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英夫预测仁川登陆”是个很久远的故事了,至今还有很多书籍和文章在传播,本文主要是对最权威的批驳文章提供一点佐证。 雷英夫 一、起源 1、最初版本 这个故事最早出现于1989年出版的叶雨蒙写的《黑雪——出兵朝鲜纪实》,该书是这么说的(大意): 毛主席正在看第13兵团邓华、洪学智、解方联名所写的报告,其中指出美军在釜山一线形成环形防御圈后,朝鲜人民军歼敌时机已失,美军很可能在人民军侧后(平壤或汉城地区)登陆,前后夹击。 正在看时,周恩来总理来电,报告说:“主席,13兵团的报告您看过了吗?我这有个参谋,非常喜欢动脑子,最近他提醒我,麦克阿瑟很可能在仁川登陆,实施两栖登陆作战。” 毛主席问:“你那个参谋叫什么名字啊?” 周总理说:“叫雷英夫,过去在......” 毛主席打断了周总理的话:“你叫这个雷英夫,还有作战部的李涛,你带他们到我这里来一下。” 见到毛主席后,雷英夫说美军很可能在仁川登陆。 毛主席问:“那么仁川港是否适宜登陆呢?这个港是不是大港?海水有多深?大军舰是不是开得进去?你看过有关水文资料吗?” 结果雷英夫语塞,真后悔啊,为什么不事先想到这一点?一时间,雷英夫的脸红了。 这个版本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时空穿越,时间线我在后文写了。邓华等人给林彪的信是8月31日,林彪在9月8日呈送毛主席。 雷英夫跟着周总理去见毛主席是8月23日。 邓华上将 毛主席不可能在看着邓华、洪学智、解方写给林彪的信的同时,让周总理带雷英夫过去的。 2、第二版本 因为最早版本有太多问题,于是,在1994年的《党的文献》杂志第1-5期,雷英夫亲笔所写的回忆文章《我所了解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情况》就有所变化了。注:在1991年4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回忆片段》一文中,雷英夫已经这么说了,但未查到是哪个期刊,本文以1994年版为第二版本。 1950年7月12日,美军陆战1师登船前往韩国…
众所周知,间谍是一种专门窃取对方国家机密情报,以欺骗、利诱等等方式来非法获取一些珍贵资料的人的称呼,一般我们认为间谍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战争年代,比如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前,就曾经大量派遣间谍潜入我国搜集情报,作为侵华日军的急先锋,他们收集到的很多资料,都成了日后对付中国军队的法宝,给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可是鲜有人知的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有很多日本的商业间谍潜入我国,他们打着经济技术交流的幌子,借口观摩学习或技术传授的名义窃取我国的商业、技术机密信息,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这些商业间谍虽然其中有不少人被我们发现,但还是有一些潜伏的很好,并且继续疯狂窃取情报,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阿尾博政。 阿尾博政出生于1930年,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接受间谍训练,在日本战败投降以后,完成间谍训练的他以为自己就这样失去了报效国家的机会,于是就继续读书,后来还拿到了经济学相关的证书。时间到1972年,阿尾博政得到了他一直梦寐以求的机会,被日本有关部门派遣到宝岛进行活动,身份是日资企业的管理层,从事商业间谍活动,阿尾博政从此走上了他的间谍之路。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日本方面第一时间就将很多像阿尾博政这样的人派入中国,他们以投资、经济交流为幌子,同中国大陆的一些工厂、企业进行交流,期间大量套取、盗窃了中国当时最稀缺的技术资料。他们又利用外资的身份,同一些政府官员深入沟通,又套取获得了很多关于民生、自然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都被反馈给日本方面,用以专门压制中国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崛起。 就这样,阿尾博政在中国的37年间,一共向日本方面提供了150多条重要的情报消息,直到2016年他被发现时,本人都还在中国一家工厂进行所谓的“考察”。 我们很难想象,有多少像阿尾博政这样的商业间谍,还存在于我们国家,也无法估计因为他们,我们的企业、工厂遭受了多少损失,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之路太过艰难,不仅要面对外国的技术和贸易封锁,还要时刻提防这样心怀不轨的商业间谍的窃取。这不由得都让人感到不寒而栗,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更自觉的保守国家秘密,希望可以早日揪出这些间谍。
自从1949年以来,新中国涌现出了无数为了捍卫新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和国家尊严而做出贡献的英雄,新中国是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绝不会主动去挑衅、侵略他国,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频频挑衅中国。 开国大典毛主席讲话 自从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美之间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几十年如一日地频繁挑衅中国,毛主席的“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并不是一句空话。如今美国妄图插手南海事务,频频派遣军舰到南海来挑起争端,这就是明证。 而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美国也没有停止入侵我国领海、领空的步伐,1964年美国屡次侵犯我国南海,美军潜艇更是在我国海南岛附近海域活动。面对美国明目张胆的挑衅,毛主席用七个字回应“他们来捣乱,就打!” 不挑事也不怕事,面对美国的挑衅,毛主席主张坚决反击。 舰队 今天博览历史就来带大家一起了解毛主席对美国的斗争艺术,毛主席如何有力震慑美国的战争野心。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文章,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敢于斗争 奉陪到底 1950年,发生在朝鲜半岛之上的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全球众多国家的目光都聚集于朝韩两国的民族内战之上,美国纠集众多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出兵干涉这场战争。 这些国家有美国的亲信盟友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也有浑水摸鱼的土耳其、菲律宾、泰国等,更是有八竿子打不着的来自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南非。 美国一声令下,资本主义阵营国家莫敢不从,这支多国部队其中美军兵力占总数的90%以上,美军动用海陆空三军大规模卷入朝鲜战争,其陆军兵力出动了1/3,海军兵力出动1/2,空军兵力出动1/5,战场上美军飞机最多时达到了1700多架。 美军的飞机除了在朝鲜半岛帮助韩军轰炸朝鲜地区之外,还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朝鲜半岛 1950年8月27日上午,美军飞机B29和P51及蚊式飞机数架,分四次对鸭绿江沿岸中国境内的建筑物、车站、车辆以及人员进行扫射、轰炸,造成3人死亡,21人受伤。 美国飞机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这种挑衅行为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美国如此做的原因就是想试探中国的底线,妄图通过朝鲜半岛来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而中国也没有辜负美国的“良苦用心”,决心加入这场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美军展开正面交锋。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美军轰炸丹东是自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飞机第一次入侵我国领空,而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见识到了中国的实力,此后老实了不少。…
大家知道人类的生存能力极强,从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图来说,人能到达的地方很远。大家知道越是靠近极地,气候就越寒冷。在无限接近北极圈的地方依然还有人口分布。这里的一个群岛对我们国家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这个地方是斯瓦尔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就是93年前。我国与世界上的大国有很多的条约关系。中国在这个时候受了不少的欺负,许多宝贵的土地拱手让人了。有的时候国际情况很复杂,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 那个时候的中国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同时还被动地和别人做交易。不过当时在一处条约里提到了斯瓦尔巴,上面表示我们有权利使用研究这里的资源,公民也可以自由出入这个地方。可以说当时是被挪威“硬塞”给我们中国的,当时很多大国已经看中了这里的资源,知道这是一个宝贵的地方。 但是当时的中国完全没有心思去想这块地,因为其他的重大事情已经焦头烂额,没有时间去想,也没有去利用这块地,况且当时的我们也没有强大的能力去开发探索这里,这之间的距离非常远。后来这个特权慢慢地被大家忘记了,直到二十一世纪,中间过去了70年,我们开始重视起这个特权。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意识到资源的重要性,当时我们在北极圈内有自己的项目。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就近使用这个群岛的特权,有了它的助力,我们的北极计划发展的也更加顺利。我们也可以选择到这个地方游玩。 想看美丽的极光不需要特意跑到其他国家了,因为在这个地方就可以满足大家。纯净的自然环境让人忍不住想多待几天,这里美丽的景色不是任何地方都有的,它是独一无二的。这里的能源和鱼类是很多国家稀缺的东西,当然它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 我们有这样的特权让曾经做条约的国家有点懊悔,不过更多的是羡慕,因为我们可以利用这块宝地。不过他们也只是在旁边观看,不能说什么,因为现在的我们已经逐步强大,大家觉得呢?
大陆最后3名军统特务,隐姓埋名64年后,在2013年留下一张合照 2013年,浙江省江山境内一栋普通的建筑中,迎来了一场特殊的会面,祝仁波拄着拐杖,在记者的带领下颤颤巍巍地走进了这座院子,而此时另外两位满头白发的早已经等候多时。 见到祝仁波的第一时间,这两位老人浑浊的眼睛忽然一亮,匆忙起身迎了上来:“ 老战友,终于又见面了。” 三个人三双手紧紧交握在一起:“ 64年没见了,大家都老了啊。” 他们连连感慨着,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任谁也想不到,这三位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老人,竟会是当年国民党撤退时,留在大陆的最后3位特务:祝仁波、戴以谦和王庆莲。 作为国民党的特务,他们3人身上有着怎样的过去?1949年国军撤退之时又为何留在了大陆呢? 国民党军统局全称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这是由蒋介石的心腹戴笠一手成立的国民党特务组织,主要的工作就是调查、抓捕共产党人,并且以各种手段威胁、暗杀并囚禁共产党。 戴笠为人心狠手辣,在职期间曾为蒋介石立下不少“战功”,不少共产党人都落在了他的手中,可以说,不论在什么时期,戴笠对我当造成的伤害都是不可磨灭的。 那这三位国民党特务又是如何留在大陆的?他们过去又做了什么呢? 实际上,王庆莲老人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曾说道:“戴笠这个人是有些厉害的,但是军统中的人有坏的也有好的,那里不只是搞反革命工作,也为抗战工作出过力,甚至在抗战中牺牲了18000多人,他们都是为抗战出过力的。” 实际上,王庆莲老人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曾说道:“戴笠这个人是有些厉害的,但是军统中的人有坏的也有好的,那里不只是搞反革命工作,也为抗战工作出过力,甚至在抗战中牺牲了18000多人,他们都是为抗战出过力的。” 王庆莲虽然也是在军统中工作,但是却鲜少参与反革命的任务。 她是在1943年加入国民党的,当时她还只是一个15岁的小姑娘,因为家中生活贫困,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王庆莲便趁着国民党招兵之际,申请加入了军队。 当时抗战正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国共两党也还正处于合作阶段,所以当时很少有调查共产党的任务。 王庆莲和另外几个女生很快就迎来了她们的调配,当时军统局正处于缺人的阶段,因此她们在这一年6月被送到了重庆参与训练后,被送到了磁器口造纸厂做打印工作。 刚开始王庆莲只是军统局中一个普通的文职人员,与此同时,她还在进行着翻译方面的训练工作。 一直到1944年,王庆莲才被调到了军统局本部译电科华南股,成了一名翻译人员,股长是她的亲舅舅。 王庆莲 译电科的工作十分规律,他们每天只需要工作10个小时,完成手中分配的任务就可以结束一天的工作。 根据王庆莲的说法,译电科虽然并不直接接触外界,但是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尤其是保密措施要做到位,因此戴笠在选择翻译人员的时候,几乎招揽的都是江山地区的人。…
“到处都在杀人,血趟地跟水一样啊......” 这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回忆当年亲眼见到的画面时,在痛苦万分中说的话。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进了南京城,在6周的时间内,杀死了南京30万人。 当时在日军攻进南京之前,蒋介石连夜迁都,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负责驻守南京。 唐生智手下有蒋介石派给他的11万人马,却让20万日寇在短短5日内,攻陷了南京城。 南京保卫战 一时间,南京沦为了人间地狱。 那么,在得知南京大屠杀后,毛主席和蒋介石各有什么反应? 为什么11万南京守军却如此不堪一击?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最终要受到怎样的处置? 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南京保卫战。 蒋介石逃跑,唐生智临危受命 1937年11月9日,淞沪会战结束,上海被日军占领。 日本军队从南北两路对南京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蒋介石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应对之策。 在会议上,国民党内部一致同意在1937年11月20日正式迁都重庆,但是对于南京是否要固守还存在争议。 大部分国民党将领不愿意留守南京,所以主张放弃南京,但是蒋介石却有些犹豫。 淞沪会战 一方面蒋介石想要保存实力,将精锐都转移到重庆,另一方面,蒋介石还担心自己这样不战而退,会在国际国内丧失声誉。 其实,蒋介石心中一直对正在进行的布鲁塞尔会议寄予厚望,希望国际上用《九国公约》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停止对日本提供军用物资,并且对中国给予军事援助。 但是,在会议上掌握主要话语权的美国和英国多次无视中国的诉求,苏联虽然口头上支持我国的提议,却想要独善其身,并不愿意提供军事援助。 虽是如此,蒋介石仍然寄希望于苏联等国家,认为南京一定要守,只要守到别的国家发兵即可。…
1956年9月30日,時任印尼總統的蘇加諾訪華,毛主席在中南海與其進行會談,兩人就世界未來發展局勢和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展開了深入坦誠的交流,蘇加諾還提到了一個敏感問題,即台灣未來將何去何從,對此,毛主席指出了未來台灣的兩條出路:一條是通向華盛頓,另一條則是北京。 話音剛落,正當蘇加諾正準備再次提問時,毛主席又緊接着來了一個大轉折,他表示,第一條道路是絕對行不通的,蔣介石的反動統治終將以失敗告終,他們遲早會被自己心中最親密的盟友美國拋棄。 實際上,關於如何解決台灣問題,毛主席和黨中央早已有所行動,早在新中國成立前,毛主席便已經開始着手籌劃解放台灣了,但最終由於種種原因才被擱置,後考慮到台灣同胞和廣大人民對和平發展熱烈地渴望,毛主席審時度勢,順應民心,表達了希望能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美好願景。 新中國成立前後,毛主席部署解放台灣戰略 1949年初,隨着北平和平解放,毛主席開始謀劃解放台灣之事,1月31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秘密抵達西柏坡,與毛主席進行會談,毛主席向其介紹了當前解放戰爭的大好局勢,並首次提到了台灣問題。 3月,毛主席提出“武力解放台灣”的戰略方針,不久後,新華社發表了《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社論,並在文中提出了“解放台灣”的口號。 6月,歷時42天的渡江戰役以人民解放軍的勝利宣告結束,蔣介石重兵集團被合圍殲滅,幾天後,毛主席就按照之前的設想,乘勝追擊,親自點將,交由粟裕負責解放台灣的歷史重任。 同時,直接了提出攻台作戰問題:研究是否有可能在較快的時間裏奪取台灣,以什麼樣的形式奪取,用什麼辦法來分化台灣的敵軍等。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台灣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那麼,上海和沿海各港口將受到很大危害。 毛主席在發給粟裕的電報中,曾向他提到了四個重要的任務,其中之一就是準備解放台灣。為了能夠儘快解決台灣問題,中共中央專門成立了解放台灣工作委員會,由粟裕負責,同時,還對解放台灣後的各領導班子進行了相應搭建,對相關幹部開展集中培訓。可見,當時,中共中央對於解放台灣一事勢在必行。 不過,毛主席也深知,解放台灣面臨複雜的問題,如果動用武力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渡海作戰問題,還有美國的干涉,只有人民解放軍的力量更強大,美國妄想實施軍事干涉的可能性就越小,在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的作戰計劃中,與美國直接正面交戰從來就是被算在其中的。後來形勢的發展,也證明了毛主席作戰計劃的預見性。 不可否認,對當時軍事裝備落後的人民解放軍而言,解放台灣困難重重,但這絲毫沒有動搖大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堅定信念。在毛主席的計劃中,解放台灣的時間是在1950年的夏季。 7月,在蘇聯進行訪問的劉少奇,向斯大林提出了提供海空支援的請求,以配合人民解放軍實施解放台灣的計劃。此外,毛主席還表示,希望能夠派遣三四百人去蘇聯學習空軍方面的相關知識,並購入飛機,組成攻擊部隊,為日後奪取台灣提供渡海掩護。 在與朱德討論解放台灣的問題時,毛主席曾指出,只要蘇聯能同意提供海空支援,幫助人民解放軍掌握制空權,我們便能立即發起進攻台灣的戰役。不料,蘇聯方面的態度令人大失所望,斯大林同意幫忙培養飛行員,但一口否決了為攻台提供海空支援,他認為,一旦蘇聯介入,必然會招致美國報復,從而引發蘇聯和美國之間的戰爭,這是蘇聯人民不想看到的。 …
当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时,曾有一名官员在周总理面前说:“中国人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总是抬头走路。”这句话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周总理不慌不忙,笑着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显然含有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而且是在如此正式的情况下公开的,这让在场的中国员工非常愤怒。然而,由于外交场合,很难强烈谴责对方的无礼。如果你忍气吞声,任由对方羞辱,那么国家威望在哪里?幸运的是,周总理的回答教会了美国人柔中带刚的含义。最终,美国人感到尴尬。 事实上,在现代中国的外交场合,周总理不止一次用他的智慧征服了对手,并向外界展示了中国的外交风格。一名记者在接受周总理采访时问了一个讽刺性的问题:“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 周总理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所以我们被简单地称为马路。” 记者的意图是将中国人比作牛和马,并遵循与牛马相同的道路。如果你真的从“道路”这个词的来源来回答他,即使它是正确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周总理将“路”的“马”解释为马克思主义,这恐怕是这位记者没有料到的。 众所周知,中美关系的解冻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这一过程并不友好,双方都在暗中较劲。当时,周恩来总理会见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美国总统讽刺地说,“美国有足够的核武器来摧毁中国几十次!”。 周总理看了他一眼,停顿了一下,回答道,“我们中国相对落后,拥有的核武器只够把地球毁灭一次”。这让我想起一句话:腰杆要是够硬,说话不需高声,气定神闲中气足。 苏联前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曾对西方记者说:“如果你认为我很难对付,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不要在外交上激怒周恩来,否则只会自取其辱并不是空穴来风。周总理杰出的外交智慧向世界表明,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者,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