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 曹思琦】正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驻留任务的意大利首位女性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10月12日在太空中“书写”了一段中国式浪漫。当天,她在个人推特账号上发布了一组太空摄影作品,并配上一句描写宇宙景观的中国古文,既展现太空视角下的家园之美,又展现自己不俗的中文功底。航天专家12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此前就展露出色的中文水平,但此次能够熟练借用这句中国古文还是令人感到吃惊。 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12日在个人推特账号上发布的这组太空摄影作品,疑似是在太空中拍摄的中国渤海湾以及北京市的白天和夜景照片。与这组照片一同发布的,则是来自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的《兰亭集序》中的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诗词网站对于这句古文的释意为,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教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兰亭集序》是中国文明或者中国文化里面特别重要的一个文本,王羲之又是一个大书法家,《兰亭集序》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摹写流传,从书法到胸怀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在这里引用可以说明她在用中国文明的视野去观察所置身的宇宙,也可以说是从宇宙来观察中国,她能引用《兰亭集序》真的很特别,寄托了一种抱负,一种自豪感。” 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太空中借用王羲之这句诗词直抒胸臆,也引发国外社交媒体上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表示,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的中文水平好到足够上中国空间站了,还有网友称,愿世界和平,少一些冲突,多一些合作。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12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自己与欧洲多位宇航员接触后产生的一个普遍认知是,欧洲宇航员在进入太空之后后,在赞美地球之美的同时,也会看到地球在太空飘摇的孤独,因此会更加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欧空局公布的欧洲宇航员个人履历显示,1977 年 4 月 26 日出生于米兰的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于2009年被正式成为欧空局的宇航员,她也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意大利女性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会说意大利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和中文,她还是欧空局内一个中国联络组的成员,欧空局官网显示该工作组的任务是与中国同行保持联系,以确定和实施双方航天员领域的合作计划。2017年,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还曾赴华,与中国航天员一同参加了在中国黄海组织的海上生存演习。这也是中国航天员和国外宇航员首次在中国开展联合训练。 一位匿名航天专家12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此前就展现了出色的中文水平,其在面对媒体时甚至都能用流利的中文接受采访。除了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之外,于其一同赴华参与联合训练的欧空局宇航员马蒂亚斯·毛雷尔也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中欧之间此前在载人航天领域有过有好的合作,多名航天员对于学习中文都表现出极大兴趣。”
2017年9月,印度成立5G高级别委员会,而历时5年后,在今年10月1日,莫迪正式宣布启动5G移动服务。据悉,在亚洲主要的经济体中,印度是最后一个用上5G的国家,即便它是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市场。 消息显示,在2020年第二季度,印度本计划推出5G频谱拍卖,但由于疫情等因素影响,这一项工作直到今年8月份才正式开始。而有分析人士也指出,早前印度官方希望高价拍卖5G频谱的规划,也是阻碍其5G布局的原因之一。 而当下,即便顺利推出了5G网络,但特定的兼容性也成为新问题。消息显示,包括苹果最新的iPhone 14,以及三星旗舰手机等机型,目前仍不支持印度国内的5G网络。英媒报道称,印度官员正对这一态势感到担忧。 而报道也透露,为了加速布局进程,印度正在向苹果和三星等企业施压,以要求他们在新款的手机当中,为印度消费者提供5G网络支持。当地时间10月12日,印度官方召开了一次闭门会议,并要求相关企业高管出席。 事实上,印度不断谋求布局推进,背后正是对5G经济的期待。不过,有分析人士也仍指出,当前印度5G技术的本质仍是“组装”,除了部分零部件,核心部件和系统均没有本土产品支持。 而7日美媒也指出,印度5G部署仍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于耕耘已久的中国,差距仍然不小。报道认为,在印度将中国看成竞争者的同时,也应该学习中国这些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中国企业发展技术的坚定决心。 文章观点表示,中国当前不仅大规模铺开5G基站的建设,推动5G技术在多个行业中的有效应用,并且还在为6G技术的研发布局。而相较于印度在资金方面的操作,中国明显更加务实和到位。 此外,在遭遇西方国家技术压力的时候,中国企业仍能继续保持创新和研发投入,并成为国内重要的创新力量。美媒认为,印度应该正视存在的差距,并学习中国这些方面的经验。 文|郑鸿杰 题|黄梓昕 审|曾艺
大家都知道,苹果是全球最会赚钱的科技公司,没有之一。而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不仅拥有一套强大的闭环生态,而且还拥有一条生生不息的产业链。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苹果在2021年创造了574亿美元的利润,相当于每天都有10亿人民币入账。因此,外界称苹果为科技界的“印钞机”。 最主要的是,自从华为手机的市场份额掉出第一梯队后,苹果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可以说,没有了华为这个竞争对手,苹果在国内高端市场可谓是一顿“乱吃”,市场份额从原来的8%直接升到了现在的27.6%。甚至连华为余承东都曾自嘲:华为将高端市场拱手让给了苹果。 不可否认,去年苹果确实凭借着iPhone13系列赚得盆满钵满,但没有“压力”的苹果似乎开始了“挤牙膏”的操作。就拿今年新发布的iPhone14系列手机来说,大刘海+60Hz屏幕,再加上搭载了没有升级的A15处理器。可以说,无论从配置上来看,还是从外观上来看,iPhone14系列与iPhone13系列差异不大。 更让人觉得可笑的是,这样一款高端旗舰手机的价格竟然比iPhone13还贵上1k。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果粉”开始疯狂吐槽,称苹果iPhone14的价格“诚意不足”。或许是因为在国内市场的销量不乐观,有消息称,苹果公司已经决定砍单600万台iPhone14。 更雪上加霜的是,欧盟也开始对苹果“下手”了。据悉,欧盟多次向苹果发出警告,要求苹果所有上市的电子产品,必须在2024年之前统一使用Type-C接口,否则就不允许上架销售。 除此之外,我国工信部也下达了相关文件,希望未来电子产品统一使用一种充电接口,那就是Tpc接口。 要知道,苹果产品一直都在使用传输速度比较慢的Lighting接口,原因无他,只因使用这种接口可以赚更多的钱。据数据显示,苹果每年通过收取MFI授权认证费就有87亿美元。 另外,自从iPhone不再附送耳机和充电器后,苹果每年要多赚69亿美元,其中就包括销售配件的3亿美元收入。试问一下,如果接口统一,苹果一年要少赚多少钱? 虽然苹果反对统一充电接口,给出的原因是为了环保,但面对欧洲890亿美元的市场和中国600多亿美元的市场,苹果最终还是扛不住了。根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方面已经在内测Tpc-C接口了,同时计划在2025年前正式采用Type-C接口。 当然,事情都有两面性。放弃使用Lightning接口采用统一的Type-C接口,确实会给苹果的营收造成影响,但同时也会推动更多的消费者购买采用tpc接口的苹果产品。至于“一个充电器走天下”的时代会不会到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那么问题来了,当苹果设备全部统一 Type-C 接口之后,你会购买吗?对此,你们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点赞分享。
大家都知道,巅峰时期的华为,不仅拥有全球最领先的5G通信技术,而且还拥有足以与高通、苹果抗衡的自研芯片技术,华为的手机业务也因此获得了国内超过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然而,华为的崛起触动了高通等美芯企业的敏感神经,为了重新掌握行业话语权,同时巩固自己“科技霸主”的地位,老美先后对华为等中企展开了多轮制裁。尤其是禁止台积电为华为提供芯片代工服务,直接导致华为手机业务一落千丈,市场份额也从原来的20%跌到了现在的不足5%。 另外,小米、OV等国产手机厂商因为没有实力与苹果对抗,所以华为辛辛苦苦打下来的高端市场份额悉数被苹果收入囊中。 让人感到气氛的是,作为全球5G主要的贡献者,华为手机竟然不能使用5G网络。甚至连华为余承东都表示,华为是5G时代唯一一家卖4G手机的厂商,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可以制裁华为,中国为什么不能禁售苹果?其实答案很简单,也很现实。 首先,禁售苹果有可能导致国内相关产业链崩塌。要知道,苹果在国内市场深耕多年,小到手机零售店,大到像富士康这样的手机组装厂,这些产业都需要苹果来养活。可以说,一旦中国开始禁售苹果,那么就会有成千上万个家庭失去收入来源,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次,苹果是纳税大户,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苹果每年都需要向我国缴纳上百亿元的税钱。关键是,只要有苹果分公司在的城市,GDP就会跟着上涨。 最后,苹果公司的存在可以让国内手机供应链良性发展。要知道,截止到目前,算上台湾、香港等地区的供应商,苹果供应链中的中国企业已经达到了98家,占比高达49%。比如富士康、欧菲光、京东方等企业,就是在加入“果链”后,才走上了“人生巅峰”。 关键是,在小米、OV等国产手机厂商冲击高端市场的关键时刻,一旦苹果被“赶出”中国市场,那么这些企业就没有了竞争对手。而没有了竞争对手,也就意味着没有了创新的动力,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没有一点好处。 不可否认的是,苹果确实是一家美企。但也不要忘了,苹果还是一家优秀的科技企业,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像IOS生态系统等。 当然,笔者也希望国内企业能掌握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摆脱对苹果等美企的依赖,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受制于人的情况再一次发生。对此,你们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点赞分享。
每逢中秋佳节,人们总是会讲起“嫦娥奔月”的传说。在这个故事中,名叫嫦娥的女子吞下仙丸,飞上月亮,从此得道升仙。故事流传了上千年,在无数人心中埋下了和嫦娥一样“飞天”的愿望,尤其是随着人们的认知越来越进步,认识到地球之外还有其他星球的存在,就更想要探究宇宙了。 当然,飞向太空,遨游宇宙,探索未知可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愿望,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从未停止过在这一领域的追求。尽管已经有很多国家都制造出了自己的载人飞行器,但可并不是随便一个普通人就能上太空的,能够接受这一任务的宇航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与训练。 提起“宇航员”这个身份,大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肯定都是人,但在61年前,美国却训练出了一只黑猩猩宇航员,还顺利把它送进了太空。不过回来后,科学家却发现这只黑猩猩不太对劲,那么这只黑猩猩成为宇航员经历了哪些训练?它又出现了什么异常情况呢? 载人航天计划,选取动物实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部分国家都元气大伤,忙着进行战后修复,只有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国家依然保持着超强的国力,鼎立于国际社会。当然,这两个国家也一直明里暗里地进行着多方面竞赛,这种竞争最明显体现于政治和经济方面,还体现于另一个特殊领域,那就是航空领域。 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可以说是高手过招,难分伯仲。1957年10月4日,苏联率先将自己研制的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送入太空,暂时性获得了这场太空竞赛的胜利。仅仅一年之后,美国就在佛罗里达州发射了“探险者一号”,将这场竞赛逐渐推向高潮。 仅仅是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两个国家的需求了,于是他们开始进行下一阶段的竞争,即实施载人航天计划。 在那时的科幻小说里,作家们早已进行了无限畅想,梦想着人类能够在太空中遨游。但事实上,由于科学技术的局限,人类对宇宙中的环境尚且并不是十分了解。 一系列未知让科学家和研究者们望而却步,迟迟没有迈出这最关键的一步,只不过仍然充满了期待与向往,并开始行动起来。实施载人航天计划的第一步是制造载人火箭,这是一种极其精密又复杂的飞行器,但凡有一个系统或器件设计不当,火箭飞行过程中都会发生故障,导致意外发生。 确保载人火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后,决定载人航天计划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便是宇航员能否担此大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培养一名合格的宇航员不仅程序复杂,困难重重,更重要的是需要极高的成本。 虽然能够成为宇航员的人必然有一些过人之处在,但刚被选拔出来时,他们也只是通过测试的普通人。之后要进行长达几年的训练,训练过程中除了模拟之外,实际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就必然会带来飞行器的油耗。根据测算。每一位宇航员训练过程中每年都要飞几百小时,光油耗都高达上百万。 训练宇航员的过程复杂又严格,除了要进行基础宇航科学知识学习外,还要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操作技能训练以及一些特殊任务的训练。除了个人能力提升外,宇航员还要与同一机组的成员进行合作训练,这样才能确保最终宇航员进入太空后顺利完成任务。 因此以当时的条件而言,想要训练出合格的宇航员进行载人飞船计划实在是太困难了,而且此前也没有任何先例,这一行为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因此在正式让宇航员进入太空之前,苏联与美国都决定挑选动物进行实验,那么他们分别选择了什么动物呢? 黑猩猩受培训,哈姆脱颖而出 1957年11月,苏联再次领先一步,率先将一只小狗作为宇航员送上了太空。这是一只体重6公斤重的母狗,名叫莱卡,搭乘的是“史泼尼克二号”人造卫星。苏联宇航局的工作人员们经过缜密计算,计划让莱卡在太空中生存10天,而这10天中积累的数据也将成为苏联日后发展航天业的重要事迹依靠。 遗憾的是,当时苏联的载人航天技术依然不够完备,莱卡进入太空后没能成功生存下来。意外发生在莱卡的回程路上,装载容器系统发生了严重失误,导致助推器没能成功分离,于是容器的温度迅速爬升,没有能力进行任何急救操作的莱卡就这样在容器中被活活热死了。 就这样,莱卡不仅成为了历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动物,也成为了历史上首位为人类航天事业牺牲的动物。虽然莱卡没能成功回到地球,但它既然能顺利到达太空,就足以证明人类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哺乳动物是可以搭载人造卫星进入太空的,因此两个国家又开始了马不停蹄的探索。 与苏联不同,美国并没有选择狗作为实验对象,而是选择了黑猩猩。而美国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也不难推测,生活在非洲西部及中部的黑猩猩,无论在生理、神经还是亲缘关系方面,与人类都高度相似,有科学研究表明黑猩猩与人类的相似程度高达99%以上。 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还注意到黑猩猩的智力与能力也十分超群,大部分黑猩猩智力明显超过两岁儿童。这就意味着黑猩猩无疑是替代人类进行载人航天飞行计划的最好试验对象,并且其超群的智力也意味着他能够接受人类的高强度训练,顺利完成飞行任务。 为了成功训练、筛选出最适合替人类执行航天飞行计划的黑猩猩,1959年,美国在新墨西州创办了一所黑猩猩宇航员学校。这所学校里集中了40只黑猩猩,大都只有两三岁,每天都有专业人士前来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和宇航员训练。…
近日人工智能算力的测试比赛指出中国芯片企业墨芯的GPU芯片S30在MLPerf测试中,S30在图像分类中以9万多分的成绩夺下第一名,超过美国芯片企业NVIDIA最强的GPU芯片--A100,几乎是后者的两倍,甚至比NVIDIA即将上市的更强大的H100还要高出两成,凸显出中国芯片的优秀成绩。 如今GPU芯片已被广泛应用于AI、自动驾驶等领域,强大的GPU芯片可以帮助企业加速这些新科技的发展,正是由于GPU芯片对新兴科技的重要性,在GPU芯片行业居于领导地位的NVIDIA成为当红炸子鸡。 借着GPU芯片日益获认可的风头,NVIDIA的市值在数年里倍速飙涨,最高曾达到6000多亿美元,曾是美国芯片龙头企业Intel的三倍,可见GPU芯片对科技行业的重要性,而NVIDIA自然也由此声名鹊起。 眼见着NVIDIA在GPU芯片行业所取得的竞争优势,美国不是为这些芯片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却试图依靠它们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压制中国在新兴科技领域的发展,特别是AI、自动驾驶可能导致美国的科技领导者地位因此被威胁,因此美国悍然在近期限制NVIDIA、AMD等美国GPU芯片企业为中国提供高端GPU芯片。 与美国的态度相反,NVIDIA则深刻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近期消息指NVIDIA已要求台积电加快GPU芯片的生产进度,希望台积电用两个月完成过去5个月才完成的芯片产量,以帮助NVIDIA赶在2023年3月份的最后期限之前尽可能对中国市场供应高端GPU芯片,如今中国芯片在GPU芯片技术领域的突破恐怕会让NVIDIA更加焦虑。 其实在美国采取行动之前,中国的GPU芯片早已取得突破,至今中国已有墨芯、摩尔线程、壁仞科技等多家GPU芯片企业,其中摩尔线程创始人更是出自NVIDIA,显示出中国在GPU芯片方面早有准备。 中国芯片在GPU芯片方面的进展更快,在于GPU芯片并没如CPU那样形成强大的生态,因此中国的GPU芯片可以迅速突破,只要与当前的CPU搭配就能迅速形成软硬件生态,由此国产GPU芯片迅速获得国内企业的采用。 如今墨芯的GPU芯片在图像分类的算力超越NVIDIA,更凸显出中国的GPU芯片已不仅是处于追赶状态,而已有了一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显然出乎美国芯片的意料,如此情况下自然也就能理解NVIDIA为何加紧对中国出货GPU芯片了,毕竟GPU芯片的限制无法阻碍中国芯片前进,甚至在中国企业不得不大举采用国产GPU芯片后,国产GPU芯片获得了更多收入,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将在GPU芯片的更多指标上赶超NVIDIA。 GPU芯片已成为华为海思之后在芯片行业的又一个具有全球领先技术优势的中国芯片领域,此前华为海思研发的手机芯片曾给美国芯片造成巨大的压力,华为海思的麒麟9000曾经赶超美国高通,更曾引领手机AI技术的发展,正是美国感受到华为海思在手机芯片的威胁,美国才悍然对华为海思采取措施,导致华为海思找不到芯片代工厂生产芯片。 如今美国意图在GPU芯片重复类似操作,显然这将让它失望,如今的国产GPU芯片采用完全自研的技术,生产方面则可以采用国产的14nm,而即使工艺稍微落后,但是依靠先进的GPU芯片架构,预计国产GPU芯片在性能方面也不会比NVIDIA落后太多。 AI、自动驾驶技术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而中国科技行业如今在这些新兴科技领域已实现从芯片到如今的完全自主化,美国恐怕已无法阻碍中国在新兴科技领域持续取得领先优势,这显然出乎美国意料。
据外媒报道,法国再次对苹果公司开出26亿元巨额罚单,相比此前判决已经下降50多亿,原因是苹果涉嫌反垄断竞争,库克会乖乖认怂吗? 报道显示,法国反垄断监管机构在2020年认定苹果分销与零售网络存在反竞争行为,向经销商征收“苹果税”要求统一价格,严重违反了公平竞争及对消费者有益决定,于是开出了11亿欧元(约合77.11亿元人民币)巨额罚单。苹果对此处罚并不服气,没有回应垄断行为给消费者带来的伤害,而是认为2020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较高,今年欧元大幅贬值按原判决罚款并不公平。 法国方面经过审理认为,可以撤销苹果三项主要指控的其中一项,不再起诉苹果操控价格,因此罚款金额降低到3.72亿欧元(约合26.08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苹果方面尚未对此事作出任何回应,不排除未来继续提起上诉的可能,而且苹果面临的诉讼非常多,在欧盟就有几起尚未结束。 最近几年,苹果一直面临欧盟的反垄断调查,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原因,但无一例外都有天文数字般的罚款金额,苹果为此专门培养了一批专业的诉讼律师。以本月初的一起案件为例,意大利一家法院认为苹果与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存在反垄断合作,直接开出1.733亿欧元(约合12.1亿元人民币)罚款,经过苹果公司的上诉最终免于处罚。 今年5月份,欧盟以苹果拒绝开放NFC支付为由威胁,拒绝履行规定将处以全球营业额10%的罚款,价值至少数百亿美元。同月,英国认定苹果App Store存在反垄断行为,如果未在规定期改正将处以每天全球营业额5%的罚款,最高上限高达数十亿美元,两个案件都在进一步审理过程。 相比前面的潜在罚款,苹果至少还有讨价还价甚至反败为胜的可能,荷兰方面的罚款则是立竿见影。从今年初开始,荷兰监管机构认定苹果App Store存在过高“过路费”抽成属于垄断行为,连续11周处以单次500万欧元罚款,前后总计罚款5500万 欧元,苹果不得已打破先例,允许荷兰应用程序绕过App Store支付,从30%的抽成降低至12%左右,说明苹果其实也有害怕的时候。 面对欧洲接连不断的罚款,其实苹果也有应对措施,今年iPhone14系列在欧元区大幅涨价,用于缓解因罚款遭遇的损失。不过苹果也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并没有提及罚款而涨价,理由是欧元地区通货膨胀严重,欧元大幅贬值,所以苹果不得以提升价格,但谁知道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小伙伴们,你怎么看待苹果在欧盟遭遇多项巨额罚款的威胁,你认为苹果真的存在垄断吗?
在载人航天技术还未趋向成熟之前,为了能够了解外太空,“天眼”工程就被提了出来,“天眼”就是望远镜,只不过这种望远镜可以探测到极其微弱的天体射电信号,与此同时还能够观察观测暗物质、暗能量以及外星生命体。 1993年,东京召开了一场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包括我国在内的10个国家,都提出了建造射电“大望远镜”,在这项概念提出之后,我国于2008年正式在贵州平塘建设“天眼”。 历时8年,终于在2016年7月3日顺利安装了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中国“天眼”也正式落成,自从中国天眼建造以来,已经发现了44颗脉冲星,这款单口径500米的射电望远镜也是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望远镜。 在中国“天眼”构建完成之前,美国也曾研发了一款射电望远镜,单口径达到了350米,它是由史丹佛国际研究中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康奈尔大学在1974年共同构建完成,一共耗资2.6亿,美国的目的自然也是为了观察一些外星生命体。 在1974年构建完成之后,美国用射电望远镜向着距离地球25000光年的球状星团M13发射一串由1679个二进制数字组成的信号,这串信号为阿雷西博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被外星智慧生物接受,那么美国将成为开创时代的人,这台射电望远镜也被命名为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 虽然射电望远镜发出的信号没有“人”回应,但是在同一年泰勒和赫尔斯利用阿雷西博望远镜发现了第一个射电脉冲双星系统PSR191316,他们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而在1991年,天文学家沃斯赞和弗雷尔又发现毫秒脉冲星PSR125712。 这是天文学界首次发现太阳系以外的星体,而这也标志着射电望远镜也成为了人类观测太空构成的主要仪器,但由于美国航天局不再发展载人航天,观察太空星体的项目,也被取消的不少。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能够得到的经费也是一减再减,从最初的1200万美元削减至100万美元,一直到美国不再给射电望远镜拨款,随着时间流逝,也没有人再管理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它因此遭到了废弃,如今更是杂草丛生无人问津。 不过阿雷西博借助的是雷达技术,它壮举也是发展了一门新的技术,雷达天文学,如今的航空航天也是在大力发展雷达技术,阿雷西博被淘汰是必然的,毕竟科学在不断的发展。
过去十几年时间,许多国内企业以打入苹果供应链为荣,业内称之为“果链”似乎高人一头,但真正成为果链之后却发现没那么美好。最新消息显示,苹果公布2021会计年度供应链名单,又有7家新的大陆企业进入,6家合作伙伴遭到踢除。 据钜亨网报道显示,苹果公布2021会计年度供应商名单,经过与2020年度对比后发现,共有7家大陆供应商打入苹果供应链,同时也有6家供应商被踢出。这份榜单说明一个问题,苹果可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供应链“大洗牌”,增强自己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同时也敲打一下更多的供应商。 有分析师认为,苹果在全球拥有数百家的主要供应商,为了维持稳定性,每年都会有目的地踢出一批合作伙伴,哪怕这些厂商没有犯任何错,要怪只能怪运气不好。因为在苹果合作中,双方并不是“共赢”的平等关系,更接近一种主仆关系的模式,苹果掌握绝对的话语权,供应量则没有权利与苹果谈判,哪怕顶级合作伙伴三星也是如此。 为了打破三星在屏幕方面的垄断地位,苹果还与LG、京东方等厂商进行合作,哪怕后两者总额加起来只有三星的零头,也能一定程度上遏制三星的话语权。如今踢掉更多供应链也是此类操作,希望整个行业时刻保持危机感,而且也不止大陆厂商遭到打压,台湾省厂商、日本厂商等都有新的合作伙伴加入,也有老的合作伙伴遭到踢出。 面对这种现象,央视早在去年底就发出严重的警告,希望国产供应链警惕“苹果供应链”,眼前的利益只是“裹着蜜糖的砒霜”。以去年被踢的欧菲光为例,其绝大多数利润来源都依赖于苹果,被踢之后盈利暴跌90%接近破产了,好在当时已经积极布局转型赛道,加强新能源及国内合作伙伴的合作,很大程度上维持住了基础生存状态。 当时央视就给国产供应链指出一条明路,希望可以从“果链”上面松绑,积极加强与国内厂商的合作,至少也要给自己多留一条后路。以往国内厂商过分追求“果链”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希望得到行业及厂商的认可,但现在国内产业链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运行模式,完全可以摆脱苹果生存。 最近几年,国产手机厂商也加大了对国产手机品牌的扶持,例如小米累计投资四五百家供应链,华为也整合了大批厂商纳入麾下,其他厂商其实也没闲着。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供应链对厂商至关重要,但合作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是像苹果那样的主仆关系,还是合作共赢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选择,至少目前还在摸索中前行。 小伙伴们,你怎么看待苹果踢出多家国产供应商?
2022年10月4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路透社》都相继报道称,美国商务部即将引入新规,全面管制出口,禁止美国公司和使用美国技术和设备的非美国公司,向中国公司出售可以用于超级计算机、量子计算、高超音速武器等产品的尖端芯片、技术和设备。 据报道,中国去年推出了第一台百亿亿级超级计算机,领先于美国。为此类超级计算机提供动力的大多数处理器都是由天津飞腾信息技术等公司设计的,但它们还不能在中国制造。去年,在发现其部分芯片由“台积电”生产后,美国将“飞腾”列入黑名单。 这些新规将使中国芯片制造商,包括中芯国际、长江存储技术和长鑫存储技术等公司,更难缩小他们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根据《金融时报》两位知情人士的消息,美国可能设定一个“14纳米”的门槛,这可能是目前中国能自主量产的芯片技术档次。 据报道,根据新的规定,美国商务部还将把被制裁公司的“黑名单”(又称“实体名单”)送交外国公司,要求他们参加“安全贸易”,配合美国进行制裁。 《纽约时报》在报导中称,这些新的消息将是拜登政府为阻断中国获得先进半导体技术而采取最重要的措施。这些措施将建立在特朗普时代的一项规则之上,该规则禁止世界各地的公司向华为出售使用美国技术、机器或软件制造的产品。实际上,任何使用美国制造技术的公司都将被阻止向被美国政府列入黑名单的中国实体进行销售。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据其中一位知情人士称,在拜登政府即将宣布的行动中,许多措施可能适用于整个行业,从而扩大美国已针对个别公司采取的限制措施。 安全咨询公司 Beacon Global Strategies 的执行合伙人 Eric Sayers 表示,整体方案是一个“大胆”的举措,他说:“这将为拜登团队赢得国会山对华鹰派的赞许,他们对出口管制政策的缓慢进展感到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