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美国借用了各种手段以实现其阻碍中国半导体的发展。虽然嘴上声称会“尊重各国的选择权”,实际上却是强迫其他国家与其一起对华。 见多了美国说一套做一套的行径,大多半导体企业都选择了留在中国。 (来源:子图网) 欧洲顶级芯片制造商——意法半导体、英飞凌和恩智浦的高管们表示,尽管被夹在美国对中国半导体实施的出口限制,以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之间,他们依旧在遵守限制的同时,依旧寻求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作为全球最大的ARM架构MCU厂商,意法半导体十分重视中国市场。2007年的时候,意法半导体在中国通用MCU中占有的比率仅为2%左右,截至2021年,在中国MCU市场份额达21%,排名第一。 (来源:子图网) 对于意法半导体而言,中国大约占了该公司总收入的30%。在恩智浦看来,中国市场对其的贡献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2019年,恩智浦就有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中国。显而易见,中国是他们“不想离开”的市场。 今年年初关闭了在珠海运营32年的工厂之后,佳能却表示要投入500亿日元(约合25亿元人民币)新建半导体设备工厂,主要增产光刻设备,而建成后预计产能将提高2倍。 (来源:子图网) 然而在外界看来,佳能此番扩产,其实意在中国。 在2021年缺芯潮中,哪怕是佳能一台三十年前的二手光刻机,身价也可以足足涨了17倍,被炒到170万美元的高价。而佳能正好是抓住中国目前对光刻机的需求依旧强烈这一点,对中国开展了猛烈追求。
據環球時報消息, 北京時間11月12日12時10分,我們的太空「快遞小哥」——「天舟5號」貨運飛船首次在「家裡有人」的情況下,成功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端口完成交會對接 。 令人心潮澎湃的是,從地面上發射時間開始算起,到「快遞小哥」把「貨」送到空間站,被航天員「親自簽收」, 整個交會對接過程總共用時2小時07分,直接打破了此前國際空間站創造的3小時3分鐘的交會對接世界記錄 。 「天舟5號」之所以能達成這一奇蹟,主要是因為採取了比以往更加先進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該模式一方面優化了控制制導策略,大幅壓縮了遠距離導引過程的圈次與軌道機動的次數,另一方面在近距離自主控制段減少了用來確認飛船狀態的停泊點。 專家介紹, 2小時快速交會對接只是飛船交會對接的選項之一,在實際操作中還可以根據火箭的入軌情況,選擇適合的模式,其中2小時是最快的,還有3小時、5小時等可供選擇 。 「天舟5號」以超出世界紀錄1小時04分的成績圓滿完成了任務,這堪稱是中國航天領域的又一個奇蹟。然而,中國這些年的成就是建立在無數人以及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鬥之上, 相比於那些發達國家,中國在航空航天上的發展更加不易 。 眾所周知,美國十多年前就開始在航天技術上對中國進行全面封鎖。 美國政府不僅對中國實施各種各樣的出口限制,還在衛星技術和國防領域的交流合作上對中國進行無理打壓,隨後, 美國還將一系列封鎖措施寫入了法律,用「沃爾夫條款」來為中美航天合作設施障礙。 有了法律依據,美國對中國的封鎖力度再次加大許多,最直觀的是,禁止包括NASA在內的美國航天機構與中國開展技術上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含有任何美國零部件的衛星都不允許使用中國火箭執行發射任務。 然而,就是在如此艱難的背景下,中國人依然一次次辦成了那些幾乎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事情,譬如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投入使用、「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一次次升空,乃至「嫦娥」系列探月任務的順利達成等等,無一不是令人驚嘆的「中國奇蹟」 。…
為了阻止中國最終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華盛頓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在供應鏈方面,建立諸如「芯片聯盟」等機制;在技術方面,進行封鎖和制裁;利用諸如「印太經濟框架」的方式,阻止其他國家或地區發展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在這些計劃中,有一個關鍵目標國,那就是韓國。 自從拜登上台後,對韓國的拉攏就非常賣力;再加上保守派出身的韓國總統尹錫悅相當親美,華盛頓可謂志在必得。但是韓國在這些事情上相當謹慎,甚至有意保持與美國的距離,因為他們知道一旦上了華盛頓的賊船、再想下來可就難了,尤其是最新的經濟數據,更是加深了韓國方面的憂慮。 據媒體報道,韓國官方經濟數據相繼出爐,顯示出經濟增長仍在不斷放緩,主要與半導體、汽車、能源等多個支柱產業的出口持續低迷有關;據韓國海關數據顯示,由於半導體出口的持續下降,韓國11月份的前10天整天出口下降了2.8%,今年的貿易逆差已經累計376億美元。 韓國智庫「經濟研究院」出具的報告顯示,由於美國出台《通脹削減法案》、「芯片法案」等政策,包括韓企在內的不少製造業流向美國,對韓國製造業造成了嚴重衝擊;一些韓媒也認為,這將引發韓國的「製造業空洞」、形勢「讓人擔憂」。 韓國之所以這麼焦慮,因為當年日本就是這麼被美國掏空的;但問題是,韓國就算想跟美國談判,也沒有對等的資格,已經倒向美國的尹錫悅政府,幾乎沒有任何對話的籌碼和自主權。在這個問題上,韓國甚至還不如歐洲;對於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中包含的歧視性條款,歐洲國家已經決心跟美國抗爭到底——美國利用能源危機,已經狠狠薅了歐洲的羊毛,現在又要掏空歐洲,就算分裂、混亂、懦弱的歐洲都不願意坐以待斃,而韓國卻一籌莫展,也難怪韓國媒體如此憂慮。 當然作為美國的盟友,韓國的命運並不是獨一無二的。法國660億美元潛艇大單被美國截胡、德國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疑似」被美國炸毀、其他歐洲國家不得不以5倍甚至10倍價格進口美國天然氣、日本外匯被美國瘋狂收割,韓國人當然也得表示一下! 就在前兩天,歐盟委員會發出警告:今年冬天的歐元區,將會陷入一場不可避免的技術性衰退,而明年的通脹仍將會以高於預期的速度上升。韓國作為一個已經被美國控制的國家,想討回經濟和產業自主權,談何容易;正如韓媒的擔憂,步入日本的後塵,幾乎沒有一點懸念! 眼下的美國,儘管被俄烏衝突和中期大選分散了不少注意力,但是針對中國的野心從來沒有消退。華盛頓也很清楚,自己的「造血」能力嚴重不足、只能揪着狗子使勁「吸血」,那些所謂的「盟友」不過都是自己維護霸權地位的工具人——然而靠這些能遏制中國嗎?但凡有見識、有眼光的人都不會認為美國能做到。俄羅斯此前曾經有過這樣的判斷:美國正在走蘇聯的老路,那麼蘇聯最終什麼下場,歷史早就給出了答案;華盛頓能否靠吸血維持霸權,歷史也終將給出相同的答案!
台積電此前宣布120億美元在美建立的5nm芯片工廠,現在已經迎來了突破性的進展。那就是將會在12月上旬舉行首部機台的移機典禮。因此,台積電的這個典禮也備受業界人士關注。 而就在近日又傳來了新的消息,為了即將到來的移機典禮, 台積電已經采用了10架飛機進行運輸。這10架飛機不僅僅是運輸台積電接下來產能所需要用到的儀器設備,還有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台積電在其本地區供應鏈的廠商。比起赴美建廠來說,台積電的這個行動才是讓很多人為之一震。 要知道,人才是台積電的優勢之一,如此大量的運輸美芯片工廠,在美本身就對台積電手中技術虎視眈眈的情況下,這不得不讓人擔憂接下來會是后患無窮的局面。 但台積電的行動又何止只有這樣呢? 據消息顯示,傳言台積電將再次在美建立一座3nm的芯片工廠,預計投資規模和5nm的120億美元一樣,折合人民幣870億元左右。但是對于這個傳言,台積電并沒有明確的表示要建立第二座芯片工廠,只是也變相的攤牌了。 據台積電有關部門的回應顯示:台積電目前正在建設的晶圓廠,有一部分可能用于第二期廠房的建設,目的是提高成本上的效益。而對于未來是否會擴建第二座芯片工廠,這要看客戶對台積電先進工藝的需求來進行評估。 說白了就是台積電已經有了建立第二座芯片工廠的打算,只是未來到底建還是不建,這得看他們的客戶想不要給予他們那麼多的訂單, 亦或者說看美半導體到底想不想台積電3nm的芯片駐扎在美地區,以此來完善他們本土的供應鏈。 這一下是技術人員也在運往美地區,甚至還有接下來建廠的打算,可以這麼說台積電的行動已經敲響了「警鐘」。 其一,是給美半導體敲響了「警鐘」。剛剛小編就說到了台積電回應再次建廠的事情中,提及了一個關鍵點那就是美市場上的客戶。 如果說,台積電在美市場上的訂單不斷被英特爾所截胡,那麼在短時間內美供應鏈上先進工藝制程就會被台積電卡住。說難聽點,台積電這是在拿技術換市場了。 不過誠然如此,但也是給美半導體出了一個難題,比起台積電來說他們更希望的是英特爾能夠起來,可關鍵是美先進代工技術發展也尤為的重要。那麼到底是繼續扶持英特爾,還是選擇台積電呢?這就是美半導體應該考慮的事情了。 其二,這自然是給其他半導體發展敲響了「警鐘」, 現如今台積電還具備一定的話語權,但如果說持續這樣大量的人才輸出,和資金輸出,最后真的不會演變成「技術輸出」嗎?我們都不得不深思這個問題,畢竟美半導體的野心已經明目張膽,台積電屆時如果再沒有了對自己技術的話語權,以美動不動就要借美技術來限制的行為來說,恐怕會有不少的半導體發展會受限制。 總之,就個人認為台積電如今這些行動在全球半導體內都或將掀起一陣「風暴」,也不知道接下來會演變成如何的局面。 對此,你們是如何看待這個事情的呢?
两年前的5月5日,我们曾用长征五号B的首发箭,成功发射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飞到了8000公里的轨道高度。其实,和飞船一起上天的,还有一个“充气式货物返回舱”,搭便车进行了一次返回测试,但可惜没有获得令人期待的结果。由于它张开之后的护盾形状,有点像高达穿越大气层时用的气囊护盾,因此被大家称为“高达气盾”。 我们的“充气式货物返回舱”展开动画 为啥叫“高达气盾”?你看 而就在当地时间11月10月,美国则成功测试了自己的“高达气盾”,根据媒体的消息,NASA一个“充气式再入减速器”在当天成功着陆,办成了我们两年前没有办成的事情。总体来说,NASA这次测试的是一种堆叠圆环型充气减速器,它由柔性材料制成的一系列不同直径的充气环组成,呈倒锥形护盾结构,与我们的类似。 美国的“充气式再入减速器” 虽然我们的“充气式货物返回舱”在返回大气层阶段出现故障,但面对失败,要有足够的包容,不要给敢于创新愿意创新的科研人员施加不必要的舆论压力。况且,我们是第一次测试,而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已经开始了AID、IRV、HIAD、LDSD等多个项目,并进行了很多次的测试,直到昨天才刚刚取得第一次轨道级测试成功。 我们一上来就是轨道级测试 咱们先说说“充气式货物返回舱”、“充气式再入减速器”是干啥用的?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穿越大气层的减速器,有了它,货运飞船将能够重返地面,现有的重返式货运飞船,也将彻底克服掉载荷小的毛病。前两天,天舟四号货运飞船不是撤离空间站,再入大气层烧毁吗?大家都觉得可惜,有了它,咱们的“天舟”就可以重返地面、重复使用了。 “充气式货物返回舱”展开和收拢状态 美国天鹅座飞船重返方案 另外,大家再想一想,除了地球之外,火星是不是也有大气层?对,其实美国“充气式再入减速器”项目的初衷,就是为了登陆火星,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制了,当时它叫“附体式充气减速器”,简称AID,由GoodYear公司负责开发,目标是满足“海盗”号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后气动减速的要求。 AID项目 可惜AID只造了一个1.5米直径的风洞样机,测试了3马赫的气动特性,并制造了一个直径11米的原理样机,就没有下文了,连亚轨道测试都没做。但是,航天器穿越火星大气层减速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在20世纪末,NASA又搞了一个HIAD项目。 HIAD项目 所谓HIAD,就是“高超声速充气式气动减速器”,具体的充气减速器叫IRVE,它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进行了两次亚轨道测试,第一次因为减速器未能与火箭分离而失败,第二次则取得亚轨道测试的成功,初步验证了IRVE减速器的充气过程和再入生存能力,对再入热防护和减速性能进行了评估。 IRVE充气式减速器 而后续的IRVE-3则在2012年成功进行了测试,验证了充气式防热罩展开技术的可行性。它和尚未实施的IRVE-4计划一样,都是亚轨道飞行试验。另外,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针对Mars2020的需求,也搞了一个“超声速充气减速器任务”LDSD,成功进行过火箭橇试验及高空飞行试验。有意思的是,通过这几次测试,NASA发现目前还没有一种柔性材料,能满足火星进入段的气动热对材料耐热温度的要求,因此在设计“毅力”号火星车的时候,直接放弃了“高达气盾”,采用了“火星吊车”方案。 最后还是火星吊车香 火星行不通,重点就转到另一个应用领域,即空间站应急救生、货物返回。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的航空航天回收系统公司就启动了以近地轨道服务为目标的充气式回收飞行器项目,简称IRV,它完成了180公斤级原理样机的空投试验,试验取得了成功,但可惜没有继续进行下一步。 而这一次NASA的“充气式再入减速器”,有人说它是火星“高超声速充气式气动减速器”的后续,可以称得上是IRVE-5,但也有说法称是美国国家队的空间站应急救生、货物返回的项目。目前NASA尚未透露更多得信息,因此无法确定。…
当我国在老美擅长的通讯领域拔得头筹,成为掌握5G核心专利最多的国家,中西科技竞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正式拉开了序幕。为稳固其“科技霸主”的地位,老美不仅以“网络后门”为由抹黑我国电信巨头华为、中兴,呼吁盟友将其排除在5G网络建设之外,还试图联合一众电信巨头成立NEXT G联盟,旨在6G时代实现“去中化”! 而为遏制华为等中企的发展,甚至对芯片供应链下手,台积电、三星等半导体企业也被老美列入回迁计划,旨在收拢芯片上游产业链。这种情况下,中企也开始加大对半导体的投资、攻坚芯片制造难题的力度以实现自给自足。 美国6G“去中化”和中国芯片“去美化”一时蔚为风潮。谁跑得更快也成了众人想要知道的答案。 在芯片方面,有的人认为国产芯片虽然目前还未实现去美化,尤其是在芯片制造设备环节,中端市场很难摆脱对ASML的依赖,但国产芯片去美化的决心非常坚定。 在电信领域,也有人认为老美采用“合纵连横”的策略,通过本地科技巨头与日、韩顶级企业联合的方式,也想实现相同的目的。 从逻辑上讲,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实不管是美6G去中化还是国产芯片去美化,这其实都是手段,用任正非的话来说“和平是打出来的!”并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要的其实就是“和平”二字!那谁会领先一步呢? 电信市场 太空网络方面老美确实领先一步,但6G是天空与地面的结合,而每一代通讯都是建立在上一代的基础之上,地面 6G网络很难绕开华为的专利壁垒。不少人认为老美推行的5G Open Ran这不就是狙击中兴、华为的“秘密武器”嘛,甚至还与日本电信巨头联合共同推进open Ran市场的普及。 其实open ran方案并不是不可行,而要看是谁参与研发,还要看谁负责运维,因为Open Ran的兼容性很强,但稳定性远不及传统电信网络。如果open Ran技术由中兴、华为、诺基亚、爱立信这几大电信巨头协同研发,必然没有什么问题,但老美的Open Ran本来就是为实现“去中化”而大力推行的技术。 市场方面,虽然日本电信市场也在帮助推行Open…
ASML的EUV光刻機不再是唯一! 這幾天有消息稱老美那邊又開始鼓動ASML不要出口光刻機給國內,先前是針對EUV光刻機,據說這一次是連DUV光刻機也不要出口。這簡直是無語到底,此前還有消息稱, 哪怕是第三方公司在國內引進光刻機設備都是不行的,這不是要杜絕一切可能嗎? 就目前來說,7nm以下的工藝制程確實需要EUV光刻機來完成,而能夠生產這樣機器的也就是荷蘭的ASML,可人家也是一個集大成的產品,不少零部件或是技術還是來自于美,所以才被一直限制出口,不過ASML那邊早就說過,DUV光刻機上面所牽扯到的零部件或是系統之類的技術,美占比是極少的,所以自己還是想著出口國內,畢竟國內的需求是巨大的,就像在今年,還出口了將近23台設備,但是一方面是老美的限制, 另一方面,新的技術出現,或許華為要跟ASML說再見了! 三個消息傳來,華為要跟ASML說再見了! 市場上就沒有一成不變的局面,現在看上去ASML在光刻機領域確實一家獨大,但是最近的3個消息傳來,讓不少人看到了新的方向! 首先來說就是台積電先前所宣布成立的3D Fabric聯盟,而且就在本月初的時候,AMD就曾發布了一款采用RDNA 3架構的GPU,這款采用了RDNA 3架構的GPU正是此前台積電所成立的3D Fabric聯盟的技術。這就爆出2個信息,第一就是的3D Fabric技術或是未來的一個趨向,至少是可行的。另一點就是我們需要思考為啥台積電要搞這個事情?根據現有的說法,那就是減少對EUV光刻機的依賴, 而如果將這個依賴降低為零,那麼台積電也就不受老美的限制,對再次接受華為的訂單,也多了很多籌碼不是? 其次就是在上周,芯片巨頭美光就對外宣布,其所采用的1β(1-beta)制造工藝技術已經進入下一個階段,用此技術所生產的DRAM內存芯片已經開始給手機廠商和芯片平台的合作伙伴進行驗證,如果沒問題的話就可以實現量產,而且1β工藝并沒有采用EUV光刻技術,但在性能上提高了約15%。 有網友表示,雖然不是我們的企業,但是也對國內的企業有了一個啟發,那就是可以尋找新的途徑, 繞開EUV光刻技術,實現新的突破,別人已經成功了,我們的成功也是指日可待。 最后市場最近傳來的消息就是國內的光子芯片技術。據說國內的首條「多材料、跨尺寸」光子芯片生產線已經落地的差不多,甚至預計在明年就可以投入使用,通過各行業的分析,據說前景還是很不錯的,值得期待,關鍵是繞開了EUV光刻技術,是我們自己的東西。 長久以來,因為技術問題,因為光刻機問題,華為的麒麟芯片一直沒有得到代工,所以很多人也看到華為手機銷量在持續下滑,很多人期待國內相關產業和技術的崛起已經不再單單的是想著華為如何如何擺脫困難,而是想著我們的產業如果實現崛起。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內有一點關于芯片關于光刻機的風吹草動就會被無限放大,什麼彎道超車,什麼另辟新路等等,但最后可能都是以失望或是以「再等等」為結束。 如今,我們正在奮力發展,那所有的憧憬也將會實現。心里有光,終會所有突破。加油!
旨在對月球進行全方位探索並為後期有人踏足月球做鋪墊的「太空發射系統」大推力火箭已於美東時間11月4日清晨抵達位於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總裝大樓。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隨即宣布,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搭載「獵戶座」飛船的「太空發射系統」將於14日當天點火升空。 為籌備這次特別行動,美國不惜下了血本。據悉,僅直接參與「月球探索」工程的技術人員就達數萬名之多。不僅如此,美國多位名人政要也將蒞臨現場,參觀火箭點火和升空儀式。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將是「阿耳忒彌斯1號」計劃的第四次延期,如果錯過14日的發射窗口,美國可能又將虛度一年。 美國朝野上下為何對此次發射任務如此重視呢?除了藉此凝聚人心,增強美國國際影響力外,華盛頓還想趁機和中國展開太空競賽。期望在2026年之前再次「登頂」月球表面,將中國的「載人登月計劃」甩在身後。捧得有多高,摔得就有多慘!從NASA多次延期發射的動作來看,相關組織和部門仍未做好萬全準備。 一則,火箭的整體安全性能有待提高。NASA技術攻關組多次通報,他們在給火箭加注燃料時,總會發現有少許氫氣溢出。不知是系統設計缺乏冗餘,還是操作人員缺乏經驗,總之氫氣泄露問題直到現在還未有個明確的說法。 二則,佛羅里達州正處於季風季節,惡劣天氣給相關的發射行動帶來了很大的安全隱患,而這都需要相關部門極力克服。還是那句話,美國不應對飛船「繞月飛行」計劃寄予過高的期望,無論是出於政治因素還是軍事因素。 然而華盛頓已被所謂的「美國優先」原則沖昏了頭腦,那還顧得了這許多。只要能夠趕在中國之前「問鼎」月球,那麼前期所有的努力都將變得值得。但華盛頓須知,高投入往往帶來高風險,尤其是探月計劃這等不能出現任何閃失並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 假設NASA的繞月計劃失利,不免產生災難性的後果,而這根本不是拜登政府能夠承受得了。首先,它將嚴重挫敗美國人的士氣,須知僅為了完成「阿耳忒彌斯」計劃一期項目,美國政府就花費了41億美元。 其次,國際社會尤其是一些航天新興大國正密切關注美國的動態,其正努力實現對美國的趕超。重要的一點,2025年是美國兌現承諾的截止日期,無論如何美國航天部門都必須給世人有所交代。 重重壓力下,難免NASA不會出現方向上的失誤,對此國際社會應有相應的心理預期。值得一提,與美國「急吼吼」搶占月球灘地不同,中國的「月球登陸計劃」正有條不紊地推進中。 中國官方通報,關於載人登月的研究工作已進入實質化階段,待中國新一代大推力火箭研製成功,屆時中國將在月球建立可供人類長期居住和研究的永久性基地。 明明是一項造福人類的世紀項目,愣是被美國強行塗上了軍事和政治博弈色彩。對此只想說,美國政府想多了,高估了自己在國際政壇的位置,也低估了航天后發國家的強勁發展潛力。 對於華盛頓而言,14日的發射任務不成功便成仁,它已經和美國的命運和前途息息相關。美國既然孤注一擲,那就讓我們送上祝福吧,但願一切順利,讓拜登政府取得預期的效果吧。
自从美修改了芯片规则后,全球半导体产业都进入了“恶性循环”的阶段,除包含华为、中芯国际等在内的中企的发展受到了巨大影响,美芯片产业也进入“寒冬期”,处境并不比中企乐观多少。 以高通为例,从刚发布的2023年第一财年报表来看,高通的营收远低于分析师预期,并且高通还做出了削减开支的决定。近日2022年后,高通的总市值缩水严重,年内跌幅高达42.3%,市值蒸发掉了约8500亿元,损失惨重。 当然,高通并非个例。事实上,AMD公司的年内市值也暴跌70%,台积电的市值也从巅峰直接腰斩,全球半导体巨头的日子都过得不容易。据外媒透露,截止到目前,有约30家美芯片企业下调了收入预期,而美上市半导体企业的总市值“蒸发”了1.5万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大约是10.7万亿,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一点也不夸张,美芯片巨头集体“雪崩”了,彻底扛不住了。 业内人士曾指出,美半导体产业遇冷,和中国市场芯片进口量减少有关。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中国过去每年向美采购的芯片额高达数千亿美元。但近日2022年后,由于智能手机市场出货下滑,芯片需求下降,也导致半导体企业接连被砍单。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笔者看来,美芯片企业之所以会陷入恶性循环,怪不了别人,全是咎由自取。不是中国市场不买了,而是我们不敢买了!在美对华为进行了芯片断供后,国内科技企业就已经彻底清醒,没人再会相信“造不如买”的鬼话。即使自研芯片的难度很大,但中国科技企业并没有放弃,反而增加了科技研发,只为实现芯片的自给自足。 今年前10个月,中国芯片进口数量已经减少了超过600亿枚,进步显著。而这恰恰是美芯片企业最担心的事情。张绍忠曾经说过,现在美企“断供”我们芯片,不出3年,中国的大街小巷都在卖芯片。 虽然这句话似乎夸张了一点,但事实就是,只要中国制造想干,就能做到,并且还会把价格“打”下来,到时候才会让美芯变得更不值钱。看到目前美芯巨头的处境,外媒也做出了客观的评价,最坏的时刻还没到。 一旦我们能够站稳中低端芯片市场,实现基本的自给自足,那么美芯片企业或者就要和中国市场说再见了。还是那句话,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目前,我国在芯片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产光刻机、光子芯片、粒芯技术、超导量子芯片以及RISC-V芯片等,都频频传来好消息,而这也让美企有点慌了。 但不管美企如何示好中国市场,国内科技企业也要记住,商场没朋友,一切都是利益。所以不要对外企有任何依赖,还是要坚持自主研发,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样才能保持自主独立,降低被“卡脖”的风险。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留言!
美國一直聲稱他家的太空技術被「竊取」,然而很多時候,美國自己卻在偷偷抄作業。而且萬萬沒想到,美國抄中國作業抄到月亮上去了。 最近有媒體就發現,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為登月計劃準備的新型月球車,看起來似乎「山寨」了中國火星車「祝融」號的設計方案。 事情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美國現在也在搗鼓登月的事情,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為此專門搞出一款「揮發物調查極地探索車」(VIPER),為了確保月球車能夠在崎嶇的月面上行進,NASA改進了月球車4個輪子的工作原理,確保月球車可以像蟲子一樣在月球上「爬行」。 但是眼尖的媒體很快發現, NASA的這項技術並非首創,因為中國的「祝融」號火星車就應用了這項技術。 「祝融」號擁有6個輪子,能夠在火星上移動,但是火星的地表也是很崎嶇的,以前美國發射的「機遇」號、「勇氣號」火星車,就曾經被火星地表給「困住」。 聰明的中國科學家想到了問題解決方法,那就是讓「祝融」號火星車模仿尺蠖的運動形態,「祝融」號的主動懸架移動系統能夠調節輪胎行動,運動過程中可以讓前輪先動,中後輪保持不動,這樣「祝融」號的「身軀」就會向前「舒展」,車身高度降低,而緊接着前輪固定,中後輪往前推,車身又抬高了,這樣像蟲子一樣「爬行」,速度降低,但能夠有效克服軟沙地等特殊地形所造成的困擾。 (尺蠖) 凡事都有個先來後到,中國先搞出來的技術,美國如今招呼都不打就拿去用,就難怪人家質疑現在輪到美國抄作業了。 對於這一現象,有航天技術專家表示,在太空技術領域,互相借鑑是很常見的事情。事實上,我們這些年的技術發展突飛猛進,中國探火項目團隊曾多次在國際場合與外國同行交流心得和智慧,包括天問一號任務的成果,都有分享給國外同行和愛好者。 (中國空間站) 可見,中國一直都是十分慷慨的,最近我們發射「夢天」實驗艙,實現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的竣工。在國際社會紛紛投來關注目光之際,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就表示,已經有17國太空項目確認要登上中國空間站了。 趙立堅表示——期待中國空間站早日成為全人類的「太空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