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由此拉开了中美“蜜月期”的序幕。然而好景不长,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我国独立自主的要求相悖,在国家根本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我国不可能也绝对不会向美国屈服。就这样,中国顶着种种压力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将中国视为了最大的敌人和威胁。 即使中国多次强调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依旧处处针对我们,在台海问题和南海问题上,屡次搅弄局势,挑衅我国的国家主权。然而,中国台湾和中国南海自古以来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的阴谋诡计终究不可能得逞。最近,美智库的一篇文章警告我们,台海和南海之外还有另一个地方,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很可能成为中美博弈的最终战场…… 中美关系的复杂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的关系就可谓是复杂多变,经历了冷战合作再到竞争,这中间体现了大国之间的博弈和发展战略。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1年,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应邀访问美国,标志着两国关系的解冻。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双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共同对抗苏联的利益上。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加速,美国对华态度的迅速变化,让两国关系逐渐变得复杂。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其经济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美国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经济与军事压力,但是美国的选择不是合作谋发展,而是对抗制裁,将中国视为眼中钉,各种打压手段层出不穷。 近年来,中美关系的紧张加剧,特别是在贸易、科技和军事等领域。2018年,美国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高额关税,标志着贸易战的开始。此后,中国和美国在科技领域的争夺愈演愈烈,尤其是在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竞争上。与此同时,南海、台海等地区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成为双方对抗的热点问题。美国帮助菲律宾打赢“南海案”,又不断扶持台独,企图分裂中国,司马昭之心,简直人尽皆知。随着中国在这些地区的军事化进程加快,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也相应增加,双方的摩擦加剧,信任关系不断恶化。 美国的战略选择 在中美关系的博弈中,美国的战略选择主要围绕两个关键区域展开:台海和南海。台海被视为潜在的军事冲突触发点,而南海则是美国维护其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核心区域。美国在这两个地区的行动意在通过对中国施加压力来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 在台海问题上,美国采取了多项措施以支持台湾。例如,美国对台湾的军售规模逐年增加,并强化与台湾的军事合作。这些举措意在向中国传递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表明美国不会在台海问题上让步。然而,尽管美国的政策意图明确,其实际效果却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台湾的战略价值在于其地理位置,但中国的军事能力不断提升,使得美国在支持台湾方面的军事介入受阻,分裂中国的企图破灭。除此之外,国际政治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许多国家在台海问题上采取中立立场,这使得美国的支持显得有些孤立无援。 在南海问题上,美国的策略同样复杂。南海是全球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涉及多个国家的主权声索。美国通过“航行自由”行动试图维护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但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建设和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使得美国的威慑作用逐渐减弱。中国在南海建立人工岛屿并部署军事设施,强有力地震慑了周边那些蠢蠢欲动的国家,同时,也给了美国一记当头棒喝,要知道任何试图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中国始终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南海政策濒临破产,想要再通过扶持周边国家侵犯中国,就要掂量一下自己究竟有没有这个本事了。 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然而,美智库的文章表明,除了台海和南海,还有一个海域对中国十分重要,那就是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是全球最重要的海上通道之一,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是全球贸易的关键节点。根据国际海事组织的数据,每年有超过五万艘船只通过这一海峡,占全球海上贸易的近一半。对于中国而言,马六甲海峡不仅是获取能源的重要通道,特别是中东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更是连接亚欧市场的战略桥梁。因此,任何对这一海峡的控制都将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和贸易稳定。 美国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意图非常明显。通过对这一战略枢纽的掌控,美国能够在经济和军事上对中国施加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将受到威胁,尤其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马六甲海峡可能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然而,实施这一策略并非易事,涉及到多国利益的复杂局势使得单方面的军事干预可能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开始积极探索替代性通道,以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其中成果最显著的,就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这个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增强与沿线国家的联系。这一战略的成功实施将使中国能够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开展贸易,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进而增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中国的应对策略 面对美国的压力,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策略。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不仅希望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还旨在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通过与中亚、东南亚、非洲等国家的合作,中国试图建立新的贸易通道,以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这一倡议的核心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港口等,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互联互通。 具体而言,德崇富南运河项目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运河的建设旨在通过湄公河与东南亚其他国家建立更为直接的联系。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让中国能够绕过马六甲海峡,直接与东南亚国家进行贸易。这不仅能促进沿线国家的发展,还将改变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布局,削弱其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力。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还在科技和经济领域加大投资,以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力求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这一策略旨在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减轻来自美国的压力。 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将面临诸多挑战。尽管短期内竞争可能加剧,但在气候变化、国际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双方也存在合作的可能性。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两国在未来的互动模式。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之间的博弈将持续,影响着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 在此背景下,其他国家的角色也日益重要。许多国家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希望通过与两国的合作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利益。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各国对中美关系的变化表现出高度关注,它们的战略选择将对中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此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国的利益交织愈加复杂,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和恐怖主义等。…
如今的国际局势可以说风云变幻,很多新兴强国正在崛起,也有一些国家正处于衰落期。可以说,未来35年后的国际局势与现在的形势相比,肯定会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大家又是否知道,如果真的再过35年,到底哪些国家会成为新兴强国?我们今天就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日本人预测的未来35年将成为世界领先强国的五个国家。 美国和日本自己 日本人认为,就算再过35年的时间,美国依旧是世界第一超级强国。日本人会这么想也很正常,毕竟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就成为了日本人头上的太上皇。 连日本自己的国家宪法,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美国五星上将帮着制定的。所以在二战以后,日本就被打断了脊梁,成为了美国的半傀儡。 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如今的日本方方面面都受到美国影响。从经济上讲,大量的美国企业通过投资的方式掌控了日本;从政治上讲,日本政客要受到来自于美国的间接影响;从军事层面上讲,连日本的国防都得靠美国。 日本生产先进武器时,要大量从美国那里进口原装零件,也要使用来自美国的技术。 所以日本人在排名的时候会把美国人放在第一位很正常,因为在他们心里,美国人的位置的确很特殊。当年就是美国人击败了日本,还改造了日本。 况且美国的力量也确实很强。虽然近些年美国的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有所衰退,但是从多个角度上来讲,美国还是霸主。 美国拥有着极为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国海军就有超过十艘航母战斗群。而且美军是目前世界上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军事力量。 虽然很多人戏称美国军队只会打治安战,这也确实是事实。但是在强大武器武装的情况下,世界上除解放军和俄罗斯军队以外,找不出其他的军队能够和美军正面抗衡了。 从经济上讲,美国也依旧勉强维持着美元霸权,美元还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贸易结算货币。世界各国的经济也与美国深度对标,只要美国那边有一点风吹草动,世界经济也会随之摇摆。 就比如说美联储一加息,就造成全球美元紧缺,世界贸易不振。所以只要美元体系还在,美元还是那个国际货币,美国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利用自己的美元霸权收割整个世界。 最后从政治和战略的层面上来讲,美国通过自己在海外的那庞大的军事基地系统,可以影响所在国的政治。日本、韩国、菲律宾还有欧洲各国,都是被美国的这一套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原先美国也是英国、法国这样的欧洲强国的殖民地,可如今反而是英法等国都得唯美国马首是瞻。所以随着美国内部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会衰退,但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5年后,不管美国能否继续维持自己世界第一大国的位置,但它依旧是主要强国之一。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日本人把自己排在第二就有点可笑了。拿日本和其他的世界级强国来讲,都不是一个水平。 而且日本受到美国的影响太大了,这两天还传出了消息,日元兑美元的汇率都跌破1比160了。如果按照这个汇率算,日本经济总量在下降,人均收入也在下降,那日本人的生活水平自然也就会下降。 像这样一个只要美国那边稍微一动手,他们就有可能会经济崩溃的国家,又凭什么在这个榜单中排在第二位呢? 如果日本还想在未来35年之间当强国,就起码得有外交和政治上的独立性,也得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护自己。可这都是日本没有的。…
想象一下,在不久的将来,美国这只"雄鹰"突然收起了它的翅膀。世界舞台上,长期依赖美国庇护的国家们,犹如失去了靠山的小绵羊,在狼群环伺中瑟瑟发抖。这场地缘政治的大地震,将会让哪些国家首先沦为牺牲品呢? 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远东,那里有一个曾经的经济巨人——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日本可谓是赚足了好处。 回顾历史,日本在1945年就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可谓是亚洲的骄傲。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更是如日中天。1994年日本GDP高达4.91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的17.67%。紧接着的1995年,日本GDP更是飙升到5.4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71.34%!那时的日本,俨然是美国的一个小弟,但实力却不容小觑。 2010年日本被中国超越,沦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虽然目前日本人均GDP仍高达3.38万美元,但其经济增长已然陷入停滞。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在地缘政治上高度依赖美国。如果美国霸权结束,日本将失去最大的靠山,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必将岌岌可危。 日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成为制约日本发展的一大瓶颈。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202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28.7%,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不仅加重了社会福利负担,也导致劳动力短缺,进一步抑制了经济增长。 写作不易,看官老爷们如若感觉文章不错,可点击观看下方5秒广告解锁,查看接下来的内容,广告完全免费,放心浏览。 此外日本的地理位置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岛国的地理特征为日本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但也使其高度依赖海上贸易和能源进口。如果失去美国的海上力量支持,日本的经济命脉将面临严重威胁。 从日本转向中东,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美国的铁杆盟友——以色列。这个建国仅75年的小国,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以色列虽然国土面积仅有1.52万平方公里(实际控制区域为2.5万平方公里),但其人均GDP高达5.22万美元,在全球排名第17位。这个"弹丸之地"凭什么能够在荒漠中创造出如此惊人的经济奇迹?答案就在于其高度发达的军事工业、生物技术和高科技产业。 以色列的科技实力确实令人惊叹,该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网络安全技术,其创新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以色列被誉为"创业国家",特拉维夫被称为硅谷之外的创新中心。然而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支持。美国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还为以色列的高科技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市场。 以色列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超过一半的国土是沙漠,三分之一是山地和盐碱地,可耕地面积不到五分之一。更糟糕的是,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已经经历了5次中东战争。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以色列如何在这个四面楚歌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以色列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地缘政治方面的,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以色列的一大问题。虽然以色列在海水淡化和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水资源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此外以色列社会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特别是在宗教和世俗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可能成为影响国家稳定的潜在因素。 最后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欧洲,聚焦在一个近期备受关注的国家——乌克兰。这个东欧大国,面积高达60.37万平方公里,是欧洲第二大国,人口约4379.3万。乌克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95%的国土为肥沃的平原,拥有世界27%的黑土资源。 然而地理位置的优势也成为了乌克兰的痛处,作为东欧的中心,乌克兰与多国接壤,成为了大国博弈的棋子。2022年乌克兰因寻求加入北约而引发了与俄罗斯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美国及西方国家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但如果美国失去了霸权地位,乌克兰将失去最大的靠山,很可能成为这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最大牺牲品。 乌克兰的困境不仅仅是地缘政治方面的,该国长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和腐败问题。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但乌克兰的经济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0年乌克兰的人均GDP仅为3726美元,远低于欧洲平均水平。此外乌克兰还面临着人口流失的问题,大量年轻人选择前往其他欧洲国家寻求更好的机会。 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国家都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鼎盛,以色列在建国后短短几十年内创造了经济奇迹,而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后继承了30%的苏联遗产。然而时至今日,它们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境。 日本经济增长停滞,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以色列虽然科技发达,但地缘政治环境恶劣;乌克兰虽然资源丰富,但陷入了地缘政治的漩涡。这三个国家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都高度依赖美国的支持和保护。 如果美国霸权真的结束,这三个国家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 日本可能会在亚太地区失去话语权,被周边大国挤压。没有了美国的核保护伞,日本将面临严峻的安全挑战。同时日本的经济也可能受到更大的冲击,因为失去了美国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者。日本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其和平宪法,考虑发展更强大的自卫力量。此外日本可能需要加强与其他亚洲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在经济和安全方面。 以色列的处境可能更加艰难,没有了美国的支持,以色列将在中东地区孤立无援。周边阿拉伯国家可能会趁机发难,以色列的生存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失去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以色列的高科技产业和军事工业也将受到重创。以色列可能需要寻求与周边国家的和解,同时加强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此外以色列可能需要更多地依赖其科技优势和创新能力来维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3个因素:中美关系紧绷背后的意外真相与未来的悬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引言:紧张局势的背后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关系也愈加复杂,中美两国的关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历经波折,却又总是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当经济合作与军事竞争交织在一起时,世界是否会迎来新的战争?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不仅是地缘政治的博弈,更是深层次文化和意识形态冲突的体现,本文将探讨影响中美关系的三个关键因素,揭示潜在的冲突与意外真相,并展望未来的可能走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的回声:中美关系的演变 中美关系的演变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南京条约》的签署,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目标,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中国共產黨的成立和美国的冷战政策,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波动状态,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两国关系的缓和,但随后的几十年里,经济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始终让两国关系如履薄冰,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美国的传统霸权地位受到挑战,两国的矛盾愈发突出,贸易摩擦、南海问题和网络安全等议题层出不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际关系专家约瑟夫·奈曾指出,“权力不仅是硬实力的较量,更是软实力的竞争”而中美两国在文化、科技和军事等多个领域的竞争,正在改变世界的格局,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2021年,中国在多个科技领域的投入已经超过美国,人工智能和5G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进步,更是让美国感到深深的威胁,美国总统拜登在多个场合提到“要团结盟友对抗中国”,表明了对抗的姿态,这种对抗的背后,又隐藏着对合作的迫切需求,两国之间的互依关系,既是竞争的源头,也是避免冲突的基础 紧绷弦上的舞步:潜在冲突揭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中美关系的紧张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军事层面的对峙也令人深忧,据《国防白皮书》,中国与美国的军事开支之差正在逐渐缩小,2021年中国的国防预算已经达到2090亿美元,而美国的国防预算仍高达7530亿美元,虽然美国的军力依然强大,但中国的快速发展让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能力日渐增强 而南海问题则是中美关系紧张的缩影,南海区域的航行自由问题,已经成为两国争执的焦点,美国常常派遣军舰在南海进行所谓“自由航行”,而中国则在该区域增强军事存在,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军事冲突的风险正日益增大,国际军事观察人士指出,未来一旦发生误判,局势将迅速失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观点认为,南海问题的本质是对资源的争夺,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介入,而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理性地处理争端,避免战争的爆发,将是中美双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球舞台上的棋子:其他国家的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美关系的紧张不仅仅是两国的事情,全球其他国家在此局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国家在中美之间游走,试图最大程度地获得利益,印度在与美国的合作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军事能力,却也对中国的崛起保持警惕,根据《国际战略研究所》报告,印度的国防预算在逐年增加,目的在于应对中国的影响力扩展 欧洲国家在中美关系中也面临着选择,对此,德国政治学者赫尔曼·布罗克曼指出,“欧洲的未来取决于如何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如果中美关系继续恶化,欧洲可能不得不重新审视与这两国的关系,以确保自身的安全与利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对于各种机密的防控也越来越周到。 可即便如此,西方一些国家也总是能提前预判我们的动向,搞得人心惶惶。 有人说这只是巧合而已,但更多人认为,或许是内鬼在作祟。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间谍行为 看完前言,大家心中或许已经有了自己的猜测,具体是怎么样我们不好说,不过现实中确实存在电影情节中的间谍。 还记得那个轰动一时的沃维汉郭万钧案吗? 表面上沃维汉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海归科研人员,谁能想到他竟然是个潜伏多年的间谍?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居然成功接触到了导弹专家郭万钧。 要知道郭万钧可是一个掌握着国家核心机密的人,到最后他竟然为了几万美元和一块手表,就把那些价值连城的机密出卖了。 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今年一月国家安全部门又曝光了一起更隐蔽的间谍案。 这次是英国军情六处在背后捣鬼,他们找了个第三国的人来做间谍。这个叫黄某某的家伙,打着正当生意的幌子,多次进出中国,到处搜集情报,还想拉更多人下水。 这种手法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而除了这些我们已经破获的间谍案以外,我们国家或许还存在着比较隐秘的间谍,毕竟有些西方国家似乎总能在中国有重大动作之前就预料到。 这种诡异的"预知能力",不禁让人怀疑:难道真的有内鬼? 不管怎么说,我们之前被预知的情况似乎确实是走漏了信息,那么,如果我们的核心机密不断被泄露,会是什么后果? 代价几何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泄露了一些机密吗?有那么严重吗?…
外蒙古的转身:从中国的依赖到西方的追随,真相竟是这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外蒙古的历史与未来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外蒙古,这个曾经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家,如今却在文化、经济和政治上朝着西方的方向转身,这一转变不仅令人惊讶,更引发了诸多争议:是什么让这个曾经依赖中国的国家选择了这样的道路?为了弄清楚这一切,我们需要追溯历史,分析现状,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20世纪初,外蒙古经历了一段颇具争议的历史,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蒙古逐渐走向独立,成为了一个主权国家,当时,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蒋介石在雅尔塔协定中被迫承认外蒙古的独立,放弃了对这一地区的宗主权,面对美英苏三国的压力,蒋介石似乎没有选择,只能在无奈中妥协,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却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成为中蒙关系中的一根刺,正如某位历史学家所言:“外蒙古的独立是历史的必然,但对中国来说,却是一个伤痛”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蒙古在苏联的统治下经历了文化的重塑,许多原本属于中华文化的元素被逐步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上,还在文字、教育和社会习俗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外蒙古在1990年代初期正式开始使用拉丁字母替代西里尔字母,这一举措标志着外蒙古想要与西方文化接轨的决心,数据显示,至今已有超过80%的外蒙古年轻人掌握了英语,他们渴望与世界接轨的心态显而易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外蒙古在政治上也逐渐倾斜于西方,尤其是美国,从2000年开始,外蒙古积极参与中东军事行动,并在2019年与特朗普政府宣布提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外蒙古对中俄两国关系的担忧,正如一位当地分析师所言:“外蒙古必须在中俄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否则将永远被夹在两大国之间”这种紧张的政治局势使得外蒙古在寻求国际支持的过程中,开始向西方国家靠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济方面的依赖和恐惧同样值得深思,外蒙古作为一个内陆小国,其经济高度依赖中国市场,根据统计数据,外蒙古80%的商品出口都流向中国,这一数字令人震惊,外蒙古人对这种依赖感到恐惧,因为他们深知这意味着一旦局势改变,经济将遭受巨大冲击,外蒙古的年轻人无疑是最敏感的,他们一方面享受着来自中国的市场红利,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统一思想心存忌惮,典型的例子是,外蒙古年轻人的社交圈中,讨论中国的议题往往是个敏感话题,有人会说:“我们不能让历史重演,不想再成为中国的附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外蒙古的社会动态逐渐变得复杂,泛蒙古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一运动不仅意在推动外蒙古的独立认同,甚至还涉及到对在外蒙古生活的华人的攻击,在过去几年中,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甚至一度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正如一位观察者所说:“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团结人心,也能引发仇恨”这种情绪的蔓延,促使外蒙古在面对中国时,逐渐形成了“我们与他们”的对立情绪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环境问题的加剧同样是外蒙古转型过程中的痛点,尽管外蒙古的工业化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也让人堪忧,乌兰巴托,外蒙古的首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经济结构,成为了全球有名的“雾霾之都”,在寒冬来临时,居民们依赖煤炭取暖,导致空气质量急剧恶化,根据2017年的数据显示,乌兰巴托的PM2.5浓度一度达到了世界标准的80倍,这样的数字无疑是对外蒙古政府的一次严峻考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外蒙古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挑战,从依赖中国到向西方靠拢,这一过程不仅涉及经济、文化和政治层面的变迁,更关乎民族认同的深刻思考,我想留给读者一个思考问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你认为外蒙古的选择是出于现实的无奈,还是对未来的追求?这样的反思,不仅关乎外蒙古,也关乎每一个在历史潮流中挣扎的国家与民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如果把航母甲板作为停车场,能停多少车? 可别觉得这是天方夜谭,美国还真干过这事,2013年美国里根号航母在转移驻地的同时,就将全舰数千名舰员包括他们的随身家当甚至汽车都一起搬上了航母,近千辆汽车被整整齐齐停放在航母甲板上,俨然一个航母停车场。 而随着我国003号航母福建舰下水海试,我国的航母力量也逐渐壮大,那么大家有没有好奇,在我国的三艘航母甲板上,分别能停多少车呢?一台普通A级轿车,长5米,宽2米,我们就按每辆占地12平方米来算一下。 辽宁舰甲板能停多少车? 先来看看老大哥辽宁舰。作为我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改装自苏联瓦良格号,排水量6.75万吨,长306米,宽74米,飞行甲板面积大概有15100平方米,造价约210亿人民币。 辽宁舰 由于设计原因,辽宁舰机库面积较小,可停放24架歼-15战斗机,6架直-18J预警直升机、4架直-18F反潜直升机和2架直-9C搜救直升机。而如果在甲板上停放汽车,排列紧凑一点的话,可以停放大约1200辆汽车,相当于一个武汉K11购物艺术中心的停车位数量。 山东舰甲板能停多少车? 山东舰是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他与辽宁舰属于姊妹舰,两者吨位大小相近,排水量在6.6~7万吨之间,长315米,宽75米,飞行甲板面积也在1.5万平方米左右,造价约260亿人民币。 辽宁舰 山东舰机库尺寸比辽宁舰略大,它上面的歼-15数量为36架,比辽宁舰多了12架,其余的作战单位配置则与辽宁舰一样。由于甲板大小接近,山东舰甲板停放汽车的数量也在1200辆左右。 福建舰甲板能停多少车? 003号航母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长320米,宽78米,飞行甲板面积达到了1.9万平方米,造价高达400亿。 关于福建舰舰载机的配置和数量目前未知,但保守估计福建舰会搭载歼-15T舰载战斗机、歼-35隐身舰载战斗机、空警600舰载固定翼预警机,歼-15D舰载电子战攻击机,直-20H和直-18舰载直升机等超过60架战机,未来还有可能增加舰载无人机。 福建舰甲板面积仅次于美国福特级和尼米兹级航母,如果按每辆车占地12平方米,其甲板上可停放超过1500辆汽车,接近西安最大的停车场赛格国际购物中心的停车位数量。 航母还有这些用途 你以为航母当停车场已经够“不务正业”了?接下来在给你再看点不一样的航母。 2011年11月11日,美军在“卡尔文森”号航母上花300万美元举办了一场篮球赛纪念退伍军人节。他们邀请了来自NCAA的北卡大学与密歇根州立大学在航母甲板上比赛,不仅在甲板上搞了个球场,甚至还搭了一个7000人的看台,请到了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到场观赛。打完篮球,当然还得喝喝啤酒,美军又直接在甲板上开烧烤派对,可谓奢侈至极。 除了打篮球吃烧烤,航母还有很多正经的用途,比如说发电。 1930年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市遭遇旱灾,严重缺水导致水电站无法发电,影响超过10万居民。美国为了缓解当地用电紧张,命令服役不久的列克星敦号航母与萨拉托加号航母前去支援。…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各个领域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打压。在国外的问答平台上,有很多用户都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国家都讨厌中国? 其实,这种 “讨厌” 更多源于对强大中国的恐慌。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引领世界的民族智慧。 虽然在一百年前,中国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但这并不能代表什么。国际关系学者布热津斯基就曾明确表示,中国迟早要洗刷掉近代以来 150 年的耻辱。 中国不一样的崛起之路 实际上,中国只有在清朝的 200 多年间,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 那段时间,西方世界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最终强大起来的西方国家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的大门。 短短几十年,泱泱大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稍有实力的国家都能在中国分一杯羹。 纵观西方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没有侵略他人的历史,他们骨子里似乎有着侵占掠夺的基因。靠侵略发展起来后,又进一步扩大侵占范围。 而中国的发展完全是靠自身努力。无论是几千年前,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都不是靠侵略他国强大起来的。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先发展农业,让人民吃饱饭。后来凭借自主创新,攻克了一个个科技瓶颈,进而壮大了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 中国的这种独立自主正是西方国家真正惧怕的。正因为如此,近几年美国对中国的各种打压制裁,不仅没有让中国衰落,反而使中国越来越强大。 (港口) 这一点与二战后的日本形成强烈对比。 当时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经济迅猛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甚至危及美国本土制造业,经济总量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
在网络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一些国家或者什么地方发生严重事故或者令人痛心的事情时,联合国或者某些国家采取降半旗的措施来表示哀悼。 这种行为,饶是在战争时期也不例外,算是世界各国之间表达善意的一种默认方法,但在唯独这两个国家算是例外,甚至可以说,他们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选择将自己的国旗下降一半,这究竟是为什么? 降半旗的由来及重要性 在可查找到的历史资料当中,降半旗这一行为最早是出现在1612年英国的“哈兹·伊斯”号轮船上面,这艘船在探索一条海上轨道时,以外遭受到了北美洲海岸的爱斯基摩人所害。 在返航时,由于船上缺少陆地上必要的物品来对船长进行悼念,于是船员们主动将轮船的旗帜下放了一部分,以此来表示对这场航行中死者的哀悼。 或许是因为航海以及殖民热潮的兴起,这种文化在这群西方人的不断劫掠过程中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到了17世纪下半叶,这种志哀方式已经成为了各国之间所默认的一种表示方式,并且通过不断地发展传播也有了固定的标准和实行方式。 比如我国的“降半旗”其实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将国旗的高度下降了一半,而是将国旗下降达到约1/3的位置,而且在降旗之前也必须将旗帜升到最高点然后再进行下降。 写作不易,希望各位观众老爷理解,每天作者写作超过12小时,收益只有50多块,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就是能为了多几块收益,观看后可免费阅读全文,希望观众老爷理解 据说我国“降半旗”的这种习俗最初是在1950年,因为任弼时先生的去世,共和国首“升旗手”程宏年在天安门广场将国旗升起后下降了9米左右,三年后斯大林的去世则是我国第一次为外国领导人降半旗。 恰好当时担任升旗手的胡其俊发现把国旗下降到第二节旗杆得到1/3处是一个不管从任何视角观看都挑不出刺的位置,于是这一习惯也成为了惯例,并且被写进了国旗法当中,这就意味着,不管是降一半还是将升一半等说法不仅是错误的,同时还算是违法的。 不过除了我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似乎大部分都保持着降一半的标准来予以进行,这种降旗的方式也在后来被人们视为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否成熟的体现,不同国家降半旗的行为,同样也传达了不同国家政治制度上的特殊以及理念。 比如2014年苏门答腊海啸爆发时期,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就主动将美国国旗执行了“降半旗”的行为,虽然这种行为并不能让减少灾难所造成的损失,但还是让小布什在国际上迎来了一片赞扬。 因为这种行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和其人民表达善意的一种手段,比如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后,一些欧洲国家就专门下半旗来表达对遇难者的哀悼,并且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认为他们身上有着充分的国际责任,至于究竟有没有,人们也无从得知。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极其特殊的重要性和意义,导致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很乐意使用降半旗这种方式来传达善意,唯独沙特阿拉伯和索马里兰这两个国家是个例外,甚至可以说,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唯二宁死都不会降半旗的国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宁死都不愿意降半旗呢? 不愿降半旗的两个国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沙特阿拉伯和索马里兰这两个国家之所以不采用降半旗的方法来与别的国家释放善意,其实并不是他们不屑或者说是不乐意,反而是文化冲突以及宗教信仰方面带来的一种趋于无奈的状况。 比如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他们国家中的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而沙特不仅是伊斯兰教的起源地,同时也是将伊斯兰教封为国教的国家,这就导致伊斯兰教中的教义在其国家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就连沙特国家的国旗上面都专门用阿拉伯文写了一句伊斯兰教的名言: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新中国成立至今不过七十余年的时间,却飞速发展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发展速度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了震惊,那么中国是怎么做到的呢? 诚然这些辉煌的过往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辛苦拼搏离不开关系,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际援助给予了中国发展腾飞的机会。 这些国家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的发展速度。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给予了中国帮助。 新中国成立至今很多国家都对中国有过投资,那么大家知道对中国投资最多,影响最大的国家是哪三个吗? 最后一个绝对惊掉你的下巴,让你感到意外! 一、苏联 在建国初期,对我们帮助最大的自然是我们的老大哥——苏联。 其实从抗战时期时期开始,苏联就是我党的忠实伙伴,在战场上给予了我们众多帮助。 苏联是反法西斯联盟的坚定支持者,二战之中,苏联是当之无愧付出最大的国家。 在欧洲战场上制约德国,在亚洲战场上暴打日本,给同为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而二战结束之后新中国建立,苏联也是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的国家。 这也是得益于中国的国家体制和苏联一样,在这方面我国有很多需要向苏联学习借鉴的地方。 而苏联也出于自身对抗当时国际关系风云变化的需要,给予了中国大量的援助。 在建国初期,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可谓是如胶似漆。苏联给予中国的援助更是包含了方方面面。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苏联给中国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中国前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几乎完全仿照苏联。 在建国初年,这种做法对于稳定中国国内形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对于一个战后重建的国家而言,仅仅是经济援助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掌握如何赚钱的本领才是最重要。 对于这一点,苏联方面也是十分清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即便后面与苏联闹僵,依旧对他心怀感激的原因。 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苏联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就是授人以渔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