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已來臨,中國不得不面對!40年來從未出現的4種情況到來

1 year ago

前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度过了40多个风风雨雨。在这短短的几十年当中,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 我们不仅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防实力也稳稳排在了世界前三。这在40多年前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取得一些成绩就洋洋得意,毕竟现在的国际局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中国正处在风暴的中心点。如今有4个前所未有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如果无法妥善处理,我们将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 恶劣的外部环境 现在的国际局势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复杂,虽然还能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但是暗地里一直是暗流涌动。 在俄乌战争的背后,有着美国和一众西方国家的影子。尽管俄罗斯败退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对中国来说,现在的地缘政治要比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的多。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美之间的关系还算不错。当时的美国是毫无疑问的世界霸主,虽然中国也算是一个东方大国,但我们的发展完全无法与美国媲美,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把我们当成威胁。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他们再也不需要靠着拉拢中国来对抗苏联了,所以就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开始对中国施加他们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可即便如此,当时的中国依然没有得到美国的重视。 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向着阿拉伯和伊拉克发动了战争。在此期间,美国无暇顾及我们,给了我们非常宝贵的发展空间。 而真正让美国感受到威胁的应该是2016年双方在南海的对峙。虽然美国出动了航母舰队,但是我们丝毫不虚,派出了非常多的海上舰艇和他们进行对峙。最终这场对峙以美国的撤退而告终。 从此之后,美国意识到中国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中国了,他们无法继续使用武力逼迫我们屈服。 于是,美国开始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和“金融战”,并且加强了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以及制裁,试图用这种方式对我们进行打压和遏制。 信息来源:上观 2024年7月12日——北约首次“直接警告”中国,咄咄逼人的背后是啥? 可是我们依旧没有被打倒,反而发展的越来越快。见此情形,美国认为仅凭他们已经无法压制中国了,所以他们开始寻求盟友的帮助。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欧盟各国都是专心发展经济,并且试图脱离美国的掌控。北约作为美国的“工具”也是基本上“名存实亡”。 但是因为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了进攻,加上美国大肆渲染俄罗斯的威胁,使得北约国家再次倒向了美国。 如今,北约各国在美国的挑唆之下,开始逐渐向亚太地区靠拢。对于中国来说,同时面对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产业转移的困境…

世界海軍排名前十的國家,名副其實,實至名歸!強勢榜單!

1 year ago

第十名的德国海军 德国海军约有 1.65 万人。 舰艇装备: 护卫舰:德国拥有多种型号的护卫舰,如 F124 型“萨克森”级、F123 型“勃兰登堡”级、F125 型等。F124“萨克森”级装备有 4 座八联装的 MK41 垂发系统,防空能力较强;F123“勃兰登堡”级主要承担反潜任务;F125 型排水量超 7000 吨,但主要承担非传统作战任务,火力配置相对较弱。此外,德国还在计划建造 F126 型护卫舰,这是一种排水量将达到 9000…

泰國又要反水了?買中國潛艇後嫌棄發動機,印尼白白賺到了一筆

1 year ago

十年时间,泰国来来回回谈要购买中国的潜艇,但就是不签合同!这一次,泰国似乎又要反水了! 不过,现在的中国并不缺买主。刚和泰国谈崩了,中国又立即去往印尼首都,向他们军方推售我国的“S-26T常规潜艇”。 和泰国不同的是,印尼快速做出决定,要购买中国的潜艇。他们对于中国制造的东西,抱着很高的信任态度。 泰国多次嫌弃潜艇,看似是精明,实则是吃大亏。 来来回回谈购买,关键时刻掉链子 2016年,泰国的军方批准从中国去引进“S26T潜艇”的项目。 为了双方能够达成合作,在泰国官方人员到达中国后,中国船业工作人员,曾亲自带领着他们去看了潜艇,并且讲解了一些潜艇的前景。 泰国工作人员十分满意,表示回去会打需求申请,等到军方批准资金之后,就会和中国签订合同,购买一批S26T潜艇。 经过三个多月的洽谈,泰国的副总理终于敲定要用10亿美元,购买下3艘潜艇。不过,他们不是一次性结清所有的钱,而是分批次地去结清。 先买东西,后付钱,东西都用了,钱万一付不上,中国不是血亏吗?双方都有自己的考虑,所以中方为了保险起见,和泰国签订了一份时间期限。 限定第一艘潜艇的费用,必须在7年内结清,否则需要泰国把所有的潜艇给退回来。而3艘潜艇的费用,必须在11年内全部交付完成。 因为军费太高了,泰国政府为购买中国的潜艇,还曾征求过全军人员的意见,可见他们有多重视。 但为什么泰国如此重视这个项目,最终却没有谈成功呢? 2017年,中船重工和泰国军方签订协议,预计对方第一批款项到账之后,会在一年后开始建造。但是这个项目,却在还未建造过程中,就出现不少的波折。 泰国政府在更换人员的时候,这个项目短暂地停过一段时间,但碍于军事基础的薄弱,需要潜艇支撑海域的平稳,他们又不得不再次和中方联系,提出继续合作。 双方签订合约之后,泰国又搞事情,要求中方必须使用德国的柴油发动机。但当时的欧盟对中国实施限制,中国买不到德国发动机,导致潜艇计划陷入僵持阶段。 二、8年过去,依旧未交付一艘潜艇 如果合作顺利,现在泰国应该有两艘中国制造的潜艇。但经过2018年的发动机变故之后,泰国又开始反水,不想和中国合作。 中途断联5年,泰国内阁改朝换代,迎来新的国防部部长,才开始提起这一未曾完成的计划。不过,这一次的他们,不仅仅是购买潜艇,还有购买护卫舰的需求。 2024年1月,泰国政府成立专门的购买委员会,负责和中国协商购买护卫舰的事情。泰国到底是不是真心购买?这一点上,或许再等几个月就能看出门道。…

日本:寧可不要本土,也保住這里!日本最想要的中國領土是哪?

1 year ago

日本侵略战争的开端:野心与抉择 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国家因其独特的野心和决断力而留下了的烙印。当回首那段风起云涌的二战时期,日本的侵略战争无疑是其中一个无法忽视的话题。而在战争的序幕中,日本为何选择东北作为其侵略的开端,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与野心? 一、东北:战略要地的选择 日本,地处东亚的岛国,自古以来便因其地理位置而面临着国际关系。而在二战期间,当日本的野心开始膨胀,想要走出亚洲,迈向世界时,它首先瞄准的便是中国的东北。 东北,这片辽阔的土地,是连接亚欧大陆的桥梁,日本实现其全球战略的关键所在。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北与日本隔海相望,是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的最近通道。同时,东北与苏联接壤,若日本能够控制东北,便能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占据有利地位。此外,东北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肥沃的土地、矿产和森林等,这些都是日本实现工业化、扩张军备所急需的。 因此,对于日本来说,选择东北作为侵略战争的开端,是一个战略上的必然选择,其实现全球霸权野心的重要一步。 二、野心与资源的双重诱惑 然而,日本选择东北作为侵略战争的开端,并因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东北所蕴含的巨大资源财富。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其资源无法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工业化和军备扩张需求。而东北,这片富饶的土地,正好为日本提供了所需的资源。东北的煤炭、铁矿等资源,是日本钢铁工业和重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东北的粮食、木材等资源,则是日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 此外,东北还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二战期间,石油和天然气是战争机器运转的“血液”。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因此,控制东北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对于日本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战略考量与野心膨胀 然而,日本选择东北作为侵略战争的开端,并因为其资源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日本当时的战略考量和野心膨胀。 在二战期间,日本的野心已经亚洲,而是希望实现全球的霸权。为了实现野心,日本找到一个突破口,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而东北,这片连接亚欧大陆、资源丰富的土地,便成为了日本实现其全球战略的最佳选择。 在战略考量上,日本认为通过占领东北,可以迅速扩大其势力范围,对苏联和中国形成威胁。同时,通过掠夺东北的资源,可以加速其工业化进程和军备扩张,为其实现全球霸权提供有力的支撑。 此外,日本还希望通过占领东北,来转移的矛盾和经济危机。在二战期间,日本经济萧条、矛盾尖锐。而占领东北后,日本可以通过掠夺东北的资源来刺激经济的发展,缓解矛盾。同时,通过对外扩张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减少其对经济和问题的关注。 四、历史的回响与警示 当回顾日本选择东北作为侵略战争的开端这段历史时,不禁会感慨万分。这段历史既日本当时的野心和战略考量,也给留下了的警示。 首先,铭记历史、珍爱。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看清过去、警醒。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铭记的珍贵和侵略的恶果。 其次,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任何一国的动荡都可能对全球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共同维护地区稳定。 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东北的资源是日本在二战期间侵略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当今时代,也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避免因为资源争夺而引发冲突和战争。…

歐洲唯一的黃種人共和國,其祖先曾經主動回歸中國,受到熱烈歡迎

1 year ago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欧洲大陆的心脏地带里海西岸,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它是欧洲唯一的黄种人国家,其居民主要是卡尔梅克人。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国家的祖先曾经有一段惊心动魄的回归中国之旅。 他们是如何从中国西迁到欧洲的?为什么又要冒险东归?在回归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什么?而那些留在欧洲的卡尔梅克人,又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家园的? 欧洲唯一的黄种人国家 卡尔梅克人的祖先是蒙古瓦剌部的一支——土尔扈特部族,在17世纪初,土尔扈特人还是厄鲁特蒙古的一支大将。 当时厄鲁特蒙古内部实行“四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土尔扈特部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力量,然而好地方毕竟有限,各部落为了争夺地盘经常发生冲突。 令土尔扈特人感到不安的是,沙皇俄国对南方的扩张野心日益明显,1616年,沙俄企图让蒙古各部落加入他们的国籍,但遭到了蒙古人的坚决拒绝。 沙俄见强硬手段行不通,就改变策略,扶植了一个名叫阿勒坦汗的人与蒙古人作战,最终蒙古人在这场争斗中落败,土尔扈特部落经过慎重考虑,认为继续留在原地已经不安全,决定向西迁移。 1618年,土尔扈特部落的领导者们派出了几个聪明机智的人去寻找新的居住地,这些探路者东张西望,最终在伏尔加河下游发现了一片无主的好地方,而这片土地原本属于诺盖汗国,但由于内部纷争和自然灾害,诺盖人已经迁走。 经过十年的准备,1628年,土尔扈特部落的首领带领25万族人告别了位于塔城的故土,开始了一场为期两年的大迁徙,他们的目的地就是之前发现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 这次迁徙可谓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冒险,途中不知遇到了多少艰难险阻,但土尔扈特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到达了新家园。 到达新家后,土尔扈特人立即建立了一个议事机构,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部落能够安定下来,开始新的生活。 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初,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他们在这里放牧、打猎,生活美满,仿佛又回到了故乡。 然而好景不长,沙俄又开始对土尔扈特人施加压力,企图让他们臣服,甚至强迫他们改信东正教,但土尔扈特人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信奉藏传佛教,拒绝改变。 与此同时,清朝对土尔扈特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18世纪初,清朝派遣使者前往看望土尔扈特部落。 土尔扈特的首领阿奇玉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臣服于清朝,土尔扈特的普通百姓更是把清朝视为亲人,在送别清朝使者时,人们泪流满面,依依不舍,阿奇玉还表示,将来要带领族人回到故土。 到了1771年,沙俄的压迫变得越来越严重,土尔扈特部落的首领渥巴锡带领十几万人决定返回故土。 这次东归之旅其实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逃亡,沙俄派兵追击,一路上艰难险阻不断,出发时有17万人,到达新疆时只剩下4万人,虽然损失惨重,但他们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清朝对回归的土尔扈特人给予了热烈欢迎,从1771年到1772年,清朝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乾隆皇帝亲自撰写了“万民东归”的碑文,并拨付了大量资金帮助他们安顿下来。…

廢除中國權利,芬蘭對華連開2槍,退返中國熊貓,中方接下挑戰書

1 year ago

芬兰,这个位于欧洲北部的国家,近来在国际上显得日益活跃。 在国际舞台上,任何国家都有发声的权力,但芬兰却在近期两次针对中国,不得不让人怀疑,这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密谋? 芬兰提前退还大熊猫 大熊猫这个中国特有物种,因为其憨态可掬的长相,成为了我国的国宝,同时也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民众的追捧。 尽管我国对于大熊猫秉承着“只租不借”的原则,但还是抵挡不住一众国家的热情,就算花高额租金,也要将大熊猫带回去,供国民参观打卡。 而在2017年的时候,中国同芬兰之间签署了一份,与大熊猫研究保护相关文件,之后在2018年1月份,“华豹”和“金宝宝”两个小家伙便被送到了芬兰。 要说芬兰人民对这两只大熊猫也是异常喜爱,光是为了给它俩取名字,就公投了4000多个芬兰名字,最终决定华豹叫“皮吕”,而金宝宝叫“卢米”,两者皆有与雪相关的意思。 在这几年时间里,更是有无数游客前往芬兰艾赫泰里动物园参观这两只大熊猫,可令人疑惑的是,该动物园在9月25日突然对外表示,要将两只大熊猫提前退还。 根据该动物园园长哈帕科斯基所说,做出这一决定主要是考虑到了自身现状,因为自2020年后,受到俄乌冲突和疫情的影响,来动物园参观的游客已经大量减少,再加上芬兰国内通胀和利率上升的问题,最终决定提前退还大熊猫。 该园长表示,在10月20日之前,大熊猫展馆还会正常进行开放,但之后就要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隔离,与此同时,他们还将为两只大熊猫举办告别派对。 在这些消息曝出后,芬兰外交部也进行了回应,声称这一决定不涉及政府,只是商业决定,可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 实际上,我国将大熊猫向国外进行租借,是有着特殊含义的,早年间,在中国还没有这么强大的时候,就创造了独特的“熊猫外交”,尽管如今的中国已经强大了很多,不再需要熊猫外交,可对外租借熊猫仍然有着特殊含义。 芬兰口口声声说退还大熊猫是因为养不起了,可芬兰作为一个欧洲发达国家,真的连两只大熊猫也承担不起吗? 而且巧合的是,就在两个月前,芬兰总统才刚刚炒作过所谓中国援俄问题。 芬兰为何要对华发难 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西方国家一心想要解决俄罗斯这个传统威胁,然而俄乌双方打了两年多,尽管乌克兰有一众西方国家的支持,却还是让俄罗斯占据了主动权。 于是西方开始寻找原因,并盯上了中国,开始大肆渲染所谓的中国援俄,在今年的北约峰会上,北约32国就联合发表声明,将中国称作是战争的”关键纵容者“。 但实际上,在北约峰会召开前,芬兰总统斯图布就已经开始炒作类似言论,他公然声称,只要中国愿意,只需要一通电话,就可以让俄乌冲突停止。 斯图布认为,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中国的,所以中国有这个能力,这位芬兰总统虽然没有直言,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指责中国为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 对此我国外交部给予了强硬回应,发言人毛宁直接指出,中国既不是俄乌冲突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而且还一直在努力推动双方停战谈判。…

美國為何一直針對中國?英知名學者:因為中國犯了一個“原罪”!

1 year ago

前言 所有人都知道,近些年,美国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的针对中国。 但对于美国打压中国的原因,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甚至对此感到深深的疑惑。 明明世界上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美国为何要揪着中国不放呢? 其实,早在多年前,英国知名学者就给出了答案。 他曾直言不讳的表示,美国之所以恨不得彻底废掉中国,是因为中国犯了一个“原罪”。 那么,所谓的原罪究竟是什么呢?中国又该如何应对美国无底线的针对呢? 美国为什么总是针对中国? 相信关注时政的朋友,经常能在新闻中看到“中美博弈”这个词。 其实所谓的中美博弈,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之所以会演变的如今的地步,完全是因为美国咄咄逼人。 奥巴马时期,美国政府推出了所谓的“重返亚太战略”,试图联合亚洲国家,继续围堵和封锁中国。 到了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对华战略更加的野蛮粗暴。 2018年,懂王开启了中美贸易战,不断地打压中国的高新企业,试图摧毁中国的科技潜力。 而拜登上位后,美国对华的敌意有增无减,美国政府不断的炒作南海、台海问题,接二连三的干涉中国内政,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可以说,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美国针对中国的打压始终都没有停止过,并且手段在不断加强,底线也越来越低。 而让美国如此疯狂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国学者提到的所谓“原罪”。 接下来,我们就聊聊所谓的几大“原罪”,究竟什么东西。 四个原因 2020年,英国知名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马丁接受了中国日报的采访,在采访中,他大致从四个方面深刻的阐述了中美关系以及美国针对中国的原因。 第一:马丁表示美国打压中国是由于意识形态差异。…

曾經的中國領土,現已全盤西化,成了全球“霧霾之都”

1 year ago

外蒙古的转身:从中国的依赖到西方的追随,真相竟是这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外蒙古的历史与未来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外蒙古,这个曾经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家,如今却在文化、经济和政治上朝着西方的方向转身,这一转变不仅令人惊讶,更引发了诸多争议:是什么让这个曾经依赖中国的国家选择了这样的道路?为了弄清楚这一切,我们需要追溯历史,分析现状,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20世纪初,外蒙古经历了一段颇具争议的历史,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蒙古逐渐走向独立,成为了一个主权国家,当时,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蒋介石在雅尔塔协定中被迫承认外蒙古的独立,放弃了对这一地区的宗主权,面对美英苏三国的压力,蒋介石似乎没有选择,只能在无奈中妥协,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却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成为中蒙关系中的一根刺,正如某位历史学家所言:“外蒙古的独立是历史的必然,但对中国来说,却是一个伤痛”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蒙古在苏联的统治下经历了文化的重塑,许多原本属于中华文化的元素被逐步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上,还在文字、教育和社会习俗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外蒙古在1990年代初期正式开始使用拉丁字母替代西里尔字母,这一举措标志着外蒙古想要与西方文化接轨的决心,数据显示,至今已有超过80%的外蒙古年轻人掌握了英语,他们渴望与世界接轨的心态显而易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外蒙古在政治上也逐渐倾斜于西方,尤其是美国,从2000年开始,外蒙古积极参与中东军事行动,并在2019年与特朗普政府宣布提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外蒙古对中俄两国关系的担忧,正如一位当地分析师所言:“外蒙古必须在中俄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否则将永远被夹在两大国之间”这种紧张的政治局势使得外蒙古在寻求国际支持的过程中,开始向西方国家靠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济方面的依赖和恐惧同样值得深思,外蒙古作为一个内陆小国,其经济高度依赖中国市场,根据统计数据,外蒙古80%的商品出口都流向中国,这一数字令人震惊,外蒙古人对这种依赖感到恐惧,因为他们深知这意味着一旦局势改变,经济将遭受巨大冲击,外蒙古的年轻人无疑是最敏感的,他们一方面享受着来自中国的市场红利,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统一思想心存忌惮,典型的例子是,外蒙古年轻人的社交圈中,讨论中国的议题往往是个敏感话题,有人会说:“我们不能让历史重演,不想再成为中国的附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外蒙古的社会动态逐渐变得复杂,泛蒙古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一运动不仅意在推动外蒙古的独立认同,甚至还涉及到对在外蒙古生活的华人的攻击,在过去几年中,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甚至一度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正如一位观察者所说:“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团结人心,也能引发仇恨”这种情绪的蔓延,促使外蒙古在面对中国时,逐渐形成了“我们与他们”的对立情绪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环境问题的加剧同样是外蒙古转型过程中的痛点,尽管外蒙古的工业化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也让人堪忧,乌兰巴托,外蒙古的首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经济结构,成为了全球有名的“雾霾之都”,在寒冬来临时,居民们依赖煤炭取暖,导致空气质量急剧恶化,根据2017年的数据显示,乌兰巴托的PM2.5浓度一度达到了世界标准的80倍,这样的数字无疑是对外蒙古政府的一次严峻考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外蒙古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挑战,从依赖中国到向西方靠拢,这一过程不仅涉及经济、文化和政治层面的变迁,更关乎民族认同的深刻思考,我想留给读者一个思考问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你认为外蒙古的选择是出于现实的无奈,还是对未来的追求?这样的反思,不仅关乎外蒙古,也关乎每一个在历史潮流中挣扎的国家与民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本如果“沉海”了,那上億日本人該去哪?聯合國早已給出了答案

1 year ago

近几十年来,很多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就连地壳运动也格外活跃。这也让人忍不住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说白了就是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导致。 要知道,地球是我们全人类的生存环境,一旦地球环境恶化后,人类的生存必然会面临问题。在时候就不得不提到日本了。 由于日本本来就是个岛国,很可能会出现沉海的情况,万一真沉海了怎么办?那上亿的日本群众又该如何安置? 日本的基本情况 日本位于东南亚地区,它是一个国土面积仅有37.8万平方米的小国家,由于该国家包括数10个岛屿,所以也被称之为岛国。 虽然人家国土面积小,但国家人数却达到了1.24亿之多,可以说放在整个世界海域当中也是名列前茅。 如果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的话,受害最严重的莫过于日本,毕竟它可是靠海而生的,可能会出现沉海事件。 要知道20世纪的日本,其工业经济发展极为发达,为了能够满足工业发展需求,日本群众大肆焚烧化石燃料。 以至于空气当中的二氧化碳成分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当二氧化碳无法被中和时就形成了全球化的温室效应。 随着全球室温的不断提升,南北极洲的融化量也在呈十倍增长,还出现了海平面上升的问题。 海平面的上升自然会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环境,这也使日本高层政府开始变得愈发不安。 其实“沉海”并不是危言耸听,曾在九十年代初期,日本就曾经出现过沉海事件,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岛屿,可依然引起了很大关注。 这个岛屿本身是位于北海道北部,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岛屿的存在,所以也使得日本的国家面积增加了约100海里。 在该岛屿消失后,也引起了军方的高度重视,虽然至今都无人能描述清楚岛屿消失的真正原因,但也引发了外界的种种猜测。 有人认为这座岛屿的消失是因为海平面上升导致,也有人认为岛屿的消失与敌国入侵日本有关。 可这些都只是人们的猜测而已,并没有人能给出真正的答案,为了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日本军方也采取了行动。 在该海域当中进行了长达两年监控,最后依然是没有任何收获,所以只能暂时放弃调查。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之久,可每每提起这座岛屿的沉没事件时,还让日本高层领导及民众后背发凉。 毕竟日本可是由多座岛屿组成的,既然有一次岛屿沉没的事件,那肯定会有其他岛屿的沉没,到时候日本民众又该怎么办呢? 日本沉海怎么办…

他挪用近3億公款,卻沒坐一天牢,國家還給他補發19年工資

1 year ago

有这样一位国家级干部,曾私自挪用公款高达3个亿。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他的行为被国家查出来后,不但没有坐牢,还补给他19年的工资和奖金。 这位干部是谁?他又都做了些什么呢?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 为提升文章可读性 细节可能存在润色 请理智阅读 仅供参考 1985年11月4日,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 伴随着刺耳的汽笛声,"瓦良格号"航母的龙骨被正式安放,"这将是苏联海军最先进的航母,足以与美国的尼米兹级相抗衡。"设计师曾自豪地说。 可这艘被寄予厚望的航母本应成为苏联海军的骄傲,却在命运的捉弄下,成为了冷战结束后的一个尴尬存在。 乌克兰独立后,造船厂陷入困境,很多工人被迫离职。 1995年,一位美国商人曾提出要将其改造成海上赌场,但被乌克兰政府拒绝,渐渐地,这艘巨轮成为了废品商的目标,有人甚至偷偷爬上去偷取金属零件。 就在"瓦良格号"即将变成废铁时,远在中国的海军将领贺鹏飞在一次国际军事交流会上偶然听说了它的消息。 这个信息像一颗火种,瞬间点燃了贺鹏飞的想象力,他立即召集了一个秘密小组,代号"海鹰计划",开始研究购买的可能性。 分析显示,如果成功获得这艘航母,可以为中国节省至少15年的航母研发时间。 然而,这个计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最大的障碍是来自美国的强烈反对,中国需要找到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购买方式。 在这个关键时刻,贺鹏飞想到了他的老战友徐增平,两人曾在同一艘驱逐舰上服役,彼此信任。 当贺鹏飞的电话打来时,徐增平正在澳门考察一个度假村项目,听完贺鹏飞的解释,徐增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当时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虽然知道可能会赔上全部家当,"徐增平后来回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