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這是一組100多年前的老照片,近代的老百姓生活真是太苦了

这是民国时期中国人千奇百怪的生活状态,普通老百姓大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民国时期(年月不详),一名盲人乞丐蜷缩在街边正在向过往的路人乞讨,盲人面前的铁罐看上去几乎没有路人施舍的钱物,也难怪,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可怜的人比比皆是,大家都自身难保又怎么会管别人的死活呢? 民国时期(年月不详),一个年纪不大的孩子因为饿的太久昏睡在路边,虽然倒在地上,但是手中还紧紧的的捏着饭碗,一旁的路人看着眼前的一幕,也只是远远的望着,没有人愿意多管闲事,因为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惨状随处可见,大家见的多了也就麻木了。 民国时期(年月不详),一名衣衫褴褛的的小乞丐正狼吞虎咽的吃着路人施舍的食物,后面稍小一点的乞丐由于年纪小抢不过哥哥,饿的哇哇大叫。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都死于战乱或饥荒,可怜的孩子只好以乞讨为生。 民国时期(年月不详),一位街头修鞋匠,老师傅看上去满头白发已经上了年纪,但是看上去身体倒还是挺硬朗,从他衣衫褴褛的穿着可以看出,他的生活过的也许并不好,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月,普通人能有口饭吃也已经很不错了。 民国时期(1936年),一位以打鱼为生的中年男子,可能是由于常年在外“日晒雨淋”的缘故,男子显得皮肤黝黑,只见他身上还穿着几十年前晚清时期的长衫大卦,就连发型都是前朝的款式,看起来很是复古,这种渔民一般都是以船为生,生活起居都在穿上,可想而知生活有多艰苦。 民国时期(1939年),山西临汾一户普通人家父子二人正在吃午饭,他们端着满满一碗面条正边吃边面带笑容地看着对方,在那个年代,能吃上一碗饱饭已经算是很幸福的了,但是从他们家里的环境来看,当时的百姓是真穷啊! 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感触颇深,相比于我们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我们的先辈真是吃了太多的苦,请大家珍惜眼下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3 years ago

1984年,一個日本人發明了一種食物,2021年它的銷量高達1181.8億

我不是在销售方便拉面,我其实是在为别人节省时间。”——安藤百福 1910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哈雷彗星时隔76年,再次回归到世人的眼前。 那一年也发生了一件在当时还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个叫安藤百福的人出生在了我国的台湾省。 安藤百福出生于一个日本商人家庭,他之所以会出生在我国台湾省,是因为家里人到台湾做贩卖丝绸的生意。 本来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之中,应该算是不错的,但是由于安藤百福的父母早早过世,所以安藤百福的早年算不上过的幸福。 在安藤百福早期的记忆里,他印象最深的是家里一直忙忙碌碌的人群,和清脆的拨打算盘珠子的响声。因为家里的生意需要帮忙,所以安藤百福学习的时间,远不如帮家里做生意的时间长。 因此后来有人采访他的成功经验时,他总是笑着说,自己没什么文化,都是实践出真知。 安藤百福长大以后,就开始自己创业,他最初做的生意,和家里的生意相关性很高,又有父亲遗留的资产打底,所以他一开始就做的不错,如果他是个小富即安的人,他可能会想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在日本的历史上籍籍无名,但是他并非是一个“安分”的人。 他先后从事了纺织品贸易,纤维制造,机械制造等等工作,因为当时日本是战时国家,所以这些紧俏的物资很快就帮安藤百福赚了不少的钱。 但是中国有句老话,叫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安藤百福后来也总说,危机总是在你一帆风顺时不期而至。 公司在战时的快速发展,也让安藤百福栽了一个大跟头。有一次他发现军用物资被偷窃,就去主动向军方汇报,结果军方不光没有给他这个老熟人什么优待,还让他在囹圄中呆了一段时间,安藤百福后来形容自己的这段时光为“我一度变成了一只猪”。 不过这种极端的环境,却为安藤百福的未来埋下一个伏笔。 当安藤百福在里面的时候,最渴望的就是出去,其次就是能好好地吃一顿饭,因此当时他除了意识到自由的可贵之外,还深深感觉到食物的重要性。 安藤百福从里面出来时,日本作为战败国,在各方面都无法和战前相比,尤其是饮食上。 日本早期一直以大米作为主食,但是当时的条件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大米供给普通的日本人,日本人当时主要的主食,主要是美国“援助”的面粉。   当时面粉主要被用来做两种东西,一种是西方人才吃得习惯的面包,另一种则是相对更亲民的拉面,因此当时的拉面馆要比面包店更受日本人的欢迎。 有一次安藤百福发现,即使在很冷的天气之下,拉面馆外面也会排满人去吃面,但是因为做拉面的利润并不高,所以没法改变就餐环境。 这时安藤百福又想到了多年那种“像猪一样的日子”,于是他决定做一款可以很方便食用的拉面,要想方便食用就必须减少烹饪的过程,且拉面的保存也会是一个问题。 不过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安藤百福,反而让他更加兴奋,因为多年的商业经验告诉他,有需求就代表着有利润,而有门槛则意味着自己的利润会有护城河,所以安藤百福很快的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方便拉面的研发当中。…

3 years ago

清朝末代格格,改名換姓到2014年,臨終前說出一件皇室醜聞

在人们印象中,格格作为皇亲贵胄,必定吃穿用度极其讲究。然而作为清朝末年的格格,不仅无福消受荣华富贵,还极有可能成为皇权下的傀儡,背负没落皇室的悲惨命运。 在清末民初,就有这样一位格格。她与皇室格格不入,出身王府却厌倦繁文缛节;她为了躲避没落皇室的命运,改名换姓做中国最早一批职业女性。 她就是满清末代最后的格格——金默玉,原名爱新觉罗·显琦。 没落的格格金默玉 1918年,爱新觉罗·显琦出生在辽宁旅顺,那个时候清朝已经灭亡四年了,不过溥仪皇帝依旧还可以在紫禁城生活,这也使得诸多的清朝遗老自以为高人一等,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也是这样一个人。 爱新觉罗·显琦是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与第四侧妃所生的幼女,因其父一直忘不掉家族曾经的辉煌,所以即使没落了依旧保持着皇家作风,要求女儿学习各种贵族礼仪。 不过,她性格豪爽,不拘小节,也不要仆人们向她请安。 长大后,显琦被送到了日本留学,接受现代教育。 这时候,为了自己的新生,显琦改名为“金默玉”。 1937年二战爆发,已经改名成金默玉的显琦返回北京,她不顾家人的劝阻,坚持要出去工作,最终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留学经验,成功在一家日本公司找到了工作,开启了职业女性生涯。 为了低调度日,显琦与其他哥哥姐姐一样,将自己改姓为“金”,名为金默玉。她紧跟当时的时尚潮流,剪短头发、烫出一头时髦的卷发,穿着碎花旗袍,俨然一位都市丽人。 除此之外,她还喜欢跑步和打网球,做一些在清朝皇室中人看来十分“出格”的运动。就连她的工作,哥哥和姐姐们也都并不看好,认为她作为一个格格,怎么能随便出去抛头露面呢?金默玉面对这些死板的哥哥和姐姐们,总是忍不住翻白眼。 然而,向来大手大脚、十分豪爽的金默玉经常入不敷出,即便是有丰厚的俸禄也不够自己花销。 特别是随着时局的变化,她的工作没了,手里面的积蓄也不多,不得不缩衣减食度过了一段极为艰难的时光。 后来,金默玉在一些亲戚的接济下,开了一家餐馆,生意逐渐好起来,家里的情况才有所改善。此时,金默玉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女性,她对自己的新生活十分满意,而且在打拼事业的过程中,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马万里。俩人在1954年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夫妻关系非常和睦。 之后,金默玉利用自己日语的特长,在一家公司里找了一个日语翻译的工作,虽然薪水不高,但是也足以自己开销。 1958年2月,离春节还有4天,金默玉突然从家中被带走,开始了长达15年的牢狱生活。唯一的罪名就是她的出身:肃亲王的女儿,特务川岛芳子的妹妹。 为了不连累丈夫,金默玉在狱中和丈夫提出了离婚。 1973年,55岁的金默玉刑满释放,来到天津一处农场当了工人,一干就是6年。 没有人能看得出来,她曾是一位出身高贵的格格,是肃亲王最小的女儿,是溥仪皇帝的亲侄女。…

3 years ago

八國聯軍企圖瓜分中國,為何當時美國堅決不同意?原因其實很簡單

八国联军谈判时,当英国人试图按照各国实力将中国划分为八大板块的时候,美国人竟然站出来投了反对票。 作为既得利益的获得者,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其实在列强商议如何瓜分利益之前,清政府也是做过一些挣扎的,比如光绪皇帝就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求助信。 只不过,猎枪下的羔羊试图向猎人求救,这本身就是荒谬的事情,所以美国人该得到的利益一分没少。 至于它极力反对将中国分而治之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它当时不够强大。按照英国人的分法,它得到的势力范围将会是最小的。 而且,清政府本就势孤力薄,一旦土地被瓜分,它连名存实亡都做不到,那之前的不平等条约,不就作废了吗? 但美国在八国当中,人微言轻,为了能够顺利保住自己的长期利益,它毫不介意地在中国本就空虚的国库上再割了一刀。 美国建议,让清政府开放各个通商口岸,各口岸的关税就用来支付赔款,这比瓜分中国的麻烦要少,各国完全是坐收渔翁之利。 其他七国考虑到,划分土地,势必也要争执一番;与其吵闹不休,不如直接拿钱更方便,于是也就半推半就同意了美国的提议。 因此,从一开始,美国反对瓜分中国,就没有一头发丝儿是为中国考虑,根本点还是在于他自身的利益。 事实上,在美国人的眼中,当时的中国人和印度、非洲等地的人并没有区别,都只是任劳任怨的廉价劳工而已。 接下来,才是美国秀高级操作的时间,并且从后续发展来看,它的一系列战略是完全取得了成功的。 根据清政府和八国签订的条约内容,美国将获得3400万两白银,这是一笔巨款,但和总赔款比起来,只占其中微小的7.3%。 清政府无力付清,只能极力争取到39年的偿还时限,不过每一年,要以国内的盐税、内地税、海关税等做抵押,综合折算下来,清政府每年要向各国支付3000万两白银。 因为议定最终赔款的条款是在1900年定下来的,是中国历法中的庚子年,所以我国习惯称它为庚子赔款。 国库中本来就没有钱,如今列强还拿走了原本属于国库的税收,清政府苦百姓不苦自己,更是变本加厉地向老百姓征收苛捐杂税。 这其中,美国所获得的的赔款虽然在总赔款中所占不多,但实际上也是大大超过了他的实际损失的。 因此美国驻华大使柔克义,第一个意识到,这笔赔款如果持续征收下去,一定会出大乱子。 因为他身处中国,所以更能直观地体会到中国人民对国外列强的态度,各国一时的贪心,一定会激起中国人的反抗和厌恶。 本身辛丑条约的签订,起因就是义和团反抗外国列强;如果义和团胜利了,那各国都得退出中国。…

3 years ago

100年前,日本人秘密拍攝中國雲南大理,真實面貌令人驚嘆

上个世纪初,日本为达到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的野心,向中国派出了很多探险家和学者,在中国各地收集天文、地理、历史变迁等方面的资料,对中国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严密调查。《亚东印画辑》就是他们在中国探险取得的“成果”之一。 亚东印画辑 下面这组照片,是日本派出的探险家进入我国云南,拍摄的大量照片中的一部分,反映的都是云南大理的风土人情。通过这些照片,我们看到了近百年前的大理城的真实面貌。 五华楼 这座巍峨壮观的古建筑,就是大理城中的五华楼。它始建于唐朝,是南诏国宴请贵宾的地方。史料记载,当时的五华楼周长2.5公里,高30多米,可容纳上万人。 在历史上,五华楼经历了数次焚毁和重修,图中这座建筑是明代初年的五华楼。然而不幸的是,在60年代,它被再次拆除。如今的五华楼,重建于1998年。 大理俯瞰 这是当时大理城的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一眼望去街道绵延数里长。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清一色的瓦房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之中,处处透露着云南民居的独特意境。云南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动直观地呈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木材交易市场 这是位于大理城墙根下的一个木材市场。商贩们把上好的木料靠在城墙上展示,有的直接摆在了地上,一些顾客在和商贩讨价还价。 城墙的上部,因为年久失修,很多墙体和垛口已经坍塌,城墙两侧长满了绿色植物,像一条绿色的长龙。 崇圣寺三塔 在大理苍山脚下,有一座崇圣寺,始建于唐朝时期的南诏国年间,是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寺内矗立着三座宝塔,一大两小。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 三座宝塔鼎足而立,千寻塔位置居中,二座小塔南北拱卫,雄伟壮观,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 洱海岸边 远处,青山如黛,洱海烟波浩渺,一艘帆船正行驶在水面上。近处,洱海岸边,一名男子牵着马赶路,马背上驮着两大包茶叶。 在当时,马匹是主要的运输工具。著名的茶马古道,运输茶叶的马匹一眼望不到头。 路边的店铺 在一条石板路旁边,有一棵参天大树,树下有两家店铺,路过的商旅可以在这里歇脚休息。店家还搭了马棚,方便饮马喂草。大树之下好乘凉,又挨着马路,这两家小店选的位置太好了。…

3 years ago

中國為何叫中國?如果不知道祖國名字的來源,你不覺得尷尬嗎?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孝顺,匹夫无不报之仇”,这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次在正式的政治宣言中将“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来表述。那么,是谁第一次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呢?“中国”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目前史料,早在西周时期,“中国”这个称呼就出现了。陕西宝鸡出土的一座名为“何尊”的青铜器上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的记载。《尚书》中也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的记载,意思是周朝是受了天命来统治四方人民的,这时候的“中国”还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有时指代中原地区,有时指代都城周围地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华夷之辩”和“尊王攘夷”的兴起,“中国”这个词也有了指代民族或文明的意思,但此时的民族还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界限。所谓“华夷之辩”,就是诸侯国之间围绕着“谁是蛮夷,谁是中华”的问题展开的争论乃至战争,所谓“尊王攘夷”,就是指尊崇周王室,讨伐蛮夷。随着这种口号的推广,“中国”这个概念也逐渐流传开来。 到了嬴政建立秦朝之后,“中国”这个词有时又用于封建王朝的自称,尤其是在与朝贡国的交往中较为常用。汉武帝时中原王朝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周围许多小国都来朝贡,汉王朝在他们眼里就是“中国”,但此时的封建王朝更多的还是以政权名字作为自称,比如秦朝就自称秦,汉朝,包括刘备的“蜀国”都自称汉等等。 “华夷之辩”再次明晰,是在“五胡乱华”期间。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幅下降,导致此前被安置在中原的少数民族趁势起兵,大举进攻晋朝,并建立了一系列自己的政权。主要起事的有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民族,因此有“五胡乱华”之称。 此时中原大片地区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控制,连西晋都城洛阳都被占领。大批中原士大夫为了避难,纷纷举家南下,带着大批当地百姓前往较为稳定的江南安家,史称“永嘉南渡”。故土沦丧的悲痛使得“华夷之辩”重新明晰起来,“中国”这个概念也有所扩张。   而“中国”这个词第一次作为对政治实体的表述现在正式的政治宣言中,则要到南宋时期了。金朝崛起于东北,并连灭辽朝、北宋两国,入主中原,宋高宗赵构则带着宋朝的残余势力撤退至江南,与金朝对峙。在家园沦丧,金兵肆无忌惮地蹂躏地方的时候,一大批义军站了出来,奋起反抗金兵的占领,而南宋也有岳飞等将领矢志北伐,希望能收复故土,驱逐蛮夷,这可以称之为民族战争的雏形。 可惜,由于赵构等人一心偏安,最终宋金两国达成“绍兴和议”,岳飞被杀,中原大片地区也自此被金朝统治。但南宋政权内部的许多人并没有放弃收复故土的努力,中原地区也有部分义军仍在坚持,渴望着“王师”的到来。 到了1205年,金朝内部腐化,北方又面临着蒙古的威胁。南宋权臣韩侂胄感到机会来了,便计划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北伐,一方面为了收复失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自身的权势。1206年,韩侂胄自感准备充足,于是分东、中、西三路对金朝展开了大规模进攻,史称“韩侂胄北伐”,因为发生于南宋开禧年间,又称为“开禧北伐”。 就在这次北伐中,韩侂胄发布檄文声讨金朝,并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道好轮回,中国报仇的时候到了。匹夫都知道要报仇,何况泱泱中华?   中国在这里显然不是指中原了,因为南宋已经失去了中原。这里也并没有说“大宋有必伸之理”,实际上就是把“中国”摆在了和南宋同等的地位上,作为一个象征民族的政治实体来体现了,这也是“中国”这个词第一次如此在官方布告里运用。 可惜,口号喊得震天响,最后还是要靠实力来说话。韩侂胄的北伐檄文虽然写得好,但他本人缺乏军事统筹能力,志大才疏,在许多部队没有准备完成的情况下就向金朝发动了进攻,结果几路宋军之间配合不力,被金军击败,金军甚至发起了反攻。韩侂胄最后被杀,开禧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不过,开禧北伐虽然失败了,“中国”的概念却逐渐深入人心。蒙古统一中国后,元世祖忽必烈有时也会在接待外国使臣时将本国称为“中国”。蒙古的统一也意味着汉人第一次被异民族完全统治,所有的汉人政权都不复存在。因此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推翻蒙古人的统治,也以“中国”自称,并以此鼓励同伴共同反抗蒙古。红巾军起义后,“中国”的概念更加扩大开来。 到了朱元璋时期,更是明确提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对元朝发动北伐,最终收复了中原地区,建立了汉人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于明朝是在推翻蒙古统治的过程中建立的,因此明朝诸皇帝更加重视申明自己的“中华”正统性,许多王公重臣对外经常以“中国”自称。随着明朝后期“西学东渐”之风逐渐兴起,又有了从民众角度解释“中国”的说法。   清朝虽然是满人入主中原所建,但清朝许多皇帝也很重视强调自己的“中国”正统性,在康熙时期清朝与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开头就是“中国大皇帝”的字样,可见当时“中国”一词已经在官方文书中很常见了,并且不再是地理概念,而是作为对整个政权乃至文明的代称。 到了清末,清朝接连丧权辱国,国际地位不断下降,救亡图存之风兴起。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用“大清”来指代中国的用法反而在逐渐减少,而以“中国人”自称的人则不断增加。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创作了《少年中国说》以激励国人,此时“中国”的用法已经非常明确了,就是指国家本身。…

3 years ago

中國人絕不會忘的八個國家,究竟有誰?有兩個已經道歉歸還文物

中国人打死都不会忘记的八个国家,有两个国家已经道歉并归还文物。他们曾经来到我国烧杀抢掠,为非作歹,如今却阻碍不了我国的发展脚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法意主动归还文物 当初八国联军侵华,令我国的人民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遭受了百年屈辱,遏制了我国的发展。他们与我们是有血海深仇的,其中英国拉开了我国近代屈辱史的序幕。这个日不落帝国早已对我国虎视眈眈,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他企图打开我国的市场。 英国便借此机会,向我国走私鸦片,祸害了多少无辜的百姓,这才有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然而面对林则徐销烟,却惹怒了英国政府,随即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软弱无能,只得签署《南京条约》。此后英国便继续利用鸦片为非作歹,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香港整整99年,清政府也再次被迫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英国政府臭名昭著,此后更是同美军一起参加朝鲜战争,其野心天地可知。 圆明园 第二个国家便是法国,当时法国连同英国组建了英法联军,大肆入侵我国,将无数珍贵的文物都抢劫一空,更令人无法原谅的是,他们不仅将圆明园的文物洗劫一空,还一把大火烧毁了圆明园。此后又联合其他八国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过法国的运气不太好,二战期间被德国入侵,没打几天就缴械投降了,法国的经济水平一路跌到底。 第三个国家便是意大利,意大利在八国之中算是个不起眼的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侵华战争中,意大利也贡献出了一份力量。意大利面对我国的珍贵文物和精美壁画等等,但凡觉得好看的都要拿走,就差将整个中国搬回意大利了。如今的意大利虽然还是一个国家,但在世界之中毫无建树,没有存在感。 十二生肖兽首 他们在我国作威作福,如同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强盗,能带走的就搬走,带不走的就损坏,多少珍贵文物惨遭毒手,成为了中国人民挥之不去的记忆。 此后我国持续发展,甚至有能力去向国外要回那些流失海外多年的文物。其中,八个国家中,有两个国家竟然主动将文物归还并且道歉,他们便是法国和意大利,他们将所洗劫的文物归还中国,其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兔首和鼠首,被法国一个著名家族捐赠回中国。意大利也将796件文物归还,并且帮忙找寻其他流失在外的文物。此后意大利同我国友好相处,成为了合作伙伴,此后意大利更是加入中国一带一路,两国发展更进一步。 意大利 仇国消失两个 中国人绝不原谅的八个国家,其中已经有两个竟不复存在。它们又是谁呢?为何当初得意洋洋,最后也没逃过覆灭的命运?第四个国家是德国,德国入侵我国的八国联军之一,给我国造成了不可描述的影响。德国不仅在我国的地盘上为非作歹,将我国的文物收刮到德国,此后还做了一件更令人气愤的事情。德国与日本交手,战败以后,却将山东的权利交给了日本。可山东不就是我国的领土吗?最后居然被一群外国佬做主,这简直就是侮辱。直到今天,德国依然顶着“法西斯”的帽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接下来便是两个如今不复存在的国家:沙俄和奥匈帝国。沙俄并不是俄罗斯,而是前苏联之前的国家,全称“沙皇俄国”。沙俄在八国之中获利是最大的,从侵华战争还未开始之前,沙俄就已经对我国虎视眈眈,一直想找个由头侵占我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沙俄便自告奋勇地加入,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残忍杀害了我国20万百姓,手段极其残忍。 不仅如此,我国许多不平等条约都是和沙俄签订的,沙俄占领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不满足,甚至将目光转向了整个东北、西北以及内蒙古地区。不过得意洋洋的沙俄最后还是没有逃脱覆灭的结局。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此后沙皇统治阶级衰败,沙皇被迫退位,沙俄彻底覆灭了。 奥匈帝国分裂 其实在世人的耳朵里,奥匈帝国这个名字根本没听过。他也曾是八国联军中的一份子,实力仅次于德国和沙俄,无论是工业还是经济,都在世界前列,是国际上的佼佼者。他们的军事力量不突出,但靠着盟国狐假虎威很有成效,直接逼迫清政府割让天津。要知道奥匈帝国来侵犯中国的时候,甚至都不到400人,我国竟被这样侮辱,实在太过分了。 不过奥匈帝国的好景也不长,一战结束后便被分裂成了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这些小国家在国际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地位,毫无存在感。而原本的奥匈帝国已经消失了,更可笑的是,他们的部分领土也被意大利、波兰等国家瓜分了,再也没有曾经的风光。…

3 years ago

中國一個以道士命名的城市,1000多年沒有改名,如今富得流油

中国一个以道士命名的城市,1000多年没有改名,如今富得流油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的国家之一,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杰出的历史人物。在古中国,道教尤为发达,而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主人公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道士! 他就是西晋时期的潘茂名,当然很多人都将其称为潘仙。据传,他利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人们做了很多善事,为了纪念潘茂名当地选择用他的名字进行命名,也就是如今广东的茂名市。 传说潘茂名一直居住在粤西地区,他非常喜欢下棋。一天他在上山砍柴的时候遇见了两位道士,当时这两位道士正在对弈。周遭更是仙气环绕,于是潘茂名就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专心致志的在一旁观看。 这两位老道士虽然妙手迭出,但潘茂名很快就想出了破解之法,不过他并没有打断两人。直到傍晚棋局结束,两位老道士才发现了一旁的潘茂名,两人好奇的询问潘茂名什么时候驻足观看的?一旁的潘茂名恭敬地表示自己已经在这里看了一天了,虽然整日水米未进,但是却受益良多。 听到潘茂名对棋局如此热爱,两位道士也是来了兴趣,得到了两位道士的许可,潘茂名将自己的看法全盘托出。见到潘茂名对于棋局竟然有如此独特的看法,两位道士都是颇为赞许,当即表示愿意收他作为徒弟,向他传授法术。 此后潘茂名就跟随两人云游四海,修炼法术,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高人。 当然这样的说法大多都是记录在野史之中,真正的潘茂名究竟会不会法术呢?这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夸大的成分绝对不会少。 正史中的潘茂名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医者,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他凭借自己高超的技术让很多身患重疾的人得以康复,无论是多么复杂的症状他都能够药到病除。 最让人敬佩的是潘茂名非常体恤那些贫苦百姓,他从不会收穷人们的钱,这使得人们都对他崇敬不已。 而其之所以被称为潘仙,是因为当时爆发了一场规模非常大的疫情。潘茂名四处奔走救治患病的人们,在他的努力下很多病人都得以康复。 为了纪念他人们希望用他的名字给当地进行命名,但彼时的中国正值朝代更替的动荡时期,所以直到隋朝建立,更名才得以落实。 在此后的1000多年,“茂名”一称一直得以沿用,而茂名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用道士名字命名的城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茂名一直都被作为县名,直到当地取得了重大发展后才上升为地级市,所以茂名县也变成了茂名市。 今天的茂名市更是发展迅速,其不仅成为了我们国家重要的石油基地,更是以矿石产业和药品制造闻名全国。同时茂名的百姓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广东最为现代化的城市之一,可以说是富得流油了。 对于我们来说,在感慨茂名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潘茂名在历史上做出的诸多贡献!

3 years ago

80多歲老人花300億在橫店重建圓明園,專家強烈反對,今已完工6年

每人心目中都有梦想,并一直驱动着我们向前进步。我国著名企业家徐文荣今年已经83岁高龄,但内心依然有自己梦想,他希望可以在自己有生之年重建圆明园,这是项巨大工程,预计要花费200个亿,徐文荣的这一梦想却遭到不少专家质疑。 徐文荣是什么人?他是我国最大的影视城——横店创始人。作为企业家来说,徐文荣是成功的。早在1975年,徐文荣建立的企业已经运行十分顺利,于是徐文荣开始另辟蹊径,开始着眼于旅游业发展。 横店本来没有名山名水,也没有名胜古迹,要想在那里发展旅游业,简直比登天还难。徐文荣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没有大自然的馈赠,那就想办法人为创造。徐文荣在横店修建许多度假村,包括文化村、娱乐村、天堂村,民俗村等等,这些产业为日后横店的文化影视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995年,《鸦片战争》在横店开拍,电影的上映让更多人知道横店,徐文荣也看到了横店发展的巨大潜能,开始加大投资力度,在横店重建许多“名胜古迹”,把横店打造成“东方好莱坞”,由此看来,徐文荣真是位具有发展眼光的优秀企业家。 晚年的徐文荣突然想重修圆明园,作为我国的巨大文化瑰宝圆明园曾被列强践踏后,一直以断壁残垣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徐文荣看到圆明园的遗址就十分伤感。2006年,徐文荣就曾打算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在横店镇重建圆明园。 然而徐文荣的这一想法,却遭到许多研究圆明园专家们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圆明园是属于中国的,不可以让徐文荣以个人名义修建用于商业活动,因此他们严厉制止徐文荣利用人们的爱国之心,进行社会募捐用于圆明园重建。 重修圆明园,也并非全部都是反对之声,有些研究清朝历史的专家们,则十分支持徐文荣的想法。之前有人想要在圆明园旧址上重建,这些专家们极力反对,但徐文荣要在横店建“圆明园”,这不但能使旧址得到保护,还能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确实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不管外界对这件事怎么看,徐文荣则表示,自己决定的基本都不会改变。如今重建圆明园的工程已经获得国家批复,总计投资约300亿元,已经从2012年开始,计划在明年七月份全部竣工,在明年的盛夏时节,我们就会一睹圆明园的辉煌。

3 years ago

94歲抗日老兵,檔案丟失無法證明身份,指著博物館照片:這就是我

档案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相信在座的各位朋友,尤其是身处职工单位的朋友,应该都深有体会。每个人的档案都详细记载着他的人生履历,包括功绩,当然也包括污点。这是一个人身份最好的证明。 因此,档案一旦发生丢失就非常难办了,再想证明自己的身份,只能一点点搜集曾经的各种资料佐证,近些年的资料还好,那些时间久远的资料,再想找到可就难比登天了。 人事档案袋 此前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因为档案丢失无法证明身份,如今已经94岁高龄,却没办法获得抗战英雄应有的优待和荣誉。 现在的他,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赶在自己入土前恢复身份,他不求别的,只求能够让自己这辈子没有遗憾……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位抗日老兵后来又怎样了呢? 抗日老兵郝志全 这位94岁高龄的抗日老兵,就是郝志全。 郝志全 1928年,郝志全出生在山西省榆社县云竹镇桃阳村的一个普通家庭。 1931年9月18日,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一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此时的郝志全只有3岁,可以说,他恰好生在了一个充满硝烟的战争年代,从记事起他的耳边就灌满了日本鬼子的罪行。因此,郝志全从小也就立志要做一名八路军战士,上战场打日本鬼子。 九一八事变 1944年,16岁的郝志全终于加入了八路军,成为了第129师385旅14团11连2排5班的一名八路军战士。后来,因组织变动,他被调入榆社独立营,担任起了营长郝三成的警卫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此时,全国上下一片欢庆,郝志全所在的榆社独立营也是一派热闹的气氛,由于营长郝三成带领榆社独立营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无数殊荣,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模范战斗营”,随行记者也专程为营长郝三成拍下了一组抗战胜利的照片留念。 郝三成(左二)、郝志全(右二) 照片里盘腿坐着的那位就是营长郝三成,而站在他身旁的三名小战士当中,他左手侧那位正是担任警卫员的郝志全。 本以为抗日战争结束了,大家就会重新过上太平日子,但想不到1945年9月10日,上党战役正式打响,他们又继续投身到了解放战争当中。 上党战役…

3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