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普京智囊做出預言:下一個爆發戰爭的地方不是台海,也不是南海

2025年1月,阿拉斯加埃尔门多夫军事基地内,美军第11空降师士兵正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进行"联合太平洋多国战备中心2025"北极部署演练。 与此同时,在距离这里数千公里的俄罗斯北极地区,"北风之神"级核潜艇悄悄潜入冰层之下,准备进行新一轮的战备巡航。 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军事行动,却在向世界传递着同一个信号:北极,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 就在这种背景下,被称为"普京哲学家"的俄罗斯思想家亚历山大·杜金发出了令人深思的判断。 这位在1997年就准确预测了乌克兰冲突的地缘政治学者认为,未来的大国冲突热点不会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台海或南海,而是那片看似沉寂的北冰洋。 虽然杜金因其极端民族主义立场在国际上颇具争议,但他对地缘政治走向的判断却往往具有前瞻性。 冰雪下的"金山银山":全球都想分一杯羹 要理解北极为何会成为潜在冲突的焦点,首先得看清楚这片冰雪覆盖的土地到底藏着什么宝贝。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发布的最新评估报告显示,北极地区蕴藏着全球约13%的未探明石油储量和30%的未探明天然气储量。 具体来说,北极石油储量约900亿桶,天然气储量超过47万亿立方米,这个数字相当于俄罗斯现有天然气储量的1.2倍。 除了油气资源,北极地区的稀土矿藏价值保守估计超过1.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大国心动。 更重要的变化是,气候变暖正在让这些资源变得可以开采。 据欧洲航天局的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比1981-2010年平均水平减少了10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法国的面积。 按照目前的融化速度,科学家预测2030年可能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无冰的北极夏季。 冰层融化会带来不少气候问题,但好处也显而易见,就是航道开通。 目前,从上海到德国汉堡的传统航线需要途经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全程约2.1万公里,航行时间36天。 而通过北极东北航道,距离可以缩短至1.35万公里,航行时间减少到23天,节省近40%的运输成本。 按照国际海事组织的预测,到2050年北极航道的货运量将达到全球海运总量的25%。 这样的经济前景让各大国都坐不住了。 俄罗斯已经尝到了甜头——2024年通过北方航道运输的液化天然气达到2186万吨,创历史新高,为俄国带来了超过600亿美元的收入。…

2 weeks ago

誰敢動中國我就滅誰!這兩國曾向全球發出警告,如今卻瞄準中國

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越南和菲律宾,这两个与中国在历史上有过密切联系的国家,曾经在某些时期表现出坚定的友好态度,甚至公开宣称要捍卫中国。然而,渐渐地两国与中国的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如今在某些问题上甚至呈现出对峙态势。 千年交织与殖民痕迹 越南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岭南地区纳入版图,北越一带成为象郡的一部分。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越南正式进入中国统治的“北属时期”。 此后,越南经历了长达千年的中国治理,汉字、儒家思想和行政制度深深融入当地社会。然而,这种文化亲近并未抹去越南的民族意识。公元40年,征氏姐妹起义反抗汉朝统治,虽最终失败,却成为越南抗争精神的象征。 544年,吕弼建立前吕氏王朝,短暂实现自治。直到唐朝末年中央权威崩溃,938年吴权在白藤江战役中击败南汉舰队,此后,968 年越南丁部领建立 “大瞿越国”,越南成为独立封建国家。 这一千年的交融让越南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痕迹,比如汉字的使用和节庆习俗,又孕育出强烈的独立意识。这种矛盾的心态在后来的中越关系中反复显现:既因同源而亲近,又因历史记忆而戒备。 与越南不同,菲律宾与中国的历史联系较为间接。在西班牙殖民之前,菲律宾由分散的巴朗盖(部落单位)组成,与中国主要通过海上贸易往来。中国商船满载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黄金和珍珠,华人社区也在马尼拉等地逐渐形成。 1521年,麦哲伦抵达宿务,开启了西班牙333年的殖民统治。马尼拉成为贸易枢纽,中国货物通过大帆船运往墨西哥,但西班牙对华人持戒心,1603年甚至在马尼拉发动针对华人的暴力行动,导致数千人遇害。 1898年,美西战争后,菲律宾被美国接管。美国推行现代化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英语取代西班牙语,亲美精英阶层逐渐形成。冷战期间,菲律宾成为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桥头堡,与中国的直接联系进一步疏远。这种西方导向的历史,使菲律宾在面对中国时更多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而非历史情感。 从盟友到对峙 新中国成立后,越南和菲律宾都曾与中国的关系进入“蜜月期”,但这份友好并未持久。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和大国博弈,让两国逐渐从盟友走向对峙。 新中国成立之初,越南是中国的坚定盟友。1949年,中国百废待兴,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在抗法战争中得到中国的大力支持。1954年奠边府战役前,中国派出陈赓将军率领顾问团深入越南,协助作战,物资车队源源不断运往边境。 战役胜利后,法国撤离,越南公开宣称:“谁敢动中国,我就打谁。”此后,在抗美战争中,中国再次倾力相助,提供武器、物资和32万工程部队,保障“胡志明小道”的运输线畅通无阻。 然而,胡志明1969年去世后,黎笋上台,中越关系急转直下。1970年代,中苏交恶,越南倒向苏联,1978年加入经互会并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同年,越南入侵柬埔寨,推翻亲华政权。 1979年2月17日,中越边境爆发战争,中国发动自卫反击战,28天内攻入越南北部,随后撤军。这场短暂的战争让越南元气大伤,两国信任彻底崩塌。此后,边境冲突持续到1980年代末,南海争端又成为新的摩擦点。 菲律宾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同样曲折。1975年,借中美关系缓和之机,菲律宾与中国正式建交。马尼拉街头开始出现中国商品,经济合作逐渐升温。然而,1986年经济危机迫使菲律宾转向台湾寻求援助,与中国关系冷却。2009年,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菲律宾再次靠拢华盛顿。 2012年,黄岩岛事件标志着中菲关系恶化。2013年,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进行的所谓“裁决”,其所谓的裁决是非法的、无效的,中国不接受、不承认该裁决。杜特尔特上台后淡化争端,访华时签署多项合作协议,中菲关系短暂回暖。然而,2022年小马科斯上任后,菲律宾开放更多军事基地给美国,重新提起南海问题,立场再度强硬。 两国关系的转变,既有自身利益考量,也有外部势力的推动。美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挑动地区矛盾以遏制中国崛起。…

2 weeks ago

又一個核大國加入伊以沖突,公開站隊救伊朗!或將成為中東新霸主

伊朗的防空系统接连被摧毁,导弹库存告急,国内亲美势力蠢蠢欲动。 又一个核大国明确站队,公开支持伊朗! 如今,伊以生死局,谁会成为中东新霸主?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内容有润色,请读者理智阅读 说的这个国家就是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选择公开站队救伊朗的原因也很复杂。 作为和伊朗东边接壤的国家,巴基斯坦选择支持伊朗其实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要保护自己的国家。 毕竟伊以冲突发展到现在,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就有点像咱们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了,如果伊朗沦陷,那么巴基斯坦就难以独善其身,身边就多了一个巨大的威胁。 而且,多年来伊朗和巴基斯坦之间关系良好,像2019年的时候,伊朗革命卫队就曾跨境捣毁了“正义军”3个训练营,极大程度地减轻了巴基斯坦的防务压力。 2025年,两个国家的合作再度升级,巴基斯坦提供“哈立德-2”无人机和中国制“彩虹-4”察打一体无人机。 伊朗则分享了“法尔斯”卫星实时监控数据,成功构建起了10分钟内定位跨境活动的“天眼”系统。 这种联防模式让巴基斯坦边境恐怖袭击事件大幅度减少,就连巴基斯坦的边防军司令部都坦言:“若没有伊朗的合作,巴基斯坦边境每天恐怖袭击至少要多10起”。 所以,放着这样一个合作共赢的“兄弟”不要,反而放一个“大威胁”在旁边,巴基斯坦动动脑子都应该知道选择谁。 并且,最主要的是,巴基斯坦和以色列早在多年之前就存在着一些矛盾,自1947年巴基斯坦建国以来就始终拒绝承认以色列。 甚至就连巴基斯坦的护照都明确标注了“不可前往以色列”的条文,可见对于这件事,巴基斯坦的坚决态度。 而巴基斯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因为他们始终认为,以色列的存在是建立在对巴勒斯坦领土的侵占之上的。 这种立场在国际场合也显得尤为明显,2025年6月,巴基斯坦就曾联合23个伊斯兰国家在联合国发起决议,要求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并谴责其“反人类罪行”。 但反过来再看以色列,他专门选中了和巴基斯坦大面积接壤的印度进行扶持,构建了“南亚支点”,试图间接制衡巴基斯坦。 2025年4月份的时候,以色列就多次向印度提供“标枪”反坦克导弹和无人机生产线,想要强化其在克什米尔的战术优势。 如今,巴基斯坦的东边已经存在了一大威胁,要是西边的伊朗也沦陷了,那真是腹背受敌。 而巴基斯坦的支持对于伊朗来说也是一场及时雨。…

1 month ago

伊朗的教訓告訴我們:中美若要開戰,我軍需要第一時間咬死這一點

兵者,诡道也。 短短12天,一场中东局部战争,在惊涛骇浪中急转直下,竟然以三方“皆大欢喜”的停火草草收场。 就在美军空袭伊朗三大核设施并将其严重破坏之际,伊朗对美国的报复也来了。 6月23日晚,伊朗向美军驻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发射了19枚导弹。 乌代德空军基地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大的军事基地之一,驻扎着超过 1 万名美军及联军人员。 拥有超长跑道和作战指挥中心,是美军中央司令部和驻阿富汗美军的后勤枢纽,也是监控波斯湾局势的关键节点,在美军中东军事布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这19枚导弹中,18枚被卡塔尔与美军联合部署的爱国者系统拦截,最后那一枚也只是击中了基地外围的空地,毫无杀伤效果。 这是怎么回事?导弹这么差劲吗?一个也打不中? 其实并不是导弹技术不行,特朗普事后亲口透露,伊朗“提前通知”了美方,美军有充足时间做好防御准备。 伊朗的“铁血报复”,从头到尾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 伊朗革命卫队还对外宣称,这是对美方14枚炸弹的“等量回应”,其实用意不难猜:这是一场面子工程,既要对国内交代,又要避免全面升级。 这套操作,伊朗不是第一次玩,去年10月,他们对以色列发射200多枚导弹,也提前打了“招呼”,结果只炸死一名误伤的巴勒斯坦工人。 表面在战,实则在演。 而这种“演”,恰恰反映出一个根本问题:伊朗知道自己打不起,不是不想强硬,而是明白真打的代价,远远超出承受能力。 但问题也来了:既然打不了,何必叫得这么响?既然早就要停火,何必还要“最后一枪”? 这,正是伊朗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既要保住颜面,又无法承受真刀真枪的对抗。 “最后一枪”,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不至于输得太难看。 6月24日清晨,在停火协议即将生效前,伊朗仍向以色列发射了12枚导弹,命中贝尔谢巴市一座大楼,造成至少4人死亡,16人受伤。…

1 month ago

印度代表訪華會王毅,蘇傑生撂狠話,鄰國要麽合作,要麽付出代價

6月22日,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接受国家电视台采访时语出惊人:“每个邻国都必须明白,与印度合作能带来好处,否则将付出代价。”这番赤裸裸的“胡萝卜加大棒”宣言,矛头直指南亚诸国,而中国被单列为“必须对抗”的对象。他毫不避讳地批评印度过去的对华政策“犯下重大错误”——忽视边境基建导致战略被动。 就在这番话余音未散之际,23日,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飞抵北京,与中国外长王毅举行会谈。王毅强调,中印应坚持“互为发展机遇、互不构成威胁”,呼吁“龙象共舞才能共赢”;多瓦尔则承诺“以建交75周年为契机推进合作”。一硬一软的两场对话,如同印度对华战略的“双簧戏”:一边是外长放话施压,一边是特使务实谈判。苏杰生口中的“历史错误”,实则是印度用惨痛代价换来的教训。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疯狂推进边境基建竞赛,但自然环境和技术的双重短板让其付出惊人牺牲。据印度国防部报告,2020至2024年间,边境道路组织(BRO)共有1279人死于施工事故、自然灾害和疾病,平均每两天便有一人丧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青藏高原的稳步推进:班公湖环湖公路、跨湖大桥、军民两用机场相继竣工,新藏铁路和川藏铁路攻克冻土与高海拔技术难题。印度虽在2024年紧急批准342亿元用于藏南地区1600公里高速公路,但苏杰生心知肚明——基建竞赛的背后,实则是综合国力的碾压性差距。苏杰生的“合作或代价论”,同样针对近期离心力加剧的南亚邻国。 马尔代夫新总统穆伊兹上台后,直接要求印度撤军,打破传统并首访中国,更宣称“马尔代夫不是任何国家的后院”。印度的反击迅疾而精准:先是煽动民间抵制马尔代夫旅游业,掐住其经济命脉;待马代外汇告急、生活必需品供应危机浮现时,苏杰生再以“救世主”姿态回访,承诺提供援助。同样的“驯服剧本”也在斯里兰卡上演。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在斯总统选举前密集会见四位候选人,明言“印度没有偏好”,却暗中推动阿达尼集团能源项目落地,同时施压斯里兰卡禁止中国科考船停泊。 这种“一手给糖,一手握鞭”的策略,正是苏杰生“邻国治理术”的实战演绎。这种算计,深植于印度对多极世界的野心。苏杰生直言,印度要在“竞争又合作”的多极化世界中“占据最佳位置”。于是,一边在边境陈兵布阵,一边又与中国维持年贸易额千亿美元的经济纽带;一边指责中国“威胁”,一边又强调“印中战略目标一致”。 苏杰生的狠话与多瓦尔的访华,共同构成了印度对华战略的一体两面:防范中带着不甘,对抗中藏着算计。印度加速边境基建、威吓邻国、拒绝调停,核心目标是在实力悬殊下争夺谈判筹码。然而,鲜血写就的边境伤亡数据、马尔代夫“去印度化”的挣扎、斯里兰卡对中资项目的暗中期待,无不揭示一个现实:靠施压维系的霸权终究难以持久。 王毅呼吁“龙象共舞”时,实则点破了亚洲未来的关键命题——两个一共拥有28亿人口的大国,若陷入零和博弈,无人会是赢家。苏杰生或许赢得了国内民族主义的掌声,但印度若真想“站上世界舞台最佳位置”,需要的不是对邻国的恐吓,而是与中国共寻“平衡之道”的历史智慧。

1 month ago

剛宣布要加入中國,並升起五星紅旗,卻在3小時後消失的國家

喜马拉雅山脉的东南部有个小国叫锡金,四周都被中国西藏、不丹、印度、尼泊尔这四个国家包围着,而这四个国家个个都是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国家。但是在这样一个小国家里却上演了20世纪的风雨飘摇,从一个独立的小国家变成了印度的一个邦,从独立到消失,锡金的消失就是一段复杂又独特的历史,也是一个小小的国家在大国之间迷失自己,走向消亡的故事。 我们要先了解锡金的地缘不可替代性,这个小的山区国家,北边与中国的西藏相邻,东边挨着不丹,南边和西边同印度、尼泊尔接壤,这个国家处于四国交界处,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锡金独立的时候,其领土面积仅有7096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数量不是很多,但其控制着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喜马拉雅山间要道,因此具有地缘战略价值。从19世纪到20世纪,世界上的大国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力量竞争过程中,这块土地很快就被周边的大国所注意,成为了争夺的焦点。 锡金特殊地形导致经济农业为上,资源缺乏,也难以抵挡附近大国的大规模经济,且适宜种茶果树以及供内部消费的粮食作物,锡金经济总是受地理条件所限,这使它在现代进程里更难,锡金地理地位有利却不能变成经济优势,反而使它更加依赖。 锡金的文化背景又是它的一大特点,锡金位于尼泊尔、印度等很多国家的交界处,是藏文化、佛教文化和尼泊尔文化的交汇地,主要居民有拉休希亚土著人、尼泊尔移民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其中佛教占统治地位,印度教文化从19世纪就已渗透进来,锡金有着让人惊叹的宗教建筑和传统习俗,而且自称“喜马拉雅山上的宝石”,但是这样一种独特又独立的状态却让它更加脆弱。 锡金文化遗产曾是锡金国家凝聚力的基础,在大国博弈中,文化无法维系,锡金历史受外部影响,独立性从没稳固,早期锡金是君主制国家,扎根本土宗教信仰和地方社会结构,但传统文化因外部干预而破碎,最终以锡金“并入”印度收场。 锡金的悲剧从它成为“保护国”开始,1950年代印度在独立后不久就开始以保护小国为由加强对锡金的控制,印度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必须保证自己能够控制锡金的外交事务,然后还要派兵驻扎,以确保所谓的锡金“安全”,看起来是合理合法,但是实际上已经让锡金在国际体系中丧失了立足之地。锡金成为印度的“保护国”后,锡金的独立从表面上看还是存在的,实际上锡金已经成为了印度的附庸。 然而锡金并没有因此摆脱矛盾和压力,锡金国王也曾尝试向中国靠拢,以求平衡。甚至还有流言称锡金王室曾经有过插上五星红旗的念头,希望中国给予庇护。锡金国内也有不少民众寄希望于中国,希望中国能帮助锡金脱离印度控制。但是这对印度来说无疑是对自己南亚霸权的挑战,在中印关系紧张之时,印度严防锡金向中国靠拢。 1975年是锡金历史转折的一年,锡金国王同印度的矛盾达到顶点,印度利用军事控制直接干涉锡金事务,印度通过“全民公投”宣布锡金成为印度的一个邦,锡金从此彻底丧失国家身份,永远消失在世界地图上,这毫无疑问,印度的所谓“全民公投”在国际社会中引发巨大争议,西方媒体普遍对印度在公投中的欺骗和操纵行为表示怀疑,同时指出锡金王室和许多锡金人都不赞同这种并吞行为。 锡金被吞并之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文化传统慢慢消失,从节庆到日常生活习俗,锡金的渐进式印度化让当地的习俗被印度教文化和习惯所取代,曾经主导锡金社会的佛教文化也慢慢隐去,传统的民族节日中掺杂了太多的印度化元素,这种文化侵略让许多坚持传统的锡金人感到无比不满,但失去国家的自主权,他们的反抗便毫无意义。 同时锡金内部矛盾也不断升级,加入印度之后,锡金的尼泊尔裔居民和当地土著居民产生了摩擦,这股裂痕被经济发展差距所扩大,土著居民认为尼泊尔裔人口的崛起扰乱了传统权威体系,破坏了本地文化传统,而尼泊尔裔移民则对经济发展的现状感到不满,认为印度政府的产业政策没有顾及到他们的利益诉求,印度希望以发展旅游业来平息矛盾,但并没有真正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反而引发了民族间的矛盾。 锡金今天靠农业和旅游养活自己,不会吸引大量外来资金,印度的邦,只能在自己的市场里打转,经济局限让地方自治的声音变小,锡金的地缘意义变大,印度政府想牢牢抓住锡金,但没解决锡金内部的矛盾,这些年,锡金的地方政党喊着要更多自治权,印度政府很紧张。 另一方面,锡金的人民仍然对中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抱有希望,虽然中国在历史上并没有在锡金这个小国上做出什么干涉,但是中国文化、经济的影响已经成为锡金人民口中的话题,这让印度政府感到很不开心,也让锡金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地位变得更加微妙。 锡金的消失给世界留下很多思考,像锡金这样小的国家是不是一定要被大国摆弄呢?国际社会能不能拯救这些国家的独立性?锡金国王想靠近中国时,中国的态度比较冷静,这样既不会引发冲突,又给锡金留下另外一种选择。 小国在地缘政治里是棋手还是棋子?锡金的悲剧命运给全世界其他小国敲响了警钟,如何在大国之间找到自己的道路,或许所有像锡金这样的国家都要长久地思考。锡金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它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就像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一个国家的命运永远都是大国之间博弈的一面镜子,而锡金就是这面镜子上最清晰的一段图像。

1 month ago

不許改變南海現狀,G7再度對華叫板,話音剛落,中方直接定下規矩

G7又在国际舞台上对中国指手画脚了。2025年6月17日,七国集团在加拿大开完峰会,照例发表了一堆声明,其中一条直指中国在南海的行动,要求“不许改变南海现状”。这话听着挺耳熟,G7这些年没少拿南海说事儿。可这回,他们刚放完狠话,中国这边立马硬气回应,直接定下规矩,把主权底线划得清清楚楚。这事儿不光是嘴仗,更是全球格局里的一场硬碰硬较量。 先说G7这场会。2025年6月,七国集团领导人聚在加拿大落基山脉一个叫卡纳纳斯基斯的小镇。这地方偏得不行,常住人口才130人,愣是被改造成了国际政治的临时舞台。峰会谈了不少事儿,经济、气候啥的都有,但对中国在南海的动作“表示严重关切”成了重头戏。会后,加拿大总理出来放话,说中国的行为威胁了地区和平稳定,还呼吁遵守国际规则,别改变南海现状。 G7这帮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加上加拿大,算得上西方世界的“核心圈”。他们对中国的态度这些年一直不咋友好,尤其在南海问题上,几乎年年都要拿出来念叨几句。这次也不例外,指责中国填海造岛、军事化部署,话里话外透着股“你们得听我们的”劲儿。 不过,G7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眼下全球经济不太景气,好多国家其实更想跟中国做生意,而不是硬碰硬。美国这两年老想拉着盟友一起对抗中国,但其他几国不全买账。比如德国,汽车工业离不开中国市场;法国呢,能源合作也得看中国脸色。所以,这次的声明听着声势挺大,实际执行起来,未必齐心。 G7峰会刚结束,中国外交部就坐不住了。不到24小时,发言人开了新闻发布会,直接怼回去。核心意思就一句话:南海是中国的,谁也别想指手画脚。发言人还把G7的声明挨个儿批了一遍,说他们没资格对中国的正当行为评头论足,纯属挑衅主权。 除了南海的事儿,G7还顺带提了稀土问题,说中国拿稀土出口“威胁”国际贸易。这话听着就挺离谱,中国稀土卖得好,那是市场认可,咋就成了“武器化”了?外交部直接反问:你们自己经济不行,就怪中国产品太抢手,这逻辑说得通吗? 这回应不光硬气,还挺有策略。一方面,中国亮明底线,绝不退让;另一方面,也点出G7内部的分歧,说白了就是“你喊得凶,可真干起来未必一致”。这招挺高明,既守住了自己的立场,又让对方露怯。 要聊南海,得先搞清楚这地方为啥这么敏感。南海面积大概350万平方公里,底下资源丰富,油气储量据说能顶中东一半,还有重要渔场。更关键的是,这片海域是全球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每年过往货值好几万亿美元,谁控制这儿,谁就在国际贸易里多张牌。 中国对南海的主权主张不是今天才有的。翻开历史,早在汉朝,中国人就在南海活动了。近代以来,地图上“九段线”划得明明白白,意思是南海诸岛和附近海域归中国。可这事儿到了现代,麻烦就来了。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这些邻国也想要一块,加上美国在背后撑腰,南海就成了国际热点。 2016年那会儿,菲律宾搞了个南海仲裁案,拉着所谓“国际法庭”判中国输了。中国压根没认,直接说这玩意儿不合法、不接受,坚持用双边谈判解决问题。这几年,中国在南海的基建确实没停过,填海造岛、建机场、部署防御设施,动作不小。但中国一直说,这是正当主权行为,别人管不着。 反过来,美国和G7老拿“自由航行”说事儿,派军舰军机到南海晃悠,名义上是维护国际秩序,其实谁看不出来,这是想给中国添堵。G7这次的声明,就是延续这套路,摆出一副“世界警察”的架势。 南海这摊水,国际上看法挺分裂。东盟国家里,像越南、菲律宾跟中国有争端,自然不乐意中国做大,但印尼、马来西亚这些没直接冲突的,更想保持中立,不掺和大国博弈。俄罗斯、巴基斯坦这些跟中国关系近的,支持中国立场,觉得主权的事儿外人没资格插嘴。 G7之外,美国拉了澳大利亚、日本这些盟友助阵,基本跟G7一个调调,说中国威胁了地区稳定。可欧洲那边,态度就暧昧了。像西班牙、荷兰这些国家,没啥表态,估计是不想蹚浑水。联合国也没啥动静,毕竟这事儿超出了它的管辖范围。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好多发展中国家对G7的声明不太感冒。他们觉得,西方老拿国际法说事儿,其实是给自己当挡箭牌,真轮到自己利益的时候,照样不讲规矩。所以,G7这次喊话,表面上挺热闹,实际影响力没那么大。 G7这回跳出来,动机不单纯。表面上看,他们是担心南海局势失控,影响全球贸易。可往深了挖,背后是权力博弈。中国这几年发展快,经济体量、技术实力都上来了,G7那帮老牌强国坐不住了。尤其是美国,早就把中国当最大对手,南海不过是他们遏制中国的一个抓手。 再说现实点,G7自己也有麻烦。美国经济这两年不太行,通胀高企,债务压顶;欧洲那边,能源危机还没缓过来,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反观中国,虽然也有压力,但整体势头稳,G7心里不平衡,想借南海问题给中国上点眼药。 但这招效果咋样,真不好说。中国现在不是几十年前那个任人拿捏的国家了。经济上,全球供应链离不开中国;军事上,解放军在南海的实力也不容小觑。G7喊话归喊话,真要动手,他们也得掂量掂量。 中国这次回应快、态度硬,不是随便发脾气,而是有深意。定规矩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告诉全世界:南海的主权没得商量,谁也别想越线。这不光是对G7的警告,也是给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看的。 过去,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更多是“斗而不破”,尽量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但这几年,外部压力越来越大,光靠软话不管用了。定规矩的意思很明白:中国有能力、有决心守住自己的东西,谁想挑衅,就得做好付出代价的准备。 同时,中国也没把路堵死。外交部发言里提到,愿意跟东盟国家谈《南海行为准则》,这是在释放信号:只要是正儿八经的协商,中国不排斥。但要是像G7这样,站得老远指手画脚,那就别怪中国不客气。…

1 month ago

空襲伊朗,美軍欺騙了全世界!中國懵了:東風15C是被騙出來的

近日,美国宣布对伊朗三处核设施发动了袭击,称已成功摧毁了伊朗的核设施并成功撤离。 用特朗普的话说,“这是一场完美的袭击伊朗的核设施不复存在,所有战机已经安全返航,现在是时候追求和平了”。然而,全世界都被他耍了,卫星图像与各方反馈表明,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现在,伊朗已经对以色列发动了新一轮的弹道导弹打击,弹无虚发,以色列从南到北全被伊朗炸了一遍,惊呆了美国和以色列。 以色列遭伊朗猛烈报复 6月21日,美军对伊朗的核设施发起了大规模的空袭。美方宣称,经过精心策划的“午夜之锤”行动已将伊朗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的核设施摧毁,伊朗核计划遭遇重创。 然而,卫星图像与各方反馈却表明,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根据后续报道以及伊朗方面透露的信息,福尔多核设施遭受的打击完全没有美国宣传的那样严重。并且,根据伊朗方面的回应,该设施的铀浓缩材料在袭击前已被成功转移,因此并未受到实质性破坏。 就在美军的轰炸机和战斗机刚返回以色列不久后,伊朗发射了30枚导弹和40余架自杀式无人机,分两个波次对以色列全境进行了全面轰炸。 这次以色列特拉维夫、海法、耶路撒冷、戈兰高地以及约旦河谷,全部被导弹覆盖,包括特拉维夫古里安国际机场、以色列南部奥华特军民两用机场,阿什杜德港储存机械设备的仓库和海法港的港口-铁路两用转换仓库,以及以色列北方军区第769领土旅指挥部在内的80余座建筑被摧毁或受损严重。 伊朗的导弹精确度、突防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出乎了美国和以色列的预料。 可见,美军空袭后并未彻底摧毁伊朗的核能力,反而激怒了伊朗,促使其采取更加激进的军事行动。 这使得以色列不得不面临更为复杂的防御挑战,同时也让美国在支持以色列时显得力不从心。 美军钻地弹造假? 此次美军对伊朗发起攻击,不但没有达到预期,以色列还遭到了更猛烈的回击。这也让世界看清了,所谓的轰炸机和钻地弹,都是“PPT”数据。 这场耗资巨大的行动不仅未能摧毁目标设施,甚至连美国高级官员也承认“严重破坏”的效果都未能达到。 根据卫星图像和伊朗方面的消息,福尔多核设施虽然挨了六枚GBU-57炸弹的集中轰炸,但整体结构没被炸塌,里面的核心设备也没被彻底毁掉。 并且,炸弹落点很近,这说明美军轰炸的准头没啥问题,真正出问题的是钻地弹的穿透力,根本不像他们宣传的那么厉害。 福尔多核设施建在硬邦邦的花岗岩地质结构里,整个掩体埋在地下八十多米深,抗打击能力特别强。从这次GBU-57的轰炸效果看,专家推测,一枚钻地弹最多也就钻透20到30米的花岗岩层。 要是想彻底炸掉这么深的目标,至少得连续七次以上都炸在同一个地方。可实际操作起来太难了,而且美军也没那么多炸弹。 要知道,之前美军称其具备穿透60米混凝土或40米硬质岩层的能力,现在真刀真枪上战场,是骡子是马一眼就被看出来了。…

1 month ago

比美國還囂張的國家出現,禁止所有中國外交官入境,不讓統一

明明是一个小国,面积不大、军力也不强,却偏偏走在“反华一线”。 比一些大国还嚣张,做着一些大国都不敢做的事。 总军队人数不过1.6万,却呼吁欧盟用“武力语言”与中国对话。 甚至立陶宛境内已没有一名中国外交官,拒绝入境。 态度还十分强硬,做这一切连一个理由都没有。 随着最后一位外交官离开,立陶宛内连一位外交人员都不留了。 彻底断了和中国最基本的外交沟通,将路走绝了。 而面对它三番两次的挑衅,中国又是怎么做的呢? 01 一条路走到黑 一边想要恢复关系,一边却赶人走。 夹在波罗东海岸和小国立陶宛,国土面积只有六万多平方米。 人口也只有280万,还没有我国一个省大,却十分嚣张。 它干的事,一些大国都不敢干,那么它为何偏偏和中国作对呢。 1991年,我国和立陶宛正式建交,双方贸易、文化上有不少合作。 互帮互助,各自做好各自的小生活比什么都好。 但立陶宛非要没苦硬吃,“瞎折腾”一番。 2024年11月底,立陶宛外交部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宣布。 将中国驻立代办处的三名外交人员,列为“不受欢迎的人”。 并且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离境,这种操作十分霸道、不讲理。…

1 month ago

又一個核大國加入伊以沖突,公開站隊救伊朗!或將成為中東新霸主

伊朗的防空体系接连遭受重创,导弹库存急剧减少,国内亲美势力开始活跃,局势愈发紧张。就在此时,又有一个拥有核武的大国明确表态,公开站在伊朗一方! 以色列总统则放出强硬言论,直指巴基斯坦将成为下一个攻击目标。 这场以色列与伊朗的生死较量,中东地区的霸主之位究竟会花落谁家? 以色列下一步棋该如何走?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 中东历来动荡不安,几乎每年都会因为某些摩擦演变成冲突甚至战争,但这次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升级速度之快,令人难以反应过来。 然而,当拥有核武的巴基斯坦明确支持伊朗时,不仅使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有所缓和,也让伊朗暂时松了口气。 巴基斯坦拥有超过160枚核弹头,其“沙欣-3”导弹射程高达2700公里,理论上能够直接攻击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地区。 核武的破坏力令人胆寒,正如爱因斯坦曾言:“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怎样爆发,但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必定用石头和木棒作战。” 6月16日,巴基斯坦国防部长在国民议会上公开表示支持伊朗:“伊朗是我们的兄弟,我们会尽一切努力支持他们!” 这句话如同重磅炸弹,引发国际社会巨大震动。 巴基斯坦的加入,不仅为孤立的伊朗提供了宝贵支撑,也震惊了全球。 更令人震惊的是以色列的迅速回应。内塔尼亚胡在电视专访中毫不隐讳地称巴基斯坦为下一个打击目标。 “伊朗的核威胁必须根除,巴基斯坦的核武将是我们的下一场战斗焦点。” 巴基斯坦的核武库被视为伊斯兰世界对抗以色列核威慑的最后屏障。若以色列真将目标转向巴基斯坦,中东地区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巴基斯坦为何甘冒成为攻击对象的巨大风险,却选择高调支持伊朗? 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强硬姿态表达不满,但并无有效对策出台。 同一天,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由中国、俄罗斯和巴基斯坦联合发起的决议,获得了众多国家支持,这让巴基斯坦的立场更显坚定,如同在国际舞台上为伊朗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这把保护伞不仅关系到伊朗的存亡,也关乎巴基斯坦是否能在这场混乱中崛起,成为中东新的关键力量。 巴基斯坦和伊朗拥有长达900公里的共同边界,伊朗的稳定对巴基斯坦至关重要,宛如家门口的防火墙。 多年来,伊朗边防军在边境线上不断清剿极端分子、封堵走私通道,为巴基斯坦挡下了无数威胁。…

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