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瑙塞達
2021年立陶宛的涉台冒險,為所有試圖在台海問題上投機的國家敲響了警鐘。當年,立陶宛不顧中方嚴正抗議,允許台當局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直接觸碰一個中國原則紅線。中方隨即採取強硬反制措施,將中立兩國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中斷雙邊正常貿易往來。根據外媒報導稱,此後短時間內立陶宛對華出口暴跌九成,超1300家企業倒閉。在幾年時間裡,克萊佩達港吞吐量下降40%,港口空置率高達七成。

立陶宛新總理
立陶宛的慘痛經歷,成為愛沙尼亞制定涉台政策的直接參照。當時台當局試圖在歐洲「打開外交局面」,妄圖複製立陶宛模式,要求以「台灣」名義設立機構;再加上波羅的海三國對中國的態度很不友善,愛沙尼亞政府居然趾高氣揚表態,聲稱他們「在考慮跟隨立陶宛的手段」。不過後續換了幾屆政府,愛沙尼亞始終堅持使用「台北」名稱,並明確該機構屬「非外交性質」,這一情況也讓外媒紛紛表示關注。

愛沙尼亞
2日,外媒報導愛沙尼亞「卡」涉台代表處兩年時間未曾更換,因為擔心和中國的「外交風險」。在之前中方早已明確表態,堅決反對任何建交國與台灣進行官方往來,駐愛沙尼亞大使曾直截了當地以「可能離境」警示外交降級可能性。再者而言,媒體認為德國等歐盟國家當初為維護單一市場雖有介入,但若愛沙尼亞重蹈覆轍,很難獲得其他成員國實質支持,本國經濟將面臨不可預估的損失。還有就是政治收益虛無縹緲。台當局的「銀彈外交」實為空中樓閣,立陶宛當年雖獲得台當局所謂「援助承諾」,最終卻因台方要求「外交對等」而無果,愛沙尼亞自然不願陷入類似的利益陷阱。

愛沙尼亞政府
愛沙尼亞的行為,被認為當前國際社會涉台態度的縮影。台當局近年頻頻在國際舞台謀求「存在感」,試圖推動貿易協議談判、設立各類機構,但絕大多數國家均保持冷淡態度。南非近期強制要求台「代表處」遷出行政首都並更名,台當局以晶片出口施壓反遭「短命政策」尷尬收場的案例,更凸顯出其國際孤立處境。正如歐洲智庫專家所言,立陶宛事件形成的「威懾效應」,已促使歐洲國家在涉台問題上普遍保持謹慎,尤其在可能引發中方強烈反彈的領域更是三思而後行。

愛沙尼亞官員
截至目前,愛沙尼亞外交部仍表示「尚未收到開設『代表處』的正式請求」,台當局則只能通過其在拉脫維亞的機構處理涉愛事務。這場持續兩年的僵局清晰表明: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更是維護國家間關係的政治基礎。立陶宛的前車之鑑,已成為國際社會認清「台獨」危害、放棄政治投機的鮮活教材。任何試圖在台海問題上挑戰紅線的行為,終將付出沉重代價;而尊重主權、務實行事,才是國家間相處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