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之後,歐洲再無政治家,可見德國等對默克爾的評價是很高的,曾是歐盟里的定海神針,如今卻變成了美國的跳板,從削弱對俄緩衝,到公開挑釁中國,德國外長在台灣問題上說三道四,臨時取消訪華計劃,眼下德國副總理被曝來收拾爛攤子,將主導和中國對話,足以可見中德關係目前有多敏感,然而問題的關鍵是,德國副總理來華能否成行還是一個未知數,因為就在這一消息被曝出來不久後,美國彭博社指出,在美歐的施壓下,默茨政府正考慮動用公共資金,要求德企換下中國通信公司華為和中興的設備。
可見,德國雖然嘴上說要增強對華關係,但實際上並不是真心尋求合作。
花20億拆除中國通信設備
實際上,拆除通信設備一事早在前幾年就已經提出來了,但直到現在還進展緩慢,一個最核心的原因德國企業青睞更有性價比的中企產品。
然而如今彭博社卻曝出,默茨政府正考慮動用公共資金20億歐元(折合成人民幣達到了165億),要求德企拆除華為和中興設備。
倘若這一方案真的落地,那麼德國數字基礎設施的投入將大幅增加,因為目前德國境內依然有近六成的電信設備來自中國,更關鍵的是,即使政治壓力不斷,多運營商依舊青睞華為,因為其產品價格更低、性能更優,而知情人士稱,沃達豐最近還簽署了新的無線電與天線採購合同,以此來維持德國網絡中華為設備的現有占比。
此外,為了保留華為選項,德國電信今年年初在高層遊說,可見使用中國通信設備,對於已經落後於歐洲多數國家的德國來說,是一件雙贏的事,然而如今默茨政府頂著國內的壓力也要動用公共資金,一個原因就是美國和歐盟的施壓。
自川普第一任政府時期開始,美國便以毫無事實依據的「存在潛在間諜活動、網絡攻擊以及基礎設施破壞風險」為藉口,頒布禁令禁止美國本土電信運營商採購並使用華為設備,同時向其盟友國家施壓,要求其終止與華為的業務合作關係。
在美國施加的外部壓力影響下,英國方面決定不與中國企業開展合作,以推進英國本土5G基礎設施的建設項目,2020年,歐盟發布了一項指導性建議,明確提出應將華為等通信設備供應商排除在歐盟區域5G網絡建設的供應鏈體系之外。
及至2023年6月,歐盟委員會進一步表態,指出中國通信企業華為與中興對歐盟的安全構成潛在風險,並據此宣布,將停止採用這兩家企業所提供的服務。
難怪默克爾不用默茨
而如今默茨政府也計劃加入美歐大隊,要知道當下的中德關係正是敏感的時候,前有德外長訪華風波,在訪華前夕大肆拿台灣說事,此後又在臨近出發前,突然單方面取消,即使眼下德國副總理被曝要收拾爛攤子,也只不過是想施壓中國放鬆稀土出口管制,以緩解其汽車等製造業面臨的「癱瘓性衝擊」。
換句話說,默茨政府並不是真心來華尋求合作,所以德國副總理訪華能否成行,還是未知數。
默茨的戰略是在美俄對抗中站隊,在中歐競爭中選邊,相較之下,默克爾的戰略,是讓德國在中美俄之間保持迴旋空間。
即使克里米亞危機後,默克爾並未與俄羅斯徹底斷絕往來,仍力推「北溪2號」天然氣項目,她深知,德國工業難以依賴美國液化天然氣供應,且基於德國的地理位置,無法與俄羅斯完全切割。
相比之下,默茨上台後,立即以「歐洲安全」為藉口,在東歐部署常駐部隊,公然觸碰俄羅斯戰略紅線。
而在德美雙邊關係層面,默克爾始終對美國持保留性信任態度,2017年,她曾明確指出「歐美互信基礎已出現部分瓦解」,而在競選期間展現出強硬對美立場的默茨,執政後則完全摒棄了默克爾時期的對美政策路徑。
不僅接受川普提出的3.5%GDP軍費目標,還計劃舉債1萬億歐元擴軍,甚至計劃為駐德美軍「墊付工資」,如此荒謬的行徑,不是戰略合作,而是財政投降。
最後備受關注的就是在對華政策層面,默克爾秉持「經貿優先」的務實主義路徑,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默茨則直接投身於意識形態領域的對抗,公開指責中國在台海和南海地區實施擴張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默克爾在其長達16年的任期內,曾12次訪華,期間從未出現過如此棘手且尷尬的外交情境,因為默克爾明白,中國是德國製造業最大的市場,然而默茨政府多次以「國家安全」為由,將中企排除在外。
現在回頭看,當初默克爾拒絕默茨,或是出於對德國國家命運的清醒判斷,因為她知道德國輸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