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直言太可怕了,要拉中俄共同辦一件事,普京火速下達命令

4 days ago

当地时间11月5日,美国总统又开始了他的表演。 特朗普先是在 “真实社交” 发布视频,颇为高调地炫耀自己第一任期的 “成果”,称经过他全面更新改造,美国如今的核武器数量已远超其他任何国家。 他还以 “其他国家正在开展核项目测试” 为借口,宣布已下令 “战争部” 以 “对等原则” 为基础,启动美国的核武器测试工作。 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军在加州范登堡太空军基地,发射了一枚未装载核弹头的 “民兵 3” 型洲际弹道导弹。 美方还发布公告解释,此次试射是为了验证 “民兵 3” 洲际导弹系统的可靠性,检验其当前的作战就绪状态。…

美財長放話:一旦中國在稀土上“出爾反爾”,美國將隨時準備動手

4 days ago

一句“随时准备动手”,让原本刚刚缓一口气的中美贸易关系,又多了点火药味。 2025年11月2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突然放出重话,说如果我国在稀土出口上“出尔反尔”,美国将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包括重新加征关税。 这话一出,外界一片哗然。要知道,这才刚过了不到两周,中美才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经贸会谈上,好不容易达成了一份“暂时休战”的共识。 我国这边同意暂停实施新的稀土出口管理政策一年,美方也答应先把“50%穿透规则”放一放,也是一年。话是说得好听,结果美国这边转头就开始甩脸子,搞起了“先说后赖”的老套路。 这场围绕稀土的争执,并不只是一场简单的口水战。它背后牵扯着的不仅是中美两个大国间的产业依赖,更是一场关于信任、合作,乃至未来全球供应链走向的较量。 这事的来龙去脉,得从头说起 说起“稀土”,听起来有点神秘,其实就是一类在地壳中含量并不算太低、但提取难度大、用途又非常广的金属元素。它被称为“工业味精”,因为在很多高端制造业里,哪怕只用一点点,也能起到关键作用。像芯片、导弹、风电、手机、电动车、电磁炮这些东西,背后都离不开稀土。 而在这个领域,我国可以说是全球绕不开的主角。全世界的稀土开采量,有七成以上来自我国,加工提纯的能力更是遥遥领先。这个优势,不是靠“垄断”得来的,而是几十年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工艺、技术和完整产业链。 也正因为如此,稀土成了美国的“心病”。尤其是他们高科技和军工产业对稀土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自己又没能力独立搞出全流程,一旦我国在出口环节动动“阀门”,美国那边就会立刻紧张。 今年10月底,中美双方在吉隆坡举行了一次并不算高调但很关键的经贸对话。这场对话的背景,是过去一年里双方在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持续摩擦。美国一边打着所谓“国家安全”的旗号,对我国企业封锁打压;一边又要求我国在供应链上“保持稳定”。说白了,就是既想吃肉,又不想付钱。 在这场对话中,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了一项临时的“缓冲协议”:我国暂停上线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也就是暂时不对那些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稀土产品设置新的出口流程;美方则承诺不强行推进“50%穿透规则”,这个规则原本是要强制披露在美投资企业背后的中资成分,明显是冲着我国来的。 这场协议虽然不是“终局”,但好歹给紧张的气氛降了点温。谁知道,好景不长,贝森特就跳出来把话说死,说什么“如果中国不守信用,美国就得动手”。话里话外,意思就是:我不信你,你要是变了脸,我就先下手。 这话听着耳熟吧?没错,这已经不是美国第一次干这种事了。前几年打贸易战的时候,不也是一边谈一边打?谈判桌上握手,记者会上一转身就宣布加税。现在还是这套剧本,只不过这次把焦点从大豆和芯片,换成了稀土。 贝森特的发言,不只是口头威胁,实际上是美方内部对于稀土依赖问题的焦虑在外部的体现。他嘴上说“我们已经在建立独立的稀土供应链”,可真正的情况呢?澳大利亚那边的合作项目频频受阻,加拿大的矿藏储量不够用,美国本土的稀土提炼厂连环保审查都过不了。到现在,还没一家能真正量产。 说句实在的,美国不是不想摆脱我国的稀土供应,而是摆脱不了。脱钩不是喊口号,它得靠真本事。你不能自己家连稀土分离的设备都造不出来,还天天想着“卡别人脖子”。 嘴上说合作,背地里备战,这种“双面人”伎俩早就不新鲜了 贝森特这番话,其实也算暴露了美国的底牌:他们并不真的想合作,而是想让我国单方面让步。你暂停出口管制,那是“理所应当”;你要是恢复,那就是“出尔反尔”。这逻辑,听着是不是有点熟?就像打牌的时候规定别人不能加注,自己却随便换牌。 但问题是,合作不是单向付出,更不能总靠一方让步维持平衡。我们之所以暂停出口新规,是希望给双方留点缓冲空间;可如果对方不但不珍惜,还变本加厉,那这份善意也就失去了意义。 其实这事放在任何正常的国家关系里都是一样的。你家门口架个望远镜天天看我家,转头还说“你要是关窗我就告你妨碍自由”,这说得过去吗?美国的问题,不在于他们担心稀土,而在于他们始终用一种“谁都该听我的”心态看待全球事务。 但现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国家不是几十年前那个技术薄弱、话语权低的角色了。我们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链,有最庞大的市场,有充分的技术积累。我们不是想搞对抗,而是希望在规则下合作。可如果有人非要撕规则,我们也不会坐以待毙。…

美論壇:明明孟買領先上海30年,為什麽中國人卻還認為印度落後?

4 days ago

美版Reddit上一个印度小哥发帖,直言孟买早上海30年起步,亚洲其他城市还得追着跑,可中国人咋就老觉得印度整体落后呢?这问题戳中不少痛点,评论区里美国佬、英国人、甚至北非的网友都来凑热闹。 说白了,这不光是数据比拼,更是两国发展路径的拉锯战。印度经济这几年确实猛,2025年总产值冲到4.13万亿美元,全球第五,增速6.6%甩开不少老牌国家。中国呢,总量稳稳19.4万亿美元,人均收入是印度的近5倍。 孟买作为印度经济心脏,GDP破4000亿美元,宝莱坞的金融圈子,确实有那么点国际范儿。可中国人看印度,总觉得不是光鲜那么简单,得看底层民生和长远布局。 孟买闪耀,上海稳进 话说回来,那印度网友的自信不是空穴来风。孟买这地方,金融和娱乐双轮驱动,印度储备银行、国家证券交易所全挤在那儿,外资银行也爱扎堆。202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一出,孟买直接荣登亚洲亿万富翁城市头把交椅,92位大佬在册,总财富占印度富豪总盘子的七成多。 想想看,这数字搁谁身上都得飘起来。印度经济整体回暖,出口增长8%,港口吞吐量全国一半,孟买贡献最大。帖子作者就抓着这些点,说孟买像印度的洛杉矶,文化金融娱乐全包,领先上海30年起步,早早就建起亚洲贸易枢纽。 其实,这领先论有点历史影子。孟买从19世纪起就是棉纺织中心,殖民时代就拉动印度出口,上海那会儿还只是个小渔村。印度人爱拿这比,觉得起点高,底子厚。可数据一摆,儿就没那么直白了。 上海2025年上半年GDP就顶2.6万亿人民币,全年预计超6万亿,换算美元轻松过8000亿,甩孟买一两条街。上海不是靠单一行业撑门面,而是制造业、科技、金融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地铁网络日客流破千万,高铁四通八达,5G基站全国最多,这些硬家伙让城市运转顺溜。中国整体基础设施投资稳居全球第一,2025年高铁里程5万公里,印度高速公路才刚加到几千公里。网友在评论里直摇头,说印度增长快是真,但基数小,追赶起来还得费劲。 论坛上,美国人爱掺和,拿印度软件业说事,班加罗尔IT出口500亿刀,年轻人占劳动力六成,潜力不小。可中国人回帖时,总提教育覆盖。上海学校识字率99%,职业教育直通工厂一线,印度平均85%,底层孩子上学机会少,循环就卡在那儿。 孟买亿万富翁多,确实亮眼,但财富集中度高,底层挤贫民窟,消费拉不动内需。上海人均收入中位数10万人民币起步,居民买车买房稳稳的,城市活力从街头小店到高科技园区都均匀分布。 印度网友辩着,说孟买地铁新线20公里,现代化进程加速,可中国人看数据,上海地铁总长800多公里,效率高出几倍。领先30年?听起来气势足,实际比的是可持续性。印度民主审议细,决策慢点正常,但中国执行力强,项目落地快,差距就这么一点点拉开。 贫窟隐忧,均衡发展 孟买光鲜面下,达拉维贫民窟这块疤就藏不住了。占地2平方公里,百万人口挤着,密度每平公里27万,平均住处3平米,供水用电都跟不上。2022年底,阿达尼集团中标重建,砸500亿卢比,计划变住宅加商场,预计拉动24亿刀收益。 可这事从头到尾卡壳不断。2025年3月,最高法院点名阿达尼回应投标争议,迪拜竞争方上诉,说规则改了不公。到11月市政厅总算松口,租15英亩穆伦德废弃地给阿达尼当浇筑场,工程勉强动起来。 但土地安置还悬着,700万人得搬,补偿谈判拉锯,居民抗议声浪没停。政治压力大,反对党指责开绿灯,企业否认偏袒,项目拖拖拉拉,预计岗位10万还没影。 这问题不是孟买独有,印度整体基础设施弱,街头垃圾污水到处是,恒河污染重,医疗覆盖才70%。中国人看在眼里,觉得落后不光是钱少,更是规划散。上海没这种大规模棚户,社区网格化管理,排水系统一流,暴雨后街头干得快。 2025年中国医疗覆盖率95%,医院分诊高效,印度医院走廊挤满人。论坛上,摩洛哥网友说,孟买现代化是少数人享的,底层思想旧,阶级压着人。中国从穷日子爬起,早投教育,识字率高,印度还挣扎。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想?不是瞧不起,是事实摆着。印度GDP增速高,起点低,人均才2800刀,中国1.39万刀,4倍多。上海发展均衡,贫富差距小, Gini系数0.3出头,孟买拉到0.5,富豪狂欢底层苦。…

中國希望看到的一幕將發生,特朗普緊急發文,這一次他真的輸不起

4 days ago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中国希望看到的一幕即将发生。 数小时前,特朗普在个人社交媒体上紧急发文称:“如果这次我赢了,那美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富的国家;但是如果这次我输了,那美国或变成三流国家的地位。”甚至,特朗普还提到了“美国的生死存亡”问题。到底是什么事,让特朗普如此紧张? 能让前总统这么紧张的,不是别的,就是美国最高法院马上要开的一个听证会 ——11 月 5 号,最高法院要专门审他搞的那些全球关税政策,裁定到底该不该终止。更关键的是,前阵子众议院已经投票通过终止这政策了,美国主流媒体都猜,最高法院大概率也会跟着这么干,也就是说,这场闹了好几年的关税闹剧,说不定再过几天就真能结束了,这可不就是中国一直希望看到的一幕嘛。 先说说特朗普这关税政策到底是个啥来头。早在他第二届任期刚开头,也就是 2025 年 2 月,就签了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 10% 关税,后来变本加厉,一会儿以芬太尼为借口加税,一会儿又搞所谓的 “对等关税”,最夸张的时候,对华累积关税都飙到 145% 了。他敢这么干,全靠一部 1977 年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说什么巨额贸易逆差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自己有权 “规范进口”。可问题是,这部法律里压根没提…

軟的不行來硬的?荷蘭官員都能來華,德行長受不了,要對中國動手

4 days ago

安世劫案定局已成,在中美都发话的情况下,荷兰终究的是扛不住压力,向中国低头承认错误,并表示会派遣官员访华,协商安世相关问题。 同为欧盟成员的德国一,看心里不平衡了。之前中美会谈,只字不提比德国还嚣张的台湾就算了,如今荷兰强抢安世,都能得到中国的“原谅”,同意荷兰派遣官员访华。德国好歹是欧盟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怎么就死活得不到中国正眼相待? 要说这个问题,荷兰和德国还真不一样。 安世已定 荷兰强抢安世,其实是中美贸易战的一种延伸。在美国的施压,以及荷兰自身的贪念驱使下,荷兰政府以美国“50%规则”为由,意图将安世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中。 安世敢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基于过往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认为中国不会有什么过激反应,最多是口头谴责一下。另一方面的,是觉得强抢安世的行为,是在美国的点头下进行,理所应当的认为美国会为其站台。 结果显而易见,荷兰低估了中国的反应,也高估了美国会伸手帮衬的意愿。 韩国中美会谈上,双方虽然并未彻底解决中美贸易问题,但也达成了一些共识。在此基础上,中美在关税、301调查、稀土出口管制等领域的博弈,按下了暂停键,双方“休战期”再延一年。 这就让荷兰人傻了,相当于自己在前面冲锋陷阵,回头一看,自家大哥和对方坐在一块喝茶,让荷兰去和中国单挑,这哪遭得住。 荷兰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经济上,对上中国无异于螳臂当车。加上荷兰强抢安世的影响范围甚大,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眼中钉”,所以荷兰除了低头认错之外,别无选择。 荷兰经济事务大臣雷曼斯于11月6日发布一份声明称,中荷两国已经进行过会谈,安世芯片供应问题将被终结。 商务部对荷兰表态也作出回应,同意荷兰派人来谈,但言语中明确了两个前提。 首先中方的回应中,用的是“同意”而非“协商”。这代表荷兰此次,不是以平等地位前来,而是属于“下位者”。这也意味着荷兰需承认,此次波及甚广的安世半导体供应问题,错在荷兰。 其次,中方的话语中明确指出,同意荷兰前来,是出于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稳定,而非中国低头,更不是给谁面子。 荷兰只有明确了以上几点,才有访华的资格,这是荷兰访华必要前置条件。 德国访华遭拒 回头看德国,与荷兰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德外长取消的访华行程,说是中国没有安排足够的会谈,但外界都知道,这完全是其盲目自大的行径后果的遮羞布。 德国在未经中国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宣布访华行程,还就俄乌问题对华施压,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其对“一中原则”蔑视,对中国的核心利益台湾指手画脚。 换成任何一个国家,遭到德国如此目空一切地轻视,都不会给半分好脸色。路透社直言,没人想见他。…

一個敢想,一個敢幹?沙特尋求中國,簽萬億大單,共創沙漠奇跡

4 days ago

在沙特阿拉伯,一个宏大的国家级叙事正在上演,它的核心引擎被称为“2030愿景”。 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口号,更是由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亲自掌舵,自2016年起航的国家转型巨轮。 这背后隐藏着一种深刻的焦虑:脚下的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当黑金流尽,国家的未来在哪里? 如果把沙特的“2030愿景”说得非常直白,那其实就是一句话:“石油赚的钱总有耗尽的一天,得趁现在还富,把国家的另一条路铺出来。” 王储本·萨勒曼就是想让沙特从一个靠油吃饭的国家,变成一个能靠科技、旅游、现代城市和服务业“自己造血”的国家。 于是NEOM(沙特新未来城)横空出世,它不是普通新城,而是一个想把“科幻变现实”的实验场。 两面500米高、170公里长、像镜子一样的巨型建筑,笔直插进沙漠深处,像人造山脉一样横亘天地,这就是“镜面长城”——沙特对世界宣示雄心的标志物。 沙特准备砸进上万亿美元,希望能把愿景从图纸上拉到现实里,但问题来了:这不是一般工程,难度基本等于“在火星上建城市”,谁能把这个疯狂工程落地? 在众多合作者中,沙特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东方,而中国,正一步步成为解开这场未来之谜的关键钥匙。 在沙特最终决定与中国深度捆绑之前,中国建设者们早已在这片土地上通过了两次堪称地狱难度的“压力测试”。 第一个难题,关乎信仰与秩序,每年,麦加都会迎来全球数百万穆斯林朝觐者,瞬间爆发的人潮曾一度让当地交通陷入瘫痪。 为了解决这个世纪难题,沙特计划修建一条轻轨,但苛刻的条件——必须在短短16个月内完工,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顶级国际公司都被吓退了。 谁敢接这个烫手山芋?中国团队站了出来,他们不仅接了,还真的按时交付了,就这样,麦加轻轨诞生,这条轻轨如同一条精准的动脉,在高峰期,能做到每小时疏导7.2万名乘客。 这不仅仅是工程能力的体现,更是对超大规模社会系统进行精密规划和极限执行的完美演绎。 第二个难题,来自大自然的无情挑战,如果说麦加轻轨考验的是应对人的系统,那么连接麦加与麦地那两大圣城的麦麦高铁,则是在向地球上最严酷的自然环境宣战。 这条超过450公里长的双线电气化高铁,是整个中东地区的开山之作,它的施工现场,就是一部现实版的“荒野求生”。 这里的沙漠地表温度能轻易超过52摄氏度,烈日炙烤下的钢结构,摸上去的温度甚至可以达到70度。 当地春秋两季还有个“沙暴季”,漫天黄沙蔽日,风速高达每秒15米,能把人吹得站都站不稳。 盐碱地更是对工程材料的持续腐蚀考验,当其他国家团队还在犹豫和观望时,中国再一次接下了这个挑战。 凭借着“三段式工时制”、极限后勤保障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中国团队愣是把它干出来了,还把施工偏差压到了0.3%的精度。…

美國制裁可以,中方反制就不對,新加坡稱中國需“忍讓”,憑什麽?

4 days ago

大家好啊,小汉这篇国际观察,就是想聊一个问题: 中美关税战贸易战,中国该不该忍让?该不该任人拿捏? 新加坡政要之前劝中国“忍让”,却没看清谁才是真正掌握主动权的一方。 2025年10月30日,中美两国元首在韩国举行会晤。 这场持续1小时40分钟的会谈,被外界称为“百分钟对话”,结果出乎不少人的预料。 美国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并继续暂停实施24%的对华关税一年; 同时,美方还决定暂停执行9月29日出台的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50%穿透规则”。 以及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措施。 作为回应。 中方暂停实施10月9日公布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规一年,并延长部分反制关税的排除期限。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外交接触,而是中美博弈多年后的一次关键转折。 从结果看,双方都做出了调整,但姿态明显不同。 美方主动撤回多项正在实施或即将落地的制裁政策,而中方则是“暂停”反制措施。 这意味着,美国是收回拳头的一方,中国是收住反击的一方。 谁在主导局势,一目了然。 过去几年,美国一直试图通过关税、技术封锁、供应链脱钩等方式压制中国发展。 从2018年挑起贸易战开始,到后来不断升级对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的制裁。 再到推动“友岸外包”“去风险化”等概念,美国的战略意图从未掩饰。 然而,这一次,它选择了退让。为什么?因为现实告诉它,这套打法行不通了。 美国用一个正在执行的制裁换来中国一个尚未落地的反制暂停,等于变相承认了自己的脆弱性。…

特朗普:只要我在任,無人敢收台,話音剛落,中方劃下4條紅線

4 days ago

高调宣布中美合作,可以让美国更美好的特朗普,偏偏在台湾问题上,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我还在位,中国就不会动手,中方知道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种矛盾的态度背后,特朗普到底要说什么? 首先来看,中美釜山会晤让剑拔弩张的中美气氛缓和了不少,对此,特朗普一改第一任期对华强硬的立场,表示和中国合作,可以让美国变得更强大、更美好。 而近段时间,中美双方已经陆陆续续暂停实施相关举措,对于特朗普来说,此次会晤确实收获满满,不仅解决了大豆、稀土问题,在关税以及芬太尼问题上也达成了预期目标,而刚据路透社消息,中国还购买了两船美国小麦。 对于特朗普来说,还真是雪中送炭,作为特朗普的传统票仓,中国这一大客户不买美国农产品,美国农民短时间得到的是堆积在仓库的农产品,长时间很可能彻底失去中国这一重要市场,即使特朗普会承诺补贴,但这终究治标不治本。 与中国谈判拖得越久,美国农民对特朗普的不满就越深,更何况日前美国多地的地方选举,民主党完胜共和党,面对这种情况,要是特朗普再将自己的传统票仓给丢掉,那么中期选举以及2028年总统大选都会出问题。 或正是出于这样的情况,特朗普一改往日对华强硬立场,转而表示与中国合作,可以让美国变得更强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台湾问题上,中方多次强调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但特朗普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我还在,中国就不会动手,中国知道这样做的后果”。 特朗普这句话到底想说什么呢? 实际上,二进宫的特朗普已经极力避免在这个问题上表态了,或是怕激怒中国,因为在被问到是否出兵的时候,特朗普又避而不谈,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一边是或是想稳住岛内势力,“美国还在,不会放弃”。 而另一边更大概率是试探和交易。 当前,中美经贸关系仍需双方进一步校准与协调,其中稀土资源、关税政策以及供应链布局等关键因素,均对两国产业格局及政治选票产生深远影响。 在处理台海相关议题时,特朗普当局采取更为审慎和建设性的立场,通过温和而明确的沟通方式,展现愿意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的积极态度,以此试探中方是否愿意开启对话与合作的渠道。 对于特朗普来说,将台湾问题置于双边关系的讨论框架之中,期望其能作为双方谈判中的一个重要考量点;从战略高度考量,通过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为双方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从策略灵活性角度出发,也为自身保留更多的政策回旋余地。 但也不排除,特朗普在拖,随时拧紧或者松动这一阀门,成为对华施压的工具,但不管是哪种情况,中方已经把话讲的明白,台湾、民主人权、道路制度以及发展权利是中方的四条红线,中国驻美大使谢锋直截了当的表示,希望美国不挑事,不越界。 可以说,跟特朗普模棱两可的态度比起来,中方已向美方明确阐释了自身的核心利益与重大关切事项,精准指出了中美关系中需审慎应对的潜在风险与敏感点,同时彰显了中方坚决捍卫自身利益的坚定立场与决心。 在此类关键议题上恪守不制造事端、不挑起争端、不逾越底线的原则,是中美双方妥善处理分歧、保障两国关系平稳发展的最为关键的防护机制与安全保障。 最终郑重提醒:在台湾问题上,绝不存在所谓“投机取巧的余地”,亦无“迂回规避”的可能,任何试图玩火的行为,终将自食其果,此类政治博弈难有胜算。 对于美方,切勿将台湾海峡视为可随意操控的“开关”,肆意按动;对于岛内相关势力而言,切莫将自身命运维系于“届时自会明了”这类空洞无物的说辞,此类言辞绝无法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安全保障。 要知道,中国的发展壮大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任何外部挑战均无法阻挡中国持续向前的坚定步伐,任何形式的围堵、遏制与打压,终将徒劳无功、适得其反,任何人都不应低估中国人民在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及发展利益方面所展现出的坚定决心与强大实力。

韓國有多強?李在明:全世界能打贏我們的國家,只有四個!

4 days ago

2025年6月4日李在明就职演讲里直截了当说韩国军力全球第五,意思是除了四个大国,谁也别想轻易收拾他们。 韩国这国家,小块地盘上挤着五千多万人口,全球火力指数2025版确实把韩国排第五,PwrIndx分数0.1656,仅次于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 可数字好看归好看,真要掰扯起来,韩国军力这张牌,亮堂堂的外表下藏着不少弯弯绕。 韩国陆军火炮五千八百门,火箭炮四千四百门,全球第二,够吓唬人的。想想看,边境线上这些家伙一排开,火力密度高得能把山头轰平。 空军方面,一千六百多架军机,F-15和KF-21这些主力,巡逻时覆盖半岛上空,响应速度快得像闪电。 海军的独岛级准航母和宙斯盾舰,吨位上万吨,导弹单元上百,出口还卖得火热,2022年武器出口额一百七十三亿美元,K9自行火炮去了十一个国家,韩国稳坐全球第八大出口国。 这些年,韩国军工从买买买转向卖卖卖,波兰、澳大利亚这些买家排队下单,工厂流水线转得飞起。 李在明上台前,韩国经济全球第十,军力跟上节奏。 可光吹牛没用,军力这玩意儿,得经得起推敲。 韩国军队装备看着牛,实际问题一大堆。 先说坦克,三分之一还是上世纪的M47和M48,老得掉渣,时速慢,机动性差,搁现代战场上跟不上趟。 空军一千六百架里,一百六十七架F-16飞了三十年,零件磨损严重,维护成本高得吓人。 海军的广开土大王级驱逐舰,用着486电脑,内存十六兆,十二年关机二十四回,实战中卡壳了咋办?栗谷李珥号宙斯盾舰鱼雷,十八枚锈坏了,腐蚀问题暴露无遗。 这些不是小毛病,是命根子。 2010年延坪岛炮战,K9火炮技术故障,表现还不如朝鲜老家伙。韩国军工出口亮眼,可核心技术还靠进口,F-16零件全指着美国,一旦卡脖子,空军就瘫一半。 韩国空军海军大头装备,美系居多,战略上总得看人脸色。战时指挥权到现在还捏在美国手里,六十万兵一动,得美军司令点头。 尹锡悦时期试过要回,闹腾半天没戏,李在明上台后提了提,美方盯着韩国乱用军备,摇头说不放心。 核事儿更堵心,2024年韩国想自己搞核,美国情报一抓,项目中断,合作停摆。 军队内部那摊子事儿,更让人摇头。 霸凌严重,2014年士兵尹某被虐死,国防部查出四月三千九百起,平均每年七十兵自杀。…

高市:“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中共敢動台灣?日本就出兵!

5 days ago

日本的女首相这下子公开了,台湾省这个小岛有事情,日本可以出兵参战。咱就是说,日本一定到时候可别怂啊!这对于我们简直就是,双喜临门的事情!这下子,东南小岛解决了,日本也揍了,没准琉球群岛都能一起解决了! 说实话,估计大部分人都认为抗战并没有完全打疼日本。必须要有一个机会,真正报了日军侵华战争的血仇!武统开始的时候,最好是日本掺和进来,这样就能把它顺带都给解决了。 高市早苗最近在APEC会议上炒作会见台湾人员,说什么“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本质上就是一场政治表演。 她作为安倍派的继承人,一贯坚持极右立场,说这些话主要是为了讨好国内右翼势力,根本不是真的打算军事冒险。 日本政客经常拿台湾问题转移国内矛盾,现在日本经济低迷、民生问题成堆,高市早苗最该做的是解决内部问题,而不是对外挑衅。 历史早就证明,这种短视行为只会让日本自己吃亏,中日关系恶化已经让日本的汽车、电子等行业在中国市场吃了亏。 日本到底敢不敢军事介入台海?其实可能性极低。虽然像前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这样的政客叫嚣“要和美国一起出兵”,但日本民间超过六成民众反对干预。 而且日本军力存在明显短板:西南诸岛的导弹基地很容易被反击,财政上也撑不起大规模冲突。美国对直接卷入台海其实也很谨慎。 日本最近在石垣岛部署导弹部队,表面上是备战,实际上更多是做给美国看的姿态,证明同盟忠诚,真要打仗还得完全依赖美军指挥。 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既有法理依据也有历史依据。中日之间四个政治文件写得明明白白,日本必须遵守一个中国原则。 日本曾经殖民统治台湾,负有历史罪责,现在更该谨言慎行。高市早苗的言论直接撕毁了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的承诺,中国已经多次严正抗议。 从实力对比看,中国东部战区多次举行“封岛打援”军演,完全有能力反制外部干预。日本要是冒险介入,它的西南岛屿军事设施会首先成为目标。 有人把台海问题和“报复日本历史罪行”联系起来,这种情绪很危险。日本侵华罪行我们必须永远铭记,但现代国际关系要讲理性而不是被仇恨驱动。 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不是主动找别人报仇。如果日本真的介入台海,中国必然会坚决反制,但这不该简单理解为“报仇”的机会。像琉球地位问题确实存在争议,但应该通过国际法和协商解决,而不是用武力捆绑。 对中国来说,最有力的应对始终是保持战略定力。百年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自身强大才能真正保障安全。 日本这次挑衅反而暴露了它的焦虑,中国崛起势不可挡,日本右翼想通过台湾问题拖延这个过程,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经济上,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冲突会直接摧毁日本产业链;安全上,日本根本承受不起和中国正面冲突的代价。 所以中国要继续专注自身发展,用外交和法律手段揭露日本挑衅的非法性,同时加强国防建设,让外部势力知难而退。真正的“双喜临门”不是通过冲突实现统一,而是在中国持续崛起的过程中自然完成统一,并推动建立更和平的地区秩序。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