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獲北斗無償幫助,如今不念舊情帶頭反華,這國比越南還要可恨

5 days ago

谈及忘恩负义的国家,澳大利亚比越南更令人不齿。 越南虽曾反噬援手,却仍存利益制衡的克制,而澳大利亚的背刺则带着赤裸的投机与恶意。 中方曾无偿向澳开放北斗核心服务,甚至在山火救援中以卫星数据挽救生命。 但这份善意换来了公然反目,转头加入反华联盟。 中澳北斗合作 2011 年,澳大利亚主动找上门求合作,当时他们的农业和矿业全靠美国 GPS,可美国说断信号就断信号,有时候是因为军事演习,有时候没给任何理由。 因为这些麻烦,澳大利亚通过瑞典空间公司牵线,找到中国谈北斗合作。 当时中国刚完成北斗系统的亚太区域覆盖,正想着把技术分享给更多国家。 双方一拍即合,中国不仅开放了核心定位服务,还派团队去澳大利亚,在西澳的董加拉空间跟踪站安装设备,分享卫星轨道数据。 这个跟踪站还是冷战时期建的,原本是用来监测卫星的,经过改造后,成了澳大利亚接入北斗系统的重要节点。 2019 年新南威尔士州发生特大山火,火势借着大风快速蔓延,当时澳大利亚应急管理部急得团团转,因为 GPS 的影像分辨率不够,找不到火势的关键突破口。 中国北斗团队得知后,紧急调度卫星,48 小时内推送了 17 景高分辨率影像,精准标注出火势轨迹和被困人员的位置。…

B-52轟炸機抵近委內瑞拉,馬杜羅開始服軟?特朗普:他不敢惹美國

5 days ago

美军B-52轰炸机已经抵达委内瑞拉沿海上空,特朗普也放话称,马杜罗根本不敢惹美国。那么,这场突如其来的高压行动,是否预示美国正考虑对委内瑞拉动用武力?面对美方的威慑与挑衅,马杜罗是否真的开始服软? 当地时间10月15日,美国派出三架B-52战略轰炸机,在距离委内瑞拉海岸约150英里的加勒比海上空盘旋。这款服役超过半个世纪的远程轰炸机,能携带常规武器与核武器,象征着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威慑力。按照美国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的说法,这次飞行属于“例行任务”,但在当前背景下,没人相信这是一次普通的训练。 美方宣称,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打击拉美贩毒集团”,但从实际行动来看,打击的重心更像是对委内瑞拉政府的直接威慑。过去几个月,美军在加勒比海持续增兵,如今部署兵力已超过一万人。海上巡逻舰、隐形战机、情报侦察机频繁现身,甚至美国中央情报局也被授权在委内瑞拉境内开展秘密行动。特朗普公开表示:“我们不会坐视不理,委内瑞拉正向美国输送毒品,他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然而,所谓“打击毒品”的理由,在国际社会看来并不充分。美国至今未公布任何确凿证据,证明被轰炸或击沉的船只确实从事毒品走私。仅在过去一个月,美军就已在加勒比海击沉五艘“涉嫌运毒”的船只,造成27人死亡。委内瑞拉政府强烈谴责美方行为,称这是赤裸裸的侵略,并向联合国递交抗议信函,要求安理会介入调查。马杜罗在全国讲话中表示,美国正在重演其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的战争逻辑,“他们以反恐、反毒为名,实则谋取资源与地缘控制。” 而面对美方的军事威胁,马杜罗并未完全退缩。委内瑞拉军队在沿海地区举行了大规模演习,防空导弹系统与海岸炮火齐开,意在展示其防御能力。但从现实角度看,委内瑞拉的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差悬殊,真正的应对手段更多体现在政治和外交层面。马杜罗政府在第一时间联系联合国、加勒比共同体及墨西哥、巴西等国,呼吁地区国家共同抵制外部干涉。墨西哥总统辛鲍姆也表态称,墨方坚决捍卫“人民自决权”,反对一切形式的干涉主义。 尽管外部局势紧张,马杜罗的态度却出现了微妙变化。近日,他通过国际渠道向华盛顿释放了和解信号,希望重新开启部分经济与安全领域的对话。美国媒体报道称,马杜罗向美方提出合作打击跨国犯罪和毒品走私的建议,并愿意就石油出口和冻结资产问题展开磋商。特朗普随即在记者会上回应称:“马杜罗现在什么都愿意给了,因为他不敢惹美国。”这句带有讥讽意味的话,既显示出特朗普的强势姿态,也暴露出美方对委内瑞拉的压制心态。 不过,马杜罗由此“服软”的说法是否属实,尚难定论。从战略角度看,委内瑞拉此举更像是被迫采取的防御性外交策略。美国对委内瑞拉的制裁已持续多年,石油出口锐减,通货膨胀高企,民生困顿。如今再面对军事威胁,马杜罗必须在“抗争”与“妥协”之间寻找平衡。倘若一味强硬,可能招致更大的冲突;若全面妥协,又会在国内失去政治合法性。这种两难局面,是委内瑞拉长期被美国压制的必然结果。 至于特朗普,他显然把这场危机当作政治秀的一部分。距离美国中期选举越来越近,展示强硬外交、塑造“美国重新掌控世界”的形象,有助于凝聚选民。美国一向把拉美事务视为内政的延申,历任美国总统都在这里寻找政治资本。特朗普的做法更直接——以武力和情报为杠杆,用“反毒”话术掩盖战略意图。 从现实效果来看,美国的高压并未彻底改变委内瑞拉的局势。虽然马杜罗释放了合作信号,但他并未在核心问题上退让。石油国有化、政治主权、外交独立仍是他的底线。而特朗普则坚持“马杜罗政权必须下台”的立场,双方在根本问题上仍然对立。短期内,局势不太可能出现实质性缓和。 从长远看,这场对峙的风险在于失控。一旦美方继续扩大军事行动,或中情局的秘密行动引发意外伤亡,局势可能演变成地区性冲突。届时,不仅委内瑞拉,整个加勒比与南美都将陷入新的不稳定周期。对于拉美国家来说,这种外部强压只会让“独立自主”的呼声更高,也可能促使更多国家寻求与中国、俄罗斯的合作,以平衡美国的影响力。 这场对峙或许还会持续很久。美国想用强势手段重塑拉美秩序,委内瑞拉则在困境中坚持主权与生存。对外强硬、对内防御,成为马杜罗的现实选择。B-52的轰鸣声暂时掀起了波澜,但真正的较量,仍在政治与外交的棋盘上继续。特朗普用一句“他不敢惹美国”来定义马杜罗,但这句话的背后,是对一个国家独立意志的低估。真正决定局势走向的,未必是轰炸机的威力,而是一个国家在压力下是否依然选择站着说话。

中方反制第一天,第一個上門求合作的西方國家出現,美歐都沒想到

5 days ago

10月14日,中国正式把对韩国某造船企业拉进黑名单司,还没等西方舆论反应过来,新西兰又对韩国捅了一刀,新西兰交通部长公开表示,原本准备交给韩国造的两艘大型轮渡,现在要改由中国建造。 公然撕毁订单,不光韩国错愕,连其他欧美国家也不清楚新西兰为什么这样做:怎么才第一天,就有五眼联盟的老伙伴转了风向。 说白了,这不是一笔普通的生意,而是一种态度的转变,新西兰选在这个节骨眼站出来,动作虽然不大,背后的信号却很清楚:在实际利益面前,意识形态可以往后稍稍。 一单轮渡,揭开西方内部的真实矛盾 这笔轮渡订单,在特朗普上一任期开启贸易战的时候就定下了,新西兰就和韩国方面签了合同,造两艘轮渡,用来替换老旧船只,预算也不小。 但拖到现在,他们仍旧看不到交付的希望,说是大环境不好,但新西兰方面已经明显不耐烦了,工期再拖,预算也越烧越多,造船效率看不到希望。 于是,新西兰干脆换人,韩国不行让中国来干,新西兰这是破釜沉舟,毕竟韩国也是世界前三造船份额的大厂,谁能按时交货、谁更靠谱,他们心里清楚得很。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事发生在中国对韩国采取反制的第一天,新西兰这个时候亮明态度,显然是用行动告诉大家:在关键利益面前,合作对象得靠得住,而不是看你跟谁关系铁。 五眼联盟不是铁板一块,新西兰开始“自选动作” 五眼联盟国家不多,但并不团结,新西兰这几年面对的局面很现实:美国这边时不时对他们出口商品加税,连乳制品和木材都不放过;澳大利亚在安全议题上越走越激进,经常拉着新西兰“站队”;英国远在欧洲,关心的重点压根不一样。 新西兰地方小,经不起动荡,不愿意干涉他国主权,他们更倾向于保留空间,毕竟中国是新西兰最大的贸易伙伴,占了他们出口的大头,无论是乳制品还是农产品,少了这个市场,国内经济肯定吃不消。 所以这次把轮渡订单交给中国,不仅是因为效率和质量,更是出于对中国的信任,对新西兰来说,不愿跟着搞对抗,更不想在阵营之间被当棋子,他们要的是实打实的合作,而不是被政策“牵着鼻子走”。 从“谁靠谱”到“跟谁合作”,新逻辑正在形成 新西兰这次的选择,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普遍的趋势,过去很多西方国家做决定时,讲究的是“站队”,先看政治立场,再看合作条件,但现在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反过来了:先看你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再考虑你是哪边的。 中国这几年在基础设施、高端制造、项目交付方面的表现,确实让人没太多可挑的,不光是造船,其他领域也一样,不少国家都私下表示愿意继续合作,只不过碍于面子或者某些压力,有些话不好明说。 新西兰这次吃了个螃蟹,他们也不跟韩国吵架,直接换造船厂,动作虽小,但意义足够大,这等于是告诉其他国家: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合作需求,不妨看看现实,而不是总盯着立场。 经济账越来越清楚,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缩小 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权衡利弊,过去那一套“只跟盟友合作”的模式,已经不那么吃香了,特别是像新西兰这样的中小经济体,更讲究实惠,你让我跟着你对抗别人,结果我这边出口受限、项目搁浅,账一算,亏的是我自己,那我干嘛要陪你玩? 而且,中国也没强求谁“站队”或者“选边”,合不合作,看对方意愿,反倒让不少国家觉得踏实,相比之下,有些西方国家在合作时还要附带各种政治条件,让人感觉不是做生意,而是在接受审查。 新西兰这次转单,公然打了韩国的脸,但这也是韩国的问题,一艘船造了7、8年,放到现在技术也算不上最先进的了,新西兰不可能吃这个亏。…

想逼中方在兩個問題上點頭,中方代表不顧歐洲議員臉色,當眾掀桌!

5 days ago

欧洲总想逼着中方在俄乌问题和台湾问题上“低头示弱”,但中方偏偏就不惯着。 据《南华早报》和《政治报》(Politico)报道,近期中国人大代表团与欧洲议员在布鲁塞尔举行了会谈,这是双方在近7年以来的首次正式会谈,本意是为了“修复关系、加强互信”,但没想到,会议还没进行到一半,气氛就彻底炸裂。 【中方代表团与欧洲议员代表团会面】 原因很简单:欧洲议员想逼中方在“俄罗斯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点头。Politico报道指出,欧盟议员指责中方在乌克兰冲突起因问题上“与俄罗斯立场一致”,一些欧洲议会议员在对话中不断炒作所谓的“中方援俄”一事。另外,该报还表示,双方在台湾地位问题上也未能达成共识。 在俄乌问题上,欧洲一直执着于把乌克兰冲突跟中方对俄态度绑在一起,觉得中方 “偏心”,还非要把中俄贸易和“军援”挂钩,逼迫中方在经济和政治上对俄罗斯“保持距离”。 但事实摆在眼前,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方并没有选边站队,而是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从冲突到现在,中方多次派特使进行穿梭外交,极力推动冲突双方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 而且九三阅兵仪式上中方展现出的军事实力,也充分验证了耿爽大使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中方真的军援俄罗斯,那冲突早就不会是现在这个局势了。 【中方多次派特使穿梭外交推动俄乌问题和平解决】 真正在冲突中有立场偏向的,反而是欧洲等一众西方国家。德国智库数据显示,在援乌事务上,欧洲对乌克兰的援助总额甚至比美国更多。美国累计提供金额约1140亿欧元,但欧洲的援助为1320亿欧元。换句话说,真正把战争当成“责任投资”的,是欧洲自己。 而台湾问题更是中方底线中的底线。近些年来,欧洲虽口头上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实际动作却越来越“擦边球”。去年12月,欧洲议会通过涉台决议,公然曲解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的含义,把台湾问题“国际化”。今年以来,欧洲议员更频繁窜访台湾,打着“民主交流”的旗号,实际上是在为台湾当局撑腰,明晃晃的插手中国内政 欧洲有些政客也许以为,只要不明说“承认台独”,就能模糊过关。可中国的态度再明确不过:不论是官方互动、议会接触还是文件措辞,只要有违“一个中国原则”,都属于干涉内政。中国绝不会对任何形式的挑衅妥协,更不会允许台海成为外部势力的“试验场”。 【欧洲官员多次“窜台”与“台独”分子会面】 中方不止一次地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是我们自己的家务事,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这句话掷地有声,既是对欧方的警告,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宣示。 这两个问题是中方无论如何都不会退步的,欧洲非要强按着中方点头,显然不可能如愿。欧洲若真想与中方保持稳定合作,就该放下傲慢与偏见,少一点政治表演,多一点务实理性。否则,一味地打“意识形态牌”、逼中国站队,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这次中欧会谈争吵不断,气氛一度剑拔弩张,但欧洲议员依然决定在11月访问中国。这说明什么?说明欧洲虽然嘴上硬,心里却很清楚:离不开中国。 无论是能源、贸易还是供应链安全,欧洲都需要与中国保持合作。这一次,中方的“掀桌”,反而让欧洲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不是任人摆布的谈判对象,而是有底线、有原则、有担当的大国。 一句话总结,在俄乌与台海两个关键议题上,中国不会被任何势力绑架,更不会被逼着点头。谁要想合作,就得尊重中国的底线;而谁要想逼迫中国让步,那就准备好碰铁板。

剛驅離菲軍機,不到24小時,美航母闖入南海,中方迎來“外援”

5 days ago

中国海警刚驱离菲律宾军机,美航母打击群就闯入南海。关键时刻,俄海军舰队抵达南海。那么,美菲接连在南海挑衅,究竟意欲何为?中方对此又是如何应对的? 10月16日,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通报,菲方两架侦察机非法侵入中国黄岩岛领空,中方依法依规跟踪监视、管控驱离。发言人还指出,近期菲律宾以各种借口频繁派出飞机靠近黄岩岛海空域,构成严重挑衅,侵犯中国主权,破坏地区和平稳定。 事实上,距离菲律宾上一次在南海制造事端才不到一周。10月12日,菲律宾两艘船只未经中方允许,非法闯入中国南沙群岛铁线礁附近海域,危险接近中方海警船只并导致擦碰。中方在执法过程中多次警告未果,才采取水炮喷射等措施。 可以看出,菲律宾近期的挑衅频率明显增加,而菲方之所以敢这么做,背后很大原因是因为美国在撑腰。美方强调《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第四条适用于南海,任何针对菲律宾船只、飞机或部队的攻击,都可能触发防御义务。这实际上是美国在用条约为菲方的冒进行为兜底。 就在菲律宾军机被驱离后,美军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17日通过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进入南海。航母打击群包括尼米兹号航母及“韦恩·E·迈耶号”“格里德利号”和“莱娜·希格比号”驱逐舰。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航母此时进入南海,并非孤立事件,因为这几天,美日菲正在菲律宾西部海域举行“萨马萨马2025”海军演习,包括反潜、水面战和人道主义救援等模块,演习的实战指向性明显增强。 在这次演习中,菲律宾派出最先进两艘护卫舰,美方则派出濒海战斗舰,这些装备在水面、空中和反潜能力上都具有较强的综合作战能力。再加上美航母的举动,看得出美国这是在用行动,凸显了其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及对盟友的支持,也体现出对中国的战略牵制。 然而,这一次介入南海的并不只有美方一支力量。就在美航母进入南海之际,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舰艇编队抵达越南岘港,进行“友好访问”。舰队包括“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护卫舰、“轰鸣”号轻型护卫舰和“鲍里斯·布托马”号大型油轮。俄罗斯大使馆表示,访问结束后舰队将继续在亚太执行任务。 虽然俄罗斯此举表面上是例行访问,但在当前形势下,它的象征意义很明显,在南海,美国不是唯一的外部军事力量。换句话说,南海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罕见的军事“叠加态”:中国维权执法,美国航母介入,俄罗斯舰队到场,这并非偶然,而是各方战略布局长期积累的结果。 而菲律宾是其中最活跃的变量。过去一年,菲方在南海不断“冒头”。无论是仁爱礁、铁线礁,还是黄岩岛,菲律宾都在制造摩擦。从公务船冲撞、记者随行拍摄,到侦察机越界飞行,其动作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刺激中方反应,再将事件推向舆论战。 对中国来说,最关键的是守住节奏,南海不是军事摊牌的主战场,而是主权与规则博弈的前沿阵地。与此同时,中俄两国在亚太安全领域的互动也正在增加,就像这次俄罗斯舰队此次停靠越南,看似与中国无关,但两国在多边安全合作中的协调度正在上升。无论是联合巡航,还是能源、装备合作,都体现出两国在维护地区平衡上的共同利益。 从整体上看,南海问题正在从“岛礁争议”演变为“战略赛场”。美国要维持其海上主导权,菲律宾想借冲突巩固对美依附,而中国要维护自身主权和海洋权益。可以预见,未来南海的对抗不会停止,美国会继续在军事上施压,菲律宾会不断挑动舆论,个别国家会借机跟风。但中方的战略思路已很明确:一边维权,一边稳局。一方面强化法律与执法机制,让每一次驱离都有据可查;另一方面,通过多边外交、区域合作,争取更多国家理解和支持。

美國專家給中國戰機下了定論:殲-35和殲-20遲早會被淘汰

5 days ago

美国一些军事专家放出话来,说中国的歼-35和歼-20战机迟早会被淘汰。这话听着有点刺耳,网上也炸开了锅,有人觉得这是美国在故意抹黑中国战机,有人担心中国航空技术是不是真不行。不过,咱们得冷静下来,不能一听就上头,得从技术和军事发展的角度好好分析一下。美国专家为啥这么说?歼-20和歼-35到底咋样?未来会咋发展? 要弄明白这件事儿,先得看看中美战机的发展路子有啥不一样。美国在航空领域可是“老炮儿”,从二战后就一直领跑全球。早年的F-86打朝鲜战争,F-4打越南战争,到后来的F-15、F-16,第四代战机时代美国稳坐头把交椅。到了第五代战机,美国更是一马当先,F-22是全球第一款服役的隐身战机,2005年就装备部队了,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高机动性,啥都牛。后来又搞出了F-35,这款战机定位多用途,能打空战也能炸地面,空军、海军陆战队、海军都能用,全球十几个盟友都买了,算是美国军工的“摇钱树”。 中国战机起步晚得多。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连一架自己的飞机都造不出来,只能靠苏联帮忙。1956年,中国引进了米格-19,开始仿制,后来又搞了米格-21,改名叫歼-7。但这些都是第二代战机,技术上跟美国差得远。直到90年代,中国才开始自己研发第三代战机,歼-10就是那个时候的产物,2006年服役,标志着中国战机技术总算迈进第三代。 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变复杂,中国意识到光有三代机不够,必须得搞第五代战机。2007年,歼-20项目正式立项,杨伟当总设计师。2011年,歼-20首飞成功,2017年正式服役,成为全球第二个能自主研发第五代战机的国家。歼-35的研发也紧跟着来了,2012年FC-31(也就是歼-35的前身)首飞,2024年在珠海航展正式亮相,定位中型隐身战机,跟F-35有点像。 从这背景看,美国战机技术底子厚,经验丰富;中国是后起之秀,靠着国家支持和技术积累追赶。两家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压力。 美国专家说歼-35和歼-20迟早会被淘汰,这话听着挺绝对,但细想也有点道理。他们主要的意思是,随着技术进步,第六代战机迟早会出来,第五代战机到时候就得退居二线。美国自己的NGAD(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已经启动,欧洲的FCAS(未来空战系统)也在搞,中国这边也有歼-36的研发传闻。第六代战机预计会更隐身、更聪明,还能带无人机一起打仗,第五代战机自然会被挤下去。 但这事儿不能光看未来,得看现在。第六代战机啥时候能服役?乐观估计也得2035年以后,甚至2040年都有可能。歼-20从2017年服役算起,至少还能飞20到30年,歼-35刚亮相,寿命更长。美国的F-15和F-16是第四代战机,1970年代就服役了,现在不还在用吗?歼-20和歼-35将来就算不是主力,也能干点次要任务,比如指挥无人机或者打打低烈度冲突,没那么容易就被“淘汰”。 专家还说,歼-20和歼-35有技术短板。比如歼-20早期用的是俄制AL-31F发动机,推力不够,超音速巡航差点意思;歼-35的具体性能还不透明,可能也有短板。但这两年情况变了。歼-20在2023年换上了国产WS-15发动机,推力达到180千牛,比AL-31F强多了,超音速巡航能力也上去了。歼-35用的是WS-19发动机,推力据说超过F-35的F135发动机,隐身性能也接近F-35的水准。 产量上,歼-20的年产量已经突破100架,总产量预计能超过1000架。歼-35刚开始量产,速度也在加快。反观美国,F-22生产线早就关了,总共才造了187架;F-35年产量大概156架,但得供应全球十几个国家,自己都不够用。光从产能上看,中国战机一点不虚。 歼-20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战机,定位是重型隐身制空战斗机。它的雷达反射截面(RCS)据说在0.1到0.5平方米之间,比俄国的苏-57强,但比F-22的0.0001平方米差一点。换上WS-15发动机后,推重比超过1,能超音速巡航,机动性也不错。武器方面,歼-20能带PL-15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超过200公里,比美国的AIM-120D还远。 歼-20的年产量现在稳定在100架以上,2024年估计已经有300多架服役。这速度在全球第五代战机里算快的,F-35虽然产量高,但分给盟友后,美国自己手里也没这么多。歼-20还经常跟歼-16、运-20这些兄弟部队一起演习,说明它不光是单打独斗的“独狼”,还能当“指挥官”。 歼-35是中型隐身战机,设计上跟F-35有点像,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用的是WS-19发动机,推力大概在100千牛左右,隐身性能据说跟F-35差不多,雷达反射截面也在0.1平方米级别。歼-35能带空空导弹也能带精确制导炸弹,既能打空战也能炸地面,适合海军舰载使用。 2024年珠海航展上,歼-35正式亮相,外界猜测它会装备在中国的003型航母上,跟歼-20形成“高低搭配”。产量上,歼-35刚起步,但有歼-20的经验打底,量产速度不会慢。 歼-20和歼-35不是一成不变的。歼-20的航电系统还在升级,未来可能加装更强的雷达和人工智能模块。歼-35也在优化,WS-19发动机的改进型已经在路上。两款战机还能互相配合,歼-20负责突破敌方防空网,歼-35负责后续打击,搭配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战斗力翻倍。 美国专家老盯着中国战机的短板说事儿,但他们自己的问题也不少。F-22虽然牛,但生产线2009年就停了,现在总数就187架,还老出故障。F-35号称“万能战机”,但研发成本超支到4000多亿美元,单机价格1亿美元以上,维护费用更是天价。美国空军自己都抱怨,F-35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可能超过1.5万亿美元,贵得离谱。 更别提F-35的技术毛病了。软件bug、发动机过热、隐身涂层脱落,这些问题到现在都没完全解决。美国还得把F-35卖给盟友,自己手里能用的反而不多。相比之下,中国的歼-20和歼-35全是自用,不用看别人脸色,生产成本也控制得更好。 美国现在把希望全压在NGAD项目上,但这玩意儿预算高达3000亿美元,进度一拖再拖,能不能按时服役还是个问号。反过来,中国战机产能稳定,研发节奏快,美国专家嘴上硬,心里估计也慌。 技术进步是挡不住的,第六代战机肯定会取代第五代,这是规律。美国的NGAD项目主打超隐身和无人协同,欧洲的FCAS也差不多。中国这边,歼-36的研发早就开始了,2024年12月,成都的J-36和沈阳的J-50原型机已经试飞,用的无尾三角翼设计,隐身性能更强,还可能带激光武器。 但第六代战机要大规模服役,没个十年八年搞不定。那之前,歼-20和歼-35还是主力。未来它们可能转型,比如改成无人机指挥机,或者专门对付低烈度冲突,就像F-15和F-16现在干的活儿一样。 中国航空工业的长远规划也很清晰。歼-20和歼-35会持续升级,产量还会涨。到2025年,歼-20年产量可能稳定在120架,歼-35也会加速装备部队。等第六代战机出来,这两款五代机还能当“老大哥”,带带新人,慢慢退居二线。…

“明搶”中企第6天,荷蘭扛不住了,喊話中國:願意談判

5 days ago

才第六天,荷兰就撑不住了,10月12日中国企业闻泰科技突然被告知,它在荷兰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被接管了。 不是协商,不是收购,而是政府直接出手冻结资产、剥夺管理权,连CEO也被法院赶下了台,这事一出,国际市场就炸了锅。 可还没过几天荷兰就改口了,主动喊话中国,说愿意坐下来谈判,这转变太快,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没完,但荷兰已经有点绷不住了。 一场“掠夺式干预”背后的真相 要理解荷兰这次的动作,得先看看安世半导体到底有多重要,它不是普通企业,是全球汽车芯片领域的关键玩家,宝马、大众、博世这些汽车巨头,都要靠它供货。 2024年安世营收147亿人民币,占到母公司闻泰科技三分之一,谁控制了它,谁就掌握了全球芯片供应链的一部分命脉。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荷兰政府根本不打算讲规矩,9月30日他们动用了一部1952年的冷战时期法律《货物可用性法案》,直接冻结了安世的资产和管理权,理由是“防止关键技术外流”。 说白了,就是怕中国拿走技术,但这真是荷兰自己的主意吗? 翻看法院文件和外交邮件,就知道真相了,早在今年6月份,美国官员就已经给荷兰政府下了指令,要求撤换中国籍CEO张学政以及修改公司治理结构。 到了9月底,美国商务部又推出所谓“50%规则”,把安世也圈进了制裁名单内,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荷兰才开始动手。 表面上是以国家安全为名,实际上就是在美国主导下,对中企进行定向打击,可是荷兰政府还在试图掩盖这个事实。 10月14日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出面否认美国施压,说这是“荷兰主权行为”,但法院材料已经把这种说法打了脸。 这表面上看起来是合法的,但是实际上却是一场彻彻底底的政治干预,荷兰不是看不懂规则,而是选择性地忽视了它。 现实狠狠地打了脸 荷兰原本以为接管安世只是个法律动作,不会有太大反应,但中国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狠。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安世中国分公司实施出口禁令,切断了从中国工厂发出的芯片供应。 要知道安世在中国的东莞工厂,是它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每年出货的芯片超过500亿颗。 这一步直接把欧洲和美国汽车产业打了个措手不及,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警告,安世的芯片库存撑不了几个星期。 一旦断供,宝马、大众等车企可能面临停产,美国汽车创新联盟同样也表示,从11月开始,美国本土汽车生产可能受到影响。 等到10月16日欧美几家车企终于坐不住了,开始施压荷兰政府,要求赶紧解决问题,国内压力加上国际企业逼宫,荷兰不得不转变态度。…

別的都先放下不談了,特朗普現在對中國只有一個要求,中國:拒絕!

5 days ago

前言 特朗普对华只剩一张底牌!曾漫天要价,如今却将所有希望押在稀土上。 他试图用关税休战,交换中国核心战略资源,却遭遇中方斩钉截铁的拒绝。 当所有杠杆失灵,特朗普只剩最后一搏,这场博弈将走向何方? 编辑:bhl 杠杆失灵 一个令人震惊的论调,突然从特朗普口中冒了出来,他说如果不征收关税,美国将失去国家安全。 这句话的分量太重了,在美国精英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像一个信号弹,预示着他主导的对华博弈,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却也更加危险的阶段。 这听上去像是一种强势的宣告,但细细拆解下来却更像是一系列策略杠杆失灵后,无可奈何之下的最后一搏,这背后,是他话术、筹码、乃至威慑手段的全方位困境。 国家安全这张牌不好使了 起初这场博弈是一笔经济账,关税的起落都围绕着贸易逆差和市场准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国内的空气变了,企业因为成本上升叫苦不迭,民众对物价的抱怨也越来越多,经济牌似乎快打不下去了。 于是特朗普干脆换了桌子,不谈经济账了,直接把关税和国家安全捆绑在一起,这种逻辑的跳跃,与其说是为了给中方施加更大的压力,不如说是为了绕开国内日益增长的反对声音,试图用一种更宏大的危机叙事来重新凝聚共识。 所以,他把矛头集中在稀土这条线上:这是他看来对方较难反击、且相对直接的切入口,如果中国退步一点点,他就能拿到某种表面胜利;如果中国不退,那就继续高压,不必承担更广泛冲突的风险。 可惜这种话术的异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中方看来,这种一边想谈判一边又搞极限威胁的做派,根本就不是正确的交往方式。 而在更多国际观察者眼中,这种突兀的转变恰恰暴露了他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是一种策略失效后的心虚表现,而非力量的证明,反而大大削弱了他在谈判桌上的可信度。 只剩稀土这一张底牌 更有趣的变化发生在谈判桌上。曾经那份长长的要求清单,什么采购大豆、增加投资,突然之间都被特朗普政府一笔勾销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且唯一的条件:中国必须停止对稀土的出口管制。 为什么稀土被选中?因为这个领域在技术链里有极强控制性和稀缺性,中国在稀土开采、加工、提纯、合成这些环节占据全球主导地位,若中国收紧出口许可、控制百分比、把控加工技术,就能在全球供应链上切出口径,美方对此深感忌惮。 这个转变意味深长,它清晰地表明特朗普在其他领域的施压手段,无论是农业牌还是金融牌,基本上都已经用尽或者宣告无效,他不得不收缩战线,把所有的希望都押注在稀土这个他认为的命门上。 为了换取中方的让步,他开出的条件是,可以将关税的休战期再延长至少三个月,这位商人出身的总统,似乎对自己的交易能力有着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以为万物皆可交易,但他这次真的打错了算盘。…

明知全面落後,也不願采購中方武器裝備,俄羅斯專家終於說出實情

5 days ago

难怪俄军明知自己已全面落后,也不愿采购中方武器装备,俄罗斯专家一句话终于说出实情:各方恍然大悟! 当地时间5月中旬,俄罗斯著名军事专家、欧洲与国际问题研究学者瓦西里·卡申在接受东大媒体采访时,对东大与俄罗斯之间的战略互动、军事技术合作和安全协作问题进行了令人关注的表态和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当记者提问如何看待俄罗斯军工产业在俄乌冲突中收获的经验教训时,瓦西里·卡申当即表示,从本轮俄乌冲突来看,俄罗斯军工产业体系需要进行重塑,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缺乏为现代化、信息化战争准备新型武器,由于战前在军工领域的缺失,导致一开始俄军缺乏对乌军实施大规模精确打击的廉价低成本弹药储备,导致俄军不得不用成本高昂的远程巡航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来打击战术目标。 瓦西里·卡申承认俄罗斯军工对现代化战场的理解存在偏差,加上缺乏顶层设计和思维管理上的掣肘因素太多,造成俄罗斯军事技术和装备发展的创新太过缓慢,在俄乌冲突中,俄军发现原有的技术指标和管理规范以及相关技术标准都已经落后于时代,继而俄军目前最需要的是对技术创新的加强,以及灵活应用新技术适应战场需求。 随后,记者提问,俄罗斯精英和额济纳高层为何明明知道东大军工自主创新能力远远优于俄罗斯,在创新技术领域更是全面超越俄罗斯军工,为何俄罗斯部分精英还是排斥采购东大武器装备,仍然对双方军事技术合作心存疑虑? 瓦西里·卡申表示: 1、俄罗斯强烈的自尊心令其无法对外,特别是对东大展开技术合作,在俄罗斯部分精英和民众看来,从东大采购或引进某种军事技术、军事装备或相关军工产品时,这往往会被视为一种“羞耻”的事情,换句话说,俄罗斯“放不下面子”。 2、东大和俄罗斯在军工技术和武器装备领域的技术交流的场景太少,导致彼此之间的信任较低。 3、俄罗斯还没有准备好在主要装备上与东大展开全面合作,特别是外包业务,在某些特殊场景中,双方军工产品更多视彼此为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 4、双方在技术标准、装备目标、作战理念和其他技术领域存在巨大认知鸿沟,在联合研发上没有条件进行深度合作。

俄羅斯絕密文件曝光,若與北約開戰,先打中國周邊2個“鄰居”?

5 days ago

英国金融时报爆出的一堆俄罗斯军事老文件,说是绝密级别,里面藏着俄罗斯海军的训练方案。要是真跟北约干起来,第一波不是冲着欧洲那边去,而是瞄准东边的日本和韩国。这俩国家挨着中国,当邻居没问题,可俄罗斯为啥先盯着他们?这得从大局说起,俄罗斯地盘大,西边北约老挤兑,东边还得防美国在亚太的那些盟友。要是两头都烧起来,那俄罗斯可就吃不消了。 据报道,这些东西是从2008年到2014年那段时间写的,一共29份,全是俄罗斯海军用来训练军官的材料。重点就是模拟跟北约开战的情景,第一目标居然是日本和韩国,而不是直接去欧洲捅北约的老巢。文件里列了160个打击点,分布在日本和韩国各地。前82个全是军事设施,比如日本的横须贺海军基地,那地方驻着美军的航母和导弹系统;还有青森的通信站,对马海峡的监听设备,这些都是美军在亚太的要害,能监视俄罗斯的动静。韩国那边,釜山港和平泽的美军基地也在名单上,这些港口是美军补给的关键点,一旦出事儿,北约想从东边增兵就得卡壳。 剩下的目标转到民用设施上了,包括核电站、隧道、桥梁、工厂和能源中心。俄罗斯的算盘打得挺精,先砸这些就能让日本和韩国的工业和交通乱套,短期内没法当北约的后勤基地。文件还提了用什么家伙事儿,主要是Kh-101巡航导弹,这种导弹射程远,精度高,能从图-160战略轰炸机上扔,或者用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从地面发射。从俄罗斯远东基地出发,就能覆盖日本和韩国全境。这些计划不是随便写的,得基于俄罗斯的战略顾虑。北约这些年东扩得很猛,从波罗的海到黑海,老搞大演习,2024年的“坚定捍卫者”就拉了9万兵力和50艘舰艇,模拟封锁俄罗斯港口,抢加里宁格勒州,甚至对核基地来预防打击。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在欧洲的飞地,要是被占了,西线就全露出来了。 俄罗斯那边官员公开说过,这些演习就是在给他们颜色看,英国首相还跳出来说要用核潜艇和海军舰队对付俄罗斯。俄罗斯觉得被逼急了,但他们兵力有限,乌克兰那边还耗着,炮弹消耗比车臣战争全期都多,工厂三班倒也只够七成需求。要是北约从东边包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就悬了。日本和韩国在美国亚太布局里是前哨,日本横须贺基地停核航母,能堵俄罗斯出海口。韩国有萨德系统,雷达能扫半个西伯利亚,还实时追踪俄罗斯潜艇。日韩自己军力也不弱,日本2022年12月16日的新国家安全战略,说到2027年防卫预算翻到GDP的2%,加速上高超音速导弹和F-35战机,现在已经超40架了。 韩国2023年的国防白皮书升级了“三轴体系”,花上百亿美元建杀伤链,能精准打敌方基地。这些动作让俄罗斯东线压力大,美日韩三边合作还越来越密,联合军演多,规模大,美国在关岛放了B-21隐形轰炸机和航母群,把西太平洋围得严实。往回看历史,这事儿有根源。俄罗斯对日本的防备从一百多年前就有了,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海军突击旅顺,把俄罗斯舰队砸得稀巴烂,1905年对马海峡海战,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全灭,丢了旅顺和南满铁路。沙皇尼古拉二世栽了大跟头,国内还闹革命,彼得堡工人游行被镇压,政权差点崩盘。 二战时,日本关东军占东北,铁路修到离西伯利亚大铁路30公里,斯大林天天盯远东情报,1941年德国打到莫斯科,日本还在东北磨蹭。要不是中国战场拖住日本主力,苏联远东早出问题了。苏联后来跟日本签中立条约,但日本没闲着,1945年苏联才对日宣战,快速拿下东北。这些旧恨让俄罗斯现在看日本军扩,就觉得像关东军重现,历史轮回似的。文件曝光是2024年12月30日的事儿,金融时报说来源是西方情报机构,日本外务省说这暴露俄罗斯的侵略意图,韩国国防部表示要加强警戒。北约秘书长说这证明俄罗斯威胁不止欧洲,还伸到亚太。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点名,说俄罗斯计划破坏地区稳定。 俄罗斯外交部否认了,说文件老黄历,不代表现在政策,还指责西方媒体炒作,转移视线。这些文件是2014年前的,那时乌克兰危机刚起,俄罗斯跟北约关系就崩了。现在到2025年10月,俄乌冲突还打着,俄罗斯占了些地,但资源紧巴巴,西方制裁卡油气出口,军费捉襟见肘。要真跟北约全面干,俄罗斯估计没底气先东边动手。不过这事儿提醒大家,全球安全越来越复杂。北约东扩压俄罗斯西线,俄罗斯就想从东边断北约亚太胳膊。日本韩国夹在美国盟友里,位置尴尬,一边军备升级,一边得防俄罗斯导弹名单。俄罗斯的思路是,先打日韩延缓北约增兵,给西线喘口气。 但现实中,日韩防空系统升了级,日本有宙斯盾舰,韩国有爱国者导弹,加上美国在关岛的战略轰炸机,俄罗斯图-160想靠近都难。乌克兰战场上,俄罗斯精确武器耗得快,补给跟不上,西方情报还盯着他们。文件曝光时机选在2024年底,俄乌谈判没影,北约又搞2025年的“坚定飞镖”演习,一万军人、战机舰艇,九国参与。这时候爆料,能压俄罗斯,也让日韩更贴美国。亚太这边,美日韩峰会多,2025年上半年开了几次,谈联合导弹防御。俄罗斯跟中国和朝鲜走近,2024年普京访朝签互助条约,远东演习频频。但俄罗斯经济被制裁砍,GDP缩水,军工产能有限,先打日韩的计划听起来吓人,实际风险高。 俄罗斯战略思维务实,知道直接打北约难,先掐亚太补给线,多拖时间。历史教训在那,日俄战争丢远东,二战差点两线作战,现在北约东扩像德国当年。文件里军官写得明白,东线不稳,西线白搭。所以计划核心是先灭日韩威胁,再专心欧洲。但2025年科技变了,无人机、卫星情报到处飞,俄罗斯Kh-101精度高,但日韩反导网密。韩国杀伤链能打到俄罗斯远东,日本巡航导弹射程1000公里,也够着。总的来说,这文件戳破窗户纸,俄罗斯国防不光防西,还防东。日韩得醒醒,美国得加码亚太,日本首相推威慑,韩国总统批新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