响到芯片生产领域的发展!不过也有外媒表示:富士康在印度建立芯片工厂,只会剩下一地鸡毛! 而外媒之所以会这么说也是有原因的!富士康作为电子代工巨头,在半导体芯片生产领域并没有什么经验;而且印度当地的半导体产业也并不发达,不仅没有产业链优势,更没有人才的帮助,富士康想要借助印度市场发展半导体产业,也是比较困难的,最终的结局也可能是落得惨淡收场,剩下一地鸡毛;不知道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3 years ago

第二個“深圳”要出現?阿里投240億,京東投300億,華為建新總部

如果提到高新技术城市、创业者梦想开始的地方,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深圳。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一个个互联网巨头从深圳开始,并且先后在这里建设了公司总部。 深圳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但随着深圳近几年市内的开发和扩张,已经出现了饱和,而如今第2个深圳即将出现。 据了解,阿里巴巴集团已经在这里投入了240亿,京东也投入了300亿,甚至作为民族之光的华为也要在这里建设新的总部了,这座城市是谁呢? 一、深圳发展趋于饱和 从深圳被划分成经济特区后,当地经济水平迅猛发展,也成为了不少年轻人创业最理想的城市。可以说,深圳是一个专属于年轻人的城市,无数人在这里成功。 根据2021年深圳GDP报表,深圳第1次迈入了3万亿人民币大关,GDP高达30664.85亿元,同比增长6.7%。要知道,在疫情爆发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受到了阻碍。 但深圳却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了如此优秀的成绩,确实是值得称赞的。但随着近几年深圳市内部的不断扩张,导致整体面积和发展程度出现饱和态势。 这也导致不少企业并没有在深圳中心,而是在一些周边价格相对低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城市进行投资建设。如今第2个深圳已经出现,他就是广东东莞。 二、第2个“深圳”——东莞 东莞作为深圳的邻居,这里不仅连接着广东、香港、澳门,同时还连接了各个城市的交通运输,可以说这里算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发展起来只是时间的问题。 根据官方报表,在2016~2020年之间,广东东莞的电子信息制造行业,产业收入已经突破了万亿大关,同时这个产业也成为了东莞唯一一个万级产业。 如果了解东莞的朋友都知道,东莞还有一个别称叫手机之乡。全国大约有30%的智能手机都产自于东莞的工厂,随着外界对东莞的认可,这座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好,吸引到了不少的年轻人加入。 除了东莞的经济发展迅速外,据了解当地的房价也并不是很高,很多来到东莞的打工人都在这里安家落户了。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生产的成本降低,再加上国家政策支持,东莞发展具有无限潜力。 不少互联网企业也正是看中了东莞的发展,纷纷来到这里投资建设。而这些变化也给东莞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同时也让东莞这座城市在国内的城市地位越来越高。 三、各企业的投资 据了解,在2015年,阿里巴巴就在东莞投资了80亿,用来建设菜鸟网络华南总部。到了2020年,阿里云在此投资160亿建设阿里云华南总部。两次投资金额合计达到了240亿,由此可见阿里对于东莞的重视程度。 除了阿里巴巴集团外,京东对于东莞也给予了很大的青睐。从最开始投资20亿,建设华南电商运营中心和物流枢纽,随后又追加了300亿投资建设京东总部基地三大基地板块。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华南物流枢纽,承包了整个华南地区50%以上的业务,为物流分担了很大的一部分压力。同时京东在此期间还建设了一个亚洲规模最大的仓库——京东亚洲1号。 除了两大电商平台的加盟外,华为也在2018年将终端总部和企业数据中心,从深圳迁移到了东莞。据可靠消息,华为在东莞总部耗资达到了100亿元,并且还建设了一套具有欧式特色的华为欧洲小镇。 当时华为的这一行为还引起了不少的轰动,对于这个选择,华为方面给出的解释是:东莞地价便宜。截止到目前为止,华为大部分研发部门已经全部迁移到了东莞。…

3 years ago

中國突破美國壟斷的二十五個頂尖技術

一、CMOS毫米波全集成4通道相控阵芯片 中国已经成功研制出CMOS毫米波全集成4通道相控阵芯片,并且还完成了芯片封装和测试。据中国工程院信息,此次芯片的研发是由南京网络通讯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公共完成,这对我国科技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中国已经打破了美国对5G毫米波技术的垄断,从此不再受制于人。 值得一提的是,由我国研发的5G毫米波芯片的每通道成本只需20元,成本竟然只有美国高通的五分之一,要知道此前我们该芯片的每通道成本达到1000元。毫米波天线的研发我国有了新突破,已经封装集成1024通道天线单元的毫米波大规模有源天线阵列,据悉,此次的新芯片与天线的成功将有可能在2022年时大规模投入商用,助力5G系统的建成。 此次的5G技术突破对我国来说可以算得上“盾构机”级别的技术突破,这对我国未来的5G甚至于6G技术都有巨大的意义,且想要中国正式进入5G时代,毫米波是绕不过去的硬技术。 二、128层闪存芯片 中国进口的芯片总额曾达到全球芯片进口量的一半。芯片的种类繁多,所谓集成电路一般是指半导体元件产品中的芯片,主要分为非存储芯片和存储芯片这两种,其中计算机CPU这类非存储功能芯片难度要比存储芯片要高很多,无疑自然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中国已经成功打破美国芯片领域的技术垄断!中国攻克了128层闪存芯片,并且开始实现全面量产。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DRAM内存芯片和NAND闪存芯片这两种芯片领域已经基本被美国和日本以及韩国给彻底垄断,而美国英特尔、韩国三星,日本东芝和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长江存储公司曾投资70亿,研发团队在短短两年内就征服了32层3D闪存芯片。中国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数十年堆砌起来的技术,且逐渐打破了这份技术壁垒,值得称赞。 三、乙烯压缩机技术 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曾多次被美国“卡脖子”。但随着我国的发展,美国的科技霸权正在逐步被打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垄断了50年的乙烯压缩机技术,被中国女工程师用9个月的时间就攻克了。这项技术的突破,能帮我国一天“省2亿”。作为中国的重要大型民生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规模之庞大,令西方国家都赞叹不已。尤其是乙烯压缩机在西气东输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长达4000多千米的天然气运输,大概每隔200千米,就要安装一个百万吨级的乙烯压缩机。 但我国当时非常缺乏百万吨级的乙烯压缩机,只能向别国购买。当时全球只有美日德三个国家掌握这项技术。其中,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是全球最早造出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的企业,技术相对其他两国来说更加先进。我国找美国通用电气展开合作,但美方仗着技术垄断态度非常傲慢,不仅给中方开出高出国家价格10%的高价,还要求我国必须每天向其支付高达2亿元的专利费。美方的意图也很明显,就是看到我国对乙烯压缩机的需求量巨大,趁机大赚一笔。 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并非是简单的小型压缩机的放大版。在压缩机大型化过程中,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曾几何倍数增加的气体压力和温度。除此之外,如此大规模的压缩机还要保证不能出现一丝泄漏,否则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可怕后果。中国最终用时9个月就突破了技术瓶颈。 四、原油催化裂解技术 据中国化工信息网报道,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 Mobil Corporation)早在2014年就率先开创了COTC项目的先河,直接用原油生产100万吨/年乙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据中国石化新闻网之前消息,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原油催化裂解技术已成功进行工业试验,该项技术支持直接将原油转化为轻质烯烃和芳烃等化学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原油催化裂解技术的全球首次工业化应用,不仅意味着中国突破了美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还标志着我国COTC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全球这一技术路线的领跑者。 该技术可以“跳过”传统炼油的减压蒸馏等过程,直接将原油转化为所需的物质,增加了乙烯、丙烯等高价值化学品产量——试验结果表明,这一技术成功应用后,可将低碳烯烃和轻芳烃总产率提升2倍,高达50%以上。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曾经表示,这一技术为原油制化学品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对化解中国炼油产能过剩、保障化学品供应和降低碳排放等具有重要意义;预计化学品收率最高可达70%,这意味着每加工100万吨原油可产出高价值化学品约70万吨。 五、RLV-T5可回收式火箭 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翎客航天在可回收式火箭的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他们研发出来的最新的RLV-T5火箭性能十分优秀,曾经有西方专家表示,让他们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中国民营航天的崛起将打破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垄断。…

3 years ago

大勢已定!中芯國際賭對了,台積電不願看到的情況出現

在华为遭遇台积电断供之后,任正非曾表示,海思虽然可以设计出全球最顶尖的芯片,但国内芯片制造水平却跟不上,暂时还造不出来,华为不可能又做产品又去制造芯片。 这就是国内芯片市场最真实的现状,重资产领域的制造业存在着巨大的短板。作为大陆市场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代工企业,根据中芯国际官方公示资料可知,现阶段它可量产的最高工艺是14nm制程。 从表面上看,中芯国际与台积电还有不小的差距,毕竟后者已更新到了3nm制程。但工艺上的差距并不代表着技术上的差距。 在梁孟松的带领下,中芯国际近些年的快速崛起有目共睹,仅五年时间,便从90nm迭代到14nm,其更新效率远超当年的台积电和三星。 之所以无法在尖端制程方面更进一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EUV光刻机。虽然中芯国际在2018年之时就曾向ASML订购过EUV光刻机,可在美国的干预之下,这些设备至今也未能到货。 相比之下,拥有优先采购权的台积电,却手握80多台EUV光刻机,这也是台积电能稳坐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宝座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照正常逻辑,中芯国际若想打破如今的芯片格局,就该在先进制程领域加大投资,克服设备短缺的难关。 可没想到的是,中芯国际在前不久却宣布决定,将投资75亿美元在天津建造一座12英寸晶圆厂生产线,聚焦110nm至28nm芯片制程,规划月产能为10万片。 要知道,中芯国际2022年上半年的营收为245.92亿元,如今却投资75亿美元扩产成熟芯片制程,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大手笔”。 事实上,从去年至今,中芯国际已先后四次投资扩产成熟芯片制程,累计投资超过了1700亿元。在外界看来,中芯国际的这些举动,相当于是放弃了先进制程,把所有的“宝”都押注在了成熟工艺制程,与台积电之间的差距也可能会越来越大。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结果却恰恰相反,中芯国际押注成熟芯片制程的“大手笔”,似乎是赌对了。 据国际半导体协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如今全球缺芯状况已得到了缓解,尤其是先进制程工艺,受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滑坡的影响,尖端芯片非但不缺,反而还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例如高通、联发科等,均已削减先进制程芯片订单,而英特尔、苹果更是推迟了3nm芯片的发布。连台积电也计划放弃N3工艺,甚至还将关停部分EUV光刻机,以此减轻先进制程的成本支出。 反观成熟工艺制程,其市场需求却依然旺盛。虽然成熟制程芯片的性能表现不如先进制程,但应用范围却更广,像智能家电、航天航空、5G基站、人工智能、汽车等诸多关键领域,所用到的都是28nm以上的芯片,市场应用率高达70%以上。 很显然,中芯国际扩产成熟工艺制程的决定是正确的,对国产芯片的发展更是意义重大。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所说:相比攻克EUV设备、布局高端芯片市场,提高成熟芯片国产化率、做好系统优化,才是当务之急,只有先站稳了中低端市场,才能更好的冲击高端。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芯国际在28nm/14nm成熟芯片方面的良率已达到了比肩台积电的水平,其产能效率、客户数量、订单种类等,均达到了全球第一的位置。 值得强调的是,中芯国际不仅在28nmSoc芯片方面实现了领先,在BCD工艺领域同样做到了后来居上。 BCD工艺与Soc芯片不同,它是单片集成工艺,简单来说就是将三种不同的元器件集中在一颗芯片上,主要应用于汽车、通信等行业。 截至目前,中芯国际的BCD工艺已突破了55nm,而台积电和三星却仍停留在65nm节点,意法半导体更是只有90nm。…

3 years ago

打開了突破口?美對芯片限制壓緊,中企“突然”官宣!

在老美众多的限制当中,最忧心的大概是EDA领域上的限制。在前段时间,老美宣布了对ECAD的限制。这个ECAD主要是用于3nm以下的技术节点设计,且EDA称为“芯片之母”,其重要性对芯片的发展来说不言而喻。很显然,老美对芯片的限制正在进一步的压紧。 虽然ECAD主要是应用于先进芯片的设计,对于我们国内的企业来说还暂时用不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限制暂时“无效”。但是,我们也很清楚,在当下的EDA领域当中,是处于一个美企巨头们垄断的局面。并且美企的三大巨头们在我们国内的EDA市场份额占比都不高。这意味着如果这一方面我们不突破,随时都可能会被卡脖子。同时,也意味着国内本土的EDA企业暂时还没有办法和美企比较,不然的话也不会让外企占据我们内需的那么多市场。 而在这个“压紧”限制的情况下,中企“突然”官宣了一则消息。 就在近日,华大九天正式宣布,公司模拟全流程系统目前已经可以完整支持28nm及以上的成熟工艺了,并且正在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而小编之所以说是突然间宣布的是因为这个消息是在老美宣布了断供ECAD之后发生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是老美的断供促使了华大九天进一步的发展。也可以说这个消息能够让垄断EDA的美企们有一个措手不及的局面。 而个人认为,华大九天的这一次宣布算是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当然,不是打破现如今ECAD的被限的突破口,承认我们和3nm这样先进的技术节点设计还有差距并不是一件难事。真正让小编觉得打破突破口的是在于美企垄断局面的突破口。 刚刚小编就说到了,在EDA领域是美企垄断的局面。而据数据的统计,在我们国内的EDA市场上,三大美企占据的市场达到了85%以上。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除了因为美企在霸占市场份额的时候用到了“价格便宜”、“收购并购”这样的战术之外,最关键的是他们有技术优势。说白了,因为我们本土的EDA水平在同等级的情况下也达不到美企这样的技术优势,才会造成如此局面。 而华大九天本身就算是国内EDA的一大主流巨头,现如今又有了28nm的全流程系统的大规模推广运用。那么在这个背景之下,华大九天是很有可能打破美企在我们国内EDA领域垄断的局面。因此,说打开了这一个突破口也不为过。 就个人认为,华大九天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虽然现目前还和美企有一定的差距,但小编相信,在美这样的断供之下,会促使他们更快的发展,往更为先进的节点推进。届时,在未来全球EDA的市场上我们也就可以看到本土EDA企业的身影了。当然了,这前提还是需要我们国内其他芯片企业的配合,只有双方加紧合作,才能让国内EDA本土满足本土市场的需求。 对此,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呢?欢迎留言评论、点赞和分享!

3 years ago

太空中危險正在靠近,俄羅斯率先發出警告,中國也將受影響

在俄媒的报道中,俄科学家提到的这颗美国卫星,是一颗在1999年发射的,重量超过4吨的大型通信卫星。它在运行了15年的设计寿命之后,已经被美方当作太空垃圾,放任自流地在太空中继续在轨空转了8年。如今这颗卫星终于等到了它的“大日子”,逐渐发生了部分结构的解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没有美方或者外界的干预的话,这颗卫星最终可能会分解出来大量的碎片。 卫星的解体,是一颗人造卫星的终结。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事情的结束,因为解体所产生的碎片,并不会因此而消失,而是它与其“母体”一样,继续延着当前的轨道,在太空中狂飙。可以想象一下,它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不对,它们就像一群脱缰的野马,不受任何控制地呼啸而过,这对于在相同轨道上的其它航天器,将是多么大的一个威胁。 作为这颗卫星的发射者和拥有者,美国肯定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消除这些威胁,否则不仅会威胁到别国航天器如卫星的安全,对美国自己的威胁也是一样的,因为这些碎片可没长眼睛,见到美国的卫星就会主动避让。美国可能会说,目前废弃的人造卫星数量有3000多颗,而且不全是美国发射的啊。问题是,不能因此就规避其自身的责任,更何况美国不但发射的多,而且这次解体的这颗卫星体积重量又如此之大。 不久前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发布的一份命令草案,就得到了美国副总统哈里斯的支持,命令内容要求今后卫星的发射,要保证其能真正“寿终正寝”,即人造卫星设计寿命已经结束的五年内,要做到再入大气层,通过焚烧解决残骸遗留问题。这个命令虽然属于“亡羊补牢”,但是如果能够得到美国相关航天部门和企业的支持,也算是“犹未晚矣”了。 据科学家估算,目前太空中飘浮的直径大于10厘米以上的,能严重威胁航天器的这些太空碎片,数量已经超过了3万多块,更小的碎片更是不计其数。虽然这些大的碎片处于人类严密的观测之下,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提前做出一些预警,让航天器做出相应的避让。但是其客观存在的潜在风险,还是令人不可小觑的。此类事故,也经常见诸报端。因此,这也需要包括美国在内的太空强国,做出更多的努力,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来。

3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