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積電的表現能夠證明,張忠謀「翻臉」速度比翻書還快!在美修改了芯片規則后,作為台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就多次表達不滿,甚至一點面子也不給,直接喊話老美,投資再多錢也打造不出來完整的芯片產業鏈。 面對老美多次邀請,張忠謀直言不諱,制造成本要高出55%,赴美建廠沒前(錢)途。但正當大家以為台積電鐵了心,表了態,不會赴美建廠的時候,張忠謀卻跳出來官宣,台積電將在美建立一座5nm晶圓廠以及一座3nm晶圓廠,畫風突然變了。 事實上,這就是台積電的「真面目」,張忠謀早就已經開始行動了,在12月6日,台積電就要安排首批機器入場了,且已經有約300名工程師已經乘坐包機前往了美國。據悉,台積電5nm芯片的月產能將會提升到2.2萬片,是美國最先進的芯片代工廠,沒有之一。 說實話,或許是大家對台積電的期望太高,以至于忘記了當初台積電對待華為以及大陸市場的態度。台積電受到芯片新規限制,無法繼續和華為合作的時候,張忠謀曾多次公開強調,失去華為并沒什麼大不了。 而在台積電決定赴美建廠后,也曾公開表示,大陸市場所貢獻的營收只占據台積電總營收的10%,失去也沒什麼可惜的。很顯然,台積電早就已經表明了態度,揭開了自己的「面具」,只是我們自己沒有清醒罷了。 但值得慶幸的是,國內科技企業早就已經清醒,且如人民日報呼吁的一樣,拋棄所有幻想,且摒棄了「買辦」思想,堅持自主研發,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身上。以華為來說,在失去了台積電后,華為并沒有停止對芯片研發的投入,且海思也在繼續鉆研。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公開表示,華為要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也就是說,華為要建立完善的供應鏈,不想再受限于人了,這就是華為的態度。 而在過去兩三年時間里,華為確實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通過哈勃,華為投資了不少國內有潛力的芯片產業鏈企業,且在芯片堆疊技術、超導光子芯片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將成熟工藝芯片堆疊或拼接,也能實現芯片的高性能。并且還找到了繞開EUV光刻機的新方向。 根據公開數據,華為在2022年前9個月,累計研發投入就超過了1100億元,這也是華為在芯片領域能夠快速進步和突破的關鍵。而華為也很好的響應了人民日報的呼吁,起到了表率作用。不靠別人,就靠自己。利用自研技術提升核心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變得強大而不用仰人鼻息。 值得強調的是,其他國內科技企業也不要掉以輕心,雖然當下還能通過外購的方式獲得先進芯片或者尋求台積電代工,但說不準在什麼時候,就會成為「下一個華為」呢?總的來說,堅持自研才是唯一的出路,不要有僥幸心理,美企不可靠。對此,你怎麼看呢?
中國空間站即將迎來神舟十五號載人宇宙飛船乘組,根據規劃,神舟十五號將在今天晚上11時之後進行發射,目前搭載神舟十五號載人宇宙飛船的長征2F運載火箭已經矗立在發射架上,各項準備工作已經開始。神舟十五號載人宇宙飛船對於中國空間站來說有特殊意義,因為是第一個有直接交接的空間站乘組,神舟十五號的3名航天員將會和神舟十四號的3名乘組在中國空間站進行任務交接,因此中國空間站會出現有6名航天員同時在軌的局面,這是在問天和夢天實驗艙發射之後的新的面貌。 就在中國空間站神舟十五號載人宇宙飛船發射在即的時刻,中國相關機構公開宣布,目前已經在準備培訓外國航天員的各項工作,中國空間站歡迎國外的航天員進駐。隨着問天和夢天實驗艙和核心艙的鏈接,中國空間站實現了完整的構型,因此已經具備6人乘組的工作,因為除了核心艙有睡眠艙室之外,問天實驗艙也具備了為航天員提供睡眠的艙室,從而為多乘組的任務提供了基礎。除了核心艙和問天實驗艙之外,載人宇宙飛船也可以提供航天員睡眠的區域。 中國空間站是採取了開放和包容的戰略,歡迎國外的航天員參與太空試驗工作,這是與國際空間站最大的不同。國際空間站雖然冠名「國際」,其實是美國的一個小圈子,國際空間站是美國和俄羅斯主導的項目,主要分為西方艙段和俄羅斯艙段。國際空間站是俄羅斯和美國主導建造,大型構件是通過俄羅斯和美國發射升空,此外還有日本的艙段,日本還為國際空間站開發了貨運飛船。國際空間站是明確禁止中國的參與,因為美國國會立法禁止美國和中國進行任何形式的航天合作。 國際空間站不僅僅對中國說不,也拒絕其餘眾多國家的參與,在國際空間站領域,美國設立了非常明顯的政治門檻,不是美國的盟友是無法加入國際空間站的。雖然俄羅斯在國際空間站領域有着很大的話語權,但是俄羅斯也沒有足夠的資金維持國際空間站的運行,因此在多個領域還是要看美國的臉色,因此俄羅斯方面也無法接納其餘國家的航天員的進駐。從國際空間站的發展就看得出來,國際空間站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和俄羅斯博弈之下的產物,因此在使用的過程中也是交鋒不斷。 在空間站領域,面對中國採取包容的戰略,美國的玻璃心是碎了一地,如今美國已經宣稱中國沒有採取開放的態度,其實這是美國「賊喊捉賊」,美國在國際空間站項目上起到了極壞的榜樣,試圖通過對於中國的封鎖來遏制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如今中國已經擁有了獨立建造的空間站,而美國則是要求着俄羅斯繼續維持使用國際空間站,最終中國空間站才是代表國際,航空視界認為美國的心態是相當的複雜,因為國際空間站長期處於超期服役的局面。
11月28日电 综合韩媒报道,当地时间28日,韩国总统尹锡悦公布“未来太空经济路线图”,并表示将设立“太空航空厅”,打造韩国自己的航天局。 资料图:韩国总统尹锡悦。 根据“未来太空经济路线图”,韩国计划到2032年成功登月,到2045年自主实现火星登陆。 尹锡悦承诺把月球的资源和火星家园留给后人,并提出5年内自主研制出可飞往月球的运载火箭发动机,到2032年成功登月并开采月球资源。 据韩国国际广播电台(KBS)报道,为了实现目标,韩国政府将建设“韩国版NASA”。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下将设立“太空航空厅”,总统亲自担任国家太空委员会主席。 韩媒:预计3万多球迷今晚聚集首尔街头助威,警方加大警力部署 2022卡塔尔世界杯H组小组赛第二轮韩国队与加纳队的比赛将于11月28日22时(韩国时间)进行。韩联社最新报道称,据韩国警方消息,预计当晚将有3万余人聚集首尔街头,为韩国队世界杯比赛助威,警方将在现场部署870余名安全管理人员维持秩序。 据报道,警方预测当晚将有3万余名球迷参加在首尔光化门广场聚集,为韩国队比赛助威,因此韩国警方将在现场部署150名普通警察、12个机动部队的700多人和20名武警特工,以维持秩序。韩联社还称,警方还将另外在仁川足球专用球场、水原世界杯体育场、安养综合运动场、议政府综合运动场、议政府信韩大学室内体育馆等球迷聚集观赛的场所投入机动部队和武警特工队加强安全管理,全力维持活动现场秩序,并加强反恐防恐工作。 当地时间10月29日晚,韩国首尔梨泰院一带曾发生大规模踩踏事故,截至目前,累计造成158人死亡,197人受伤。踩踏事件发生后,韩国足协曾建议取消世界杯街头助威活动,但首尔市政府最终允许活动举办。
苹果公司的赚钱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一年的营收可以达到3000多亿美元,再加上庞大的净利润让许多供应商都想和苹果合作。 不过苹果供应链不是那么好进的,即便得到苹果的合作意向,也不意味着能拿下苹果订单。就像苹果原本打算采购长江存储的芯片,却突然变脸把订单交给了三星。 这是什么情况?苹果为何频繁调整产业链合作? 苹果变脸,关键订单交给三星 今年以来,各大手机厂商的出货量,营收都在同比下跌,而苹果却呈现同比大幅上涨。这说明苹果手机的市场热度非常高,消费者对采购iPhone保持热情,尤其是iPhone14系列,Pro以及Pro MAX机型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只要有足够多的产能,也能迅速被市场消耗。如此优异的市场表现,苹果必须对产能有所保障,加大对屏幕、内存、天线等一系列零部件的采购量,优化产业链结构,应对旺盛的需求。 所以苹果打算降低对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韩国厂商的依赖,将韩企手中的存储芯片订单分配一部分到中企长江存储手中。 外界纷纷判断长江存储能就此打入苹果供应链,与韩企形成三足鼎立,进一步提高全球市场份额。不过事情还没有尘埃落定,苹果给出的解释是“正在评估从长江存储采购NAND 芯片,用于在中国市场销售的部分iPhone。” 这说明苹果有想法和长江存储合作,一旦评估通过,或许长江存储进入果链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可是苹果“突然”变脸了,根据供应链的消息,由于一些限制,苹果将从2023年采购三星的NAND 芯片,并作为主要替代商。 如果苹果在2023年采购三星的NAND 芯片,那么在iPhone15系列中,三星会成为主要的NAND 芯片来源。至于长江存储,恐怕吃了“闭门羹”。 要知道长江存储专注NAND 芯片研发,已经有能力做到128层闪存的水准。苹果与三星的存储芯片合作主要是聚焦于DRAM,如今也要采购三星的NAND芯片,有可能长江存储已经被拒之门外了。 那么苹果为何突然变脸呢?原因或许和美国有关系。长江存储其实是在美国的关注范围内的,美国对存储芯片产业指手画脚的同时,长江存储也在其中。 站在苹果的角度,如果选择与长江存储合作,将来美国若采取哪些行动,或将对苹果产业链稳定带来变数。一向追求产业链稳定的苹果,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只能继续依赖韩国企业了。…
美國為了阻止中國在科技領域超越美國,打破其在全球該領域的壟斷地位,從前總統特朗普任期開始,就對中國高科技企業進行喪心病狂的打壓。結果證明,美國的打壓行徑非但無法阻止中國科技進步的勢頭,同時還傷及己身,給自家的科技企業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 不久前,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一項法令,旨在對中國實施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不但要求美國相關企業遵照法案的規定,禁止向中國出售相關科技產品,還拉攏日本、韓國和荷蘭等國家,企圖通過組建芯片聯盟等手段,阻止包括高端芯片和光刻機等產品向中國出口。 事實證明,拜登政府這種傷人害己的挑釁行徑,早就註定了不得人心的結果。因此,日韓兩國在加入芯片聯盟問題上,一直猶豫不決。畢竟,這兩個國家不但在中國市場上擁有很大的銷售份額,更重要的是,它們在半導體原材料供應方面,也對中國形成很大的依賴。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讓日韓與中國進行脫鈎,無異於拿把刀讓他們自殘。 而遠在歐洲的光刻機製造大國荷蘭,日前已明確拒絕美國有關「對華出口管制」的施壓,公開表態將繼續向中國出口相關芯片製造設備。即便是美國自己的芯片企業,也對拜登政府的相關禁令表達強烈不滿。原因很簡單,在國際芯片市場疲軟的當下,失去中國市場將意味着什麼,它們都心知肚明。 上述種種事實表明,美國利用國際同盟優勢,在高科技產品領域對中國實施的「卡脖子」戰略,基本已經宣告失敗。而拜登早前所簽署的那份有關「對華出口管制」的法案,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已變成一張廢紙。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中國科技崛起束手無策的拜登政府,不得不重走特朗普失敗的老路,隨即再次掄起打壓大棒砸向中國多家科技企業。 據觀察者網報道,當地時間25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發表聲明稱,該委員會投票一致通過禁止華為、中興通訊和海康威視等5家中國企業的產品在美國銷售。該聲明稱,上述5家中企的產品「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不可接受的威脅」,禁售是依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在2019年頒布的、一項旨在保護美國通信網絡安全的法律。 特朗普時期頒布的這部「法律」,所謂「保護美國通信網絡安全」本身就是藉口,其主要目的是對當時的華為進行打壓。為此,當時的美國政客和官員滿世界遊說盟友、夥伴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要求它們禁用華為5G技術設備。結果大家都看到了,時至今日,華為的5G技術設備,已成為全球超過60個國家使用的新一代通信網絡。 華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讓被美國脅迫禁止使用華為技術設備的英國一名官員感嘆稱:「禁用華為新一代通信網絡技術設備的結果,將導致英國的通信網絡技術落後於第三世界國家」。由此可見,特朗普任期內對中國華為的打壓,結果卻適得其反,成為推動華為走向世界的最有效「廣告」。 拜登政府在對中國芯片封鎖企圖遭遇失敗之後,重新撿起特朗普已被證明失敗的反華工具,再次對中國科技企業張牙舞爪。按照美國智庫的說法就是:拜登政府延續特朗普任期內的強硬政策,繼續向中國公司施壓,剛剛頒布的禁令「是一個高潮」。 美國智庫似乎忘了特朗普對華為打壓遭遇失敗的事實。拜登現在重走特朗普失敗的老路,失敗將會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至少,拜登對中企的打壓成本已進一步飆升。據觀察者網報道,在去年美國拆除這些中企設備的成本預算為19億美元,但根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日前的估算,現在拆除這些中企設備的成本已增加至53億美元。 拜登政府採取這種「錢多人傻」的方式打壓中企,其實更像是一種無奈之舉。美國對華貿易戰失敗了,拜登對華高技術封鎖企圖也破產,他現在手裡幾乎無牌可打。因此,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打壓中企,展示對華「強硬姿態」,就成了拜登的一種無奈選擇。
在经历了几年的犹豫之后,美国现在不得不开始认真地考虑一个方案。就是让国际空间站在2030年服役期满之后,脱离地球轨道,坠入大气层中烧毁。 这一方案虽然心疼,但是也有技术难度。目前评估,认为想让国际空间站进入大气层之后完全烧毁,而且对地面不造成任何的负面影响,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那我们先来说说国际空间站的未来前途,这也是引发很多人关注的一个话题。 国际空运站目前在轨运行已经超过了20年,虽然屡次进行了一些重要部件的维护和改造,但是毕竟它的寿命临近了。国际空间站在人类的空间科技领域,应该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它的建造也是历时颇长,而且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是在多国的合作努力之下,才走到今天的。 统计一下,国际空间站从兴建到完成,累计进行了42次发射,最终才建成了这个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400多吨的巨大的人造物体,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在空间建造的最大的一个物体。很多人一直都对国际空间站抱有感情,所以有人说,为什么国际空间站不能够把它拿回来,变成一个博物馆,让公众们能够在闲暇的时候徜徉其中,来体会一下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空间物体是怎样的? 这个想法很美妙,但是实现起来,以现在人类的技术来讲,极为困难。我们知道,现在的载人飞船也好,或者返回式的卫星也好,体量都比较小,而且它们本身具有坚固的结构和强大的耐热的外壳、防热的材料,国际空间站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一是它本身的结构不是为了载入设计的,另外它也没有任何的防热屏障。这么大的体量的一个空间站,一旦进入大气层,和大气剧烈地摩擦,那么产生的2000度的高温,会迅速地让它进入一个分解和融化的状态。如果不是这样的减速,那么采用其他的方案。比如说,有人说,是不是可以用很多的火箭把它拖着,让它平稳地着陆? 那么从物理上讲,是可能的。但是如此,需要的火箭动力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制造过的巨型火箭,连土星5号这样的火箭,恐怕也没有办法让国际空间站能够囫囵个儿(意指完整的、完好无损的)地平稳降到地面上。国际空间站在退役之后,恐怕只能考虑进入大气层焚毁。 那么有人说,美国不是有其他的方案吗?比如说,把它交给一些商业机构来,在它服役期满之后进入商业运行。这是美国NASA认真考虑过的一个问题,国际空间站如果交给商业机构来运行,以这个空间的商业研究和商业旅游来支持它的运营费用,那倒是一个很美妙的想法。但遗憾的是,目前没有商业企业明确地表示,会全面的接盘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虽然SpaceX这样的公司对此表示过兴趣,但是目前的意向还没有明确地被达成。 这个问题主要是钱的问题。因为国际空间站是个20多年的老设备,如果接盘它的话,就意味着要不断地为它进行投入,而且投入的资金非常大。除了国际空间站长期驻留的人外,国际空间站还要不定期地去抬升它的轨道,否则它就会越飞越低,越飞越低,很快进入大气层,不经意间可能就毁掉了。 这些投入还是表层的,因为在服役期满之后,国际空间站马上面临的就是一些重要的系统和部件的翻新升级,那这些工作涉及到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重大挑战,商业公司是不是能够接接手,能够接的下来?而且即便是商业公司有实力接它下来,那么投入的资金和成本,是否能够在未来的商业航天旅游中收回,这也是个巨大的问号。毕竟商业航天旅行不是一个小问题,而且在如今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有多少人有意愿和有能力愿意支付如此的费用,也是要打问号。 这个注定了国际空间站很有可能在2030年服役期满之后,没有办法再维持下去。虽然美国提出了一些方案,想把它维持到更远,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参与国都愿意达成这样的意向,最后可能只能是果断地退役、果断地脱离轨道。 那么,下面的问题就是一个技术问题。一旦国际空间站脱离轨道,它能不能完整地烧毁?这个问题,美国过去是有过教训的。比较大的人造航天器,在进入地球轨道之后,如果你的控制方式和预先的测算不够周密的话,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想的效果。1979年美国的“天空实验室”脱离轨道,进入地球大气层烧毁,就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案例。 天空实验室也是为美国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一个空间实验器材,本来它并不是要在1979年就坠入大气的,原本美国是希望在航天飞机这样的系统完成之后,利用航天飞机的运输能力,通过航天员的空间作业,为天空实验室安装推进系统,抬升它的轨道。或者利用这样的推进系统,降低它的轨道,实现一个可控的载入地球大气焚毁的过程。 但遗憾的是,航天飞机的进展慢了,一直到天空实验室到了70年代末,航天飞机也是还没能完成。这样一来,天空实验室就没有办法及时地抬升轨道,也没有办法进行一个更有效率的可控载入。结果就在犹豫之中,太阳风的突然剧烈活动,引发了地球大气层的局部的升温和膨胀,这就意味着,天空实验室在运行的过程中,遭到了更大的大气分子阻力这样的影响,导致它的轨道迅速降低。 太阳风有这么大的本事,过去人类还没有意识到,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天空实验室迅速地进入到了大气层中,这是美国科研人员预料之外的。于是为了实现当初的载入的目标,天空实验室的操作人员关闭了上面的自主的自控陀螺仪,主动地让天空实验室进入一个翻滚的状态,加速它在某一个预想的这个位置,进入大气层的速度。但即便如此,80多吨的天空实验室也没能完全烧毁,有相当一部分残骸落到了澳大利亚的西南部。这部分的人口相对比较稀疏,没有造成大的损失,但这是一个教训。 而国际空间站比天空实验室要大将近5倍,400多吨,这么大的家伙进入大气层之后,姿态是很难控制的。特别考虑到翻板的影响,它可能发生剧烈的翻滚或者偏转,即便是做出了周密的计划,它也很难按照人类的计划来实现一个载入和烧毁,这么大的东西也很难完全烧掉,这是一个头疼的事。 所以说,目前NASA正在考虑是不是需要用更多的飞船,比如说1艘到3艘的飞船,主动地施加这个力量,推力的控制,来让国际空间站实现可控的载入。但这么大体量的空间站进入大气层,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细微的变化,以及它的燃烧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目前还没有人能够精确地给出预言。…
近日,推遲了將近兩個月的NASA太空發射系統火箭終於在萬眾矚目當中升入太空。這是自19年前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以後,美國載人航天再出發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段歷程得到了全世界航天愛好者的高度關注,有關的細節我們就不再贅述了。 (發射前的SLS火箭) 但是美國的有關媒體在報道這個重大事件的時候,卻把中國拿出來對比,認為這是中美月球競爭的一個重要事件,兩國正在比拼,誰能第一個在月球上建立長期基地。 這只能說對於中方的格局,美國人還是小看了。根據我們所了解的中國航天計劃,完全沒有和美國搞競爭的意圖,中國的月球探索和各種航天科研活動,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步伐向前推進,不因為美國的政策變化而加快或者拖延。或許,這就是美國軍方在最新一版國家安全戰略中所描述的「步伐穩健的競爭者」。 航天競爭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集中表現,特別是用超級火箭實施登月,消耗了巨大的財政資源,卻很難看到短期甚至中期的經濟效益。一個國家從事月球探索,一方面是由廣大科學家積極推動,為全人類謀求科學進步,但是在相當大程度上,也是服務於一個國家的政治目標,證明自己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和偉大的民族。 (設計中的貨運SLS火箭) 國家和國家之間是存在競爭的,而通過航天成就來競爭是一種正當的競爭。相反,用各種卑鄙手段來打壓對手,就是不正當的競爭,應當遭到揭露和批判。 冷戰結束以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上層認為其他國家在短時間內沒有可能趕上美國的科技成就,所以從美國政府到國會,對於這種正當的國家競爭是越來越沒有興趣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各樣的制裁禁運,以及通過社交媒體對其他國家的政權進行顛覆,乃至慫恿其他國家的內戰。特別是這次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基本就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一手推動的。 美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完全有能力,也完全應該把自己的財力物力用到正當的目標上去。但是如果沒有另外一個國家,用自己的航天成就來刺激一下美國,它是不會進行這種轉變的。而中國的航天成就就正好起到了這麼一個作用。 雖然中國沒有意圖和美國競爭,但是美國卻從來都把中國當成競爭的對手。2003年中國第一次實現載人航天飛行的時候,美國航天界就有人提出,中國對自己構成了威脅。但是美國政界卻不以為然,有人評價說,中國不過是做到了美國40多年前做到的事情而已,有什麼競爭可言嗎? 但是從那以後到今天,中國按照自己所宣布的航天發展計劃,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了里程碑,其中包括第1次月球着陸,第1次月球背面着陸,第1次月球採樣返回,火星探索和着陸乃至自主空間站的建設。根據外電評論,中國已經完成能力的登月計劃的「繞落回」三個步驟,正在推進2030年實現載人登月,2035年建立月球基地。這對美國航天造成了強烈刺激。這樣的穩步發展,確確實實讓美國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從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之後,NASA就試圖採用另外一種發展方向,通過商業航天的發展來強化產業基礎,服務於國家航天目標。這種想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問題在於美國失去了一個堅定而明確的國家航天目標,作為手段的商業航天很可能就會偏離目標。 從小布什政府開始,雖然提出了重返月球的計劃,但是國家意志不堅定,技術路線、系統架構和執行進度一再變動,讓美國也讓全世界的航天界產生了嚴重的動搖。在中國航天成就的刺激之下,如果美國重新建立起一個堅定的國家目標,決定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實現載人登月,地月門戶空間站以及月球基地等一系列目標,那麼等於把美國的航天事業拉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上,進而有效地把美國的整個國家行為模式拉回到正當的競爭路線之下,這對於全人類、包括中國自己是有好處的。 想當年美國通過阿波羅探月,實現了偉大的人類文明奇蹟,積累了大量的科學技術成果,這些成果至今仍然在造福着全人類。甚至於太空發射系統火箭的4個主發動機也可以追溯到阿波羅時代的技術積累。 中國把美國「逼回」了這樣一條軌道,也能夠迫使美國把更少的資源投入到那些不正當的行徑上,對人類和平與發展是有極大貢獻的。所以美國方面如果認為自己遭遇了中國的競爭,那麼就希望他更加用力地奔跑吧。
由于過去幾十年,中國半導體產業受到了「買辦」觀念的影響,所以被貼上了「缺芯少魂」的標簽,而芯片也成為中國科技最大的短板之一,對美芯企業的依賴度很高。隨著中國科技的快速崛起,芯片就成為了老美「卡脖」中企的重要籌碼。 近幾年,老美通過不斷修改芯片規則,限制了美芯企業對中企的供應,從EDA軟件、光刻機設備以及芯片代工服務等各方面,對中企進行了全方位斷芯「卡脖」。不可否認,缺芯危機確實對中企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但正如比爾蓋茨所言, 美企不把芯片賣給中國反而會逼著他們加快自研的腳步,最終不是我們不賣,而是別人不買了,得不償失 。 兩年過去了,斷芯出現了反轉,美半導體行業的處境并不樂觀,疲態盡顯。根據數據來看,進入2022年后,美半導體產業整體下滑嚴重,高通、英特爾、英偉達、美光以及AMD等巨頭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寒氣」,整體市值蒸發了1.5萬億美元,且部份芯片的價格跌幅超過了90%。 反觀國內半導體產業,芯片的日產能已經達到了10萬枚水平,且芯片進口率穩步下降的同時,國產芯片的自給率也在逐漸提升。或許是扛不住了,美芯巨頭也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集體「翻臉」了。 首先,英偉達受到「禁令」限制無法向中國市場供應A100芯片,為了繼續向中國市場供貨,在繞開「禁令」條件限制的前提下,英偉達針對中企打造了A800芯片,完全就是量身定制的,這也可以看出英偉達對中企繼續供貨的迫切需求。 其次,ASML公司無視老美對DUV光刻機的限制,繼續擴大中國市場的布局,且將DUV光刻機的量產計劃提升至600台,態度強硬,絲毫沒有給老美留面子。 另外,新思科技則專門為中企設計了一款EDA軟件,不受「禁令」限制。AMD以及超威半導體同樣也選擇了繞開「禁令」的方法,繼續和國內企業達成了長期合作。 美芯片巨頭的集體「翻臉」也引起了外媒的感嘆,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很顯然,外媒對老美的做法也不認同,甚至覺得很愚蠢。不可否認,利用「霸權」打壓其他國家的企業是有效果的,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這樣的「損招」,根本沒有贏家的存在,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沒有任何意義,并且還會導致整個行業的倒退。 值得慶幸的是,因為老美的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聚焦自主研發,徹底放棄「買辦」思想,堅持創新和科研,不再對美企抱有任何幻想。還是那句話,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只有把「糧食」握在自己的手里,才能做到「心中不慌」!科技領域也是如此,繼續加油吧!對此,你怎麼看呢?
长期以来,美国借用了各种手段以实现其阻碍中国半导体的发展。虽然嘴上声称会“尊重各国的选择权”,实际上却是强迫其他国家与其一起对华。 见多了美国说一套做一套的行径,大多半导体企业都选择了留在中国。 (来源:子图网) 欧洲顶级芯片制造商——意法半导体、英飞凌和恩智浦的高管们表示,尽管被夹在美国对中国半导体实施的出口限制,以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之间,他们依旧在遵守限制的同时,依旧寻求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作为全球最大的ARM架构MCU厂商,意法半导体十分重视中国市场。2007年的时候,意法半导体在中国通用MCU中占有的比率仅为2%左右,截至2021年,在中国MCU市场份额达21%,排名第一。 (来源:子图网) 对于意法半导体而言,中国大约占了该公司总收入的30%。在恩智浦看来,中国市场对其的贡献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2019年,恩智浦就有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中国。显而易见,中国是他们“不想离开”的市场。 今年年初关闭了在珠海运营32年的工厂之后,佳能却表示要投入500亿日元(约合25亿元人民币)新建半导体设备工厂,主要增产光刻设备,而建成后预计产能将提高2倍。 (来源:子图网) 然而在外界看来,佳能此番扩产,其实意在中国。 在2021年缺芯潮中,哪怕是佳能一台三十年前的二手光刻机,身价也可以足足涨了17倍,被炒到170万美元的高价。而佳能正好是抓住中国目前对光刻机的需求依旧强烈这一点,对中国开展了猛烈追求。
在國內晶圓代工市場,中芯國際是技術最先進的企業,截止目前,最高可為全球客戶提供14nm制程的代工服務。雖然這與台積電的3nm還有不小的差距,但這并不意味著中芯國際「技不如人」,主要原因就是缺少EUV光刻機。 「一代芯片、一代設備」是半導體行業內的共識,尤其EUV光刻機,是7nm以下工藝芯片的核心制造設備,全球只有ASML能夠生產。但礙于芯片禁令,中芯國際等大陸芯片廠商是有錢也不買到,反觀台積電,卻擁有優先采購權,手里足足有80余台EUV光刻機。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中芯國際承載著國內市場打破美芯封鎖的重任,即便沒有EUV光刻機,也應該不遺余力的想辦法,去克服先進7nm以下等先進工藝的制造難題。 然而,在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芯片大廠布局3nm甚至2nm等高端芯片之時,中芯國際卻多次傳出擴大28nm成熟芯片產能的消息。公開資料顯示,在近兩年時間里,中芯國際已接連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地建造了12英寸晶圓廠,并累計投入了超過1700億元。 對此,台積電張忠謀還表示,大陸晶圓制造水平落后台積電五年以上,算不上台積電的對手。可沒想到打臉來得這麼快,自進入2022年以來,7nm以下的芯片制程就出現了產能過剩,這給台積電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據悉,由于被高通、AMD等大客戶接連砍單,台積電先進工藝利用率下滑了近20%,市值蒸也發了約4000億美元,幾乎「跌下神壇」。 為了應對壓力,台積電不僅關閉了部分EUV光刻機,而且台積電總裁魏哲家還呼吁員工多休假。在年度支出方面,台積電更是兩度進行下調,累計縮減了超80億美元。真可謂曾經有多「囂張」,如今就有多「落魄」。 相比先進工藝芯片的「窘迫」,28nm等成熟工藝芯片卻仍是火爆,被廣泛應用于工業網絡、通信、汽車電子等關鍵領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行業,所需成熟芯片種類過百,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 近日,中芯國際宣布了一項重磅決定,將把2022年原定的320.5億元提升至456億元,上調幅度高達42%! 需要強調的是,中芯國際2022年前三季度的平均營收也才130億元左右,456億元的支出幾乎是一整年的營收!這與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代工廠紛紛縮減開支的舉動,可謂是形成了鮮明的巨大反差。 很顯然,台積電不愿意看到的情況出現了。現階段中芯國際的12英寸晶圓月產能已超過了70.6萬片,其良率也達到了業內頂尖水準,而隨著此次對年度支出的大幅上調,中芯國際在成熟芯片制程方面的領先優勢將會再度擴大。 反觀台積電,如今雖然認識到了成熟制程芯片帶來的巨大機遇,并決定把高雄7nm工廠轉化成28nm產線,但顯然是晚了一步。而且,按照老美制定的芯片法案,台積電若想獲得補貼,其南京成熟芯片工廠也很難進行大規模的擴產。 另外,迫于老美的壓力,台積電還計劃未來幾個月時間里,在美國新建一座3nm工廠,現階段更是正在打包3nm技術以及相關專項人才,包機運往美國。這意味著,台積電幾乎沒有過多的精力和財力發展成熟制程。 事實證明,中芯國際對成熟制程的選擇是正確的,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國產芯片的自給率,讓中企減輕了進口依賴,而且還為自己創造了巨大的營收利潤。數據顯示,中芯國際2022年第三季度的營收、凈利潤同比增長了41.9%和51.1%,形勢一片大好。 更關鍵的是,國產芯片的崛起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只有先在中低端芯片市場取得主動權,才能更有機會在高端芯片市場獲得成功,從而一舉突破美芯的封鎖。這就是中芯國際布局成熟制程的重大意義所在。 也許國產半導體的整體實力暫時距離美帝企業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慶幸的是,在中芯國際等優秀廠商的帶領下,國產芯片沿著正確的道路在加速前行,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國芯」就能讓世界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