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變成導彈強國!射程2150公里速度16馬赫,堪比中國的東風導彈

12 months ago

在遥远的中东,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再次搅动了本已动荡不安的地区局势。也门胡塞武装,这个长期以游击战术闻名的组织,近日竟使用高超音速导弹对以色列发动了袭击,这一事件如平地惊雷,震撼了国际社会,也再次将中东的安全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 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实力 也门胡塞武装,长久以来被视为地区内的一股不稳定力量,其历史充满了与也门政府的对抗和冲突。 然而,这次袭击事件却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组织的军事实力。胡塞武装是如何从一个相对松散的游击队,发展成为能够掌握并运用高超音速导弹的武装力量的?这背后,既有组织自身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助力。胡塞武装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了先进的武器技术,而这一过程,无疑为地区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高超音速导弹的技术特点 高超音速导弹,作为当今军事科技的尖端产物,其技术特点在于极高的飞行速度和难以预测的飞行轨迹,这使得现有的防空系统对其几乎束手无策。中国的东风-17、俄罗斯的“匕首”、美国的“GM-183A”以及伊朗的“征服者”,都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胡塞武装此次使用的高超音速导弹,虽然具体型号尚未明确,但其展现出的性能无疑让世人震惊。 这种导弹的出现,无疑是对传统防空体系的一次重大挑战,也为未来的战争形态带来了新的变数。 伊朗的角色猜测 在胡塞武装使用高超音速导弹的背后,伊朗的角色备受外界猜测。有分析认为,伊朗可能向胡塞武装提供了技术支持或转让了相关技术。 然而,无论是伊朗还是胡塞武装,都对此予以了否认。国际社会对这一事件的反应迅速而复杂,一方面是对胡塞武装的谴责和对伊朗的质疑,另一方面则是对可能引发的地区军备竞赛和冲突升级的担忧。制裁措施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技术的扩散,但长远来看,解决根本问题仍需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努力。 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 胡塞武装掌握高超音速导弹,无疑加剧了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以色列作为此次袭击的目标,其反应尤为引人注目。以色列可能会采取一系列防御措施,包括升级现有的防空体系和打击胡塞武装的导弹基地。 然而,这些措施能否有效遏制胡塞武装的威胁,仍是一个未知数。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他国家可能会效仿胡塞武装,寻求获取高超音速导弹等先进武器,从而进一步加剧地区的紧张局势。 国际社会的应对措施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国际社会不能坐视不理。 外交途径仍然是解决问题的首选,但分歧和利益冲突使得这一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各国需要摒弃偏见和私利,共同应对高超音速武器扩散带来的全球性挑战。只有通过团结、合作和智慧,才能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 技术的双刃剑效应 在这场由高超音速导弹引发的风暴中,我们看到了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它推动了军事科技的进步和战争形态的变化;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和冲突风险。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维护国际安全秩序和地区稳定。 结语…

假如美國霸權結束,一定會滅亡的三個國家,第一個最先被清算!

12 months ago

想象一下,在不久的将来,美国这只"雄鹰"突然收起了它的翅膀。世界舞台上,长期依赖美国庇护的国家们,犹如失去了靠山的小绵羊,在狼群环伺中瑟瑟发抖。这场地缘政治的大地震,将会让哪些国家首先沦为牺牲品呢? 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远东,那里有一个曾经的经济巨人——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日本可谓是赚足了好处。 回顾历史,日本在1945年就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可谓是亚洲的骄傲。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更是如日中天。1994年日本GDP高达4.91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的17.67%。紧接着的1995年,日本GDP更是飙升到5.4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71.34%!那时的日本,俨然是美国的一个小弟,但实力却不容小觑。 2010年日本被中国超越,沦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虽然目前日本人均GDP仍高达3.38万美元,但其经济增长已然陷入停滞。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在地缘政治上高度依赖美国。如果美国霸权结束,日本将失去最大的靠山,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必将岌岌可危。 日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成为制约日本发展的一大瓶颈。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202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28.7%,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不仅加重了社会福利负担,也导致劳动力短缺,进一步抑制了经济增长。 写作不易,看官老爷们如若感觉文章不错,可点击观看下方5秒广告解锁,查看接下来的内容,广告完全免费,放心浏览。 此外日本的地理位置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岛国的地理特征为日本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但也使其高度依赖海上贸易和能源进口。如果失去美国的海上力量支持,日本的经济命脉将面临严重威胁。 从日本转向中东,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美国的铁杆盟友——以色列。这个建国仅75年的小国,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以色列虽然国土面积仅有1.52万平方公里(实际控制区域为2.5万平方公里),但其人均GDP高达5.22万美元,在全球排名第17位。这个"弹丸之地"凭什么能够在荒漠中创造出如此惊人的经济奇迹?答案就在于其高度发达的军事工业、生物技术和高科技产业。 以色列的科技实力确实令人惊叹,该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网络安全技术,其创新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以色列被誉为"创业国家",特拉维夫被称为硅谷之外的创新中心。然而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支持。美国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还为以色列的高科技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市场。 以色列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超过一半的国土是沙漠,三分之一是山地和盐碱地,可耕地面积不到五分之一。更糟糕的是,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已经经历了5次中东战争。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以色列如何在这个四面楚歌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以色列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地缘政治方面的,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以色列的一大问题。虽然以色列在海水淡化和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水资源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此外以色列社会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特别是在宗教和世俗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可能成为影响国家稳定的潜在因素。 最后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欧洲,聚焦在一个近期备受关注的国家——乌克兰。这个东欧大国,面积高达60.37万平方公里,是欧洲第二大国,人口约4379.3万。乌克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95%的国土为肥沃的平原,拥有世界27%的黑土资源。 然而地理位置的优势也成为了乌克兰的痛处,作为东欧的中心,乌克兰与多国接壤,成为了大国博弈的棋子。2022年乌克兰因寻求加入北约而引发了与俄罗斯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美国及西方国家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但如果美国失去了霸权地位,乌克兰将失去最大的靠山,很可能成为这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最大牺牲品。 乌克兰的困境不仅仅是地缘政治方面的,该国长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和腐败问题。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但乌克兰的经济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0年乌克兰的人均GDP仅为3726美元,远低于欧洲平均水平。此外乌克兰还面临着人口流失的问题,大量年轻人选择前往其他欧洲国家寻求更好的机会。 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国家都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鼎盛,以色列在建国后短短几十年内创造了经济奇迹,而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后继承了30%的苏联遗产。然而时至今日,它们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境。 日本经济增长停滞,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以色列虽然科技发达,但地缘政治环境恶劣;乌克兰虽然资源丰富,但陷入了地缘政治的漩涡。这三个国家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都高度依赖美国的支持和保护。 如果美国霸权真的结束,这三个国家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 日本可能会在亚太地区失去话语权,被周边大国挤压。没有了美国的核保护伞,日本将面临严峻的安全挑战。同时日本的经济也可能受到更大的冲击,因为失去了美国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者。日本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其和平宪法,考虑发展更强大的自卫力量。此外日本可能需要加强与其他亚洲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在经济和安全方面。 以色列的处境可能更加艰难,没有了美国的支持,以色列将在中东地区孤立无援。周边阿拉伯国家可能会趁机发难,以色列的生存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失去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以色列的高科技产业和军事工业也将受到重创。以色列可能需要寻求与周边国家的和解,同时加强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此外以色列可能需要更多地依赖其科技优势和创新能力来维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國防部用4句話,說明白了中美關系,兩國一旦開戰,世界將痛苦

1 year ago

“3个因素:中美关系紧绷背后的意外真相与未来的悬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引言:紧张局势的背后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关系也愈加复杂,中美两国的关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历经波折,却又总是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当经济合作与军事竞争交织在一起时,世界是否会迎来新的战争?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不仅是地缘政治的博弈,更是深层次文化和意识形态冲突的体现,本文将探讨影响中美关系的三个关键因素,揭示潜在的冲突与意外真相,并展望未来的可能走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的回声:中美关系的演变 中美关系的演变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南京条约》的签署,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目标,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中国共產黨的成立和美国的冷战政策,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波动状态,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两国关系的缓和,但随后的几十年里,经济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始终让两国关系如履薄冰,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美国的传统霸权地位受到挑战,两国的矛盾愈发突出,贸易摩擦、南海问题和网络安全等议题层出不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际关系专家约瑟夫·奈曾指出,“权力不仅是硬实力的较量,更是软实力的竞争”而中美两国在文化、科技和军事等多个领域的竞争,正在改变世界的格局,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2021年,中国在多个科技领域的投入已经超过美国,人工智能和5G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进步,更是让美国感到深深的威胁,美国总统拜登在多个场合提到“要团结盟友对抗中国”,表明了对抗的姿态,这种对抗的背后,又隐藏着对合作的迫切需求,两国之间的互依关系,既是竞争的源头,也是避免冲突的基础 紧绷弦上的舞步:潜在冲突揭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中美关系的紧张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军事层面的对峙也令人深忧,据《国防白皮书》,中国与美国的军事开支之差正在逐渐缩小,2021年中国的国防预算已经达到2090亿美元,而美国的国防预算仍高达7530亿美元,虽然美国的军力依然强大,但中国的快速发展让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能力日渐增强 而南海问题则是中美关系紧张的缩影,南海区域的航行自由问题,已经成为两国争执的焦点,美国常常派遣军舰在南海进行所谓“自由航行”,而中国则在该区域增强军事存在,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军事冲突的风险正日益增大,国际军事观察人士指出,未来一旦发生误判,局势将迅速失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观点认为,南海问题的本质是对资源的争夺,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介入,而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理性地处理争端,避免战争的爆发,将是中美双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球舞台上的棋子:其他国家的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美关系的紧张不仅仅是两国的事情,全球其他国家在此局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国家在中美之间游走,试图最大程度地获得利益,印度在与美国的合作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军事能力,却也对中国的崛起保持警惕,根据《国际战略研究所》报告,印度的国防预算在逐年增加,目的在于应对中国的影响力扩展 欧洲国家在中美关系中也面临着选择,对此,德国政治学者赫尔曼·布罗克曼指出,“欧洲的未来取决于如何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如果中美关系继续恶化,欧洲可能不得不重新审视与这两国的关系,以确保自身的安全与利益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國終於明白,當年轟炸中國大使館,中國為什麽不反擊?

1 year ago

历史上的1999年5月8日,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彻心扉、痛定思痛的大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暴力轰炸我国驻南大使馆,造成三名中国记者壮烈牺牲,此次事件不仅是对中国各方面的严重侵犯,更是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挑战! 那么这一历史事件究竟如何展开?中国为何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进行反击?这其中蕴含了哪些深刻的战略思考?国际社会又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答案或许并不简单,但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支持作者,写作不易,文中会有5s广告,观看后可免费阅读全文 野蛮轰炸!却说“误炸”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件以其独特的震撼力,深深地烙印在民族的记忆之中,1999年5月8日,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难以抹去的伤痛,2008年5月8日,人民网发布一篇报道,将那年那日的惨烈再次呈现。 据悉,1999年,一场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这场战争是南斯拉夫联盟国内部争斗的激化产物,然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却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借口,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空袭。 在这场战争中,北约的军事行动逐渐扩大到与此事无关的居民,他们的住所及医院、学校等都遭到了破坏,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1999年5月7日晚,北约对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区,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空袭,系有史以来最为猛烈的轰炸,晚9时,贝尔格莱德市区城市电路全部失控,被迫失去了光明,城市陷入了一片黑暗与恐慌之中。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在公司上班写文章,天天加班到晚上12点,每天收益只有50多块,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就是能为了多几块收益,观看后可免费阅读全文,希望观众老爷理解 子夜时分,当人们以为轰炸即将结束时,三枚导弹却如同死神的利箭,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而来,直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瞬间让使馆内陷入了混乱与绝望。 导弹瞬间穿透了整栋大楼,它无一例外地承受着炮火的摧残,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力让使馆内犹如战场,主楼附近的房顶也被掀开,使馆内30名使馆工作人员和我驻南记者,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面临着生死考验。 据报道,新华社女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及其夫人朱颖,在这场灾难中不幸遇难,他们的牺牲,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面对如此恶劣的行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潘占林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抢救工作,同时向国际社会表达了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和强烈愤慨。 中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北约暴行的谴责和对遇难同胞的哀悼,数百名在贝尔格莱德的华人举行抗议游行,数千南斯拉夫人也加入了游行的行列,共同声援中国。 中国外交部随即向全世界宣判,痛斥、谴责北约的无耻行径,要求北约给个说法,并保留试图以非理智手段逼迫北约回应的权利。 随后,1999年7月30日,国务院公报中国与美国签订对此次事件中伤亡的中国公民的赔偿问题的协议,12月16日,与美国针对大使馆的赔偿问题达成协议。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依然没有忘! 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不仅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9年5月8日海外网发布报道。 距今已过去20多年的美国轰炸我国驻南大使馆事件,却没有随着时间被世人遗忘,逝去的人也仍留在中国人民心中。 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强烈要求国际社会公正、客观地看待这一事件,并敦促北约立即停止对南联盟的轰炸,那么中国为何不对美国发起战争,为壮烈牺牲的中国记者报仇雪恨呢?…

美菲已經用行動證明:若開戰,中國航母或無法通過巴士海峽?

1 year ago

在东北亚,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国家是日韩;在南海,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国家是菲律宾。 为了“遏制”中国,美国也在想办法的加强和菲律宾的军事合作,以封堵中国海军的活动范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无疑就是巴士海峡。 美菲军演 美国封锁巴士海峡 巴士海峡是中国台湾南边和菲律宾北部之间的一道海峡,是中国航母突破“第一岛链”的两处通道之一。 如果这两处通道全部被封锁,中国航母战斗群将难以突破“第一岛链”。 美国为了封锁中国海军,也就在想尽办法的加强在巴士海峡的防务,从而封锁这个地方。 从2022年以来,美国的行动是相对成功的。 大环境上,中国这几年和菲律宾的关系很差,这使得美国可以以此为契机更进一步的影响菲律宾。 局部情况上,美国正在尝试在菲律宾部署能封锁巴士海峡的军事设施。比如说2024年4月,美国曾在菲律宾部署了“堤丰”导弹系统。 “堤丰”导弹系统是一套中程导弹打击系统,可以发射射程在1800公里左右的战斧导弹,以及射程400公里左右的标准-6导弹。 2024年4月,美国借助和菲律宾举行的“坚盾-24”年度联合军演,将“堤丰”导弹系统部署在了菲律宾吕宋岛。 以吕宋岛和巴士海峡的地理位置,该导弹系统足以打击到巴士海峡,甚至是打击到中国本土。 部署到菲律宾的“堤丰”导弹系统 因为美国这几年在菲律宾的动作,以及菲律宾和中国的矛盾,互联网上一度出现了这样一种声音:美菲已经用行动证明,若开战,中国航母可能无法通过巴士海峡。 这种说法到底正不正确呢? 美国实际上没法封锁巴士海峡 就中美之间的情况来看,“美国可以封锁巴士海峡”的说法并不成立,至少是当前不成立。 其一,美国在菲律宾部署的军事力量,还没有强到能封锁巴士海峡。 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中心”是日本,在菲律宾的军事部署相当有限。…

驚心動魄!美軍戰機黃海墜毀再引熱議!儀表癱瘓成墜毀原因被人疑

1 year ago

不知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还是的确是气候原因,造成战机飞行仪表瘫痪,致使美军一架F-16战机去年底在黄海坠毁。 资料显示,那段时间,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美军战机总是时不时出事,那边厢,才刚听说在鹿儿岛附近海域坠毁一架运输机,结果不几天,又听说在黄海坠毁一架战斗机。 原来,就在去年底,一架隶属驻韩美军的F-16战机,在黄海海域演训时突然坠毁,有知情者称,当时这架战机在坠毁之前,做过激烈的空中机动和颤动。 由于这个线索再加上黄海这个位置,当时让不少人或多或少持如下观点,那就是,认为是美国想碰瓷中国,找借口寻衅滋事。 当然,自从去年底美军这架F-16战机在黄海坠毁后,在一些人看来,美国还是一直三缄其口,默不作声,对这架F-16战机的坠毁原因隐而不发,让人总觉得有几分隐秘和好奇。 近日,在时隔9个月后,当美国媒体重新提及此事时,一些人似乎又旧梦重温,如鲠在喉,对去年底美军这架F-16战机在黄海的坠毁,又格外关注起来,而且还似乎透露出几分迷茫与无奈,惊讶与盲从。 因为,在经过美方半年多的所谓调查和“隐忍”后,美军终于公布事故原因。 那就是,美军去年底在黄海坠毁的这架F-16战机,是因为“飞行仪表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瘫痪”造成的。 至此,有人调侃称,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来这架F-16战机的坠毁原因。 然而,尽管事出有因,可在一些人看来,美军这架F-16战机去年在黄海坠毁依然是个谜,所谓的“飞行仪表瘫痪”成主因,依然被人猜疑,使人热议,让人好奇。 不过,许多人在对这架战机坠毁原因半信半疑的同时,对来自美国《星条旗报》网站9月27日的报道,还是充满着好奇,倾向于对美国这家媒体所报道事实的认可。 美国《星条旗报》网站报道,驻扎于韩国的美国空军第7航空队称,已经查明美军一架F-16战机去年12月在黄海坠毁的主要原因是飞行仪表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瘫痪。 报道称,美国空军第7航空队的一架单发战机2023年12月11日在群山空军基地不远处坠海,飞行员顺利弹射逃生并获救。 报道显示,美空军飞行事故调查委员会在调查后确认,这架飞机嵌入式惯性导航系统GPS(EGI)发生故障,导致主要飞行仪表在起飞大约13分钟后失灵。 报道透露,战机坠海后完全损毁,这导致调查委员会无法分析实物证据和确定EGI故障原因。 至此,对于去年底美国这架F-16战机在黄海的坠毁,在许多人的猜测、关注和热议中,总算有了一个明确的定论。 不过,在一些人看来,正如美国媒体在报道中所说的那样,由于“战机坠海后完全损毁,这导致调查委员会无法分析实物证据和确定EGI故障原因“,或多或少还是给人留下了一些猜测和想象空间,认为美军这架F-16战机的坠毁还是成谜,让人捉摸不透。 而一些人则认为,在F-16战机“起飞大约13分钟后失灵”的这段时间里,相信美军战机飞行员一定经历了难以言喻的惊心动魄和惊魂未定的紧张心理煎熬,这13分钟足以使这名美军F-16战机飞行员,在内心深处留下难以想象的阴影,以致这种恐惧的阴影,始终在眼前挥之不去,终身难忘。 不过,许多人还是认为,甚至告诫美国,要想美军战机不坠毁,最好的办法还是固守本分,与人为善,遵循和平理念,根除霸权和霸凌,少一些与别国的摩擦与挑衅,多一些与别国友好的相处之道。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美国平安无恙,才能确保美国军机少坠毁,或者不坠毁。

真的根本不是一個等級的對手?當殲20碰上F-22,孰強孰弱?

1 year ago

歼-20和F-22这两款战机经常被拿去对比。一个是人类最早的五代机,另一个是中国第一款五代机,且在设计的时候就是对标的F-22战机。那么这两款战机,到底谁强谁弱?有人说两者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这是真的吗? F-22不适合现代战争 直接说结论,歼-20不管是超视距打击能力还是机动性都强于F-22战机,它有后发优势。 F-22战机则是设计时误判了未来技术的发展形势,结果导致不适合现代战争。 F-22战机在设计的时候,美军给它的定位是它在东欧战场阻击苏联空军,让苏联空军无法获得制空权。 同时在F-22设计的年代,美国忽略了远程空空导弹的技术发展速度,以及超视距打击体系的建立,就导致F-22战机朝着“短航程强机动的狗斗战机”的趋势在发展。 F-22战机 在航程上,因为美国在欧洲有驻军,不需要考虑航程问题,因此F-22内油量比较小,最大航程为3000公里左右,作战半径为800公里左右。 在机动性上,F-22设计的年代大家看的都还是机动性。 F-22战机也是如此,非常强调机动性。但同时美国没有预料到远程导弹的发展速度会这么快。 在F-22战机设计的上世纪90年代,空对空导弹的射程远不如今天。 F-22战机发射导弹 1991年的时候美国五代机项目结束竞标,这一年美国AIM-120A型空对空导弹的射程是70公里左右。 之后1994年和1997年,AIM-120B型空对空导弹和AIM-120C型空对空导弹相继服役,其射程分别为75公里和110公里。 而1997年的时候,F-22战机已经进行了首飞,它的技术论证都差不多结束了,整个战机都定型了。 也就是说,在F-22战机设计的时候,设计团队眼里的远程空对空导弹,那就是射程在70公里左右,未来能不能打到100公里以上存疑的东西。 这种背景下F-22就不能去讨论现代隔着100~150公里进行打击的超视距打击体系,设定的作战场景就是靠着自己的隐身优势尽可能接近敌机,然后靠着射程70公里的空空导弹去打击敌机。 F-22战机 并且在F-22战机设计的时候,预警机技术也刚起步,且数据链这种东西也非常原始。 现代战机可以通过数据链用预警机的雷达体系,发现200~400公里以外的战机。…

俄戰略專家警告:若美軍執意與中國開戰,一周內兵力損失超十萬人

1 year ago

随着台海问题不断加剧,整个亚太地区都变得风雨飘摇,甚至有不少人开始以为:中美之间必有一战,而且就在不久的将来。 如果这是真的,那中国和美国到底谁会赢得这场战争呢? 俄罗斯的专家亚历山大,在研究过这个问题之后,曾给出了明确的猜想: “美国其实不愿意在台海对中国发起战争,因为对上解放军只需一周,自己就会被打掉10万兵力。” 甚至还预言:“美国多年经营的霸权主义,将会由此被粉碎。” 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下这话有几分可信度。 “俄专家的推测” 按照亚历山大的推测,美国之所以会短时间内就损失大量兵力,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反制能力”太强。 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在太平洋的海域上,我们已经建立了很多雷达基站,而且量子雷达也基本上要到正式投入的阶段了。 到时候别说一架飞机,就算是一只鸟飞过都有可能显示在雷达中,而且这个探测面积达到了惊人的8000公里。 而美国注定是远洋作战,他们也必须得开进太平洋,可这么来看,从他们踏进太平洋的第一脚,就全部落在了我们的监测之中。 曾几何时,美国凭借强大的海空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上百个军事基地,也是基于这些军事部署,让他们的势力扩张到了全球各地,形成了如今的“霸权主义”。 但随着各国军事的发展,美国海空霸主的形象,正在一点点破碎。 单说中国,歼-20的出现,彻底打破了美国在领空上的垄断式霸权。 以前日本和韩国还一度觉得美国的F-35是“无敌的”,只要配备上这种战机,就没人能打得过美国,但很可惜,中国把这个局面给打破了。 而在我们的辽宁舰上,也已经配备了歼-35,空中打击能力同样十分强悍。 也许美国觉得凭借先进的卫星,能对中国的军事部署进行迅速定位,可他们似乎并没有把中国的“反卫星武器”算在里面。 中国的反卫星武器,早已走在世界前列,如果对美军卫星系统进行全力攻击,他们所依赖的卫星定位能力,或许会直接瘫痪。 如此一来,美军就相当于在战争中变成了“盲人”,只能被动挨打。 另外,电子战方面我们也丝毫不虚。…

螞蟻吞大象?生產殲20的成飛集團僅174億就被收購,用意耐人尋味

1 year ago

成飞集团,一直是我们心目中的航空英雄,现在竟被中航电测以174亿的价格收购。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成飞集团: 成飞集团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航空航天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成立以来一直承担着我国重要的航空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任务。 从早期的歼5战斗机到如今世界一流的隐形战斗机歼20。每一架都是成飞进步的缩影。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明星企业,也有遇到瓶颈的时候。 这也使得成飞意识到“闭门造车”只会停步不前。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走出这个舒适圈必须寻求外部合作,才能继续推动我国航天发展。 正如瞌睡的时候那个枕头,中航工业也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中航电测:隐藏的“大佬 中航电测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比较陌生,但在传感器、测控产品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它可是超级高手。 中航电测多年来在技术研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就看中了成飞集团的实力。这次的收购,可以说是一次强强联合。 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与技术飞跃 两个超级大厂的合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试想一下,当无敌的战斗机配备上最先进的传感器和测控技术,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样的合作,必将带来技术上的巨大飞跃。 对于成飞集团来说,中航电测的技术正是他们目前最需要的。 而对于中航电测来说,成飞集团的航空制造能力也能为其带来巨大的优势。 歼20战斗机代表着我国航空航天的强大实力。正因为有如此强大的“底牌”,西方国家才会对我们有所忌惮。 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中航电测的技术,歼20的性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迎来质的飞跃。如虎添翼这个成语也许放在这里最合适不过。…

巧合還是泄密?西方國家多次精準預判中國最新消息,真有內鬼?

1 year ago

前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对于各种机密的防控也越来越周到。 可即便如此,西方一些国家也总是能提前预判我们的动向,搞得人心惶惶。 有人说这只是巧合而已,但更多人认为,或许是内鬼在作祟。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间谍行为 看完前言,大家心中或许已经有了自己的猜测,具体是怎么样我们不好说,不过现实中确实存在电影情节中的间谍。 还记得那个轰动一时的沃维汉郭万钧案吗? 表面上沃维汉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海归科研人员,谁能想到他竟然是个潜伏多年的间谍?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居然成功接触到了导弹专家郭万钧。 要知道郭万钧可是一个掌握着国家核心机密的人,到最后他竟然为了几万美元和一块手表,就把那些价值连城的机密出卖了。 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今年一月国家安全部门又曝光了一起更隐蔽的间谍案。 这次是英国军情六处在背后捣鬼,他们找了个第三国的人来做间谍。这个叫黄某某的家伙,打着正当生意的幌子,多次进出中国,到处搜集情报,还想拉更多人下水。 这种手法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而除了这些我们已经破获的间谍案以外,我们国家或许还存在着比较隐秘的间谍,毕竟有些西方国家似乎总能在中国有重大动作之前就预料到。 这种诡异的"预知能力",不禁让人怀疑:难道真的有内鬼? 不管怎么说,我们之前被预知的情况似乎确实是走漏了信息,那么,如果我们的核心机密不断被泄露,会是什么后果? 代价几何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泄露了一些机密吗?有那么严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