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中国商务部连发六则公告,将钬、铽等五种中重稀土纳入出口管制,境外物项中中国稀土成分超0.1%即需审批,军事用途直接拒批。 10月15日,美国财长贝森特立刻回应,提出若中国推迟新规可延长90天关税休战,否则将动用所有贸易工具反制。 一时间,全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在那个最致命的选项:美国是否真的敢将中国踢出SWIFT系统? "将中国踢出SWIFT"一直被美国鹰派视为终极杀招,但2022年制裁俄罗斯的反噬早已埋下伏笔。 当年美欧将7家俄罗斯银行移出SWIFT后,虽导致俄贸易短暂停摆,却也让各国看清美元资产的风险。 美国冻结的3250亿美元俄罗斯资产,直接动摇了美元信用基础。2025年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全球美元储备占比降至57.4%,创1995年以来新低。 然而,中国与俄罗斯的体量差异,让这一威胁的可行性大打折扣。 中国是16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占全球制造业总量三分之一,而俄罗斯仅为全球第11大贸易国。 若中国被踢出SWIFT,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巴西的大豆、中东的石油都将面临结算困境,这些贸易不可能停摆,只能转向替代系统。 比如,中国早已布局的CIPS系统,如今已具备承接替代需求的能力。 截至2025年一季度,CIPS直接参与机构覆盖185个国家,达170家,间接参与者超1400家,日均处理金额突破6523.9亿元,累计完成600万亿元跨境交易。 更关键的是,2025年9月CIPS与欧盟INSTEX系统实现直连,中欧贸易结算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30%,已有12家欧洲银行率先接入。 还有就是,美国自身的债务困境更让这枚"金融核弹"成为烫手山芋。 2025年美国国债到期规模突破9.2万亿美元,仅利息支出就将达1.17万亿美元,相当于军费的1.32倍。 中国持有美债规模虽降至7563亿美元,但仍是重要持有方,若因SWIFT制裁引发连锁反应,美债需求骤减将加剧流动性危机。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显示,关税提升至50%虽可能创造7800亿美元偿债资金,却会引发企业报复和消费萎缩。 而且美国别忘了,中国手中还死死捏着一张他们无论如何都打不过也逃不脱的“王牌”,那就是稀土。 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出台新规,将母公司在受限实体内且持股超50%的中国子公司自动纳入制裁,直接击中国内企业常用的合作投资模式,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首当其冲。 次日,荷兰政府便以"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与知识产权,引发全球车企紧急抢芯,宝马、大众等企业纷纷启动保供预案。 面对这种网状封锁,中国10月9日的稀土新规展现出精准打击的智慧。…
美国大豆粮仓倒塌的新闻一出,很多人都觉得新鲜又唏嘘。其实,这事儿背后的故事可比表面上要复杂得多。 看起来是一场突发的事故,实际上却是中美贸易较量的一环。大豆只是个开头,后面还有更大的一出戏。 中美博弈,从农产品到高科技,花样翻新,谁也不肯让步。大家都觉得自己有底气,但现实往往让人措手不及。 大豆风波:美国农民的尴尬与中国的绝招 说到美国大豆,几乎没人不知道它有多依赖中国市场。过去美国农民每年等着中国下大单,心里踏实得很。 可贸易战一来,中国说停就停,让美国农民一下子没了主心骨。 大豆囤在仓库,卖不出去,价格还掉了个底朝天。美国农民一边算账一边抱怨,眼看着一年的辛苦都白费,可又毫无办法。 中国这边却没有慌乱,而是顺势调整,把目光转向了南美。大豆不从美国买,那就去巴西、阿根廷找货源。 南美那边干劲十足,运力和供应都跟上了,中国的大豆需求一点没耽误。与此同时,国内也没闲着,开始琢磨怎么自己多种点大豆,饲料配方也做了调整,慢慢地把对进口的依赖降了下来。 美国农民本来还指望等风头过去,中国能回头重新下单。谁知道中国这回真变了心,市场早就另有安排。 美国政府也不是没想办法,补贴一个接一个,可也挡不住市场缺口越来越大。农民们越来越明白,这一回是真的“清零”了,靠天吃饭的日子不好过。 组合反制:稀土和芯片的较量 大豆这边刚冷静下来,新的博弈又悄然展开。美国手里有高科技,可中国却有稀土。 别看这些东西不起眼,没它高科技产业就像没油的发动机。 中国把稀土出口抓得紧紧的,美国不少企业和军工都离不开这些资源。只要中国出手调整管控,美国那边就得跟着紧张起来。 芯片领域的比拼更是激烈。美国限制高端芯片出口到中国,想让中国吃点苦头。 结果中国企业没吃哑巴亏,反而把压力变成动力。英伟达原本在中国市场风头正劲,政策一收紧,产品不让卖,市场份额说没就没。 中国对芯片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国产芯片也借机加快了步伐。原本一边倒的市场局面,转眼间就变了模样。 其实这场较量谁都没便宜可占。美国企业本来想着靠政策保护自己,结果反倒失去了最大的市场。 中国企业则借着这股劲头,技术和产能都在提升。两边都在下棋,棋盘却越下越大,谁也无法轻松收场。…
特朗普话音刚落,莫迪就给他“上了一课”。美国总统在公开场合信誓旦旦地表示,印度已经答应不再买俄罗斯的石油,结果不到三天,印度不仅油照买不误,还比之前买得更多。 印度方面又通过媒体放风,说绝不会把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卖给美国。这一套操作让人看得目瞪口呆,特朗普刚想秀一把外交成果,就被印度“打脸”打得响亮。 美国想让印度站队,印度却想保持灵活;中国不愿意被围堵,印度又要从中获得实惠。这就构成了今天这局复杂的棋盘,而印度的两步棋——买俄油、护稀土,实际上也暴露了莫迪的战略意图。 其实印度这么干,根本不是一时冲动,全是算透了的利益账。先说说买俄油这事儿,美国早就盯着印度了,一边给印度加征高达 50% 的关税,一边逼着印度停购俄油、开放农产品市场,想让印度乖乖站队。可美国压根没算明白,印度是个能源消耗大国,石油进口量极大,而俄罗斯的石油可比国际市场价便宜不少,每吨能省出 89 美元呢。更划算的是,印度把这些低价俄油加工成成品油,转手卖给欧美国家,还能赚一笔超额利润,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莫迪怎么可能放弃?再说农产品市场开放的事儿,印度可是农业大国,数百万农民都是莫迪的核心票仓,要是真听美国的放开市场,农民的利益就得受损,莫迪的执政根基都得晃,这种赔本买卖他更不可能干。 而且美国的施压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一边拿着关税大棒威胁印度,一边又想让印度在战略上配合自己制衡中国,这种 “又打又要听话” 的逻辑,彻底惹恼了莫迪。更讽刺的是,特朗普后来自己说跟莫迪通了电话,得到了停购俄油的保证,结果印度外交部直接戳破谎言,说两国领导人近期根本没通过话。这波操作不光是打了特朗普的脸,更是明着告诉美国:印度的能源政策只看自己的利益,不是美国能随便摆布的。 再说说稀土这步棋,这里面的门道就更深了。稀土这东西可是现代科技的 “维生素”,电动车、智能手机、军工装备都离不了,而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地位几乎是垄断级的 —— 全球 70% 以上的产量、86% 的精炼加工能力都攥在手里。美国自己早就被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搞得焦头烂额,每年要进口超过 2 万吨稀土,国防和科技产业全靠进口撑着,于是就想找印度当…
中国刚刚宣布要加强对稀土材料的出口管理,白宫那边立马炸了锅。一场突如其来的闭门会议里,特朗普把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痛骂一通,说他擅自行动,坏了大局。 气头上的特朗普甚至当面叫卢特尼克“蠢货”,指责他不经请示就挑衅中国,把本来还能缓和的局势彻底搞砸了。场面之混乱,连与会的其他高官都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事情虽然表面是一次内部争吵,但背后其实牵出了更大的问题:白宫内部对华战略协调失控,美国对外博弈节奏被打乱,甚至连一贯亲密的盟友也开始迟疑。这不是某个人出错,而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出了毛病。 这一事件发生在中美第四轮贸易谈判之后,当时中国官方刚宣布要进一步收紧稀土的出口。 可这消息刚传出去,美国内部就坐不住了,在9月28日,美国商务部在未提前通报白宫核心外交团队的情况下。 通过《出口管理条例》修订案,抛出极具攻击性的“50%规则”。 这规则的大体意思就是,只要产品中源自中国的零部件、技术或软件占比超过半数,便自动纳入美国出口管制范围。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刁难,中方迅速作出反应。 在10月2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发布稀土,以及相关技术设备出口管制新规,其精准度与覆盖面远超市场预期。 简单来说就是,只要使用了咱们的稀土材料,哪怕最终产品是在海外制造的,也需要申请出口许可证。 不得不说这一招,真就是直接打到美国产业的软肋了,要知道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都集中在中国,而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已连续十年超过70%了。 中国反制措施公布当晚,白宫紧急召开高层会议。 据参会人员匿名透露,特朗普看到管制文件时的第一反应是沉默,随后猛地将文件拍在桌上,直指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这个50%规则是谁让你推进的?” 在长达20分钟的怒斥中,他反复强调“你把谈判彻底搞砸了”,甚至骂卢特尼克“蠢得离谱”,之所以特朗普会发火,还是因为美国的战略布局陷入被动了。 根据五角大楼,当晚递交的机密报告显示,美军153种主战装备中,87%的供应链依赖中国稀土加工产品。 每一架F-35战机都需要417公斤的稀土材料,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雷达更是离不开镝元素,现在美国库存压根就喂不饱这些“吞金兽”。 更致命的是,美国本土稀土产业根本无力补位,哪怕是作为“本土产业链希望”的MPMaterials公司。 虽能开采轻稀土,却至今没有重稀土分离产能,其向中国出口精矿的业务因关税已陷入停滞,股价单日暴跌超10%。 特朗普的愤怒其实就是对内部混乱的失控,美国商务部、财政部与贸易代表办公室长期存在政策割据。 商务部对华强硬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白宫的外交团队则试图维持谈判节奏,就是因为这种“部门抢功”才导致政策严重脱节。…
为了解决稀土问题,特朗普想了很多办法,找了很多盟友,多数盟友都不敢轻举妄动。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人口不到3000万的小国澳大利亚却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要做中美贸易战中的冤大头,要助特朗普一臂之力。 当地时间10月20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走进了白宫,跟特朗普会面。他们签署了一份关于稀土生产以及加工的合作协议,作为交换,特朗普当场表示:“未来美国将协助建造战略核动力潜艇!” 以得罪中国的代价,仅仅是为了换取特朗普关于核潜艇问题的一个口头承诺,这对澳大利亚来说,无疑是赔本生意。阿尔巴尼斯正在拿澳大利亚的国运在赌,对此澳国内很多政客都颇为不满。不过,特朗普方面对此事却非常高兴,他对澳大利亚很有信心,他称:一年后,美国的稀土会多到用不完,我们到时候会不知如何处理这些稀土。 与此同时,这两天澳大利亚方面还在炒作另一桩大事:当地时间10月20日,澳国防部指出,一架该国巡逻机在海上空巡逻时,中国一架战机从南海向其投掷了照明弹。澳方对此非常气愤,他们称中方此举:“不安全、不专业”。 很明显,这又是一次针对中国的典型的碰瓷事件,澳大利亚军方就是在为阿尔巴尼斯访美造势,是在向特朗普政府献上“投名状”的行为。中国战机面对这种行为,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澳方完全没有理由贼喊捉贼。 不过,现在对中国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澳大利亚真的能助美国彻底在稀土问题上破局吗?答案是否定的。没错,澳大利亚确实稀土矿产资源丰富,但问题在于美国自己国内的稀土资 源也不少,他们真正缺的是开采和提纯技术,而这些这两个国家都没有。 10月上旬,中国商务部出台了关于稀土技术出口管制的通知。也就是说,中国现在管控的不仅仅是稀土出口,还包括相关技术。不管美国和澳大利亚成立什么样的合资公司,中国的任何技术人员都不会担任其技术顾问,中国的任何企业都不能向他们出口相关设备。不然,就是违法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美澳不管如何合作,都无法破局。 数小时前,特朗普对中国开出了3个条件,只要中国答应,就把对华关税降下来: 第一个条件,就是放弃管控稀土; 第二个条件,是买美国的大豆; 第三个条件,是芬太尼问题。 与此同时,特朗普还公开提到:“我计划在2026年年初对中国进行访问。”这是他又一次对中国开条件,可见直到现在,他还认为中国会在以上三个问题上服软。他这不是天真,而是无可奈何,他正在给自己找台阶下。接下来,就看他还有什么招数可使。同时,我们也提醒澳大利亚当局:小心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根据路透社10月20日报道,中国自美大豆进口在9月份创下了2018年以来首次 “归零”的记录。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在19日放风称,可能降低对华关税,希望中国在大豆和稀土领域上也能作出一些让步。 这场 “订单断供” 与 “关税让步” 的博弈里,中美双方的核心筹码,究竟是如何较量的呢? 美国总统特朗普 中方订单清零,从来不是一时兴起的反制,而是多年供应链安全布局的必然结果。 2018年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时,中方就已启动“去单一化”计划,从依赖美国大豆转向南美市场。 去年中国还从美国采购了2700万吨大豆,今年却直接将订单砍至零,转头跟巴西签下数千万吨的大豆大单。 如今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出口,基本上都供应给了中国,南美两国几乎完全承接了原属美国的市场份额。 更关键的是,中方不仅找替代,还练 “内功”: 推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政策,以降低消费依赖,同时提升国产大豆单产,自给能力持续增强。 这种 “外找替代 + 内提产能”…
中方对美国大豆一单都不下,成为了美方的心病,特朗普原本计划在APEC峰会上与中方见面时谈谈,但就在中方对美打出组合拳后,美方彻底坐不住了,特朗普暗示取消会面,但最近也改了口风,他表示与中方关系良好,还是期待与中方进行会面。 不过,特朗普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中方办成一件事,如果做不到,就直接对中国掀桌子。看得出来,特朗普还是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思维,认为在极限压迫下就能逼迫中方让步,此举是大错特错。 就在APEC峰会前,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向中方施压,要求中国恢复采购美国大豆,他威胁,如果办不到,就直接掀桌子,终止对华部分贸易关系,包括食用油贸易。特朗普称,美国不需要从中国进口,可以自己生产食用油。 特朗普要求中方办一件事,做不到就直接对中国掀桌子 看得出来,美方这次是彻底着急了,原因很简单,今年以来中国对美国大豆采购量暴跌,首次出现“零订单”现象,而中国通过转向巴西、阿根廷等供应源,已基本实现大豆进口渠道多元化。特朗普将大豆问题政治化,实则为缓解其中西部农业州支持者的经济压力,为中期选举争取筹码。目前,大豆问题的本质,是特朗普国内政治压力的外溢,中西部农业州,如艾奥瓦、伊利诺伊作为共和党票仓,其经济受损直接威胁中期选情。 所以对特朗普来说,如何留住核心票仓,就要在豆农关心的问题上下功夫。原本美国的豆农们在丰收季节,会成批的运往中国,但现在局势变了,中方一单都不下,而去年同期对华出口量达651万吨。目前美国大豆价格持续下跌至成本线以下,豆农面临“财务悬崖”。 对美国大豆,中国一单都不下 特朗普多次公开指责中国“故意不买”美国大豆是“经济敌对行为”,并计划在APEC会议期间将此作为核心议题,要求中方“网开一面”。而这次特朗普摊牌了,在中美会面前开始着急,直接威胁,若中方拒绝,美方可能中断对华食用油等农产品贸易,作为反制。其实说明他也很清楚,目前中美经贸关系,美方的需求是远大于中国的。 目前对于特朗普来说,也有几条路,其一是给美国农民补贴,但不是长久之计,而且美政府停摆两周了,也进一步削弱了补贴农民的能力,进一步限制其谈判灵活性。 其二是找到替代市场,最近也找到了印度,但很显然需求量不那么大,所以最佳的办法还是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不过,他的威胁策略,必将适得其反,因为中国大豆进口已结构性转向南美,短期的施压,难以逆转市场规律。中国自2025年4月起对美国大豆加征34%报复性关税,美方关税先升至84%,同时我们将进口渠道转向南美。2025年1-8月,中国自巴西进口大豆占比达85%,并与阿根廷签署长期采购协议。看得出来,中国通过提前囤货、多元化采购,已掌握谈判主动权。 大豆问题成为特朗普心病 无论如何,中方反制措施的成功,基于两大支点,一是通过长期合同锁定巴西、阿根廷供应源,2025年8月进口量创历史第二高,二是国内政策组合,如增加油料作物种植、开发蛋白饲料替代,降低对美依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美大豆加征关税后,美国大豆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较巴西高出20个百分点,价格优势丧失,这是市场选择的直接结果。 尽管特朗普试图通过高层会晤,挽回局面,但中方大概率,还是会坚持将大豆采购,与美方取消对华关税捆绑。若美方不调整关税政策,中方也不会让步。就算中方同意象征性采购少量美国大豆,以缓和关系,但供应链结构性转移趋势,已经不可逆。 而且中国以供应链多元化为盾牌,在博弈中占据主动,特朗普若想APEC会晤,暂时缓和摩擦,但还是那句话,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未来中美农产品贸易能否回暖,还是取决于美国,是否接受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唯有美方放弃零和思维,拿出诚意举动,才能为两国农业,重建可持续合作的基础。这一点,相信特朗普政府应该很清楚。
看不上一点特朗普,指责其破坏力惊人,早在去年联合国大会便预言特朗普上台令“世界倒退”。 如今来看,拜登的吐槽并非空穴来风。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以“美国优先”为旗帜,掀起了一场全球关税风暴。对所有进口货物征收10%的全球基准关税,对中国商品更是高达60%。 而这一政策从2025年4月开始执行,表面上带来了可观的海关收入,实则推高了美国物价,打击了本国消费者和企业。 从2024年到2025年,美国的通胀水平不降反升,CPI涨了近3%。曾经主导全球贸易的美国,现在仿佛重蹈了1930年代那个靠《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走向大萧条的覆辙。 资本市场同样不容乐观。2025年第一季度,美股全线下挫,标普500跌了11%,纳指更惨,跌了16%。亚特兰大联储预测美国经济将萎缩近3%,“特朗普衰退”成为财经圈的热词。 如果说经济政策是推手,那外交上的“自我孤立”则是压垮骆驼的稻草。特朗普上任后,退出《巴黎协定》,冷处理乌克兰援助,甚至公开表达对世卫组织和联合国的“不信任”。 可以说曾经的“世界警察”,如今变成了“世界退群王”。 特朗普的“嘴炮外交”再度升级。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希望“买下格陵兰岛”,还说加拿大应该成为“美国第51个州”。 而这种口无遮拦的“交易式外交”,让美国的盟友倍感寒心。 更不必提,美国在19个主要国家的信任度集体跳水,加拿大民众对美国的负面印象创下新高,73%的受访者表示“对美观感不佳”。 欧洲也不再等待美国,欧盟推出《2030年准备就绪》白皮书,明确表示要加强自主防务能力,“不再完全依赖美国”。 可以说,特朗普回归后的内政策略,几乎是把“分裂”写进了每日政务。他一上任就裁掉了数万名联邦雇员,声称要“瘦身政府”。 结果是大量基础岗位空缺,诸如农业、建筑等依赖移民劳动力的行业直接陷入人力荒。 更令人担忧的是,特朗普对司法体系和民主制度的态度。2021年国会山事件的参与者,本应依法追责,但特朗普却大开赦免之门,还在公开演讲中攻击司法系统“偏袒敌对党派”。 这种行径让不少法律专家直言:美国已处在制度滑坡的边缘。 上任不过几个月,特朗普便搅乱美国内部不得安宁,甚至可以说使得美国社会的“共识”正在崩塌。左右对立、种族矛盾、阶层撕裂,每一条都不是新问题,但在特朗普的执政下,这些问题被不断放大,变得更难调和。 一个连自己国内都无法统一的国家,又如何在国际上维持领导地位? 甚至不夸张地讲,在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政策的同时,全球权力格局正在悄然重组。中国、欧盟、甚至新兴经济体正在排队等着填上美国留下的领导力空白。 毕竟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看起来更像是“美国独行”,而国际社会的共识正在悄然转向多极化。…
“神仙”干架,为何荷兰身受重伤?中国的坚决反制,又体现了哪3个动向呢? 中美之间的博弈,这些年大家都看在眼里。从最开始的天价关税,到双手齐出,试图卡我们芯片和发动机脖子,最后到处拉拢盟友想要围堵中国,美国可以说是招数不断。它总以为中国会在下一秒妥协。但没想到,在中国反制之下,很快就有一个“冤大头”自己跳了出来,这个国家就是荷兰。 荷兰听了美国的话,硬抢咱们中国企业接手并盘活的安世半导体,或许荷兰自以为能白捡个大便宜。这一粗暴举动就等于是釜底抽薪,因为安世的核心产能与核心市场都在中国,强行剥离的结果,就是瞬间瓦解了企业自身的运营基础。不过,这件事的影响,远不止于荷兰。 首先,这直接给美国那些盟友敲响了个警钟。荷兰,还有为数不多跟着美国对中国耍横的欧洲国家,结果怎么样?自己的芯片生产停了,欧洲的汽车工厂因为缺芯片也跟着停产,荷兰国内的企业天天逼着政府解决问题,荷兰政府最后想找中国谈,都没有机会。这一下,其他还在观望的国家,心里都慌了,谁还敢轻易学荷兰那样和中国交恶。所以现在可以看到,很多欧洲国家在对华政策上,开始跟美国“打太极”,不敢再轻易当枪使,美国想拉帮结伙围堵中国的策略,自然就松了劲。 更关键的是,这件事帮中国立下了一个明确的规矩。过去,有些国家可能觉得,跟着美国挑衅中国,最多就是换来几句口头抗议,不痛不痒。但中国拿荷兰“立威”,荷兰的遭遇让他们看清了:中国的反制是精准、有力且直击痛处的。而且,这些反制措施还伤不到我们自己的产业根基。这种杀鸡儆猴的效果立竿见影,以后任何国家再想打中国企业的歪主意,都得先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承受产业链断裂和失去中国市场的双重代价。 最后,它还让全球彻底认清了中国在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分量。以前总有人抱着幻想,觉得可以轻易找到中国的替代者。但荷兰的案例清清楚楚表明,在高端芯片制造等关键领域,离开中国,它连一片芯片都造不出来。全球这才明白,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可有可无的普通一环,而是众多全球产业链的关键节点,难以被取代。 那么,透过这个事件,我们又能读出中美博弈中哪些关键的信号呢?三个让美西方感到危险的信号已经暴露了出来。第一个信号,是中国已经从“谋求谈判”转向“敢于斗争”。回想2018年贸易战初期,我们更多的是希望中美经贸重回正轨。但美国一次次得寸进尺,逼得我们彻底放下了幻想。现在,我们的反制是果断而坚决的组合拳,并且明确表示已评估过反制影响,我们承受得起。这传递的信息很明确:如果美国不想好好谈,那我们就奉陪到底;第二个信号,是中国对美国的依赖正在快速降低,“后路”越铺越宽。我们正在降低对美国市场的出口量;大笔大豆订单也不再派给美国,而是转向了其他国家;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在欧洲、中东卖得风生水起;就连最被卡脖子的芯片,我们的自主能力也在提升,基础的和车规级的已经能撑起大梁,这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多的底气和回旋空间。 第三个信号,是我们产业链韧性强,根本不怕长期消耗战我们在稀土领域,不仅管控出口,连提炼技术和最终用途都严格审查;对美国来的货轮,该收的特别费用一分不少;对美国的芯片巨头,该进行的反垄断调查照常推进。这一切都说明,我们的应对是系统性的、是长远的,我们已经把自家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固得更加牢靠。美国已经显露败象,而今天的中国有十足的底气,也有能力打好任何一场贸易持久战。
2025年10月,你看看加沙的局势,停火谈判谈了又崩,崩了又谈,平民的伤亡数字每天都在刷新。很多人都在问,以色列哪来这么大的底气,敢跟整个阿拉伯世界叫板? 很多人觉得是美国在背后撑腰,没错,这是个重要原因。但更关键的,是人家在几十年前打出来的一场“立威之战”,一场直到今天都还在影响着现代战争打法的经典案例。那场仗,把当时牛气哄哄的叙利亚空军和防空部队打得找不着北,也给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堂课,一堂关于技术、战术和思维的“血泪课”。 这堂课的名字,叫“贝卡谷地空战”。 1982年,当时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的地面部队开进黎巴嫩,目标是把巴解组织给端了。叙利亚作为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哥,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也在黎巴嫩部署了重兵,尤其是在战略要地贝卡谷地,他们建立了一个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防空体系。 说起这个防空体系,那可是叙利亚的宝贝疙瘩。清一色的苏制萨姆-6防空导弹,总共19个导弹连,组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火力网。九年前的第四次中东战争里,就是它,把以色列的F-4“鬼怪”和A-4“天鹰”揍得满地找牙,让不可一世的以色列空军第一次尝到了被“点名”的滋味。 所以啊,叙利亚这次很有信心。他们觉得,只要把这19个导弹连往贝卡谷地一摆,以色列的飞机就别想进来。在他们看来,这套战术是经过实战检验的,没毛病。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世界变了,战争的玩法也变了。以色列这九年,可不是白过的。他们卧薪尝胆,把上次战争的失败复盘了一遍又一遍,得出一个结论:不是飞机不行,也不是飞行员不行,而是打法落后了。 以色列人是怎么准备的呢? 首先是情报。开战前,他们早就用各种侦察手段,把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的导弹阵地位置、雷达型号、指挥中心坐标摸得一清二楚。可以说,在叙利亚人眼里密不透风的防空网,在以色列的作战地图上,是完全透明的。 其次是装备。美国人给的援助可不是白拿的。F-15、F-16这些当时最顶尖的三代机已经到货,但比飞机更重要的,是两样秘密武器:一个是E-2C“鹰眼”预警机,另一个是毫不起眼的无人机。 预警机,说白了就是个带翅膀的空中指挥所加超级雷达。它能远远地躲在安全空域,把整个战场看得清清楚楚,然后告诉F-15、F-16们,敌人从哪儿来,有多少,该打谁。这就好比打牌,你开了全图挂,而对手还是个睁眼瞎。 无人机,在当时更是个新鲜玩意儿。以色列人把这些小飞机派出去,在贝卡谷地上空嗡嗡地飞。叙利亚的雷达操作员一看,哟,有目标!赶紧开机锁定,发射导弹! 这一开机,就上了大当。 叙利亚人以为打下来的是以色列的战斗机,其实打掉的全是些便宜的无人诱饵。而他们雷达一开机,电磁信号就被天上的以色列电子侦察机捕捉得一干二净。你雷达的位置、频率,全暴露了。 好戏,这才刚刚开始。 1982年6月9日下午2点,以色列空军发动了代号“鼹鼠蟋蟀19”的行动。 一大波挂载着反辐射导弹的F-4战斗机扑向贝卡谷地。这种导弹,长了双特殊的“眼睛”,专门找对方雷达的信号。叙利亚的萨姆-6导弹阵地刚才为了打无人机,雷达全开着,这下好了,成了一个个明晃晃的电灯泡,主动给导弹指路。 结果可想而知。一枚枚反辐射导弹精准地砸向叙利亚的雷达天线。雷达一瘫痪,整个萨姆-6导弹系统就成了瞎子和聋子,那一辆辆导弹发射车,瞬间变成了一堆废铁。 从行动开始到摧毁全部19个导弹阵地,以色列人只用了6分钟。 你没看错,就是6分钟。一个让以色列空军忌惮了九年的防空体系,在360秒内,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