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方三記重拳打懵,加拿大總理當著全球對華喊話,西方目瞪口呆

3 months ago

被中方三记重拳打懵,加拿大总理当着全球对华喊出一句话,西方目瞪口呆 鉴于加拿大被“投喂”后反丢下碗“骂娘”的行为,中方态度强硬,使出三招“连环拳”对加拿大“小惩大诫”,西方国家看到中国的行动之后,目瞪口呆。 加拿大,一个跟随美国“耀武扬威”、“为虎作伥”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包括一些小国,都认定中国是“良善”之辈,因此做起事情来变本加厉,道德绑架中国在前,吃饭摔碗在后。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在国际社会上似乎也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中国的善良没有换来对等的“回报”,甚至被肆意指责,那么中国也绝对不会惯着! 中方打出的第一拳:自从8月14日起,对加拿大征收高额保证金。 中方打出的第二拳:加拿大的卤化丁基橡胶被中国认定存在倾销行为,因此中方做出决定,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中方打出的第三拳:对加拿大豌豆淀粉展开反倾销调查。 中方接二连三做出“针对”加拿大的行为,让一众国家感到不可置信,中方下手快、准、狠、简直是“打蛇打七寸”,对于加拿大而言,无疑是招招毙命。 中国为什么突然这么做呢?实际上还是被加拿大“逼急了”,常言道,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更何况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么加拿大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呢? 前段时间,美国将加拿大输美商品关税税率从25%上调至35%,对于特朗普“开刀”盟友的做法,一众国家纷纷选择“妥协”,加拿大也不例外,恰恰验证了那句话:别人对我伸拳头,我当别人递馒头。 加拿大自从关税大战开启之后,国内情况就相当不乐观,刚开始,加拿大也做出了一些“反制”手段,让人觉得是个“硬骨头”,不好啃,可到最后发现,一切似乎都是“假象”。 美国对加拿大“下刀子”,加拿大对中国态度强硬?柿子挑软的捏? 在关税大战开展之后,中国表示愿意与加拿大开展谈判,加拿大置之不理。 实际上,加拿大国内情况一团乱麻,农产品本就是薄利多销,全靠量累积,如果大幅度增加关税,加拿大根本“吃消”不起。 中国面对关税大战,对待加拿大态度一如既往,这也让加拿大能够高枕无忧,毕竟中国实在是一个需求大国。 后续,加拿大态度发生转变,虽然不似之前强硬,但却玩起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把戏,甚至多次在公开场合指责中国在“内政”方面处理办法“不当”,多项不实指控朝着中国铺天盖地而来。 中国划定了“红线”,加拿大却不当回事儿,还多次反复横跳,要知道,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的贸易额已经达到了50亿,几乎占据了加拿大油菜籽一半的出口份额。 单是这一点来说,中国就是加拿大的“大金主”,可加拿大怎么做呢?加拿大一边从中国“赚钱”,一边对中国“指责”。 中国对待加拿大,做法像极了:“我对兄弟掏心掏肺,兄弟对我心存怨怼”! 在此之前,加拿大对中国的态度就说不上“友好”,尤其是2025年上半年,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00%的关税,并对中国的钢铁和铝产品加征25%的关税。…

聽說要和中國打關稅戰,在座的歐洲各國領導人,沒一個人敢吱聲

3 months ago

这一周,国际社会接连遇到中美发布联合声明和美俄元首会晤两件大事,弄得各方都兴奋不已,但显然,美国仍旧想趁此时机做点什么。 很快,美财长要和中国继续打关税战的消息就传了出来,出人意料,在场的欧洲领导人没有一个人敢回应。关税战不是休战了吗,贝森特或者说美国弄这一出又想干什么?欧盟的态度背后又有怎样的深意? 1、联合声明发布,是真休战还是假和平? 事实证明,再外强中干的人如果碰见难以化解的事情,也不得不暂时低头,就好像如今关税战中的特朗普一样。 经过中美第三次谈判,想必所有人对关税战的局面都已经看得很清楚了,美国要想保住自己的颜面,势必是要做出让步的。 但特朗普似乎一直不甘心,在谈判完到8月12日关税暂停期到期之间一直对中国展开猛攻,又是二级关税又是口头威胁,最终还不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低头,在倒计时最后签下了中美联合声明。 但就在这个时候,联合声明的发布遇上了美俄元首会晤,这下可给美国了一剂兴奋剂,借着美俄会晤的时机,美财长贝森特开始对欧盟各国施压。 欧盟作为俄乌冲突中相关利益方,与这次的美俄会晤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再加上欧盟在关税战中也有一些关系,自然也就成为了美国的目标。   当地时间8月13日,美财长贝森特就喊话欧盟,声称让他们做好准备,支持对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加征更高的关税。   很明显,美财长这一举动意在让欧盟各国在美俄会晤期间就关税制裁的问题和美国达成一致,以便向俄罗斯或者是中国施压。 但让人奇怪的地方也就是在这,中国早已表明不会因此停购俄罗斯石油,况且中美已经就关税战发布联合声明,难道不是已经休战了吗?欧盟又会如何反应呢? 2、两头为难的欧盟 进购俄罗斯石油这件事算是成为美国的心头病了,从中美第三次谈判前夕到现在,美国没有一刻放过以这个理由对俄罗斯甚至是中国进行制裁的机会,真是煞费苦心了。 而在这两件事中,显然,倒霉的欧盟又是一个都没有落掉,作为一个既和俄乌冲突相关,又是关税战中的重要角色,能让美国发出胁迫也算正常。 然而,这样的受关注程度对于欧盟来说实在是消受不了。一方面,作为美国的长期盟友,欧盟一直和美国建立着紧密的经贸和政治联系,对于美国的胁迫他们并不敢肆意反抗。 再说了,他们也不是没有反抗过,最后的结果还不是收获了15%的关税制裁和开放市场并投资美国的“奖赏”,这个滋味,他们并不想尝试第二次。 但反过来,对于中国他们也是不敢轻易反驳的。在之前的关税战中,欧盟曾经帮着美国对中国发起了不少制裁行动,深深的伤害了中欧两方的情谊。 也是因为如此,在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访华的时候,我国并没有对其表示十分热烈的欢迎,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欧盟的不诚心。…

特朗普剛要對中國下重手,突然在大連造船廠內,發現了不尋常一幕

3 months ago

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准备对中国造船业下狠手,计划对所有中国制造的船舶征收高额停靠费,想通过这种经济手段压一压中国在全球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的地位。 结果呢,政策还没正式落地,一张卫星照片突然爆出,大连造船厂里正热火朝天地同时造6艘军舰,分别是4艘055型驱逐舰和2艘052D型驱逐舰。这下子,美国那边直接傻眼了,没想到中国造船业这么硬核。 美式套路:金融重拳瞄准中国龙骨 今年4月份开始,特朗普政府就下手整治中国造船业,通过一份行政命令明确要振兴本土海上产业,核心就是针对中国船舶搞收费。 美国的军事动作频频,从轰炸机飞抵日本,再到菲律宾吕宋岛的联合军演,仿佛在向中国发出“不友好的信号”。这次美国和菲律宾的“肩并肩”演习,规模创历史之最,参与国家多达20个,日本更是砸了两万亿日元准备造带“宙斯盾”系统的反导军舰。 美国的算盘很清楚:之前关税贸易战没能让中国服软,现在又想用军事压力来压制中国。 过去70年,美国造船业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产量暴跌85%,能造大船的厂子少了八成多,军舰坏了都得送国外修,这事儿说出去都丢人。 特朗普瞅准这病根,一心想让制造业“回炉重造”,可他的法子简单粗暴:先拿中国开刀,对中国船只进美港口加收“天价停靠费”,想把中国造船业的势头压下去,给美国企业腾出地儿。 中国造船业可不是软柿子,这边美国还在盘算,那边大连船厂的动静,直接让他们傻了眼。 卫星之眼:钢铁巨兽的无声宣示 照片聚焦中国大连造船厂的巨大干船坞,六艘军舰同框开建、四艘是顶尖战力的055大驱,别看055大驱现在跟下饺子似的,这本事可是从造LNG运输船、万箱集装箱船这些民用巨轮练出来的真功夫。 咱们造船厂能把航母钢板轧得比A4纸还薄,造军舰可不就跟搭积木似的?反观美国,军用造船都开始外包给韩国,自家船厂连修航母都要排队三年,这差距可不是靠加税就能追上的。 光今年前四个月中国船厂就接了全球74%的新订单,大连造船厂这会儿六艘军舰同时开建,生产线根本停不下来。 这已经不单是简单的贸易摩擦了。它更像是一场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较量——“虚拟经济”的牌桌,对上了“实体工业”的擂台,谁的底气更足,一目了然。 韧性深耕:中国工业链的深海堡垒 事实上,大连船厂的惊人景象,不过是中国庞大而坚韧的工业体系浮在水面的一角。它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深耕与积累。 如今的中国造船业,早已不是几十年前那个蹒跚学步的追随者。从冶炼特种钢材的熔炉,到舰船心脏的动力系统,再到“大脑”和“眼睛”——雷达电子设备,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已超过95%。 它意味着,外部的技术封锁和零部件断供,已经很难再卡住中国工业的脖子。这种对全产业链的自主控制力,才是中国面对外部压力时最根本的底气。 正是这种由内而外的掌控,让中国船舶工业拥有了韧性十足的“深海堡垒”。任凭风浪再大,它也能稳如磐石,自主航行。 军民融合:中国模式与美国困境…

比薩德危險100倍!美國花光1750億,妄圖讓東風導彈失效

3 months ago

中国高超音速导弹技术的发展,让美国非常焦虑,于是特朗普政府拿出了最新的军备PPT试图吓唬中国。美军计划用1750亿美元,打造“金穹”的超级防御系统,这被美媒称为比“萨德”危险一百倍的庞然大物。目的就是要把中国“东风”系列在内的洲际导弹拦下来,让美国本土变成一座密不透风的“铜墙铁壁”。但问题是,美军技术拦得住东风导弹吗? 特朗普政府最早提出“金穹”时,阿拉巴马州的会议大厅里灯光璀璨,PPT上一张张图像简直像科幻大片:四层防御网,11套发射系统,天基卫星全程盯防,从导弹点火的瞬间一直到落地的最后时刻,统统纳入打击范围。 计划书写得很美:天基层:卫星预警,第一时间发现敌方导弹发射。高空层:NGI新一代拦截器,负责在大气层外打掉来袭导弹。中层防御:依赖萨德和宙斯盾,拦截中程和远程威胁。末端防御:爱国者导弹,负责在最后几秒“补刀”。 听起来确实是一个“铁桶防御网”,几乎不给对手任何机会。可问题是,这一切距离现实,还差着不止一个台阶。 175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美国2023年军费的四分之一。为了凑这笔钱,国会已经先拨了250亿,又在2026年的预算中预留了453亿。可以说,美国财政吃紧的情况下,硬生生挤出这么大一笔钱,足以证明他们的焦虑。 但能不能凑齐,是另一回事。毕竟,美国债台高筑,每年财政赤字动辄上万亿,光靠“卖国债”维持军费开支,这个计划本身就像是建在沙滩上的城堡。 钱能解决军费问题,却解决不了物理难题。美国现有系统连拦截中东武装发射的中低端导弹都屡屡失手,现在突然要去拦截20马赫以上的东风-17、东风-41,简直是大象学芭蕾。 尤其是通信延迟的问题。卫星发现目标后,需要把数据传到地面,再分发给各个拦截节点。这个链条里,哪怕延迟0.1秒,导弹都可能跑出拦截范围。对付火箭弹或许还行,对付高超音速导弹?难度堪比盲人抓麻雀。 很多美国人觉得:以色列的“铁穹”拦火箭弹成功率90%,那美国搞个升级版拦东风导弹不是也行吗? 问题是,火箭弹和洲际导弹压根不是一个量级。 火箭弹:几十公里射程,速度低,弹道规律。东风系列:射程上万公里,速度20马赫起步,还能机动变轨。 这就像用弹弓打鸟和用步枪拦超音速战机,压根没法类比。 更尴尬的是,“金穹”的四层防御看似严密,但每一层都有“软肋”: 卫星一旦被干扰或摧毁,整个系统就成了“瞎子”;NGI拦截器性能存疑,可能还没实战就先成靶子;“萨德”和“宙斯盾”在实战中没拦过高超音速目标;“爱国者”在沙特的表现大家都看过,胡塞武装的导弹都拦不住,成功率还不到50%。 换句话说,这个所谓的“铁桶”,漏洞比想象中还多。只要一环出问题,整个系统都会崩盘。 所以说,美国这套豪华“防盗门”,对东风导弹来说未必有用,对手完全可以绕过正门,用电磁脉冲、饱和攻击等方式直接让它瘫痪。 中国的东风导弹为什么让美国人头疼?关键就在于速度和机动性。 以东风-17为例,飞行速度超过10马赫,还能中途不断变轨。这意味着,美国的拦截器即使能预测轨迹,也可能因为目标突然“拐弯”而失效。而东风-41这种战略核武器,更是具备分导式多弹头,一次发射就能携带十几个小弹头同时打击目标,任何一个防御系统都难以应付。 不可忽视的是,“金穹”计划背后还有军火商的推波助澜。洛克希德·马丁、雷神、波音、诺斯罗普·格鲁曼,这些美国军工巨头,都是从中直接获利的。对于他们来说,系统能不能拦截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合同能不能拿到,预算能不能批下来。 这也是美国导弹防御几十年来的通病:钱花了,系统造出来了,但真正打仗时却频频掉链子。…

中國拿捏美國,除了稀土外,還有一樣

3 months ago

不少人的共识是,我国能拿捏左右美国,是因为我们手里有稀土这把杀手锏。 确实如此! 美国商务部报告指出,其90%的高性能磁材和97%的中重稀土都依赖中国进口。即便规划新建稀土矿,从投产到形成完整产业链也需17.8年。这意味着在AI、新能源与军工融合的新工业革命中,美国短期内难以摆脱依赖。F-35战机的红外跟踪系统、F-47战机的雷达和隐身涂层、标枪反坦克导弹的制导组件、M1坦克的复合装甲……这些美军核心装备的关键部件均依赖中国稀土 不仅如此,我国在稀土分离和提纯方面的技术也是世界一流。 美国即便拥有了稀土,可奈何技术不行,也不得不求助我国。如美国加州芒廷帕斯矿把开采出来880%的稀土装车运往中国。即便在全球布局稀土氧化物资源的日本,最终的精炼阶段也不得不依赖我们中国。 所以,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的单边、霸凌条款“对等关税”中,我国收紧了稀土出口管制,施行审批制,轻轻松松拿捏住了美国政府,让其不得不主动示弱和谈。《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和《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便是最好地证明。两份《声明》让特朗普不得不两次主动提出暂停两国紧张激烈的关税战。 不管是追着求和谈,还是主动暂停关税战,无不充分和鲜明地表明了特朗普在我国稀土武器的拿捏下已经无计可施,更无还招之力,只有低头认输的份。 其实,我国除了用稀土这个“工业武器”来拿捏美国政府外,还有一样“农业武器”。 它,就是大豆。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其进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近六成。 美国出口的大豆,大部分都被我国给消化掉了。这点,从2012年到2022年这11年间的数据表中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2024年,我国进口大豆1.05亿吨,自美国进口2213万吨,价值120亿美元,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42%。当年,美国大豆出口总量为5220万吨。也就是说,美国有近一半的大豆都出口到了我国。而排第二位的墨西哥仅从美国进口了不到600万吨大豆。 有中国这么个大胃口在,美国喜不自禁,多少年来,它根本不担心大豆销量问题。 但随着今年4月份美国总统特朗普悍然发起的单边霸凌条款“对等关税”,这一“高枕无忧”,也随之美梦破碎。 4月10日起,我国发起反制,对美所有商品加征34%关税,促使美豆进口成本飙升,导致我国从美国进口大豆数量骤然下降。 今年7月,美国大豆出口量已跌至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 毋庸置疑,反制关税让美豆价格大增,我国购买量骤减,让美豆出口量暴跌。 这说明了,美豆的命运,一度被我国给牢牢掌控,且一时半会难以逃脱。 只因为,十多年来,我国都是美豆最大的买主,占据了美豆出口量的大半。我国的这个购买量,没有第二个国家能替代。我国若是减少购买量,甚至一粒黄豆也不购买,这不是在要美豆的命? 我国于1995年开始进口美国大豆,通常会在年初就开始预订秋季收获后的大豆,对美国大豆的采购集中在9月至第二年的1月间。不足的部分,我国再把目光转向别的国家。…

打破美國56年壟斷,覆蓋137國的北斗星通,因一失誤至今無法翻身

3 months ago

"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导航系统!" 32年前,我们从银河号事件中得出血泪教训,立志研发属于我们自己的导航系统。 32年后的今天,北斗导航已经覆盖全球,服务137个国家,彻底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垄断。 谁料到,北斗星通作为001号运营商,本该是最大赢家。 却因为一个失误,导致连年亏损,至今都翻不了身!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GPS一家独大的隐患 1964年,美国开始研发卫星导航项目,前后花了30年、投资300亿,才终于研发成功。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全世界基本都是使用美国的GPS,但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挺危险的。 想想看,如果哪天美国不高兴了,把某个地区的GPS信号一关,那里的飞机、轮船、汽车导航全都失灵,会造成多大的混乱? 这不是假设,而是真实发生在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 当时美国指控中国货轮"银河号"运送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然后就把这艘船的GPS信号给切断了。 结果这艘货轮在印度洋上漂了整整33天,不知道自己的准确位置,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船员们的日子可想而知,每天都担心会不会撞上礁石或者进入危险水域。 最后美国人上船检查,什么违禁品都没找到,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故意来挑事的。 这件事结束后,中国明白了一个道理:关键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开始酝酿——中国要建设自己的"北斗"。 中国导航梦成真 早在1986年,陈芳允院士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只用两颗卫星就实现定位? 要知道,美国的GPS用了24颗卫星,苏联的格洛纳斯也是类似的规模。…

央視罕見公開,解放軍反航母的真實水平,直接把外界震撼到了

3 months ago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期思想解读类融媒体片《攻坚》披露,福建舰入列进入最后的攻坚时刻。与此同时,央视播出的军事纪录片《砺剑》,罕见展示了解放军体系化打击航母的作战流程,其先进程度令外界震撼。这两件事,让福建舰以及解放军反航母作战能力,成为全球关注焦点。 福建舰自2024年5月1日开启首次海试,至今已一年多,期间多次海试稳步推进。如今进入攻坚阶段,关键在于实现诸多技术与作战能力的突破。 从技术层面,电磁弹射系统的实战化应用是重中之重。《攻坚》中虽未完整展示歼 - 15T舰载机弹射瞬间,但调度流程、口令及战机离舰声效,已证实该系统进入关键测试环节。福建舰采用全球独有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相比美制系统,能量损耗更低,故障率锐减,陆基试验还实现千次弹射“零事故”,这为电磁弹射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在作战能力方面,舰员全力攻克“滑跃转弹射”无缝衔接技术。福建舰航空长田伟透露,目标是“交装即交战斗力”,最大程度缩短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周期。这意味着福建舰一旦服役,便能迅速投入实战部署,发挥航母战斗群核心作用。而且,福建舰还需完成与各类舰载机的适配与磨合,包括歼 - 15T、空警 - 600预警机及攻击 - 11无人机等,构建起完整、高效的航母舰载机作战体系。 《砺剑》展示的反航母作战流程,以“发现 - 定位 - 打击 - 评估”为核心,各环节紧密相连,多域协同,构建起强大的“杀伤链”。 太空侦察卫星打响“第一枪”,对太平洋海域进行大范围、高频率扫描。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和电子信号侦测,初步锁定敌方航母战斗群坐标。为应对卫星可能被干扰或致盲的极端情况,解放军准备了多重备用方案。卫星链路中断时,空军的无侦…

解放軍為啥接連高調亮出大殺器?中國可能已與一場大戰擦肩而過

3 months ago

最近几个月,解放军各种先进装备一个接一个冒出来,让人看花了眼。平时军方挺低调的,突然间就这么张扬,背后肯定有原因。结合国际形势看,这可能不是简单炫技,而是针对某些潜在风险的回应。 近年来美国经济压力山大,债务堆成山,内部矛盾一大堆,两党在对华问题上倒是一致强硬。这时候,中国亮出这些装备,等于告诉大家,咱们实力摆这儿,谁想动歪脑筋,得掂量掂量。说不定,就因为这个,某些冲突的火苗被掐灭了,避免了更大麻烦。 军方装备密集亮相 2024年11月珠海航展上,歼-35A正式亮相,这款中型隐身战机直接让中国成了全球第二个有两款五代机的国家。它不光能空中作战,还能对地对海打击,隐身性能据说在某些方面比美国的F-35还强。 紧接着,12月26日,成都和沈阳同时有疑似六代机原型试飞,一款三角翼无尾布局,背部进气,三台发动机,明显是为隐身突防和远程打击准备的。另一款也类似,这种双城同步试飞,绝对是战略层面的安排,不是巧合。 第二天,12月27日,076型两栖攻击舰四川舰下水,排水量超4万吨,全球首艘装电磁弹射的两栖舰,能弹射固定翼飞机,这直接提升了海军远海投送能力。 还有空警-3000预警机,同一天首飞,以运-20B为基础,全国产化,探测和指挥能力大升级,美国媒体都说这东西可能重塑亚太格局。 这些装备组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体系:空中优势、海上力量、指挥控制。平时解放军新装备多是内部测试,这次却公开试飞、下水,摆明是想让全世界看到。 为什么选这个时机?得看外部环境。2024年美国国债破36万亿美元,从35万亿到这数字只用了仨月,每天增加87亿美元。利息支出8820亿美元,已经超国防预算。信用卡坏账也爆了,前九个月核销460亿美元,比上年涨50%。 马斯克都忍不住发帖,说美国正快速走向破产。国内经济这么难,历史上不少国家会对外找事转移视线,比如大萧条后二战,金融危机后中东行动。现在美国两党掐架,但对华强硬上却步调一致,这就让人警惕了。 解放军这波动作,等于在关键节点亮剑。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传递信号:中国军力已到新高度,谁想挑事,代价太大。六代机试飞时,美国的NGAD项目还在概念阶段,这种技术逆转,让他们得重新算账。 四川舰的电磁弹射,意味着海军作战半径扩展,亚太地区任何动作都得顾及。空警-3000补齐了预警短板,能实时指挥大范围作战。整体看,这套组合拳针对的就是潜在对手的野心。 美国经济困境下的国际博弈 2024年美国债务增长太猛,利息负担成大头,超过军费开支。这意味着财政空间挤压,军工集团有动力推外部冲突来要预算。民众日子也不好过,信用卡违约率到6.1%,消费减速拖累经济。 专家分析,这种时候,制造对外紧张往往是转移压力的招数。但美国真要狗急跳墙?可能性有,一方面军工利益大,另一方面战争能短期刺激经济,虽然长远是饮鸩止渴。 中国选择这个时候展示实力,就是为了威慑。疑似六代机上天,让美方评估空中优势没了。四川舰下水,展示远海能力,等于警告西太平洋别乱来。 空警-3000的亮相,被美国杂志称作监视指挥的重大进步,可能改变战略平衡。这些装备不是为了打仗,而是让对手明白,开战成本高到承受不起。特别是在美国内部问题堆积时,没人想冒险跟实力相当的对手硬碰硬。 低调转为高调,是因为形势需要立威,解放军动作让潜在大战风险降低。结合国防部报告,中国反太空能力也在发展,直升式反卫武器、共轨卫星、导能武器,这些都是硬实力补充。整体上,这不是巧合,而是对全球形势的回应。 威慑效果如何避免冲突升级 威慑的核心是让对手算清账。2024年底这些亮相后,国际反应明显。美国国防部报告指出,中国军力增速快,六代机和预警机可能改变亚太。…

外媒曾宣稱:B21能自由進出中國隨意展開轟炸,而且中國攔不住

3 months ago

在全球战略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美国空军最新研发的战略轰炸机B-21“突袭者”正成为国际军事观察家和分析机构关注的焦点。 一些海外媒体甚至宣称,B-21凭借其卓越的隐身性能和远程打击能力,可以在不被中国防空系统发现的情况下深入中国境内执行轰炸任务。 此类言论引发了广泛热议,也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一观点的可信度。 B-21的隐身技术与打击能力是否真的如某些外国媒体所描述的那样无懈可击?中国的防空体系是否真的不具备有效应对B-21的能力? 美国强大的B-21 B-21轰炸机是美国空军为接替B-2“幽灵”而研发的新一代隐形战略轰炸机。 其整体设计延续了B-2标志性的飞翼结构,但在隐身性能、飞行灵活性和载弹能力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 B-21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极为先进的隐身能力。 通过优化机身外形与采用新一代隐身涂层,B-21的雷达反射面积(RCS)被压缩到极低水平,几乎难以被敌方雷达系统捕捉。 据美国空军透露,B-21的隐身性能相较B-2更进一步。 其飞翼构型与简洁的机身设计使其在执行远程打击任务时,能够有效规避敌方雷达探测,完成突袭后安全返航。 此外,B-21的战略打击能力同样不可忽视。 在B-21的设计理念中,美军希望将其打造为空军战略打击力量的核心支柱。 该机型不仅能执行常规武器的高精度打击任务,还可搭载核武器执行战略核威慑。 B-21具备超过9000公里的作战半径,并能携带约14吨的武器载荷,可兼容多种导弹、炸弹以及高超音速武器。 美国空军计划采购至少100架B-21轰炸机,以强化其全球打击能力。 特别是在面对中国、俄罗斯等战略对手时,B-21将发挥关键的威慑作用。 一旦B-21进入美军批量服役阶段,将对未来的空中力量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在挑战中国等拥有先进防空体系国家方面。 正是基于B-21强大的性能,一些国外媒体才会产生如此设想。 那么,现实是否真如这些媒体所描述的那样,中国在面对B-21时毫无防御能力?…

美國受訪民眾:超一半認為美會擊敗中俄,贏得第三次世界大戰

3 months ago

在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中,超过一半的美国民众表示相信美国将在可能发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战胜中国、俄罗斯等国。 这项调查反映出当前全球局势的复杂性,以及美国民众对未来国际冲突的担忧。然而,这种乐观的观点与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参战的犹豫形成鲜明对比。 这项调查显示,61%的美国人认为未来十年内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很高。他们认为这种冲突将涉及核武器 ,这加剧了他们对未来安全的担忧。 尽管他们对冲突可能的严重性表示担忧,但大多数人仍认为美国将在战争中获胜,并带领盟友取得胜利。 在被问到可能与美国对抗的国家时,许多受访者提到了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等国。 这些国家与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紧张关系由来已久,民众对这些国家的敌意感日益增加。 与此同时,受访者也提到了美国的盟友,包括北约 成员国德国、法国和英国,以及以色列和乌克兰。 尽管许多美国民众相信美国将赢得第三次世界大战,但他们对参战的态度较为谨慎。多数受访者表示,在战争爆发时,他们更愿意承担非战斗角色,而不是亲自上战场。 美国在乌克兰、叙利亚和其他热点地区的外交政策受到许多民众的批评。 民众认为,美国在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冲突中扮演着代理人战争 的角色。 中东地区的冲突也在不断升级,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引发了地区的不满和紧张局势。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集结则加剧了与中国和朝鲜的对抗。 许多美国民众对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行为持批评态度。 他们指责美国不遵守国际法 ,单方面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并过度支持以色列。 这些行为导致其他国家对美国的不满情绪加剧,使得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面临越来越多的敌对情绪。 总的来说,尽管许多美国民众对未来世界大战的爆发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并相信美国将在这场冲突中获胜,但他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参战的厌恶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矛盾反映了美国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全球局势不断恶化的担忧。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保持稳定的国际关系和寻找和平解决方案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