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如今的實力,能夠打敗俄羅斯嗎?德國分析:一天內結束戰鬥

5 days ago

德国军事专家曾断言:“若日俄开战,俄军仅需一天便可结束战斗。”这种观点源自于俄日之间显而易见的军力不对称。 俄罗斯拥有5400多枚核弹头,数量位居世界之最,而日本作为无核国家,完全不具备核反击能力。 俄军现役兵力约140万,日本自卫队仅25.5万;俄罗斯坦克、装甲车数量是日本的5倍以上。 这种压倒性优势,使得任何国家与俄罗斯的全面战争都面临无法承受的风险。 不过俄乌冲突以来,全球对军事力量和战争形态的认知都被刷新了。 传统印象中的“陆军数量”和“坦克多少”已经不是唯一标准,信息战、后勤保障、工业产能才是左右胜负的核心。 而日本和俄罗斯之间虽然历史上有过战争,但今天的国际环境跟上世纪早期完全不一样,那德国专家说的还有参考性吗? 德国专家的核心观点是,日本在局部海空作战能力上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有明显优势,如果爆发有限冲突,靠压制制空权和制海权,理论上能在极短时间内控制战场主动权。 不过,他们说的“一天结束”,并不是全盘击溃俄罗斯全国的意思,而是说俄远东的军事存在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被削弱到丧失抵抗力。 这种分析之所以能传出来,是因为德国人最近在密切研究亚太安全态势,他们把俄乌战场的经验放到了印太来看,认为局部战场的迅速压制完全可能发生。 从硬实力上看,日本自卫队虽然受制于宪法,但装备水平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海上力量尤其突出,现役驱逐舰、宙斯盾舰的数量和性能在全球排名靠前,而海空一体化作战能力也早已搭建完毕。 更重要的是,日本与美国军事同盟关系极为紧密,基地和指挥体系高度融合,美国在日本有大量的军力部署和先进探测系统,这些都让日本在区域冲突中信息占优。 而俄罗斯在远东的军力近年来的确有所萎缩,很多部队和装备调往西部战场去应对乌克兰,远东地区的防御力量在兵员和装备维护上都有压力。 但光看装备是片面的,战争打到最后比拼的是国家的综合动员能力和战略目标。 日本虽然经济体量大、工业基础稳,但它的能源和粮食严重依赖进口,大规模持久冲突风险极高。 俄罗斯虽然在经济结构上有短板,可是疆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纵深巨大,即便在局部吃亏,也可以通过纵深消耗来拖垮对方。 德国分析中的“一天之内”更多是一种局部战场结果的估计,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战争终结。 再看现实制约,日本的和平宪法限制它主动发动战争的可能性,任何大规模军事行动都必须有极强的政治理由,而且要得到国内和盟友支持。 俄日之间没有签署和平条约,北方四岛争议也长期存在,但双方过去几十年一直维持非军事化状态。…

特朗普再度服軟,貝森特下周和中方談判?美國2個致命弱點暴露

5 days ago

事实证明中国用稀土制裁美国的做法是极为有效的,在中国的轮番反击之下,美国的致命弱点已经暴露在中国面前。 这个弱点并不仅仅是中国对稀土进行常闭管辖让美国整个高端工业体系和军工复合体在60天之内陷入瘫痪,而是中国已经找准了特朗普政府和美国经济命脉中的最大弱点。 为了不造成严重的后果,特朗普赶紧改口要和中国搞好关系,并且希望能在本月和中国见面。美国财政部账号贝森特也在积极联系中国。 现如今美国最致命的弱点是什么?面对中国关税的反击,特朗普改口又说了些什么? 特朗普深夜改口 根据外媒彭博社的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中国时间10月17日晚上拨通了中国的电话,预计下周双方将会在马来西亚举行再次会谈,这已经是中美之间的第五轮的贸易谈判。 除此之外,特朗普也表示,他所威胁对中国商品征收的高额关税将难以持续,和中国相处的很好,未来韩国的会议如期的举行,中美之间的最高领导人会见面。 受到特朗普言论的影响,昨天晚上美国的股市和金融市场普遍反弹,避险性的资产黄金和美国国债则受到了抛售。 现在的美国已经完全没有了任何的经济支柱,金融业已经成为了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华尔街的天变了,美国的经济就会立马陷入到衰退和萧条之中。 所以每一次美股有大幅波动,立马就会触及到美联储和特朗普政府的神经,美国高层也明白,美国的经济已经空心化了,美股上涨是美国富人获取财富和资产保值的唯一途径。 美国政府已经失去了美国民众的支持,如果美国的富人财富也伴随着美股的下跌而蒸发,美国政府就失去了唯一的支持了。 现在的华尔街不愿意看到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税和贸易战升级,所以特朗普就不敢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中国没有给他台阶下,所以他就造梯子给自己下坡,甚至不脸面,对中国服软,要说和中国相处的很好,并且隔空喊话,希望月底在韩国能够和中国最高领导人会面。 现如今中国已经拿捏住了特朗普政府的命脉了,中国不进口美国的农产品和能源产品就等于锁死了特朗普的票仓。 失去了这个群体的支持,特朗普能否安全度过下一个任期,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在拜登政府时期,已经把特朗普定义为罪犯了。 美国和特朗普的致命弱点 现在中美之间的底牌已经很明显了,美国经济致命的弱点,正是一些人引以为傲的金融产业,包含美股和美债在内的美元资产。 只要美元资产下跌,美国经济就会立马陷入到崩溃之中,特朗普不敢赌也不能赌。 而特朗普的致命弱点就是他的票仓,特朗普更不敢赌如果在下一个任期他所培养的势力没有获得任何权利,他的结局会有多惨。 但即使中国不对特朗普下手,美国未来面对的结局也不会太好。 目前大家都在担忧,新一轮的全球经济衰退要来,也正是因为全球经济这块蛋糕不够分了,所以中美之间才会打关税战和贸易战。…

英媒勸特朗普,還是算了吧!即便31國聯手,趕上中國還要5年

5 days ago

中国的稀土管控,精准地打击了美国产业链的痛点,卡住了美国军工以及高科技产业的七寸。让美国政府几番挣扎都逃不出中国撒下的产业链大网。 气的美国财长贝森特在10月15日的时候直接失控,指名道姓的批评中方代表,引发了全世界的轰动,不少媒体和网友都开始指责贝森特的专业性,质疑特朗普政府的用人标准,质疑贝森特违反国际谈判规则,在外交上严重失礼的人能否继续担任中美谈判代表? 要说最近中美经贸这摊子事,完全是美国自己先掀的桌子。中美马德里会谈刚结束没几天,美方转身就忘了磋商时说的客气话,短短20多天里密密麻麻出台20项对华打压措施,把谈判的诚意扔得一干二净。 9月底先是搞了个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穿透性规则,绕着弯子把几千家中国企业都算进了限制名单,10月14日又硬要落地对华造船“301”调查的港口费措施,明摆着就是不想好好谈。 中方这边忍了又忍,终于在10月9日亮出了稀土这张牌。商务部和海关总署一起发了新规,在之前管制的基础上加了钬、铒这些稀土元素,总共12种关键稀土物项都得走审批流程,尤其是半导体、军工用的磁材、靶材这些产品,卡得特别严。 别小看这东西,稀土号称“工业味精”,美国的F-35战斗机发动机、核潜艇声呐,还有手机芯片、人工智能服务器,哪样都离不了它。之前就有美国军工企业偷偷抱怨,稀土断供的话,导弹生产线都得停摆。 这招直接戳中了美国产业链的命门。要知道,美国自己的稀土矿虽然有储量,但多年没好好开发,提炼技术更是跟不上,80%以上的稀土加工产品都得依赖进口,而中国正好在稀土分离提纯这块占着全球领先的份额。 新规一出来,美国高科技企业先慌了神,英伟达、高通这些公司赶紧排查供应链,生怕关键部件断供;军工企业更急,直接找白宫要说法,说再这么耗下去,武器装备交付都得延期。 最有意思的是,中方早就把话说在前头了。新规出台前,特意通过双边机制给美国、欧洲这些国家都通了气,明确说了民用的、合规的申请肯定给批,甚至还会优化流程缩短审核时间,就是怕大家误会。 说白了,这不是要断谁的活路,就是针对那些把稀土拿去造武器、搞单边制裁的行为。可美国偏要往歪了想,觉得中方是在拿捏他们,这下自己先乱了阵脚。 稀土新规落地没几天,美国财长贝森特就先绷不住了。10月15日公开场合指名道姓批评中方代表,话里话外全是火气,那失态的样子一下子传遍了全球。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不光各国媒体说他不专业,连美国网友都吐槽:“谈判谈不过就骂人,这是小学生吵架吗?”更有人直接质疑特朗普政府的用人标准,让这么个不懂外交礼仪的人当谈判代表,能谈出什么结果? 中方这边反应很快,商务部第一时间就站出来表态,直指贝森特“严重歪曲事实”,还把八月份的老底都掀了出来,让他想狡辩都没机会。原来今年8月底,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特意去美国沟通,当时就跟美方说了,造船业的301调查措施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中方一直抱着诚意在磋商,还主动提了合作建议。 结果美方根本不当回事,转头就把限制措施落地了,中方这才依法对涉美船舶收特别港务费,完全是被动防御。 这下全世界都看明白了,贝森特这通发火根本就是“无能狂怒”。美国自己先破坏规则,被中方用稀土精准反制后,拿不出解决办法,只能靠骂人来撒气。有外媒评论说得挺实在:“要是美国真占着理,犯得着让财长当众失态吗?这分明是自己产业链被卡了脖子,急得没辙了。” 更打脸的是不少国家其实都理解中方的做法。商务部后来透露,新规出台后,已经有好几个国家和地区主动来找中方沟通,想好好聊聊合规出口的事。 反观美国,一边喊着供应链不安全,一边又不停加征关税、搞实体清单,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贝森特这一闹,不光没帮美国找回面子,反而让更多人看清了美国在经贸对峙中早就没了优势。 就在贝森特闹得沸沸扬扬的两天后,英国广播公司BBC直接贴脸开大,10月17日发了篇《中国找到了特朗普的痛点——稀土》的文章,把话说得明明白白。 文章里一点没绕弯子,直接点出美国这20天的20项政策就是“自找不痛快”,中方的稀土新规根本就是被逼出来的,现在这把利剑已经悬在美国政府头上了。 BBC不光说了现状,还帮美国算了笔账。文章里提到,就算美国拉上31个盟友一起搞稀土替代,最少也得5年才能赶上中国现在的产业链规模。…

中美“稀土戰”第7天,澳方給美國送上外援:要多少稀土就賣多少!

5 days ago

中美“稀土战”进入第7天,澳大利亚给美国送上外援,真能解特朗普的燃眉之急吗? 中方稀土反制令美方犯愁 自从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稀土出口管制新规后,美国财长贝森特就急得不行,一边警告、一边威胁要采取行动。 美方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这种紧张源于美国对中国稀土的深度依赖: 一架F-35战斗机需要数百公斤稀土制造隐身涂层和雷达系统,特斯拉电动车的驱动电机离不开稀土永磁体,而这些核心材料的供应链,长期被中国主导。 更让美方揪心的是,中方此次管制精准覆盖了钬、铒等重稀土元素及离心萃取机等关键设备,恰好击中了美国产业链的 “软肋”。 就在贝森特四处呼吁盟友联手时,澳大利亚主动站了出来。 澳部长访美会见贝森特 10月16日,澳大利亚国库部长查默斯在华盛顿与美国官员会谈时明确表态:“澳大利亚完全有能力满足美国乃至全球其他市场的稀土需求。” 暗示无论美方要多少稀土,澳大利亚都能提供稳定的供应。 此前澳驻美大使陆克文也早早就放出话,称澳大利亚有足够的矿业实力,随时准备协助美方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从这个表态上来看,澳大利亚的底气似乎挺足。 作为全球稀土储量靠前的国家,其矿业企业在开采领域确实有成熟经验,甚至已与美国企业合作计划在美国德州建稀土分离厂。 但现实很快给这份热情浇了冷水——“就算美国和所有盟友把稀土当做国家级项目,赶上中国至少也需要5年。” 澳大利亚关键矿产研究员玛丽娜·张的这句话,精准点破了美澳合作的尴尬处境。 澳研究员点出美澳稀土合作的现实困境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中国在稀土产业的深层优势。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曾指出,中国的稀土优势更多体现在技术上,分离技术全球领先,几乎让所有西方同类企业在竞争中倒下。 比如稀土分离中,关键的串级萃取技术,中国不仅能实现更高纯度的分离,还能将成本控制在欧美企业的三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形成从开采、冶炼到设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而美国自己的报告早在2016年就估算,仅建成国内供应链就可能需要15年。…

關鍵時刻,莫迪突然選邊站隊,特朗普昭告天下,稱中國會是下一個

5 days ago

印度终究还是让俄罗斯失望了,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莫迪已经“跪了”,下一个就是中国?俄罗斯正在等着看印度的抉择。 据观察者网报道,在美国威胁施压俄罗斯之际,特朗普突然对外宣称,印度总理莫迪已经向他保证,该国不会继续从俄罗斯购买石油。 这给了他莫大的信心,声称是时候也让中国,采取同样的行动了。 然而,在西方集体制裁俄能源的时候,印度都没有放弃进口俄油,这到底是特朗普放出的假消息,还是确有其事呢? 很快,印度方面就做出了回应,同样出乎外界的预料。 特朗普称印度停止进口俄油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表示,印方一直在努力扩大美印之间的能源合作,确保能源价格的稳定和供应可靠,是印度能源政策的目标,印度会根据市场情况扩大印度的能源来源、实现多元化发展。 客观而言,尽管针对特朗普放出的消息,印度没有做出正面回应,但从扩大美印能源合作、多元化发展这些表态不难看出,印度大概率是要将部分能源采购计划,转向美国了。 那么,之前还梗着脖子,宁愿缺席联合国大会,也不肯对美低头的莫迪,为何会突然改变态度呢?从另一个印度高层的回应里,或许能看出原因。 在谈到美印扩大能源合作的计划时,印度首席贸易谈判代表阿格拉瓦尔透露,新德里不排除会将美国能源的采购量增加一倍,以此减少美国对印的贸易逆差,从而推动双边贸易协定的谈判。 也就是说,加大对美国能源的采购,恐怕是特朗普在贸易问题上,给莫迪开出的条件,毕竟美方就是拿着所谓的贸易逆差,作为对他国加税的借口。 莫迪与特朗普 只要印度点头,美国就能“一箭双雕”,既能高价出售自己的能源,也能借此打击俄罗斯的能源出口。 然而,俄罗斯会容忍印度这样“背刺”自己吗?克宫也给出了两种态度,其中不乏敲打的意味。 普京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印度奉行独立自主的能源政策,俄方相信能继续维持双方的合作,会关注印度的官方声明; 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则强调,俄方会继续跟“友好伙伴”开展合作。 如果印度因为美国,减少、甚至放弃采购俄罗斯的能源,还能被视为俄罗斯的“友好伙伴”吗?这恐怕也是俄方给莫迪政府的暗示,印俄两国的合作,不该受到美国的影响。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 不过,从当前各方的表态来看,印度这边恐怕已经做好准备,通过牺牲俄罗斯的利益,来平复美印之间的关税争端了。 好在,俄罗斯还能信任中国。…

8國密謀反華,澳大利亞想對中國稀土開槍,54萬噸油菜籽白買了?

5 days ago

G7峰会现场 还能不能好好一块玩耍了?近段时间,澳大利亚媒体又开始炒作中国稀土威胁论,这一次不光是喊话,还真动起手来了。 G7、欧盟再加澳大利亚,一共八个国家,悄悄拟定了一份对中国稀土出口的限制草案,准备集体出手,设下价格底线,还想征收所谓的碳税和稀土关税。 那么澳大利亚到底图什么?他们又凭什么认为,设个稀土价格下限就能制衡中国? G7国旗 今年4月,中国对中重稀土出口实施管制措施,包括钐、钆在内的多个关键矿种被列入出口审批清单。 当时外界还在猜测中国是否剑走偏锋,没想到只是几个月后,事情就一步步发展成一场全球资源的战略拉锯。 商务部公告截图 福特汽车、欧盟车厂、印度制造商等陆续感受到供应紧张,有的企业开始囤货,有的则被迫减产。 结果到了9月,G7牵头,欧盟响应,澳大利亚自告奋勇跟进,共同提出稀土定价、加税、限购、碳税四大措施,企图限制中国稀土出口影响力。 媒体报道截图 这套组合拳乍一听挺强硬,但仔细一看,根本站不住脚。 全球92%的稀土加工能力掌握在中国手中,一些稀有品类,欧盟甚至100%依赖中国供应。 澳大利亚虽然有矿,但没有完整的加工产业链,法德两国在内部会议上也表示不愿过早加征关税,怕打击本国企业。 矿产开采现场 而就在G7密谋之际,中国早已开始反制布局,9月25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三家美企启动制裁。 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在大豆供应链上的精准打击,早在2月,中国全面停止采购美国大豆,这一举动直接打击了美国中西部的农业带,而那里正是特朗普的票仓。 特朗普讲话画面 到了9月中旬,美国大豆秋收季刚开始,收成比去年更好,但中国一个订单都没下,这种情况,几十年都没出现过。 北达科他州70%的大豆原本都是要出口中国,现在只能堆在仓库里发霉,价格暴跌了40%,农民怨声载道。…

美國要對華加稅500%後,派雙航母威脅中國,解放軍西太平洋有動作

5 days ago

10月16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参加记者会期间,再次对华大放厥词,指出为避免中国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支持乌克兰冲突,已有85名美国参议员愿意授权总统特朗普,继续对华加税500%。 就在贝森特威胁加税转天,美国五角大楼对外确认,已向中国周边派出2个航母战斗群,进行威慑。 据美媒《新闻周刊》10月17日报道,受中美海上军事竞争激烈影响,美国再次向中国附近部署双航母战斗群,确保美国西太平洋战略地位。 按照该媒体援引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代表说法,此次部署的2艘航母分别为“乔治·华盛顿”号和“尼米兹”号航母,行动区域覆盖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将在特定区域执行例行任务。 在中美经贸关税问题战火重燃之际,美国对外透露双航母抵近中国,意图很明显,想寻求军事威慑,把在谈判桌上丢掉的面子,从军事博弈上找回来。 不过,虽然美国双航母战斗群听上去很唬人,但对于“福建舰”即将入役,将形成3航母战斗群的中国来说,威慑能力显然大打折扣。 再加上如今美军正因为政府停摆,导致军饷发放不足,士气低迷,以及“尼米兹号”航母服役超过52年,打中东胡塞武装时多次负伤,面临提前退役风险,实际上美方威慑力并没有想象中这么强。 而就在美国试图拿双航母耀武扬威之际,中国军队开始在西太平洋密集活动,进行计划任务。 首先,据日本联合参谋本部10月16日消息,在过去3天时间当中,在菲律宾海、西太平洋发现2只中国舰队活动身影。 其中一只为052DL驱逐舰“唐山舰”、054A护卫舰“大庆舰”、903A补给舰“太湖舰”组成的第48批亚丁湾护航舰队,由西向东航行。另一只为由东向西的舰队,由052D驱逐舰“淮南舰”、“开封舰”和903A补给舰“东平湖舰”组成。 此外,据中国军号报道,在目前“中马和平友谊2025”联合军演当中,我方还在马来西亚巴生港,部署了以052D驱逐舰“银川舰”、071登陆舰“井冈山舰”、056A护卫舰“荆门舰”组成的3舰演习编队。 如果再加上在柬埔寨访问的071登陆舰“沂蒙山舰”、和680型训练舰“戚继光舰”,也就是说,目前中国海军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区,至少有11艘舰艇在活动,当然这还不算其他执行军事任务的舰艇,规模并不算小。 显然,从我方舰艇规模与质量来看,足以与印太美海军形成均势甚至部分优势,美军所谓双航母战斗群,其实难以对华形成威慑,美国想靠关税和武力,迫使中国接受无理经贸协议的心思,根本行不通。

看見福建艦後,印度口出狂言:印航母沒超越中國,原因是美國阻攔

6 days ago

当福建舰的飞行甲板上,三款截然不同的舰载机——歼-15T、歼-35和空警-600,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密集排列,准备进行电磁弹射测试时,这注定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要知道,这不仅仅是几架飞机,这是一个国家海军航空兵力量的未来图景,可是在另一边,印度的“维沙尔”号航母,至今连一块钢板都未曾切割,依旧还是在图纸上。 那么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印度又为何会口出狂言呢? 一张美国画的大饼 印度媒体《共和世界》在中国官宣福建舰测试成功的两天后,就迫不及待地抛出了自己的叙事:我们不是不行,是美国人“背信弃义”,这番话精准地概括了“维沙尔”号从梦想到停滞的全过程。 这个梦起点高得惊人,“维沙尔”号的设计蓝图,承载着印度成为全球海军强国的野心,它计划跳过成熟的蒸汽弹射,直接一步到位,装备最尖端的电磁弹射系统。 六万五千吨的排水量,甚至一度考虑采用核动力,目标直指“亚洲第一艘电磁弹射航母”的桂冠,希望在中国之前掌握这项关键技术,可是印度的整个宏伟计划,都建立在一个外部支点上,那就是美国的承诺。 早在约十年前,美印就开始讨论电磁弹射的合作,到了2017年前后,随着两国关系升温,奥巴马政府在“防务技术与贸易倡议”框架下,口头许诺向印度提供通用原子公司的交流电磁弹射系统。 这个承诺成了印度规划“维沙尔”号的定心丸,也是整个项目的关键支撑,印度甚至一度有望成为该系统的首个海外客户。 但这种依赖并非偶然,它深深植根于印度军工的骨髓里,几十年来,印度国防体系早已习惯了扮演“集成商”的角色,而非“创造者”。 这就是典型的“来料组装”模式,无论是“阿琼”坦克还是“光辉”战机,核心技术都仰人鼻息,具体到航母上,舰体设计找意大利,燃气轮机靠美国,雷达系统购自以色列,舰载机则来自俄罗斯。 这种模式最要命的缺点就是,直接让印度没了最关键的自主整合能力,就算美国真把电磁弹射系统整个打包送过来,印度要想用起来,还是得面对一道道跨不过去的系统性难题。 那么真到那时,如何将其与自己尚不成熟的核反应堆匹配,如何解决巨大的瞬时供电难题等等,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是买来的技术能直接回答的。 捷径走成了死胡同 当外部的技术供应这条捷径走不通时,依赖就迅速转化为内部的困境和无尽的内耗,美国那张画了近十年的大饼,最终成了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这几年美国那边一直光说不练,嘴上说得好听,实际的技术转让一点进展都没有,他们找的借口还特别多:一会说这东西造价太高,开口就要十亿美元,一会又拿出口要管制、得国会批、技术太敏感这些理由当挡箭牌。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拿来当“榜样”的自家“福特”号航母,其搭载的电磁弹射系统本身也是个麻烦制造机,自2017年服役以来,这套系统故障频发,可靠性严重不达标,迟迟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 可是要知道,一个连自己都还没玩明白的技术,又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地卖给别人,美国的推诿,最终让印度的航母梦彻底停摆。 项目的搁浅,立刻在印度内部引发了剧烈的路线纷争,保守派认为,既然高技术路线走不通,不如退而求其次,赶紧再造一艘“维克兰特”号的改良版,用成熟的滑跃起飞方式快速形成战斗力。 但反对者则一针见血地指出,滑跃航母“下水即落后”,在未来的大国对抗中根本没有胜算,这种争论让本已停滞的项目更加前途未卜。…

福建艦電彈越南軍迷很感慨:要沒有中國,亞洲人見白人都得低著頭

6 days ago

曾几何时,“技术”、“军工”、“航母”这些词几乎都被西方国家牢牢掌控; 但今天,我们看到一艘拥有电磁弹射技术的中国航母在海面上划破浪花,它的名字,叫——福建舰。 就在它上演首场舰载机弹射的那一刻,海外网友炸开了锅。有人惊叹,有人羡慕,也有人开始重新认识亚洲的力量。 更让人感慨的是,一个越南网民的一句话戳中了多少亚洲人的心:要没有中国,亚洲人见白人都得低着头。 这不是夸张,而是一种时代的情绪。 中国的崛起,不光改变了力量天平,也在悄悄改变着亚洲人的脊梁! 福建舰的首次电磁弹射,注定要写进航母史册。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不只是技术突破,更是国家自信的象征。 要知道,能掌握舰载机电磁弹射技术的,过去几十年里,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美国。而中国,成为第二个做到的。 那一刻,不只是中国军工的胜利,更是整个亚洲科技力量的里程碑。 电磁弹射有多难?简单讲,它要让几十吨重的战斗机在短短几百米甲板上“起飞得像子弹”。 这背后不仅需要强大的电气系统、控制系统、储能技术,还要把复杂的物理过程精准控制在毫秒级误差范围内。 美国在这一技术上研发了四十多年,问题不断。 而中国短短几年就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原理验证到实际应用,这种跨越式进步令人震惊,也让世界重新评估中国的创新能力。 与传统蒸汽弹射相比,电磁弹射更高效、更精准。 它不仅能让舰载机满油满弹起飞,还能根据不同机型自动调节推力,从歼-35隐身战斗机到空警-600预警机,甚至轻型无人机,都能被精准弹射。 过去,滑跃起飞方式让中国航母受到一定限制——预警机不能上舰、战斗机起飞重量受限。 而电磁弹射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航母可以独立构建远海作战体系,从“看得见敌人”到“盯得住对手”,从“防御”到“投送”。 电磁弹射带来的,并不仅仅是舰载机数量的增加,而是整个海军体系的跃升。…

沒在中方身上占到便宜,美財長氣到失態,當眾對中方代表出言不遜

6 days ago

随着特朗普的威胁和施压,中美之间在经贸上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可就在当地时间10月15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一场记者会上突然污蔑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 这更像是情绪崩盘的现场,事情闹到这个地步,不是因为中方,而是美方在谈判桌上屡屡碰壁,心态彻底失衡了。 说白了,贝森特当着全球媒体的面“口不择言”,是美方长期在博弈中没讨到好处后的“情绪爆发”。 一边想压住中方,一边又拿不出有效办法,干脆就靠指责和抹黑来转移焦点。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暴露出美方在策略和心态上的双重焦虑。 “情绪失控” 8月底,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赴美,和美方就一系列热点议题展开了面对面沟通。 中方态度很明确:合作可以,尊重必须有。问题可以谈,但不能单方面吃亏。 整个会谈中,中方坚持理性务实,围绕具体问题提出了清晰立场,比如对美方针对中资船只额外收费、中美贸易结构的不平衡,以及关键原材料出口限制等问题逐一回应。 但就在10月15日,美方突然换了频道。贝森特在发布会上毫无预兆地开火,对李成钢副部长的发言进行激烈指责,说中方代表“不请自来”“发布误导信息”。 这一番话说得又急又冲,完全脱离了外交场合应有的克制和分寸。 但实际情况是中方在谈判时的发言也都围绕实质性问题展开,并不涉及情绪性表达。 反观美方,先是接连在谈判中碰壁,后又在媒体前上演“情绪化表演”,这不是外交策略的升级,而是策略破产后的情绪宣泄。 美国财长作为一国经济政策的代表,发言本应严谨克制。但贝森特却把外交场合当成了“秀场”,用指责代替事实,用攻击掩盖无力,最终反映的其实是美方在实质性问题上拿不出解决方案,只好靠情绪制造声势。 谈判桌上没有便宜可占,美方才“动了肝火” 说到底,美方之所以如此反常,是因为在过去几轮博弈中,他们没能拿到想要的结果。 以往美方习惯于通过施压、设限、拉盟友给中方制造压力,但这一次,中方的回应不仅有力,而且精准,直接打在了美方的“痛点”上。 美方今年4月宣布强行对中资船只加收额外费用,说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中方则明确指出,这种做法破坏了国际航运秩序,影响的不只是中国企业,也让全球供应链陷入不稳定状态。 中方强烈反对这种歧视性收费,并保留采取对等反制措施的权利。 在资源出口方面,10月9日中国对稀土出口做出调整,主要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利益的考虑。 中方并没有封锁出口,而是通过制度安排提高了门槛,这种方式不激烈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