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再起。 正当俄乌冲突持续升级,巴以局势不断生变之际,美国发生了3件值得关注的大事。 第一件事,情况突发,美国大使馆被袭击? 19日,美国驻哥伦比亚大使馆发表声明称,日前该使馆外发生了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随着抗议活动升级,一群身份不明的蒙面人使用爆炸装置、燃烧弹和弓箭等武器发动了袭击,而在抗议活动发生开始,美国使馆便宣布暂停办公一天,因此此次骚乱事件并没有造成美方人员受伤。 不过,在骚乱期间,4名哥伦比亚警员受伤。目前,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已经发声,谴责这一袭击行为,并下令采取行动应对骚乱,同时确保外交使团的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这次爆发的抗议示威活动,主要是谴责美国支持以色列。 据悉,哥伦比亚虽然是南美洲国家,但与美国、以色列之间的恩怨纠葛并不少。 前不久,“全球坚韧船队”船只向加沙运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时,多艘船只被以色列拦截,大量船员被扣押,其中就有哥伦比亚公民。 作为对以色列扣押哥伦比亚传唤的回应,10月1日,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曾宣布,要求以色列驻哥伦比亚的所有外交人员立即离境,并立即终止与以色列的自贸协定。 更早一些,作为谴责以色列进攻加沙行动的一部分,哥伦比亚还宣布停止向以色列出口煤炭,直到巴以冲突结束,而哥伦比亚是以色列最大的煤炭供应国。 随着哥伦比亚不断向以色列施压,以色列也曾对其展开报复,而作为以色列支持者的美国,还吊销了佩特罗的赴美签证,令哥伦比亚与美国、以色列之间的对抗持续升级。 如今,哥伦比亚爆发反美抗议,并危及美国驻哥大使馆,除了凸显双方关系的升级之外,也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巴以冲突引发的局势动荡正在外溢,哥伦比亚与美以之间的恩怨,恐怕不见得会随着巴以冲突落幕而轻易结束。 然而,正当美国大使馆遇袭之际,美军再次开火的消息传来了。 第二件事,特朗普再次下令,美军又在加勒比海开火了。 19日,特朗普公开发文称,美军日前再次于加勒比海对一艘“运毒潜艇”发动打击,潜艇中共有4人,其中2人身亡,剩余2人被捕后,送回原籍国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受审,而此次行动中,美军没有人员伤亡。 特朗普称,美方在得到“确切情报”之后,他授权了此次打击行动。并且,特朗普还附上了一段约30秒的视频,显示美军对上浮到海面航行的潜艇实施打击,潜艇随即发生爆炸,随后沉入大海。 据悉,自从9月以来,美军便频繁在加勒比海地区实施军事行动,名义是所谓的“打击犯罪”,而这期间,美军击沉了至少5艘船只,造成27人身亡,并将矛头指向了委内瑞拉,宣称这些船只都是从委境内驶出的,准备运载违禁品前往美国,但这些指控都遭到了委方否认,并认为美国正在蓄意挑起地区局势动荡,甚至可能会对委动武。 目前,为了防止美国“铤而走险”、对委采取军事行动,委内瑞拉已多次宣布全国动员,包括呼吁原住民加入民兵组织。 此外,随着美军不断在加勒比海采取军事行动,且其所谓的“确切情报”内容并未得到公开,也令外界愈发质疑美军发起军事行动的合法性。 尤其是,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地区国家颇为担忧,若美军将开火一事当作“常态化”情况,那么后续岂不是可以凭喜好在拉美地区随意采取行动?届时,美国只需要随意给出一个所谓“打击犯罪”的理由即可。…
欧洲议会刚通过1500亿欧元的军事化基金,表面说是“加强安全”,背地里却把枪口同时对准中俄。更绝的是,德国刚批准千亿欧元国防预算,拉着法国要把核弹部署到俄罗斯眼皮底下,还暗戳戳配合美国搞对华技术封锁。这波操作简直是把整个欧洲绑上战车,玩得不是战略平衡,而是同归于尽的疯狂游戏。 第一刀捅中国:技术绞杀与产业链切割 德国最近跟风美国搞的《欧洲国防工业战略》,明面上是发展军工,暗地里藏着对华技术绞杀。白皮书里列的“关键能力清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半导体,哪样不是冲着中国卡脖子?更损的是,欧盟新规要求成员国50%的军事采购必须“欧洲自产”,摆明了要拆解中欧产业链。 举个实在的例子,咱们的无人机出口欧洲去年被砍了七成,欧盟拿“数据安全”当借口,逼着各国买以色列和美国货。可他们自己研发的神经元无人机,造价是咱们翼龙的三倍,性能还差着代。这就好比明明有高铁不坐,非要自己造驴车,图啥?图给美国军火商送钱呗! 第二刀捅俄罗斯:核威慑升级与能源绞索 法国最近要把核弹部署到德国,说是“应对俄罗斯威胁”,可这距离莫斯科才2000公里,摆明是逼着俄罗斯掀桌子。更绝的是欧盟刚通过的8000亿欧元军备计划,里头藏着给乌克兰的致命武器——155毫米炮弹产能要翻五倍,无人机生产线直接搬到波兰。 但欧洲人可能没算明白账:俄罗斯去年光坦克就生产了1550辆,火炮450门,这还只是和平时期的产能。真要撕破脸,欧洲那点库存弹药撑不过三个月。更别说北溪管道炸了之后,欧洲买美国液化天然气多花了3000亿欧元,这哪是制裁俄罗斯,分明是给自己套绞索。 背后的操盘手:美国遥控与战略陷阱 别看欧洲现在闹得欢,其实都是给美国做嫁衣。五角大楼早把欧洲防务绑上北约战车,德国境内100多枚美国核弹,数据链全捏在美军手里。更损的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逼着欧洲企业把生产线迁到北美,宝马、空客这些巨头现在都在阿拉巴马州开分厂。 最阴险的是那1500亿欧元军事贷款,说是“欧盟自筹”,其实钱都是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借的——这银行的大股东是谁?华尔街投行!等于是欧洲人自己借高利贷买美国军火,这操作比网贷套路贷还黑。 欧洲的自毁逻辑:战略焦虑与内部撕裂 法德现在吵得跟乌眼鸡似的,马克龙要搞“欧洲军”,朔尔茨却偷偷跟英国签防务协议。东欧国家更绝,波兰把军费拉到GDP的4.7%,比美国还疯,可买的爱国者导弹系统,软件升级费比导弹还贵三倍。这种分裂状态,就像十个厨子抢着炒一盘菜,最后肯定糊锅。 更致命的是民众觉醒。德国老百姓现在上街举的牌子写着“要面包不要炮弹”,法国农民把拖拉机堵在军工企业门口。可政客们装聋作哑,硬要学美国搞军工复合体,也不看看自家经济什么底子——欧盟27国国债总和超过15万亿欧元,再烧钱搞军备,怕是要重演希腊债务危机。 看着欧洲在作死路上狂奔,倒是给咱们提了个醒。他们搞的“军工申根区”,想学咱们的军民融合,可芯片靠台积电、稀土靠澳大利亚,这哪是自主可控?反观咱们的J-20产线全产业链国产,055大驱的钢板都是自家炼的,这才是真底气。 俄罗斯那边更淡定,北风之神核潜艇蹲在北极圈,欧洲的反潜网根本摸不着边。倒是欧洲自己,核弹部署在德国,等于给莫斯科画了个醒目标靶——真打起来,柏林怕是第一个挨蘑菇云。 说到底,欧洲这波“双刀流”操作,捅向中俄的刀尖都在滴自己的血。军工狂飙救不了战略短视,当政客们忙着给美国当马前卒时,怕是忘了历史教训:上一个同时得罪中俄的超级大国,坟头草都两米高了。这场豪赌的结局,很可能不是欧洲重生,而是拉着整个大陆陪葬。
据海峡网报道,当地时间10月16日,美国主动向中国归还了一件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是一块虎形牌饰,从图片上看,类似于中国古代的“虎符”。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代表中国进行了接收,谢锋表示,希望更多流失的文物返回原属国。 要知道,这个时间点是在中国对稀土管控的期间,从特朗普刚开始的虚张声势,到喊话中国谈判、呼吁中国保持“理性”,再到现在的归还中国文物,这很容易让人看出来,这是在向中国示好。 但想让中国“网开一面”,就归还这样一件虎形牌饰显得小气了点。 从威胁到喊话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强化稀土出口管制的政策,瞬间引发全球关注,首当其冲的便是美国。消息一出,美国政坛和产业界立刻陷入紧张,一场持续多天的“喊话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10月12日,美国白宫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直言,中国的稀土管控“明显是针对美国的单边行动”,威胁将采取“对等反制措施”。但这种虚张声势并未持续太久,随着产业界的焦虑情绪不断传导,美国的表态开始转向强硬与诉求并存。 10月15日,美国商务部助理部长贝森特与贸易代表格里尔共同出席记者会,一边继续施压,声称“中国若坚持做不可靠合作伙伴,世界将被迫与其脱钩”,将中方举措歪曲为“与全世界对抗”;另一边却悄悄松口,呼吁中方“回到谈判桌前,以理性方式解决分歧”。 可笑的是,美国的指责完全站不住脚。10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从容回应:“中方出台的出口管制措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目的是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并非针对特定国家。” 这番回应点明了政策的合法性,也戳破了美国“受害者”的伪装。 事实上,美国之所以反应激烈,核心原因在于其对中国稀土的深度依赖,早已到了难以替代的地步。 中国不仅控制着全球70%的稀土产量,更垄断了85%以上的稀土冶炼提纯产能,尤其是在高端武器制造不可或缺的中重稀土领域,中国的供应占比几乎达到100%。美国虽然拥有加州芒廷帕斯等稀土矿山,却早已丧失了成熟的精炼技术开采出的稀土矿石,必须运到中国进行提纯加工,才能变成可用的工业原料。 美国海关的数据更能反映其依赖程度:2024年美国进口的稀土制品中,有68%来自中国,即便经过多年的“去中国化”努力,这一比例在2025年仍维持在60%以上。而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则显示,2025年7月至9月,中国稀土出口量连续三个月下降,其中9月出口量仅为4000.3吨,较8月骤降30.9%,创下今年2月以来的最低值。 这意味着美国原本就紧张的稀土库存,正面临加速消耗的风险,而库存告急的直接影响,就是美国引以为傲的军工产业。 文物返还诚意不足的“示好” 在连续喊话无果后,特朗普政府终于拿出了实际行动返还文物。10月16日,美国主动向中国归还那件战国虎形牌饰,谢锋大使在接收时明确表示:“期待更多流失文物能够早日回归原属国,这是对人类文明的尊重,也是中美文化交流的应有之义。” 事实上,这件虎形牌饰的返还,更像是特朗普政府在稀土管控压力下的无奈之举。自中国强化稀土管控以来,特朗普政府的态度经历了“强硬威胁—呼吁谈判—主动示好”的三级跳,这种转变足以说明,中国的管制措施确实打痛了美国。 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近期公布的财报显示,其B-21隐身轰炸机项目已因原材料价格飙升而巨亏4.77亿美元,而稀土价格上涨正是重要诱因。随着稀土供应缺口持续扩大,未来美国F-47六代机、“星座”级护卫舰等一系列军工项目,都将面临延迟交付、成本超支的风险。 但是,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流失的中国文物总数超过1000万件,其中仅美国就收藏了200多万件。美国各大博物馆公开展出的中国文物就有20万件以上。涵盖青铜器、瓷器、书画、玉器等多个品类,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清代的宫廷珍宝,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之间原本就有文物返还的合作机制。自2009年两国签署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以来,已先后实现20批次594件/套文物回归,仅2025年3月,美国就曾一次性返还41件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文物。…
现在的美国,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国内政府关门、农业出口市场受阻,国外关税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财政部长还在公开对中国代表进行“诋毁”,实在是让人不能够理解…… 本周,在美国财政部召开例行记者发布会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说出了一段极其有争议的话。他直接在世界媒体上指责中方正在华盛顿的代表,称其未经邀请就出现在华盛顿特区,十分的“无礼”,并且他在美国的表现还十分的对美国政府“不敬”。 接着贝森特强调,中方代表还在8月期间说出了一些极其具有“煽动性”的发言,这是让美国政府不能够接受的。可是中方代表真的和贝森特所说的一样,是“无端”出现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吗?又真的发表一些“煽动性”发言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美方的发言是严重歪曲了事情的真相。当地时间8月27日-8月29日,中方国际代表为了与美方围绕落实中美两国元首通话共识,就中美经贸关系、落实中美经贸会谈共识等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并就美对华造船等行业301调查限制措施等向美方提出交涉,在美国的允许下,才前往了美国。 自从301调查限制措施实行之后,中方就一直在找机会,对此问题就美方召开协商,希望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国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矛盾。这个301调查限制措施就是美方为了限制中国造船厂的发展所提出的“另类”制裁措施。 如果不是美方在完全没有前提的情况下,对中国采取了这样的制裁措施,中方也不会派遣相关人员去到华盛顿,就议题与美国展开讨论。中方的和平举动,却成为了美国给中国找麻烦的“切入口”,成为了美方污蔑中国的机会,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我国外交部在10月16日中国外交部召开了记者发布会,对美方的无端指责进行了回应。中方代表表示:“中方的立场一直都是未曾改变的,美方应该在平等、尊重和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而不是屡屡进行恐吓和威胁。” 就在贝森特在发布会上“炮轰”中国的时候,美国自身的矛盾,可谓是“灾难性”的。今年9月下旬,为了应对国内大豆市场的冲击,特朗普提出了一项总额高达13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打算用部分的关税来帮助受影响的农民。 特朗普所说的“百亿补贴”终究是成为了虚无的“大饼”。根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在10月16日的报道,美国农业部长布鲁克·罗林斯当天在白宫表示,目前美国政府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出现了严重的缺口。 因为这样的情况,原定的要发给农民的补贴,可能是“下不来了”。目前政府只能对2023年度和2024年度的农业损失进行补贴,而新一轮的农业援助可能要到政府问题彻底解决之后,才能够彻底进行推行。 这样的消息对于正处于收获季的濒临崩溃的农民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美国国内近乎三百万的美国农民都迫切的希望美国政府能够迅速解决,然而美国政府却对农民们做出了这样的“答复”。 对此布鲁克·罗林斯只是简单的解释道:“这是由于政府出现巨大问题,而被迫做出的决策,这样的困境将在美国政府的财政问题解决完了以后,恢复正常的状态。”当然美国农民对于这样的说辞是并不“买账”的。 美国农民不断的表示,美方政府所提出的补贴,不如赶紧解决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困境,让中美之间的大豆贸易恢复正常的运行,这样才是能够彻底解决农民所面临的问题,对此美国政府实在是“有心无力”。 自此美国政府关门之后,现在已经过去了3个星期,政府部门的所有业务在这个时间中都不能够完成正常的流程。就是在这样的紧要的关头,美国国内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居然还在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争斗,让美国所面临的问题迟迟无法解决。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助农补贴发不下来的主要原因,甚至都不止是农业了,美国的军饷都面临着极其严重的“短缺”问题,美国政府还是动用了80亿美元的科研资金,才解决美国的军饷难题。 即便是在这样的“节骨眼”上,美国政府要员依然没有放弃要针对中国,甚至还在国际舞台上公开污蔑中国。难道污蔑中国,转移矛盾就能够解决现在美国所面临的问题吗?当然不是。 美国现在想要解决问题,就要先解决矛盾的根源,也就是美国两党的内斗,否则经济法案是始终都无法能够推行下去的,最终农业问题也将受到辐射,迟迟处于现在的困境。这在,之前美国想要在境外寻求新的境外市场的打算也落空的情况下,是极其重要的。 再则,就是要与中国迅速解决目前存在的矛盾,得到来自中国的支持,所有的现在的一切矛盾都能够迎刃而解。当然,这样的前提是美国能够放弃现在的一切偏见,重新与中国建立联系,打破之前的矛盾。这一点看似很简单,但对于美国政府来说,却是极其困难的,因为美国对于“霸权主义”太过于痴迷了。 美国防部证实用80亿美元研发经费给军人发工资 央视新闻2025-10-16…
“稀土战”打了7天,华盛顿开始焦躁不安,因为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稀土出口管制,这令美国政府十分紧张,因为F-35、隐身涂层与雷达、特斯拉的电机都离不开稀土,而最核心的生产线都在中国。最要命的是管制软肋—钬、铒这些重稀土以及离心萃取机等核心设备,最难的是工艺、纯度、良率与成本,而不是矿石。 10月16日,澳大利亚国库部长在华盛顿表示澳方“完全有能力满足美国乃至全球需求”,此前澳驻美大使也发过话,并有企业对接德州分离厂计划,似有“救火队”之嫌。但研究员玛丽娜·张也提醒,就算美与盟友真的把稀土当成国家项目来做,追上中国也要5年。这是产业链的逻辑:从矿到材料,串级萃取,溶剂配方,杂质控制,环保处理…每一步都要长久的摸索调校时间。 行业结论,中国的分离技术全球第一。西方同类型企业基本淘汰;关键的串级方案既可以把纯度拉上去,又可以打到欧美成本的三分之一。叠加数十年的从开采、 从冶炼到设备制造再到下游应用的群体优势,才能产生系统能力。美国2016年更朴素地估算:国内建设一个可用的稀土供应链大概需要15年。 德国提醒“应对措施”别伤自家经济,德国有车业严重依赖永磁体;日越合作卡在冶炼;瑞典找矿了,但欧盟环境法规严格项目落地难。各自做一点不容易形成“能跑完一整条赛道”的系统能力。 企业端的反应最直接,特斯拉签长单稳矿石,冶炼成本上浮是迟早的事,矿拿到手了,材料做不出来,车也装不上。一家德国零部件企业也曾尝试自己造永磁体产线,结果发现设备采购成本比在中国高50%,于是放弃了。比拼的是有没有一个完整方案,有没有一个可控的成本。 舆论战也热闹,中方讲出口管制合乎国际规矩,目的在于尽到防扩散责任,并不是指着某个国家鼻子去骂街的。美方呢,一边拿关税吓唬人,一边又想来谈,这不是办法。规则面前讲规则,安全面前谈安全,产业链不是政治拉锯的工具。 美国缺的不是矿、声明,是可用的中间能力、整条链子。澳方有矿有开采,短板是冶炼、分离、设备与工艺贯通。德州分离厂合作计划虽热,但投产达标规模化还存在实操难题:重稀土串级设备怎么配套,工艺参数怎么跑稳,废水废气怎么达标,都是工程时间问题。 华盛顿更焦虑很正常,稀土是军工汽车新能源的底层零件,美方更焦虑的是战略产业的持续性。焦虑来自链条短板,不是哪句政治宣言,没链条、没工艺、没规模,盟友喊话也难灭火。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既是机会也是压力。矿能卖出去当然是好事,但一旦背负上“替代中国”的重任,失望与落差就会被无限放大。“至少5年”是工程周期的客观展现,再加上全球价格浮动、严苛的环保规定以及资本回收期,“快速赶上”显得有些轻飘。 重稀土在高端产品里占比不大但不能缺少,管控打在关键点上;设备不是“标准件”,离心萃取机的参数调试、串级耦合及溶剂体系依靠团队经验。成本差距是系统性结果,设备价差只是缩影。制造业的真相就是复杂,从矿坑到磁体隔着毫厘和参数门槛。技术是堆出来的,工厂是跑出来的,链条是磨出来的。中国在稀土上的话语权是几十年车间,实验室,配方本打出来的。 德国注重产业稳定、日本注重技术突破、瑞典注重环保红线、美国重视安全与战略。这些目标没法被一张“联合声明”对齐,碎片化的努力有价值,但要成为替代,要有系统的能力和时间。 硬指标不在于谁喊的最响,是产线能准时开、磁体按时交、工程师把参数卡稳。美澳合作并非坏事,甚至可能是重建能力的机会,但是它更像是长跑的起跑线而不是冲刺的终点。 投资不是数字游戏,投的是人才、投的是工艺、投的是设备、投的是标准、投的是规则。市场会基于成本、性能来选供应商。一方把成本打到别人三分之一,产能质量都稳住的时候,企业采购看的是账本不是口号。 国际竞争最核心的,不是谁矿多,而是谁的链子全、谁的技术强。澳大利亚的“外援”只是一杯水,只能降降温,但不能改“温度计上的大数字”。短期解决不了急难愁盼;中长期还是要老老实实补链条、踏踏实实练工艺,等到德州分离厂跑起来稳当了、更多企业把设备参数磨得定型一些、联盟里的小目标逐渐对上号,着急的程度才能慢慢降下来。
据《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网站10月17日报道,澳大利亚财长吉姆·查默斯16日,拒绝了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要求,也就是拒绝执行“西方盟友应该减少对华贸易”。查默斯是在访美期间收到这份要求的。他当即对记者表示:“扩大对华贸易才符合澳大利亚利益,设置贸易壁垒就反其道而行之了。” (澳大利亚财长吉姆·查默斯) 有意思的是,贝森特自己在10月15日公开表示,美国无意和中国搞经济脱钩。他在电视采访中,先是抱怨了一番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然后话锋一转,说中美两国其实还有得谈。然而次日,他就要求盟国减少对华贸易,这样的话术,从里到外透着“阴谋”这两个字。 美国无法和中国经济脱钩的理由是很清晰的。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美国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工业制成品、半成品和原料。即便有些产品的标签并不是“中国制造”,但中国也在生产环节占据核心位置。特别是稀土产品,虽然军用稀土被严格禁止,但民用稀土磁铁不是还可以放行吗? 但是美国从根本上还是希望削弱中国,同时削弱自己的盟友,这样才能保住霸权地位。从奥巴马开始,就在组织对华遏制的包围圈。所谓的TPP就是为了通过市场隔离,削弱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特朗普和拜登采取了公开直接的贸易战措施,试图把中国从国际经济循环当中踢出去。 因此,美国在“不脱钩”的同时,一直在采取“中国+1”战略,试图寻找另一个国家替代中国的制造业地位。 (韩国近些年逐渐成为西方的兵工厂与生产厂,但规模上无法替代中国产能) 如果美国先让盟友们主动和中国脱钩,那么美国的利益一时不受影响,还能增加中国产品的压力。至于盟国的经济是不是为此而遭受损失,美国为什么要关心呢? 当然,作为老牌传统帝国,美国的那些欧洲盟友们是不会上当的。几年以来,美国一直在设法组织针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壁垒,却从未成功。我们这里仅仅讨论澳大利亚,它在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中国作为制造业输出国,对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顺差,但澳大利亚则是中国的第一大逆差国。2024年,澳大利亚从中国身上赚到了4970亿人民币。中国购买的铁矿石有60%以上来自澳大利亚,还从澳洲进口牛肉、大麦、龙虾等农产品。整个澳大利亚四分之一的出口收入来自中国。 要求澳大利亚减少对中国的贸易?那简直是要求它悬梁自尽。 (澳大利亚的出口产品,主要靠中国购买) 在这里要重点讨论一下铁矿石。如果说各类农产品还可以考虑“中国不买有人买”,那么铁矿石就完全不同了。中国的购买量占全球铁矿石贸易的70%以上。如果中国不买,澳大利亚出口经济的20~30%就要消失。这是澳大利亚从政府到商界都不可能接受的。 中国进口这些铁矿石,有很大一部分成了铁路、公路、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但也有另外一大部分成为产品零部件,出口到了国际市场上。包括汽车蒙皮、电子产品的结构件、电脑机箱、船只壳体,等等。中国还直接出口大量钢材。 也就是说,中国和澳大利亚在钢铁相关供应链上,已经形成了有效合作关系。如果澳大利亚主动出手打断这个环节,就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成为破坏国际经济循环的罪人。澳大利亚政府又何必做这种决策呢? 有这个供应链的存在,加上中国对农产品的采购,塑造了一个美国人提都不敢提的状态。虽然澳大利亚是美国军事同盟的核心成员,甚至还加入了阿库斯潜艇计划。但澳大利亚的经济命脉实际上和中国捆绑在一起。如果美国崩溃了,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可以保证澳大利亚社会有饭吃。但是,如果澳大利亚自绝于中国,就要面对经济运行水平大幅度倒退的惨状。 (澳大利亚的富足生活,是建立在中澳互惠贸易基础上的) 莫里森时期的澳大利亚政府没想清楚这个简单问题,被中国严厉制裁了一段时间,业界怨声载道。阿尔巴尼斯政府总算把两国关系回到了正轨。贝森特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指手画脚,澳政府是绝不会重蹈覆辙的。
对于本轮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而言,中方的强力管制显然超出了美国方面的预料,以至于让美国总统特朗普都显得有些上窜下跳,一下子要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一下子又要对中国加征500%的关税,期间还时不时向中国释放出接受的信号,实在令人摸不到头脑。 而在本轮中美对抗升级之时,美国的贸易代表们还曾一度抱怨,中方高层拒绝接听美国打去的电话,仿佛自己才是受害者一般。 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数日,美国的电话似乎终于打通了,中方愿意再给美国一次机会,但这一次把话说的非常的直白。 中国开始打开天窗说亮话了 根据新华社在10月18日的报道称,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代表格利尔在当天与中方官员进行了一次线上视频对话,并且达成一致共识,认为中美两国双方应该“尽快举行新一轮的中美经贸磋商”,说明在特朗普如此挑衅的情况下,中方在进行了力度适当的回击之后,还是愿意打开窗户,美国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充分体现了“以打促合”的智慧。 但与此同时,人民日报也刊登了一篇重磅级文章,向美国发出了重要的劝诫,矛头直指美国政府。开篇就是直接点出了美国的核心目标,无外乎就是想要通过这些高额关税,港口税来要挟中国,但这条路已经走不通,美国方面在对华接触上应该回归两个词,那就是务实与理性,美方应该拿出真诚的态度来看待中美的谈判,如果美方一意孤行,那么,中方也将采取正当措施捍卫自身权益。 这一番极其直白的发言,相当于是在告诉美国中方的耐心非常有限,这一次在系统领域上的管制完全算不上“大招”,同时还解决了西方国家所面临的一个困境,强调这次稀土收紧审批,不是全面禁止出口,通过合规手续依旧会依法获批,又顺带“堵死”了一些西方政客们想要在系统问题上指责中国的空间。 背后体现出了什么样的现实? 从外交层面上来说,中方很少有这样如此直白的表述,其实这也已经证明了在美国反复无常的试探之下,中方已经没有耐心与特朗普玩这种反复拉扯的政治游戏,因为从过去与美国政府打交道的经验上看,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完全不遵守其国家信誉,前一段时间还与中国谈的好好的,过一段时间又会出台一系列的敌对政策,把两副嘴脸演绎的淋漓尽致。 因此,说到底,美国在与中国打交道之时,无外乎就是缺少了“诚意”这两个字,中方虽然一直秉持谈判大门敞开的立场,但也没有兴趣与美国进行无意义的谈判。如果一份协议和共识在签署之后,仅在不到一个月时间之内就会被美国方面撕毁,那么双方也就没有任何谈判的必要了。
誰都知道中印空中力量對比差距很大,印度依舊抱着「高人一等」的思想。印度媒體《印度國防研究》在2025年10月17日刊文,標題就是「印度超越中國成世界第三強空軍,重塑亞洲戰略格局」,僅看標題就讓人驚嘆,這是真敢說啊! 印度超越中國成世界第三強空軍?(印媒《印度國防研究》報道截圖) 這就是美媒公佈的所謂排行榜單 印度媒體引用了所謂「排名」,為美國媒體《新聞周刊》在2025年10月15日公佈的最新《世界現代軍機名錄》中的排名,一共涉及全球103個國家和地區、129個航空部門,48082架飛機。按其排名,印度僅次於美俄,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強的空軍力量。 這個排名方式並非僅是統計各國空軍的實力情況進行排名,而是採用指數法,把各類情況折算為指數,為引入了「TVR指數法」,中文譯為「真實價值等級評定」。 這個TVR數值高低,不僅考慮飛機數量,還要考慮攻擊與防禦力、後勤支持、現代化和作戰訓練等因素。也就是說,所謂「排名」只是一個指數總和的排名,並不能直接代替實力如何,更不代表實際戰鬥力的差距。 印度空軍居然這麼強了? 根據TVR指數法,印度空軍獲得的數值為69.4,排名第六,中國空軍只有63.8,只能排名第七,前五名分別為:美國空軍;美國海軍;俄羅斯;美國陸軍航空兵;美國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印度海軍的TVR指數41.2,印度陸軍航空兵TVR指數30,印度空中力量的總指數為140.6,超過中國空中力量的總指數。 印度媒體對印度空軍排名上升大為興奮,真的如其自稱「重塑亞洲戰略格局」?那印度人是太高估自己了! 這個指數法評估根本不客觀,以壓低中俄力量排名為目標。如果按着裝備軍機的規模對比,中印的差距有好幾倍,印度空軍只能在理論的數值對比上贏了中國空軍,實際就根本沒有贏的機會,這屬於單純心理上的滿足。 單單一個四代機數量,印度空軍就比不上 在《世界現代軍機名錄》的統計,印度空軍擁有1716架各類飛機,其中包括542架戰鬥機、498架直升機和282架運輸機。對中國空軍的軍機數量總數3733架,但是在具體飛機數量分佈上,這份統計似乎存在不少問題。最早從2022年,美國媒體就開始紛紛報道殲-20戰鬥機,殲-16戰鬥機都超過300架。如今已經是2025年了,有關機型的數量沒有增長,還減少了!不打仗,殲-20與殲-16戰鬥機現役數量居然降到300架以下? 很明顯,為了讓印度排名第三,美國有意壓低了中國空軍的統計數據。 在質量上,中國空軍也佔據全面的優勢,已擁有兩款五代機,印度空軍一架五代機沒有;在預警機、空中加油機等方面,中國空軍也一樣佔據優勢,在指數上也一樣沒有體現。對中國海軍與中國陸軍航空兵的統計數據也一樣是問題重重。 印度才剛退役米格-21 印度媒體《印度國防研究》也對「印度超越中國」進行了解說,第一條:印度空軍裝備來源豐富,「萬國造」裝備竟然成了「優勢」,增強了互動性和彈性。印度壓根沒有將自己裝備體系雜亂,不同體系裝備協同不便等問題視為「麻煩」,反而當成「優點」。 第二條,印度戰備水平高,TVR指數在訓練,近距離空中支援和特種轟炸機等方面突出戰備狀態,而不是數量。這就是幫着吹噓印度空軍人員訓練有素。裝備不行,人員來湊? 第三條,印度空軍有「戰績優勢」。印媒再次大談印巴衝突中,印度取得的「大勝」,強調巴基斯坦受到重創,損失12到13架戰機。所謂的「勝利」完全就是造謠,不僅把印度自己騙了,連美國也被騙了。 印度到現在都不承認「陣風」被擊落 只要仔細了解一下,這個TVR指數法本質就是一個作弊手段,先下結論,再去找證據。如果證據依舊不足,那麼就修改數據,反正只要印度超過中國就行了。…
这两天刷到个新闻,特朗普在采访里说对华加征百分之百关税撑不住了,可话里话外又怪中国,这话听着怪,就像朋友说这酒太劲喝不下,可偏偏逼你喝,结果第二天满大街都在琢磨他到底想干啥。 中国交通部上周突然说要收美国船的特别费,美国船东一下就慌了,前天香港报纸又报,宁波港真从美森公司收了四百多万,这钱要是真交了,那些船运大公司肯定比种豆的农民还着急,之前特朗普说给农民百亿补贴,可到现在连个影子都没见着,船东们怕是要组团去白宫门口喊冤了。 有意思的是,稀土这事又出岔子了,BBC刚查出来,就算美国拉上所有盟友拼命干,也得五年才能自己生产稀土,可现在中国技术卡得死,这五年计划怕是根本没法实现,特朗普之前还说要搞稀土产业链,到现在进度连一成都不到。 现在看美国那边,特朗普嘴上说要加税,可农民、船东、稀土项目全被卡住了,这做法让人看不懂,就像打牌手里没好牌还硬要加注,结果把自己困在那儿,接下来就看船东会不会像豆农一样抱团闹,逼他赶紧跟中国谈,反正现在这局面,他这牌桌怕是坐不稳了。
眼看着越南这匹“经济黑马”,从热捧到质疑,只用了不到三年。 外资争相涌入、工厂遍地开花、出口节节高升,当时不少人把它看作是“中国+1”战略下最大的受益者。 但风口来的太快,往往也藏着风险。如今的越南,正面临一场从内部到外部的多重冲击,从代工“神话”到经济困局,只用了短短几年。 现在的问题不是越南“是否会倒”,而是它“还能撑多久”。 高楼建在沙地上,繁荣就像一场错觉 越南这几年的发展,靠的是外资驱动,说白了就是别人来投钱、建厂、下订单,越南出人出力搞生产。 这种模式看起来挺旺,GDP涨了,出口多了,城市也热闹了。但真要细看,就会发现,这一切繁荣的背后,根本不是靠自己。 很多在越南设厂的外国企业,是把越南当成“加工车间”用的。技术、原材料、设计都在外边,越南负责把零件组装成产品,然后再出口到别的国家。 看似整个产业链动了起来,实际越南掌握的只是最末端的那一小部分,利润也捞不着多少。 这种经济结构,说白了就是“两头在外”:头一个“外”是原材料靠进口,另一个“外”是产品卖到海外,本地企业在中间跑腿打杂。 这样的发展方式,一旦全球市场有风吹草动,越南就得跟着抖三抖。比如国际订单减少、原材料涨价、外企利润压缩,这些变化都能立马传导到越南的工厂和工人身上。 这就好比你租个摊位做生意,顾客不是你的,货也不是你的,赚不赚钱看别人脸色。 越南政府当然也清楚这个问题,但现实是想改变并不容易。本地企业缺技术、缺资金,也缺经验。 想要从“加工厂”转型成“创新中心”,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做到的,需要时间、人才和积累。而越南的这座经济“高楼”,正是建立在这种不扎实的基础上,外面看着光鲜,底下却松松垮垮。 外部风向一变,原形立刻暴露 如果说之前的越南还在风口上飞,那现在就是风停了。“美元回流”这个词听起来挺遥远,但对越南经济来说,却是致命的。当全球资金开始撤离新兴市场,回流到美国等发达国家时,越南也没能幸免。 本币贬值、股市下跌、资本加速外逃,连带着整个金融市场都开始失稳。越南盾对美元的汇率一路往下走,投资者信心也随之动摇。 原本依靠外资撑起来的经济,一旦这些资金开始撤退,整个体系就像被抽掉了支柱,承压越来越大。 更麻烦的是,越南的房地产市场这几年也走上了一条快车道。开发商一窝蜂上马新项目,银行放贷也挺积极,大家都觉得只要盖楼就能赚钱。 但现在经济放缓了,信贷收紧了,买房的人也少了,楼市开始出现停工、断贷的情况,房价也撑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