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裁可以,中方反制就不對,新加坡稱中國需“忍讓”,憑什麽?

美國制裁可以,中方反制就不對,新加坡稱中國需“忍讓”,憑什麽?

大家好啊,小汉这篇国际观察,就是想聊一个问题:

中美关税战贸易战,中国该不该忍让?该不该任人拿捏?

新加坡政要之前劝中国“忍让”,却没看清谁才是真正掌握主动权的一方。

2025年10月30日,中美两国元首在韩国举行会晤。

这场持续1小时40分钟的会谈,被外界称为“百分钟对话”,结果出乎不少人的预料。

美国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并继续暂停实施24%的对华关税一年;

同时,美方还决定暂停执行9月29日出台的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50%穿透规则”。

以及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措施。

作为回应。

中方暂停实施10月9日公布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规一年,并延长部分反制关税的排除期限。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外交接触,而是中美博弈多年后的一次关键转折。

从结果看,双方都做出了调整,但姿态明显不同。

美方主动撤回多项正在实施或即将落地的制裁政策,而中方则是“暂停”反制措施。

这意味着,美国是收回拳头的一方,中国是收住反击的一方。

谁在主导局势,一目了然。

过去几年,美国一直试图通过关税、技术封锁、供应链脱钩等方式压制中国发展。

从2018年挑起贸易战开始,到后来不断升级对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的制裁。

再到推动“友岸外包”“去风险化”等概念,美国的战略意图从未掩饰。

然而,这一次,它选择了退让。为什么?因为现实告诉它,这套打法行不通了。

美国用一个正在执行的制裁换来中国一个尚未落地的反制暂停,等于变相承认了自己的脆弱性。

而中国并没有放弃手中的筹码,只是将其暂时搁置,为后续谈判留出空间。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商务部在公告中特别提到“将研究细化具体方案”。

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明确:

我们今天可以不打这张牌,但如果你们明天再出手,这张牌随时可以重新打出来。

这不是妥协,是战略克制。

相比之下,新加坡一些政要却还在“低头”,还在“忍让”,甚至还劝别人也要忍着。

说中国不应采取“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对抗策略,应“多搭桥梁、寻找合作”。

这话听起来温和理性,但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桥是美国人先拆的。

2018年,是美国率先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开启了贸易战。

2020年以来,是美国不断将中国高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切断芯片供应。

2025年9月,还是美国出台了针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穿透性规则”。

每一次冲突升级,源头都在华盛顿。

中国所做的,不过是依法依规进行反制,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如果这叫“对着干”,那请问,面对别人打上门来,难道只能坐着挨打才算“讲道理”?

新加坡的立场,与其说是中立劝和,不如说是基于自身生存逻辑的自然反应。

作为一个国土面积仅735平方公里的城邦国家,新加坡的繁荣高度依赖全球贸易畅通和金融稳定。

它的淡水来自马来西亚,安全依靠美军基地,经济命脉系于马六甲海峡的航运自由。

在这种条件下,保持与各大国的良好关系,避免卷入冲突,是最理性的选择。

因此,新加坡领导人尚达曼才会在美国演讲中呼吁中国放弃“完全自给自足”的发展路线。

继续与美欧保持“互依”。

这种观点背后,是一种典型的“枢纽思维”:

只要我能处在连接各方的位置上,就能从中分利。

只要全球秩序不崩塌,新加坡就能继续做“亚洲瑞士”。

但这种思维无法套用在中国身上。

中国有14亿人口,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最大的粮食消费国、最大的能源进口国。

它的安全边界远远超出一般国家的范畴。

历史上,中国曾因外部封锁而被迫自主研发“两弹一星”。

今天,美国又试图通过芯片禁令掐住中国科技发展的咽喉。

这些经历让中国深刻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谓“自主可控”,从来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为了在开放合作的同时,拥有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

就像买保险一样,平时用不上,但不能没有。

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并没有拒绝国际合作,反而大量出口产品惠及全球。

推进国产芯片研发,也不是为彻底断绝进口,而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华为被断供时的被动局面。

尚达曼把“自主可控”等同于“完全自给自足”,本身就是一种误解。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他用一个小国的生存逻辑去评判一个大国的安全需求。

这本身就存在视角错位。

新加坡可以依附大国而生,但中国不能。

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如果把命运寄托在别人的善意上,那是对人民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回到那句“中国要学会忍让”,这句话最令人不解的地方在于:

为什么提出这个要求的,不是那个挑起争端的一方,而是第三方?

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要求美国“忍让”一下,停止加征关税、取消技术封锁?

为什么总是期待被攻击者先放下武器,主动示好?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不平等的潜台词:强者可以任性,弱者必须克制。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有权制定规则、发起挑战。

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则被要求保持克制、避免对抗。

这种逻辑,本质上仍是旧有霸权秩序的延续。

但现实已经变了。中国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意拿捏的对象。

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1.05亿吨,其中来自美国的比例仅为21.1%,远低于巴西。

就在会晤前夕,中国象征性地采购了三船美国新季大豆。

这不是求和,而是一种信号:市场在中国手里,买不买、什么时候买,由中国决定

美国农民盼着中国市场,但中国并不依赖美国供应。

同样,在全球供应链中,中国也早已从“世界工厂”升级为“创新高地”。

7纳米芯片的量产,意味着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打破了长期封锁。

CJ-2000发动机的测试成功,标志着航空动力自主化的重大进展。

这些成就不是靠“忍让”得来的,而是靠几十年如一日的投入和坚持换来的。

真正的多边主义,不是要求一方单方面退让,而是在平等基础上协商共处。

中国一直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但这不意味着要牺牲核心利益去迎合他国霸权。

合作的大门始终敞开,但前提是相互尊重。

如果美国愿意回归理性,停止无端打压,中国当然乐见其成。

但如果一边谈合作,一边继续搞制裁,那中国也有足够的底气和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这次釜山会晤的结果已经证明,当中国坚定立场时,对方最终会回到谈判桌前。

所以,面对新加坡某些人士的“劝和”言论,我们不妨反问一句:

凭什么觉得中国就必须忍让?美国可以制裁,中国反制就不对?

难道只有强者才有资格强硬,弱者就必须低头?

这个世界如果真是这样运行的,那所谓的公平、正义、多边主义,不过是一句空话。

中国走的路,从来不是为了对抗谁,而是为了确保自己不被卡脖子、不被欺负。

我们不主动惹事,但也绝不怕事。

未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这条路都会坚定地走下去。

至于那些劝我们“忍让”的声音,或许更适合去问问华盛顿:

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不要总是做那个拆桥的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简体 繁體
Social Media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