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特朗普再次登上CBS《60分钟》的访谈舞台,这次他的焦点没怎么转移,70分钟的节目里,中国成了高频词。
一会说“中美合作更有利”,一会又强调要“限制中国技术获取”,来回变换立场,继续用“说一套做一套”的话术。
这场看似“改口”的访谈,到底是特朗普变了,还是美国的对华策略本来就没打算“稳定”?
![]()
特朗普在两头下注
如果不看整段采访,只听那句“合作比击败中国更强”,可能真的会以为特朗普在对华政策上软化了。但节目完整播放下来就会发现,他的表述反反复复,前后不接,虽然语气变了,但底色却没变。
在访谈中,他一方面承认中国在一些关键产业上的积累值得美国警惕,甚至表示“美国要从中国的经验中学点东西”。
这听起来像是某种程度的认知调整,但紧接着他又强调要限制中国获取美国高端芯片,尤其是人工智能相关领域,还特别提到要约束企业出口,防止技术流向中国。
![]()
过去几年,特朗普在公开场合多次对中国释放出对立性的信号,但也时不时强调“合作是有空间的”,只是“合作”前提是美国得占上。
这一次的采访看似改口,实则没有实质性转变,嘴上松口气,政策上还是一贯强硬,他这种说法,不是认清现实后的转向,而是在不断试探。
![]()
一方面要维持强硬的对华立场,来巩固保守派支持者的信任,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中国在全球经济供应链中的地位,尤其是在当前美国经济面临高债务、高赤字、通胀压力的背景下,继续硬碰硬不一定划算。
这也是美国政治的一种常态,在选举周期中,候选人往往在对华政策上大打“态度牌”,而不是真正拿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特朗普这次“改口”,更像是一次语言上的调试,而不是政策的转弯。
![]()
特朗普话术背后的算盘
特朗普在一场访谈中反复提到中国,其实并不是因为中美关系突然紧张,而是因为“中国”这个词,在美国国内政治中有了更深的象征意义。
它既是“外部威胁”的代名词,也是一种转移焦点的常用工具。
美国社会目前面临的矛盾比四年前更为复杂,从通胀到贫富差距,从基建老化到民众焦虑,很多问题短期内都难以解决。
![]()
而一旦到了选举季,如何把选民的不满引导到“外部敌人”身上,就成了很多政客常用的手段,中国恰好成了这个“靶子”。
特朗普很清楚自己的基本盘在哪,他在谈中国抢走工作机会时,说的是给制造业工人听的;在强调“合作有利”时,说的是给企业界和中间选民看的。
这种策略并不复杂,一个国家一个标签,多种说法,各取所需。
![]()
尤其是在短视频时代,特朗普这种“高频重复+情绪表达”的语言方式更容易制造传播点。他在节目中提中国提得越多,能被剪辑、被转发的“金句”就越多,算是变相在为自己做宣传。
这背后还有个现实,特朗普的经济主张并不统一,他既要拉中下层选民的支持,又不能得罪资本市场。
而中国议题,恰好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痛批“全球化导致美国工人失业”,又能在必要时强调“合作对美国经济有利”,这就成了他“两头下注”的语言策略。
![]()
但选民能听懂多少?或者说,愿意相信哪一面?这才是特朗普真正要赌的,他不需要所有人都满意,只要每一类人都听到他想他们听到的那部分就够了。
中国更看重实质
一直以来,面对美国,中方强调的是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符合双方利益。
原因很简单,中国早就看明白了美国政治的“周期性语言”,特别是在美国选举年,不同派别的候选人为了各自的政治目的,对中国的表态往往带有很强的投机性质。
![]()
今天说合作,明天就可能反口说封锁,中国没有必要每次都“接招”。
而且中国现在的应对方式已经更具战略性,以刚刚出台的稀土出口政策为例,就是一种典型的“实质反制”。
美国想在高端制造上甩开中国,但在关键原材料上却还得依赖中国,与其在话语上争高下,不如在制度和产业上稳住优势。
![]()
从过去几轮贸易谈判到当前的技术合作限制,中方始终保持一种态度,不挑事,但也不怕事。
尤其是在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中国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已经让话语权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布局”。
更重要的是中国没有把中美关系当成一张“情绪牌”来打,无论美国政坛如何摇摆,中国始终强调稳定和合作是大势。
![]()
面对特朗普的“频繁变调”,中国的选择是继续推进务实谈判,稳住双边机制,不被外部噪音干扰方向。
这是一种成熟的外交策略,不是冷淡,而是清醒。
在美国把中国当成选举工具的当下,中国更愿意把中美关系放在全球视角下去看,找准利益交集,而不是纠缠于谁说了什么、谁改了口。
![]()
结语
特朗普说了很多,提了很多次中国,但真正的新意并不多。
这场访谈更像是一出为选民定制的“表态秀”,既要显得强硬,又不能显得不理性,嘴上说合作,行为却还在设限;一边肯定中国,一边又推盟友“去中国化”。
但美关系的走向,已经不靠一句话定调,而是靠行动、机制和长期的战略平衡来维系,中美之间的真正博弈,不在话术,而在实力和格局。