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很快就要入列之际,另一个亚洲大国的航母计划也浮出水面。据美媒《国家利益》称,印尼海军参谋长阿里近日正式确认,正在与意大利谈判采购退役的“加里波第”号轻型航母,这将使东南亚海军力量格局即将迎来重大变化。 “加里波第”号轻型航母 作为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印尼此举将极大提升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部分专家认为,印尼这是在效仿当年的中国,通过外购二手航母探索实现海军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确实,印尼此次选择从意大利购买退役航母的做法,与中国当年引进“瓦良格”号后改造为辽宁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2012年,中国通过对乌克兰二手航母的改造,实现了航母从零到一的突破,随后自主建造了山东舰和福建舰,形成了完整的航母发展体系。 如今,印尼也面临着相似的起点。印尼当前的工业体系无法支撑航母建造,因此将目光投向国际二手市场。“加里波第”号作为意大利海军退役旗舰,服役近40年后于去年 10月退役,1.4万吨的排水量和滑跃式起飞甲板设计,与中国改造前的辽宁舰非常相似。 AV-8B“鹞II”攻击机 意大利方面评估认为,经过翻新后该舰还可服役15到20年的样子,这对于渴望快速获得航母操作经验的印尼而言颇具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意大利可能随舰交易30架 AV-8B“鹞II”垂直起降战机,这种“航母+舰载机”的打包方案,与中国当年引进航母配套技术的思路如出一辙。 不过,印尼目前的情况与中国当时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在改造“瓦良格”号时已具备较强的工业基础和完整的国防体系,而印尼2025年海军预算仅12亿美元,甚至不足以支撑一艘现代航母的全年运营成本。这种经济实力的差距,使得印尼的“航母梦” 从一开始就面临严峻挑战。 印尼海军对“加里波第”号的期待,折射出这个群岛国家复杂的战略考量。官方表态将航母主要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包括人道主义救援、灾害响应和海上安全巡逻。不过,阿里也没有刻意避开航母的“实战能力”。
如果说当前美国和中国处于“新冷战”的话,那么美国在“军备竞赛”中几乎已必败无疑。 因为军事力量是需要强悍工业实力做支撑的,而美国这些年来去工业化严重,使得美国在武器上已经进入了“造不出,争不赢”的状态。 美国军工系统已经严重衰退 美国海军的发展速度 这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海军。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军事霸权支柱就是海军,但现在美国造新军舰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驱逐舰方面,现在美国还在用冷战结束前后服役的伯克级驱逐舰。随着美国当年研发的“次时代驱逐舰”——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项目失败,美国在驱逐舰的技术领域已经明显落后于中国了。 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 中国的055大驱是公认的全球综合实力最强的驱逐舰之一,不管是火力还是信息化水平都明显超过了美国现役的伯克级驱逐舰。 为了和055对抗,美国搞出了一个伯克3型驱逐舰。但伯克级驱逐舰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船体潜力已经开发殆尽,所以伯克3型驱逐舰的性能依旧落后于我国055大驱一大截。
福建舰入列只是开胃菜,解放军还在背后藏了一个大招?3万吨特种舰刷号,台军中将看后坦言睡不好,这款新锐“武统利器”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台媒倒吸一口凉气,难道武统真的要来了吗? 福建舰的突然南下,吸引了全球追大多数国家的目光,因为从建造周期上来说,福建舰在9月11日至12日,前往南海地区进行训练,意味着该舰已经向解放军完成交接,距离真正入列,只剩下一场仪式而已,接下来将进入正式的实战化训练阶段,只待全舰官兵通过全舰考核。 福建舰的一举一动,受到了外界的高度关注,全国人民都盼望着它能够早日形成完整战斗力。这份急切的背后,实际上也是台海地区紧张所带来的战略刚需,因为自从民进党执掌台湾地区的大权之后,海峡两岸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变得尤为紧张,而解放军为了震慑台湾岛内的独派势力,不得不进行高频次的演习,在过去一年时间当中,演练了从封锁到打援的整个流程,就差最后一步的实地登陆了,若是有福建舰的加入,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海空压力。 除了福建舰,解放军近期所亮相的三艘特种舰,也让台媒,以及岛内的一些专业人士感到非常紧张,因为他们终于意识到,“武力统一”是现实存在的一种的可能性,而非岛内绿营所宣扬的那样“看不见,摸不着”。 台湾媒体中时电子报日前刊登了一则报道,报道了这三艘特种舰的最新进展,从内容上看,这三艘舰的单舰排水量至少在万吨以上,分别刷上了401、402、403的舷号,而船上的东字,恐怕是“东海舰队”的含义。 尽管从外观上看,这三艘特种舰,和民用船只没有任何区别,没有安装导弹、雷达、近防炮,不具备军舰的特点,但硕大的柱子成了其主要特征,分别配备了4,6,8不同数量的柱子,在登陆战役发起期间,这些柱子会向下沉底延伸到海床,将整个船体给撑起来,并牢牢地扎在海面上,船只中间则延伸了超长的船面甲板,而船艏则有斜拉桥索塔,用于连接不同船只的多个分段,最终实现一条总长大约为820米的完整的通路。 有专家指出,这一型船只的任务目标,就是为了加速两栖登陆部队的输送,以解决两栖作战当中极其棘手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需要提到的是,所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指的是在两栖作战当中,两栖部队从登陆艇到海滩上的“1公里”,这一时刻上岸的部队极其脆弱,将面临对手防御力量的全面反击,例如,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当中,德军在海滩上布设的大量机枪碉堡,就对盟军部队造成了海量杀伤。 有趣的是,在这一则报道当中,台媒还着重提到了台湾海岸线上布满的“天险”,试图证明解放军就算有了这群特种舰,也很难在两栖作战当中随地登陆;就算上了岸,在进入人口密集的住宅区之后,也无法进行快速机动。但这种强行论证,反而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即便是己方有着大量劣势的情况下,也要高喊一句“优势在我”。 而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与台湾媒体“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慌得要命”的态度不同,台军退役中将帅化民,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认为这艘特种舰将给两岸局势带来巨大的变化。参加一档电视节目时,帅化民表示,这艘船一出来,他就睡不好觉了。 因为从地理位置的角度上来说,台湾虽然有着1400公里的海岸线,但地理特点非常鲜明,能够承受得起师级规模登陆部队的登陆场少之又少,必须要从台湾屏东县的下淡水溪处登陆,这就导致台军的防御部署呈现出北重南轻的特点。 在台军假想的作战方案当中,就是在登陆部队,刚登陆上海滩,且立足未稳的状况下,直接动用装甲力量向海滩发起反击。 而从东西方向上看,台湾西部虽然登陆场较多,但绝大多数是浅滩,在海水退潮之后,就是礁石群,而登陆艇普遍吃水较深,所以难以支撑得起登陆作战,就算在远处放了士兵下来,跳下来就是泥泞的沙滩与海水,简直就是活靶子,所以台军的力量部署,也呈现出了一个东轻西重的特点。 但这型特种舰出现之后,就意味着局势出现了巨大变化。 现阶段,台军的防御依旧是根据地理位置而来,主要集中在几个所谓的“红色海滩”周边,着重部署了打击旅,意图就是进行第一击的反冲锋,例如在新竹湖口就部署有五四二装甲旅,下辖三个联兵营,和一个额外的炮兵营,同时也是第一批换装M1A2T主战坦克的部队,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可到了现在,这种部署已经失效了,因为解放军特种舰可以登陆任何一个海滩,过去常被台军所忽视的黄色、蓝色海滩,都成为可能的登陆地点。并且在登陆作战发起时,可以直接跳过最为凶险的海滩滩头,让台军在滩头所进行的一系列反登陆建设全部失效。 加上现阶段解放军具有完善的态势感知能力,完全可以在登陆作战发起时前,进行天基、空基的联合侦察,来对台军的部署进行摸点,直接绕开台军重点防御的地区,发起登陆作战,好比是两个人在玩剪刀石头布,而我们已经知道了对方要出什么,战略层面上单向透明,真正实现了掌握战役的主动权。 而且更要命的一点是,过去两期登陆作战当中,两栖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开辟一个十八公里长,十八公里宽的登陆场,并且在周边设立前线指挥部,以便于后续部队在海滩卸取重装备,进行纵深打击。 但在这一型特种舰入列之后,登陆部队的任务目标就全面出现变化,脆弱的两栖登陆部队只需要承担前期的警戒任务,与海空火力打击体系,一同控制周边态势。但最脆弱的由海到岸的“过渡期”,将被压缩到几小时,乃至几十分钟之内。 在这一时刻,从万吨特种船上开出的九九式主战坦克,以及包括自行火炮在内的一系列的重型装备,能够直接开上台湾发达的公路网络,以战役集群的方式,向更加纵深的目标发起突击,在台军打击旅反应之前,提前将绝大多数的地面进攻力量投入作战,最大程度上避免有生力量,长期暴露在脆弱的登陆场上。…
前言: 近日,一位美国网友脑洞大开,在美版知乎Quora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美国认为中国是最大的对手,为什么美国没有像叙利亚、利比亚和阿富汗那样轰炸中国?”看到问题后,我无比愤慨! 自古以来,战争便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当今国际格局中,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角力更是从未停止过。而在这无尽的角力当中,美国可以说是独领风骚,自从建国以来,美国几乎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而且其对于弱小国家的霸凌更是屡屡发生,但值得玩味的是,美国虽然敢于对弱小国家动武,却并不敢轻易挑衅强大国家,尤其是中国。 一、美国的霸权心态 美国自诞生之日起,便怀揣着成为世界霸主的梦想,而这种霸权心态也一直伴随着美国走过的每一步历程。在美国看来,只有通过不断的扩张与侵略,才能够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国际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正是因为这种霸权心态的存在,才导致了美国一直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哪怕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美国也并没有停止过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与战争,而且,这些遭受美国侵略的国家,大多都是一些相对弱小的国家,比如说越南、伊拉克等等。 其实,美国之所以会对这些国家下手,并不是因为这些国家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美国认为这样做可以让自己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可以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可以让自己的国家稳坐世界霸主的宝座。 二、美国的双重标准 当然,美国虽然喜欢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并且随意发动战争,但是,美国却并不敢对一些强大国家随意挑衅,比如说当下备受瞩目的中国。 在美国看来,中国虽然在一些方面与美国有所竞争,但是,中国和美国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利益冲突,也并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对抗,所以,美国并没有必要对中国采取横加干涉的态度。 而且,更加让美国望而却步的是,中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核武器,一旦美国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就很有可能引发核战争,这对于美国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威胁,所以,美国只能选择在暗中对中国进行打压,比如说通过贸易战争、科技封锁等手段来限制中国的发展。 其实,美国这样做是非常愚蠢的,因为这样做只会让中国更加警惕,也只会让中国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最终,美国只会让一个本来可以合作共赢的国家成为自己的敌手。 结语: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中美之间的合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加和平与稳定,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让各个国家都能够实现长期的发展。 所以,美国应该摒弃自己的霸权心态,应该意识到,通过战争与侵略,是无法让自己的国家重现辉煌的,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国际社会上获得更多的尊重与认可。
中美高层又一次通电话了。这次通话可不一般,释放的信号比以往都要强烈,甚至有人说,这是自2025年以来两国最有实质性进展的一次交流。 美国主动提出三项承诺,中方也回应了八个字。 根据新华社9月20日凌晨发布的通稿,北京时间9月19日晚,中美高层举行了一次视频通话,谈话时间不长,但内容非常密集。 美方主动提出了三项明确承诺: 第一,希望与中国保持长期、稳定、积极的“伟大关系”;第二,愿意推动双边经贸磋商,尽快落实新一轮合作;第三,承诺与中方共同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而中方则用八个字定调:“中美关系十分重要”。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意外?毕竟过去一段时间,两国之间没少互相喊话、博弈甚至摩擦。但这一次,美方的语气明显放软了。 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一下最近半年的国际局势,其实不难理解美国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主动沟通。 眼下,特朗普面临2026年中期选举的压力越来越大。 目前他的支持率并没有明显优势,而国内经济问题依然棘手,通胀虽有缓解但仍在高位,制造业回流不如预期,债务问题更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刀。 这些都需要外部环境的配合。 换句话说,美国比以往更需要中国的合作。 而俄乌冲突持续僵持、中东局势依然混乱,美国在这些地区投入了大量资源却收效甚微。这种情况下,如果东亚再出现不稳定,美国将彻底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 与其硬扛,不如稳住中国。 最后,也是最现实的一点:经贸领域美国真的绕不开中国。 根据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中国仍是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国。很多美国企业,尤其是科技和农业领域的,一直在呼吁政府恢复与中国的正常对话。 特朗普虽然是强硬派,但也是现实主义者。选票和钞票,他总得选一个。 所以,这三项承诺并不是突然“良心发现”,而是基于现实利益的理性选择。尤其是“伟大关系”这个词,特朗普最喜欢用在外交场合,但用在中国身上,这还是近几年头一遭。 对于美方的“三项承诺”,中方的回应了八个字:“中美关系十分重要。”背后意味深长。 第一,它表明中方始终把中美关系放在全局高度看待。不管美国怎么变,中方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要稳定、要合作、不对抗”。这既是一种战略定力,也是一种外交智慧。 第二,这八个字也是一种提醒,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警示。…
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又急了,他在社交媒体上接连几次喊话,语气里带着点“老朋友,帮个忙”的意味,请中方赶紧买点美国产的大豆。 可问题是,中方这一回,既没点头,也没摇头,干脆40天不吭声。这一回,沉默不再是金,而是一个清晰无误的信号:不是买不买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买的问题。 而与此同时,美国中西部的豆农们却等来了价格跳水、贷款违约和市场崩盘的三重打击。白宫眼看形势不妙,只能准备一场财政“大放血”来兜底,试图稳住农业基本盘。 这场看似关于大豆的“贸易小插曲”,其实背后是一场关于国家战略、政治耐力和全球格局的深层角力。 中方的沉默,不是没回应,而是最强回应 特朗普政府之所以急着让中方买大豆,不只是因为农民的压力,更因为美豆已经快没地方放了。 2025年,美国大豆总产再创新高,仓库爆满、价格跳水,农户亏得眼泪都干了。但中方不接招,不是因为不需要大豆,而是早有准备、不急这口。 过去几年,中方在大豆上的战略调整早已悄然生效。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中方大举从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地采购。 2025年,巴西对华大豆出口占比冲上了65%,远远甩开美国。美方原以为大豆是中方的“软肋”,结果发现,肋骨早就换了根筋。 另一方面,国内的“大豆振兴计划”也不是说说而已。从种子改良到农机配套,再到饲料配方优化,国产大豆的自给率稳步提升。 更关键的是,政策体系并不是只盯着产量,而是通过供需两端一起下手,让整个大豆产业链更灵活、更自主。 所以,当特朗普摆出一副“我都亲自喊话了,你是不是该给点面子”的姿态时,中方的回应是沉默——但这沉默背后,是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重构和全球供应链再布局。 说白了,不是不想买,而是没必要急着买,更不是在美方压力下买。 中方的“不回”,不仅是策略上的“以静制动”,更是对特朗普贸易政策有效性的一次现实检验。拖一天,美方的内部矛盾就发酵一天。谁更有耐心,谁就更有主动权。 美国农民的炸锅,不只是大豆烂仓库的事 在美国中西部,丰收年本该是喜事。但现在,大豆堆在谷仓里卖不出去,价格一跌再跌,农民贷款违约、家庭破产的不在少数。 伊利诺伊州一位豆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得直白,美国农民的土地在出粮食,政府却在制造危机。 更让特朗普头疼的是,这些豆农可不是一般的群众。他们很多是共和党的铁杆票仓,是特朗普2016年和2020年胜选的关键力量。 如今,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喊话、组织请愿,甚至通过大豆协会向白宫发出公开信。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的信里写得很明白:不是我们不支持你,是你让我们活不下去了。 眼看局势失控,白宫开始紧急筹划“补贴托底”政策。农业部长布鲁克·罗林斯宣布,将动用关税收入设立专项补贴基金,向大豆农户发放现金补偿。…
董军防长刚刚发出统一强音,不到24小时美媒就放出消息,特朗普叫停了对台军援,他是害怕了吗?真相不是那么简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特朗普叫停对中国台湾地区的军事援助计划,而就在这一消息传出不到24小时前后,中国国防部长董军发出统一强音,两件事当中是否有关联呢?事情要从18号说起,当天,董军防长为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作主旨发言期间提到台湾问题,明确表示解放军“随时准备挫败任何外部武力干涉”,这一番表态充分表明解放军的底气和信心。 也是在当天美媒作出报道,5名知情人士表示,特朗普拒绝批准一项对台湾地区的军事援助计划,金额超过4亿美元,当然,这项决定是可能被推翻的,然而尽管如此,这一消息已经被视为美国对台湾地区态度的一项重大逆转。 从董军防长发出统一强音,到美媒放出这一消息,前后不到24小时,是否表明特朗普被董军防长放出的统一强音震慑到了呢?其实不是的,特朗普叫停对台军援可能和解放军的实力强大有一定关系,但特朗普的决定和董军防长的表态并无直接关联,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根据美媒的说法,特朗普做出这一决定是在董军防长这次表态之前,其实是今年夏天的事情。 既然如此,特朗普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大家要知道,在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还曾对台海局势大放厥词,并叫嚣要准备在和解放军的冲突中取胜。特朗普这一决定,显然和赫格塞思的表态相悖不是吗?首先,就如上面所提到的,特朗普这么做可能和解放军的实力强大有一定关系,今年美军能在红海和也门胡塞武装打的有来有回,表明它们实力下滑已经非常严重了,特朗普害怕台海局势升级导致美国被卷入一个它们无法取胜的战场,于是选择主动叫停对台军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次,特朗普想在通过关税和军售等阴谋从台湾地区榨取更多财富,如果民进党当局不尽早就范,他就可能借叫停军援来施压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因为民进党当局一向是不顾岛内民众死活,也要强行推动“以武拒统”、“倚外谋独”的野心,而特朗普就看准这一点,想要掐住赖清德的七寸。再者,考虑到中美关税谈判的背景,特朗普不想激怒中方。 最后,其实早在就任以前,特朗普就曾不止一次表达过对台湾地区的不满,第一是因为他嫉妒台湾地区的芯片产业,想要将这一切据为己有,第二则是因为他不满民进党当局一心捆绑美国的行径,所以通过叫停军援的方式,来尝试对台进行切割。 总体而言,特朗普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应该事先经过多方面的考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放弃了干涉中国内政,事实上不久前美国国会众议院才通过了国防授权法案,当中就有提高美国对台军援金额的内容。所以,即使特朗普在夏季曾叫停对台军援,可一旦他又想叫板中国了,美国还是可能做出一些搅局台海的事情,对此中方依然需要保持警惕。
岛内一位著名政治学者郭正亮曾经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如果中美之间有个什么意外,黄岩岛很有可能会成为双方争夺的一个重点。 而如果我方在该岛搞填海造岛工程,在上面修建军事工程的话,美方很有可能会主动出手,尝试使用导弹或其他武器炸毁这些工程。 那么这位台湾学者的观点是否是正确的呢?美方又到底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呢? 该岛的价值确实很高 黄岩岛的战略价值是比较高的,这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 该岛正好位于繁忙的南海航线附近,也就是说,如果在这所岛屿上部署军队,甚至将该岛屿经营成一个军事基地,那么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尝试控制南海关键航线。 并且该岛距离一些南海周边国家,比如菲律宾,也相对比较近。 如果在这里部署战斗机或弹道导弹部队,就足以覆盖绝大多数的南海国家了。 正因为如此,美方是非常关注该岛的,甚至美方在这附近的军事部署计划都由来已久。 早在2017年的时候,就有美国媒体透露了消息,美军的太平洋司令部曾试图策划派军舰到该岛附近海域进行所谓的自由巡航。 甚至考虑在该岛海域附近常态化部署军舰,但最后遭到了国防部的拒绝。 而在最近这几年,因为南海局势的变化,美国军队再次试图拿该岛说事儿。 比如说现任的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就曾公开声称,他们应该将美军的远程火炮和火箭炮都部署到菲律宾本岛。 这样的话,就能够保证包括黄岩岛在内的一些南海重要岛屿,都会在美方的火力覆盖范围之内。 如果我方实际控制黄岩岛,并且在此搞填海造岛工程的话,美方也就有了发起针对性袭击的能力。 那么从这些角度上来讲,郭正亮的判断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 美国军队很难获得优势 如果在黄岩岛附近爆发冲突,以美国军队的实力,想要占据优势可能性非常低,毕竟该岛距离我国太近,可距离美国太远。 美方就算是想调遣兵力到这附近,也得从日本本土或者从关岛这些有大量美军驻扎的地方调兵。 但我方则不同,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向中国南方省份调兵赶赴这一战区,而且我国的南海舰队本身也就一直在巡航这些南海岛屿。…
2024年7月,全球舆论场被一条爆炸性新闻引爆:一个网名为“战斗轰炸机”的俄罗斯用户,竟然在社交媒体上大摇大摆地公开了高达250G的美国军事装备数据! 这次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际社会掀起了滔天巨浪。然而,与世界各国的震惊和恐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却对此表现得异常平静。 这并非故作姿态,而是因为早在2021年,美国公司就已经“亲手”将F-35的图纸送到了中国手中。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起看似突如其来的泄密事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250G的“潘多拉魔盒” 这位名叫“战斗轰炸机”的俄罗斯用户,不仅在社交媒体上高调炫耀自己从美国公司获得的“战利品”,甚至为了证明所言非虚,还在其他平台上慷慨地公开了部分文件供网友下载,其粉丝数量也因此一路飙升。 为了探究这些文件的真实性和价值,香港南华早报特地邀请了网络安全专家进行分析。 专家们在下载并检查了这些文件后表示:“很多内容看起来极具真实性,文件的格式与先前在网上泄露的其他美国军事情报类似。” 然而,专家们也指出,这些文件并非设计蓝图,其真正的价值还有待专业人士进一步评估。 泄露的文件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既有一些含金量较低的内容,例如早已在网上流传的F-35使用手册和战斗技术手册。 也有一些颇具价值的资料,例如2016年美国卖给沙特的F-15SA战机的配套飞行手册、保养维修手册以及武器系统操作手册,详细介绍了整架战机的功能、操作方法以及故障排除步骤。 此外,还有一些更敏感的文件,例如F-15C/D和更先进的F-15SA战斗机的技术手册、“弹簧刀”无人机以及“杰达姆”精确制导炸弹等相关文件。 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美国空军现役的AIM-120C先进中程空空导弹和AIM-9X红外格斗弹的详细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战斗轰炸机”公布的仅仅是250G数据中的一小部分。 如果全部数据都以同样的质量公开,那么美国军方的底裤恐怕都要被扒得一干二净了。从这些数据的分类来看,这位俄罗斯用户获得的资料很可能来自军火公司发给客户的文件。 毕竟,美国之前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对此次事件反应如此淡定——真要说起来,各国手里的F-35图纸碎片恐怕都能拼凑出一架完整的飞机了。 美国军工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踵” 这起泄密事件并非偶然,它暴露了美国军工体系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军方内部的贪腐和成本控制问题是导致泄密的温床。2024年4月,美国国防部批评空军飞机数量不断减少,明年可能只有不到5000架。 美国国会随即传召空军负责人,质问他们2592亿美元的预算究竟花到哪里去了?飞机制造商洛马公司则趁机“告状”,声称他们生产了大量F-35,却因为空军不愿购买而导致库存积压。 洛马公司的暗示直指空军将巨额预算浪费在了诸如2400美元一个的咖啡杯和不明“差旅费”上。…
“一旦发生冲突,人们相信B-21突袭者将试图突破中国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防御体系,并发动地面打击以摧毁关键目标。” “一旦发生冲突,人们相信B-21突袭者将试图突破中国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防御体系,并发动地面打击以摧毁关键目标。” 早在2024年3月3日,《欧亚时报》曾发文表述了这样的一个观点。 【美国B-21执行轰炸任务设想图】 那么B-21真能如同相关文章说的那样,可在中国腹地出入自由任意轰炸,无视中国的防空系统吗? 美国人如何看待B-21 2024年2月29日,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安东尼·科顿曾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听证会上表示: “B-21的生产速度有限,这是我唯一希望我们能加快的事情。” “B-21的生产速度有限,这是我唯一希望我们能加快的事情。” 对于B-21,科顿可以说是“寄予厚望”,他认为B-21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第六代平台”,并表示希望B-21的数量能尽快超过100架。 【美国B-21轰炸机】 这是因为美国认为,中国和俄罗斯可能给美国带来严重的战争威胁,所以美国“相当迫切地需要”部署大量轰炸机。 美军希望能用B-21替换掉空军现役的B-1 Lancers和B-2轰炸机。 同时五角大楼采购负责人威廉·拉普兰特指出,B-21必须做到从一开始就大规模生产并批量服役,这样才能给对手带来“可靠的威慑力”。 要是“不大规模生产和部署作战人员”,B-21在作战中将很难发挥该有的攻击力。 【美国B-21】 在明确这一点后,美国方面还设想了“美国如期服役大量B-21”的前提下,对华开战的场景。 考虑到中国拥有一支装备有五代隐身战机的先进空军、部署有广泛而多样的防空系统以及能阻挡美国海军舰队的远程反舰导弹,美国需要一次性出动足够多的B-21。 到时候凭借其隐身能力和电子干扰能力,就可以无视中国的雷达防线和防空系统,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关键设施、指挥和控制中心以及雷达中心等实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