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德國人評論各國高鐵,法國先進,日本優秀,對中國僅用“4個字”

引言 德国人做事出了名的严谨认真,尤其在工程技术方面,他们的专家也是相当权威,为了制定新的全球高铁标准,德国派出了一百多位顶尖专家,到世界各国考察高铁技术。 这是一次极其严格的评估,专家们带着挑剔的眼光,对日本、法国、中国等国的高铁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 德国专家考察了一圈,给了日本高铁“优秀”、法国高铁“先进”的评价。但是,到了中国,他们只用了四个字,这可不是简单的夸奖,而是发自内心的震撼,那么到底是哪4个字?这几个字背后又有什么意义? 各国高铁技术对比 要弄清楚这些专家为什么这么评价,得先看看各国高铁到底咋样。先说说日本的“新干线”,这算是老前辈了,经验相当丰富。 要说高铁的鼻祖,那还得是日本的新干线。早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它就横空出世,惊艳全球。几十年运营下来,经验确实丰富,也为不少国家提供了技术支持,功不可没,但这么多年的发展似乎有点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活力。 这些年速度提升有点慢,很多线路跑起来也就260公里/小时,跟咱们中国高铁350公里/小时的速度比起来,确实差了点意思。车厢舒适度也经常被吐槽,空间略显狭窄,座椅也不是特别舒服,长时间乘坐容易疲劳。 还有购票,很多地方还得去车站排队买票,或者提前预订,不像中国,手机一点,分分钟搞定,便捷程度差得不是一星半点,看起来整体的发展似乎陷入了一个停滞的阶段。 法国高铁TGV那也是相当厉害,574.8公里/小时的轮轨列车世界纪录,至今无人能超越,而且人家这技术兼容性好,很快就建成了以巴黎为中心的高铁网,成本控制得也相当不错。 但是它们只顾着速度,其他方面就显得有些不足,高铁网络覆盖不够全面,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之间,很多小城市被排除在外,难以享受到高铁带来的便利。 车厢舒适度方面,也有一些小问题,比如转弯时晃动比较明显,让人感觉不太稳定。晚点更是常有的事,有时候甚至晚点几个小时。 最后说说中国的中国高铁,虽然出道较晚,但进步神速,迅速崛起。再看看中国高铁,短短十几年,就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铁网,里程数比其他所有国家加起来都多,难怪德国专家送上“奇迹工艺”四个字的评价,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中国高铁“奇迹工艺”的内涵解读 那么德国专家口中的“奇迹工艺”,到底指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规模和速度吗?当然不是。首先说的那必然是规模上的奇迹。 四万多公里的高铁里程,这么大的高铁网,覆盖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别说是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了,就连很多三四线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都能坐上高铁。 这下好了,高铁出行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咱老百姓也能享受到高铁带来的便利,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在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出行方式,就像公交车、地铁一样,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还有就是技术上的奇迹,从最初的引进、消化、吸收,到如今的自主研发、技术领先,中国高铁完成了华丽的蜕变。 “复兴号”“和谐号”,这些响亮的名字背后,凝聚着无数中国工程师的智慧和汗水。他们克服了攻克了桥梁建设、隧道挖掘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创造了无数工程奇迹。…

3 days ago

馬斯克做夢也想不到!星鏈成他人“嫁衣”,被中國用來偵察戰機?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星链一直都是美国引以为傲的大工程。SpaceX每年都会送数以千计的卫星前往太空,以填充星链体系。这些浩如烟海的卫星,将整个地球围的水泄不通。 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我国如今已经可以利用星链卫星,来侦测他国战机。即便强如F22,B21,也能被我国探寻到。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我国真能利用星链来锁定美军飞机? 天罗地网——星链 2021年7月,我国空间站检测到了一颗星链卫星的靠近。好在空间站及时避让,这才避免了一场撞击事故的发生。 2023年7月,在浙江杭州淳安县,夜空中突然惊现一连串的不明飞行物。这些飞行物组成了22个亮点,乍一看,就跟星链轨迹似的。 近些年来,鉴于星链的种种怪异表现,以至于国人对其始终抱以“敌视态度”。 许多人认为,美国之所以布局星链,目的就是为了渗透他国境内,并干扰地区平衡。某些军事爱好者甚至还推测,星链是美国用来操纵全球的神兵利器。 毕竟美国在海外有多个军事基地,而这些军事基地最需要的就是互联网通讯。当星链架设起来以后,美军就能继续“开疆拓土”了。 总之,星链之于众人,无疑是最具威胁性的天罗地网。 利用星链定位战机 然而,对于这份天罗地网,有人却将其利用了起来。这些“用星大佬”,就是由我国易建新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从易教授做出的实验来看,星链似乎真的可以为我们所用。 试验期间,研究人员弄了一台无人机,在天上飞来飞去,以模拟敌机来袭。此外,他们还用一台特殊的雷达装置来捕捉敌机信号。 在这个过程中,易建新教授携带的设备,并没有发射任何电磁波。然而,他们通过地面雷达监测屏幕,却发现了不断靠近的“隐形战机”。 无论是飞机轨迹,航速,航向,还是高度,都一目了然。 那易建新教授团队是如何做到的呢?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星链卫星无时无刻不在发射电磁波。像这些电磁波,环绕着整个地球,形成了所谓的天罗地网。当有敌机穿过某片区域时,就会反射出一部分电磁波。 而易建新教授团队,再将这部分反射的电磁波提取出来,用算法进行处理,这样就能获取敌机的飞行轨迹了。无论是B21轰炸机,还是F22、F35,都逃不过这一规律。 今后不再需要雷达了? 从整体成效来看,易建新教授团队发明的这款装置,好处还是挺多的。其中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不需要再用雷达捕捉飞机了。 如果是以前,要想锁定飞机位置,必须要架设一个雷达。然后让雷达到处发射电磁波,射到什么算什么。…

2 weeks ago

中俄技術互換開始,俄羅斯用壓箱底的王牌,換回了最急需的東西?

面对咄咄逼人的美国,中俄再度联手了。 中国新闻网发布消息,中俄航空技术交流合作及签约活动在11月4日于广西梧州举办。活动上中俄双方围绕引进俄罗斯航空技术、中俄无人机低空防御技术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并签署《航空技术及装备引进的合作协议》。 【中国采购俄罗斯的米-26直升机】 在俄乌冲突爆发的大背景下,一些外媒认为这场活动很可能标志着中俄两国将进一步深化在军事领域上的合作,以应对来自美国及其盟友国家的威胁。 因为在协议中两国达成约定,俄方将派遣俄罗斯乌法国立航空技术大学的专家长期驻扎梧州,在技术、人才、教学等方面给予中国技术支持。而在这些技术中,俄制大型重载直升机的相关技术是双方交流的重点。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中俄航空合作】 与此同时,中国民营无人机企业将开始生产具备航程远、载重大、飞行安全度高等性能特点,可广泛用于应急救援、物流配送、工农业生产、安全巡逻等领域的,能够同时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无人机产品。而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专家也将在合作框架下参与相关工作。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双方的合作都局限在民用领域。中国寻求大型重载直升机的目的是加强中国在应急产业领域的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而我们即将生产的无人机也都是面向民用市场。 但明眼人都知道,今天的解放军直升机部队虽然有以直-8L为核心的中型直升机机队、又有以直-20为核心的通用直升机机队,可唯独在重型直升机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俄罗斯有米-26,美军有支奴干和超级种马,这一领域技术产品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解放军直升机部队的进一步发展。 【解放军的直-20通用直升机】 同理,今天的俄军虽然有猎户座、海鹰-10等无人机,且这些无人机在俄乌冲突中表现不俗。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无人机都只是中小型无人机,航程短、载重小,表现不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乌军的表现更差,和无人机性能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这也迫使俄罗斯一直试图发展国产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以填补自己在该领域的空白。 此时,我们再回过头看中俄之间的合作协议,不难发现双方的合作重心,就集中在各自欠缺的领域。 中国有单位小批量采购和使用过米-26重型直升机,对这种直升机中的巨无霸赞不绝口。而俄罗斯手上还有米-26的生产资料,如果我们能够将其与自己航电、航发和材料等技术相融合,完全有可能造出性能更强、更符合解放军需求的重型直升机。 【米-26在山区吊装重型设备】 与此同时,具备航程远、载重大、飞行安全度高等性能特点的无人机,也是个非常好的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底子。即便俄罗斯只能从合作过程中收获技术与研发经验,也足够他们提高自产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的研发效率,并进一步发展出防御低空无人机的相关技术。 不要忘了,中俄之间签署的合作协议本质上还是民间协议,这些技术只是具备军民两用特性罢了。美西方国家很难就此指责中俄两国,尤其是在面对中国时,西方国家集团很可能面临越是指责中国,越会推进中俄两国加深合作的情况。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外媒会将中俄签署的这次合作协议,视为中俄应对美国及其盟友国家施压的应对手段。 【俄罗斯的猎户座察打一体无人机】…

1 month ago

中國又出黑馬?這項技術的突破,讓俄羅斯痛失最大市場後悔不已

文|肉肉 前言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随着歼-20,运-20等战机的问世,大家都对我国实力的提升感到骄傲。 但在这之中,却有一项技术一直让我们觉得惋惜。 直到2001年,经过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努力,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 我们也从原来的依赖进口,转变成现在的自主研发制造。 正是因为这项技术,直接让我们的邻居俄罗斯一下子失去了最大的市场,现在只剩下后悔。 从零开始,艰难起步 纵观现在的国际地位,我国在其中的分量也是占比非常多的。 短短75年,就能发展的如此迅速,我们可以非常自豪的说,除了我国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 美国将我们视为竞争对手,韩国、日本以及一些欧美国家等,都紧跟美国的步伐,对我国进行一系列的制约。 国家不止一次在强调,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小到企业大到国家,大家都知道,在现如今的社会,想要站稳脚跟,一定要有核心科技才行。 翻看现在的新闻,每一个都在叙述“大国重器”方面的内容。 每当看到国家又有新的技术问世,就会打心底里自豪。 但在了解我国的科技崛起之路就会发现,我们一路走来实在是太难了。 大家一直听过我们有一句老话叫“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天空有着深深的向往。 据传,曾经鲁班就建造过一个鸟型飞行器,可以在天空中飞行三天。…

1 month ago

緊急撤離國際空間站?美國宇航局在國際空間站發現50個安全隱患

“现在是紧急撤离准备,现在是紧急撤离准备” 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接到了最大航天局NASA发出的紧急撤离通知,这是因为国际空间站上发现了许多安全隐患。 从2019年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发现了一股莫名的空气泄漏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空气泄漏变得越来越严重,NASA也将国际空间站的风险评级调至五颗星。 在危急时刻,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更为重要,那么,在国际空间站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国际空间站突然发现巨量泄漏。 2019年时,被指派到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在进行空间站管理检查时,无意间发现国际空间站的模块舱中似乎有空气泄漏,但随后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排查后,并没有找到空气泄漏的源头,于是这件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没有人会把这当回事。 但后来,工作满七号舱中的两名宇航员在舱中待着的时候意外发现舱中空气似乎漏光的特别快,他们开始感到不对劲。 他们认为很可能舱中有窜气,于是在两人合作进行密封舱体调查。 然而进行了一整天的排查后并没有找到气体泄漏的源头。 这件事本应该就此结束,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国际空间站上的这些宇航员意外发现,舱中的空气泄漏速度逐年增加。 2019年的时候,他们怀疑自己的舱室有气体泄漏,加班排查一整天没能找出泄漏的气体源,但从那之后空气泄漏的量却逐年增加,2021年时空气泄漏量已经比2019年多2倍,2022年宇航员又发现比2021多了2倍。 既然两年的观察结果如此,宇航员们就非常担心2023年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于是他们开始讨论怎么才能找到这股神秘的气体泄漏源。 推测气体泄漏源头是国?但是2000年之前建造舱室会消失? 反复确认这样是否有可能后,他们又开始推测舱口本体是不是有裂缝? 但经过检查舱门后双双否决。 舱口本体有裂缝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无论是舱门还是舱口都有两个壳体包围,如果其中一个外壳有裂缝,那么另一个外壳就会将气压包裹起来,并防止外部空气侵入。 与此同时,在维修期间更换生物模块的时候,NASA也进行了全时监控,由此证实了此前的推测,宇航员们也可以肯定空气泄漏一直都在并不断增加。 审视这些线索后,宇航员们得出了一个被广泛怀疑但没有直接证据支持的结论——空气泄漏是由于俄罗斯服务模块上存在的一道较大裂缝造成的,但是俄罗斯政府对这一结论却置之不理。 随后,美国宇航局便开始进行更多调查,以确定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俄国政府窜气的推测。 调查很快给出了结果,NASA通过调查发现,国际空间站不同区域之间的微小气压差异导致舱门一侧气压相对更高,从而使系统中的窜气现象变得更加明显。…

1 month ago

美國GPS用戶數超60億,中國北鬥是多少?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卫星 文 | 桃汁晥露 编辑 | 砚台纪实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序 现在的社会科技十分的发达,AI逐渐代替人工。 如果我们出门在外迷路了,不用着急,只需拿出手机,打开导航应用,你就能知道自己的确切位置,并找到前往目的地的最佳路线。 GPS 这样的动作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研制出来却要耗费很大的心理,这是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科技追逐。 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美方的全球定位系统和中方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扮演着主角。 它们的较量不仅关乎科技实力,更牵动着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神经。 GPS卫星 据媒体报道,美方的GPS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60亿。 和我国的北斗相比,二者的差距十分的巨大,令人震惊。 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 如果要谈GPS,就得从冷战时期说起,在上世纪70年代,美方为了在可能爆发的核战争中保持军事优势,开始研发全球定位系统。…

2 months ago

世界最強風洞在中國!美國申請測試一次,中國:請先繳費50億美元

什么是风洞?从名字上来看,似乎只是个能出风的洞,感觉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可你知道吗?风洞是现代航空航天飞行器的摇篮,想要研制性能更强速度更快的飞行器,拥有提供更快风速的风洞至关重要。 既然如此,在当今世界哪个国家的风洞技术更强?答案是中国。 我国的激波风洞项目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风洞技术领先全世界。 另一位研究员也表示,在某些技术领域,中国最强风洞领先西方至少2、30年。 这样一个性能强悍的风洞诞生在中国,这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非常苦恼。 想要申请测试一次,都得先缴纳50亿美元的相关费用。 中国的风洞技术是如何从无到有,又是怎样发展到世界最强? 一、风洞有多重要? 在现代社会,像是中国、美国等军事实力强大的国家,自然而然的都要研制一些性能更强、速度更快的大型超高速飞行器。 例如美国的F-22,中国的歼20等等。 但在研发过程中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外形和它的动力系统是并行设计的。 外形设计相对容易,要比动力系统的设计速度更快。 外形设计完该怎么办?难道要先组装样机然后进行试飞,采集了飞行数据,发现哪里有问题再拆除重建然后再一次试飞吗? 这么做不说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甚至连试飞员的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 这是因为在超音速的飞行下,空气将不再是如今我们熟悉的轻柔介质,而是逐渐转变为一种具有高压、高温效果的“流体”。 它们会在飞行器的表面产生激波,导致飞行器外表的压力、温度出现急剧变化。 一旦飞行器材料的选择有误,又或是结构强度的设计、热保护系统的规划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飞行器在超音速飞行的过程中发生震动、失速甚至解体。 正因如此该如何设计超高速的飞行器,让它在具备飞行能力之前,就可以被科学家实际检测到空气动力学和高温气体动力学数据呢? 这就是风洞对飞行器研究制造的重要性,它可以模拟飞行器在真实环境中的飞行情况,从而让工程师测量、观测相关数据。…

2 months ago

中俄跨境大橋通車才幾個月,俄方開始後悔:早知道就聽中國的了!

本来是一件让两国人民都拍手称快的事儿——中俄跨境大桥刚通车没几个月,俄罗斯却突然开始“后悔”了! 这桥可是两国互相扶持、共同建设的象征,连通中国黑河和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原本是要大大促进两国的经济交流、货物往来。 可为何通车不过几个月,俄罗斯就坐不住了,甚至有些抱怨起来:早知道,当初就该听中国的!到底发生了什么? 俄罗斯后悔没听中国的话 说起俄罗斯的“后悔”,其实从合作之初中国就提出过一些建议,比如要重视中俄跨境贸易的潜力,提前做好通行管理和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 然而,当时俄罗斯并没有把这些建议当回事儿。他们认为自己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跨境大桥只是锦上添花。可如今,俄乌冲突让他们的运输网络受到了严重破坏,这座桥突然成了俄罗斯东部至关重要的运输枢纽。 眼看着桥上堵得水泄不通,俄罗斯才意识到,当初真不该对中国的建议置若罔闻。如果早些重视,做好应对措施,如今也不会陷入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现在,堵在桥上的不仅仅是货车和人流,还有俄罗斯宝贵的商机和经济利益。 而且这座中俄跨境大桥的建设难度一点不小,能成功通车已经很不容易了。 大桥全长19.9公里,其中桥梁部分长1284米,是双车道的矮塔斜拉桥,总投资高达24.7亿元人民币。最让人头疼的是,这座桥位于极寒地区,冬季气温低到令人发指,部分地区甚至能达到零下60℃的极端温度。 为了应对这样的气候条件,大桥建设采用了能够在极寒环境下保持高强度和耐久性的特殊材料 然而,桥虽然造好了,通车却并非一帆风顺。通车后,除了拥堵问题,还有中俄两国货运标准的差异给通行带来了麻烦。因为,中俄货车限高和铁路轨道的标准都不一样,这极大的耗费了通车时间。 不仅如此,确定建造的过程不仅漫长,还坎坷!如果不是中方的高瞻远瞩,一直坚持,恐怕现在这座连接中俄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就根本不存在了。 建桥背后的坎坷历程 先别急着替俄罗斯惋惜,这座桥的建设可真是“多灾多难”,起码也得用上“三折四波”来形容。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俄两国就有了建设跨境大桥的想法。当时的俄罗斯还叫苏联,虽然有意和中国合作,但它自身问题一大堆,捉襟见肘,没法全力推动这件事。 更悲催的是,没等桥的计划落实,1991年苏联解体了,俄罗斯忙着应付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动荡,桥的事只能暂时搁置。 好不容易,到了俄罗斯局势稍微稳定了些。结果俄罗斯又陷入了一场金融危机, 直到2013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跨境大桥的建设再次被提上议程。终于,2016年达成正式开工。经过三年的努力,桥终于在2019年竣工了,但因为种种原因,通车却又等了三年。 2022年6月,中俄跨境大桥终于迎来了正式通车。看上去,似乎一切都风平浪静,大家都期待着这座桥能够带来繁荣和便利。但是没想到,桥刚通车没多久,问题就纷至沓来。 首先最让人头疼的就是交通堵塞。这座桥设计之初,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人和货物通过它。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的运输线路被破坏,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也让其不得不把更多的运输和贸易转向东方。…

2 months ago

南海下一個超級工程,是中國在家門口,放下的又一枚“定海神針”

浮岛计划:中国在南海下一枚“定海神针” 南海,这片充满争议的水域,从来不乏暗流涌动。 最近,一则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招标公告,再次将这片海域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公告的内容,指向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项目——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或者用更直白的网络语言来说,就是“远海浮动岛”。 【国产“远海浮动岛”概念图】 你没看错,就是“浮动岛”。 这可不是什么科幻电影里的桥段,而是中国正在推进的一项超级工程。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外界的各种猜测和解读。 有人说,这是中国在南海的又一次“秀肌肉”,意在加强对这片争议水域的控制;也有人说,这不过是中国在科研领域的一次尝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探索和利用海洋资源。 那么,这个“远海浮动岛”究竟是什么来头?它的出现,又将对南海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上海交大的招标公告】 一、南海:机遇与挑战并存 要想弄清楚“远海浮动岛”背后的战略考量,首先要了解南海这片海域的特殊性。 南海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处,是全球最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之一,每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贸易货物要经过这里。对于中国来说,南海的战略地位更是举足轻重。 首先,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对保障中国能源安全至关重要。其次,南海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以及欧洲的重要海上通道,对中国的外贸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美济礁上的解放军预警机与导弹艇】 然而,南海也是一片充满争议和矛盾的海域。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一些国家对中国在南海的正当权益提出了质疑和挑战,甚至试图拉拢域外势力介入南海事务,搅乱南海局势,以遏制中国的发展。 菲律宾等国在南海问题上一直动作频频,不断挑起事端,企图侵占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和海域。而美国则以“维护航行自由”为借口,频繁派遣军舰和飞机在南海进行军事活动,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和威慑。 面对复杂的南海局势,中国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定决心,同时也致力于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中国积极推进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对话与合作,努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南海争端。 【填海造岛前后永暑礁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中国建设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的战略意图就显得尤为清晰。 二、“远海浮动岛”:中国南海战略的新支点…

2 months ago

幸虧中國沒中標!泰國高鐵選擇日本人建設,事後讓泰國欲哭無淚

高铁,作为现代化国家的标志之一,一直是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项目。然而,在这场高铁建设的竞赛中,不同国家的表现却大相径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真实故事:泰国高铁项目的"弯路"。 2015年,泰国政府雄心勃勃地启动了一项宏伟的高铁建设计划。作为东南亚的旅游大国,泰国深知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泰国政府却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放弃了实力强劲的中国高铁,转而选择了日本。 这个决定让许多人大跌眼镜。要知道,当时中国高铁已经在国际上声名鹊起,不仅技术成熟,而且性价比极高。相比之下,日本的新干线虽然历史悠久,但在性能和成本方面并不占优势。那么,泰国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事实上,这个决定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利益博弈。有人说,这是泰国在中日之间玩的一场平衡游戏;也有人认为,这是受到了某些国家的暗中施压。无论如何,这个决定最终给泰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就在泰国沾沾自喜地以为找到了"最佳伙伴"时,日本方面却给他们来了个"惊喜"。日本企业提交的建设方案,总造价高达4200亿泰铢(约839亿人民币),这个数字直接让泰国政府傻了眼。要知道,这比中国方案足足高出了800亿泰铢! 更让泰国政府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日本企业不仅要价高,还拒绝投资,只愿意提供低利率贷款。这意味着,日本企业只想赚钱,不愿承担任何风险。面对如此"霸道"的条件,泰国政府顿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与此同时,中国高铁却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2023年7月,中铁十局举行了中泰铁路一期工程的项目签约仪式。这条铁路将连接泰国曼谷和呵叻,计划在2026年竣工通车。更令人期待的是,二期工程将会和中老铁路相连,实现"中老泰"三国铁路互通。 看到中国高铁项目进展顺利,泰国政府不禁开始后悔当初的决定。他们意识到,在高铁建设这个领域,只有中国的方案才真正符合泰国的国情和利益。 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就在泰国为清迈高铁项目发愁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这个转机不仅改变了泰国的高铁建设计划,也让中国高铁再次赢得了国际市场的青睐。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国高铁又是如何重新赢得泰国的信任的?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11年。当时,以亲民和关心群众利益著称的英拉上台执政。她推翻了前政府的高铁方案,将重心放到了国内发展上。经过多次调整,泰国政府finally决定在国际上公开招标高铁项目。 这个决定立即引起了中国和日本的关注。作为基建狂魔,中国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我国专家立即着手设计符合泰国经济和环境特点的高铁建设方案。与此同时,日本也派出了专项小组前往泰国实地考察,提出了三套备选方案。 然而,中日两国的方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日本更注重"经济账",倾向于选择风险低、回报快的项目。他们提出的三条线路方案都以曼谷为中心,辐射泰国南部和东南部的发达地区。这种设计虽然可以快速回本,但可能会加剧泰国的贫富差距。 相比之下,中国的方案则更具前瞻性和全面性。我国提出的线路不仅覆盖了发达地区,还延伸到了泰国北部和东北部的欠发达地区。这种设计不仅可以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促进泰国整体的均衡发展。 从长远来看,中国的方案显然更符合泰国的国家利益。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泰国最终还是选择了日本来建设清迈高铁。这个决定背后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考量? 泰国政府的这个决定,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际高铁圈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专家纷纷质疑:为什么要放弃性价比更高的中国方案,转而选择成本高昂的日本新干线? 事情的发展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戏剧性。就在泰国政府沾沾自喜,以为找到了"最佳伙伴"的时候,日本方面却给他们来了个措手不及的"惊喜"。 2016年,日本企业正式向泰国提交了清迈高铁的建设方案。当泰国官员看到方案中的总造价时,差点没当场晕过去——高达4200亿泰铢(约合839亿人民币)!这个数字比中国方案足足高出了800亿泰铢,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的GDP。 更让泰国政府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日本企业不仅要价高,还拒绝投资,只愿意提供低利率贷款。这意味着,日本企业只想赚钱,不愿承担任何风险。面对如此"霸道"的条件,泰国政府顿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泰国前总理巴育·占奥差为了挽救局面,甚至提议将高铁降速来节省预算。这个建议却遭到了日本方面的断然拒绝。日本企业坚持认为,降低速度会影响新干线的品质和安全性,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就这样,清迈高铁项目陷入了长达数年的僵局。每当泰国媒体报道这个项目时,网友们都会在评论区狂风暴雨般地吐槽:"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现在知道中国高铁的好了吧?"…

2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