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對頭”終於倒了!特朗普幸災樂禍,緊接著將矛頭對準下一個目標

10 hours ago

美国政坛又上演了一出大戏!弗吉尼亚州联邦法院最近搞了个大动作,直接把前FBI局长詹姆斯·科米给告了。 (美国弗吉尼亚州联邦地区法院,起诉前FBI局长詹姆斯·科米) 1、特朗普肃清政敌,连发4贴幸灾乐祸 综合报道来看,科米罪名听起来挺唬人:妨碍司法公正、对国会撒谎。这事儿一出,特朗普立马在社交媒体上连发四条帖子,那叫一个兴高采烈,直接把科米骂成"肮脏警察"和"卑鄙小人"。 科米这人也是硬气,面对指控直接怼回去,坚称自己清白。这不就是典型的"你说我有罪,我说你诬陷"的戏码嘛!但有意思的是,民主党这边跳出来指责特朗普把司法当武器,专门打击政敌。特朗普更绝,直接翻旧账说民主党追杀了他整整四年。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特朗普这边动作频频,先是撤销了一堆政敌的安全许可,又把调查过他的检察官给撤职。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猛烈抨击科米,称其为“肮脏警察”和“卑鄙小人”) 现在科米被起诉,他女婿立马辞职,女儿之前也被司法部解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根本不是简单的司法案件,而是政治报复的典型案例。 2、特朗普即将,瞄准下一个复仇对象 要说科米这案子,还得从2020年9月那场参议院听证会说起。当时科米信誓旦旦地说,他从来没授权向媒体泄露"通俄门"的调查信息。可司法部的报告却显示,他的副手麦凯布亲口承认得到过科米的授权。这不就尴尬了吗? 特朗普逮着这个机会可算是出了口恶气,不得不说,特朗普的报复心是真强,从重返白宫开始就把"秋后算账"写在脸上。先是撤销拜登、哈里斯这些老对手的安全许可,现在又拿科米开刀。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对以拜登为代表的民主党政敌展开“追杀”) 更绝的是,他还特意换掉了对起诉科米持保留态度的检察官,这操作简直不要太明显。有意思的是,当记者问特朗普下一个目标是谁时,他居然说"这不是一个名单"。这话听着就让人后背发凉 - 明摆着是说后面还有更多人要遭殃。特朗普还特别点名要调查民主党参议员希夫,这位可是当初弹劾特朗普的主力干将。 3、美国内部,正掀起一场“恶斗” 这场政治闹剧最让人揪心的是,它正在把美国民主制度推向危险的边缘。哈里斯直言"令人痛苦",弗吉尼亚州民主党参议员华纳更是痛斥特朗普把司法系统变成了"惩罚批评者的武器"。但话说回来,民主党当年追着特朗普搞"通俄门"调查的时候,不也是在把司法当武器使吗? 在特朗普眼里,"通俄门"就是"深层政府的阴谋",现在他不过是在"兑现复仇承诺",这种"极不正常的程序"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特朗普将司法作为打击政敌的工具,美国社会因此陷入严重分裂) 林肯遇刺一个多世纪后,美国又陷入了政治报复的恶性循环。说实话,看着两党这样你死我活地斗法,不禁想起古罗马的内战时期。政治本该是治国安邦的艺术,现在却成了"血腥运动"。普通民众被迫选边站队,中间派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美國完全沒料到,中國這一招一出, 將讓大量科技人才將湧入中國?

10 hours ago

美国完全没料到,就在特朗普政府宣布,大幅提升H-1B签证申请费用后,中方也出手了,几乎同一时间,中方公布了面向海外青年科技人才的K字签证。据预测,中方这一招一出,将改变国际科技人才的流动格局,助力中国在全球创新高地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而原本上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主要来源于科技创新,这次中方的出手,也预示着全球科技人才流向,可能要彻底改变了,人才抢夺战,中国再胜一局。 据报道,美国已经正式调整了H-1B签证政策,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公告,将企业为H-1B签证申请人支付的费用,从通常的数千美元大幅提高至10万美元。要做的,H-1B签证是美国企业吸引高学历外籍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渠道,每年配额为8.5万个,印度籍申请者占比超过70%。 而美方此举,宣称目的是确保引进高技能、不可替代的人才。美国这一政策公布后,一度引发混乱,白宫后续说明此为一次性费用,不适用于续签和现有签证持有者。 就在美方调整策略后,中方也出手了,据报道,自今年10月1日起,中方在普通签证类别中新增K字签证,专门签发给从境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毕业或从事相关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该签证的核心特点在于,无需国内雇主或机构提供邀请函或担保,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和停留期限方面提供更大便利,持证人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及创业、商务活动。 看得出来,这次中美签证政策的差异,是天差地别,而印度作为传统H-1B签证主要来源国,也注意到中美的政策变化。不少印度媒体指出,在美国设置更高门槛的背景下,中国的K字签证为全球科技人才提供了新的重要选择,二者形成了“美国收紧,中国放宽”的鲜明对比。有评论认为,特朗普的签证新政是“自杀式政策”,可能将全球STEM人才推向中国。 而这次中国从“被动引才”转向“主动纳贤”,布局上是高瞻远瞩,K字签证的推出,标志着中国人才战略的一次重要转变。它打破了传统“先有雇主再入境”的模式,降低了外国青年科技人才来华考察、交流、创业的“制度门槛”。 战略意图也十分清晰:一方面,弥补国内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制药等尖端领域可能存在的顶尖人才不足,或前沿研究经验欠缺。另一方面,这是一项着眼于未来二三十年科技竞争力的长期投资。通过吸引职业生涯早期的青年人才,中国希望与他们建立早期联系,培养其对华情感连接,这样也能够在未来,可能成为中国科技生态的参与者、合作者甚至代言人。这相较于主要面向已有一定成就和经验者的传统人才引进政策,更具前瞻性。 在美国H-1B签证费用暴涨之际,中国K字签证,无疑增强了吸引力,特别是对印度等国的科技人才,产生了明显的“虹吸效应”预期。 而美国H-1B签证新政策,将进一步导致美国科技行业内部“贫富分化”加剧,大型公司影响较小,但对于所有的初创企业和中小型公司来说,因成本太大,估计很难吸引到国际人才,这也进一步抑制了创新活力,降低了美国对国际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从源头上削弱了美国的人才储备,而在人工智能等关键赛道上,美国的优势,也将荡然无存。 其实不止是中国,就连英国、韩国、日本等国也在积极推出各自的人才签证计划,看得出来,目前全球人才竞争加剧,中国此举有望在这场竞争中提升自身优势,很可能让大量科技人才涌入中国。无论如何,中美在签证政策上的“一紧一松”,确实为全球科技人才流动带来了新的变量。中国通过K字签证展现出的开放姿态和长远眼光,有望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赢得更多主动权。 但还是那句话,全球人才争夺,是一场持久战,签证政策只是开端,最终的胜负手在于,能否真正营造出能让全球英才心向往之、并愿意为之贡献智慧的创新沃土。

印度人評價中國:環境很好,街道也幹凈,不過有一點比不上印度!

11 hours ago

2025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震惊了整个印度药品界。Sigachi制药厂在凌晨发生爆炸,造成44人死亡、33人受伤。这家本来在仿制药领域颇有影响力的企业,被爆出安全预算不到1%,生产设备无任何自动报警系统,全靠工人肉眼观察。 这起事故不仅揭示了印度制药行业的隐患,也让外界重新审视所谓“世界药房”的真实面貌。就在同一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对进口药品征收200%关税,几乎一刀切地卡住了印度仿制药出口通道。印度药企一夜之间失去了价值90亿美元的美国市场,全球市场份额面临重构。 一边是人命代价的工业事故,一边是国际政策的围堵,印度药品产业的光鲜背后,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危机?而面对这样的印度,为什么一些印度人却敢扬言:中国有一点远远不如印度?他们口中的“那一点”,就是仿制药。这是真的吗?仿制药真的是印度碾压中国的优势? 2018年,《我不是药神》在中国上映,收获了27亿票房。影片中,原价高达4万的抗癌药“格列宁”,印度的仿制版只需2000元,药效几乎一样。这部片子让很多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印度药,真便宜。不少人震惊:怎么差价这么大? 故事的背后,其实是一套特殊的制度安排。时间回到1970年,印度修改了《专利法》,废除了药品成分的专利保护,只保护工艺流程。意思很简单:你发明了药没关系,我只要换个做法合成一样的成分,就不算侵权。 这样的政策,等于为印度药企开了一道“后门”。只要国外有新药上市,印度药厂就能迅速破解其成分,转身制造出价格更低的平替版。 到2005年,印度因加入WTO做出修改,表面上承认国际专利,但实际操作中,依然保留了灰色弹性空间。只要以“公共健康紧急”为由,印度政府可以强制授权任何药厂仿制国外专利药,且不付专利费。 靠着这套玩法,印度仿制药产业飞速崛起。到2024年,印度仿制药出口额达280亿美元,占全球仿制药市场近四成。甚至连欧美国家也在采购印度药,用于填补医保漏洞。这就是印度人敢于“昂首挺胸”的底气。 他们甚至说:“中国环境确实好,街道也干净,但在仿制药这块,中国还不如我们。”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可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的仿制药以原料药为主,比如抗生素、维生素等,出口规模大,却不如印度出名。而印度则专攻高附加值的领域,比如抗癌药、抗感染药、呼吸系统药物。更关键的是,印度药品的成本比美国低65%、比欧洲低50%。 仿制药不仅便宜,还好卖,印度药品出口到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但别急,故事到这还没完。在印度,药品的便宜背后,是一系列令人咋舌的代价。 2022年10月,印度北方邦一家医院接诊了一名登革热患者。病人血小板骤降,家属连夜买来血袋抢救,结果病人不治身亡。医生检查后发现,血袋里根本不是血小板,而是酸橙汁加化学液。 警方顺藤摸瓜,查出一个假血液团伙,共计查获18袋假血制品。这可不是个例。印度医学协会早就发出警告,说只有2%的药品能通过质量检测,甚至呼吁民众不要轻信市面上的便宜药。 2023年,印度仿制的止咳糖浆出口到冈比亚和印尼,导致当地300多名儿童死亡。印度政府虽然表示会加强监管,但面对全国上万家小作坊式药厂,这种承诺几乎等于“空话”。 廉价药品的背后,是监管的失控。这还不算完。在印度,药房买药几乎不需要处方。你只需要给钱,店员就能把各种麻醉药、镇静剂、阿片类药物卖给你。 2022年数据显示,印度有3000万人使用大麻,2000万人使用阿片类药物,非官方数据甚至显示成瘾人口高达两亿,占全国人口的14%。这些合法药品一旦流入黑市,就成了新型毒品来源。一些小药厂为了省钱,直接把没用完的药品原料卖给黑市,被用来制作廉价毒品。 药品和毒品的界限,在印度已经模糊。再回到影片《我不是药神》。为何中国病人要冒死从印度代购药物?不是中国买不起药,而是当时某些抗癌药价格确实偏高,医保覆盖不完善。但那已经是过去的事。 现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医保系统之一,对药价控制非常严格。很多原本昂贵的抗癌药、慢性病药物,都已纳入医保。老百姓能买得起药,也无需冒险去代购仿制药。 中国还在不断投入研发,推动创新药自主化,这才是真正走在可持续发展的路上。反观印度,长期依赖仿制药,几乎没有原创药物。全世界能叫得出名字的原创药,几乎没有一款是印度研发的。靠“借楼搭梯”的模式,终究难以突破天花板。 2021年,印度疫情失控。急需疫苗时,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足够的产能。印度血清研究所CEO普纳瓦拉不得不在推特上求助美国放开疫苗原材料出口。…

美方列出報复名單,特朗普要找三國算總賬,中方絕不會袖手旁觀

11 hours ago

当地时间9月28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采访里放话,说有几个国家需要被美国“修理”,点名的对象包括印度、巴西和瑞士。他的理由很直接:这些国家的市场没完全对美国开放,还在搞一些损害美国利益的政策。所以美国必须动手,要他们做出“正确反应”。 这种说法,说白了就是威胁。美方一边把话说得很硬,一边拿出过去和欧洲、日本、英国的谈判成果来做对比,意思是别的国家都被美国打开了市场,现在轮到你们了。更有意思的是,瑞士这个小国也没逃掉。按理说瑞士是西方阵营的传统成员,和美国没什么大矛盾,可在贸易顺差和资金避险问题上,瑞士确实让美国眼红了。对特朗普来说,这个点足够拿来做文章。 当然,美印之间的矛盾,不仅是贸易和能源,还有地缘政治上的摩擦。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上还说美国“调解了印巴冲突”,这让莫迪政府非常不爽。印度一直否认外部力量在印巴关系中的作用,美国这样说明显是在抢功。加上签证政策的变化和制裁豁免的撤销,印度内部对美国的信任度大打折扣。美媒自己也承认,美方释放的所谓积极信号不过是糖衣炮弹,真正的条件一条比一条苛刻。 巴西的情况类似,巴西是金砖国家的一员,本来希望通过和中国、俄罗斯等伙伴的合作,平衡一下外部压力。但美国要“修理”巴西,多少也是冲着金砖组织来的。印度和巴西都和中国关系紧密,美国的这种操作本身就是在敲打中国。虽然卢特尼克没点名中国,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你们和中国站得太近,就要承担代价。 除了盯着这几个国家,美国国内也面临着大麻烦。政府预算还没过,眼看着就要在10月初陷入停摆。特朗普要说服民主党议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意味着停摆几乎成定局。更大的看点是,五角大楼即将召开的那场全球美军将领大会。美国媒体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场面,特朗普会亲自出席,国防部长还可能要求所有将领宣誓效忠。有人拿它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集会做比较,形容场面紧张而危险。 一方面,美国对外继续搞强硬,点名要修理别人;另一方面,美国内部党争激烈,预算过不去,军队政治化加剧。这样的双重矛盾,难免让人怀疑美国是否还能维持所谓的全球领导地位。 而对中国来说,也不能置身事外。印度和巴西都是金砖的重要成员,还是中国的关键伙伴。如果美国对他们下手,实际上就是在冲击金砖机制。中国当然不会袖手旁观。从贸易到能源再到国际组织,中国都会和这些伙伴站在一起,避免美国把双边问题演变成对中国的集体施压。再说了,中国和瑞士也有不少经贸往来,美国想在瑞士动刀子,欧盟和中国都会关注。 换个角度看,美国的做法其实反映出焦虑。特朗普政府对外采取高压姿态,是为了掩盖内部的矛盾。经济恢复缓慢,通胀没完全压下去,社会分裂严重。这个时候挑几个国家出来威胁,可以转移注意力,也能为国内博得一些支持。 可问题是,印度、巴西这些国家不是软柿子。印度已经明确表示不会接受美方对俄油采购的限制,巴西也不可能因为美国的压力而放弃和金砖伙伴的合作。美国真要硬来,可能引发更大的反弹。 至于未来的走向,美国和印度的谈判会继续拉扯,但要彻底解决关税和能源问题很难。而美国对巴西的压力可能会加大,但巴西会尽力把问题转向金砖合作来平衡。瑞士也会寻求和欧盟站在一起,不至于被美国单挑。总之,现在的局面是,美国外部要修理别人,内部却快要停摆。特朗普一边高调喊话,一边面对国内的掣肘。印度、巴西、瑞士不会轻易服软,中国也不会不管。 接下来局势怎么演变,还要看美国自己能不能先稳住内部。如果他们连政府停摆都解决不了,所谓的“修理”计划可能只是口头上的威胁。对世界来说,这种不确定性才是真正的麻烦。

戰機座椅,全球僅4國能造,連法國都不行!印度不信邪:我也要造!

1 day ago

印度军方传来“噩耗”,他们的国防部门正式启动国产弹射座椅研发项目,打算未来几年内替换掉光辉战斗机上的英国制弹射座椅。 战机座椅,目前全球只有中、美、英、俄四个国家掌握其全套技术,就连航空工业发达的法国也得从英国进口。 如今印度也要造,对印度飞行员无疑是个噩耗了,指不定什么时候给自己弹射出舱。为什么这项技术这么难呢? 弹射座椅的技术门槛为什么这么高?说白了就是在最复杂的条件下保护飞行员的生命。 战机在空中可能发生各种突发情况,时速上千公里,飞行高度从几米到上万米,飞行员只要拉下手柄,弹射座椅就要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稳定地将人从座舱里弹到空中,让降落伞在合适的时机展开。 同时要兼顾飞行员身体承受力,不能直接把人震晕,更不能早开伞导致被尾翼打倒。 这一系列动作全部要靠机械结构和一套复杂的控制系统精准完成,哪怕差几秒都是致命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全球能完全独立制造弹射座椅的国家一直很少。 据解放军报报道,目前真正具备自研生产能力的,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和英国,法国以前也能造,但后来放弃了。 历史上,第一个弹射座椅是德国人造出来的,二战末期,他们在He-219夜间战斗机和He-162喷气式战机上就安装过这种装置,当时还是相对原始的气动或者火箭助推方式,算是开了个头。 战后技术逐渐扩散,美国、英国、苏联先后发展出自己的弹射座椅,并且不断迭代,形成不同型号。 英国的马丁贝克公司几乎成了全球弹射座椅的代名词,现在世界上很多战机,包括美国的F-35,也在使用他们的产品。 但这并不是因为美国造不出来,而是现代战机国际合作太深,某些环节为了降低成本和风险就选择外购。 法国则是因为自身研发投入不足,加上马丁贝克的产品可靠性高,索性放弃自研路线,直接进口,这就导致如今成了“造不出来”的国家之一。 中国在这方面投入其实很早。 我国在上世纪末就开始集中攻关弹射救生技术,如今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产品,并且开始大批量列装,年产几百套不成问题。 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有了完全自主的制造能力,不仅能保证解放军战机的安全性,还能确保这种和飞行员生命息息相关的装备不会受制于人。 试想如果打仗的时候,弹射座椅需要从国外采购,万一对方卡脖子,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上,中国的第三代弹射座椅技术水平已经逐渐接近俄罗斯的K-36系列,被认为是全球最可靠的型号之一。 相比之下,印度的情况就耐人寻味了。…

重磅!賴清德要急,這一歐洲國家直接表示,“我們不承認台灣”

1 day ago

如今,一中原则已经深入国际人心,这是赖清德之流根本无法阻拦的。即使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以林佳龙为首的民进党官员怎么在美国卖力气,怎么想要台岛加入国际组织,都是枉然,国际社会不会承认。 这不,就在民进党官员被阻拦在联合国大会之外的时候,更让赖清德急火攻心的一件事出现了。 据悉,日前有台湾游客在社交媒体发文,控诉到罗马尼亚自驾游,在边境被警察拦下,对方强调“罗马尼亚不承认台湾”,因此台湾驾照在当地为非法文件。最后虽然通过边境,但驾照被没收,被送交中国大陆大使馆。 对此,我们为罗马尼亚点赞,这个国家真正从实际行动捍卫一中,反对“台独”,这估计要让民进党当局气急败坏了。 因为在一中原则的指导下,如果有岛内民众想间接谋独,越来越多的国家会从实际行动捍卫我国的核心利益。 就在罗马尼亚坚决捍卫一中的时候,知名谋独分子改变立场了,这也让民进党当局要急,这到底怎么回事? 据悉,此前发明“古今台外”的彭文正宣布放弃弃“台独”执念,表示“政治是一时的,血浓于水才永恒,想回大陆老家看看。 这是继继钟明轩、“馆长”陈之汉之后,又一个断绝“台独”执念,从“台独”路上回头的公众人物。 此前,彭文正长期在政论节目中系统性地倡导“台独”,搞“去中国化”,被斥为“走火入魔的文化台独分子”。更甚的是,此人还将成语“古今中外”篡改为“古今台外”,试图用“台”字取代“中”字。 但是,现在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彭文正悬崖勒马,想认祖归宗,想来大陆走走,是好事,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其实,只要能与“台独”划清界限,认同一个中国原则,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愿意参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愿意来大陆交流、来大陆发展,都是值得认可的,两岸统一的民间基础会越来越广阔!

美國終醒悟,晚了!福建艦彈射成功,東風61,錯失遏制中國的30年

1 day ago

9月份里大事一件接着一件,中国福建舰完成电磁弹射测试,三型舰载机顺利起飞,与此同时,一款此前从未公开的战略导弹东风-61首次亮相。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像是一记重锤,敲在了美国长期对华战略的神经上。 美国终于意识到,对中国的“战略容忍期”已经结束,但等到这一步,美国才开始焦虑,已经太迟了。 这不是一场突发的“军备竞赛”,而是一个被忽视了三十年的权力转移过程,而美国,正是在这三十年里,一步步把中国从“边角料”位置送上了世界舞台的正中央。 一开始的战略误判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真正的对手是苏联,不是中国,冷战时期,整个国际格局都围着美苏两极转,谁也没空留意东方这片仍在摸索改革方向的土地。 美国的资源、注意力和政策设计都压在了苏联身上,毕其功于一役。 等到苏联解体,世界迎来短暂的“美国独大”,美国又把目光转向经济层面,当时的日本经济势头太猛,美国不得不出手遏制。 在那个阶段,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有限,美国看得清清楚楚,也不觉得是个威胁,中国更像是一个潜在的合作对象,而非战略对手。 更关键的是,在那个年代,中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自己也没想着跟谁争世界地位。 美国也乐得其所,觉得一个稳定、开放、愿意融入世界体系的中国,有利于全球格局的可控发展。 这段时间,中国走的是“韬光养晦”的路子,稳步推进经济建设,强化制造业基础,美国虽然看在眼里,但并未意识到,这种稳扎稳打的路线,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长期战略。 中国实力的转变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加速,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外贸和产业链迅速崛起。 美国一方面享受到低成本商品的好处,另一方面也觉得中国越融入全球化,越容易“被西化”。 那时候的美国精英圈主流观点是,只要中国经济变强,自然就会走向他们设定的“政治路径”,这种预期让美国在政策上更倾向于“合作”,而不是“控制”。 而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深。 中国用出口赚外汇,美国靠中国的投资填财政窟窿,这种双向依赖,看起来像是互利共赢,但实际上也让美国自己被套进了一个长期的战略误区。 真正让美国错过关键节点的,是“9·11”之后的那十年,中东成了美国的主要战场,反恐成了头号任务。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发展提速,美国却在海外泥潭中消耗国力,等美国回过神来,中国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

五代機有多燒錢?小國根本養不起,殲20飛行一小時夠買一輛奧迪

1 day ago

五代机得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还得传感器融合,简称4S标准。F22、F35、歼20、苏57,这些家伙都卡在这条线上。 研发起来,动辄几百亿砸进去。美国F22的总研发费280亿美元,摊到187架上,每架多加1.5亿,单价直奔3.39亿。 产量小,成本就贵得离谱。 中国歼20起步晚,但批量爬坡快,2025年产能已到100架/年,单价压到1.1亿左右。 俄罗斯苏57呢,2025年刚服役,单价1.5亿起步,量产遥遥无期。 真金白银的痛,是在日常养护上。隐身涂层得每月喷,发动机寿命短,雷达阵列一坏就得大修。 F22首飞1997年,至今仍是空优王者。可它那维护费,够写本厚厚的账本。一架标准寿命8000小时,保养得40亿人民币,极限15000小时翻到75亿。 飞行一小时,50万人民币没了。 钛合金骨架X光扫描裂纹,涂层擦拭得一尘不染,这些活儿全靠专业队,成本层层叠加。2025年,美国空军仓库里,F22停放率高,飞得少,就因为钱紧巴巴。 生产线早关门了,187架就收手,转推F35出口捞钱。F35呢,单价1亿出头,亲民点,但维护照样狠。2025年,CPFH稳定在3.5万美元,折合25万人民币左右。 传感器融合复杂,软件升级年年砸钱,总项目65年,1.7万亿美元的保养海啸。 盟国买了后悔,加拿大、葡萄牙2025年审视订单,担心“杀手开关”把控权。 欧洲小国议会辩论,投影屏上曲线向上,最终妥协买少量共享。 苏57起步晚,2025年刚量产,飞行一小时25到30万人民币。 矢量喷管转动测试,复合材料翼梁压力舱吱嘎,这些都拉高成本。发动机寿命1200小时,飞不了几趟就得换。 俄罗斯空军演习,编队起飞烟雾扩散,可预算吃紧,叙利亚实战都得掂量。 相比F35的87万估算,苏57亲民,可整体生态链弱,供应商从乌拉尔到远东,制裁一卡就瘫。 出口难,印度FGFA项目早黄了,成本和技术双卡壳。 俄媒踩一捧一,说苏57强歼35,可订单飘了,实战烧钱25万,够小国空军哭。 歼20单价13亿人民币起步,航电雷达武器顶配。…

印軍飛行員:中國六代機過於先進,印度10年內無法抗衡

1 day ago

中国六代机把印度飞行员吓到了!最近网上流传出中国新一代战机的照片,立马在全球炸开了锅。印度那边特别紧张,他们的军事专家直接表态,说这飞机太厉害,印度空军十年内根本追不上! 说这话的人叫萨米尔·乔希,不是一般人。他以前是印度空军飞幻影-2000的王牌飞行员,真打过仗,参加过1999年印巴冲突。现在退役了,搞航空咨询,算印度国内懂行的人。连他都这么说,可见不是随便说说。 他讲的原话是,中国不光五代机越造越多,六代机进展也飞快。印度空军未来十年会非常难受,处于所谓“战略模糊期”。说白了,就是跟不上、打不过。 乔希研究了据说是中国六代机歼-50的照片,觉得这飞机太科幻了。他说眼下印度那些“光辉”战机、苏-30MKI,就连才买不久的“阵风”,全都不是对手。就算靠喜马拉雅山的地形优势,也补不了技术差距。万一真有冲突,印度空军会吃大亏。 按照他的判断,印度自己的国产五代机AMCA,得到2035年左右才能服役。在这之前,印度空军在中国面前就像个“B队”,实力差一大截。 有意思的是,印媒也承认中国六代机技术极其先进。什么融合式机翼、无垂尾设计、连进气口都没有导流板,还可能用人工智能开飞机,能自己飞、能和无人机协同作战。跟美国正在搞的六代机思路非常像。 他们推测,中国的歼-50、歼-36这些新飞机,不开加力就能超音速巡航。再加上现在已经装备了300多架的歼-20,以及马上要大批量生产的歼-35——到2030年代初,中国空军会占据绝对上风。 所以乔希呼吁印度必须赶紧行动,要么赶紧买点外国五代机来应急,要么全力发展无人机技术。他认为中国的六代机2027年可能就全部试飞完成了,留给印度的时间不多了。 但说实在的,印度是不是太乐观了?就算AMCA真的搞出来,难道就追得上中国了吗?中国南北两家飞机研究所都在猛推六代机,等印度国产机服役,中国可能都已经形成战斗力了。 这么多年,印度总喜欢跟中国比,经济、军事甚至航天,总觉得自己也不差。可事实一再证明,中间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越拉越大。中国默默搞研发、搞制造,不吭声就把六代机搞出来了;印度呢,连个本土五代机都还没影。 也不奇怪他们紧张。真正懂行的人,像乔希这样的老兵,一看就明白实力对比早已不同往日。可惜印度国内不少人还活在“迷之自信”里,媒体整天吹优势还在,只是缩小了——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这件事说到底,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整体工业能力和科技创新的差距。中国一路自主攻关,从歼-20到歼-50,全部自己搞定。印度到现在连发动机还得靠进口,导弹试验常常失败,光买外国武器是买不来真正战斗力的。 所以乔希的话,与其说是警告,不如说是大实话。印度再不踏实点搞研发、抓制造,以后别说抗衡,连对话的资格都没有。 而我们呢,继续走自己的路。不张扬、不炒作,技术突破一个接一个。这才是真正的大国底气。 发展才是硬道理,时间永远站在实干者这一边。

又一艘電彈航母開建,比福建艦小還有核動力,電彈注定要被美國坑

1 day ago

又一艘电磁弹射航母开工了,比咱们的福建舰小一圈,电磁弹射器也仅有两条,但却有核动力。 法国海军开工新一代核动力航母,放出豪言要用电磁弹射器和舰载六代机。只是要从美国买电磁弹射器这件事,可能会让整个项目重蹈戴高乐号的覆辙。 【新一代核动力航空母舰想象图】 当地时间9月25日,法国海军在沿海城市瑟堡,为新一代核动力航空母舰(PANG)举行了核反应堆安全壳第一块钢板的焊接仪式。 此举标志着这艘2021年立项,旨在接替戴高乐号的法国新国产航母,正式从PPT变为一个落地开工的实际项目,开始推进建造工作。 对比法国海军现役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法国新航母充分体现了法国海军的雄心壮志。 在法国海军画的PPT上,新航母排水量超过7.5万吨,安装有2条电磁弹射器。同时法军还计划为其搭载全新的国产第六代舰载战斗机,和现役的阵风M组成“高低搭配”。 【法国六代舰载机想象图】 综合来看,新航母对比戴高乐号相当于一个戴高乐超级plus版。而对比中国海军福建舰,则相当于少了一条弹射器和约1万吨排水量,整体看瘦一圈的核动力版福建舰。 法国海军给新航母定这样一个指标,多少有点和英国海军赌气的意思。因为和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相比,法国新一代核动力航母在各项性能指标上,都是刚好压过英国人一头。 伊丽莎白女王级的满载排水量是6.5万吨,比法国新航母还要少1万。同时该级舰虽然有滑跃甲板但没有拦阻索,截至目前无法起降除F-35B、AV-8B以外的其他固定翼舰载机。 换言之,除非未来有比F-35B更强的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的五代机或六代机列装英国皇家海军。否则伊丽莎白女王级的性能上限就被F-35B锁死了。 【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和F-35B战斗机】 所以法国新航母只要能造出来,不光能拿下欧洲最大自产航母的头衔。未来等它换装舰载六代机,它也将成为欧洲最强航母。 不过话又说回来,法国新一代核动力航母想拿下最大、最强的头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方面,这艘航母的计划工期长达11年。今年开工,最快2036年下水,2038年服役。 另一方面,法国人计划给新航母安装的电磁弹射器并非自研,而是从美国通用原子公司采购的成品。 也就是说,戴高乐号超级plus版和戴高乐号一样,都是用美国制造的弹射器,而这很可能会让新航母重蹈戴高乐号的覆辙。 【法国海军的戴高乐号航母】 法国人在造戴高乐号时,被美国人在弹射器上坑过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