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把美國坑了?NISAR衛星發射10多天,太平靜了,沒任何消息

3 months ago

又被印度坑了?跟美国联合发射的“NASA-ISRO合成孔径雷达”又没反应了?已经报废了吗?还是遇到什么大问题不敢说呢? 的确,这真的是“太平静”了,发射了10多天了,按照JPL在发射成功后的视频画面之中的情况来看,如今已经在进行探测工作了,结果呢?无论是美国,还是印度,10多天了都没有任何的反应,这是什么情况?这好歹也是大半个月的时间了,要是依照印度的风格,是不是应该早就发布成功了。 所以,这让很多人都在质疑,印度美国合作的卫星真的已经“嘎了”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详细看看。 10多天了!NISAR卫星没任何动静 这一颗卫星可以说是美国与印度合作之下最为强的一颗卫星,的确它的实力不可小觑,监控地表的能力能够达到厘米级,要是进行军用,那真的就是“天花板”,根据公开的资料数据显示,其NISAR到达预定轨道(轨道高度747公里、轨道倾角98.4度)后将展开一个直径12米的圆形天线并反射信号。 该卫星每12天扫描地球两次,测量地球表面小至一厘米的垂直物理位移,即使在云层遮挡下和夜间也不间断测量。 看到没?1厘米都可以进行识别,可以想象一下,真的是太可怕了,当然,这一颗卫星的耗资也不少,耗资10多亿美元的卫星,是有史以来第一颗在两个不同波长进行雷达观测的卫星。其中NASA制造的雷达工作波长为24厘米,而ISRO制造的雷达工作波长为9厘米。 所以,在发射之后,完全是全球之中的“宇宙针眼”级别的卫星了,这从实力上来说,的确不可小觑。 然而呢?这一颗卫星在7月30日发射之后,一直都是悄无声息的模式,无论是美国,还是印度,都没有进行任何的说明,这就是让很多人有点想法了,这难道出问题了? 的确,这有点不科学,在发射之后,虽然印度,美国当天给出说明了,那就是收到了其传输的信号,但是过后,一直就没有消息了,依照JPL此前公布的对发布的视频来看,其NISAR将在入轨后的第6天开始部署,第10天开始展开大型环形天线,然后进入到正常的任务流程之中,到那时结果呢? 这10多天过去了,正常情况来说也部署好了,并且也应该有相关性成果了。然而美国,印度方面都没有进行任何的说明,也没有给出任何的数据成果,探索成果。 所以,这真的是平静到令人可怕,到底是是不是真的出问题了,还是没有看到什么成果,还是在等待什么时机的到来,然后进行相关的公布了,这与美国,印度在发射前的对外说明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而且对于印度来说,此前月船三号成功了都是疯狂了,结果这一次还没有反应,也没有看到谁在说,这感觉是有点不寻常一样。 印度又把美国坑了?真的又出现问题了? 的确,大家现阶段的想法就是这样,似乎印度又把美国坑了一样,但这里只能说,还没有确定消息前,这无法说明什么,毕竟美国,印度都还未全面宣布这一件事情。 同时,就算是真的有问题,按照常理说,美国印度会很快的宣布,就如印度在今年登月任务上,其雅典娜月球着陆器失败了,并且跟随一起进行的月球轨道器出现问题,都是很快对外说了问题,过后还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尝试拯救,太空救援,但是没有成功,也是对外明确说明了的,但NISAR卫星还没有任何的动静,正常情况来说,可能还没有出现什么大事情。 但也有可能是真的遇到了什么问题,还在继续处理之中,所以,外界无法肯定他们到底在“玩什么把戏”,反正没有办法给出确定,就看后面印度或者美国会不会说明了,这里大家也不知道咋回事,也没有什么猜测的问题、 只不过,不少人都觉得跟印度合作似乎没有什么航天好事情一样,动不动都出问题一样,这里怎么说呢?印度的航天水平的确不怎么样。 但是相对来说,在部分领域也还是可以,就如其登月,好歹也是全球具有登月实力的国家,虽然依赖了欧美的测控问题,但是印度的月球着陆器还是自己研究的,这一点没有多大的问题。而且成本是低到可怕,月船三号成本只有7000多万美元,这在后面美国都希望印度给他们说明一下技术如何做到的。 只不过印度也不愿意,说是自己的“独家绝技”,所以,这印度走得低价航天,还是有点凶猛,会不会在NISAR卫星上用了一些低价的东西,引发问题出现呢?就看后面美国,印度会不会进行相关性披露了,只能说一切都还在变化之中。 要是真的损失了,还有点可惜?…

菲律賓35艘船圍黃巖島,美軍艦也加入亂鬥,解放軍劃下落彈區

3 months ago

8月11号那天,南海的风就没停过。菲律宾一下子凑了35艘船,打着给渔船送补给的幌子,硬往黄岩岛海域闯。这阵仗,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哪是送补给,分明是想搞事情。 中国海警没含糊,跟监、外逼、拦阻管制,一套操作下来,把这些船全给劝回去了。现场视频看得清楚,咱们的船动作专业,寸步不让,从头到尾都占着理。毕竟,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谁也别想耍赖。 本以为菲律宾吃了亏能消停点,没想到才过了不到48小时,美国人又跳出来了。8月13号,美舰“希金斯”号没打任何招呼,直接闯进黄岩岛领海。这船隶属于第七舰队,就驻扎在日本横须贺,跑这么远来南海,要说没预谋谁信? 解放军南部战区反应更快,军舰立马跟上,跟踪监视、警告驱离,一套流程行云流水。当天就把消息放了出来,明明白白告诉全世界:这儿的情况,我们门儿清。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菲律宾为啥非得凑这个热闹?马科斯在国内的支持率跌得厉害,转移视线的心思早就写在脸上了。之前瞎扯台海问题被中方警告,转头就拿南海说事,无非是想挑动国内情绪,给自己拉点票。更关键的是,他想讨好美国。这些年菲律宾跟着美国跑,以为能捞点好处,殊不知自己就是人家棋盘上的一颗子。 美国呢?算盘打得更精。第七舰队发言人还嘴硬,说是什么“根据国际法开展航行自由行动”。这话骗骗外行还行,内行人都知道,美国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都没批准,这会儿倒拿国际法当挡箭牌,不觉得脸红吗? 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的包毅楠说得透彻,这是特朗普第二次任内美军头一回闯黄岩岛领海,上一次还是2019年。为啥选这个时候?2024年11月咱们刚公布黄岩岛领海基线,美国人这是来挑战来了,想告诉外界他们不承认。 还有个更直接的原因,给菲律宾撑腰。菲律宾11号刚被驱离,13号美军就来,这不就是明着站队吗?丁铎研究员说得对,美国就是想试探咱们对黄岩岛的管控能力,同时也是做给盟友看,显得自己还有影响力。 但他们怕是打错了算盘。解放军这次主动公布消息,就是亮明态度:黄岩岛的事儿,我们说了算。张军社专家说得好,南海航行自由从没受限制,美国人嚷嚷着“维护自由”,说白了就是想搞霸权,想管别人的事儿。 更有意思的是中方划下的禁航区。从8月13号到15号,每天下午1点45到3点45,南海部分海域搞军事训练,禁止驶入。算下来正好6小时,不长不短,意思却很明确:这是咱们的地盘,该练的本事我们天天练,谁想撒野,先掂量掂量。 有人说这是“落弹区”,其实更像是一道防线。解放军在这儿的部署,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从海警的常态化巡逻,到海军的随时待命,再到这次的军事训练,等于给黄岩岛布下了天罗地网。谁来都一样,想越线?没门。 说到底,美菲这一连串动作,看着热闹,其实破绽百出。菲律宾想靠挑事转移矛盾,结果只会让自己更被动;美国想靠军舰秀肌肉,只会让更多国家看清它霸权的真面目。 咱们的态度一直很清楚: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黄岩岛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地方,南海的和平稳定,也不是谁想搅就能搅乱的。解放军手里的家伙硬,心里的底气更足,不管是35艘船还是多少艘舰,敢来犯事儿,就别怪咱们不客气。 接下来的日子,南海可能还会有风浪,但有一点肯定不变: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决心,比黄岩岛的礁石还硬。谁要是不信,尽管来试试。

52位專家預測,大陸收復臺灣前,會有一個前兆,美不會等最後時刻

3 months ago

台海问题一直是个烫手山芋,大家都知道,大陆和台湾的关系紧张了好多年,现在国际上很多人都在盯着看下一步会怎么走。 去年年初,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搞了个调查,找了52位美国专家和35位台湾专家聊了聊他们对大陆对台策略的看法。 结果显示,如果大陆要动真格的,很有可能先来个隔离或者封锁,而不是直接派兵登陆。这就成了个明显的前兆,美国那边也不会傻等大陆军队上岸才反应,早早就得插手。 专家们觉得,这种渐进式压力能让大陆在不引发全面战争的前提下,慢慢挤压台湾的空间。台湾那边能源依赖进口高达97%,天然气储备只够用11到14天,要是切断供应,电力系统很快就瘫痪,制造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得停摆,全球经济都得跟着抖三抖。 美国专家中,63%认为隔离行动就会触发美军回应,封锁的话比例升到79%,如果封锁还带点有限打击,那高达88%。这说明美国把台湾当成战略要地,不会拖到最后关头。 专家们眼中的台海危机起点 隔离呢,就是用海关检查、限制船货流通等方式搞经济施压,不用动枪动炮,就能让台湾喘不过气。封锁更狠,直接用军力围住海域,切断海上补给线。 专家们说,这种策略聪明在哪?它能逐步升级,给各方留点回旋余地,但对台湾的打击是实打实的。台湾专家也同意这点,他们觉得大陆军力在快速提升,2024年报告出来时,就已经看到大陆在周边搞大规模演习,模拟封锁场景。 近年来大陆的军演越来越频繁,强度也上去了,这不是闹着玩的。调查显示,当时有68%的美国专家觉得在2024年台海危机很可能爆发,台湾专家比例是58%。 大家都知道,台湾的弱点在能源上,进口依赖那么高,一旦隔离实施,电力产能掉到正常水平的20%,工厂关门,失业率飙升。专家们还提到,半导体产业是台湾的命根子,全球芯片供应链断了,苹果、英伟达这些公司都得头疼。 这份报告不是孤立的,CSIS后来又出了几份跟进,比如2024年6月的《中国如何隔离台湾》,详细画了两种场景:一种是海关主导的准军事隔离,另一种是海军参与的封锁。 里面分析了大陆的动机,主要是想通过压力逼台湾让步,而不直接打仗。专家们觉得,这比非和平解放靠谱多了,因为非和平解放需要大规模登陆,风险太大,成功率不高。 CSIS的另一份报告《灯光熄灭?模拟中国封锁台湾》,2025年刚出,就用兵棋推演测试了封锁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台湾在封锁下撑不了多久,尤其是能源短缺。 天然气储备11到14天用完,电力系统崩盘,社会运转就乱套了。专家们指出,大陆的军力在2025年已经很强,海军舰艇数量多,导弹精准,能有效实施封锁。 2025年3月中旬,大陆搞了次大演习,43架飞机和舰艇进入台湾防空识别区,模拟的就是封锁行动。太空部队指挥官安东尼·马斯塔利尔当时就警告,说这些演习复杂度越来越高,很难分清是练兵还是真准备动手。 演习从3月开始,扩展到台湾北部、南部和东部海域,舰艇阵列摆开,战机编队飞过,明显在实战化。大陆称这是对分裂势力的警示,但专家们看得出,这是为潜在行动铺路。 台湾的汉光演习在2025年7月9日到18日举行,史上最长10天,动员22,000预备役,首次用上了美国卖的高机动火箭炮系统。里面模拟了大陆非和平解放场景,测试分散指挥能力。专家们觉得,隔离封锁这种前兆更现实,因为它成本低,灵活性高。 美国的红线与早期介入 美国不会等到大陆登陆才动,这点专家们说得明明白白。调查里,63%的美国专家认为隔离就开始干预,79%针对封锁,88%如果封锁加打击。 为什么这么早?因为台湾对美国战略重要,丢了台湾,印太平衡就破了。2025年以来,美国批准了对台军售,总额超过28亿美元,包括高机动火箭炮和情报共享。…

美軍終於下場,9000噸大驅入侵中國領海,解放軍6艦1機強勢驅離?

3 months ago

美方最新航行自由行动报告披露,2025年8月,美军“朱姆沃尔特”级9000吨级驱逐舰强闯中国南海相关海域。权威数据显示,区域内解放军共出动6艘主力舰艇和1架固定翼反潜巡逻机,展开高强度实兵拦截。事态骤然升级,全球聚焦东亚局势。 大驱现身,海上风暴骤起 8月上旬,美国海军“朱姆沃尔特”级隐形驱逐舰在南海海域高调现身。该舰以近万吨级排水量和最先进雷达隐身性能,成为本轮海上对峙的“主角”。Flightradar24与多家权威防务媒体同步跟踪,美军舰队逼近中国岛礁12海里线,行踪异常高调。 社交平台X上,数十万网民实时围观美舰轨迹。美舰此次行动并非孤立事件,恰逢俄美首脑会晤、阿拉斯加局势紧张、亚太多国军演密集期间,海上气氛骤然紧张。美舰选择在此时现身,令外界普遍认为其具备极强政治信号。 美军的“海上幽灵”与战略赌注 美国“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自服役以来,始终是全球瞩目的高端战舰。单舰造价高达75亿美元,采用全电推进、相控阵雷达、垂发导弹系统,具有极强防空、反舰与对陆打击能力。隐身外形设计令其雷达反射面积缩小至万吨级舰艇中的最低水平,被美海军誉为“海上幽灵”。 如此先进的舰艇突然闯入中国南海争议海域,显然不是例行巡航。数据追踪显示,该舰在8月12日清晨由关岛基地出发,中途多次关闭AIS信号,规避侦察。进入南海后,先后靠近永暑礁、渚碧礁方向,在距离中国岛礁最近时仅约9海里。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强调,此举是“维护航行自由”,并称不会被任何国家“非法主张吓退”。但美方的行动,显然带有试探中国反应、验证南海局势底线的用意。 解放军“6舰1机”出动 美舰逼近中国主权岛礁后,南部战区海军火速反应。官方数据显示,解放军在15分钟内集结了052D型驱逐舰、054A型护卫舰、056A轻型护卫舰等共6艘主力舰艇,迅速向事发海域机动。同时,一架空警-500固定翼预警机和运-8反潜巡逻机升空,对美舰实施全程监控。 多方权威航迹数据显示,解放军舰艇以“扇形阵”切断美舰航线,预警机在高空锁定美舰信号。海上对峙持续近3小时,期间美舰多次变向试图突围,均被中方舰艇逼迫转向。无线电警告与舰炮火控雷达多次锁定,气氛空前紧张。 现场视频片段显示,双方舰艇最近距离不足1海里。英美多家媒体评论称,这是2025年以来最危险的南海海上对峙。美国《防务新闻》援引多位专家观点称,解放军此次反应速度和兵力调配“前所未有”,显示中国对南海主权底线毫不妥协。 南海博弈进入高烈度阶段 本轮南海对峙并非孤立事件。8月中旬,亚太局势波诡云谲。俄美阿拉斯加高峰会刚刚落幕,美方在西太平洋多点展开高强度军事演训。菲律宾宣布与美方加强防务合作,澳大利亚、日本军舰也频繁出现于南海周边。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在8月15日发布会上明确警告,美方一切挑衅行为都将遭到坚决反制。多家智库报告指出,南海已成为美中两军技术、兵力、意志的“硬碰硬”战场。美舰此次闯入,极大考验中国海空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军此次出动舰艇数量和空中力量,均创近年南海应对记录。多维度协同作战体系初步显现,舰机协同、电子干扰及情报侦察实现无缝对接。美舰虽号称“不可视”,但全程被锁定,显示中国在区域信息化作战中的优势。 博弈升级,风险与机遇并存 美军大驱闯入中国领海,激起东亚多国高度关注。东南亚多国媒体密集报道,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均表达对局势失控的担忧。新加坡防务智库公开分析,南海任何大型军事摩擦都可能引发区域连锁反应。 与此同时,俄美高层会晤未能缓和全球紧张局势,美军全球部署进入高强度“备战”阶段。南海、台海、朝鲜半岛三大方向频现美军舰机动态,显示美国对西太平洋区域持续高压。 中国学者指出,美军频繁挑战中国底线,意在测试中国海军快速反应与规则制定能力。解放军此次“6舰1机”联动,已向外界释放清晰信号:中国对于主权与安全的维护意志已进入新阶段。…

繼稀土之後,美國又一關鍵行業被中國卡脖子,法國人一臉的嫉妒

3 months ago

2025年8月,钨,这种被称为“工业牙齿”的金属,在全球供应链上突然成为中美科技战的新焦点。全球82.7%的钨产量、50%以上的钨储量、几乎全部高端加工能力都被中国牢牢掌握。法国媒体一片酸溜溜,欧美高科技和军工巨头则焦虑万分。 钨:高科技与军工的“命门” F-35战斗机的发动机叶片、M1主战坦克的穿甲弹、全球最尖端的芯片制造工艺、半导体领域“隐形冠军”,都离不开钨。这个金属因其超高的熔点(3422℃)、极高的密度和硬度,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牙齿”,而且它的用途远不止于此。2025年7月,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钨等关键金属的出口许可、配额和监管标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法国《世界报》直言,欧洲先进材料企业已处于“被动等待”的尴尬境地。 中美科技脱钩呼声四起,但事实是,就算美国2025年上半年在德州实验室实现了99.1%纯度的氧化镝样品突破,距离能够自主大规模量产还差十万八千里。钨的局面更惨:美国2023年仅生产5000吨,远低于中国的6.7万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对外依赖度已超35%,而在高端钨制品上,依赖中国已接近100%。 钨不仅支撑起战机、导弹、坦克等高端军工的“硬实力”,也深藏在芯片、激光器、医疗设备这些高精尖产业链中。美国芯片巨头今年夏天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中直言,如果没有钨,全球90%以上的高端芯片产线都可能停摆。韩国和日本的半导体厂商同样感受到压力,钨价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累计上涨超过120%。 供应链危机蔓延 白宫2025年8月的“关键矿产战略项目”是一次豪赌。几十亿美元资金涌向非洲、南美、阿拉斯加等地,试图寻找新矿脉。但现实并不美好。刚果(金)局势极不稳定,南美环保抗议此起彼伏,阿拉斯加的勘探项目受制于北极生态保护红线。即使发现新矿,从建设到投产周期至少8年以上,且成本高得惊人。 美方还尝试通过越南、墨西哥等国家“曲线进口”中国钨产品,但中国商务部2025年新规直接将中间品、半成品及高端钨制品纳入穿透式监管,堵死所有绕道路径。法国供应链专家直言,欧美在金属原材料领域被“卡脖子”的现实已成定局。 钨只是冰山一角。《金融时报》披露,2025年中国还同步加强了对铟、镓、锗、碲等金属的出口监控。法国高科技圈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与无奈:钨、锗、铟、碲、镓,这些金属像化学元素周期表一样,被中国逐一纳入“重点监管”,而每一项都对应着欧美的芯片、通讯、显示、清洁能源等核心产业。 美国CSIS的最新报告显示,即使全力投入,重建独立供应链的时间也要10年以上,投资规模将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企业现有库存最多可维持60天,一旦断供,相关产业将不得不停工等待。 产业链博弈升级 中国不再满足于“矿石大国”的定位。2024年出台的《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明确提出,钨矿开采总量将严格受控。各大钨企联合上调出口门槛,推动中间品、高端产品出口标准化、差异化。中国已实现从原材料到高端制品的全产业链闭环,彻底甩开西方国家。 法国媒体感叹,欧洲曾自豪于自己的工业体系,如今不得不依赖中国的“钨阀门”开关。2025年7月3日,中国对稀土、钨、铟、碲、钼等金属宣布出口审批全面收紧,欧美先进制造业顿感“如坐针毡”。F-35、M1坦克、光刻机、燃气轮机、太阳能电池板,每一项都被钨等关键金属“卡住七寸”。 美国尝试技术替代和材料回收,但进展缓慢。相关领域专家指出,钨的物理化学性能几乎无可替代,现有的可替代材料无论在熔点、密度还是机械强度上都远不及钨。回收则因成本过高、技术门槛高,难以形成产业规模。美国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合作开发新矿,但矿石品位低、提炼技术落后,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产能。 关键金属“组合拳” 2025年,中国将监管对象进一步扩展至锗、铟、镓、碲,覆盖了光通信、半导体、显示面板、太阳能等高科技产业的原材料与关键部件。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最新全链条监管政策,首次将原材料、中间品、核心零部件全部纳入出口审批清单,打破了欧美企业通过第三国转口规避管制的幻想。 全球供应链格局由此发生深刻变化。欧美传统的“全球买资源”模式全面失灵,产业链底层的根基被迫重塑。法国高端磁体企业、德国精密制造巨头、日本半导体公司集体呼吁欧盟和本国政府启动“资源战略储备”,但一时间难以见效。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纷纷加大对稀土、钨、铟等金属的回收和再利用研发投入,但行业人士普遍认为,短期内难以形成大规模产能。 中国的战略目标已发生本质变化。过去,中国以资源、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如今则转向以技术、标准和高端制成品出口为核心。2025年8月,全球高科技和军工产业链结构迎来深刻变革。供应链安全、产业链深度成为全球博弈新焦点。CSIS和《经济学人》分析称,未来10年内,西方国家与中国的“脱钩”几乎不可能实现,结构性依赖已成常态。 钨的“卡脖子”效应让全世界清楚看到,全球高科技博弈的主战场,已然从谈判桌移向了那条看不见的产业链深处。谁能掌控关键原材料、谁能把握全链条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未来。欧美只能望“钨”兴叹,而中国的供应链优势,正悄然改写世界格局。

特朗普讓步,中美成最大贏家?歐盟加拿大日本,中方重手進行反製

3 months ago

文 | 观律鸣法 编辑 | 翊星辰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随着特朗普在中美联合声明上签字,中美关税之间的较量又暂时告一段落,就当外界以为中美关系会暂时稳定之时,中方却突然对欧盟、加拿大和日本等展开了清算反制。 中方轻易不出手,一有动作,背后定然是有深意,那这次,中方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中方的考量 8月11日,白宫灯火通明,特朗普团队在最后期限前签下那份行政令。 外界本以为他会选择强硬到底,毕竟距总统选举只剩不到三个月,可他最终选择按下暂停键,换取喘息。 美国通胀率刚刚在7月冲上4.3%,中西部的农场主们苦于大豆滞销,四处求援。特朗普知道,如果继续顶着关税高压走下去,损失的只会是自己的中期选票。 而且,这次暂停并非全面退让,10%的基准关税被保留,美方还在声明后的小字里加上对“特定敏感技术”的出口限制未做调整。 这说明,白宫仍把技术安全放在第一优先,而不是市场畅通。 中方这次没有等着美国出招,8月12日凌晨的联合声明发布前,北京方面已经做出一系列动作。4月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的22家美企被分成两组处理,4月4日那批暂停90天限制,4月9日那批直接解除所有管控。 中方清楚哪些公司只是被裹挟进来,哪些才是“伤害中国核心利益”的主谋,而另一边,稀土出口审批依然悬在美企头顶。 这根“金箍咒”没有解开,只是暂时松了,中方没有放弃主动权,只是不想在这个时间点激化矛盾。 北大一位国际关系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得直接:“这是一次极具战略弹性的调整,它给了对方回旋空间,也给了自己更多选择。” 赢家,未必只有中美…

印度人問:假如中印開戰,中國能擊敗印度嗎?俄羅斯專家給出答案

3 months ago

话说,印度网友在Quora和Reddit这类地方,总爱抛出这种问题:要是中印真打起来,中国军队能干得过印度吗?他们问得挺自信的,觉得印度这些年买了不少武器,军队规模大,地形还占便宜。其实,这类讨论从2017年洞朗对峙开始就没停过,到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更是热得不行。印度人觉得自己国家已经是世界第四大军力,不再是1962年那会儿的样子了。可俄罗斯专家瓦西里·卡申看过这些言论后,给出的看法挺冷静的,他说印度在这种对抗中基本没胜算,因为中国在综合实力上占上风太多。 瓦西里·卡申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还是高等经济学院欧洲和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他研究中国军事和中俄合作很多年,写过不少报告和书。比如,他在2018年的一份CNA报告里分析中俄国防合作,说中国军工体系发展快,俄罗斯和中国合作能互补,但对中国来说,这合作让它在亚洲更稳。他在卡内基基金会文章里也提过,中俄军事伙伴关系让美国头疼,但俄罗斯没啥损失。在中印问题上,卡申在2020年左右的访谈和文章中指出,中国军事现代化步伐大,印度想追上不容易。他在瓦尔代俱乐部讨论时,说中国军力增长对周边影响大,印度得小心评估风险。卡申的观点基于数据,不是空谈,他提醒印度,别光看空军或导弹单项,得看整体。 先说空军这块,印度人老觉得自己在高原作战有优势,因为西藏海拔高,中国战机负载低。可卡申分析过,中国可以用内地基地的轰炸机和导弹避开这个短板。中国歼-20隐身机数量多,印度苏-30MKI虽多,但技术上落后一代。中国东风导弹系列储备大,能先打击印度机场,印度布拉莫斯导弹数量少,消耗不起。卡申在2019年视角节目里说过,中国导弹精度高,网络作战强,印度防空网有漏洞,一旦开打,中国能快速瘫痪印度指挥系统。 陆军对比更明显。中国军队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高,正往智能化走,印度还在努力全面机械化。中国东风系列和PHL-191火箭炮射程远,能覆盖印度边境基地。印度军队密集度高,中国一轮炮击伤亡比率可能是1比30。卡申在俄罗斯全球事务杂志文章里提过,中国经济体量是印度五倍,能支撑长期作战,印度后勤跟不上。中国有本土无人机工业,印度靠进口,价格贵,用起来舍不得。 海军上,中国优势更大。中国航母有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印度维克兰特舰刚服役,经验少。中国在印度洋有补给点,印度海军虽有P-8I反潜机,但整体吨位和导弹覆盖不如中国。卡申在2022年文章里说,中国海军扩张快,对印度来说是压力,俄罗斯卖武器给印度,但中国自己产的更先进。 经济和后勤是关键。卡申强调,开战不是只比武器,还比钱和补给。中国军工链完整,能自产预警机和教练机,印度没这个能力,得花大钱进口。卡申在高等经济学院报告里指出,中国空间设备多,卫星侦察强,能实时监控印度动向,印度网络战弱,容易被干扰。印度从美欧俄买武器,但买不到最顶尖的,卖家总留一手。 印度人为什么这么自信?Quora上不少印度网友说,印度空军在高原有优势,中国导弹打不准。可Reddit讨论显示,有些印度人承认差距大,说中国智能化部队领先,印度军改慢。2025年美国和平研究所报告说,中国经济胁迫能力强,印度供应链依赖中国,战时容易断。印度媒体炒作自信,但专家如普拉文·索尼在书里说,中印打起来,印度撑不过10天,得靠外交止战。 卡申的提醒是,俄罗斯在中印间调解,中俄合作不针对印度,但印度别被媒体带偏。俄罗斯卖S-400给印度,也卖苏-57部件,但中国军贸自给率高。卡申在2021年ECFR文章里说,俄罗斯和中国关系复杂,但对中国军力增长,印度得现实点。印度种族问题多,东北部独立势力活跃,巴基斯坦还盯着克什米尔,开战后院起火风险大。中国在家国大义上统一,印度内部矛盾多。 总的看,中国在军力上领先,空军导弹陆军海军都占优,经济后盾稳。印度进步大,但追赶需时间。卡申分析让印度人冷静想想,别光上网吹牛。两国贸易额高,外交渠道开着,战事概率低,但评估风险得实际点。俄罗斯在中亚调解经验多,卡申建议多谈合作,少对抗。印度人问这个问题,其实是想听肯定答案,可专家数据摆着,中国胜算大。

這件大事,日本捂了一年!中國海軍130艦炮開火,日艦落荒而逃

3 months ago

哎呀,这事说起来真让人觉得窝火又解气,日本那边硬是憋了一年多才漏风声。去年2024年7月4日,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凉月号驱逐舰,就这么堂而皇之地闯进中国浙江省附近的海域,那可是咱们的领海啊,离海岸线才22公里左右。它在那儿晃荡了足足20分钟,中国海军发现后,先是通过无线电反复警告,好几次都没用,最后直接用130毫米舰炮开了两炮警告。 第一炮是在日舰快要越界前打的,第二炮是它已经进去后又补的。炮弹没直接砸船上,就落在旁边炸起水柱,凉月号一看不对劲,赶紧掉头跑了。日本那边呢,事后找借口说舰上电子海图的开关没开,导致没显示边界线,纯属操作失误。可谁信啊,这么先进的军舰,定位系统一大堆,偏偏就这时候出岔子? 凉月号这艘船不是什么老古董,它是秋月级驱逐舰的第三艘,2014年3月才服役,由三菱重工长崎厂造的。标准排水量5000吨,满载6800吨,装备齐全,反潜防空样样行。舰上有OQQ-22舰艏声纳、OQR-3拖曳阵列声纳,还能发射07式反潜导弹和鱼雷防御系统。防空方面,有FCS-3A作战系统、X波段相控阵雷达、127毫米Mk45舰炮、两座密集阵近防炮、32单元MK41垂直发射器,能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和ESSM舰空导弹。 四台SM1C燃气轮机,总功率64000马力,航速30节,舰员200人。隶属第四护卫队群第八护卫队,主要干舰队反潜和区域防空的任务。那天它接到命令,是去监视中国海军在东海的演习,中国海军当时正在进行实弹射击,浙江海事局提前两天就发了禁航警告,坐标清清楚楚,禁止任何船只进入。可凉月号偏偏不听劝,硬要靠近。 日方事发后没马上公开,五天后就撤了舰长高畑康弘的职,这家伙上任才两个月,2024年5月刚接手。撤职原因是调查显示舰长失职,没正确识别位置。日本通过非正式渠道跟中方通报,说是技术失误,还保证不再发生。中国外交部当时就严正交涉,强调外国军舰进中国领海必须批准,没批就是违法。日方承诺彻查,可他们内部调查拖了一个月,9月23日才正式宣布舰长被换。整个过程,日本媒体起初只提误入领海,没说炮击细节,直到2025年8月10日,日本共同社才从消息人士那儿挖出炮击的事,报道一出,日本网民炸锅了,有人破防,有人质疑自卫队水平。 这事本质上反映出日本在东海的野心,他们近年来加强海上力量,频繁派舰艇在周边海域转悠,美其名曰监视,其实就是试探底线。凉月号不是个例,日本海上自卫队老干这种事,钓鱼岛附近的中国渔船常被他们骚扰。 2024年9月,日本防卫大臣木原稔在国会上承认撤换舰长,但还是咬定是无意。中国海军的回应很果断,两炮警告没造成损伤,但明确告诉对方,别再乱来。根据国际法和中国法律,外国军舰无害通过也得遵守规定,没批准就别进。日方借口站不住脚,电子海图是核心导航设备,能实时显示边界、航线,还联动GPS和AIS系统,军舰执行任务时怎么会忘开开关?这分明是故意为之,想看看中国海军的反应。 高畑康弘这人,从基层军官干起,积累了不少经验,参与过反潜演练和东海巡航,2020年后当过副舰长,负责指挥导弹发射和声纳操作。可接任舰长后,就出这么大纰漏,他的军旅生涯直接断送,再没公开记录显示后续职位。日本海上自卫队内部惩处不止他一人,但没公布细节。事件曝光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重申立场,说中方依法处置,外国军舰进领海必须批准。日媒报道中提到,炮击是罕见举动,显示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越来越强。日本高层不敢多吭声,怕舆论发酵影响中日关系。 东海这块地方,本来就敏感,日本总想强化存在感,跟美国联手搞联合演练,试图封锁第一岛链。可中国海军实力今非昔比,054A护卫舰和052D驱逐舰巡逻常态化,130毫米舰炮射击精准,能快速响应。凉月号事件后,日本强化了导航培训,边界显示强制开启,但东海活动没停,2025年8月2日,又有中国海军舰艇通过宫古海峡,日本自卫队照样监视。国际上,这事引发关注,有人分析中日海上摩擦加剧,日本试图借此拉美国下水,但美国没大动作。 这件大事,日本捂了一年,暴露了他们的心虚。凉月号舰长高畑康弘下台,成了替罪羊,日本政府用操作失误搪塞,可谁都知道,背后是蓄意侦察。中国海军两次炮击,是对侵犯主权的正当反制,维护了海洋权益。日方如果真想避免类似事,就该管好自家舰艇,别总在边界线上玩火。否则,下次可不只是警告那么简单。 日本海上自卫队近年来扩军,秋月级驱逐舰就是典型,凉月号的反潜能力突出,能对付水下威胁,防空系统覆盖区域广。可在东海这种复杂水域,单舰行动风险大,这次闯入暴露了指挥链问题。高畑康弘的撤职,是日本内部问责机制的体现,但没解决根源问题。日本防卫省否认部分细节,但承认闯入事实。中国回应引导舆论,突出主权不可侵犯。事件档案现在公开,日本凉月号继续服役,但监视任务强度减弱。中国海军东海警戒加强,演习频率高,确保类似挑衅被及时遏制。 日本就像邻居总想翻墙偷看,你警告几次不听,就得扔石头赶人。凉月号跑得快,没挨实打,但教训够深。日本捂一年,是怕丢人现眼,可纸包不住火。国际社会看热闹,有人说中国强势,有人说日本鲁莽。主权事大,中国海军的行动合情合理,维护了国家利益。日方该反思,别总用小聪明挑战底线,否则吃亏的还是自己。高畑康弘的结局,就是活生生例子,从舰长宝座跌落,军旅路断。日本海上力量虽强,但在中国家门口闹腾,终究讨不了好。

韓國到底有多「強」?李在明:全世界能打贏我們的國家,只有四個

3 months ago

正所谓“庙小妖风大”,面积仅相当于我国一个省的朝鲜半岛,不仅是整个东北亚地缘矛盾最突出的地区,还是“国际吹牛新闻”的频发区。 在朝鲜多年宣称自己是“世界第三强国”的情况下,不甘下风的韩国终于抛出了“能打赢韩国的只有四个国家”的奇葩言论。 6月4日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李在明高调宣称“韩国是世界第五大军事强国”,不过这番表态并不是像朝鲜那种“迷之自信”,而是有凭有据的舆论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美国“全球火力”组织(Global Firepower)发布的“2025年全球军力排行榜”中,韩国竟然凭借0.1656的评分位列第五。那么,这份榜单究竟有多高的含金量呢? 一、神秘的全球军力排行榜 虽然作为非政府组织(NGO)的“全球火力”确实很难避免拿钱办事的问题,但是这家至今已经发布了20份年度全球军力榜单的组织确实比较客观。就拿今年分列榜单第15名的以色列和第16名的伊朗来说,6月13日至今的实战检验已经充分证明人多势众的伊军,确实比以军低一个段位。 当然你可以认为美国NGO刻意贬低伊朗、抬高以色列,但是“全球火力”发布的年度军力榜单确实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持久战能力”。 根据“全球火力”官方的介绍,和那些单纯比较核威慑力、战略纵深或者兵员规模的军力榜单不同,他们采用了综合衡量60个指标的“赋分制”评价体系。 比如,在先进装备、军费预算等方面拥有全球领先优势的美国获得了0.0744,最接近0所以美国是“2025年全球军力排行榜”中的第一军事强国,后面自然是中国和俄罗斯,还有印度。 和美国、以色列、伊朗这些相对客观的评分、排名结果不同,凭借0.1656的评分位列第五的韩国确实让人难以理解。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按理说长期处在对峙状态的朝韩两国完全应该是半斤八两的军力水平,但是“全球火力”却只把朝鲜排在第34位,并且这还比2024年提高了两位。 众所周知,朝鲜是国际公认的拥核国,并且朝鲜军队的规模大约是韩国的2.13倍。 难道“全球火力”觉得一个人多势众的拥核国,还打不过一个总兵力还不到自己一半的无核国吗? 二、韩军凭什么强 需要指出的是,“全球火力”并没有将核威慑力这一指标纳入“2025年全球军力排行榜”的评分系统,朝韩之间的断崖式排名差距确实和这个因素有关。在仅考虑常规军力的情况下,韩国排名远超朝鲜并不奇怪。 首先,韩国的国防工业具有超强的自主研发能力。朝鲜好不容易才在俄罗斯的军援下生产出两艘“崔贤”级驱逐舰,并且“二号舰”还曝出了下水失败的奇葩事故。 凭借海陆空多层次国防工业体系,韩国长年稳居全球十大军工出口国榜单,并且韩国还具备超强的自主研发能力。比如,2024年11月下水的1.2万吨大驱“正祖大王”号,就是韩国海军的骄傲。 其次,支撑韩国军力提升的经济基础十分牢固。虽然在关税战、贸易战的冲击下韩国经济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这个全球第十大经济体今年依然拿出了61.59万亿韩元(约合463亿美元)支持国防建设。 相比朝鲜20.8亿美元的国防预算,韩军简直富得流油。并且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财阀集团,也可以在战时状态下大力资助韩国军力提升。…

美國欠費28億美元,日本希望聯合國遷至東京,古特雷斯回應很直接

3 months ago

据参考消息报道,日本突然给联合国递了份申请,说想让东京成为总部搬迁的首选地。这事儿来得挺突然,不少人都在猜,日本这是憋着什么劲儿呢?要知道联合国总部在纽约待了这么多年,虽说问题不少,但真要动地方,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而日本偏偏在这个时候跳出来,还明里暗里透着要抢在中俄前面的意思,这里面的门道可就值得好好琢磨琢磨了。 从现实来看,日本这么积极,无非是想在政治、安全和经济上都捞点好处。政治上,日本作为联合国第二大出资国,会费占比超10%,可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事上一直没如愿。要是总部真搬去东京,它就能借着东道主的便利,在各种议程上多说话,说不定还能推动自己“入常”,从一个“规则接受者”变成“秩序共建者”,这野心可不小。 安全方面,日本最近动作挺多,又是给菲律宾、蒙古国这些国家提供军事援助,搞了个什么“OSA框架”。这次想把联合国总部弄过去,就是想把这“政治光环”和自己搞的区域安全网络绑在一起。提案里说的那个“国际特别区”安保体系,全球治安排名第三,说白了就是想把联合国也拉进自己主导的“印太安全共同体”,让美日同盟的安保网络再升级一把。 经济上就更明显了,现在日元贬值,运营成本比纽约低52%,东京的基建也确实成熟,什么千代田区17公顷的专属用地,还有双国际机场枢纽,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优势。日本想着借联合国总部的东风,带动高端服务业、国际会展经济发展,巩固东京在亚太金融、科技、外交中心的地位,不然中国崛起带来的影响力,它可扛不住。 那联合国在纽约到底遇到啥麻烦了,让日本觉得有机会?说起来都是泪,美国欠了30亿美元会费,占全球拖欠总额的76%,搞得联合国没办法,裁了2000人,维和预算也砍了一半,外交官都得在零下3℃的地下室办公,这日子没法过了。更可气的是,美国还老是拿签证说事,俄罗斯代表团缺席率超60%,中国签证拒签率一下子涨了275%,联合国简直成了美国霸权的“人质”,谁受得了啊。 而且《联合国总部协定》里说的外交豁免权,现在也没啥用了。伊朗外长因为签证问题没法参会,古巴代表团被长期封锁,连瑞士大使都忍不住骂纽约成了“美国国务院前厅”。这种制度性的歧视,让联合国不得不考虑“去中心化”,这就给东京这些想“分流”的城市留了空子。 东京方案能吸引联合国,也是有它的“过人之处”。成本低是肯定的,日元贬值让运营成本降了52%,还拿出福岛核污水治理技术当筹码,配上三菱重工的智能安保系统,直击联合国想“省钱+安全”的心思。更绝的是,提案里说要把裁军机构迁到广岛,借着“核爆受害国”的身份占点道德便宜,想让大家别太在意它军事扩张的事,这算盘打得真响。 还有就是东京本来就有联合国大学、难民署亚太总部这些机构,形成了一定的治理生态。日本想一步一步来,先把世卫组织全球抗疫中心、国际海洋法法庭分部这些专业机构弄过去,再慢慢把安理会临时会议、联大特别会议这些核心职能也迁过去,这样就不用一下子面对“五常全票同意”的难题,想一点点“蚕食”,这招够阴的。 当然,日本也没忘了搞舆论宣传,天天在NHK国际频道、《日本经济新闻》英文网上说自己是“和平主义东道主”,强调“无核三原则”和联合国裁军目标多契合,却对自卫队扩军(2025年防卫预算6.8万亿日元)、修改安保法案这些事闭口不谈,想用“樱花外交”掩盖自己的“武士道野心”,没那么容易。 对于这事,咱们中国的态度挺有意思,没公开反对,但也没支持。其实这是有深意的,咱们可不想掉进“总部争夺战”的圈套里。中国现在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占比15.2%,还是维和出兵第一大国,正通过三亚全球公共卫生枢纽、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这些机制,慢慢改变全球治理的格局,靠的是“功能替代”,而不是争总部在哪儿,这格局可比日本大多了。 再说了,北京、上海在基础设施上,全球前十大机场占了三席,政治上也中立,不搞签证那套乱七八糟的,经济韧性更是没话说,GDP总量是日本的四倍多。就算咱们不申请总部搬迁,“一带一路”倡议链接了140个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跟联合国改革方向合得来,这才是真正的硬实力,日本想比也比不了。 美国这边呢,自己把一手好牌打烂了。拖欠会费、滥用签证权,搞“离岸平衡”结果把自己套进去了。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出要搞“功能性切割”,把灾害响应中心迁到内罗毕,数字货币实验室放新加坡的时候,美国已经管不了联合国的地理布局了。日本这时候跳出来接盘,既是想给美国霸权补位,也是怕自己太依赖美日同盟,心里没底。 现在看来,联合国“去中心化”是大势所趋了。古特雷斯搞的“人类治理节点”计划(HGN-01),就是想让联合国从“单一总部”变成“分布式网络”。东京说不定能成为亚太的一个节点,但能不能真的发挥作用,还得看它能不能跳出地缘政治的小圈子,真心实意搞多边主义。就像内罗毕的服务器、三亚的实验室,已经在悄悄改变权力格局了,以后全球治理,关键是看谁能制定好规则,而不是看总部在哪儿。 说到底,日本申请联合国总部搬迁,就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改改战后的国际秩序,让自己能更有话语权。可它忘了,联合国总部在哪儿,不只是换个地方办公那么简单,更是国际权力结构的体现。东京就算在规划图上画出“国际特别区”,也得先想想,自己当年给亚洲带来那么大灾难,现在凭什么让世界相信它能当好“和平总部”的东道主?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真正的多边主义,不在乎大楼多气派,而在于每个国家是不是真的想追求公平正义。日本要是不把心思放在正路上,再怎么折腾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