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家給中國戰機下了定論:殲-35和殲-20遲早會被淘汰

1 week ago

美国一些军事专家放出话来,说中国的歼-35和歼-20战机迟早会被淘汰。这话听着有点刺耳,网上也炸开了锅,有人觉得这是美国在故意抹黑中国战机,有人担心中国航空技术是不是真不行。不过,咱们得冷静下来,不能一听就上头,得从技术和军事发展的角度好好分析一下。美国专家为啥这么说?歼-20和歼-35到底咋样?未来会咋发展? 要弄明白这件事儿,先得看看中美战机的发展路子有啥不一样。美国在航空领域可是“老炮儿”,从二战后就一直领跑全球。早年的F-86打朝鲜战争,F-4打越南战争,到后来的F-15、F-16,第四代战机时代美国稳坐头把交椅。到了第五代战机,美国更是一马当先,F-22是全球第一款服役的隐身战机,2005年就装备部队了,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高机动性,啥都牛。后来又搞出了F-35,这款战机定位多用途,能打空战也能炸地面,空军、海军陆战队、海军都能用,全球十几个盟友都买了,算是美国军工的“摇钱树”。 中国战机起步晚得多。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连一架自己的飞机都造不出来,只能靠苏联帮忙。1956年,中国引进了米格-19,开始仿制,后来又搞了米格-21,改名叫歼-7。但这些都是第二代战机,技术上跟美国差得远。直到90年代,中国才开始自己研发第三代战机,歼-10就是那个时候的产物,2006年服役,标志着中国战机技术总算迈进第三代。 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变复杂,中国意识到光有三代机不够,必须得搞第五代战机。2007年,歼-20项目正式立项,杨伟当总设计师。2011年,歼-20首飞成功,2017年正式服役,成为全球第二个能自主研发第五代战机的国家。歼-35的研发也紧跟着来了,2012年FC-31(也就是歼-35的前身)首飞,2024年在珠海航展正式亮相,定位中型隐身战机,跟F-35有点像。 从这背景看,美国战机技术底子厚,经验丰富;中国是后起之秀,靠着国家支持和技术积累追赶。两家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压力。 美国专家说歼-35和歼-20迟早会被淘汰,这话听着挺绝对,但细想也有点道理。他们主要的意思是,随着技术进步,第六代战机迟早会出来,第五代战机到时候就得退居二线。美国自己的NGAD(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已经启动,欧洲的FCAS(未来空战系统)也在搞,中国这边也有歼-36的研发传闻。第六代战机预计会更隐身、更聪明,还能带无人机一起打仗,第五代战机自然会被挤下去。 但这事儿不能光看未来,得看现在。第六代战机啥时候能服役?乐观估计也得2035年以后,甚至2040年都有可能。歼-20从2017年服役算起,至少还能飞20到30年,歼-35刚亮相,寿命更长。美国的F-15和F-16是第四代战机,1970年代就服役了,现在不还在用吗?歼-20和歼-35将来就算不是主力,也能干点次要任务,比如指挥无人机或者打打低烈度冲突,没那么容易就被“淘汰”。 专家还说,歼-20和歼-35有技术短板。比如歼-20早期用的是俄制AL-31F发动机,推力不够,超音速巡航差点意思;歼-35的具体性能还不透明,可能也有短板。但这两年情况变了。歼-20在2023年换上了国产WS-15发动机,推力达到180千牛,比AL-31F强多了,超音速巡航能力也上去了。歼-35用的是WS-19发动机,推力据说超过F-35的F135发动机,隐身性能也接近F-35的水准。 产量上,歼-20的年产量已经突破100架,总产量预计能超过1000架。歼-35刚开始量产,速度也在加快。反观美国,F-22生产线早就关了,总共才造了187架;F-35年产量大概156架,但得供应全球十几个国家,自己都不够用。光从产能上看,中国战机一点不虚。 歼-20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战机,定位是重型隐身制空战斗机。它的雷达反射截面(RCS)据说在0.1到0.5平方米之间,比俄国的苏-57强,但比F-22的0.0001平方米差一点。换上WS-15发动机后,推重比超过1,能超音速巡航,机动性也不错。武器方面,歼-20能带PL-15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超过200公里,比美国的AIM-120D还远。 歼-20的年产量现在稳定在100架以上,2024年估计已经有300多架服役。这速度在全球第五代战机里算快的,F-35虽然产量高,但分给盟友后,美国自己手里也没这么多。歼-20还经常跟歼-16、运-20这些兄弟部队一起演习,说明它不光是单打独斗的“独狼”,还能当“指挥官”。 歼-35是中型隐身战机,设计上跟F-35有点像,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用的是WS-19发动机,推力大概在100千牛左右,隐身性能据说跟F-35差不多,雷达反射截面也在0.1平方米级别。歼-35能带空空导弹也能带精确制导炸弹,既能打空战也能炸地面,适合海军舰载使用。 2024年珠海航展上,歼-35正式亮相,外界猜测它会装备在中国的003型航母上,跟歼-20形成“高低搭配”。产量上,歼-35刚起步,但有歼-20的经验打底,量产速度不会慢。 歼-20和歼-35不是一成不变的。歼-20的航电系统还在升级,未来可能加装更强的雷达和人工智能模块。歼-35也在优化,WS-19发动机的改进型已经在路上。两款战机还能互相配合,歼-20负责突破敌方防空网,歼-35负责后续打击,搭配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战斗力翻倍。 美国专家老盯着中国战机的短板说事儿,但他们自己的问题也不少。F-22虽然牛,但生产线2009年就停了,现在总数就187架,还老出故障。F-35号称“万能战机”,但研发成本超支到4000多亿美元,单机价格1亿美元以上,维护费用更是天价。美国空军自己都抱怨,F-35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可能超过1.5万亿美元,贵得离谱。 更别提F-35的技术毛病了。软件bug、发动机过热、隐身涂层脱落,这些问题到现在都没完全解决。美国还得把F-35卖给盟友,自己手里能用的反而不多。相比之下,中国的歼-20和歼-35全是自用,不用看别人脸色,生产成本也控制得更好。 美国现在把希望全压在NGAD项目上,但这玩意儿预算高达3000亿美元,进度一拖再拖,能不能按时服役还是个问号。反过来,中国战机产能稳定,研发节奏快,美国专家嘴上硬,心里估计也慌。 技术进步是挡不住的,第六代战机肯定会取代第五代,这是规律。美国的NGAD项目主打超隐身和无人协同,欧洲的FCAS也差不多。中国这边,歼-36的研发早就开始了,2024年12月,成都的J-36和沈阳的J-50原型机已经试飞,用的无尾三角翼设计,隐身性能更强,还可能带激光武器。 但第六代战机要大规模服役,没个十年八年搞不定。那之前,歼-20和歼-35还是主力。未来它们可能转型,比如改成无人机指挥机,或者专门对付低烈度冲突,就像F-15和F-16现在干的活儿一样。 中国航空工业的长远规划也很清晰。歼-20和歼-35会持续升级,产量还会涨。到2025年,歼-20年产量可能稳定在120架,歼-35也会加速装备部队。等第六代战机出来,这两款五代机还能当“老大哥”,带带新人,慢慢退居二线。…

“明搶”中企第6天,荷蘭扛不住了,喊話中國:願意談判

2 weeks ago

才第六天,荷兰就撑不住了,10月12日中国企业闻泰科技突然被告知,它在荷兰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被接管了。 不是协商,不是收购,而是政府直接出手冻结资产、剥夺管理权,连CEO也被法院赶下了台,这事一出,国际市场就炸了锅。 可还没过几天荷兰就改口了,主动喊话中国,说愿意坐下来谈判,这转变太快,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没完,但荷兰已经有点绷不住了。 一场“掠夺式干预”背后的真相 要理解荷兰这次的动作,得先看看安世半导体到底有多重要,它不是普通企业,是全球汽车芯片领域的关键玩家,宝马、大众、博世这些汽车巨头,都要靠它供货。 2024年安世营收147亿人民币,占到母公司闻泰科技三分之一,谁控制了它,谁就掌握了全球芯片供应链的一部分命脉。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荷兰政府根本不打算讲规矩,9月30日他们动用了一部1952年的冷战时期法律《货物可用性法案》,直接冻结了安世的资产和管理权,理由是“防止关键技术外流”。 说白了,就是怕中国拿走技术,但这真是荷兰自己的主意吗? 翻看法院文件和外交邮件,就知道真相了,早在今年6月份,美国官员就已经给荷兰政府下了指令,要求撤换中国籍CEO张学政以及修改公司治理结构。 到了9月底,美国商务部又推出所谓“50%规则”,把安世也圈进了制裁名单内,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荷兰才开始动手。 表面上是以国家安全为名,实际上就是在美国主导下,对中企进行定向打击,可是荷兰政府还在试图掩盖这个事实。 10月14日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出面否认美国施压,说这是“荷兰主权行为”,但法院材料已经把这种说法打了脸。 这表面上看起来是合法的,但是实际上却是一场彻彻底底的政治干预,荷兰不是看不懂规则,而是选择性地忽视了它。 现实狠狠地打了脸 荷兰原本以为接管安世只是个法律动作,不会有太大反应,但中国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狠。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安世中国分公司实施出口禁令,切断了从中国工厂发出的芯片供应。 要知道安世在中国的东莞工厂,是它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每年出货的芯片超过500亿颗。 这一步直接把欧洲和美国汽车产业打了个措手不及,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警告,安世的芯片库存撑不了几个星期。 一旦断供,宝马、大众等车企可能面临停产,美国汽车创新联盟同样也表示,从11月开始,美国本土汽车生产可能受到影响。 等到10月16日欧美几家车企终于坐不住了,开始施压荷兰政府,要求赶紧解决问题,国内压力加上国际企业逼宫,荷兰不得不转变态度。…

別的都先放下不談了,特朗普現在對中國只有一個要求,中國:拒絕!

2 weeks ago

前言 特朗普对华只剩一张底牌!曾漫天要价,如今却将所有希望押在稀土上。 他试图用关税休战,交换中国核心战略资源,却遭遇中方斩钉截铁的拒绝。 当所有杠杆失灵,特朗普只剩最后一搏,这场博弈将走向何方? 编辑:bhl 杠杆失灵 一个令人震惊的论调,突然从特朗普口中冒了出来,他说如果不征收关税,美国将失去国家安全。 这句话的分量太重了,在美国精英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像一个信号弹,预示着他主导的对华博弈,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却也更加危险的阶段。 这听上去像是一种强势的宣告,但细细拆解下来却更像是一系列策略杠杆失灵后,无可奈何之下的最后一搏,这背后,是他话术、筹码、乃至威慑手段的全方位困境。 国家安全这张牌不好使了 起初这场博弈是一笔经济账,关税的起落都围绕着贸易逆差和市场准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国内的空气变了,企业因为成本上升叫苦不迭,民众对物价的抱怨也越来越多,经济牌似乎快打不下去了。 于是特朗普干脆换了桌子,不谈经济账了,直接把关税和国家安全捆绑在一起,这种逻辑的跳跃,与其说是为了给中方施加更大的压力,不如说是为了绕开国内日益增长的反对声音,试图用一种更宏大的危机叙事来重新凝聚共识。 所以,他把矛头集中在稀土这条线上:这是他看来对方较难反击、且相对直接的切入口,如果中国退步一点点,他就能拿到某种表面胜利;如果中国不退,那就继续高压,不必承担更广泛冲突的风险。 可惜这种话术的异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中方看来,这种一边想谈判一边又搞极限威胁的做派,根本就不是正确的交往方式。 而在更多国际观察者眼中,这种突兀的转变恰恰暴露了他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是一种策略失效后的心虚表现,而非力量的证明,反而大大削弱了他在谈判桌上的可信度。 只剩稀土这一张底牌 更有趣的变化发生在谈判桌上。曾经那份长长的要求清单,什么采购大豆、增加投资,突然之间都被特朗普政府一笔勾销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且唯一的条件:中国必须停止对稀土的出口管制。 为什么稀土被选中?因为这个领域在技术链里有极强控制性和稀缺性,中国在稀土开采、加工、提纯、合成这些环节占据全球主导地位,若中国收紧出口许可、控制百分比、把控加工技术,就能在全球供应链上切出口径,美方对此深感忌惮。 这个转变意味深长,它清晰地表明特朗普在其他领域的施压手段,无论是农业牌还是金融牌,基本上都已经用尽或者宣告无效,他不得不收缩战线,把所有的希望都押注在稀土这个他认为的命门上。 为了换取中方的让步,他开出的条件是,可以将关税的休战期再延长至少三个月,这位商人出身的总统,似乎对自己的交易能力有着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以为万物皆可交易,但他这次真的打错了算盘。…

明知全面落後,也不願采購中方武器裝備,俄羅斯專家終於說出實情

2 weeks ago

难怪俄军明知自己已全面落后,也不愿采购中方武器装备,俄罗斯专家一句话终于说出实情:各方恍然大悟! 当地时间5月中旬,俄罗斯著名军事专家、欧洲与国际问题研究学者瓦西里·卡申在接受东大媒体采访时,对东大与俄罗斯之间的战略互动、军事技术合作和安全协作问题进行了令人关注的表态和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当记者提问如何看待俄罗斯军工产业在俄乌冲突中收获的经验教训时,瓦西里·卡申当即表示,从本轮俄乌冲突来看,俄罗斯军工产业体系需要进行重塑,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缺乏为现代化、信息化战争准备新型武器,由于战前在军工领域的缺失,导致一开始俄军缺乏对乌军实施大规模精确打击的廉价低成本弹药储备,导致俄军不得不用成本高昂的远程巡航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来打击战术目标。 瓦西里·卡申承认俄罗斯军工对现代化战场的理解存在偏差,加上缺乏顶层设计和思维管理上的掣肘因素太多,造成俄罗斯军事技术和装备发展的创新太过缓慢,在俄乌冲突中,俄军发现原有的技术指标和管理规范以及相关技术标准都已经落后于时代,继而俄军目前最需要的是对技术创新的加强,以及灵活应用新技术适应战场需求。 随后,记者提问,俄罗斯精英和额济纳高层为何明明知道东大军工自主创新能力远远优于俄罗斯,在创新技术领域更是全面超越俄罗斯军工,为何俄罗斯部分精英还是排斥采购东大武器装备,仍然对双方军事技术合作心存疑虑? 瓦西里·卡申表示: 1、俄罗斯强烈的自尊心令其无法对外,特别是对东大展开技术合作,在俄罗斯部分精英和民众看来,从东大采购或引进某种军事技术、军事装备或相关军工产品时,这往往会被视为一种“羞耻”的事情,换句话说,俄罗斯“放不下面子”。 2、东大和俄罗斯在军工技术和武器装备领域的技术交流的场景太少,导致彼此之间的信任较低。 3、俄罗斯还没有准备好在主要装备上与东大展开全面合作,特别是外包业务,在某些特殊场景中,双方军工产品更多视彼此为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 4、双方在技术标准、装备目标、作战理念和其他技术领域存在巨大认知鸿沟,在联合研发上没有条件进行深度合作。

俄羅斯絕密文件曝光,若與北約開戰,先打中國周邊2個“鄰居”?

2 weeks ago

英国金融时报爆出的一堆俄罗斯军事老文件,说是绝密级别,里面藏着俄罗斯海军的训练方案。要是真跟北约干起来,第一波不是冲着欧洲那边去,而是瞄准东边的日本和韩国。这俩国家挨着中国,当邻居没问题,可俄罗斯为啥先盯着他们?这得从大局说起,俄罗斯地盘大,西边北约老挤兑,东边还得防美国在亚太的那些盟友。要是两头都烧起来,那俄罗斯可就吃不消了。 据报道,这些东西是从2008年到2014年那段时间写的,一共29份,全是俄罗斯海军用来训练军官的材料。重点就是模拟跟北约开战的情景,第一目标居然是日本和韩国,而不是直接去欧洲捅北约的老巢。文件里列了160个打击点,分布在日本和韩国各地。前82个全是军事设施,比如日本的横须贺海军基地,那地方驻着美军的航母和导弹系统;还有青森的通信站,对马海峡的监听设备,这些都是美军在亚太的要害,能监视俄罗斯的动静。韩国那边,釜山港和平泽的美军基地也在名单上,这些港口是美军补给的关键点,一旦出事儿,北约想从东边增兵就得卡壳。 剩下的目标转到民用设施上了,包括核电站、隧道、桥梁、工厂和能源中心。俄罗斯的算盘打得挺精,先砸这些就能让日本和韩国的工业和交通乱套,短期内没法当北约的后勤基地。文件还提了用什么家伙事儿,主要是Kh-101巡航导弹,这种导弹射程远,精度高,能从图-160战略轰炸机上扔,或者用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从地面发射。从俄罗斯远东基地出发,就能覆盖日本和韩国全境。这些计划不是随便写的,得基于俄罗斯的战略顾虑。北约这些年东扩得很猛,从波罗的海到黑海,老搞大演习,2024年的“坚定捍卫者”就拉了9万兵力和50艘舰艇,模拟封锁俄罗斯港口,抢加里宁格勒州,甚至对核基地来预防打击。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在欧洲的飞地,要是被占了,西线就全露出来了。 俄罗斯那边官员公开说过,这些演习就是在给他们颜色看,英国首相还跳出来说要用核潜艇和海军舰队对付俄罗斯。俄罗斯觉得被逼急了,但他们兵力有限,乌克兰那边还耗着,炮弹消耗比车臣战争全期都多,工厂三班倒也只够七成需求。要是北约从东边包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就悬了。日本和韩国在美国亚太布局里是前哨,日本横须贺基地停核航母,能堵俄罗斯出海口。韩国有萨德系统,雷达能扫半个西伯利亚,还实时追踪俄罗斯潜艇。日韩自己军力也不弱,日本2022年12月16日的新国家安全战略,说到2027年防卫预算翻到GDP的2%,加速上高超音速导弹和F-35战机,现在已经超40架了。 韩国2023年的国防白皮书升级了“三轴体系”,花上百亿美元建杀伤链,能精准打敌方基地。这些动作让俄罗斯东线压力大,美日韩三边合作还越来越密,联合军演多,规模大,美国在关岛放了B-21隐形轰炸机和航母群,把西太平洋围得严实。往回看历史,这事儿有根源。俄罗斯对日本的防备从一百多年前就有了,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海军突击旅顺,把俄罗斯舰队砸得稀巴烂,1905年对马海峡海战,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全灭,丢了旅顺和南满铁路。沙皇尼古拉二世栽了大跟头,国内还闹革命,彼得堡工人游行被镇压,政权差点崩盘。 二战时,日本关东军占东北,铁路修到离西伯利亚大铁路30公里,斯大林天天盯远东情报,1941年德国打到莫斯科,日本还在东北磨蹭。要不是中国战场拖住日本主力,苏联远东早出问题了。苏联后来跟日本签中立条约,但日本没闲着,1945年苏联才对日宣战,快速拿下东北。这些旧恨让俄罗斯现在看日本军扩,就觉得像关东军重现,历史轮回似的。文件曝光是2024年12月30日的事儿,金融时报说来源是西方情报机构,日本外务省说这暴露俄罗斯的侵略意图,韩国国防部表示要加强警戒。北约秘书长说这证明俄罗斯威胁不止欧洲,还伸到亚太。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点名,说俄罗斯计划破坏地区稳定。 俄罗斯外交部否认了,说文件老黄历,不代表现在政策,还指责西方媒体炒作,转移视线。这些文件是2014年前的,那时乌克兰危机刚起,俄罗斯跟北约关系就崩了。现在到2025年10月,俄乌冲突还打着,俄罗斯占了些地,但资源紧巴巴,西方制裁卡油气出口,军费捉襟见肘。要真跟北约全面干,俄罗斯估计没底气先东边动手。不过这事儿提醒大家,全球安全越来越复杂。北约东扩压俄罗斯西线,俄罗斯就想从东边断北约亚太胳膊。日本韩国夹在美国盟友里,位置尴尬,一边军备升级,一边得防俄罗斯导弹名单。俄罗斯的思路是,先打日韩延缓北约增兵,给西线喘口气。 但现实中,日韩防空系统升了级,日本有宙斯盾舰,韩国有爱国者导弹,加上美国在关岛的战略轰炸机,俄罗斯图-160想靠近都难。乌克兰战场上,俄罗斯精确武器耗得快,补给跟不上,西方情报还盯着他们。文件曝光时机选在2024年底,俄乌谈判没影,北约又搞2025年的“坚定飞镖”演习,一万军人、战机舰艇,九国参与。这时候爆料,能压俄罗斯,也让日韩更贴美国。亚太这边,美日韩峰会多,2025年上半年开了几次,谈联合导弹防御。俄罗斯跟中国和朝鲜走近,2024年普京访朝签互助条约,远东演习频频。但俄罗斯经济被制裁砍,GDP缩水,军工产能有限,先打日韩的计划听起来吓人,实际风险高。 俄罗斯战略思维务实,知道直接打北约难,先掐亚太补给线,多拖时间。历史教训在那,日俄战争丢远东,二战差点两线作战,现在北约东扩像德国当年。文件里军官写得明白,东线不稳,西线白搭。所以计划核心是先灭日韩威胁,再专心欧洲。但2025年科技变了,无人机、卫星情报到处飞,俄罗斯Kh-101精度高,但日韩反导网密。韩国杀伤链能打到俄罗斯远东,日本巡航导弹射程1000公里,也够着。总的来说,这文件戳破窗户纸,俄罗斯国防不光防西,还防东。日韩得醒醒,美国得加码亚太,日本首相推威慑,韩国总统批新预算。

以日本如今的實力,能夠打敗俄羅斯嗎?德國分析:一天內結束戰鬥

2 weeks ago

德国军事专家曾断言:“若日俄开战,俄军仅需一天便可结束战斗。”这种观点源自于俄日之间显而易见的军力不对称。 俄罗斯拥有5400多枚核弹头,数量位居世界之最,而日本作为无核国家,完全不具备核反击能力。 俄军现役兵力约140万,日本自卫队仅25.5万;俄罗斯坦克、装甲车数量是日本的5倍以上。 这种压倒性优势,使得任何国家与俄罗斯的全面战争都面临无法承受的风险。 不过俄乌冲突以来,全球对军事力量和战争形态的认知都被刷新了。 传统印象中的“陆军数量”和“坦克多少”已经不是唯一标准,信息战、后勤保障、工业产能才是左右胜负的核心。 而日本和俄罗斯之间虽然历史上有过战争,但今天的国际环境跟上世纪早期完全不一样,那德国专家说的还有参考性吗? 德国专家的核心观点是,日本在局部海空作战能力上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有明显优势,如果爆发有限冲突,靠压制制空权和制海权,理论上能在极短时间内控制战场主动权。 不过,他们说的“一天结束”,并不是全盘击溃俄罗斯全国的意思,而是说俄远东的军事存在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被削弱到丧失抵抗力。 这种分析之所以能传出来,是因为德国人最近在密切研究亚太安全态势,他们把俄乌战场的经验放到了印太来看,认为局部战场的迅速压制完全可能发生。 从硬实力上看,日本自卫队虽然受制于宪法,但装备水平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海上力量尤其突出,现役驱逐舰、宙斯盾舰的数量和性能在全球排名靠前,而海空一体化作战能力也早已搭建完毕。 更重要的是,日本与美国军事同盟关系极为紧密,基地和指挥体系高度融合,美国在日本有大量的军力部署和先进探测系统,这些都让日本在区域冲突中信息占优。 而俄罗斯在远东的军力近年来的确有所萎缩,很多部队和装备调往西部战场去应对乌克兰,远东地区的防御力量在兵员和装备维护上都有压力。 但光看装备是片面的,战争打到最后比拼的是国家的综合动员能力和战略目标。 日本虽然经济体量大、工业基础稳,但它的能源和粮食严重依赖进口,大规模持久冲突风险极高。 俄罗斯虽然在经济结构上有短板,可是疆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纵深巨大,即便在局部吃亏,也可以通过纵深消耗来拖垮对方。 德国分析中的“一天之内”更多是一种局部战场结果的估计,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战争终结。 再看现实制约,日本的和平宪法限制它主动发动战争的可能性,任何大规模军事行动都必须有极强的政治理由,而且要得到国内和盟友支持。 俄日之间没有签署和平条约,北方四岛争议也长期存在,但双方过去几十年一直维持非军事化状态。…

特朗普再度服軟,貝森特下周和中方談判?美國2個致命弱點暴露

2 weeks ago

事实证明中国用稀土制裁美国的做法是极为有效的,在中国的轮番反击之下,美国的致命弱点已经暴露在中国面前。 这个弱点并不仅仅是中国对稀土进行常闭管辖让美国整个高端工业体系和军工复合体在60天之内陷入瘫痪,而是中国已经找准了特朗普政府和美国经济命脉中的最大弱点。 为了不造成严重的后果,特朗普赶紧改口要和中国搞好关系,并且希望能在本月和中国见面。美国财政部账号贝森特也在积极联系中国。 现如今美国最致命的弱点是什么?面对中国关税的反击,特朗普改口又说了些什么? 特朗普深夜改口 根据外媒彭博社的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中国时间10月17日晚上拨通了中国的电话,预计下周双方将会在马来西亚举行再次会谈,这已经是中美之间的第五轮的贸易谈判。 除此之外,特朗普也表示,他所威胁对中国商品征收的高额关税将难以持续,和中国相处的很好,未来韩国的会议如期的举行,中美之间的最高领导人会见面。 受到特朗普言论的影响,昨天晚上美国的股市和金融市场普遍反弹,避险性的资产黄金和美国国债则受到了抛售。 现在的美国已经完全没有了任何的经济支柱,金融业已经成为了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华尔街的天变了,美国的经济就会立马陷入到衰退和萧条之中。 所以每一次美股有大幅波动,立马就会触及到美联储和特朗普政府的神经,美国高层也明白,美国的经济已经空心化了,美股上涨是美国富人获取财富和资产保值的唯一途径。 美国政府已经失去了美国民众的支持,如果美国的富人财富也伴随着美股的下跌而蒸发,美国政府就失去了唯一的支持了。 现在的华尔街不愿意看到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税和贸易战升级,所以特朗普就不敢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中国没有给他台阶下,所以他就造梯子给自己下坡,甚至不脸面,对中国服软,要说和中国相处的很好,并且隔空喊话,希望月底在韩国能够和中国最高领导人会面。 现如今中国已经拿捏住了特朗普政府的命脉了,中国不进口美国的农产品和能源产品就等于锁死了特朗普的票仓。 失去了这个群体的支持,特朗普能否安全度过下一个任期,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在拜登政府时期,已经把特朗普定义为罪犯了。 美国和特朗普的致命弱点 现在中美之间的底牌已经很明显了,美国经济致命的弱点,正是一些人引以为傲的金融产业,包含美股和美债在内的美元资产。 只要美元资产下跌,美国经济就会立马陷入到崩溃之中,特朗普不敢赌也不能赌。 而特朗普的致命弱点就是他的票仓,特朗普更不敢赌如果在下一个任期他所培养的势力没有获得任何权利,他的结局会有多惨。 但即使中国不对特朗普下手,美国未来面对的结局也不会太好。 目前大家都在担忧,新一轮的全球经济衰退要来,也正是因为全球经济这块蛋糕不够分了,所以中美之间才会打关税战和贸易战。…

英媒勸特朗普,還是算了吧!即便31國聯手,趕上中國還要5年

2 weeks ago

中国的稀土管控,精准地打击了美国产业链的痛点,卡住了美国军工以及高科技产业的七寸。让美国政府几番挣扎都逃不出中国撒下的产业链大网。 气的美国财长贝森特在10月15日的时候直接失控,指名道姓的批评中方代表,引发了全世界的轰动,不少媒体和网友都开始指责贝森特的专业性,质疑特朗普政府的用人标准,质疑贝森特违反国际谈判规则,在外交上严重失礼的人能否继续担任中美谈判代表? 要说最近中美经贸这摊子事,完全是美国自己先掀的桌子。中美马德里会谈刚结束没几天,美方转身就忘了磋商时说的客气话,短短20多天里密密麻麻出台20项对华打压措施,把谈判的诚意扔得一干二净。 9月底先是搞了个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穿透性规则,绕着弯子把几千家中国企业都算进了限制名单,10月14日又硬要落地对华造船“301”调查的港口费措施,明摆着就是不想好好谈。 中方这边忍了又忍,终于在10月9日亮出了稀土这张牌。商务部和海关总署一起发了新规,在之前管制的基础上加了钬、铒这些稀土元素,总共12种关键稀土物项都得走审批流程,尤其是半导体、军工用的磁材、靶材这些产品,卡得特别严。 别小看这东西,稀土号称“工业味精”,美国的F-35战斗机发动机、核潜艇声呐,还有手机芯片、人工智能服务器,哪样都离不了它。之前就有美国军工企业偷偷抱怨,稀土断供的话,导弹生产线都得停摆。 这招直接戳中了美国产业链的命门。要知道,美国自己的稀土矿虽然有储量,但多年没好好开发,提炼技术更是跟不上,80%以上的稀土加工产品都得依赖进口,而中国正好在稀土分离提纯这块占着全球领先的份额。 新规一出来,美国高科技企业先慌了神,英伟达、高通这些公司赶紧排查供应链,生怕关键部件断供;军工企业更急,直接找白宫要说法,说再这么耗下去,武器装备交付都得延期。 最有意思的是,中方早就把话说在前头了。新规出台前,特意通过双边机制给美国、欧洲这些国家都通了气,明确说了民用的、合规的申请肯定给批,甚至还会优化流程缩短审核时间,就是怕大家误会。 说白了,这不是要断谁的活路,就是针对那些把稀土拿去造武器、搞单边制裁的行为。可美国偏要往歪了想,觉得中方是在拿捏他们,这下自己先乱了阵脚。 稀土新规落地没几天,美国财长贝森特就先绷不住了。10月15日公开场合指名道姓批评中方代表,话里话外全是火气,那失态的样子一下子传遍了全球。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不光各国媒体说他不专业,连美国网友都吐槽:“谈判谈不过就骂人,这是小学生吵架吗?”更有人直接质疑特朗普政府的用人标准,让这么个不懂外交礼仪的人当谈判代表,能谈出什么结果? 中方这边反应很快,商务部第一时间就站出来表态,直指贝森特“严重歪曲事实”,还把八月份的老底都掀了出来,让他想狡辩都没机会。原来今年8月底,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特意去美国沟通,当时就跟美方说了,造船业的301调查措施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中方一直抱着诚意在磋商,还主动提了合作建议。 结果美方根本不当回事,转头就把限制措施落地了,中方这才依法对涉美船舶收特别港务费,完全是被动防御。 这下全世界都看明白了,贝森特这通发火根本就是“无能狂怒”。美国自己先破坏规则,被中方用稀土精准反制后,拿不出解决办法,只能靠骂人来撒气。有外媒评论说得挺实在:“要是美国真占着理,犯得着让财长当众失态吗?这分明是自己产业链被卡了脖子,急得没辙了。” 更打脸的是不少国家其实都理解中方的做法。商务部后来透露,新规出台后,已经有好几个国家和地区主动来找中方沟通,想好好聊聊合规出口的事。 反观美国,一边喊着供应链不安全,一边又不停加征关税、搞实体清单,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贝森特这一闹,不光没帮美国找回面子,反而让更多人看清了美国在经贸对峙中早就没了优势。 就在贝森特闹得沸沸扬扬的两天后,英国广播公司BBC直接贴脸开大,10月17日发了篇《中国找到了特朗普的痛点——稀土》的文章,把话说得明明白白。 文章里一点没绕弯子,直接点出美国这20天的20项政策就是“自找不痛快”,中方的稀土新规根本就是被逼出来的,现在这把利剑已经悬在美国政府头上了。 BBC不光说了现状,还帮美国算了笔账。文章里提到,就算美国拉上31个盟友一起搞稀土替代,最少也得5年才能赶上中国现在的产业链规模。…

中美“稀土戰”第7天,澳方給美國送上外援:要多少稀土就賣多少!

2 weeks ago

中美“稀土战”进入第7天,澳大利亚给美国送上外援,真能解特朗普的燃眉之急吗? 中方稀土反制令美方犯愁 自从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稀土出口管制新规后,美国财长贝森特就急得不行,一边警告、一边威胁要采取行动。 美方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这种紧张源于美国对中国稀土的深度依赖: 一架F-35战斗机需要数百公斤稀土制造隐身涂层和雷达系统,特斯拉电动车的驱动电机离不开稀土永磁体,而这些核心材料的供应链,长期被中国主导。 更让美方揪心的是,中方此次管制精准覆盖了钬、铒等重稀土元素及离心萃取机等关键设备,恰好击中了美国产业链的 “软肋”。 就在贝森特四处呼吁盟友联手时,澳大利亚主动站了出来。 澳部长访美会见贝森特 10月16日,澳大利亚国库部长查默斯在华盛顿与美国官员会谈时明确表态:“澳大利亚完全有能力满足美国乃至全球其他市场的稀土需求。” 暗示无论美方要多少稀土,澳大利亚都能提供稳定的供应。 此前澳驻美大使陆克文也早早就放出话,称澳大利亚有足够的矿业实力,随时准备协助美方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从这个表态上来看,澳大利亚的底气似乎挺足。 作为全球稀土储量靠前的国家,其矿业企业在开采领域确实有成熟经验,甚至已与美国企业合作计划在美国德州建稀土分离厂。 但现实很快给这份热情浇了冷水——“就算美国和所有盟友把稀土当做国家级项目,赶上中国至少也需要5年。” 澳大利亚关键矿产研究员玛丽娜·张的这句话,精准点破了美澳合作的尴尬处境。 澳研究员点出美澳稀土合作的现实困境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中国在稀土产业的深层优势。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曾指出,中国的稀土优势更多体现在技术上,分离技术全球领先,几乎让所有西方同类企业在竞争中倒下。 比如稀土分离中,关键的串级萃取技术,中国不仅能实现更高纯度的分离,还能将成本控制在欧美企业的三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形成从开采、冶炼到设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而美国自己的报告早在2016年就估算,仅建成国内供应链就可能需要15年。…

關鍵時刻,莫迪突然選邊站隊,特朗普昭告天下,稱中國會是下一個

2 weeks ago

印度终究还是让俄罗斯失望了,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莫迪已经“跪了”,下一个就是中国?俄罗斯正在等着看印度的抉择。 据观察者网报道,在美国威胁施压俄罗斯之际,特朗普突然对外宣称,印度总理莫迪已经向他保证,该国不会继续从俄罗斯购买石油。 这给了他莫大的信心,声称是时候也让中国,采取同样的行动了。 然而,在西方集体制裁俄能源的时候,印度都没有放弃进口俄油,这到底是特朗普放出的假消息,还是确有其事呢? 很快,印度方面就做出了回应,同样出乎外界的预料。 特朗普称印度停止进口俄油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表示,印方一直在努力扩大美印之间的能源合作,确保能源价格的稳定和供应可靠,是印度能源政策的目标,印度会根据市场情况扩大印度的能源来源、实现多元化发展。 客观而言,尽管针对特朗普放出的消息,印度没有做出正面回应,但从扩大美印能源合作、多元化发展这些表态不难看出,印度大概率是要将部分能源采购计划,转向美国了。 那么,之前还梗着脖子,宁愿缺席联合国大会,也不肯对美低头的莫迪,为何会突然改变态度呢?从另一个印度高层的回应里,或许能看出原因。 在谈到美印扩大能源合作的计划时,印度首席贸易谈判代表阿格拉瓦尔透露,新德里不排除会将美国能源的采购量增加一倍,以此减少美国对印的贸易逆差,从而推动双边贸易协定的谈判。 也就是说,加大对美国能源的采购,恐怕是特朗普在贸易问题上,给莫迪开出的条件,毕竟美方就是拿着所谓的贸易逆差,作为对他国加税的借口。 莫迪与特朗普 只要印度点头,美国就能“一箭双雕”,既能高价出售自己的能源,也能借此打击俄罗斯的能源出口。 然而,俄罗斯会容忍印度这样“背刺”自己吗?克宫也给出了两种态度,其中不乏敲打的意味。 普京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印度奉行独立自主的能源政策,俄方相信能继续维持双方的合作,会关注印度的官方声明; 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则强调,俄方会继续跟“友好伙伴”开展合作。 如果印度因为美国,减少、甚至放弃采购俄罗斯的能源,还能被视为俄罗斯的“友好伙伴”吗?这恐怕也是俄方给莫迪政府的暗示,印俄两国的合作,不该受到美国的影响。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 不过,从当前各方的表态来看,印度这边恐怕已经做好准备,通过牺牲俄罗斯的利益,来平复美印之间的关税争端了。 好在,俄罗斯还能信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